一、对比
对比是中国古代研究“诗法”时所出现的一种修辞方法。它常把两个性质相反的事物或极端的色、形、态,如黑与白、曲与直、动与静、喜与愁等,放在一起,加以对照,旨在表现尖锐的差别和对立。因此,对比实质上是一种所要表达的内容按比较程式构成的组建方法。这种组建,常由同一层面上的对立两极构成,在“对照”中见“比较”。
例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在生活画面的尖锐对比中,熔铸着诗人对现实的控诉。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车千余斤的炭只换得“半匹红绡一丈绫”,即使“惜不得”,但在“宫使的驱将”下,也只得“系向牛头充炭直”。两相比较,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性质,表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这是古诗例。再看现代散文《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
“我们都曾见过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但是试想一想,如果在一个下雨天,你经过一边是黄褐色的浊水,一边是怪石峭壁的崖岸,马蹄很小心地探入泥浆里,有时还不免打了一下跌撞,四面是静寂灰黄,没有一般所谓的生动鲜艳,然而,你忽然抬头看见高高的山壁上有几个天然的石洞,三层楼的亭子间似的,一对人儿促膝而坐,只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他们被雨赶到了那里,大概聊天也聊够了,现在是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试想一想,这样一个场面到了你眼前时,总该和在什么公园里看见了长椅上有一对儿在偎倚低语,颇有点味儿不同罢?”
画面中突出了两对人物形象。“一对儿”“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另“一对儿”“光凭剪发式样的不同,你方能辨认出一个是女的”,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摊开着一本札记簿,头凑在一处,一同在看”。这两对儿穿着截然不同,所处环境天差地远,而由此可见的精神世界更是泾渭分明:一对儿西装革履,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一对儿短发军装,洞中石旁,为民族兴亡而在学习、探讨。
其中“两对儿”分别所处的环境:“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则是画面“背景”中景物与景物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对比,读者也明显感受到,这另一对儿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而由这样“精神世界极其充满的人作为主宰”的风景才更值得怀念。
随着小说等叙事文学的蓬勃发展,对比由修辞范畴逐渐延伸到了小说美学领域,成了人物性格塑造的一种重要手段。
《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将两个性格迥异的人放在一回写,石秀精细,杨雄粗鲁;石秀颇有心计,杨雄心直性急。金圣叹认为“一路都写杨雄直性,只是有粗无细,全是显出石秀”的“精细乖觉”(《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卷四十九,第四十四回夹批,中华书局1973年影印贯华堂刻本),其实二者相互对照,石秀的精细反过来也显出了杨雄的粗直性情。
再如第三十七回“黑旋风斗浪里白条”,写李逵和张顺“两个正在江心里面清波碧浪中间,一个显浑身黑肉,一个露遍体霜肤。两个打作一团,绞做一快,江岸上那三五百人没一个不喝采。”一黑一白相对,而且都在清波碧浪的衬托下,更显得黑者黑,白者白,不但引得围观者喝采,也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所以金圣叹在此批曰:“绝妙好辞。清波碧浪,黑肉白肤,斐然成章,照笔耀纸。”无论人物内在性格还是外部形貌,运用对比的手法,都可以起到强化描写的作用,收事半功倍之效。
近现代,在长篇巨著的叙事文学中,人物形象性格对比,几乎成了所有成功之作塑造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手段。从中国的《红楼梦》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古今中外几乎无一例外。而这种意义上的对比,经常是各种手法综合运用,如心理、行动、细节的描写,已远远超出了一般修辞方法的意义和范围。因此,这一点也就不能展开了。
二、衬托
衬托与对比不同。它不是同一个层面上,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现代作家马烽说:“文学作品和绘画一样,应该有远近,有浓淡。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图画,流水、小桥、茅屋、人物,刻画得很细致,而山峰、云雾只是个淡淡的影子,因为作者要表现的主要是前面的这些东西,山峰和云雾只是个陪衬。”(《谈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
《风景谈》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就是一个例证:
“于是我又回忆起另一个画面,这就在所谓‘黄土高原’。那边的山多数是秃顶的。然而层层的梯田,将秃顶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可是更妙的是三五月明之夜,天是那样的蓝,几乎透明似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远看山顶的谷子丛密挺立,宛如人头上的怒发,这时候忽然从山脊上长出两支牛角来,随即牛的全身也出现,掮着犁的人形也出现,并不多,只有三两个,也许还跟着个小孩,他们姗姗而下,在蓝的天,黑的山,银色的月光的背景上,成就了一幅剪影,如果给田园诗人见了,必将赞叹为绝妙的题材。可是没有完。这几位晚归的种地人,还把他们那粗朴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了山坳,依旧只有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歌声可是缭绕不散。”
层层梯田将黄土高原上的秃顶之山“装扮成稀稀落落有些黄毛的癞头”,“特别是那些高杆植物颀长而整齐,等待检阅的队伍似的,在晚风中摇曳”。这是作者用来衬托“高原归耕”之人的一种衬笔,作者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这更妙的“三五月明之夜”,“银月、蓝天、黑山、谷物、牛角、掮犁的人形、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如果再细细推究一下,衬托中所要突出的“高原归耕”,其中蓝天、银月、谷物,是背景;牛角、掮犁的人形,是中心物象。蓝天、银月、谷物作为背景,衬托了中心物象“牛角、掮犁的人形”;反之,牛角、掮犁的人形也只有与“蓝天、银月、谷物”这样的背景相映衬,画面才会显得更完美。这就如我们通常所说的“红花要用绿叶扶持”,“绿叶”衬托了“红花”;“红花”也只有在“绿叶”的扶持之下,才能形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反衬与对比的比较。用相同性质的事物相衬,一宾一主,以宾衬主,这是“正衬”。如若用相反的事物相衬,使两者差异更分明,这就是所谓的“反衬”。反衬很容易与对比相混淆。对比是将同一层面内两个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尽管作者有时所要强调突出的只是其中之一,但作为比照而出现的另一事物,仍是该层面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在此之外的任何其他事物。
再举《风景谈》第四幅画面“石洞雨景”中的那“两对儿”,尽管作者要突出强调的是在“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中“促膝而坐”在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但作为对照的“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在公园的角落,绿荫下长椅上,悄悄儿说话”那“一对儿”,仍是画面中心同一层面“物象”比照整体中的一部分。这是“对比”。
而“反衬”用于表现“第二层面”背景、环境与“第一层面”中心物象间的关系。以背景、环境来突出中心物象。
仍以《风景谈》“石洞雨景”述之:
“沉闷的雨天、寂寞的荒山、原始的石洞”,这是“摊开札记簿认真学习”的那“一对儿”活动的环境。从构图角度讲,这是画面人物的背景。背景的“沉闷、寂寞、原始”,与图中人物的精神、活力,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但这是背景与图中物象的对照,环境与人物的对照,而不是同一“层面”内物象间的对比。这是衬托,是具有对比性质的“反衬”。
《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是一典型的“反衬”例证:
“那还不能被称为‘戈壁’,那在普通地图上,还不过是无名的小点,但是人类的肉眼已经不能望到它的边际,如果在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那单纯而强烈的反光会使你的眼睛不舒服,没有隆起的沙丘,也不见有半间泥房,四顾只是茫茫一片,那样的平坦,连一个‘坎儿井’也找不到,那样的纯然一色,就使偶而有些驼马的枯骨,它那微小的白光,也早融入了周围的苍茫,又是那样的寂静,似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然而,你不能说,这里就没有‘风景’。当地平线上出现第一个黑点,当更多的黑点成为线,成为队,而且当微风把铃铛的柔声,丁当,丁当,送到你的耳鼓,而最后,当那些昂然高步的骆驼,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然而坚定地愈行愈近,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而且大小丁当的谐和合奏充满了你耳管——这时间,也许你不出声,但是你的心里会涌上了这样的感想的:多么庄严,多么妩媚呀!”
荒凉、死寂的沙漠,这是驼队活动的环境,也是图中物象“驼铃”出现的背景,而也正是背景沙漠的“荒凉、死寂”,才更见猩红大旗下昂然高步,排成整齐的方阵、安详而坚定的驼队的“庄严、妩媚”。这也是背景与中心物象之间的“反衬”,背景反衬了中心,突出了中心,从而也使读者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理解得更形象、更深刻。
三、烘托
“衬托”常见以“背景、环境”来衬“中心物象”。如侧重于场面气氛来“托”中心物象,那我们一般就称之为“烘托”。
烘托本是图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诗画相通,人们通常把那种着意从侧面描写,制造气氛,以求突出所写之物象的方法,也叫烘托。它与“衬托”有相同处,都是两个“层面”间的主、从相托,以“从”托“主”,但衬托是以较为实在的背景、环境来“衬”主;烘托是以较为“虚空”的场面气氛来“烘”主。
一如《风景谈》第一幅画面“沙漠驼铃”中“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第二幅画面“高原归耕”中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飘下来,直到他们没入山坳,歌声仍在蓝天、明月、黑魆魆的山间缭绕”。它们犹如**中的“画外音”,用音乐来渲染着一种气氛,烘托了银幕上的人物、场面。这微风中丁当丁当的柔声,声声入耳,敲人心弦,在这轻微的震颤瞬间,人们不由升腾起一种只有人类才能有所体验的崇高感: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这自远而近,缭绕于山冈的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更让人想见画中高原归耕的农人的思想、境界:生活多么充实、美好,劳动多么愉快、幸福。这就是场面气氛对画面物象“烘托”所起的作用。
再如孟浩然的《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上,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前两联描写景物,渲染一种意境氛围;后两联抒发自己思乡的愁绪和对前途渺茫的愁苦。虽然意境格调和心情有一种内在的相似性,但两者既不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不存在通过对照凸显一方或以环境背景衬托中心物象的关系,所以既不是对比也不是衬托。寒冷凄飒的意境氛围,对于作者的心绪情感而言就好像一种外在的侧面修饰装点,虽然看似写景,但实是在从侧面从外沿描写作者情感。所以景物描写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是一种烘托。
**戏曲片《红楼梦》也有运用成功的一例。影片为了控诉罪恶的封建制度、封建礼教,控诉这“一年三百六十天,风霜刀剑严相逼”的“贾府”、“大观园”,制造一种强烈的悲剧气氛,导演在“黛玉临终”这场戏中,运用了对比蒙太奇的方法。一方面,宝玉“洞房春暖花烛夜”,张灯结彩,红烛高照,欢声笑语,画外喜庆音乐“步步高”。这喜庆音乐渲染了一种欢乐、吉祥的喜庆场面气氛。而另一面呢?**画面马上转入了“一弯冷月”下的潇湘馆:月光、病榻,焚稿灰烬,榻上人含恨终生。但此时的画外音,仍是前一画面的喜庆音乐,这与画面人物的命运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烘托,更激起人们对剧中人物命运的同情,强化了悲剧气氛。
衬托与烘托的比较。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第一层面”对“第二层面”的“托”,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种情感得以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以“实”衬“主”;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以“虚”烘“主”。请看例二:
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对鲁四老爷的书房有这样的描写: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地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地到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
这里提到的陈抟老祖是封建地主阶级崇拜的偶像,半幅对联体现了虚伪与没落,不完全的《康熙字典》反映出主人的无知与陈腐,《近思录集注》、《四书衬》都是封建理学的入门书。这些书房摆设是为了映衬托鲁四老爷这一个封建礼教卫道士的形象。这是衬托。
又如,鲁迅《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通过这个景象的描写,把“我”悲凉的心情体现出来。这是烘托。
四、渲染
1、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秦牧《艺海拾贝·艺术力量和文笔情趣》:“古代诗人形容大雪纷飞,说是‘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形容贴梗海棠的艳丽,说是‘八万四千天女洗脸罢,齐向此地倾胭脂’。这都一下子就把平凡的事物渲染得瑰奇起来了。”
2、指对事物铺张、夸大。巴金 《春》二一:“ 王氏 便把事情的经过加以渲染,有声有色地叙述一遍。”
3、记叙文中,运用渲染这种表现手法,对文章中环境和人物着意描写、烘托,以加强气愤,深化主题。
渲染 - 常用的方法
(1)反复:它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情感,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如《周总理,您在哪里》一文。
(2)烘托:它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鲁迅小说《故乡》开头对故乡冬景的描写,就是这样,这样的环境和气氛,对人物凄楚心理和作品的主题,起着有力的渲染作用。
(3)环境描写。
(4)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渲染和烘托一样,原也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烘托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而渲染则是用水墨或颜色烘染物象,以显示其凹凸效果。这就不难看出,烘托之法,其效果乃见于第二层面“物象外廓”对第一层面“物象”的明显、突出,也就是说在第二层面“物象外廓”上层层着墨,其目的是为了使第一层面“物象”更加明显、突出。而渲染则是在本层面“物象”上,用水墨或颜色烘染,以显示自身的凹凸效果。
这种差别,在我们今天使用这两个“术语” 时,也可以体会到,如我们总说“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活动”,而不说“烘托气氛,渲染人物心理活动”。这也足见“渲染”着眼于制造气氛之本身;而“烘托”则是充分利用场面气氛来“烘托”另一层面。
如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结尾对华大妈上坟,坟地场景的描写:
“……微风早就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就这段描写之本身看,渲染了一种阴冷、萧瑟、凄凉、悲苦的环境气氛,而这气氛对于画面人物华大妈、夏四奶奶来说,更能烘托她们此时凄苦、悲痛欲绝的心理,加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可见,烘托与渲染虽有关联,但各有其自身的着眼点。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作者避开一切直接铺陈,调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一系列冷色调的物象,用“泼墨”似的挥洒,把它们一个个追加,凝聚到“断肠”这个焦点上,全篇无一“悲”字,而悲凉之气令人背冷。蒲松龄写厉鬼出场,莎士比亚写老哈姆雷特显灵时的恐怖气氛,奥斯特罗夫斯基写卡杰林娜将死时那令人震惊、恐怖以致心肺俱裂的大雷雨场面,都是用“渲染”手法制造气氛,实属不可多得的妙笔。
我们更为熟悉的是鲁迅小说《祝福》结尾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小说写祥林嫂在年终祝福时无限凄苦的离开人世时,却描写了鲁镇、鲁四老爷家祝福时的一派欢乐喜庆景象,极力渲染了“凶人的愚顽的欢呼”,为整篇小说增添了一种凝重、深刻的悲剧气氛,催人深思。这也是景物描写渲染而起的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渲染与烘托、衬托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人物的某种心情,也可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衬托出来,如鲁迅在《故乡》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
“时候既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
这里用“阴晦”、“冷风”、“苍黄”、“萧索”等词,写出一个凄凉的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凉的环境氛围,通过这个景象的衬托、氛围的渲染,把“我”悲凉的心情烘托、体现了出来。
2描写人物,如果这个人物的外貌,某种行为、某个细节对刻画人物性格的关系非常密切,就加以渲染。在《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对林黛玉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运用工笔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这也是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对这个主要人物的首次外貌描写,重在通过外貌来暗示人物性格,即林黛玉的美丽、弱质和她的细心、多虑与自尊,这种性格也是人物在全文中发展的主体,所以作者抓住主要特征,极力铺陈给人以鲜明印象。
3对所描写的场面,出于某一写作目的,需要“大肆渲染”时,就起到了“烘托”的作用。《明湖居听书》对书场情景的描写就是典型一例。
渲染与烘托是古典诗歌创作中描摹形象的常见的艺术手法。
渲染原本是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整个画面,显出物像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种加浓形象的手法,就是渲染。诗歌中也常常用到这种艺术手法。
诗歌中的渲染,属于对形象的正面描写。其形式之一就是借助反复来突出形象,抒发感情,创造出优美的意境。例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首诗的中心形象是写采莲少女的,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摹她们的形象,甚至自始至终也没有让她们在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过,诗中只是着意涂抹、反复描写“鱼戏莲叶”的不同画面,但其艺术效果却是把采莲少女采莲时的愉悦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就是渲染手法的妙用。
借助各种意象的描摹,来加浓环境气氛,以便更好地刻画形象,也是渲染的表现形式之一。例如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诗的前六句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正面渲染出清幽的环境气氛,这就为下面生动地刻画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了渲染,使人好像见到诗人正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到来的情景。
为了表达深刻的主旨,传达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诗人还常常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描摹手段,尽情渲染,来刻画形象。例如寒山的《城中蛾眉女》:“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月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 诗的前两句,写一位美女的花容月貌和华贵盛妆。“蛾眉”,形容她的美丽,“珠佩珊珊”,描写她佩带珠光宝气的神态。两句诗把这位美女写得有声有色,光彩照人。三四句分写她的生活情状:白天,她在花园里戏逗鹦鹉;晚上,她静坐月下弹琵琶自乐。五六句写她的出色的社交活动,经常出现在宴会场合,无论是长歌,还是短舞,她总是让万人欣羡,久久陶醉。这六句诗,从正面很好地描写了美女的荣华富贵、闲雅生活、特殊地位,为下面诗人向世人发出的“一切美景都不可能永远存” 的忠告储足了笔力。
烘托是与渲染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艺术手法。它也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像的轮廓外面点染涂抹,使物像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他所说的,就是烘托的手法。
对事物进行侧面描写的烘托,其艺术效果,可以与正面描写的渲染相媲美。例如岑参《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傍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在花门楼前酒店的一位老人热情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用的是白描手法,但却很好地烘托出边塞安定、百姓安居的时代气氛。正因为从侧面烘托出了这样的淳朴动人浓浓情意,下文才可能“戏问”:“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为凉州早春景物所激动、陶醉其中的心情也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倘若没有这样的侧面烘托,诗人的“戏问”就很难让人接受了。再比如汉乐府诗《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诗歌通过其他人对罗敷美貌的倾倒的侧面烘托,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点,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的余地。这种写法,往往可以使形象具有空灵感,又使读者参加到形象的创造之中。这样的艺术境界,有时甚至比正面描写的效果还要好。
渲染与烘托属于不同的艺术手法,它们之间是有不同的:渲染是对形象的正面描写,而烘托则是侧面描写;渲染是指从整体大处着手,而烘托一般是对局部的点染;渲染所描摹的意象,与所描写的形象一般有着直接的相关,而烘托所写的意象,往往是与所写形象相关的其他事物,诸如此类。但很多时候,人们在分析渲染与烘托手法时,却常常是“相提并论”。因为它们之间确实有许多相通的地方,并非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约会女生的暧昧期是两个人感情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懂得解锁暧昧期的肢体接触顺序,感情很难有进展,下面就告诉你具体应该怎么做?
1、肩部接触
在和女生约会的时候,肩部接触的机会其实挺多的,主要看你如何把握时机,就像搭讪一样,虽然方式都相同,但是不同的时刻说出来的效果有很大的差距。
相对于牵手、拥抱、搂腰这些肢体接触,肩部接触是更容易让女生接受的肢体接触方式,如果你在接触女生的肩膀时,她没有拒绝,说明她对你有一定的信任感。
聊天的时候,用手拍拍她的肩膀,在语言上认同她的某个观点,力度要适当,不要拍疼人,也不要太软,不要太刻意太做作,自然拍就好。
拍她的同时可以和她说,你的想法确实挺好的,伴随着语言的互动
2 脸颊接触
在解锁接吻姿势之前,一定要有其他肢体接触的铺垫,如果你非要直接亲吻女生,一般会被拒绝,容易引起女生的反感。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气氛的渲染,气氛的制造,铺垫好了,就可以轻松解锁肢体接触。
在搂肩和亲吻之间,需要一个过渡--亲吻脸部,让妹子有一个很好的体验感,再接受下一步的亲吻。
比如说 把你的手搭在女生的肩膀上,尽量把头贴近她的耳朵,对她轻声说--可以有点暧昧,有点肉麻,有点搞笑。
(然后下意识的调整自己的声音,尽量放低,最好是带着微笑说出来。这一部分可以在和女生约会前多加练习和实践,甚至可以带着你的好朋友做工具人去接触)。“你的头发好香啊,我真想多闻闻~"
"超能洗衣粉的味道?"
瞬间挑逗女孩的情绪,从暧昧到幽默,自然切换。
如果妹子笑了,就顺势快速吻她的脸。
3亲吻的尝试
吻完女孩后,女孩一般会意犹未尽,这种情况下暂时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先让女孩的心动一下。
在接下来的约会中,按照你们事先准备好的约会流程,比如你们在**院看**,那就继续好好看**。
当**结束后,女生的情绪状态开始舒缓回来,那么就可以尝试着亲吻女生。
比如说 "你觉得这部**怎么样?"
妹子看完**一般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你也可以跟她深入的聊两句。
然后话锋一转 "其实我是不能认真看**的,因为有你在身边,所以我无法静下心来,总有想亲你的冲动"。
这个时候,气氛瞬间暧昧爆棚,然后你用温柔的眼神看着她的眼睛,慢慢将头试探着靠近,亲吻女生
。聊天不如约会,约会不如肢体接触,在一定时间内,尽快和女生进行肢体接触,是引发情侣感情发展的好机会!
女生练薄肩膀
你知道女生练薄肩膀需要做哪些动作吗?一到夏天,肩膀的薄厚直接影响了我们穿衣的美感,很多女生都想努力把肩膀练薄。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女生练薄肩膀相关的知识,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女生练薄肩膀1一、眼镜蛇式
1、首先放松身体,俯卧在地面上。
2、双手放在腹部两侧,双臂用力,将上半身挺起。
3、拉抻颈部,头部后仰,坚持2分钟。
此动作帮助我们充分的打开肩膀,扩充胸腔,让我们更好的进行深呼吸与动作相结合,更好的锻炼背部肌肉群,肩膀的肌肉。燃烧多余的脂肪。长期练习,帮助我们背部跟肩膀越来越薄,练出漂亮的锁骨,让我们走路时更有气质,穿衣服更好看。
二、下撑式
1、将身体重心放在右腿上,右腿绷直。
2、左手抓住左脚脚背,随着身体向前伸展将右腿向上拉抻。
3、右手自然下垂触地支撑地面。
4、保持姿势30个呼吸,换另一侧完成相同动作。
此动作可以拉抻我们双腿内侧的韧带,提高我们身体的柔韧性,帮助我们打开身体,为后续高难动作做铺垫,以防肌肉拉伤,还上提我们的臀部,减掉臀部外侧的脂肪,让我们的臀型更完美,又挺又翘更有弹性。增加整个人的魅力值呦。
三、瑜伽式
1、放松身体坐在地上,双腿成莲花式坐姿。
2、挺直腰板,右手向上伸展。
3、扭动腰部,右手压着身体向左侧弯曲。
4、坚持动作30秒,换左手向右压身体同样坚持30秒。
这个动作很简单,很适合长期坐在电脑前的`美眉们,也可以不动地方,直接在凳子上完成瑜伽练习呢,练习此体式时可以舒缓背部肌肉,直立脊柱。减轻脊柱的压力,缓解背部紧张,疼痛。放松我们的心情,让我们在繁杂的工作中可以保持一个好心情。
四、侧卧式
1首先面向地面。四肢支撑身体腾空。
2、将身体重心转移到左手跟左脚上,缓慢抬起右侧身体,左侧身体支撑地面。
3、弯曲右腿,右手向头部方向伸展,一保持身体平衡。
4、坚持20个呼吸,换另一侧重复动作。
稍稍有些难度的动作,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帮助我们灵活脊椎,加强脊椎附近的血液循环,让中枢神经系统受益,让脊椎更有力量。大家要注意练习这种需要很强的平衡性的瑜伽体式时一定要平和心境,首先平的是心,然后再平身体,记住呦。
五、树式
1、放松身体站立在地面上。
2、抬头挺胸,双臂伸展在头部上菜手掌相对合实。
3、缓慢抬起右脚,脚心顺着左腿小腿向上爬,在大腿内侧保持平衡。
4、保持2分钟的时间,再换成另一条腿继续练习。
此动作可以增加肩关节的灵活性,同时扩充胸腔,让我们尽情的深呼吸,增加我们的肺活量,长久以往增加我们的肺部功能。其实我们要的瘦不只是柔弱的瘦。而是健康的瘦,只有健康才会让我们面色红润更有气色。看上去是真正的更加年轻。
六、 新月式
1、右腿在前左腿在后成弓字步站立。
2、让左脚膝盖点地小腿贴住地面。
3、双手在头部以上合实,身体微微后倾给背部一个绷紧的感觉。
4、爱上眼睛进行冥想保持姿势1分半。
新月式瑜伽可以给我们带来放松心情的愉悦,可以对我们的腹部器官轻微的拉抻及按摩,促进我们的消化系统,对肠胃功能稍差跟经常便秘的人群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燃烧腹部脂肪,减掉大腿坚实的赘肉,让我们的身材好比衣架子穿什么都好看。
七、倒立式
1、绷直手臂,手掌触地,双腿用力蹬起身体完成倒立。
2、双腿在空中分开,向两侧伸展,保持平衡。
3、抬起头部,目视地面坚持30秒。
练习此体式对我们的身体那可是最滋养了,倒立可以帮助我们补充大脑的氧气让我们的脑垂体飞到充足的营养,以便缓解各种失眠多梦的睡眠质量问题,双腿伸展还可以美化我们的腿型,让双腿更加纤细笔直,线条更加修长。
女生练薄肩膀2背厚怎么变薄
1、瑜伽弓式动作
想要让背部变薄,就要多做能锻炼背部的运动,这样才能让背部变薄。瑜伽弓式这个动作体式是瑜伽中很常见的动作,能有效开胸开背,锻炼背部的肌肉,长期练习这个动作能让背部变薄哦!首先整个人趴在瑜伽垫上下巴贴地,随后双臂往后伸展离臀部大约20厘米的高度。吸气腹部内收,同时胸腔向上抬起并带动上半身和头部抬起地面,随后双腿分开抬离地面,这时候是腹部支撑地面了。随后双臂抓住双腿脚裸,稳住身体维持这个动作,等到无法坚持为止。
小tips:背厚的朋友想要让背部变薄,平常可以多做这个动作哦!每天坚持多练习这个动作,过一段时间后相信你会看到效果的~
2瑜伽简易鸽二式
瑜伽简易鸽二式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难度,并且还很优美,除了能有效锻炼背部肌肉让背部变薄以外,还能矫正含胸驼背的不良体态从而提升你的气质,能缓解肩部疲劳,尤其适合久坐的上班一族。首先坐在瑜伽垫上,随后左右腿分别一前一后。前面的腿蜷缩起来,后面的腿往后伸直,小腿立起来。之后,双臂打开往后伸展抓住立起来的小腿,坚持这个动作直到极限为止。
3开背运动
开背运动特别的简单,是热身以及瑜伽中十分常见的动作。能有效开肩,纠正驼背的不良体态,并且对于肩部放松也很有好处。背厚的朋友们想要让胸部变薄,平常可以多做开背运动哦。开背运动十分方便,无论是站着还是坐着都可以进行。方法是双臂往两边伸展打开,随后慢慢平移到背部,之后两手握起来并缓慢往上提拉。能瞬间让肩部放松,并且还能锻炼肩部的肌肉。
4后弯式
后弯式是古典舞形体舞中十分常见的动作,这个动作特别能锻炼上半身的线条美,能起到塑造体型的作用,同时还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以及改善消化系统。身体柔韧性不够好的朋友,做后弯式动作时,建议是跪在瑜伽垫上进行哦。跪在瑜伽垫上,随后双手往上提起,让上半身往腿部的方向弯下去,随即双手可以撑在地面或小腿肚上支撑。背厚的朋友平常坚持练习这个动作,能起到让背部变薄的作用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