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切开术简介

肌切开术简介,第1张

目录 1 手术名称 2 肌切开术的别名 3 分类 4 ICD编码 5 概述 6 适应症 7 术前准备 8 麻醉和 9 局部解剖 10 手术步骤 11 术后处理 这是一个重定向条目,共享了肌肉切断术的内容。为方便阅读,下文中的 肌肉切断术 已经自动替换为 肌切开术 ,可 点此恢复原貌 ,或 使用备注方式展现 1 手术名称

肌切开术

2 肌切开术的别名

肌肉切断术

3 分类

小儿外科/脑性瘫痪的手术/上肢及手部畸形的手术治疗/拇指掌心位畸形的手术

4 ICD编码

8319

5 概述

肌切开术用于拇指掌心位畸形的手术治疗。拇指掌心位畸形,也称拇指内收畸形,或称爪形拇指畸形(图123854101)。这个畸形阻止物品进入手掌,另外妨碍拇指辅助其他手指抓捏物品。拇指掌心位畸形的原因是拇长屈肌、拇短屈肌、拇展肌和第1骨间背侧肌处于痉挛状态,以及拇长伸肌、拇短伸肌和拇收肌肌力无力。拇长伸肌在松弛期的痉挛对拇指的内收畸形形成也有作用(图123854102)。1981年House、Gwathney和Fidler根据拇指掌心位畸形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4型。Ⅰ型:只有掌骨内收挛缩,是最常见的类型。Ⅱ型:掌骨内收挛缩合并掌指关节屈曲畸形。Ⅲ型:掌骨内收挛缩合并掌指关节过伸畸形或不稳,这是第2个最常见的畸形。Ⅳ型:掌骨内收挛缩合并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曲畸形,这被认为是最严重的畸形,是拇长屈肌和拇指内在肌痉挛所致(图123854103)。

6 适应症

肌切开术适用于拇指掌心位畸形。

7 术前准备

常规术前检查。

8 麻醉和

臂丛麻醉或全麻。病儿取仰卧位。

9 局部解剖

局部解剖见示意图(图12385411~12385413)。

10 手术步骤

1在掌部沿鱼际纹的边缘做一个切口,但是要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支配拇收肌的返支或拇收肌的神经支配。

2牵开拇指长屈肌腱,在第3掌骨上剥离拇收肌的止点。从腕深横韧带上切断拇短展肌约2/3的止点和所有的拇短屈肌和拇对掌肌止点(图12385414)。

3从第1掌骨背侧另行切口,紧贴第1掌骨切断第1背侧骨间肌。

11 术后处理

胫前动脉是膕动脉的终支之一,在平对胫骨粗隆处发自膕动脉,随即穿小腿骨间膜至小腿前面,沿骨间膜前面下降,与腓深神经伴行。在小腿上部位于胫骨前肌与趾长伸肌之间,向下则贴胫骨外侧面行于胫骨前肌与拇长伸肌之间,后经拇长伸肌腱深面至其外侧,在足背延续为足背动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胫前动脉 外文名 :anterior tibial artery 胫前动脉的解剖结构:,胫前动脉的分支:, 胫前动脉的解剖结构: 前动脉在穿过骨间膜以前,有时发出胫后返动脉,行于膕肌深面至膝关节。胫前动脉穿过骨间膜以后,立即发出胫前返动脉,也参加膝关节网的构成。胫前动脉下端发出内踝、外踝支,分别参加内踝、外踝血管网的组成。基本干沿途发出肌支营养小腿诸肌。 胫前动脉在伸肌支持带下缘移行为足背动脉。随着显微外科的发展,足背皮瓣足趾移植术的开展,足背动脉解剖学资料引起外科工作者的重视。该动脉在内外踝连线的中点或于足舟骨背面位置表浅,可摸到其搏动。它行经长伸肌外侧,向下走在短伸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为:①足底深支,穿过第一骨间背侧肌两头之间与足底外侧动脉吻合,形成足底弓。②第一跖背动脉,沿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至1~2跖骨头之间,分三条跖背动脉,分布于趾两侧缘及第二趾内侧缘。③弓形动脉在趾蹼处各分为两条趾背动脉,位于跖骨底的背面,它发出第2、3、4趾的趾背动脉,分布于第2~5趾的相对缘。国内资料弓形动脉出现率仅有3472%。因此,第2~4趾的趾背动脉常由足底动脉发出。④跗内、跗外侧动脉,起于足背动脉中段,与弓形动脉吻合成网;当弓形动脉过细或缺如,这些动脉则粗大,若胫前动脉过细或缺如,足背动脉常由腓动脉的穿支取代(404%)。足背动脉的近侧段几乎恒定地发出4支足背皮动脉,管径平均在065mm以上;远侧段发出皮支的占92%,多数皮支的管径也在03mm以上。 胫前动脉的分支: (一)胫后返动脉(posteriortibalrecurrentartery)由胫前动脉在穿骨间膜前发出、沿膕肌深面上行至膝关节,参与构成膝关节动脉网。 (二)胫前返动脉(anteriortibialrecurrentartery)在胫骨前动脉穿骨间膜后立即发出,在胫骨前肌深面沿胫骨骨面上升至膝关节,参与膝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三)内踝前动脉(medialanteriormalleolarartery)在胫骨前肌的深面,踝关节稍上方起自胫前动脉,行向内踝前面,与内踝后动脉吻合。 (四)外踝前动脉(lateralanteriormalleolarartery)在趾长伸肌的深方,踝关节稍上方发出行向外踝前面,与外踝后动脉吻合。

取法微握,拳在食指桡侧,第二掌指关节后,第二掌骨小头上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侧肌、指浅、深层肌腱的背侧。皮肤由桡神经的指背神经与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双重支配。针经皮下筋膜,手深筋膜达第1骨间背侧肌,在第1蚓状肌与第2掌骨间通过,直至指浅、深屈肌腱到食指的肌腱背面与第2掌骨之间。 特性手阳明大肠经之输穴,五行属木。 功用泄热止痛,利咽。主喉痹,哽咽,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疟疾,唇焦口干,气喘,伤寒气热,身寒结水。 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牙痛,急性结膜炎,青光眼; 2其它:三叉神经痛,扁桃体炎,手指肿痛,肩关节周围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麻胀,或向手背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人体部位名·虎口 5 穴名·虎口 51 经穴别名·虎口 52 经外奇穴名·虎口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虎口 1 拼音

hǔ kǒu

2 英文参考

hukou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Hégǔ LI4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虎口:1人体部位名;2穴名。[1]

4 人体部位名·虎口

虎口指两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部位。《身经通考》:“歧骨前为虎口。”[1]

5 穴名·虎口

虎口为穴名。[1]

51 经穴别名·虎口

虎口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合谷。[1]

合谷为经穴名(Hégǔ LI4)。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合:结合;谷:山谷。穴在第一、二掌骨结合处,局部呈山谷样凹陷,故名。位于手背,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简便取法:①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②以一手拇指指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是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第一骨间背侧肌→拇收肌。有疏风解表、清泄肺气、通降肠胃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时邪、头面五官、胸肺、肠胃疾患等。如伤寒、头痛、无汗或多汗、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鼻塞、耳鸣、耳聋、齿龋痛、咽喉肿痛、咳嗽、气喘、腹痛、痢疾、泄泻、经闭、滞产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感冒、面神经麻痹或痉挛、电光性眼炎、急慢性鼻炎、腮腺炎、齿龈炎、支气管炎及哮喘、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精神病、高血压、荨麻疹、肩臂疼痛或麻木等。本穴配列缺、外关治感冒头痛;配复溜治少汗或多汗;配地仓透颊车治口眼斜;配下关、颊车治牙痛;配三阴交治经闭滞产。一般直刺05~10寸;可灸。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不宜针刺。现代研究:①据动物实验证明,“合谷”有明显的镇躯体痛和内脏痛的作用。临床已成功地用于各种手术的针麻。②针刺合谷对机体的血液循环、血液、消化及内分泌系统有调整作用,并可增加机体的防卫免疫能力。③在X线胃肠检查时,配合针刺合谷,可使胃蠕动增强,解除幽门梗阻,促使钡剂下行,提高溃疡病 X线诊断率。[2]

合谷[2]

52 经外奇穴名·虎口

手:最早的象形文字""中特别突出掌纹,因而写作""后来人们根据实际特点突出了手指的形态,写作""。最后又突出了其中竖写的一笔""而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表示五指长短不一的"手"字。正如谚语所言"十指之中,有长有短"。另外"手"还是十分有用的字根。"手"的变种"才"和""是十分常见的形旁。

手是人最灵巧的器官之一,有着丰富的神经和感受器。

直立行走将人手从爬行中解放出来,从而能够更多地操作工具。甚至制造工具。

这是人和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指纹||指(趾)甲||指骨

手掌

(一)表面解剖

1.三条腕横纹腕近侧纹平尺骨头;腕中纹不恒定,约平尺、桡骨茎突;腕远侧纹相当腕中关节线,适平屈肌支持带的近侧缘,其中点正对掌长肌腱隆起,是正中神经人掌处。

2.三条腱隆起当用力握拳、屈腕时,腕前可见三条纵行肌腱隆起。掌长肌腱居腕前中线,其深面有正中神经,其桡侧为桡侧腕屈肌腱;该腱与桡骨茎突之间有桡动脉,是常用 诊脉的部位;尺侧腕屈肌腱居最内侧,其末端止于豌豆骨。

3.三条掌纹鱼际纹斜行干鱼际尺侧,其深面有正中神经通过。掌中纹斜行,型式不一,其桡侧端与鱼际纹重叠;该纹与掌中线的交点,标志掌浅弓的顶点。掌远纹横行,适对第3~5掌指关节的连线。少数人,此线与掌中 纹连成一线,称“通贯手”。(二)浅层结构

1.皮肤与浅筋膜腕前区皮肤及浅筋膜薄而松弛,有正中神经、尺神经的掌支,以及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的分支分布。掌部皮肤厚而坚韧,角化层较厚,无毛囊及皮脂腺,但汗腺丰富。浅筋膜在鱼际和小鱼 际处较薄,但掌。已处致密,由纤维隔将皮肤与掌腱膜紧密相连,分隔皮下组织成无数小叶,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穿行其间。

2.浅血管、淋巴管及皮神经浅动脉分支细小,数目多,且无静脉伴行。浅静脉及浅淋巴管多吻合成网。尺神经掌支、正中神经掌支和桡神经浅支分别分布于掌内侧1/3、外侧 2/3和鱼际外侧部皮肤,彼此间分布互有重叠。

3.掌短肌位于小鱼际近侧部的浅筋膜内,属退化的皮肌,受尺神经浅支支配。具有固定浅筋膜、保护深面尺神经血管的作用。(三)深层结构

1.筋膜与肌肉 (1)腕部深筋膜:为前臂深筋膜在腕前区的延续,并增厚形成屈肌支持带。

1)屈肌支持带:是腕前深筋膜增厚形成的扁带,厚而坚韧。桡侧附着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的结节;尺侧附着手豌豆骨和钩骨钩;近侧续前臂深筋膜;远侧连 掌腱膜。其近侧缘位于腕远侧横纹深方。它与腕骨沟共同构成腕管。掌长肌腱、尺神经和尺动脉经屈肌支持带浅面入掌;指浅、深屈肌腱及其滑膜鞘,拇长屈肌腱及其滑膜鞘和正 中神经均经其深面入掌;桡侧腕屈肌腱穿过屈肌支持带在大多角骨附近入掌。

2)腕管: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共同围成。管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9条肌腱穿过;分别被屈肌总腱鞘和拇长屈肌腱鞘包绕。两鞘均超过屈肌支 持带近侧和远侧2.5cm,二者之间有正中神经通过入手掌。腕骨骨折时可压迫正中神经,引起腕管综合征。 (2)掌部深筋膜:分为浅、深两层。

1)浅层:覆盖鱼际肌、小鱼际肌和掌心指屈肌腱的前面;其掌心部有掌长肌腱纤维增强,厚而坚韧,呈三角形,称为掌腱膜。其尖向近侧与掌长肌腱相连,远 侧纵行纤维分成4束,行向第2~5指,横行纤维位于纵行纤维的深面。在掌骨头处,由位于指蹼深面的掌浅横韧带与掌腱膜纵、横纤维束围成三个指蹼间隙,是至手指的血管、神经穿过的部位,又是手掌、手背与手指三者间的通道。掌腱膜可协助屈指;外伤和炎症时,可引起掌腱膜挛缩,影响手指运动。

2)深层:位于诸指屈肌腱与骨间肌、掌骨之间,又名骨间掌侧筋膜。 (3)手掌骨筋膜鞘及其内容:自掌腱膜内,外侧缘发出内、外侧肌间隔;分别经小鱼际外侧,鱼际肌和拇收肌之间伸向背侧,止于第5和第1掌骨。手掌深筋膜的浅、深两层与内、外侧肌间隔围成手掌骨筋膜鞘,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三鞘。另外包绕拇收肌者为拇收肌鞘,该肌与骨间掌侧筋膜之间的拇收肌后间隙。

手背(一)表面解剖

1.骨性标志腕背部可触及桡骨背侧结节,尺骨头以及尺、桡骨茎突。

2.解剖学“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界为拇长伸肌腱;近侧 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及大多角骨,并可触及桡动脉搏动。当舟骨骨折时,因肿胀鼻烟壶消失,窝底可有压痛。

3.肌性标志伸指肌腱隔皮清晰可见。当拇指内收时,第1骨间背侧肌形成隆起,其近侧端为桡动脉人掌处。(二)浅层结构

手背皮肤薄而柔软,有毛和皮脂腺;浅筋膜薄而松弛,移动度较大。手背浅静脉丰富,吻合成手背静脉网,收集手指及手背浅、深部的静脉血。手背静脉网的桡侧和尺侧分别与拇指和小指的静脉合成头静脉和贵要静 脉的起端。手掌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从深层入浅层静脉,自手背静脉回流。手背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淋巴回流与静脉相似,故当手指和手掌感染时,手背较 手掌肿胀明显。皮神经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手背支,各发5条指背神经,分别布于手背桡侧半和尺侧半,以及各两个半手指背侧皮肤。(三)深层结构

1.伸肌支持带又名腕背侧韧带,由腕背深筋膜增厚而成;内侧附于尺骨茎突和三角骨,外侧附于桡骨远端外侧缘。它向深面发出5个隔,附于尺、桡骨背面,形成6个骨纤维性管道,有9块前臂伸肌的肌胆及其腱鞘通过。从桡侧至尺侧依次 为。

①拇长展肌与拇短伸肌腱;

②桡侧腕长、短伸肌腱;

③拇长伸肌腱;

④指伸肌与示指伸肌腱;

⑤小指伸肌腱;

⑥尺侧腕伸肌腱。

2.手背筋膜间隙手背深筋膜分浅、深两层。浅层是伸肌支持带的延续,并与伸指肌腱结合,形成手背腱膜,其两侧分别附着于第2、5掌骨。手背深筋膜深层,又名骨间背侧筋膜,覆盖第2~5掌骨及第2~4骨间背侧肌表面。 它在掌骨近端以纤维隔与手背腱膜相结合,远端在指蹼处两层筋膜彼此结合。因此,手背浅筋膜、手背腱膜和手背深筋膜深层,三层之间形成两个筋膜间隙,即手背皮不间隙和腱 膜下间隙,二者常彼此交通。当感染时可互相扩散,使整个手背肿胀。

手指(一)浅层结构

1.皮肤手指掌侧皮肤比背测厚,富有汗腺与指纹,但无皮脂腺。指掌侧有3条皮纹:近侧纹适对近节指骨的中部;中、远横纹与指关节相当。指腹处神经末梢和血管特别丰富。指甲是指背皮肤的衍生物,由真皮增厚而生成。甲下的真皮为甲床;甲根部的表皮生发层是指甲的生长点,围绕甲根及其侧缘的皮肤皱襞,称为甲廓。

2.浅筋膜指掌侧的皮下组织积聚成球,且有纤维隔介于其间,将皮肤连于指屈肌腱鞘。在指横纹处,无皮下组织,皮肤与腱鞘直接相连;当刺伤感染时,常导致腱鞘炎。

3.指髓间隙又称指髓,位于远节指骨远侧4/5的皮肤和骨膜之间,有纤维隔连于指远纹的皮下和指深屈肌腱末端,形成指端的密闭间隙。纤维隔将指腹的 脂肪分成小叶,其间有血管和神经末梢分布。指端感染时,肿胀压迫血管和神经末梢,弓愧剧烈疼痛,应及时进行指端侧方切开引流减压,但必须切断纤维隔引流才能通畅。

4.手指的血管和神经每指均有两条指掌侧固有动脉和两条指背动脉,分别与同名神经伴行。均位于指掌、背侧面与侧面的交界线上。手指的静脉,主要位 于背侧;浅淋巴管与指腱鞘、指骨骨膜淋巴管相交通,故感染时可互相蔓延。(二)深层结构

1.指浅、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在近节指骨处覆盖并包统指深屈肌腱,并向远侧分为两股附着于中节指骨中部的两侧缘,形成腱裂孔,容纳深腱穿过。指深屈肌腱穿胆裂孔后,止于远节指骨底。浅腱主要屈近侧指关节,深腱主要屈远侧指关节。两腱有独立的滑动范围,又互相协同增强肌力。

2.指腱鞘是包绕指浅、深屈肌腱的鞘管,由两部分组成。 (1)腱纤维鞘:由手指深筋膜增厚而成,附着于指骨及关节囊的两侧,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其纤维分环状部和交叉部,对肌腱起约束、支持和滑车作用,并增强肌的拉力。 (2)腱滑膜鞘:位于腹纤维鞘内,为包绕肌腱的双层套管状结构,由滑膜构成,分脏、壁两层。鞘的内层包在肌健表面,称为脏层;外层贴在腱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称为壁层;腱 滑膜两端密闭,在骨面移行到肌腱的两层滑膜部分,称为腱系膜,即腱纽,内有出入肌腱的血管和神经。第2~4指的滑膜鞘从远节指骨底向近侧延伸,均越过3个关节,达掌指关节的近侧。拇指和小指的滑膜鞘分别与桡侧囊和尺侧囊相连续。

3.指伸肌腱指伸肌腱越过掌骨头后,向两侧扩展,包绕掌骨头和近节指骨的背面,称指背腱膜,又称为腱帽。它向远侧分为3束:中间束止于中节指骨底;两条侧束在中节指 骨背侧合并后,止于远节指骨底。侧束近侧部有骨间肌腱参与;中间部有蚓状肌腱加强。指伸肌腱可伸全部指关节;在骨间肌和蚓状肌协同下,还可屈掌指关节,伸指关节。当中间束 断裂时,不能伸近侧指关节;两侧束断裂时,远侧指关节不能伸直,呈“锤状指”;三束皆断时,全指呈屈曲状态。

关于中指的运动,下列哪项是正确的(D)

A、第2蚓状肌使指骨间关节屈曲;B、第2骨间掌侧肌使其内收;C、第3骨间背侧肌使其内收;D、第2骨间背侧肌使其外展;E、以上都不对。

骨间背侧肌系手肌中间群的一部分小肌。位于4个掌骨间隙内,起自相邻掌骨的对面,肌束向指端移行于肌腱。第3掌骨两侧的骨间背侧肌,分别附着于中指第1指骨底的两侧,并移行于其指背腱膜。

此肌受尺神经支配,收缩时可固定中指,使食指和无名指外展,屈所属指的掌指关节并伸各所属指的指关节。

解剖结构

1、解剖学研究发现,骨间背侧肌的血供与邻近掌骨的血供相似,血管来源于掌深弓的掌心动脉和腕背侧动脉弓的掌背侧动脉。按照分类标准,供应第一骨间背侧肌的拇主要动脉属于Ⅴ型,供应第二、三骨间背侧肌的动脉属于Ⅲ型。

通常供应骨间背侧肌的血管来源比较固定,但单个血管蒂的位置、大小易发生改变。骨间背侧肌肌瓣较其它手内在肌肌瓣普遍是因为骨间背侧肌易于解剖和分离,皮瓣的近侧和远侧带有掌背侧动脉的分支、远侧还有掌心动脉的分支供应。

2、骨间背侧肌均以两个肌腹起于其相邻两掌骨干的侧面。第一骨间背侧肌起于第一掌骨的肌腹较大,其键呈扁平形,移行子示指掌指关节处背侧的伸指键帽。

起于第二掌骨的肌腹较小,其键圆形位于扁平键的深面,止于示指近节指骨基底部的桡侧。该两腱各司不同功能,前者使指间关节伸展,后者使示指掌指关节屈曲及桡偏。

关于第一骨间背侧肌

第一骨间背侧肌呈三角形,起端分桡、尺两个头。桡侧头位置较浅,起于第一掌骨尺侧面,其中起自该骨近侧半者占60%,起点达近侧2/3者占40%,起自桡侧头的肌纤维约占全肌纤维量的2/3,是该肌的主要部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meirong/115416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