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车笔记的整理来自李哲老师。老师更多的是解读本书,我则是还原老师的课堂口述。
☞本节看点——快速查看关键点——
背阔肌
肩袖肌群
背阔肌
背阔肌、大圆肌、胸大肌,是肩部最有力的内收肌。
背阔肌是全身最大的扁肌。背阔肌,对肩和髋的影响很重要。背阔肌位于后背中部。
背阔肌的疼痛,往往容易被忽略,是肌筋膜疼痛的根源,如果双手长时间过度上举,也是腰背痛的重要原因。
圆圈处☞胸腰筋膜
背阔肌:手臂线、功能线。
背阔肌连接身体上和下两部分,影响上肢带骨☞锁骨、肩胛骨。
背阔肌下角和肩胛骨有附着,会影响肩胛骨的运动;背阔肌同时附着大臂上,大臂也会影响肩胛骨,肩胛骨影响锁骨。所以☞背阔肌会间接影响颈部姿势。
人是一种连带关系,关节互相连接,这种连带会因为一个地方的长期劳损,从而引发一种“地震带的效应”。波及的范围看损伤的程度有多大,看其所在的区域。
如果核心肌肉位于大关节附近,如肩关节(肘、髋、膝、踝),如果在这些关节周边出现“震源级”的肌肉损伤,就会对整个关节造成隐形伤害,这个关节一旦出现伤害,如膝关节受到伤害,髋和踝也会有问题。关节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结构。
通过局部看整体,也要通过整体看局部。
胸腰筋膜连接在腰椎、骶骨、髂棘上面,所以背阔肌影响躯干骨盆的姿势。
背阔肌对肩关节伸展起至关重要作用,如背阔肌分上下两部分,把手放在肩部下方,让手从下向上抬起,如下图粉色箭头手放在对方腋下,亮蓝色箭头让客户往下降,这个力量会对肩胛骨、背阔肌有强有力的活动。
背阔肌有一个动作是高度活跃的,调整骶髂关节时会用到这个动作,这个动作是评估肩胛下肌的。
方法 :手伸出去做来回运动☞伸出去-收回来,这个时候背阔肌的力量会得到非常明显的高度的活跃。
背阔肌无力的人会让他做高度活跃,包括肩部下压的抗阻运动,去完成对背阔肌的训练。
臀大肌背阔肌都在帮助固定骶髂关节,所以背阔肌对骨盆的影响非常重要。
同时刺激背阔肌时,要会区分背阔肌的①②区。
刺激背阔肌的动作:当上臂内收+伸展(大臂向后),肩胛骨会有一个强力的内收动作,能够帮助我们纠正胸椎。
即弯曲手肘双手向躯干两侧打开内收向后(手肘贴着胸腔往后走,收的就是背阔肌)。肩胛骨会有明显的内收,会让胸椎很好地往前挺。
这个过程刺激的是 ①区, 因为胸椎的弯曲在5-9节。背阔肌附着在第七胸椎上面。
刺激 ②区 ,只需要让上臂往后强力的伸展,伸展到一定位置时会产生内旋。比如让双手自然下垂,拇指朝前,控制拇指一直摆到不太好控制了,肩关节不由自主地发生肩关节旋内(两拇指会指向对方),此时就是背阔肌有强烈的收缩,对于缓解腰痛有帮助。
但是背阔肌的强烈收缩,肩部有明显的往前去的趋势,所以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没有练好,需要特别关注一下。
当肩部下压时,胸大肌是背阔肌的协同肌。
背阔肌与腹肌相互交错,协同工作。
腹外斜肌固定下部肋骨(9-12),有些时候会意识不到当腹肌没有有力加固时,背阔肌就会产生代偿。处理背阔肌的时候需要关注腹外斜肌。
激痛点
背阔肌可引发恶性的肩胛骨的下背疼痛,这种下背痛没有办法通过姿势的改变得到缓解。
背阔肌无力时会变长变得松弛,所以这样的牵拉很少能引起疼痛,所以必须去强化力量。
背阔肌和腰方肌的痛点,与骨盆的功能障碍有相关性,此处略。
如何矫正背阔肌:①向下拉、降肩运动时,让患者上臂保持垂直状态(不要伸到肚子前面去,肘关节在身体两侧)。
②如有必要,睡觉时在腋下与肘关节之间垫一个枕头,防止背阔肌出现短缩状态。
③或者运动之后,多做15-20分钟的恒温热敷(热水袋,盐袋)也很有效,尤其是这种疼痛引发障碍的人。
④网球、理疗球、泡沫轴,针对痛点进行按压放松。
臂后深线起自胸椎上部的棘突和第七颈椎。
胸椎分为上胸椎(1-4)、中(5-8)、下(9-12)三部分。
菱形肌:螺旋线(与前锯肌相连)、臂后深线(与冈下肌相连)
肩胛提肌的缓解☞处理胸锁乳突肌。
冈上肌的缓解☞处理冈上肌。
处理枕下肌群+头夹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冈上肌,☞颈部会非常舒服。
臂后深线的另一条支线,起于枕骨下外侧面的头后上直肌,和肩胛提肌一起从前4节颈椎横突的后结节继续向下。
肩胛下肌作为臂后深线复合体的一部分,在肩部平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肩袖肌群 包括四块肌肉: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 肩胛下肌 。
肩袖肌群的功能:外展(冈上肌)、外旋(冈下肌&小圆肌)、内旋(肩胛下肌)。是一个复合体。像眼球。
肩袖肌群对于固定盂肱关节非常重要。三角肌前束&外侧束加固,肱二头肌长头加固,在处理肩袖肌群之前必须要处理这些。
大鱼际按压疼痛,臂前深线有问题;小鱼际按压疼痛,臂后深线有问题。
p178段3。 臂后深线 (大致等同于下肢的体侧线) 与臂前深线共同调整肘关节的角度,以限制或促使身体上半部在蜷曲姿势时的侧向运动,并且提供从手外侧到肩后方的稳定性。
臂后深线+功能线
如图。体侧线+手臂线
手臂支撑中,背阔肌对于髋、腰的稳定极其重要。
思考做一个动作时,看它涉及了那些线条。通过一个肌肉反应一个线条,如臀大肌、胸大肌。
-
肱骨humerus是臂部的长管状骨,分为一体两端。
上端膨大,向内上方突出的半球形的关节面,叫做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的下方稍细,称为解剖颈。从头向外侧突出一个粗涩的隆起,叫做大结节。肱骨头的下方有向前方的骨突,叫做小结节。由大、小结节向下延续的骨嵴,分别叫做大结节嵴与小结节嵴。大、小结节及嵴之间的沟称为结节间沟,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肱骨上端与体的移行处稍狭缩,叫做外科颈,是骨折的好发部位。
体的中部前外侧面上有一粗面,叫做三角肌粗隆,是同名肌的止点。体的后面中部有一条自内上斜向外下,并略转向前方的螺旋形浅沟,为桡神经通过的径路,故名桡神经沟。
下端膨大,前后略扁。外侧部较小,呈半球形,叫做肱骨小头,与桡骨头上面的窝相关节。内侧部较大。为一滑车状关节面,故名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半月)切迹相关节。下端前面在滑车上方有一冠突窝,肱骨小头上方有桡骨窝,当肘关节屈曲时,分别容纳尺骨的冠突和桡骨头。下端后面在滑车上方有一深窝叫鹰咀窝,伸肘时尺骨的鹰咀突入窝内。下端的两侧面各有一结节样隆起,分别叫做内上髁和外上髁。内上髁大而显著,后面有一纵行浅沟,是尺神经通过处,故名尺神经沟。
从解剖学角度讲,肘是一个由单关节腔组成的单关节。然后,从生理学角度讲,肘包括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
※屈伸运动:涉及2个关节,包括肱尺关节和肱桡关节。
※旋前旋后运动:涉及尺桡近侧关节。
《功能解剖学》读书笔记之1肘关节屈伸运动
肘关节是上肢的中间关节,形成第1节段(上臂)和第2节段(前臂)的机械性链接 。在肩关节的配合下,肘使前臂置于空间任意位置,也使前臂驱动其功能末端(手)按需远离身体。
屈肘是可取食物入口的基础 。前臂伸直并旋前(图2-1)可抓取食物,然后通过屈曲和旋后送食物入口。从这个角度来讲,肱二头肌可以被称为取食肌。
肘的屈曲是取食的必需动作 。如果肘关节在完全伸展或者半伸展位时被锁定,人将无法自我取食。
肘、上臂和前臂形成了一对 罗盘(图2-2) ,它使腕从W1移到非常接近肩(S)的W2位置,同时,肘关节能从E1屈曲至E2位置,以使手轻易地触碰到肩膀和嘴。
望远镜模型(图2-3) 代表另一种理论和想象的机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手不能接触到嘴,因为手和嘴之间可能的最近距离是节段L长度和铸件C长度之和,而铸件C是保持系统刚性所必须的。
因此,对肘关节而言,罗盘方案较望远镜方案更具逻辑性和合理性,提示前者更具生理上的可能。
解剖列车笔记的整理来自李哲老师。老师更多的是解读本书,我则是还原老师的课堂口述。
☞本节看点——快速查看关键点——
手臂线的姿势功能(评估)
臂前深线
胸小肌
手臂线 p166
手臂线分为4条,它们起始于中轴骨。
中轴骨:去掉四肢之后的骨骼,包含颅骨、脊柱和肋骨。
在直立姿势下,手臂悬挂于骨骼上半部。
斜方肌更好的悬挂上肢,是肩胛带中附着肌肉最多的。
上肢(肘)的重心:在肘关节中间下方大约2-3个横指处。
手臂线也有姿势性功能,肘部的扭伤可以影响到背部中段,而肩部姿势不良会产生明显的肋骨、颈部、呼吸,甚至更多功能的受限。
网球肘、高尔夫球肘,会影响到背部中段的问题。
肩部不良姿势 :耸肩、抠肩、高低肩
高低肩实质上是脊柱引发的问题。(高低肩引发的问题跟肩膀没有什么关系,跟脊柱有关,从而引发骨盆和下肢的问题。)
① 假性高低肩 :常年单侧背包,导致总是背包那一侧的斜方肌肥大,而脊柱没有任何的问题。
② 真性高低肩 :跟肩膀关系不大,由脊柱引发的☞脊柱发生功能性侧弯引发的。
当脊柱出现问题时,骨盆会出现高低髋。只要是脊柱引发的高低肩和高低髋就是一个问题。
高低肩/脊柱:关注体侧线、后表现线、前深线。
肩部的不良姿势会影响到肋骨、颈部、呼吸、还有心情、心理因素。
手臂麻木:胸小肌、斜角肌的问题,和手臂的前深线有关。
我们的手、臂与眼睛密切配合,通过张力的连续性来执行这些动作。
这些经线和其他线连接紧密,特别是螺旋线-体侧线,螺旋线-功能线关系密切。
手臂线常见的姿势性代偿模式,会导致各种肩、手臂和手的问题,通常涉及肩部前缩、后缩、上抬或圆肩等。
肩部前缩:手肘向外
圆肩:大臂、手肘靠近身体
后缩:天鹅体态
上抬:耸肩
腕管、手与肩部的撞击,以及慢性肩部肌肉或扳机点疼痛都源自这些长期的姿势和支撑障碍。
段1。 臂前深线的肌肉起点为第3、4、5肋前面的胸小肌复合体。这块肌肉实际上嵌于胸锁筋膜内,服行于自锁骨至腋下区的胸大肌之下,包括胸小肌与锁骨下肌群,与该处的神经血管束和淋巴组织连接。整个胸锁筋膜的大小与胸大肌相近,形成这条路线的起始轨道;在这个复合体内,胸小肌是给肩胛骨提供支撑的主要可收缩结构。
包含3块肌肉:胸小肌、肱二头肌、大鱼际。
大鱼际:指支配大拇指的肌群。
胸锁筋膜:臂部深筋膜,在胸大肌之下,非常的结实,起固定作用。(胸代表整个胸廓;锁指这层筋膜直接附着在胸骨下面,同时包备锁骨下肌。)
段2。 胸小肌远端的车站是喙突。另外两块肌肉从此处向手臂外延伸,即肱二头肌短头和喙肱肌。
胸小肌是肩胛肌的锚。胸小肌有非常重要的沉肩的作用,附着于喙突。
喙突上附着着三个肌肉:胸小肌、肱二头肌短头、喙肱肌。
喙突偏外侧疼痛☞肱二头肌短头的问题;偏内侧疼痛☞胸小肌的问题。
当手臂外展于水平或更高的位置,特别在悬吊知姿势(抓单杠),这些肌筋膜单元就连接成一条线。
筋膜链是动态的链条,在动态的某一个角度会形成一个最佳的筋膜链条,在这个最佳姿势时进行治疗,如姿态疗法。
段3。 手臂前深线是一条主要的保持稳定的路线,从拇指延伸到胸部的前侧。
没有深层的稳定,就没有浅层的运动。
臂前深线主要通过拇指来控制手部的角度及抓握能力。
胸小肌和胸锁筋膜的功能性短缩有三个指征:①吸气时上部肋骨动作受限,因此肩膀和肋骨只能在狭小的空间内移动,
②患者屈臂抬肩去够壁橱的上层时出现困难 。如梳头。
③肩胛骨呈前倾或圆肩驼背 。圆肩驼背同时出现,但驼背不一定圆肩。
在胸大肌下方沿着肋骨轻轻“游移”手指,就可以避免过度牵拉淋巴组织 。p172段3
所有胸部的淋巴最终走向腋窝。①轻柔☞淋巴按摩,②向对侧走☞哪侧肩膀不好,就把该侧淋巴往对侧肩膀引流。
胸小肌的功能 :①让肩胛骨向下、向前、向内侧拉,②和很多肌肉一起参与吸气的功能,和胸锁乳突肌、肩胛提肌、斜角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膈肌都帮助吸气,是吸气肌。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胸小肌只有在强力吸气时才非常活跃。
刺激胸小肌 :从腋下胸大肌的外缘深层探进去之后,进行深吸气,吸到不行的时候,就是在锻炼它的功能。
在平静、安静条件下,胸小肌并不活跃,它只是辅助角色,帮助胸大肌降肩,帮助其他肌肉往前拉肩胛骨。
胸小肌出现过度短缩,往往是下斜方肌无力☞拉伸胸小肌,强化沉肩的运动,强化斜方肌下束运动。
胸小肌的疼痛 ①会导致手臂麻木,②手臂不能向后伸,③往前屈,拿东西拿不了。
胸小肌的压痛点 ,先找到喙突。胸小肌的拉伸,①矫正斜方肌下束,②同时处理肩胛下肌。
当胸小肌出现问题时,肩胛下肌也不会好。
肩胛下肌 :内旋肩关节。在圆肩时,扣肩☞肩胛下肌过度收缩,处理胸小肌之后一定要处理肩胛下肌。
肩胛下肌+胸小肌,如果出现问题导致肩关节的外展、肩的旋外运动受限。
胸小肌的疼痛要和心绞痛区分开☞左手臂的麻痛,要先考虑心脏的问题。
若下斜方肌无力,只调胸小肌没有用。
文胸带过紧会压迫胸小肌。挺胸+开肩。女性的文胸戴最好在肩峰上面,可以缓解肌肉受到的压力。
胸小肌最有效的牵拉方法 :向后转动的徒手牵拉,(有人辅助)被动牵拉,拉伸强度效果更好。
第一部分 解剖学
第一章 运动系统
第一节 骨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2、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
3、基本结构:由骨质、骨髓和骨膜三部分构成
4、骨髓大部分都有造血机能,呈红色叫红骨髓
5、关节的结构: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6、关节的辅助结构:韧带、关节盘和半月板等辅助结构
7、躯干骨包括椎骨、肋和胸骨
8、成人的脊椎有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借椎间盘和复杂的韧带关节连结而成
9、椎骨的形态:每一块椎骨都是由椎体、椎弓、及椎弓上发出的突起共同组成
10、第七颈椎又称隆、棘突较长不分叉在体表容易摸到、是计数椎骨的重要标志
11、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即颈曲、胸曲、腰曲及骶曲,颈曲凸向前、胸曲凸向后、腰曲凸向前、骶曲凸向后
12、脊柱的功能:除支撑身体保护脊髓外、还能作屈伸、侧屈和旋转等运动
13、胸廓: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
14、颅骨:颅骨共有23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分为脑颅和面颅两部分
15、脑颅:位于颅的后上部,由8块颅骨构成、包括额骨、筛骨、蝶骨、枕骨各1块,顶骨、颞骨各2块,它们共同围成颅腔,支持和保护脑。颅骨的顶叫颅盖、底叫颅底
16、面颅:位于颅的前下部、由15块颅骨构成、包括梨骨、下颌骨、舌骨各1块、上颌骨、鼻骨、泪骨、颧骨、下鼻骨、腭骨各2块
17、额、顶、颞、蝶4块骨的相连接部叫翼点
18、只有下颌骨由于咀嚼运动的发展与颞骨组成颞下颌关节
19、上肢骨包括锁骨、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及手骨
20、肩胛骨外侧角有一浅窝叫关节盂、内侧角平第二肋、下角平第七肋
21、肩关节:由肩胛骨的关节盂和肱骨头构成,肩关节的特点是肱骨头大、关节盂小、关节囊松而薄,因此肩关节运动较灵活、能作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22、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通过、囊的上、前、后壁都有肌和腱加强、前下部比较薄弱、所以肩关节前下部脱位比较常见
23、肘关节:由肱骨下端和尺桡骨的上端构成
24、下肢骨:包括髋骨、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足骨
25、髋骨:由骸骨、坐骨和耻骨融合而成
26、骨盆:由左右髋骨、骶骨和尾骨连结而成
27、骨盆由界线分为大骨盆和小骨盆。界线由骶骨岬、弓状线、耻骨梳、耻骨联合上缘连结而成
28、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构成,其特点是股骨头较小髋臼深、关节囊厚而坚韧
29、髋关节可以作屈、伸、内收、外展、旋内、旋外、环转运动
30、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内、外侧髁与胫骨的内、外侧髁和髌骨构成
31、膝关节囊内:胫骨、股骨之间有前交叉韧带和后交叉韧带、内侧半月板和外侧半月板
32、膝关节主要能作屈、伸运动、当膝关节在半屈位时、小腿可轻度旋转运动
第二节 骨骼肌
1、胸锁乳突肌:此肌一侧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面转向对侧、双侧收缩使头后仰
2、胸肌:胸大肌和肋间肌。胸大肌使臂内收和旋内、肋间肌分2层、浅层叫肋间外肌可提肋助吸气、深层叫肋间内肌可降肋助呼气
3、膈:是一块呈穹隆状的扁肌,分隔胸、腹腔。
5、腹肌: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
6、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包在腹直肌鞘内
7、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壁的浅层、肌束斜向前下
8、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的深面
9、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
10、腹股沟管:位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男性有精索通过、女性有子宫圆韧带通过
11、头肌:包括面肌和咀嚼肌
12、面肌:主要有:眼轮匝肌、口轮匝肌和枕额肌
13、咀嚼肌:主要有:颞肌和咬肌
14、上肢肌:分为肩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5、三角肌:位于肩部、从前、外、后三面包绕肩关节
16、臂肌分前、后两群。前群主要有肱二头肌:位于臂前部的浅层,收缩时可屈肘关节。后群主要有肱三头肌:位于臂的后部,收缩时可伸肘关节
17、臀大肌:可后伸髋关节
18、股四头肌:可伸膝关节、屈髋关节
19、股二头肌:可屈膝关节
20、小腿三头肌:可提脚跟
第二章 消化系统
1、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2、临床上常将十二指肠以上懂得消化管为上消化道、以下的为下消化道
第一节 消化管
1、腭垂、两侧的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
2、每个牙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
3、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和牙周膜三部分
4、腮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粘膜上
5、咽:位于颈椎的前方、上端附于颅底、下端在第六颈椎下缘平面与食管相续。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用通道
6、鼻咽:位于鼻后孔后方,向前通鼻腔,借咽鼓管与中耳的鼓室相通
7、口咽:向前经咽峡通口腔
8、喉咽:向下经喉与食管相续
9、食管的三处狭窄:第一处在起始处,距切牙约15CM;第二处在食管与左主支气管的交叉处,距切牙25CM;第三处在食管穿膈处,距切牙40CM
10、胃:有两壁、两缘、两口。两壁为前壁与后壁;两缘为胃大弯与胃小弯;两口为贲门和幽门
11、胃可分为四部分:贲门部、幽门部、胃底、胃体
12、小肠: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三部分
13、十二指肠:分为:上部、降部(有十二指肠大乳头)、水平部、升部
14、大肠:可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分。特点:①肠壁表面有三条平行的结肠带②有结肠袋③有肠脂垂
15、盲肠:大肠的起始段、在盲肠与回肠相接处、回肠末端突入盲肠内、形成上、下两个唇状的粘膜皱襞,称回盲瓣
16、阑尾:体表投影: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称麦氏点
17、结肠:按位置可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四部分
18、直肠:位于小骨盆腔内。两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第二节 消化腺
1、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在右侧其最高点相当于右
锁骨中线与第五肋交点处,在左侧其最高点相当于左锁骨中线与第五肋间隙的交点处,
右侧约与右肋弓一致,腹上区可达到剑突下3~5CM
2、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脏面有两条矢状位的纵沟和一条横沟。横沟称肝门,是肝固
有动脉、肝门静脉、肝管、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肝的部分
3、胆囊:位于肝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具有储藏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4、胆囊可分作胆囊底、体、颈、管四部分
5、胆囊底体表投影为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叉处稍下方
6、输胆管道:将胆汁送到十二指肠的管道。肝内部分包括胆小管和小叶间胆管等。肝外
部分由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和胆总管组成
7、肝总管与胆囊管合成胆总管
8、胆汁的排出途径: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左、右管→肝总管(→
←胆囊管→←胆囊)→胆总管→十二指肠
9、胰:位于胃的后方,约第1、2腰椎水平
10、胰管:在胰头后与胆总管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
第三节 腹膜
1、腹膜是一层薄而光滑的浆膜
2、壁腹膜与脏腹膜互相移行形成的潜在性间隙称腹膜腔
3、大网膜:呈围裙状,由起自胃前、后壁的脏腹膜自胃大弯下垂,下垂至腹下部后反折
上行,连于横结肠,大网膜具有保护脏器、包围炎性病,限制炎症蔓延的作用
4、小网膜是连于肝门与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之间的双层腹膜皱襞。分部:①肝胃韧带
②肝十二指肠韧带
5、陷凹是腹膜腔在盆腔脏器之间形成深浅不等的腹膜陷凹
6、直肠子宫陷凹:位于腹膜腔的最低处,当有腹膜腔积液或积血时,此陷凹是重要的穿
刺部位之一
第三章 呼吸系统
1、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
第一节 呼吸道
1、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等器官,临床上常以喉为界,将鼻、咽、喉
称为上呼吸道,气管、主支气管称为下呼吸道
2、鼻旁窦:鼻腔周围的含气空腔。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各窦均开口于鼻腔
,其中额窦、上颌窦、筛窦的前中群都开口于中鼻道,筛窦后群开口于上鼻道,蝶窦开
口于蝶筛隐窝
3、喉:位于颈前部正中,咽腔喉部的前方
4、喉的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杓状软骨
6、喉腔被前庭裂和声门裂分为三部分:①位于喉口至前庭裂之间的部分称喉前庭②位于
前庭裂和声门裂之间的部分称喉之间腔,此处容积量最小。向两外侧稍凹的间隙称喉室
③位于声门裂之间以下的部分称声门下腔
7、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方向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粗短,走行方向较垂直。故误入气管
内的异物,易坠入右主支气管
第二节 肺
1、肺位于胸腔内,纵隔的两侧,左右各一
2、左肺狭长,右肺略粗短。中央处有一椭圆形凹陷,称肺门。此处是主支气管、血管、
淋巴管和神经等进出肺的部位
3、左肺前缘下部有一弧形凹陷,称左肺心切迹
4、左肺被一条自后上斜向前下方的斜裂分为上、下两叶,右肺除在斜裂外,还有一条近
于水平方向的右肺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
第三节 胸膜与纵隔
1、胸膜属于浆膜,薄而光滑,分脏胸膜和壁胸膜两部分
2、壁胸膜:可分为四部,肋胸膜、膈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
3、胸膜腔是脏、壁两层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形成的潜在性密闭腔隙称胸膜腔
4、在肋胸膜与膈胸膜转折处形成一半环行较深的间隙,深呼吸时,肺的下缘也不能进入
其内,该间隙称肋膈隐窝,它是胸膜腔的最低处,胸膜炎如产生渗出液时,其液体多首
先积聚于此
5、纵隔是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总称
第四章 泌尿系统
1泌尿系统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
第一节 肾
1、肾是暗红色实质性器官,左、右各一,质软,表面光滑。外侧缘凸隆,内侧缘中部凹
陷,称肾门
2、肾:位于腹膜后脊柱的两侧,肾贴腹后壁上部
3、肾的被膜:三层,纤维膜、肾脂肪囊、肾筋膜
第二节 输尿管
1、输尿管:起自肾盂,在腹膜后沿腰大肌前面下行,至骨盆上口越过髂总动脉分叉处,
进入盆腔,到达膀胱底,斜行穿过膀胱壁,开口于膀胱底的内面
2、输尿管的三处狭窄:①在输尿管起始处②在小骨盆入口处③在穿膀胱壁处。这些狭窄
常是结石滞留的部位
第三节 膀胱
1、膀胱底部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区内,因无粘膜下层,其粘膜薄而光滑无
皱襞,称膀胱三角,是膀胱肿瘤与结核的好发部位
2、成人的膀胱位于小骨盆腔的前部,其前方有耻骨联合,后方在男性有精囊腺、输精管
壶腹和直肠,女性有子宫和阴道
第五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1、男性的内生殖器包括睾丸、附睾、输精管、射精管、精囊、前列腺和尿道球腺
2、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呈扁椭圆形
3、附睾是储藏精子的器官,位于睾丸的后上缘,由十几条睾丸输出管和一条蟠曲的附睾
管组成。附睾:呈长扁圆形,上端膨大称附睾头,中间为附睾体,下端缩细称附睾尾
4、在阴囊根部、睾丸后上方处,输精管的位置最表浅,是临床施行输精管结扎的常用部
位
5、精囊腺:位于膀胱底的后方、输精管的外侧,为一对长椭圆形的囊状腺体,其排泄管
与输精管末端合并成射精管
6、前列腺:位于尿生殖膈和膀胱之间
7、男性尿道的分部:前列腺部、膜部、海绵体部
8、男性尿道的三个狭窄:分别位于尿道内口、膜部、尿道外口;两个弯曲:耻骨下弯和
耻骨前弯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1、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2、卵巢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贴靠骨盆侧壁
3、输卵管:连于子宫底的两侧。可分四部:①子宫部②输卵管峡③输卵管壶腹④输卵管
漏斗
4、子宫的形态:成人子宫呈前后略扁,倒置的梨形
5、子宫的分部:可分三部,上部圆凸称子宫底、下部狭窄称子宫颈、底与颈之间部分称
子宫体
6、子宫内腔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位于子宫体内、称子宫腔;下部在子宫颈内,为梭
形腔隙,称子宫颈管,它下口通阴道,即子宫口
7、子宫的位置:位于骨盆腔中部,介于膀胱与直肠之间,呈前倾前屈位
8、子宫的固定装置:①子宫阔韧带:可限制子宫向两侧活动②子宫圆韧带:是维持子宫
前倾位置③骶子宫韧带:维持子宫前屈状态④子宫主韧带:阻止子宫下垂的作用
第六章 脉管系统
1、包括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1、心血管系由心和血管组成,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2、动脉:是运送血液从心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
3、静脉:是将全身各器官的血液运回到心的血管
4、毛细血管:是连于动脉和静脉之间的微细血管,分布广泛,并互相连接成网状,具有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功能
5、体循环:左心室开始,流回右心房
6、肺循环:右心室开始,流回左心房
7、心:位于胸腔的中纵隔内,两肺之间。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底大部分由左心房,小部分由右心房构成,与出入心的大血管相连。心尖在左侧第五肋间隙,左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扪及心尖搏动
8、右心房:上壁有上腔静脉口,下壁有下腔静脉口;在下腔静脉口与右房室口之间有一较小的冠状窦口
9、右心室:可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
10、流入道:入口右房室口,口周缘有三片呈三角形的瓣膜称右房室瓣(三尖瓣),阻止血液返流入右心房
11、流出道:有肺动脉口,肺动脉口处,有三片半月形瓣膜,称肺动脉瓣,阻止血液返流入心室
12、左心房:有五个开口,分别为左肺上、下静脉和右肺上、下静脉开口,前下方有左房室口,通左心室
13、左心室:也分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两部分。流入道:有左房室瓣(两尖瓣);流出道:有主动脉瓣
14、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房室束及其分支
15、左冠状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后壁,主要分布于左心室侧壁和后壁,以及左心房等处
16、右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的前壁,主要分布于右心房、右心室、窦房结和房室结等处
17、主动脉可分三段: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
18、升主动脉: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19、主动脉弓:三个分支: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20、上肢动脉主干是腋动脉;腹部动脉主干是腹主动脉;盆部动脉主干是髂内动脉;下肢动脉主干是股动脉
21、上腔静脉系的主干是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合成,收集头颈部、上肢和胸部(除心外)的静脉血
22、颈内静脉(升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头臂静脉。其汇合处所形成的角,称静脉角
23、浅静脉有两条主干,头静脉和贵要静脉
24、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桡侧缘,注入腋静脉
25、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的尺侧缘,注入肱静脉
26、肘正中静脉:连接于贵要静脉与头静脉之间,临床上常用于注射和采血
27、下腔静脉系:全身最大的静脉,在第五腰椎平面由左、右髂总静脉汇合而成,注入右心房,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28、大隐静脉:在足背内侧缘起自足背静脉网,注入股静脉,临床上在大隐静脉穿刺或切开输液
29、小隐静脉:在足背的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网,注入腘静脉
30、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收集食管下段、胃、小肠、大肠(直肠下段除外)、胰、胆囊、脾等腹腔不成对器官(肝除外)的静脉血
31、肝门静脉的属支①肠系膜下静脉②脾静脉③肠系膜上静脉④胃左静脉⑤附脐静脉
32、肝门静脉的属支与上、下腔静脉系之间有丰富的吻合,最重要的有三处①食管静脉丛②直肠静脉丛③脐周静脉网
第二节 淋巴系统
1、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构成
2、胸导管:全身最大的淋巴管,起于乳糜池,注入左静脉角,收集左侧上半身及整个下半身的淋巴
3、右淋巴导管:注入右静脉角,收集右侧上半身的淋巴
4、脾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呈大椭圆形、暗红色、质软而脆。位于左季肋区,与第9~11肋相对,脾的长轴与第10肋一致
第七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视器
1、眼球膜由三层膜构成:①眼球纤维膜②眼球血管膜③视网膜
2、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3、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无血管、无色透明,具有折光作用,故称为眼的折射系统
第二节 前庭蜗器
1、前庭涡器又称耳,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2、小儿咽鼓管较成人的粗短直,所以咽部的感染易经此管侵入鼓室引起中耳咽
3、骨迷路: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是耳蜗、前庭、骨半规管三部分
4、膜迷路:分为蜗管、球囊、椭圆囊和膜半规管
5、蜗管:听觉感受器,称螺旋器
6、椭圆囊和球囊:球囊斑和椭圆囊斑,二者均为位觉感受器,感受直线变速运动及静态头位置的刺激
7、膜半规管: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
第八章 神经系统
1、按其位置和功能分为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1、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的平枕骨大孔处接延髓,在下端成人平第一腰椎下缘
2、脊神经31对,因此脊髓也可分成31个节段。即颈髓8个节段,胸髓12个节段,腰髓5个
节段,骶髓5个节段,尾髓1个节段
3、脊髓的灰质包括前角、侧角和后角三部分
4、侧角:位于脊髓胸段和上腰段的前角和后角之间,在脊髓的第2~4骶节,相当于侧角
的位置有骶副交感核
5、后角:内含联络神经元,有的在脊髓节段中起联络作用
6、薄束:起自第四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传导下半身和下肢的感觉
7、楔束:起自第四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传导上半身和上肢的感觉
8、脊髓丘脑束:传导来自躯干和四肢的痛觉、温度觉、触觉和压觉等神经冲动
9、皮质脊髓束:支配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10、脑干:自上而下分为中脑、脑桥和延髓
11、小脑:位于颅后窝
12、间脑:位于中脑前上方,大部分被大脑遮盖
13、下丘脑:包括视交叉、漏斗、垂体、乳头体
14、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四对灰质团块的总称,它们分别叫尾状核、豆状核
、屏状核和杏仁体
15、内囊:属投射纤维,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背侧丘脑之间,由上行的感觉纤维束和
下行的运动纤维束构成
16、内囊分内囊前肢、内囊后肢和内囊膝3部分
17、内囊一侧损伤:三偏症:偏身感觉障碍、偏身运动障碍、偏盲;两侧损伤:死亡
18、躯体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它接受对侧半身的痛、温、触、
压觉等
19、躯体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
20、视区:位于距状沟两侧的大脑皮质
21、听区:位于颞横回
22、语言区:是人类大脑皮质特有的区域,优势半球,多数为左半球
23、脑和脊髓的被膜由外向内有三层,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24、硬脊膜与椎管内面骨膜之间的腔隙称硬膜外隙,隙内除静脉丛及大量脂肪外,还有
神经根通过,临床上麻醉就是将麻醉药物注入其内
25、位于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腔隙,称蛛网膜下隙,腔内充满脑脊液
26、脉络丛的作用是产生脑脊液
27、脑的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
28、脑脊液主要由两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的脉络丛产生
29、脑脊液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
上矢状窦→颈内静脉
30、抽取脑脊液位置:第三、四、五腰椎棘突之间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1、脊神经共有31对包括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和尾神经1对
2、脊神经都是混合性神经
3、脊神经前支粗大,主要分布于颈、胸、腹和四肢的骨骼肌和皮肤。其余脊神经的前支
均交织成丛。脊神经丛主要有颈丛、臂丛、腰丛和骶丛
4、颈丛深支:主要为膈神经,沿心包的外侧面下降至膈
5、臂丛:位于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和腋窝
6、臂丛的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腋神经
7、肌皮神经:支配臂肌前群
8、正中神经: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的前臂肌前群
9、尺神经: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的尺侧半
10、桡神经:支配臂和前臂肌后群
11、腋神经:分布于三角肌
12、股神经:支配股肌前群,还有一长分支为隐神经
13、坐骨神经:为全身最粗大的神经,在梨状肌下方出盆腔,在臀大肌深面,经过坐骨
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之间的重点至大腿后面,在腘窝上方分为胫神经与腓总神经
14、坐骨神经在股后分支分布于股肌后群
15、胫神经分支分布于小腿后群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的皮肤
16、腓总神经:自坐骨神经发出后,沿腘窝的上外侧缘下降,绕至腓骨头的外下方,分
为腓浅、深神经
17、12对脑神经的名称:Ⅰ嗅神经 Ⅱ视神经 Ⅲ动眼神经 Ⅳ滑车神经 Ⅴ三叉神经
Ⅵ展神经 Ⅶ面神经 Ⅷ前庭窝神经 Ⅸ舌咽神经 Ⅹ迷走神经 Ⅺ副神经 Ⅻ舌下神
经
18、动眼神经:其中躯体运动纤维支配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下斜肌和提上睑肌;
内脏运动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19、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20、三叉神经:主要分支:眼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
21、眼神经:分布于泪腺、结膜、眼裂以上的额部皮肤
22、上颌神经:分布于眼裂和口裂之间的面部皮肤、上颌牙和牙龈以及鼻、口腔等处的
粘膜
23、下颌神经:为混合性神经,分布于下颌牙和牙龈,颊和舌前2/3的粘膜及口裂以下的
粘膜和皮肤,支配咀嚼肌
24、展神经:为运动性神经,支配外直肌
25、面神经:管理泪腺,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分泌活动,分布于舌前2/3粘膜上的味蕾,
管理味觉,面肌
26、舌咽神经:混合性神经,支配咽部肌,管理腮腺,舌后1/3的味蕾、咽、舌后1/3、
咽鼓膜、鼓室等外的粘膜
27、舌下神经:运动性神经,分布舌内肌和部分舌外肌
28、内脏神经:分为内脏运动神经和内脏感觉神经
29、交感神经中枢部:位于脊胸1~腰3节段的灰质侧角内
30、副交感神经中枢部:位于脑干内的副交感核及脊髓骶部第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
(1) 胸长神经(C5、7)于锁骨上方发于臂丛,沿前锯肌表面下降并支配此肌。此神经损伤,前锯肌麻痹,表现为“翼状肩”,上肢上举困难。
(2) 胸背神经(C6、8)起自后束,沿肩胛骨外侧缘下行,分布于背阔肌。
(3) 肌皮神经(hmusculocutaneus)(C5、7)(图10—85、86)自外侧束发出后,斜穿喙肱肌,经肱二头肌与肱肌之间下行,并发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终支在肘关节稍上方的外侧,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为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于前臂外侧皮肤。
(4)正中神经(nmedianus)(C5、7)(图10—85、86)由来自臂丛内侧束和外侧束的两个根合成,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伴肱动脉下行到肘窝,继在前臂指浅、深屈肌之间沿前臂正中下行。经腕至手掌,发出正中神经掌支(返支),进入鱼际,发出3条指掌侧总神经,再各分为2~3条指掌侧固有神经至1~4指相对缘。(图10-87) 正中神经在臂部无分支。在肘部和前臂发肌支:支配除肱桡肌,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以外所有前臂屈肌及旋前肌。在手掌支配除拇收肌以外的鱼际肌和第一、二蚓状肌。发皮支:支配手掌桡侧2/3的皮肤,桡侧三个半指的掌面皮肤,以及其背面中节和远节的皮肤。 正中神经损伤可致:①运动障碍:前臂不能旋前,屈腕力减弱,拇指、食指及中指不能屈曲。拇指不能做对掌动作。②感觉障碍:上述皮肤分布区感觉障碍,尤以拇、食、中指远节关节最为明显。③肌肉萎缩:鱼际肌萎缩,手常变平坦称为“猿手”。
(5)尺神经(nulnaris)(C7、T1)(图10-85、86)发自臂丛内侧束,沿肱二头肌内侧沟,随肱动脉下行,在臂中部转向后下,经肱骨内上髁后方尺神经沟,进入前臂。在沟中尺神经位置表浅,紧贴骨面,骨折时易受损伤。尺神经在前臂尺侧腕屈肌深面随尺动脉下行,至桡腕关节上方约5cm处,发出尺神经手背支,本干下行称尺神经掌支,经豌豆骨桡侧分浅、深支入手掌(图10—8889)。 尺神经在前臂发出肌支,支配尺侧腕屈肌和指深屈肌尺侧半。深支支配小鱼际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及第三、四蚓状肌。浅支在手掌分布于小鱼际的皮肤和尺侧一个半指皮肤。手背支分布于手背尺侧半及尺侧二个半指皮肤(第3、4指相邻侧只分布于近节背面的皮肤)。 尺神经损伤后可致:①运动障碍:屈腕力减弱,拇指不能内收,其它各指不能内收与外展,环指与小指末节不能屈曲。②感觉障碍:尺神经分布区感觉迟钝,而小鱼际及小指感觉丧失。③肌肉萎缩:小鱼际平坦,由于骨间肌及蚓状肌萎缩,掌骨间隙出现深沟,各掌指关节过度后伸,第 4、5指的指间关节屈曲,表现为“爪形手”。
(6)桡神经(nradialis)(C5、8)(图10—89、91)发自臂丛后束的粗大神经,初在腋动脉后方,继而伴随肱深动脉向后,在肱三头肌深面紧贴肱骨体的桡神经沟向下外行,到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支与深支。 ①浅支:在肱桡肌深面,伴桡动脉下行,至前臂中、下1/3交界处转向手背,分布于手背桡侧半的皮肤以及桡侧二个半指背面的皮肤(图10—86、88)。 ②深支:较粗、主要为肌支。穿旋后肌至前臂背侧,在深、浅肌之间下降,分数支,其长支可达腕部。(图-89) 桡神经肌支:支配肱三头肌、肱桡肌及前臂后群所有伸肌和旋后肌。 桡神经皮支:分布于臂、前臂背侧和手背桡侧半及桡侧二个半手指皮肤(图10—88)。 肱骨干骨折易伤及桡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②感觉障碍: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桡侧半感觉迟钝,“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③抬前臂时,由于伸肌瘫痪及重力作用,出现“垂腕征”(图10—90)。 7腋神经(nradialis)(图10—89)发自臂丛后束,伴旋肱后动脉向后,绕肱骨外科颈至三角肌深面。其肌支支配三角肌和小圆肌;皮支绕三角肌后缘分布于肩部和臂部上1/3外侧面皮肤。 肱骨外科颈骨折时,可损伤腋神经,表现为:①运动障碍:肩关节外展幅度减小。②三角肌区皮肤感觉障碍。③三角肌萎缩,肩部失去圆形隆起的外观,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肱动脉系腋动脉的直接延续。沿肱二头肌内侧沟,与正中神经伴行向下,先在神经的内侧至上臂中部稍下方,互相交叉,转至神经的外侧。至肘窝的深部,平桡骨颈处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在进行前臂止血时,用手指自肱二头肌内侧压向肱骨,是一重要止血点,肱动脉除有肌支分布于上臂的屈伸肌外,它的分支有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尺侧下副动脉。营养其分布区域的组织,如上臂有外伤或骨折时应注意此动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肱动脉 外文名 :Brachial artery 类别 :动脉 位置 :肱二头肌肌腱的内侧 含义 :肱动脉腋动脉在大圆肌下缘易名 测血压量 :每分钟输血30公升 主要分支 :肱深动脉 解剖结构:,肱动脉的形态学结构:, 解剖结构: 1、肱动脉: 肱动脉是臂部的动脉乾,在背阔肌抵止部的下缘续腋动脉而起,沿肱二头肌内侧下行至肘窝中,平桡骨颈高度分为桡动脉和尺动脉二条终支。肱动脉与同名静脉及正中神经伴行。在肘窝内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可触及该动脉的搏动,故此处常作为测量血压的听诊部位当前臂以下外伤出血时,可在臂中部肱二头肌内侧将肱动脉向后外压向肱骨进行止血。如用止血带止血时,则应在臂上1/3进行,以免伤及桡神经。 肱动脉沿途发出肱深动脉、肱骨滋养动脉、尺侧上副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等支。分布于上臂各肌肉,骨和肘关节。肱深动脉由肱动脉的起始段后壁发出,伴桡神经向后外,行于桡神经沟内,达肘关节外上方移行为桡侧副动脉。肱骨中段骨折易损伤肱深动脉和桡神经。桡侧副动脉和尺侧上、下副动脉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形成。 2、臂部: 臂部位于肩和肘之间。上界为腋前、后壁外侧端在臂部的连线;下界为通过肱骨内、外上髁近侧两横指处的环行线。借肱骨内、外上髁分别向上作的二垂线,把臂分为臂前区和臂后区。 臂前区的皮肤薄且有移动性。中间有隆起的肱二头肌肌腹,在其内、外侧分别称为肱二头肌内侧沟和肱二头肌外侧沟。在肱二头肌外侧沟的下部,有头静脉和前臂外侧皮神经。于肱二头肌内侧沟的下半,有贵要静脉和前臂内侧皮神经,它们在臂中点平面出入深筋膜,贵要静脉汇入肱静脉或直接续于腋静脉。肱动脉、正中神经、尺神经等均位于内侧沟的深方。由于肱动脉在臂上份居肱骨内侧,于臂中份位于肱骨的前内方,至臂下份行于肱骨前方。因此,手压止血时,在臂上份应压向外侧,臂中份压向后外,于臂下份压向后方。 肱动脉的形态学结构: 肱动脉是腋动脉的自大圆肌下缘的直接延续,经肱二头肌内侧沟下行至肘窝,通常在桡骨颈平面处分为桡、尺两动脉。肱动脉外径在分出肱深动脉前为049cm,分出肱深动脉后为042cm。在局部位置上,肱动脉与肱骨的关系是:在臂的近侧部,肱动脉位于肱骨的内侧,而在远侧部则位居肱骨前面。当上肢严重出血而需压迫该动脉止血时,在近侧部需压向外侧,在远侧部需直接向后压迫。或在臂的上、中1/3交界处用止血带压迫止血。肱动脉行至肘窝缘上方,肱二头肌腱内侧处位置较表浅,常为临床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位。当肱骨髁上骨折时,常伴有肱动脉的损伤,此时需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是否正常,排除肱动脉是否受压,以防发生Volkmann痉挛。肱动脉与正中神经的关系是:在臂的上部正中神经位于动脉外侧,在臂中部经动脉的前方至下部则转到动脉的内侧。肱动脉的变异情况是肱动脉以臂浅动脉位于正中神经浅面或在臂部有二动脉乾,一干在神经的浅面,一干在神经的深面。手术中若遇这种情况,仅结扎臂浅动脉,则将达不到手术的目的。沿喙肱肌和肱二头肌内侧沟引一直线至肱骨内、外上髁连线的中点为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在臂部的主要分支有:肱深动脉、尺侧上副动脉、滋养动脉、尺侧下副动脉以及肌支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