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
经是经脉,为纵行的主干,循行部位较深,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是络脉,为横行的分支,循行部位浅表,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
经脉和络脉一起形成了复杂的经络系统,把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气血通过经络系统运行于全身,将水谷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协调阴阳平衡,使脏腑组织器官发挥各自的功能,从而保障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手指部是3条阳经与3条阴经相交会之处,因此手部的经络比较集中。其中掌侧为手三阴经,背侧为手三阳经,它们都有各自的循行路线。
拇指拇指分布有手太阴肺经,它从腕后(寸口)走到大鱼际,沿着大鱼际边缘,延伸至大拇指桡侧末端的少商穴,是与肺、支气管等呼吸器官有密切联系的经络。
食指食指分布有手阳明大肠经和手太阴肺经2条经脉。
手阳明大肠经开始于食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食指桡侧上缘,走出于第一和第二掌骨间,向上延伸入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中。它与大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太阴肺经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分支,向手背到达食指桡侧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中指中指分布有手厥阴心包经,它从掌长肌腱和桡侧肌腱正中进入手掌,沿着中指内侧延伸到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心包经与心脏及循环系统关系密切。同时,因为心包经与小肠也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它与消化系统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没有名指没有名指分布有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厥阴心包经2条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从没有名指靠小指一侧末端的关冲穴向上走出,循行于第四和第五掌骨之间,沿手背到达腕关节外侧。
手少阳三焦经与淋巴系统及内分泌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控制淋巴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维持内脏脏能平衡。
手厥阴心包经从掌中分出,沿着没有名指靠小指的一侧分布于手指末端,接于手少阳三焦经。
小指小指分布有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2条经脉。
手少阴心经从手掌沿着小指内侧走到指甲内侧末端的少冲穴,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是与心脏及血液循环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起自于手小指外侧末端的少泽,沿着掌侧和背侧的交界线上到腕部,与小肠有着密切的联系。
手部穴位与病理反应点手部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发现出来的。手部病理反应点是指某些征候发生后,在手部产生特有反应的区域。这些部位取用方便,疗效卓著,为临床按摩所常用。
手阳明大肠经穴阳溪定位: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指翘起时,两筋(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之。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齿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曲池定位:屈肘成直角,位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热病、腹痛、吐泻、高血压等。
手三里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主治:齿痛颊肿、上肢活动不利、腹痛、腹泻等。
上廉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3寸处。
主治:头痛、手臂麻木、肠鸣腹痛等。
下廉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曲池穴下4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目痛、肘臂痛、腹胀、腹痛等。
温溜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5寸处。
主治:头痛、面肿、咽喉肿痛、疔疮、肩背酸痛、肠鸣、腹痛等。
偏历定位:位于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阳溪穴上3寸处。
主治:目赤、耳鸣、鼻出血、喉痛、手臂酸痛等。
合谷定位: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之处的中点。取穴时,以一手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拇指尖下即是。
主治:所有头面诸病,如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齿痛、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面肿等。此外还主治伤风、咳嗽、哮喘、吐泻、消渴、黄疸、水肿、痹证、中风、乳少、多汗、腹痛、便秘、经闭、滞产等。
三间定位:微握拳,在手第二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第二掌骨小头上方)。
主治:目痛、齿痛、咽喉肿痛、气喘、身热、腹胀、肠鸣、泄泻等。
二间定位:微握拳,在第二掌指关节前缘桡侧赤白肉际处(第二掌骨小头桡侧前凹陷中)。
主治:鼻出血、齿痛、口歪、咽喉肿痛、目赤肿痛、热病等。
商阳定位:位于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咽喉肿痛、颌肿、青光眼、手指麻木、呕吐、热病、昏迷等。手少阳三焦经穴四渎定位:位于尺骨鹰嘴下5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咽喉肿痛、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三阳络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4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聋、暴喑、齿痛、上肢痹痛等。
会宗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穴尺侧约1寸,于尺骨的桡侧缘取之。
主治:耳聋、上肢痹痛等。
支沟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等。
外关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胁肋痛、上肢痹痛等。
阳池定位:位于腕背横纹中,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疟疾、腕痛、消渴等。
中渚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掌骨小头后缘之间的凹陷中,液门上l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手指无法屈伸、踝关节扭伤等。
液门定位:握拳,位于手背部第四、五指之间,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疟疾等。
关冲定位:位于第四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咽喉肿痛、热病、昏厥等。
手太阳小肠经穴小海定位:屈肘,位于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肘臂疼痛等。
支正定位:位于阳谷穴与小海穴的连线上,阳谷穴上5寸。
主治:头痛、目眩、热病、项强、肘臂酸痛等。
养老定位:以掌向胸,位于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腕背横纹上1寸。
主治:视物不清,肩、背、肘、臂酸痛等。
阳谷定位:位于腕背横纹尺侧端,尺骨茎突前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齿痛、热病、腕痛等。
腕骨定位:后溪穴直上,位于第五掌骨基底与三角骨之间的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耳鸣、黄疸、热病、疟疾、指挛腕痛等。
后溪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后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目赤、耳聋、‘咽喉肿痛、腰背痛、疟疾、多汗、指挛腕痛等。
前谷定位:握拳,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前尺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痛、耳鸣、咽喉肿痛、乳少、指痛、热病等。
少泽定位:位于小指末节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头痛、咽喉肿痛、耳鸣耳聋、乳少、昏迷、热病等。
手太阴肺经穴尺泽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缘。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潮热、胸部胀痛、咽喉肿痛、小儿惊风、吐泻、肘臂挛痛等。
孔嘬定位:位于尺泽与太渊的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舯痛、肘臂挛痛等。
列缺定位:位于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主治: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歪斜、齿痛等。取穴时,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即是。
经渠定位:位于桡骨茎突内侧,腕横纹上1寸,桡动脉桡侧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手腕痛等。
太渊定位: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的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腕臂痛、呕吐、经闭、没有脉症等。
鱼际定位:位于手掌侧面,第一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第一掌骨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咽喉肿痛、失音、发热等。
少商定位:位于拇指末节桡侧,指甲角旁约0.1寸处。
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出血、发热、呕吐、呃逆、昏迷等。
手厥阴心包经穴曲泽定位:位于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腹泻、热病、肘臂挛痛等。
郄门定位:位于腕横纹上5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呕血、咯血、疔疮等。
间使定位:位于腕横纹上3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等。
内关定位:位于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上肢痹痛、失眠、眩晕、偏头痛等。
大陵定位:仰掌,位于腕横纹的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疮疡、失眠等。
劳宫定位:位于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所指处即是。
主治:心痛、呕吐、口疮、口臭等。
中冲定位:位于中指末节尖端的中央。
主治:心痛、昏迷、舌强肿痛、热病、吐泻、小儿夜啼、中暑、昏厥等。
手少阴心经穴少海定位:屈肘,位于肘横纹内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头顶痛等。
灵道定位:位于腕横纹上1.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痛、暴喑、肘臂挛痛等。
通里定位:位于腕横纹上l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等。
阴郄定位:位于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
主治:心悸、心痛、骨蒸盗汗、吐血、鼻出血、暴喑等。
神门定位:位于腕横纹上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心痛、心烦、健忘、失眠等。
少府定位:手掌面,位于第四、五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端与没有名指端之间即是。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小指挛痛等。
少冲定位:位于小指末节桡侧,指甲旁约0.1寸处。
主治:心悸、心痛、胸胁痛、热病、昏迷等。
经外奇穴十宣定位:位于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处。
主治:昏迷、高热、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
四缝定位:仰掌,伸指,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腹泻、肠虫症、咳嗽等。
中魁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
主治:呕吐、食欲不振、呃逆、牙痛、鼻出血等。
八邪定位:位于手背侧,微握拳时,第一至五指间的横纹端赤白肉际处即是,左右共8个穴。
主治:烦热、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手指麻木、手指拘挛等。
落沈(外劳宫)定位:位于手背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上约0.5寸处。相当于外劳宫穴处。
主治:落枕、手臂痛、腹痛腹泻、小儿消化不良、颈椎病等。
腰痛点定位:位于手背侧,第二、三掌骨及第四、五掌骨之间,腕横纹下约1.5寸处,尺侧为精灵,桡侧为威灵,合称腰痛点,左右共4穴。
主治:急性腰扭伤、头痛、小儿惊风等。
小骨空定位:位于手背,握拳时,手小指背侧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即是。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喉痛、指关节痛等。
大骨空定位:位于手背,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处即是。
主治:目痛、目翳、白内障、吐泻、鼻出血等。
中泉定位:位于腕背侧横纹中,阳溪穴与阳池穴之间的凹陷处即是。
主治:胸闷、咳嗽气喘、胃痛、吐血等。
虎口定位:拇指、食指分开,手指蹼中点上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唇紫、烦热、头痛、眩晕、牙痛、失眠等。
五虎定位:握拳,位于手背第二、第四掌骨小头之高点处,左右共4穴。
主治:手指拘挛等。
拳尖定位:握拳,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处。
主治:目翳、目痛、指挛等。
二白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4寸,桡侧屈腕肌腱两侧,一手两穴。
主治:痔疮、脱肛等。
臂中定位: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与肘横纹之间的中点处,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上肢瘫痪、痉挛、前臂神经痛等。
手部病理反应点胸痛点定位:位于拇指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胸痛、吐泻等。
小肠点(便秘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
主治:小肠病、便秘等。
大肠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之中点,主治:大肠病等。
咳喘点(咳嗽点)定位:位于掌面,食指掌指关节间横纹靠近尺侧处。
主治:支气管炎、哮喘等。
脾点定位:位于掌面,拇指指间关节横纹中点。
主治:脾胃病、浮肿等。
降压点定位:位于手掌,腕后正中第一、二横纹之间。
主治:高血压。
胃肠点定位:位于手掌面,劳宫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慢性胃炎、溃疡、消化不良等。
踝点定位:位于拇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急性踝关节扭伤、踝关节疼痛等。
足跟痛点定位:位于胃肠点与大陵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足跟痛等。
心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所有心血管疾病等。
三焦点定位:位于掌面,中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处。其中点为中焦,桡侧为上焦,尺侧为下焦。
主治:胸部、腹部、盆腔疾病、小儿消化不良等。
肺点定位:位于掌面,没有名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所有呼吸系统疾病等。
肝点定位:位于掌面,没有名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肝、胆病等。
肾点(夜尿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夜尿、尿频、腰膝酸痛等。
命门点定位:位于掌面,小指近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生殖系统疾病等。
牙痛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牙周炎、咽喉炎、三叉神经痛、牙痛、下颌关节痛等。
定惊点定位:位于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之中点。
主治:高热、惊厥等。
哮喘新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
主治: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
疟疾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与腕关节汇合处,大鱼际的桡侧缘。
主治:疟疾、热病等。
咽喉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之间,靠近第三掌指关节处。
主治: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牙痛、三叉神经痛。
扁桃体点(鱼际点)定位:即鱼际穴,第一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扁桃体炎、咽喉肿痛等。
心悸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五掌指关节桡侧缘。
主治:心悸、月经过多、痛经等。
感冒点定位:位于掌面,第一掌骨基底内侧下1寸。
主治:感冒、扁桃体炎、齿痛等。
运动点定位:位于掌面,大鱼际上缘和中央各有一点。
主治:小儿麻痹后遗症。
眼点定位:位于拇指指间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目赤肿痛、流泪、麦粒肿等所有眼病。
前头点定位:位于食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膝、踝、趾等关节疼、胃肠病、头痛等。
颈项点定位:位于第二、三掌指关节之间,近第二掌指关节处。
主治:落枕、颈项扭伤等。
头顶点定位:位于中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神经性头痛、头顶痛等。
偏头点定位:位于没有名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偏头痛、胸胁痛等。
会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会阴部痛、痛经、白带过多等。
后头点定位:位于小指近端指间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后头痛、扁桃体炎、呃逆、臂痛等。
坐骨神经点定位:位于第四、五掌指关节之间,近第四掌指关节处。
主治:坐骨神经痛、髋臀痛等。
坐骨点定位:位于小指掌指关节的尺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腰背痛、尾骨痛、耳鸣、鼻塞等。
止痒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五掌骨与腕骨交界处。
主治:荨麻疹、瘙痒症等。
升压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中点。
主治:低血压、休克等。
呃逆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远端指间关节横纹的中点处。
主治:呃逆、呕吐等。
退热点定位:位于手背,中指桡侧指蹼处。
主治:发热、腹泻等。
腹泻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指关节上l寸。
主治:腹泻、腹痛等。
急救点定位:即中冲穴。
主治:昏迷、热病等。
止血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上,没有名指纵线和小指纵线之间。
主治:所有出血证。
腰痛点定位:位于手背,腕横纹下1.5寸,第二伸指肌腱桡侧、第三伸指肌腱尺侧各1穴。
主治:腰痛、急性腰扭伤等。
腰脊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掌骨体近心段中线。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背痛等。
扁点定位:位于食指掌指关节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肩部疼痛、肩周炎等。
痉挛刺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每个相邻掌指关节上1寸处。
主治:手指痉挛等。
止痛点定位:位于手背面,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缘0.5厘米处。
主治:痛证。
鼻出血点定位:位于手背面,拇指、食指指蹼缘中点,赤白肉际处。
主治:鼻出血、鼻炎等。
安眠点定位:位于手背面,合谷穴与三间穴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等。
头痛点定位:位于手背第三、四掌骨间,掌指关节后0.5寸处。
主治:头痛、偏头痛。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⑴,下络大肠,还循胃口⑵,上膈属肺。从肺系⑶,横出腋下,下循臑内⑷行少阴⑸、心主⑹之前,下肘中,循臂内⑺上骨⑻下廉⑼,入寸口⑽,上鱼⑾,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太阴肺经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LU)
⑴中焦--宋·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注:“中焦者,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水谷精微上注于肺”。
⑵胃口——《铜人》注:“胃之上口,名曰贲门。”
⑶肺系——元 · 滑伯仁《十四经发挥》注:“谓喉咙也。”喉咙,兼指气管而言。
⑷臑内--臑音闹。指上臂。屈侧称臑内,当肱二头肌部;伸侧称臑外,当肱三头肌部。
⑸少阴——此处指手少阴心经。
⑹心主——指手厥阴心包经。
⑺臂内——臂,指前臂;内,指内侧,即掌侧。
⑻上骨——“臂之上骨”指桡骨。
⑼廉——指侧边而言。
⑽寸口——腕后桡动脉搏动处。
⑾鱼,鱼际--“鱼”或称“手鱼”,今称“大鱼际”,“鱼际”即指鱼的边缘部分。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部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走手少 阴,手厥阴经之前(天府、侠白),下向肘中(尺泽),沿前臂内侧桡骨边缘(孔最),进入寸口--桡动脉搏动处(经渠、太渊),上向大鱼际部,沿边际(鱼 际),出大指的末端(少商)。
它的支脉:从腕后(列缺)走向食指内(尺)侧,出其末端,接手阳明大肠经。
谢人体经络穴位有十二正经及腧穴和奇经八脉及经外奇穴,经络循行路线和腧穴分布定位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成熟了,在此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有经脉篇详细描述了人体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以及所主病证,关于腧穴定位,我觉得近代针灸泰斗杨甲三教授的“三边三间”理论很经典, 杨甲三 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 规律可以遵循 :
杨甲三
教授通过对穴的本质的探讨与研究,从而提出了取穴有如下的
规律可以遵循
: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大凡取穴,当有其纵向的定位和横向的定位,纵横交错,其交叉点即为腧穴的所在。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纵向定位
:腧穴的纵向定位是根据骨度折量,即骨度分寸法而定。骨度分寸法已为针灸界所熟悉并采用的取穴定位方法,根据这种将人体各部分折量分寸的方法,可以确定腧穴在人体的纵向分布。纵向定位的方法在针灸书籍中已有详细介绍,在此不做赘述。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横向定位
:仅有纵向定位还不够,尚需采用横向定位的方法,纵横结合,才能准确地取穴定位。
杨甲三
教授将横向定位规律概括为“三边”“三间”取穴法,所谓“三边”指筋边、骨边、肉边;所谓“三间”为筋间、骨间、肉间。此外还有筋骨间、筋肉间等。虽然穴“非皮肉筋骨”但其定位则需借助筋、肉、骨这些解剖标志来完成。《标幽赋》说:“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审自意,次观肉分。”
《流注指微赋》也说:“孔窍详于筋骨肉分。”
《行针总要歌》有文如下:“有筋有骨傍针去,无骨无筋须透之。”从中也可以看出,当代医家取穴十分注重筋骨肉,且于筋骨旁、肉分处取穴的思想,这与我们的取穴规律是相一致的。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体位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依据这一规律,
杨甲三
教授对十二经穴曾逐经进行了腧穴分布要点提示。如手少阴心经要点的
“沟中、纹头、筋边。”
沟中提示青灵穴在肱二头肌的尺侧沟中;纹头则指屈肘横纹的尺侧纹头取少海穴;而神门、阴郗、通里、灵道四穴均位于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边。手厥阴心包经则有筋间取穴的特点,,指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郗门、间使、内关、大陵等四穴。手阳明大肠经的要点为骨两边:屈肘侧置体位下,曲池、手三里、上廉穴在桡骨内侧;下廉、温溜、偏历在桡骨外侧。肘了于肱骨外侧取,手五里、臂闹在肱骨内侧取。手少阳三焦经的要点是尺骨、桡骨间取外关、支沟、三阳络、四渎;尺骨桡侧边取会宗穴。等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筋、骨、肉不仅是人体解剖的物质基础,也属人体表面较为明显的解剖标志。熟悉这些体表标志,根据“三边”“三间”的规律,结合纵向骨度分寸,就可以准确地取穴定位了。掌握这一规律,取穴则准确、简便、易记。“三边”“三间”恰好是附着于筋、骨、肉旁的一些缝隙、孔窍、或凹陷的部位。依据此规律取穴,能够很好地反映腧穴的本质,符合穴的本义及其为“脉气所发”的意义。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杨甲三
教授所提出得取穴规律,不仅仅建立在对穴的本质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同时还有其解剖学基础。因而这一规律不只是停留在理论论述的阶段,而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所具有的解剖学特点为这一规律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三边”“三间”位于骨骼、肌肉、肌腱旁边或缝隙间
,这些部位相对而言组织疏松而薄,不象有骨骼、肌肉、肌腱的地方坚硬厚实。这样的部位有利于穴位引发经气,调整气血,而收到满意的临床疗效。遵循这一规律,按“三边”“三间”取穴,有以下
特点
: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易
:首先
易于得气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刺此者,如中气穴,无中肉节,中气穴即针游于巷,中肉节,即皮肤痛。”这说明针刺中穴道,其气运行如在巷道中通畅流利而无阻碍,但若针刺中肌肉关节,针下涩滞而紧,全无宽松舒适之感,肉节则会疼痛不舒。现代研究也证实,穴位定于这种空隙、凹陷的部位,其处神经纤维丰富,针感好而易于得气。针感如何,得气与否,直接关系到针刺治疗的效果。其次为
易于驱邪
:
驱除邪气穴位所处人之孔窍、缝隙,肌肉薄弱,最易受邪气侵袭。《素问。风论篇》即说:“风气与太阳俱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有其不仁也。”“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同样,将穴位定于此处,刺激穴位,调整经气,而使邪由此而去。正如《千金翼》所说:“凡孔窍者,是经络所行往来处,引气远入抽病也。”说明在孔窍、缝隙处定穴,经络气血运行往来流畅,经气渗灌流注旺盛,有利于“引气”而“抽病”。这些部位易于得气,也为其驱邪治疗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二少
:首先为
组织损伤少
。在“三边”“三间”部位定穴,穴下空虚而组织疏松,便于运针,进行各种手法操作,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收到好的疗效。由于其处组织疏松,空隙较大,不容易在运针操作时损伤组织引起疼痛。可以想象,倘若在筋骨及肌肉之间取穴,其组织致密,肌肉紧厚,不利于提插捻转等操作,且易致疼痛而滞针,给受治者造成痛苦。其次,由于造成的损伤少,痛苦少,易于运针操作,则针后的
后遗不适感也就减少了
。虽然针刺的后遗不适感与手法关系最为密切,但取穴不当,也会造成不舒服的感觉,正所谓“中肉节则皮肤痛。”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取穴时避开肉节处,而于其边取,于其间求,就可以减少针刺后遗不适感所以我觉得对于腧穴定位,以杨甲三教授的理论是很完备的,而且我推荐大家读一读杨甲三教授主编的五版《针灸腧穴学》书中很详细的介绍了经络腧穴的各种知识,我根据杨甲三教授的经验编写了针灸腧穴助记歌诀,现节选一部分分享给大家: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肩背痛,5,8零点标。
1、中府肺募穴,手足太阴交,云门下一寸,第一肋间凹,六寸旁中开,咳嗽气喘消,愈胸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吐泻急,肘臂挛痛征,点 8,12,直刺补泻兴,点刺出血可,膝部效能生。
2、尺泽肺合穴,肘窝横纹中,肌腱桡侧陷,咯血定喘称,胸部涨满愈,咽喉肿痛应,腹痛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肿痛及,热病无汗专,痔血臂挛痛,直刺寸半间,过敏哮喘愈,针刺又戒烟。
3、孔最肺郄穴,尺泽太渊间,腕纹上 7寸,掌面桡侧参,咯血鼻衄愈,咳嗽气喘兼,咽喉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齿痛愈,外感头痛专,颈项咳嗽喘,咽喉肿痛连,刺时斜向上,点 5下点 3。
4、列缺八脉会,通任肺络参,前臂桡侧缘,腕纹寸半端,桡骨茎突上,肱拇二腱间,口窝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无脉证,腕臂痛亦先,直刺避动脉。点 5至点 3。
5、太渊属脉会,肺穴输原兼,腕掌横桡侧。动脉搏动牵,外感咳嗽喘,咽喉胸痛专,善能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咽喉痛,5,8零点标,用针常直刺,配穴效更高。
6、鱼际肺荥穴,赤白肉际交,本节后陷处,掌骨中点稍,咳嗽与哮喘,咳血失音消,发热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或鼻衄,指肿麻木撩,浅刺点 1、2,点刺中风着。
7、少商肺井穴,拇指末节桡,距角点 1寸,昏迷癫狂瞧,咽喉肿痛愈,发热咳嗽疗,失音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与热病,昏迷喘咳兼,浅刺点 1、2,点刺效一般。
8、商阳阳明井,食指末节翻,桡侧指甲角,零点一寸参,咽喉肿齿痛,手指麻木专,耳聋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饮不下,少商配酌焉,目齿咽喉肿,手背肿痛端,直刺是输穴,点 5点 8间。
9、三间微握拳,食指本节参,节后看桡侧,凹陷穴是堪,多卧擅唾主,胸满肠鸣兼,唇干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 产与经闭,腹痛便秘焉,上肢痛不遂,直刺寸半间,手阳明原穴,妊娠忌用先。
10、合谷在手背,一二掌骨间,略偏二掌骨,桡侧中点参,面口牙耳鼻,热病汗证牵,滞
1 曲泽在哪条经络上
曲泽:曲,隐秘也;泽,沼泽也。该穴名意指心包经气血在此汇合。本穴为心包经之穴,所处为南方之地,虽然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经气在此汇合并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但天泉穴下传本穴的经水仍大量气化水湿,本穴如同热带沼泽一般生发气血,故名曲泽。
1心包经合穴:合,会合也。本穴物质一为天泉穴下传的地部经水和天部的冷湿水气,二为心包经肘以下各穴上行而至的水湿之气,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在本穴为汇合之状,故为心包经合穴。
2本穴属水:属水,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心包经上、下二部经脉的气血汇合而成,在本穴的变化主要为散热冷降,表现出水的润下特征,故其属水。
2 曲泽怎么取曲泽的位置,位于人体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3 曲泽的功效与作用1缓解治疗中暑、胃痛、呕吐、心悸、心痛、热病烦躁、臂痛等。
2按摩曲泽穴的功效:舒筋活血、清热除烦。
4 曲泽的配伍功效曲泽穴配神门穴、鱼际穴:缓解治疗呕血;
曲泽穴配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呕吐,胃痛;
曲泽穴配委中穴、曲池穴:缓解治疗高热中暑;
曲泽穴配内关穴、大陵穴:缓解治疗心胸痛。
题解
本篇重点讨论了五脏六腑与经脉之气在肘膝关节以下出入流注经过的部位,具体指出了每经井、荥、输、原、经、合各穴的名称与部位;另一方面,本篇也论及了脏腑相合的关系和作用,以及四时取穴的方法等。由于本篇的内容,以详述五输穴为主,所以篇名为"本输"。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经络之所终始,络脉之所别处,五输之所留,六腑之所与合,四时之所出入,五脏之所溜处,阔数之度,浅深之状,高下所至。愿闻其解。
提要本段阐述了欲了解针刺治病的原理所应该学习的相关知识。
白话解
黄帝问岐伯说:凡是想了解针刺治病原理的人,都必须通晓十二经脉及其脉络循行的起点和终点;十五络脉从正经所别出的处所;井、荥、输、经、合这些五输穴在四肢的部位;六腑与五脏表里相合的关系;四季时令气候影响人体而显现出的相应的气血盛衰情况;五脏与经络之气流注聚结于体表的所在;经脉、络脉、孙络的宽窄程度,在深部与浅部的分布情形,以及上至头面、下至肢末的相接关系。对于这些问题,我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原文
岐伯曰:请言其次也。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侧也,为井[1]木;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2]也,为荥[1];注于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为腧[1];行于经渠,经渠,寸口中也,动而不居,为经[1];入于尺泽,尺泽,肘中之动脉也,为合[1]。手太阴经也。
提要本节讲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注释
[1]井、荥、输、经、合:这是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的特定名称,是将脉气的流行比做汇入江河中的水流由小而大,渐入深处,依次命名而成的。
[2]手鱼:指手腕之前,大拇指本节(即大拇指的近端指关节)之间的部位,有肥肉隆起,如鱼的形状,统称为鱼。
白话解
岐伯说:让我按顺序来说吧!肺脏的脉气,开始于少商穴,少商穴的部位在手大指端的内侧(即桡侧),距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鱼际穴,鱼际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鱼际的中后方,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渊穴,太渊穴的部位在手掌大鱼际后下一寸处的凹陷之中(即大鱼际上约一寸处,掌后内侧横纹头动脉应手处),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经渠穴,经渠穴的部位在寸口后方的凹陷中(即桡骨茎突之内侧),即诊脉时中指所着之处,该处有桡动脉跳动不止,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尺泽穴,尺泽穴的部位在肘横纹中央(稍偏桡侧)的动脉应手处,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阴肺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
心出于中冲,中冲,手中指之端也,为井木;溜于劳宫,劳宫,掌中中指本节之内间也,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后两骨之间方下[1]者也,为腧;行于间使,间使之道,两筋之间,三寸之中也,有过则至,无过则止,为经;入于曲泽,曲泽,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为合。手少阴也。
提要本段讲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注释
[1]方下:即正当两骨之下的意思。
白话解心脏的脉气,开始于心包络经的中冲穴,中冲穴的部位在手中指的尖端(距指甲的距离如韭叶宽),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后,流于劳宫穴,劳宫穴的部位在掌中央中指本节的后方中间(即第三、四掌骨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大陵穴,大陵穴的部位在掌后腕关节第一横纹的中央部,桡骨、尺骨之间,桡侧腕屈肌腱的尺侧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间使穴,间使穴的部位在掌后三寸,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当本经有病时,在这一部位上就会出现一定的反应,无病时则没有异常表现,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曲泽穴,曲泽穴的部位在肘横纹处肱二头肌腱内侧,当肘窝横纹中央(稍偏于尺侧)的凹陷中,取穴时要求前臂稍屈而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少阴心经(心包络经)所属的五输穴。
按语
上述各穴,都属于今之手厥阴心包络经。因心与心包络本属一体,其气相通,心包络为心之外卫,且心为脏腑之大主,不应受邪,所以古人认为心经之病,都在外经而不在内脏,心有病,由心包络代受其邪,并有少阴无输之说(参看《灵枢·邪客》)。本节开始说心出于中冲,中冲乃手厥阴心包络经之脉气所发,而最后却说是手少阴心经,这就是因为少阴无输,其输出于心包络的缘故。由于心不受邪,故在治疗方面,用心包络经的输穴代替心经的输穴而进行治疗。《难经》认为五脏六腑各有其相应的阴阳表里关系,将《内经》的五脏五输加上心包络而成为六脏五输,并将手少阴的五个输穴改为心包络经的穴位;至于心经的井、荥、输、经、合五输,则以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代替,后世多宗此说。
原文
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为井木;溜于行间,行间,足大指间也,为荥;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则宛,使和则通,摇足而得之,为经;入于曲泉,曲泉,辅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厥阴也。
提要本段讲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肝脏的脉气,开始于大敦穴,大敦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外侧距离趾甲根一分的地方,也可说是在大趾背侧的三毛中(即在大趾第一节的背面,趾甲根之后),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行间穴,行间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次趾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冲穴,太冲穴的部位在行间上二寸,第二趾骨连接部位之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中封穴,中封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一寸五分处的凹陷中(据《甲乙经》载,为一寸陷中);在针刺该穴时,如果违逆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郁结,如果顺应经气运行的方向,就会使气血通畅;取穴时将足部上仰,就会在穴位处出现凹陷,而得其穴,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曲泉穴,曲泉穴的部位在膝内辅骨突起的下方和大筋的上方处的凹陷中,屈膝才能取准该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厥阴肝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侧也,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为经;入于阴之陵泉,阴之陵泉,辅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为合。足太阴也。
提要本段讲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脾脏的脉气,开始于隐白穴,隐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的内侧前端,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大都穴,大都穴的部位在足大趾本节后凹陷的中央(今作拇指内侧,本节前骨缝处的赤白肉际上),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白穴,太白穴的部位在足内侧核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商丘穴,商丘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阴陵泉穴,阴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内侧辅骨突起的后下方凹陷中;取穴时把脚伸直,在胫骨头内侧后下方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太阴脾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后,跟骨之上,陷中者也,为腧;行于复留,复留,上内踝二寸,动而不休,为经;入于阴谷,阴谷,辅骨之后,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应手,屈膝而得之,为合。足少阴经也。
提要本段讲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肾脏的脉气,开始于涌泉穴,涌泉穴的部位在足心的凹陷中,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木。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然谷穴,然谷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前方大骨下部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太溪穴,太溪穴的部位在足内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行于复溜穴,复溜穴的部位在足内踝上二寸、有动脉跳动不休的地方,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阴谷穴,阴谷穴的部位在膝内侧辅骨的后方、大筋的下方、小筋的上方、按之有动脉跳动应手的地方;取穴时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二筋之间的凹陷中取之,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足少阴肾经所属的五输穴。
原文
膀胱出于至阴,至阴者,足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节之前外侧也,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京骨,京骨,足外侧大骨之下,为原;行于昆仑,昆仑,在外踝之后,跟骨之上,为经;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为合,委而取之。足太阳也。
提要本段讲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膀胱经的脉气,开始于至阴穴,至阴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通谷穴,通谷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束骨穴,束骨穴的部位在足小趾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京骨穴,京骨穴的部位在足外侧大骨下方赤白肉际处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昆仑穴,昆仑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后方、跟骨上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于委中穴,委中穴的部位在膝部腘横纹中央处,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屈膝才能取准它的位置。这就是足太阳膀胱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按语
《灵枢·九针十二原》曾指出五脏六腑有十二原,而五脏之原,实际就是五脏的输穴,所以《难经·六十六难》说:"十二经皆以输为原",这说明输原之气是相同的。古人认为"原"是十二经的根本,而三焦之气"经历五脏六腑",为"原气之别使",所以《六十六难》又指出"三焦所行之输为原"。
原文
胆出于窍阴,窍阴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侠溪,侠溪,足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临泣,临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为腧;过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为原。行于阳辅,阳辅,外踝之上,辅骨之前,及绝骨之端也,为经;入于阳之陵泉,阳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为合,伸而得之。足少阳也。
提要本段讲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胆腑的脉气,开始于窍阴穴,窍阴穴的部位在第四趾末端的外侧,距离趾甲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侠溪穴,侠溪穴的部位在足小趾次趾之间、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临泣穴,临泣穴的部位,在侠溪穴上行一寸五分、足小趾次趾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丘墟穴,丘墟穴的部位在足外踝前下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辅穴,阳辅穴的部位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之前、绝骨末端的地方,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阳陵泉穴,阳陵泉穴的部位在膝下一寸、外辅骨头前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伸展下肢才能取准此穴。这就是足少阳胆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原文
胃出于厉兑,厉兑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间也,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间上行二寸陷者中也,为腧;过于冲阳,冲阳,足 跗 上五寸陷者中也,为原,摇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冲阳一寸半陷者中也,为经;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复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也,大肠属上,小肠属下,足阳明胃脉也,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提要本段讲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以及上、下巨虚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胃腑的脉气,开始于厉兑穴,厉兑穴的部位在足大趾内侧、第二趾的前端(距离趾甲角一分处),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内庭穴,内庭穴的部位在第二趾之外侧的本节前的凹陷中(即次趾与中趾合缝处的赤白肉际上),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陷谷穴,陷谷穴的部位在足中趾次趾之间、内庭上二寸、本节后方的凹陷中(即第二、第三跖骨骨间缝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冲阳穴,冲阳穴的部位在足跗上五寸(即骨间动脉处)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取穴时要摇动足部才能取准此穴。脉气由此行于解溪穴,解溪穴的部位在冲阳后一寸五分、足跗关节上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入于下陵穴,所谓下陵穴,就是在膝眼下三寸、胫骨外缘处的足三里穴,它被称为合穴。由此再向下,在足三里穴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上巨虚穴;再向下,在上巨虚穴之下三寸的地方,就是下巨虚穴。大肠的脉气寄属于上巨虚穴,小肠腑的脉气则寄属于下巨虚穴,这两个穴位都是属于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所以大肠和小肠都与胃相联系,脉气相通。这就是足阳明胃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等的概况。
原文
三焦者,上合手少阳,出于关冲,关冲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液门,液门,小指次指之间也,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节之后陷者中也,为腧;过于阳池,阳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为原;行于支沟,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天井,天井,在肘外大骨之上陷者中也,为合,屈肘乃得之;三焦下腧,在于足大指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名曰委阳,是太阳络也。手少阳经也。三焦者,足少阳太阴(一本作阳)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 腨 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 癃 ,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提要本段讲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况。
白话解
三焦腑贯穿于胸腹腔上中下三部,向上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连。它的脉气,开始于关冲穴,关冲穴的部位在小指外侧的无名指的前端(距离指甲角一分许的地方),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液门穴,液门穴的部位在小指与无名指的歧缝之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中渚穴,中渚穴的部位在本节之后(即第四、第五掌指关节之后缘)、两骨之间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阳池穴,阳池穴的部位在手腕背侧横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支沟穴,支沟穴的部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天井穴,天井穴的部位在肘外侧大骨上方的凹陷中(即肘尖直上一寸处的关节凹陷中),它被称为合穴;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到此穴。三焦经的分布虽是由手至头,但有一个和它脉气相通并由其所主而位于足部的下腧穴(即下合穴),其脉气在足太阳膀胱经之前,上行足少阳胆经之后,别出于膝腘正中外一寸处的两筋之间的凹陷处,叫做委阳穴,它也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以及足太阳膀胱经之络脉所别出的地方。以上所述,就是手少阳三焦经所属的五输穴、原穴以及下腧穴的概况。由于三焦和肾、膀胱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三焦的下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别络所出之处,它的脉气在足踝上方五寸处从本经分出而进入并贯穿小腿肚,再从委阳穴出于体表并由此并入足太阳膀胱经的本经,然后进入腹腔内与膀胱相连,以约束下焦,因此委阳穴所主治的证候,就包括因为三焦气化异常而见的属于膀胱病证的病变,如邪入三焦所致的小便不通之类的实证以及三焦虚弱所致的小便不禁之类的虚证。属虚的当用补法治之;而属实的当用泻法治之。
按语
1在于足大指之前:"足大指"三字,张介宾、马莳等根据经脉的循行系统都认为是"足小指"之误,因为足小指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这种见解是有道理的。但是考本经《邪气脏腑病形》:"三焦病者,候在足太阳之外大络,大络在太阳少阳之间",又考《甲乙经》云:"委阳,三焦下辅腧也,在足太阳之前,少阳之后,出于腘中外廉两筋间,承扶下六寸,此足太阳之别络也",则可见"足大指"当系"足太阳"之误,应更正为"足太阳之前"较为妥帖。
2足少阳太阴之所将:"太阴"的"阴"字,马莳等认为是"阳"字之误,主张更正为"太阳"。张介宾虽认为此处乃是"三焦属肾与膀胱"之意而应作"少阴太阳",但也是肯定"太阴"之说是错了。本句的翻译,从张氏之说。将,是相偕同行之意,也就是指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原文
手太阳小肠者,上合手太阳,出于少泽,少泽,小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前谷,前谷,在手外廉本节前陷者中也,为荥;注于后溪,后溪者,在手外侧本节之后也,为腧;过于腕骨,腕骨,在手外侧腕骨之前,为原;行于阳谷,阳谷,在锐骨之下陷者中也,为经;入于小海,小海,在肘内大骨之外,去端半寸陷者中也,伸臂而得之,为合。手太阳经也。
提要本段讲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手太阳小肠腑,位居腹部,而它的经气向上合于手太阳经。它的脉气,开始出少泽穴,少泽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前端的外侧部,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前谷穴,前谷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前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后溪穴,后溪穴的部位在手小指外侧本节后的凹陷中,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腕骨穴,腕骨穴的部位在手外侧腕骨前方的凹陷中(即第五掌骨与钩骨两骨接合处),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谷穴,阳谷穴的部位在掌后锐骨下方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于小海穴,小海穴的部位在肘内侧距离大骨外缘五分处的凹陷中(即肘部尺骨鹰嘴突起之尖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取穴时要伸展手臂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太阳小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
原文
大肠上合手阳明,出于商阳,商阳,大指次指之端也,为井金;溜于本节之前二间,为荥;注于本节之后三间,为腧;过于合谷,合谷,在大指歧骨之间,为原;行于阳溪,阳溪,在两筋间陷者中也,为经;入于曲池,在肘外辅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为合,手阳明也。是谓五脏六腑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腑皆出足之三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本段讲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的部位所在。
白话解
大肠腑位居于下,而它的经气向上合于手阳明经。它的脉气,开始于商阳穴,商阳穴的部位在手大拇指内侧食指的前端外侧部,它被称为井穴,在五行归类中属金。脉气从井穴出发之后,流于食指桡侧本节前方凹陷中的二间穴,它被称为荥穴。脉气由此灌注于食指桡侧本节后方凹陷中的三间穴,它被称为输穴。脉气由此通过于合谷穴,合谷穴的部位在手拇指和食指的掌骨之间(即第一、二掌骨之间),它被称为原穴。脉气由此行于阳溪穴,阳溪穴的部位在腕关节桡侧、两筋之间的凹陷中,它被称为经穴。脉气由此进入曲池穴,曲池穴的部位在肘外辅骨内的凹陷中(即屈肘时,肘横纹头处),取穴时要屈肘才能取准此穴,它被称为合穴。这就是手阳明大肠经所属的五输穴和原穴。以上所说的,就是五脏六腑的脉气出入流注所经过的主要腧穴。五脏各有五穴,共二十五个腧穴;六腑各有六穴,共三十六个腧穴。六腑的经气都出于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这三条阳经,而同时其中的三焦腑、大肠腑、小肠腑的经气又向上和手三阳经分别相合。这样就使每腑都有其相应的经脉,同时相互之间还构成了紧密的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及穴位定位如下:
一:手太阴肺经
1循行原文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横出腋下,下循臑内前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2定位
· 中府: 在胸部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 云门:在胸前壁的外上方,肩胛骨喙突上方,锁骨下窝凹陷处,距前正中线6寸。
· 天府: 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 腋前纹头下3寸处。
· 侠白:在臂内侧面,肱二头肌桡侧缘,腋前纹头下4寸 ,或肘横纹上5寸处。
·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 孔最: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 经渠:在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与桡动脉之间凹陷处,腕横纹上1寸。
· 太渊:在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 鱼际:在手拇指本节(第1掌指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 1 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 少商: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二: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臑外前廉,上肩,出颙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隔,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手阳明大肠经
2定位
· 商阳: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二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前,桡侧凹陷处。
· 三间:微握拳,在手食指本节(第2掌指关节)后,桡侧凹陷处。
·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 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 偏历: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
· 温溜: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臂臑: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 肩髃: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时,当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 巨骨:在肩上部,当锁骨肩峰端与肩胛冈之间凹陷处。
· 天鼎: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直下1寸。
· 扶突:在结喉旁约3寸,当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
· 口禾髎:在上唇部,鼻孔外缘直下,水沟穴旁05寸。
·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
三:足阳明胃经
1循行原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遏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足阳明胃经
2定位
· 承泣: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 四白:在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 巨髎:在面部,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当鼻唇沟外侧。
· 地仓:在面部,口角旁约04寸,上直瞳孔。
· 大迎:在下颌角前下方约13寸,咬肌附着部前缘。当闭口鼓气时,下颌角前下方出现一沟形的凹陷中取穴。
· 骨头之间。
· 缺盆: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气户:在胸部,当锁骨中点下缘,前正中线旁开4寸。
· 库房:在胸部,当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屋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膺窗: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乳中: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 乳根:在胸部,当乳头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
· 不容:在上腹部,当脐中上6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承满: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关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太乙: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滑肉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天枢: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
· 外陵: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大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水道: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 归来: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
· 气冲: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 髀关: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屈股时,平会阴,居缝匠肌外侧凹陷处。
· 伏兔: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6寸。
· 阴市: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3寸。
· 梁丘: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
· 犊鼻:屈膝,在膝部,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 足三里: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解溪:在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
· 冲阳:在足背最高处,当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
·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 内庭:在足背,当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厉兑:在足第2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四:足太阴脾经
1循行原文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循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
足太阴脾经
2定位
· 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 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太白: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 公孙: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 商丘: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 府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 腹结: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大横: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 腹哀: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 食窦: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处。
· 天溪:在胸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胸乡:在胸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周荣:在胸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 大包: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五:手少阴心经
1循行原文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少阴心经
2定位
· 极泉: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 青灵: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 少海: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循行原文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节,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拙,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手太阳小肠经
2定位
· 少泽:在手小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前谷:在手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前的掌指横纹头赤白肉际。
· 后溪: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 腕骨: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 阳谷:在手腕尺侧,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 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 支正: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5寸。
· 小海:在肘内侧,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的凹陷处。
· 肩贞: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指寸)。
· 臑俞:臂内收,腋后纹头直上,肩胛冈下缘凹陷中。
· 天宗:在肩胛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 秉风:在肩胛部,冈上窝中央,天宗直上,举臂有凹陷处。
· 曲垣:在肩胛部,冈上窝内侧端, 当臑俞与第2胸椎棘突连线
· 颧髎:目外眦直下方,颧骨下缘凹陷处。
· 听宫:在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七:足太阳膀胱经
1循行原文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
2定位
· 睛明: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 攒竹: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 眉冲: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 曲差: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5寸。
· 五处: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旁开15寸。
· 承光: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5寸。
· 通天: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
· 络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5寸,旁开15寸。
· 玉枕: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 天柱: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 大杼: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骨会。
· 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肺俞: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 厥阴俞: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包的背俞穴。
· 心俞: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的背俞穴。
· 督俞: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膈俞: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八会穴之血会。
· 肝俞: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的背俞穴。
· 胆俞: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的背俞穴。
·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的背俞穴。
· 胃俞: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关元俞: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 小肠俞:第1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1骶后孔。
· 膀胱俞: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2骶后孔。
· 中膂俞:第3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3骶后孔。
· 白环俞: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平第4骶后孔。
· 上髎:第1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 次髎:第2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之间。
· 中髎:第3骶后孔中,次髂穴下内方,约当中膂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 下髎:第4骶后孔中,中髂穴下内方,约当白环俞与后正中线之间。
· 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 承扶: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 殷门: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
· 浮郗: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穴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 委阳:在腘横纹外侧端,在股二头肌键内侧。
·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 附分: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魄户: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膏肓: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神堂: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譩譆: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膈关: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魂门: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阳纲: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意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胃仓: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 肓门: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下,旁开3寸。
· 志室: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
· 胞肓: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秩边: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 合阳: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 承筋: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 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三角形凹陷处。
· 飞扬: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穴直上7寸,承山外下方1寸处。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
· 跗阳: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仆参: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八脉交会穴,通于阳跷脉。
· 金门:在腓骨长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间,股骨外侧凹陷中。
· 京骨: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足太阳膀胱经的原穴。
· 束骨: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
· 足通谷: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
· 至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足太阳膀胱经的井穴。
八:足少阴肾经
1循行原文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然骨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阴肾经
2定位
· 涌泉: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 然谷:在足内侧缘,足舟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 太溪: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 大钟: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
· 水泉: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指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 照海: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 复溜: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 交信: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
· 筑宾: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
· 阴谷:在腘窝内侧,屈膝时,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腊肌肌腱之间。
· 横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大赫: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气穴:在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四满:在下腹部,当脐中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中注:在下腹部,当脐中下1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肓俞:在腹中部,当脐中旁开05寸。
· 商曲: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石关: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阴都: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腹通谷:在上腹部,当脐中上5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 幽门:上腹部脐上六寸(巨阙)旁开五分处。
· 步廊:在胸部,当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神封: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灵墟:在胸部,当第3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神藏: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彧中:位于胸部,当第1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2寸。
· 俞府:在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九:手厥阴心包经
1循行原文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厥阴心包经
2定位
· 天池:在胸部,当第四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 天泉: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 曲泽: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
· 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 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内关: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大陵: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 中冲: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十:手少阳三焦经
1循行原文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拙。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手少阳三焦经
2定位
· 关冲:在手环指末节尺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 液门: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中渚:在手背部,当环指本节(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 阳池: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 外关: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会宗: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
· 三阳络:在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4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四渎: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肘尖下5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 天牖:在颈侧部,当乳突的后方直下,平下颌角,胸锁乳突肌的后缘。
· 翳风: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 瘈脉: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 颅息:在头部,当角孙至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 角孙:在头部,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 耳门: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 耳和髎:在头侧部,当鬓发后缘,平耳郭根之前方,颞浅动脉的后缘。
· 丝竹空: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十一:足少阳胆经
1循行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拙,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少阳胆经
2定位
· 瞳子髎:位于面部,目外眦旁,当眶外侧缘处。
· 听会:在面部,当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 上关: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 颔厌: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二交点处。
· 悬颅: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
· 悬厘: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
· 曲鬓: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
· 率谷: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 天冲:在头部,当耳根后缘直上入发际2寸,率谷后05寸处。
· 头窍阴: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冲与完骨的中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一交点处。
· 阳白:在前额部,当瞳孔直上,眉上1寸。
· 头临泣:在头部,当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5寸,神庭与头维连线的中点处。
· 目窗:在头部,当前发际上1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正营:在头部,当前发际上25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承灵:在头部,当前发际上40寸,头正中线旁开225寸。
· 脑空:在头部,当枕外隆凸的上缘外侧,头正中线旁开225寸,平脑户。
·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 肩井: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 渊腋:在侧胸部,举臂,当腋中线上,腋下3寸,第4肋间隙中。
· 辄筋: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
· 维道:在侧腹部,当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枢前下05寸。
· 居髎:在髋部,当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凸点连线的中点处。
· 环跳:在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肌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三分之一与中三分之一交点处。
· 风市: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当腘横纹上七寸,或直立垂手时,中指尖处。
· 中渎:在大腿外侧,当风市下2寸,或在横纹上5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
· 膝阳关:在膝外侧,当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处。
· 阳陵泉: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 阳交: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
· 外丘: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 光明: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 阳辅: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 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 丘墟:在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 足临泣: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地五会:在足背外侧,当足4趾本节(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第4、5跖骨之间,小指伸肌腱的内侧缘。
· 侠溪:在足背外侧,当第4、5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 足窍阴: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十二:足厥阴肝经
1循行原文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慷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足厥阴肝经
2定位
· 大敦: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 行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 太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 中封: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 蠡沟: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 中都: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 膝关: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上髁的后下方,阴陵泉后1寸,腓肠肌内侧头的上部。
· 曲泉: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面横纹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 阴包:在大腿内侧,当股骨内上髁上4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 足五里: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3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 阴廉:在大腿内侧,当气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耻骨结节的下方,长收肌的外缘。
· 急脉:在耻骨结节的外侧,当气冲外下方腹股沟股动脉搏动处,前正中线旁开25寸。
· 章门: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
· 期门: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附:
切记:仅供医学科普参考,非专业人士不要进行针刺!!!
我说的“一寸”,是现在临床上普遍适用的腧穴定位法所表示的“寸”。
腧穴定位法,又称取穴法,是指确定腧穴位置的基本方法。
确定腧穴的位置,要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在距离标志较远的位置,则于两标志之间折合一定的比例寸,称“骨度分寸”,用此“寸”表示上下左右的距离;
取穴时,用手指比量这种距离,则有手指“同身寸”的应用。
故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说:“同身寸者,谓同于人身之尺寸也。人之长短肥瘦各自不同,而穴之横直尺寸亦不能一。如今以中指同身寸法一概混用,则人瘦而指长,人肥而指短,岂不谬误?故必因其形而取之,方得其当。”
以上可以参考十四五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
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心包经之简称。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挄挄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灵枢·经脉》 手厥阴心包经 五行属火
心包经只有穴位没有经络,它本身就是一条经络。
穴位作用与配伍 (1) 天池 Tiānchí [定位] 在胸部,当第4肋间隙,乳头外1寸,前正中线旁开5寸。 [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闷,心烦,咳嗽,痰多,气喘,胸痛,腋下肿痛,瘰疬,疟疾,乳痈。 [配伍] 配列缺、丰隆治咳嗽;配内关治心痛;配支沟治胁肋痛。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灸。本穴正当胸腔,内容心、肺,不宜深刺。 [附注] 手厥阴、足少阳之会穴。 (2) 天泉 Tiānquán [定位] 在臂内侧,当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 [解剖] 在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有肱动、静脉肌支;为臂内侧皮神经及肌皮神经分布处。 [主治] 心痛,胸胁胀满,咳嗽,胸背及上臂内侧痛。 [配伍] 配内关、通里治心痛、心悸;配肺俞、支沟治咳嗽、胸胁痛;配侠白、曲池、外关治上肢痿、痹、瘫、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3) 曲泽 Qūzé [定位]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解剖] 在肱二头肌腱的尺侧;当肱动、静脉处;布有正中神经的本干。 [主治] 心痛,善惊,心悸,胃疼,呕吐,转筋,热病,烦躁,肘臂痛,上肢颤动,咳嗽。 [配伍] 配神门、鱼际治呕血;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大陵、心俞、厥阴俞治心悸、心痛;配少商、尺泽、曲池治疗肘臂挛急、肩臂痛。 [刺灸法] 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针刺血;可灸。 [附注] 心包经合穴 (4) 郄门 Xìmé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部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深层有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心烦,咳血,呕血,衄血,疔疮,癫疾。 [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泽、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冲治神经性呕吐;配内关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损伤。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郄穴。 (5) 间使 Jiānshǐ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部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其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腋肿,肘挛,臂痛。 [配伍] 配支沟治疟疾;配尺泽治反胃、呕吐、呃逆;配水沟、太冲治癔病;配腰奇治癫痫。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经穴。 (6) 内关 Nèiguān [定位] 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有指浅屈肌,深层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动、静脉,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下为正中神经掌皮支,最深层为前臂掌侧骨间神经。 [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郁证,眩晕,中风,偏瘫,哮喘,偏头痛,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 [配伍] 配公孙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满支肿;配中脘、足三里治胃脘痛、呕吐、呃逆;配外关、曲池治上肢不遂、手振颤。配患侧悬厘治偏头痛;配建里除胸闷。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7) 大陵 Dàlíng [定位] 在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解剖] 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腱;有腕掌侧动、静脉网;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为正中神经本干。 [主治]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惊悸,癫狂,痫证,胸胁痛,腕关节疼痛,喜笑悲恐。 [配伍] 配劳宫治心绞痛、失眠;配外关、支沟治腹痛、便秘;配水沟、间使、心俞、丰隆治癫、狂、痫、惊悸。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输穴、原穴。 (8) 劳宫 Láogōng [定位]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的中指尖处。 [解剖] 在第二、三掌骨间,下为掌腱膜,第二蚓状肌及指浅、深屈肌腱,深层为拇指内收肌横头的起端,有骨间肌;有指掌侧总动脉;布有正中神经的第二指掌侧总神经。 [主治] 中风昏迷,中暑,心痛,癫狂,痫证,口疮,口臭,鹅掌风。 [配伍] 配后溪治三消、黄疸;配涌泉治五般痫。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心包经荥穴。 (9) 中冲 Zhōngchōng [定位]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为正中神经之指掌侧固有神经分布处。 [主治] 中风昏迷,舌强不语,中暑,昏厥,小儿惊风,热病,舌下肿痛。 [配伍] 配内关、水沟治小儿惊风、中暑、中风昏迷等;配金津、玉液、廉泉治舌强不语、舌本肿痛;配商阳治耳聋时不闻音 [刺灸法] 浅刺01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附注] 心包经井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