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潜规则重要大臣曾国藩如何收礼送礼?

清代官场潜规则重要大臣曾国藩如何收礼送礼?,第1张

曾国藩是标准的传统官僚。科举制出身,从翰林院编辑做起,到副部级礼部侍郎。之后创建湘军,领兵打仗,最后当上了大学士、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可以说是位高权重,是位大臣。我们可以通过曾国藩这个具体的例子来观察清代地方官员的经济生活,以及清代官场潜规则是如何运作的。

两江总督收入丰厚,曾国藩一家却生活简朴。

咸丰十年四月,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包括今两江的江苏、江西、安徽三省,巡抚掌管军政,管辖三省所有文武官员。就太平天国时期的情况来看,两江总督的重要性是天下第一。这么重要的人年收入多少?

要说底薪,或者说法定工资,简直不可思议。大清国总督一年只有一百五十五两银子。如果粗略的一两银子兑换两百元人民币,大概是30100元,合起来月薪大概是2583元。按照现在的《国家公务员级别和工资标准》,省级公务员工资标准是2510元。古今薪酬制度一脉相承,真是太巧了。

当然,像今天的工资制度,这一百五十五两只是工资条上的基本工资。雍正时期以来,皇帝对督抚给予大量补助,称为“守清行”。乾隆十二年,朝廷将两江总督的廉银数额定为18200两,在全国总督中处于较高水平。

然而实际上,对于帝国绝大多数的诸侯来说,“守一个干净的银行”仍然不是总收入中最重要的部分。官员在中国更大的收入是“手续费”,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灰色收入。按照西方的标准,这种收费收入当然是腐败的,但“中华帝国的朝廷和人民并不认为收取费用有什么不妥或腐败,只要这种行为保持在习惯性的限度之内”。根据张仲礼的研究结果,这个习惯性的限制是平均182,000名州长级别的官员。如果是这样,我们几乎可以说曾国藩是大清帝国数一数二的富豪。

然而,曾国藩这个顶级富豪却活得像个穷人。

巡抚时期,曾国藩衣衫不整。赵烈文说,他第一次见到曾国藩时,曾国藩“穿的是衣服,练的是帛,穿的是靴子”。这一记录得到了外国人的证实。同治二年,戈登在安庆会见曾国藩。这些外国人惊讶地发现,“曾国藩穿了旧衣服,衣服皱巴巴的,还沾满了油渍”

他不仅生活很简单,对家人也很严格。他家只有两个丫鬟,一个是老太太,一个是小姑娘,帮不上忙。那你在总督府是怎么生活的?曾国藩的女人每天都要做体力活。从洗衣、做饭、酸菜、纺纱、刺绣、缝衣服、做鞋子,都要自己动手。同治七年,曾国藩镇压捻军,接管两江后,给家中妇女制定了一个工作时间表:“早饭后,做小菜、点心、酒酱等,开饭。现在是中午过一刻钟,纺花或者做亚麻,做衣服。午饭后,做针线活和刺绣。优客,做男鞋或女鞋或缝衣服,粗活。”从早到晚,基本不休息。你这么辛苦恐怕也找不到清朝第二家了。

曾国藩如何收礼送礼?

成为地方官,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礼品。一旦升职,任何一个来谒见的下属都不会空手而归。在官场,不可能从头到尾都墨守成规。这种“惨无人道”不符合曾国藩“同甘共苦”的风格

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九,湘军名将鲍超到安庆商议军务,为曾国藩祝寿。包抄的军队以能打能抢著称,所以他既是小丑又是财主。其他下属不敢给曾国藩送礼,但宝超不在乎这一条。他带来了十六包礼物,包括许多珍贵的珠宝和古董。曾国藩对着它笑了笑,挑了一个收下,其他的都还给了鲍超。你收到了什么?一顶小帽子。曾国藩在日记中写道:“鲍春亭过生日,带了十六包礼物来。更珍贵的东西会被一顶小帽子遮住,剩下的会被耳朵遮住。”宝超对此很无奈,只好拿了16包回去。

曾国藩还收到了美籍华人送的“上菜”礼物。同治四年,洪榕从美国购买机器。

来自网络。

来自互联网回中国。两年前,受曾国藩委托,他以“出国员”的身份,带着六万八银子到国外购买机器,开创了洋务运动的先河。机抵上海后,他去南京向曾国藩报告。此时曾国藩已离开南京,北上剿捻。曾国藩知道,按照中国官方的惯例,容闳会送他礼物,因为曾国藩给他的是“肥差”。因此,曾国藩特意给儿子曾纪泽写信说:“洪榕的礼物若不足二十金,可以收留,但大多是公道的。”可见曾国藩此时接受礼物是有默认“价格线”的。至于洪榕送了什么,值多少钱,没有留下任何记录。

当然,除了清澈的一面,曾国藩也有“浑浊”的一面。巡抚时期,曾国藩在人事关系上花了不少功夫。

两江总督是天下最“肥”的“缺”,所以曾国藩的前辈都有比较丰富的字迹。曾国藩接任此职,但在很多方面又不得不效仿。

联系京官是地方官员必不可少的行动。曾国藩做了多年京官,深知每年冬天的炭贡对京官有多重要。曾国藩的对象主要是来自湖南的北京官员。治五年十二月初六,上书曾:“我的老乡,今冬的炭贡仍要照常喂。”这点钱,一年至少几千两。

除了拜炭,另一大开销就是规。前面说过,迎送是官场上的一项重要工作。有人出差路过,除了请人吃饭,还得给他一米一百两银子。

至于“不敬”,频率较低,只有地方官员需要进京时才会发生。同治七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今年12月,他到了北京。在北京呆了一年后,他去了保定上任。出发前,曾国藩拿了一张可以兑换两万两现金的银票。为什么要带这么多钱?主要是向北京官员发出“不尊重”。他已经很多年没有来北京了,他的老朋友和正在一个贫穷的北京官员的生活中挣扎的新朋友都渴望他能期待云霓。当然,他的尊重不能太少。在他的日记里,已经记录了多次“核对并兑现名单”、“识别代码”、“订购并分发名单”,可见他对这件事的关心程度。他在给儿子的信中说:“剩下的告别,敬剩下的一万四千金。三河两湖五省都会给,但也不算厚。”一共送了14200元,他还是觉得不厚。

想要顺利报销,就得从“好处费”中摆脱人情关系,官场中的“潜规则”需要一大笔钱。

同样是七年,捻军全军覆没,天下大体太平。太平天国战争军费报销被提上日程。报销必然会遇到“部门费用”的问题。

按照清朝的财务制度,曾国藩需要逐项统计历年的军费开支,编制一份清单,送到户部。户部对报销单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上报皇上报销。所以在报销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账部的态度。如果户部太贵,任何不规范的费用都可以报销;如果他们鸡蛋里挑骨头,再多光明正大的支出也不会通过他们的审计。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户政部门的态度呢?要看“部门费”,也就是“好处费”。报销前,曾国藩让李鸿章打听户部打算出多少“部费”。李鸿章回信说,“报账款如果托人打听,部里的官员就奢侈了。虽然13%不能减。安徽、江苏两局前后报销费用约3000万,需银近40万。怎么养不值得讨论。如果贪了,真的很烦。”也就是李鸿章让人去人口部的书吏那里打听他们的口风。根据反馈,店员要的是13%的回扣,也就是13%。曾国藩要报销的军费总额是3000多万两银子。按13%计算,“部费”需要四十万两银子。

40万的规模,无论如何是不能同意的。我该怎么办?只有继续公关。曾国藩奉命委托江宁使李宗羲,李另请人接洽户部书吏。他做了很多工作,讨价还价的结果是八万两千元。显然,图书管理员做出了很大的让步。

就在这时,中央办公室的回复到了。对于他们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的突出贡献,皇帝同意免除他们的报销。曾国藩对此感激涕零,说自己“感激第二根骨头,感觉比一个高官还要感激百倍”。按理说,这82000元如果皇上开口就能省下来。然而曾国藩却说,约定的八万两银子“部费”还是要付的。因为很难被一个小鬼搪塞过去,毕竟他以后还是要处理事实的。

曾国藩也有过“小金库”。那么,以上这些费用和钱都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曾国藩在自己的财政司内建了一个“小金库”。我们说过,州长的平均年收入是182万英镑。然后曾国藩禁止下属送他贵重的礼物,不收现金,这样就少了一大块。况且他也不接受各州各县发来的穷规矩。而盐运公司送来的“缉私款”和上海海关、淮北海关等几个海关送来的“公款”,才是曾国藩“小金库”的钱源。因为这些单位都是有钱单位,就像今天的烟草专卖局,你不收,他们也要受福利待遇。

小金库的用途主要是供曾国藩公务娱乐。曾国藩在同治七年年底一路到北京的路费、生活费,在北京用于送礼,加上带到直隶总督署的2200零花钱。“小金库”里的钱,都没有用他自己的“清廉银行”。曾国藩的养廉银存放在官府衙门,主要用于自己的家庭开销。

曾国藩就任北方直隶总督时,“后粮台”的“小金库”在三万两左右并存。如前所述,这32万的小金库,在北京只花了2万。剩下的一万我们该怎么办?按照官方的惯例,曾国藩可以带一万多个回家。但是他不想这么做。在同治七年十一月初八的信中,曾国藩对纪泽说:“剩下的留在台中,将来你若不好意思如实用也可以。否则可以分散。”也就是说,这个家庭确实需要花费

这是解读曾国藩官风的两个关键句子。一方面,曾国藩确实是一个清官。他的“纯洁”是真诚的,他问心无愧。在现有的资料中,我们找不到曾国藩把任何公款装进自己口袋的记录。另一方面,曾国藩也接受了官场潜规则,包容了那些丑陋的官场幸存者。如果把清官分类的话,曾国藩应该属于“非典型清官”。也就是说,内清外浊,内圆,只要是老实人,就不是老实人。为什么?这是因为曾国藩的志向不是做一个清官,而是做大事。

在影视剧里,我们往往看到的清朝官员形象都是这样子的:头戴圆型官帽,身穿马褂官服,脖子上戴着朝珠,样子看起来又别扭又特别,但那些大佬却表情非常神气。那么历史上的清朝官员都是什么样子的呢?看完这组真实的老照片,你就能找到答案了:真实形象与影视剧中差别很大。特别是6里的大贪官和珅,那才是他真实样子。

古代的县令通常品级不高,也就是人们传说中的“芝麻官”。但县令再怎么也是做官的人,而古代百姓见了官都要行跪拜礼的。记得影视剧里的清县令审案子时,原告、被告都要跪着回话才行。而在这张照片里,县老爷坐在堂上十分威严,而跪着的2人吓得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就是那时县令升堂的真实写照。

清代时,蒙古族的官员也都基本按着清廷官员的那一套来进行管理。不过里看起来,他们的表情似乎有些木讷,而且两眼无神,神态有点麻木。不过除了他们本身的表情不大搭调外,这些人的气派看起来还蛮有做官的样子,而且似乎官威不小的样子。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267年的清王朝,民国得以建立,最初清廷的北洋三杰之一,其麾下的北洋新军战斗力极强。然而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硬是把革命果实窃取了,后来他又自己搞起来封建那一套,当了83天的“假皇帝”,最后在绝望中死去。照片里的他还穿着清北洋新军的服饰。

据史料记载,清官员比明代的俸禄要高不少,特别在雍正时出台了“养廉银”制以后。说白了,“养廉银”就是工资以外的高额补贴,通常是正常薪水的10到100倍。也就是说,官越大收入就越高。打个比方,清一品官的1年养廉银就有1万6千两银子之多。而且清钦差或者巡边大臣到了地方视察时那可谓神气十足,而里就真实再现了那些大佬们视察的场景。

自从1840年外国势力入侵中国后,鸦片这种有害的东西就在全国更加盛行,上至大官,下至百姓,抽烟几乎成了一种时尚与习惯。那时,清廷还鼓励普通老百姓自己种鸦片,因此这种东西价格跌了不少,就连穷人都买得起烟来抽了。里显示的就是晚清时官员在抽水烟的真实场景。

乾隆统治时,和珅似乎是那时最有名的宠臣。和中堂有“贪污之王”的称号,据史料上说他一共捞了8亿两银子的财富,这足等于清15年的收入。不过乾隆死后,嘉庆马上就把和中堂给处死了,他那富可敌国的财富都进了嘉庆腰包。在影视剧里,和珅似乎又矮又胖,看起来很有喜感。但照片里的这个清官员才是和珅真正的样子,是不是与电视里的不同呢?

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又称之为“张香帅”。他是仅次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晚清名臣、清代洋务派代表人物。公元1863年,27岁的张之洞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从此平步青云,一直当到了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张之洞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是这么做的。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慈恩学堂、广雅书院等学校,提高了当地老百姓的素质。同时,张之洞还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实体工业,提高我国工业水平,和外国相抗衡。

可以这么说,张之洞在晚清时期,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之洞的励精图治,延缓了清朝的衰亡,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重用。尤其是在义和团运动期间,慈禧太后武断地和八国联军宣战,导致北方陷入动乱之中,张之洞会同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等人,私自和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保全了东南半壁江山。虽然张之洞没有执行慈禧太后的命令,属于抗命,可是他是真的为华夏安危考虑,没有私心。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为清王朝勤勤恳恳工作、一心一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有为”官员,却遭到了同僚的弹劾。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张之洞有一个怪癖,他的手下官员“受不了”,才被弹劾的,还告到了慈禧太后那里。如果不是慈禧太后明察秋毫,可能就将张之洞罢免了。

原来张之洞的作息时间与别人不同,他每天下午两点睡觉,晚上十点起床办公。大部分是白天办公,下午也属于上班时间啊。张之洞这明显在上班期间,偷懒睡觉去了。导致好多找张之洞办事的人,不得不等到晚上十点,才能够见到张之洞。

就是因为这一点,大理寺卿徐致祥将张之洞弹劾了, 说他辜恩负职,没有尽到一个官员的职责,还说他“兴居不节,号令无时”,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那么张之洞的作息时间为何是这样颠倒的呢?原来他小时候读书格外吃苦,常常看到晚上。后来逐渐养成了这种习惯,只有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张之洞的精神是最集中的,最精力旺盛的。他的生物钟早已乱了,时差难以调过来了。

因此,张之洞是个十足的夜猫子,在太阳落山,才是他的“白天”,才是他精力最旺盛的时候。在晚上,张之洞可以工作大半夜,甚至整个通宵,都是没问题的,也不会太困。可是张之洞手下的官员们,都是正常人啊,都是正常人的作息时间。他们只有在白天,才是精力最旺盛的,干事情也有劲。如果到了晚上,这些官员累了,想要睡觉了。

可是这些官员遇上张之洞这样一个有着“怪癖”的上司,白天一直等待张之洞醒来,到了晚上,他们早已累瘫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张之洞刚睡醒,召集手下官员,听取汇报,这可苦了这些官员了。他们无精打采的,有时候听张之洞讲话时候,就睁不开眼睛了。

这件事告到慈禧太后那儿,慈禧感到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又感觉张之洞是封疆大吏,不能轻易处罚。她于是派出官员,前去核实,想搞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她派出的是李鸿章的哥哥李瀚章。当时李瀚章也是地方大员,调查了一番,向慈禧报告如下:

“誉之则曰夙夜在公,勤劳罔懈。毁之者则曰兴居不节,号令无时。既未误事,此等小节无足深论”。

这句是什么意思呢?表扬张之洞的人说他在晚上,还在加班加点工作,真是一个勤劳的官员,可是诋毁的人却说道,张之洞作息时间不规律,也不按时上下班,经常在上班期间睡觉,开小差,应该处罚。李瀚章个人意见为,张之洞既然没有耽误国家大事,有些许小瑕疵,无足轻重。

慈禧看完李瀚章的调查报告后,也觉得就因为这件小事,就处罚封疆大吏张之洞,太小题大做了,于是将弹劾张之洞的奏章放在一边,置之不理。

张之洞除了工作上有这个怪癖外,还有其他怪癖,如他非常喜欢养猫。他养的几十只猫,在书房跑来跑去,文件上都是猫屎,看着挺恶心的,可是张之洞毫不在乎,直接用手抹去就行了。这一点对别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他还对左右的人说道:“猫本无知,不可责怪,若人如此,则不可恕”

结语

虽然张之洞在工作上有着时间不规律的怪癖,可是他的工作能力太强了,这个怪癖也没影响工作,属于无伤大雅的小事。张之洞白天睡觉晚上办公的这个怪癖,他的手下官员、同僚实在是“受不了”,可是也没办法。慈禧得知后,一笑了之,并没有处罚张之洞。这就是一个人有本事的表现,连慈禧太后也无可奈何。

清朝的官员很有意思,真正做事的是师爷,而这些人是没有编制的,是县太爷的私人“雇佣兵”。而衙役不但有编制,还有工资,但按规定只能当五年。但在儒家文化里,规定永远都是死的,而中国人是最“活”的。所以,有的衙役在县衙一干就是一辈子。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衙役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属于下九流,和要饭的、修脚的、剃头的、八大胡同里的人一个档次。

而且,衙役如果完不成上面交给他的任务,不但自己要挨板子,家人也要跟着一起受处罚。当然,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是儒家那些狗东西弄出来害人的,所以儒生才是最“光荣的”。即便这样,为何在清代还是有人削尖了脑袋想当衙役呢?

·清代衙役的幸福生活

前面说了,清朝的衙役身份很低,属于流氓乞丐之类的社会地位。

而且,因为衙役属于下九流,其后代是不允许参加科举的。

在古代,科举是唯一上进之路。

即使商人再有钱,科学家发明的东西再牛,也不被社会认可,都属于儒生眼里的“垃圾人等”。

既然这样,为何还有那么多人挤破了头当衙役呢?

而且,要想当衙役,首先自己要有钱或有人。

这就要说到清代的官场制度了,清代皇权是“不下县”的。

也就是县以下是没有正规行政单位的,而很多事情是要衙役去做的。

清代的官,最有用的分3类。

① 是县官

别看他官小,但掌握着一个县的生杀大权,是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的人,也是朝廷的财政和名声之源。

② 衙役

县官一般不直接参与收税、派遣劳役、抓捕盗贼等工作,而是有衙役完成的。

所以,衙役素质的好坏,人品的优劣,在地方上的交际和门路,就直接影响了县太爷的办事效率和办事结果。

③ 军机大臣

这类人直接制定游戏规则,是帝国最顶端的设计者。

而其他的,包括巡抚、督查、盐道、布政等官职都属于监督和中间人员。

只要上面方向把握的好,下面不乱搞,整个帝国就能完美运行

但事实上,正如《儒林外史》里写的一样,从上到下是一团糟。

衙役,背负着骂名,牺牲了子女的上进之路,不就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一点吗?

但朝廷给的俸禄别说发财了,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

而且,清代县衙里只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收钱的算盘声,一个是打人的板子声。

而板子,不光打的是老百姓,还打衙役。定期收不上税,打!

没有按期捉拿住贼寇和犯人,打!

而且,因为自己的失职,子女老婆,以及衙役本人都可能被发配边关。

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为了完成任务,衙役能把狗熊打说话,能在跳蚤身上割下二斤肥肉。

谈到打板子,很有意思,也是衙役挣钱的一种手段。

打板子是衙役的必备功夫,那是板子上缠上麻绳打砖练出来的功夫。

要练到一块砖放在豆腐上,一板子下去,砖粉碎,豆腐不烂为出师。

这样的技术,你给钱,我就让你皮开肉烂,看着惨不忍睹,但抹点药几天就好了。

你没钱给我,我一板子下去,你表皮都不红,但骨骼粉碎,还可能内出血而死。

另外,清朝最有意思的是:当民告官时,不论你什么理由,先挨50大板再说。而清朝官场上官官相护,很多人50棍下去直接见阎王了。

你不是要告吗?先掂量一下你自己。之所以清朝有这种风气,就是要告诉大清的子民,你们老实点。

如果民告官的风气形成,从下而上每年要发生多少大事呢?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大家辛辛苦苦当官干嘛的?

而衙役,正是清朝官场上最直接的打手和走狗。

·清代衙役的巨大作用

大家都看过《范进中举》和《红楼梦》吧,里面部分展示了清代官员的状态。

一个人今天还是书生,明天就去做官了,他会什么呢?

而且,清朝很多官是“捐”的。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做事的经验,把一个刚毕业的学生让他去当县太爷,这不是搞笑吗?

而且,清代官员做官必须离家500里以上,防止你以权谋私。

至少500里,那时又没普通话,很多官连方言都听不懂,一个人去上任,靠谁呢?流水的衙门,不变的是衙役。

新来的县太爷想成事,想做事,必须要依靠衙役。

一个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只有你县太爷一个编制,司法、税收、教育、消防等等都是你的。

你就是再能干,能干多少呢?

而衙役,一般都是地方上的地痞流氓或恶霸之类的人。这些人不但在本地有着根深蒂固的人脉关系,而且老百姓还都怕他们。

如果能把衙役利用好,那既能掌握整个县的风吹草动,又能通过衙役和地方上的乡绅大佬搞好关系。

在“葫芦僧判葫芦案”这一节,如果不是衙役给了甄士隐那个护身符,他早就因得罪权贵而死无葬身之地了。

衙役给县太爷办成事,作为回报,县太爷就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和衙役一起对大清国的百姓进行巧取豪夺。

你好、我好、大家好、我们共同发财!

·为何说清朝灭亡和衙役有着直接的关系

清代的衙役虽然在百姓心里人人都骂他们、恨他们,但更怕他们。

小小的衙役,不但和司法、税收、刑罚、劳役、运输等各种各样的民生挂钩,还是老百姓的直接顶头上司。

面对这些豺狼虎豹,清朝的老百姓除了心里骂娘,但想活下去,就必须忍受衙役的各种盘剥和欺压。

有这样的大清,这样的衙役,清政府能不灭亡吗?

清政府将儒家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并从汉人手里学到了治人的精髓,将《商君书》里的内容熟读与心。用恶人、坏人来管理好人是清朝从上到下的宗旨

而清代衙役,就是整个清代官场的缩影。

对此清朝衙役这样不是官的小芝麻官,读者您认为他们所做的恶,是不是导致清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呢?

在清代,官员想要安稳吃到皇帝恩赐的一口饭,所经历的艰辛远超我们的想象。皇上在古代所处的位置自是不必多说,文武百官平时能见到皇上,都是极为荣耀的事情。而清代又是历朝历代中最喜欢搞宴会的一个,这个传统从皇太极开始就已形成。

皇太极创建了元旦宴,顺治皇帝又发明了冬至宴,还有比较著名的千叟宴,则是自康熙爷开始。在大部分人的惯性思维中都认为,如果有机会能和皇上吃饭,必然算得上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让人奇怪的是,在清代官场中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怕皇上召见,就怕皇上赐饭。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为什么清代的官员会谈饭色变。

其一、繁文缛节颇多

清代官员在参加宴会时需要穿正式的朝服。这种服装的构成相当繁琐。根据清史稿记载,清代官的朝服包括内部穿的吉服,以及外部的朝袍,扑挂,披领,和朝冠五部分。最主要的朝袍是由粗布制成,然后在上面做刺绣的工艺。由于制作工艺的原因,这种服饰本就不符合平常穿戴。

所以除了上朝之外,官员们还是以便服为主。而官员参加宴会之时,要穿着这种衣服经历繁琐的礼节,而三叩五拜只是基本的礼数。万一碰到皇上提到某个大臣,还要赶紧起来跪谢。年轻官员体力好还能接受,但是清代时期的官员普遍都在45岁以上,体力已经不足以完成这些繁琐的礼节。

《退庵随笔》记载:古人以四十为强仕之始,以五十为服官政之年,以七十为致仕之期。

其二、清代皇上和百官生活习惯不同

清代是由满族人建立,而满族人发源地所处的东北又比较寒冷,所以特别喜欢吃高脂肪的猪肉。但是对于官员来说还是以牛羊肉为主,猪肉只是穷人家的吃食。所以在饮食习惯上皇上和官员有所差异,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不喜欢。

《东坡志林》记载:(猪肉)富家不肯吃,贫家不解煮。

其三、清代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地位变化

其实古代皇帝和官员之间的距离,并没有电视剧上演的那么生疏。在宋代之前,官员们上朝时是坐在皇上的身边。明代时官员上朝改为站立,但是关系上依然比较和谐,甚至多次出现官员和皇帝当面对峙的情况。但是清代建立之后,这种关系彻底转变,文武百官变成了皇上的奴才,皇上则成了趾高气昂的万岁。别说是和皇上吃饭,即便是平常面见皇上都是胆战心惊,就怕稍有不慎就得罪皇上落下罪名。清代的重臣李鸿章,在进宫见慈禧太后之前,每天在家中先练习三遍磕头才敢进宫,可见清代官员对皇位的惧怕已经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

《清代之竹头木屑》记载:前合肥(李鸿章)以太后(慈禧太后)万寿在迩,乃在北洋大臣署中,日拜跪三次以肄习之,盖国朝大臣恭谨类如此。

古人云:伴君如伴虎,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皇帝和官员之间,不可跨越的地位差异,让吃饭聊天这种快乐的事情,最终演变成了一种折磨。

清朝腐败的原因,执政者不做为,对大臣没有具体的约束,导致大臣利用职务之变,贪脏妄法,皇帝不亲民,生活丨赊赤,,对外与外-朝朝朝侵签订了不合法条约,大量资金物质被外侵窃取。种种原因导致朝庭腐败无能。

因为八旗旗主都有着非常强大势力,在清朝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而且他们都是经历过战争的洗礼,都是一些骄兵悍将,一不小心就可能惹怒了他们,所以很多的清朝官员都害怕和八旗旗主打交道。八旗也是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八旗子弟在身份上要比其他人高贵,这也是他们恃宠而骄的主要原因,很多的八旗人都是一些纨绔子弟。

一个旗主都是管理者自己旗内的事物,他就是这个组织最大的人物,很多的官员都是畏惧他们手中的权力。各个旗主之间也是没有什么联系,他们之间不是隶属关系,八旗旗主上面最大的统领就是君主了。可以看出八旗各个旗主都是有着很大的权力,能够决定旗内其他人的生死,掌握着很多人的命运,很多的大清官员对他们是敬而远之。

八旗制度其实就是对清朝本族部落人们的一种庇护,所以很多的官员对他们也束手无策,这也是畏惧他们的原因。在战时他们作为保家卫国的官兵,但是在太平时代他们既不纳税,也不交粮,还要国家给他们很多的生活补助,其实是对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有的八旗子弟仗着自己身份,经常打架闹事,给当地的生活治安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很多的八旗的旗主和皇家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他们的祖上都是有着很高的战功,而且这种身份如果没有犯过太大的错误,是会世袭罔替的,他们的子孙后代可以凭借着祖辈的功劳为自己赢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很多的官员身份都没他们尊贵,所以他们不敢和八旗旗主争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474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1
下一篇2023-11-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