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朱隶)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
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启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
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
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进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1、于震演的皇上电视剧名称:《神机妙算刘伯温》,饰演的角色:朱元璋。
2、《神机妙算刘伯温》是由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出品古代传奇剧,由韩刚执导,何冰、于震、王刚、王姬、姜寒主演。主要讲述了明朝洪武年间的刘伯温严惩贪腐、智斗奸臣的故事。
刘伯温的死,主要是因为他太聪明了,太聪明的人往往自视过高,很多的事就算他看的透彻,也明白,但是就是不肯放下,总觉得能凭自己的才智度过一个个难关,他不明白的是,他的智慧在皇帝的权利面前是不堪一击的。
不愿功成身退
刘伯温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建立明朝的第一谋士。从龙湾之战,到后来解救安丰,朱元璋能想到的,他都想到了,朱元璋没有想到的,他一样也想到了。在打天下的时候,这些不是问题,因为一切以打赢夺下天下为主要目的。朱元璋需要刘伯温的谋略。
但是天下打下来了,就不一样了,没有一个皇帝喜欢自己的臣子比自己聪明,不放心啊,再说刘伯温的那套权谋,打天下时候很好使,但是治理天下,安定民生,对于权谋的需求就没有那么高了。
再加上朱元璋见识过刘伯温的厚黑学,比如不让他去救韩林儿,这些在争天下时是必要的,但是一旦天下安定下来,朱元璋就要想刘伯温的这些智谋会不会哪天用到自己身上。
于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都封了公爵,而刘伯温,却只是封了一个诚意伯,不但爵位低,就连俸禄也是最低的,只有240石,而李善长有4000石。
这已经是一个信号,刘伯温真聪明的话,就应该功成身退了。可是他没有。
自视才高,陷入朝廷争斗
朱元璋的朝廷,主要是俩派人,一派就是他跟着他从家乡走出来的淮西那波人,都是朱元璋的老乡,以李善长为首,算是朱元璋的起家的班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朱元璋的基本盘。另外一派就是以刘伯温为首的浙东派。
李善长被朱元璋视为第一功臣,封了公爵,还任命当了宰相,而且这个人和朱元璋一样,心胸狭窄,属于有仇必报的那种人,谁得罪了他,必弄死对方而后快。
刘伯温这个时候的官职是御史中丞,负责监察,是言官的领袖。
于是俩个人就掐起来了,而且是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掐,朱元璋一开始的态度是看戏。
第一回合,刘伯温抓了李善长一个亲信,叫李彬。李善长就找刘伯温说你看看这个是我的人,给我个面子,算了。
刘伯温就说,算不了,罪证确凿,怎么就能算了呢?算不了,再说我已经和皇上请旨了。
李善长这个人也是个老狐狸,他说你看现在天一直大旱,不适合在这个时候杀人吧?
刘伯温还真和他杠上了,就回答他说:杀李彬,天必雨。
刘伯温是号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他这么说,肯定是他夜观天象算过。可是这次老天爷没帮忙,杀了李彬之后,天一直不下雨。
于是李善长就开始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上眼药。又煽动淮西的势力攻击刘伯温。
没办法,刘伯温请假回老家了。
按说,刘伯温这个时候应该是萌生退意,然后终老一生,也是很好的结局了。
可是他没有。
我就不信干不死李善长
刘伯温临走前,培植了一个亲信杨宪,接任御史中丞,继续利用言官的权利,对淮西集团,尤其是李善长发动了猛烈的反攻。收集各种的黑材料,每天往朱元璋那送,说李善长无才无德,仗着是皇上的老乡,受皇上的宠爱,可是净干些不利于皇上的事。
朱元璋开始也不信,知道是淮西派和浙东派的争斗,可是架不住整天在耳边听人这么说,久了,就开始疑惑,对李善长就不像以前那么信任了。
而且,他忽然招回来了刘伯温。
刘伯温又开始得意了,淮西集团受到打击,浙东派占了上风,刘伯温很为自己的权谋感到骄傲。
李善长也是老狐狸了,他想我在皇帝那现在不受待见,我不能直接咬刘伯温,那我也学学刘伯温,我也找个人出来做淮西派代表就得了。于是他就找到了老乡胡惟庸来做这个淮西派的新领头的对抗浙东派。
因为刘伯温占了上风,而且正在兴头上,所以说话办事就不免骄奢,得罪的人就多了。
胡惟庸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就利用这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发动所有可能发动的人,在朱元璋面前给刘伯温打小报告。说他坏话。
没多久,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放心了。
刘基,温柏,浙江青田人。元朝至顺年间,他是一名学者,并担任一些地方官员。因为他诚实正直,所以他的事业相当坎坷。这是一个奇怪的人,他的外貌很奇怪。从远处看,他像一个留着又长又魁梧的胡子的“校园来客”。
他的风格也很奇怪。明史说他“慷慨大方,事关天下安危,义在颜色”。更奇特的是他的知识。可以说他博览群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有预言的能力。民间传说,刘伯温的退比图很邪门,也不全是小说家说的。说:“世人曾说有许多阴阳风角,神奇无比,实非如此。”所谓“想不到”,就是说这不是他的长处,他的长处在于他的治国方略,在于他的天下太平。难怪当时的四川名人赵在评论“江左人”时,称赞刘基是的再世。
朱元璋奠定了浙东的基础,推崇刘基的学识,与宋濂、张仪、叶晨一起被召到他的身边,被称为“浙东四大名师”。刘基一到,就提出“时事十八策”,非同一般;后来他向朱元璋提出平定群雄的策略——先陈友谅,后张士诚,再北伐中原,从而称帝。朱元璋对他几乎言听计从,连国名大明都是他的主意。用明朝代替元朝是他的想法,暗示明朝是控制黑暗的最好方法。
作为浙东人,被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排挤。明朝初年,李善长被封为韩官,年龄4000石。刘基只名叫诚伯,年龄240石。李善长是左丞相,刘基只是御史中的一个程,实权不大。
朱元璋一如既往地信任他,视他为知己。每次召见刘基,他都退避三舍,长谈不止。刘基也被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善良所感动。以前在战争年代,每当他遇到困难,他都有勇气努力,果断决策,谁也无法预料。现在很平静。刘基讲的大多是皇帝王之道。朱元璋洗耳恭听,从不直呼其名。相反,他称他为老教师,我的卵巢。
朱元璋不满淮西派的扩张,痛恨李善长,想另选宰相。这一重大人事变动是绝对保密的,只能和他一直信任的刘基讨论。刘基一听皇帝要撤换李善长,马上反对。于是君主和臣民之间就有了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他能够调和各路将领。
朱元璋说:“他多次伤害你,你都替他说好话。如此正气凛然,我要封你为左丞相。”
刘基知道,在淮西集团掌权的形势下,他很难在朝廷站稳脚跟,坚决婉言谢绝。并且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房子要换柱子,就要找大树。如果用一堆小树做柱子,房子肯定会塌。
朱元璋又问他,杨显怎么样?
刘基并没有因为和杨贤有私交而放弃原则。他如实回答:杨宪有宰相的才能,但没有宰相的气质。总理一定要保持平衡的心态,用义理权衡一切,不能感情用事。杨贤做不到这一点。
朱元璋又问:那汪广洋呢?
刘基说:这个人太浅薄,还不如杨贤。
朱元璋又问:那胡呢?
刘基不屑一顾,比喻性地否认:这就像让一匹劣马开车,我怕他翻车做坏事。
朱元璋提出的人选都被刘基否定了,前题w
刘基已经拒绝过一次了。皇帝再提时,立刻以坚定委婉的语气婉拒,并说明自己的软弱,不适合担任丞相一职。他对皇帝说:“我病得厉害,口无遮拦,惯于游手好闲,不能处理复杂的行政事务。这个位置恐怕要辜负皇上的重托了。”世界那么大,哪里能没有人才?请主仔细寻找。但刚才提到的几个人,确实不合适。
这位君主和他的臣民之间的对话值得深思。就朱元璋而言,他已经感受到了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希望“浙东四大名师”之一的刘基接替李善长,起到制衡和制约的作用。对于刘基来说,他逐渐意识到一起打天下容易,一起坐天下难,开始萌生了效仿汉初张亮,一举成名,一往无前的念头。所以他婉言拒绝了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催促,不想卷入权力斗争,以免被杀。
刘基确实有点先见之明。刘基否认的三人是朱元璋心目中的人才,先后被朱元璋重用,先后被处决。杨显、吴鸿三年被处死;汪广洋,洪武被处死十年;胡和洪武十三年被处死。纪被重用后会破例吗?
吴第四年,刘基退居故乡。知道他只是嫉恶如仇,怕招祸,索性隐居深山,与世隔绝,每天以喝酒下棋为乐。然而,远离政治漩涡仍然是不可避免的。
这时,已经在中书省掌实权的胡不知怎的得知刘基在皇帝面前说自己无能,心生怨恨,便指使亲信陷害刘基,说刘基可以看风水,在一个有“王琦”的土地上为自己建坟。这一招果然奏效,引起了朱元璋的怀疑,剥夺了他猴子身上的俸禄。刘基怕招来灾祸,立即进京谢罪,留在南京,可见其宽宏大量。
不久,被胡提拔为中书省的左丞相。刘基难过极了,叹道:但愿我之前的“劣马驾”预言不要起作用,天下有福了。我非常担心,最后我生病了。洪武八年,朱元璋派人护送他回老家,不久就病死了。
四年后,刘基的同事程图杰揭露刘基是被胡毒死的。当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派医生诊治。吃了医生的药,病情恶化——“肚子里的东西都像拳头石”。胡毒死刘基,明史年多处提及,可谓印证。刘基的长子刘炼很有才华。洪武在江西任职十年,受胡亲信胁迫,坠井身亡,就是一个旁证。
这一点也可以从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的谈话中得到印证:“后来胡成了党,吃了他,被骗了。只有一天他对我说:‘先生,我肚子里有个硬块。我怕我看不清楚。我把他送回去给别人,他的家人都死了。后来宣的儿子来问,说是涨得紧紧的,然后就塌了,但是死了。这就是诀窍。"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著名专家吴晗作出考证结论:“刘基是被明太祖的阴谋毒死的。胡恨刘基,不知不觉被利用。”如果这个考证是正确的,那么刘基的悲剧就更尴尬了。
胡惟庸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明朝最后一位丞相。不过朱元璋为了废除丞相之位还有中书省,给胡惟庸定下了诛九族的罪名,连韩国公李善长、列侯陆仲亨等开国功臣也被一并处死。胡惟庸被处理之前,反倒把刘伯温给害死,据说刘伯温就是被胡惟庸给毒死的。那胡惟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实际上他们二人一直有着不小的矛盾,而且胡惟庸敢这样做其实是得到了朱元璋的默许。
刘基,字伯温。
老百姓都相信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所以,刘伯温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闻名于古今。
刘伯温之死,到底是谁害死的?
1375年正月,刘伯温感染风寒。
朱元璋派遣胡惟庸带领御医去探望、治疗。
御医为刘伯温诊脉后开了药方;
刘伯温家人按照处方抓药,回家熬制、服用后,觉得肚子里好像塞满了石块,十分痛苦。
刘伯温感觉非常蹊跷,拖着病体去拜见朱元璋。
刘伯温向朱元璋禀报胡惟庸带着御医为他看病、照单抓药、服药后身体不适,等等情形。
朱元璋劝他心胸要宽广、养病要安心。
刘伯温感觉皇上要置自己于死地,于是,便带着儿子要回家乡。
朱元璋看见刘伯温行动不便,就安排专人护送他回家。
刘伯温预感自己快要死了,便向两个儿子交代后事:
一是把一本天文书上呈给皇上;
二是传授为政之道给二儿子刘璟;
三是等到胡惟庸失败后,再向皇上密奏刘伯温的遗言。
几天后,刘伯温去世,享年65岁。
胡惟庸命令御医配置药方时,特意使用能够加重病情、致人死亡的中药,刘伯温服用后,不久死亡。
胡惟庸为什么要毒死刘伯温?
由于政治斗争,胡惟庸与刘伯温是有矛盾的,胡惟庸一直想置刘伯温于死地。
朱元璋到地方巡视,让刘伯温与胡惟庸一起留守京城。
中书省都事李彬因贪图私利、纵容下属被人告发。
刘伯温要杀死李彬;但是胡惟庸向来袒护李彬,请求从宽处理。
刘伯温派人报告朱元璋,获得批准;刘伯温在祈雨时,杀死李彬。
胡惟庸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朱元璋回到京城,胡惟庸告状检举刘伯温,双方矛盾公开化、尖锐化。
朱元璋借故让刘伯温还乡。
但是,胡惟庸仍然不愿放过刘伯温,继续揭发刘伯温以前的过失错误,希望朱元璋处死刘伯温。
乘皇帝安排自己去探视生病的刘伯温之机,胡惟庸终于对刘伯温下了毒手,将刘伯温毒死。
朱元璋为什么给胡惟庸毒死刘伯温的机会?
朱元璋知道刘伯温很有才能。
陈友谅气势汹汹向东方扩张的时候,大将们都劝朱元璋投降。唯独刘伯温保持自己的看法。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利用陈友谅骄傲情绪,诱敌深入、一举歼灭。
朱元璋采纳刘伯温建议,大获全胜,为建立全国政权打下了基础。
天气大旱,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下罪己诏,果然甘霖从天而降。
刘伯温很多建议都被朱元璋验证是正确的。
朱元璋希望自己家的统治稳如大山,怎么能够让刘伯温这样有特殊才能的人留在世上呢?
如果有人招揽了刘伯温,朱家江山就不可能坐稳了。
所以,朱元璋一定要杀死刘伯温,只是选择什么方式去杀死刘伯温。
当刘伯温生病,朱元璋想到,利用胡惟庸去杀死刘伯温应该是非常高明的计谋。
刘伯温确实很聪明,但是没算到自己怎么死,也没有指导儿子如何避免被杀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