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

拜伦:“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第1张

在中国磅礴厚重大浪淘沙的文学历史上,令我最钟情的便是屈原。

他正直、聪颖、浪漫,敢为天下先,敢为不平书,当所有人都去当遮掩腐朽楚帝国的帮凶时,也只有他站在沧浪边歌唱“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当时读着他的诗,听着他的故事,心中涤荡万分。朦胧里我将他记下。

在我心里,他是贵族、是天才,是诗人、是政治家,也是英雄。

然而,在相隔了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却在另一个国度邂逅了一位与他绽放着相似光芒的诗人。

这个人,便是英国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乔治・戈登・拜伦

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年轻的生命并丧生于此。

正如他的绝笔诗所言“若使你对青春抱恨,何必活着,使你光荣而死的国土就在这儿,去到战场上把你的呼吸献出。寻求一个战士的归宿吧,这样的归宿对你最适宜,看一看四周,选择一块地方,然后静静的安息。”

或许连拜伦自己都没有想到,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竟然真真的应验了。

                                惊世诗才

“阿波罗揪住我的耳朵,让我不要再东扯西扯。”

——《唐璜》

拜伦的一生结余36岁,标准天才型人物的死亡。

他生于伦敦,是一个典型的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典型的花花公子,母亲脾气很坏,他天生跛一足,并常常被母亲称为“瘸子”,每当如此,他便回答“看看,这说的是人话吗?”

不幸的家庭,导致人性格尖锐。

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1801年,为了同拜伦的贵族地位和身份相称,家里决定送他到一所素有名望的学校--哈罗公学就读。

上了大学的拜伦是个捣蛋鬼,向往异国情调(这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普遍写照,),又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二十一岁便游历了希腊、土耳其等地,一边游历一边写诗。写的就是他早年的作品《哈罗德游记》,两卷诗寄回英国,他说道:““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

他说到,做到。

他这诗的前两部出版的不得了,惊动了整个英国诗坛,成为公认的天才,自此,星河璀璨。

英国,在莎士比亚后,公推拜伦。

木心先生这样评价他:

“他是贵族、诗人、美男子、英雄,是多重性质的象征。我小时候一看这名字,还没读作品,就受不了了。

再看画像,更崇拜。宝玉见黛玉,说这位妹妹好像哪儿见过。我见拜伦,这位哥哥好像哪儿见过。”

            一生反抗压迫、同情弱者,追求自由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仍旧自由而快乐;

因为当我站在波斯墓前,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哀希腊》

1809-1811年,这个“叛逆”青年开始他游历东方的旅行,他游历了许多地方,从南欧到西亚,在那里,他领略了西亚及南欧各国的风土人情、社会制度,饱览了异国的景色,这为他后期的创作奠定了很大的基础,例如在他的被歌德称为“绝顶天才之作”的《唐璜》里,其中所描绘的便是在异域东方的背景下的。

    除此之外,他亲眼看见了西班牙军队给予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也目睹了在土耳其铁蹄蹂躏下深受苦难的希腊人民,也是从此,拜伦对压迫、对侵略十分痛恨,他在《哀希腊》里写道“自由的事业别依靠西方人,他们有一个做买卖的国王,本土的利剑,本土的士兵,才是冲锋陷阵的唯一希望。”,这里的“做买卖”更是隐射他自己的祖国——英国。

而他这一追求,便是一辈子。

为了希腊独立,拜伦倾家荡产。

他奔赴希腊前线,任起义军司令,得热病死去,整个希腊为之哭泣,鸣炮志哀。

尸体运回英国,伦敦人山人海迎候,引为英国的光荣。

伪君子和反对他的人都想与他沾点关系。

是以我们说,拜伦,不仅仅是位政治诗人,还是个战士,是个英雄。

在国家的大是大非面前,他很有血性。

是的,血性这词,似乎可以囊括他的一辈子。

一辈子,他没像权贵低头,

一辈子他在为被压迫者呐喊,

一辈子他在和压迫抗争。

享年36岁,可以说他的一生都充满激情。

多情、累美人

"假如等花儿片片枯黄,

那比看她今日突然摘去,

岂不更令人悲伤。”

——《你死了》

有人说拜伦“一生对女人薄情,却为他人的自由甘愿赴死”

这里本不想谈拜伦的感情。人无完人,作为一个惊才艳绝的诗人,他的情感迸发远比一般人丰富,这也是诗人的通病,关于他的社交生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许是逢场作戏,或许是吐露真情,在上流社会的粉臂之间,一个年轻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虽然坏了一条腿,却是有着杨过的本事,姑娘们几乎是“一见拜伦误终生”,可他却是似乎处处留情,撩拨完人家姑娘就跑了(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因为拜伦撩过的妹,多如天上繁星),甚至有一个姑娘不甘被拜伦抛弃而自绝。

终于,拜伦向安娜·密尔班克**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可二人因为性格的关系生活的并不幸福,原因大概是媳妇发现拜伦出轨,以后二人便开始分居。

后来英国以这件事为借口,大肆打压拜伦,拜伦不得已远走他乡,但这并不能阻止他恋爱,而是继续他的东方之旅,这里他邂逅了一位希腊少女,这也是他那首《希腊的少女》里的女主角。

洒脱如拜伦,写过之后,便抛在脑后,继续他的东方之旅,认识了各种风流的美人,可以说拜伦的情人是伴随了他一生,直到死亡。

下面推荐几段拜伦的诗作,节选自《唐璜》:

至于她们想将这年轻的可汗

如何摆布,那我就不便多过问了;

无疑,一个英俊小伙子会得到

比粗厉的老英雄更多的欢迎,

这当然就是为什么在战场中

要找到久经风霜的阵亡的老兵

可难上加难,但漂亮的公子

躺的满地都是,却血肉模糊

文明,再提一下你伟大的乐趣吧!

一个稠密的社会的美妙结果,

战争与瘟疫,暴敛横征的暴君,

王族的祸害,贪婪的权贵与恶霸,

为了薪饷而杀人上万的士兵,

还有六十岁的喀萨琳的香闺,

再加上更给它增辉伊斯迈的屠城

众宫女与男扮女装的唐璜

排成长长的一排,对皇上一致

躬身施礼后,苏丹摆了摆手,

她们便退下归回自己的寝室;

那是后宫中一长列的回廊,

在那里宫妃都歇下她们的玉肢:

啊,成千颗心都在跳动,为了爱情

像笼中的鸟儿渴盼飞向太空

我是爱女人的,有时候我那么想

反转暴君的这个愿望:

他愿意"全人类仅有一个脖颈

好让他挥一挥刀就可以全部杀掉",

我的雄心亦很广,但不那么坏,

也不那么狠(我当时年纪还很小):

我愿所有女人只有一张嘴

只需我一下就能从南吻到北

一个倔强急躁而轻率的她,

又年轻美貌大胆,宁愿牺牲

皇座天下和宇宙,只要能使她

被人爱得如愿;若是天空中的星星

挡住了路,那也挥手弹开,

好教她自由得如同海波遇上劲风

这样的女人倘若不是魔鬼,谁还够格

但还有不少人甘愿作她的信徒

王位以及天下等等,都往往由于

普通的野心而易手;所以当爱情

把国家倾覆时,我们都很容易忘记,

或至少宽恕了那种不智的钟情

如果说,安东尼至今被传为美谈,

那可并不是由于他的那些盖世武功;

他为美人而败亡的阿克兴一役

胜于凯撒所赢得的一切战绩

他已年过半百,还为四十岁的女皇

殉情;唉,我倒定愿他们才十五

或二十,那么财富以及天下等等,

就只不过是儿戏;记得我在那岁数

虽没有多少天下可殉,但是为了爱,

却愿倾尽我的一切将一颗心献出

年长了,我倾城以献;但无论多少城

也抵不了我昔日纯洁的恋情

终于,她用一种皇家的气派

把手放在他的手上,又递给他

一种无须帝国亦能让人心服的秋波,

去寻找他的爱情,却没有回答;

她眉头一蹙,但并不想来斥责,

但凡骄傲的女人都不依靠这办法;

她站起来,镇静了一刻,然后就

一下子投入他怀里,再也撵不走

这是个棘手的探试,但唐璜

既是悲伤,又是愤慨,又是骄傲,

就轻轻把她雪白的手臂推开,

又让颓丧地她在一边坐好,

然后他傲然起立,扫了一眼,

继而冷冷盯着她的面孔,叫道:

"囚笼的鹰不肯配对,我更不愿

圆一个女苏丹色情的梦

"你问我能爱吗这就是证明

我是爱得多深啊但我无心爱你!

这卑贱的衣服,这花边和裙带

我穿上倒挺合适,因为一个奴隶

能谈什么爱情!你这豪华的宫殿

可并没有看在我眼中!你的权力

也许很大,叩头啊,屈膝啊,手和眼

都得侍奉你但我的这颗心可自由

你首先得知道这个人,然后再去慢慢了解。多找些相关书籍来看。写论文写多了就会觉得不难,祝你成功。

可以参看下文,应该对你有帮助:

19世纪和现在的时代比较起来,显得理性、进步而满足;然而当代的一些和这相反的性质,在自由主义的乐观时期也是许多最出色的人物所具有的。……拜伦发生影响的地方是在欧洲大陆上,寻找他的精神苗裔也不要在英国去寻找。在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他的诗往往是低劣的,他的情调往往是华而不雅的,但是在国外,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观经过了传播、发扬和变质,广泛流行,以至于成为重大事件的因素。

拜伦在当时是贵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贵族叛逆者和农民叛乱或无产阶级叛乱的领袖是十分不同类型的人。……

拜伦

简介

全名:乔治·戈登·拜伦(Geo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苏格兰贵族。1788年1月23日出生于伦敦。他天生跛一足,并对此很敏感。十岁时,拜伦家族的世袭爵位及产业(纽斯泰德寺院是其府邸)落到他身上,成为拜伦第六世勋爵。1805-1808年在剑桥大学学文学及历史,他是个不正规的学生,很少听课,却广泛阅读了欧洲和英国的文学、哲学和历史著作,同时也从事射击、赌博、饮酒、打猎、游泳等各种活动。1809年3月,他作为世袭贵族进入了贵族院,他出席议院和发言的次数不多,但这些发言都鲜明地表示了拜伦的自由主义的进步立场。

剑桥大学毕业。曾任上议院议员。学生时代即深受启蒙思想影响。1809-1811年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受各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鼓舞,创作《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其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恰尔德·哈罗德是拜伦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拜伦诗中最具有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是他的长诗《唐璜》,诗中描绘了西班牙贵族子弟唐璜的游历、恋爱及冒险等浪漫故事,揭露了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了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从1809-1811,拜伦出国作东方的旅行,是为了要“看看人类,而不是只方书本上读到他们”,还为了扫除“一个岛民怀着狭隘的偏见守在家门的有害后果”。在旅途中,他开始写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其他诗篇,并在心中酝酿未来的东方故事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第一、二章在1812年2月问世,轰动了文坛,使拜伦一跃成为伦敦社交界的明星。然而这并没有使他和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妥协。他自早年就自到这个社会及其统治阶级的顽固、虚伪、邪恶及偏见,他的诗一直是对这一切的抗议。

1811-1816年,拜伦一直在生活在不断的感情旋涡中。在他到处受欢迎的社交生活中,逢场作戏的爱情俯拾即是,一个年青的贵族诗人的风流韵事自然更为人津津乐道。拜伦在1813年向一位安娜·密尔班克**求婚,于1815年1月和她结了婚。这是拜伦一生中所铸的最大的错误。拜伦夫人是一个见解褊狭的、深为其阶级的伪善所宥的人,完全不能理解拜伦的事业和观点。婚后一年,便带着初生一个多月的女儿回到自己家中,拒绝与拜伦同居,从而使流言纷起。以此为契机,英国统治阶级对它的叛逆者拜伦进行了最疯狂的报复,以图毁灭这个胆敢在政治上与它为敌的诗人。这时期的痛苦感受,也使他写出象《普罗米修斯》那样的诗,表示向他的压迫者反抗到底的决心。

拜伦在1916年4月永远离开了英国,一个传记作者说他“被赶出了国土,钱带和心灵都破了产 ,他离去了,永不在回;但他离去后,却在若恩河的激流之旁找到新的灵感,在意大利的天空下写出了使他的名字永垂不朽的作品。”

1816年,拜伦居住在瑞士,在日内瓦结识了另一个流亡的诗人雪莱,对英国发动统治的憎恨和对诗歌的同好使他们结成了密友。

拜伦在旅居国外期间,陆续写成《恰尔德 哈洛尔德游记》(1816-1817)、故事诗《锡雍的囚徒》(1816)、历史悲剧《曼弗雷德》(1817)、长诗《青铜世纪》(1923)等。巨著《唐璜》是拜伦最重要的一组诗,半庄半谐、夹叙夹议,有现实主义的内容,又有奇突、轻松而讽刺的笔凋。第一、二章匿名发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响。英国维护资产阶级体面的报刊群起而攻之,指责它对宗教和道德进攻,是“对体面、善良感情和维护社会所必须的行为准则的讥讽”,“令每个正常的头脑厌恶”,等等。

但同时,它也受到高度的赞扬。作家瓦尔特·司各特说《唐璜》“象莎士比亚一样地包罗万象,他囊括了人生的每个题目,拨动了神圣的琴上的每一根弦,弹出最细小以至最强烈最震动心灵的调子。”诗人歌德说,“《唐璜》是彻底的天才的作品--愤世到了不顾一切的辛辣程度,温柔到了优美感情的最纤细动人的地步……”。《唐璜》写完第十六章,拜伦已准备献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了。

这是诗人一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一业。他既憎恨发动的“神圣同盟”对欧洲各民族的压迫,也憎恨土尔其对希腊的统治。1824年,拜伦忙于战备工作,不幸遇雨受寒,一病不起,4月9日逝世。他的死使希腊人民深感悲痛,全国志哀二十一天。

回顾他的一生,他的诗,他的精神,就足以使任何能感应的人相信:拜伦不但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世界上总会需要的一种诗人,以嘲笑其较卑劣的,并鼓舞其较崇高的行动。

作品

拜伦一生为民主、自由、民族解放的理想而斗争,而且努力创作,他的作品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和艺术价值,他未完成的长篇诗体小说《堂璜》,是一部气势宏伟,意境开阔,见解高超,艺术卓越的叙事长诗,在英国以至欧洲的文学史上都是罕见的。

拜伦从学生时代开始写诗,第2部诗集《闲暇的时刻》(1807)出版后受到《爱丁堡评论》的攻击,诗人乃答之以《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9)一诗,初次显露了他卓越的才华和讽刺的锋芒。1812年发表的《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第1、2章)是他的成名作。1816年,拜伦因私生活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愤而移居意大利。在意大利,他写了《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第3、4两章(1816、1818年)。这部抒情叙事长诗和未完成的巨著《唐璜》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拜伦还写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如《异教徒》(1813)、《海盗》(1814)和7部诗剧,如《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以及许多抒情诗和讽刺诗,如《审判的幻景》(1822)。

1823年初,希腊抗土斗争高涨,拜伦放下正在写作的《唐璜》,毅然前往希腊,参加希腊志士争取自由、独立的武装斗争,1824年4月19日死于希腊军中。他的诗歌在欧洲和中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拜伦诗选》内容概述:拜伦是一名在文学体裁上涉足广泛的诗人,他的诗作包括短篇抒情诗、长篇诗体小说、叙事诗、长篇讽刺诗和诗剧等,《拜伦诗选》收入了除诗剧以外各种类型的诗作,可分为短诗、长诗选段和长诗3个部分。

短诗部分内容多为悼亡、怀古和爱情及身世的慨叹,另外还包括了一些政治诗。

《诗选》第二部分是长诗选段,主要摘自拜伦的两部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和《唐璜》。

前者是代表诗人诗艺成熟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开头两章写于欧洲大陆旅行时,1812年一出版便使拜伦蜚声诗坛,按诗人自己的说法是一夜醒来就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唐璜》是拜伦最后一部长篇作品,尽管未能完成,但仍然是拜伦一生中丰碑似的作品。它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因其犀利的批判锋芒而被誉为“讽刺现代社会的积弊”的百科全书。第三章中“哀希腊”部分可以独立成篇,气势悲壮、音节铿锵,充满慷慨激昂的情感。

《诗选》最后一部分包括了《科林斯的围攻》、《锡雍的囚徒》、《贝波》、《审判的幻景》和《青铜世纪》五首长诗。《贝波》讲述的是威尼斯的狂欢节中,一个久别家乡的丈夫回到家中,却发现妻子另寻新欢,最后以一杯咖啡解决纠纷的故事。笔调亦庄亦谐,将狂欢节的热闹气氛和人们在爱情、婚姻上的轻浮风尚渲染得淋漓尽致。《青铜世纪》讽刺并揭发了1822年召开的“神圣同盟”会议。

值得一提的是,拜伦的诗作中有许多以东方为背景或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诗篇,如《海盗》、《异教徒》、《阿比杜斯的新娘》、《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等,它们都充满了东方情调和富有浪漫气息的华美想像与激情,而这得益于长期的漂泊生活带给他的广阔的视野。

  济慈夜莺

  介绍: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身贫苦,做过药剂师的助手,年轻时就

  死于肺病。

  诗中有济慈(Jonh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除非你亲耳

  听过,你不容易相信树林里有一类发痴的鸟,天晚了才开口唱,在黑暗里倾吐他的妙乐,

  愈唱愈有劲,往往直唱到天亮,连真的心血都跟着歌声从她的血管里呕出;除非你亲自

  咀嚼过,你也不易相信一个二十三岁的青年有一天早饭后坐在一株李树底下迅笔的写,

  不到三小时写成了一首八段八十行的长歌,这歌里的音乐与夜莺的歌声一样的不可理解,

  同是宇宙间一个奇迹,即使有哪一天大英帝国破裂成无可记认的断片时,《夜莺歌》依

  旧保有他无比的价值:万万里外的星亘古的亮着,树林里的夜莺到时候就来唱着,济慈

  的夜莺歌永远在人类的记忆里存着。

  那年济慈住在伦敦的Wentworth Place①。百年前的伦敦与现在的英京大不相同,

  那时候“文明”的沾染比较的不深,所以华次华士②站在威士明治德桥上,还可以放心

  的讴歌清晨的伦敦,还有福气在“无烟的空气”里呼吸,望出去也还看得见“田地、小

  山、石头、旷野,一直开拓到天边”。那时候的人,我猜想,也一定比较的不野蛮,近

  人情,爱自然,所以白天听得着满天的云雀,夜里听得着夜莺的妙乐。要是济慈迟一百

  年出世,在夜莺绝迹了的伦敦市里住着,他别的著作不敢说,这首夜莺歌至少,怕就不

  会成功,供人类无尽期的享受。说起真觉得可惨,在我们南方,古迹而兼是艺术品的,

  止淘成③了西湖上一座孤单的雷峰塔,这千百年来雷峰塔的文学还不曾见面,雷峰塔的

  映影已经永别了波心!也许我们的灵性是麻皮做的,木屑做的,要不然这时代普遍的苦

  痛与烦恼的呼声还不是最富灵感的天然音乐;——但是我们的济慈在哪里?我们的《夜

  莺歌》在哪里?济慈有一次低低的自语——“I feel the flowers growing on

  me”。意思是“我觉得鲜花一朵朵的长上了我的身”,就是说他一想着了鲜花,他的本

  体就变成了鲜花,在草丛里掩映着,在阳光里闪亮着,在和风里一瓣瓣的无形的伸展着,

  在蜂蝶轻薄的口吻下羞晕着。这是想象力最纯粹的境界:孙猴子能七十二般变化,诗人

  的变化力更是不可限量——沙士比亚戏剧里至少有一百多个永远有生命的人物,男的女

  的、贵的贱的、伟大的、卑琐的、严肃的、滑稽的,还不是他自己摇身一变变出来的。

  济慈与雪莱最有这与自然谐合的变术;——雪莱制《云歌》时我们不知道雪莱变了云还

  是云变了;雪莱歌《西风》时不知道歌者是西风还是西风是歌者;颂《云雀》时不知道

  是诗人在九霄云端里唱着还是百灵鸟在字句里叫着;同样的济慈咏“忧郁”“Odeon M

  elancholy”时他自己就变了忧郁本体,“忽然从天上掉下来像一朵哭泣的云”;他赞美

  “秋”“To Autumn”时他自己就是在树叶底下挂着的叶子中心那颗渐渐发长的核仁儿,

  或是在稻田里静偃着玫瑰色的秋阳!这样比称起来,如其赵松雪④关紧房门伏在地下学

  马的故事可信时,那我们的艺术家就落粗蠢,不堪的“乡下人气味”!

  ①Wentworth Place,即文特沃思村。实际上,该处是济慈的女友范妮·布劳纳

  的家,济慈写《夜莺颂》的时候还在汉普斯泰德,他是去意大利疗养前的一个月才搬到

  这里的。

  ②华次毕士,通译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湖畔派的代表人物。

  ③淘成,浙江方言,这里是“剩存”的意思。

  ④赵松雪,即赵孟俯(1254—1322),元代书画家。其书法世称“赵体”,画工山

  水、人物、鞍马,尤善画马。

  他那《夜莺歌》是他一个哥哥死的那年做的,据他的朋友有名肖像画家Robert Ha

  ydon①给Miss Mitford②的信里说,他在没有写下以前早就起了腹稿,一天晚上他们俩

  在草地里散步时济慈低低的背诵给他听——“……in alow,tremulous undertone whi

  ch affected me extremely.③

  ①Robert Haydon,通译罗伯特·海登(1786—1846),英国画家、作家。

  ②Miss Mitford,通译米特福德**(1787—1855),英国女作家。

  ③这句英文的意思是:“……那低沉而颤抖的鸣啭深深地感染了我。”

  那年碰巧——据著《济慈传》的Lord Houghton①说,在他屋子的邻近来了一只夜

  莺,每晚不倦的歌唱,他很快活,常常留意倾听,一直听得他心痛神醉逼着他从自己的

  口里复制了一套不朽的歌曲。我们要记得济慈二十五岁那年在意大利在他一个朋友的怀

  抱里作古,他是,与他的夜莺一样,呕血死的!

  ①Lord Houghton,通译雷顿爵士(1809—1855),英国诗人,曾出版济慈的书

  信和遗著。

  能完全领略一首诗或是一篇戏曲,是一个精神的快乐,一个不期然的发现。这不是

  容易的事;要完全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是十分难,要完全领会一首小诗也不得容易。我简

  直想说一半得靠你的缘分,我真有点儿迷信。就我自己说,文学本不是我的行业,我的

  有限的文学知识是“无师传授”的。裴德①(Walter Pater)是一天在路上碰着大雨到

  一家旧书铺去躲避无意中发现的,哥德②(Goethe)——说来更怪了——是司蒂文孙③

  (R.L.S.)介绍给我的,(在他的Art of WritCing④那书里他称赞George Henr

  y Lewes⑤的《葛德评传》;Everyman edition⑥一块钱就可以买到一本黄金的书)柏

  拉图是一次在浴室里忽然想着要去拜访他的。雪莱是为他也离婚才去仔细请教他的,杜

  思退益夫斯基⑦、托尔斯泰、丹农雪乌⑧、波特莱耳⑨、卢骚,这一班人也各有各的来

  法,反正都不是经由正宗的介绍:都是邂逅,不是约会。这次我到平大⑩教书也是偶然

  的,我教着济慈的《夜莺歌》也是偶然的,乃至我现在动手写这一篇短文,更不是料得

  到的。友鸾⑾再三要我写才鼓起我的兴来,我也很高兴写,因为看了我的乘兴的话,竟

  许有人不但发愿去读那《夜莺歌》,并且从此得到了一个亲口尝味最高级文学的门径,

  那我就得意极了。

  ①裴德,通译佩特(1839—1894),英国诗人、批评家,著有《文艺复兴史研究》

  等。

  ②哥德,通译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著有《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

  恼》等。

  ③司蒂文孙,通译斯蒂文森(1850—1894),英国作家。

  ④Art of Writing,即《写作的艺术》。

  ⑤George Henry Lewes,通译乔治·亨利·刘易斯(1817—1878),美国哲学家、

  文学评论家,还做过演员和编辑。

  ⑥Everyman edition,书籍的普及版。

  ⑦杜思退益夫斯基,通译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著有《卡拉

  马佐夫兄弟》等。

  ⑧丹农雪乌,通译邓南遮(1863—1938),意大利作家。

  ⑨波特莱耳,通译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

  ⑩平大,即平民大学。

  ⑾友鸾,即张友鸾(1904—1989),作家、翻译家。当时他在主编《京报》副刊

  《文学周刊》。

  但是叫我怎样讲法呢?在课堂里一头讲生字一头讲典故,多少有一个讲法,但是现

  在要我坐下来把这首整体的诗分成片段诠释它的意义,可真是一个难题!领略艺术与看

  山景一样,只要你地位站得适当,你这一望一眼便吸收了全景的精神;要你“远视”的

  看,不是近视的看;如其你捧住了树才能见树,那时即使你不惜工夫一株一株的审查过

  去,你还是看不到全林的景子。所以分析的看艺术,多少是杀风景的:综合的看法才对。

  所以我现在勉强讲这《夜莺歌》,我不敢说我能有什么心得的见解!我并没有!我只是

  在课堂里讲书的态度,按句按段的讲下去就是;至于整体的领悟还得靠你们自己,我是

  不能帮忙的。

  你们没有听过夜莺先是一个困难。北京有没有我都不知道。下回萧友梅①先生的音

  乐会要是有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②( The Pastoral Symphony)时,你们可

  以去听听,那里面有夜莺的歌声。好吧,我们只能要同意听音乐——自然的或人为的—

  —有时可以使我们听出神:譬如你晚上在山脚下独步时听着清越的笛声,远远的飞来,

  你即使不滴泪,你多少不免“神往”不是?或是在山中听泉乐,也可使你忘却俗景,想

  象神境。我们假定夜莺的歌声比我们白天听着的什么鸟都要好听;他初起像是龚云甫③,

  嗓子发沙的,很懈的试她的新歌;顿上一顿,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只是清脆悦耳,

  像是珠走玉盘(比喻是满不相干的)!慢慢的她动了情感,仿佛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使

  他激成异常的愤慨似的,他这才真唱了,声音越来越亮,调门越来越新奇,情绪越来越

  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直

  唱得你在旁倾听的人不自主的跟着她兴奋,伴着她心跳。你恨不得和着她狂歌,就差你

  的嗓子太粗太浊合不到一起!这是夜莺;这是济慈听着的夜莺,本来晚上万籁静定后声

  音的感动力就特强,何况夜莺那样不可模拟的妙乐。

  ①萧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当时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

  ②贝德花芬的第六个“沁芳南”,即贝多芬的《第六交响曲》。“沁芳南”是英语

  交响曲Symphony一词的音译。

  ③龚云甫(1862—1932),京剧演员,擅长老旦戏。下文中的“她”,是指他的角色身份。

  好了;你们先得想象你们自己也教音乐的沉醴浸醉了,四肢软绵绵的,心头痒荠荠

  的,说不出的一种浓味的馥郁的舒服,眼帘也是懒洋洋的挂不起来,心里满是流膏似的

  感想,辽远的回忆,甜美的惆怅,闪光的希冀,微笑的情调一齐兜上方寸灵台时——再

  来——“in a low,tiemulous undertone”①——开通济慈的《夜莺歌》,那才对

  劲儿!

  ①这句英文的意思是:“低沉颤抖的鸣啭”。

  这不是清醒时的说话;这是半梦呓的私语:心里畅快的压迫太重了流出口来绻缱的

  细语——我们用散文译过他的意思来看:——

  (一)“这唱歌的,唱这样神妙的歌的,决不是一只平常的鸟;她一定是一个树林

  里美丽的女神,有翅膀会得飞翔的。她真乐呀,你听独自在黑夜的树林里,在架干交叉,

  浓荫如织的青林里,她畅快的开放她的歌调,赞美着初夏的美景,我在这里听她唱,听

  的时候已经很多,她还是恣情的唱着;啊,我真被她的歌声迷醉了,我不敢羡慕她的清

  福,但我却让她无边的欢畅催眠住了,我像是服了一剂麻药,或是喝尽了一剂鸦片汁,

  要不然为什么这睡昏昏思离离的像进了黑甜乡似的,我感觉着一种微倦的麻痹,我太快

  活了,这快感太尖锐了,竟使我心房隐隐的生痛了!”

  (二)“你还是不倦的唱着——在你的歌声里我听出了最香冽的美酒的味儿。啊,

  喝一杯陈年的真葡萄酿多痛快呀!那葡萄是长在暖和的南方的,普鲁罔斯①那种地方,

  那边有的是幸福与欢乐,他们男的女的整天在宽阔的太阳光底下作乐,有的携着手跳春

  舞,有的弹着琴唱恋歌;再加那遍野的香草与各样的树馨——在这快乐的地土下他们有

  酒窖埋着美酒。现在酒味益发的澄静,香冽了。真美呀,真充满了南国的乡土精神的美

  酒,我要来引满一杯,这酒好比是希宝克林灵泉的泉水,在日光里滟滟发虹光的清泉,

  我拿一只古爵盛一个扑满。啊,看呀!这珍珠似的酒沫在这杯边上发瞬,这杯口也叫紫

  色的浓浆染一个鲜艳;你看看,我这一口就把这一大杯酒吞了下去——这才真醉了,我

  的神魂就脱离了躯壳,幽幽的辞别了世界,跟着你清唱的音响,像一个影子似淡淡的掩

  入了你那暗沉沉的林中。”

  ①普鲁罔斯,通译普罗旺斯,法国南方的一个省。

  (三)“想起这世界真叫人伤心。我是无沾恋的,巴不得有机会可以逃避,可以忘

  怀种种不如意的现象,不比你在青林茂荫里过无忧的生活,你不知道也无须过问我们这

  寒伧的世界,我们这里有的是热病、厌倦、烦恼,平常朋友们见面时只是愁颜相对,你

  听我的牢骚,我听你的哀怨;老年人耗尽了精力,听凭痹症摇落他们仅存的几茎可怜的

  白发;年轻人也是叫不如意事蚀空了,满脸的憔悴,消瘦得像一个鬼影,再不然就进墓

  门;真是除非你不想他,你要一想的时候就不由得你发愁,不由得你眼睛里钝迟迟的充

  满了绝望的晦色;美更不必说,也许难得在这里,那里,偶然露一点痕迹,但是转瞬间

  就变成落花流水似没了,春光是挽留不住的,爱美的人也不是没有,但美景既不常驻人

  间,我们至多只能实现暂时的享受,笑口不曾全开,愁颜又回来了!因此我只想顺着你

  歌声离别这世界,忘却这世界,解化这忧郁沉沉的知觉。”

  (四)“人间真不值得留恋,去吧,去吧!我也不必乞灵于培克司(酒神)与他那

  宝辇前的文豹,只凭诗情无形的翅膀我也可以飞上你那里去。啊,果然来了!到了你的

  境界了!这林子里的夜是多温柔呀,也许皇后似的明月此时正在她天中的宝座上坐着,

  周围无数的星辰像侍臣似的拱着她。但这夜却是黑,暗阴阴的没有光亮,只有偶然天风

  过路时把这青翠荫蔽吹动,让半亮的天光丝丝的漏下来,照出我脚下青茵浓密的地土。”

  (五)“这林子里梦沉沉的不漏光亮,我脚下踏着的不知道是什么花,树枝上渗下

  来的清馨也辨不清是什么香;在这薰香的黑暗中我只能按着这时令猜度这时候青草里,

  矮丛里,野果树上的各色花香;——乳白色的山楂花,有刺的野蔷薇,在叶丛里掩盖着

  的芝罗兰已快萎谢了,还有初夏最早开的麝香玫瑰,这时候准是满承着新鲜的露酿,不

  久天暖和了,到了黄昏时候,这些花堆里多的是采花来的飞虫。”

  我们要注意从第一段到第五段是一顺下来的:第一段是乐极了的谵语,接着第二段

  声调跟着南方的阳光放亮了一些,但情调还是一路的缠绵。第三段稍为激起一点浪纹,

  迷离中夹着一点自觉的愤慨,到第四段又沉了下去,从“already with thee!”①起,

  语调又极幽微,像是小孩子走入了一个阴凉的地窖子,骨髓里觉着凉,心里却觉着半害

  怕的特别意味,他低低的说着话,带颤动的,断续的;又像是朝上风来吹断清梦时的情

  调;他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

  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这第六段的声调与情调可全变了;先前只是畅快的惝恍,

  这下竟是极乐的谵语了。他乐极了,他的灵魂取得了无边的解说与自由,他就想永保这

  最痛快的俄顷,就在这时候轻轻的把最后的呼吸和入了空间,这无形的消灭便是极乐的

  永生;他在另一首诗里说——

  ①这句中的英文意为:“早已和你在一起”。

  I know this being’s lease,

  My fancy to its utmost bliss spreads,

  Yet could I on this very midnight cease,

  And the world sgaudy ensign see in shreds’

  Verse,Fame and Beauty are in tense indeed;

  But Death in tenser-Death is Life’shigh Meed.

  在他看来,(或是在他想来),“生”是有限的,生的幸福也是有限的——诗,声

  名与美是我们活着时最高的理想,但都不及死,因为死是无限的,解化的,与无尽流的

  精神相投契的,死才是生命最高的蜜酒,一切的理想在生前只能部分的,相对的实现,

  但在死里却是整体的绝对的谐合,因为在自由最博大的死的境界中一切不调谐的全调谐

  了,一切不完全的都完全了,他这一段用的几个状词要注意,他的死不是苦痛,是“Ea

  seful Death”舒服的,或是竟可以翻作“逍遥的死”;还有他说“Quiet Breath”,

  幽静或是幽静的呼吸,这个观念在济慈诗里常见,很可注意;他在一处排列他得意的幽

  静的比象——

  AUTUMN SUNS

  Smiling at ev e upon the quiet sheaves.

  Sweet Sapphos Cheek-a sleeping infant’s breath-

  The gradual sand that througn an hour glass runs

  A woodland rivulet,aPoet’s death

  秋田里的晚霞,沙浮①女诗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阴渐缓的流沙,山林里的小

  溪,诗人的死。他诗里充满着静的,也许香艳的。美丽的静的意境,正如雪莱的诗里无

  处不是动,生命的振动,剧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我们可以拿济慈的《秋歌》对照

  雪莱的《西风歌》,济慈的“夜莺”对比雪莱的“云雀”,济慈的“忧郁”对比雪莱的

  “云”,一是动、舞、生命、精华的、光亮的、搏动的生命,一是静、幽、甜熟的、渐

  缓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奥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们

  再来解释他的诗:

  ①沙浮,通译莎福(前7—前6世纪),古希腊女诗人。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测着这青林里的这样那样,夜莺他还是不歇的唱着,这

  回唱得更浓更烈了。(先前只像荷池里的雨声,调虽急,韵节还是很匀净的;现在竟像

  是大块的骤雨落在盛开的丁香林中,这白英在狂颤中缤纷的堕地,雨中的一阵香雨,声

  调急促极了)所以他竟想在这极乐中静静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与无痛苦的解

  脱发生了恋爱,昏昏的随口编着钟爱的名字唱着赞美他,要他领了他永别这生的世界,

  投入永生的世界。这死所以不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

  个极大的奢侈;不仅不是消极的寂灭,这正是真生命的实现。在这青林中,在这半夜里,

  在这美妙的歌声里,轻轻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啊,去吧!同时你在歌声中倾吐了你的

  内蕴的灵性,放胆的尽性的狂歌好像你在这黑暗里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叶

  荫中实现了比快乐更快乐的快乐;——我即使死了,你还是继续的唱着,直唱到我听不

  着,变成了土,你还是永远的唱着。”

  这是全诗精神最饱满音调最神灵的一节,接着上段死的意思与永生的意思,他从自

  己又回想到那鸟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这歌声里消散,但这歌声的本体呢?听歌的人可

  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这唱歌的鸟,又怎样呢?以前的六节都是低调,就是第六节调

  虽变,音还是像在浪花里浮沉着的一张叶片,浪花上涌时叶片上涌,浪花低伏时叶片也

  低伏;但这第七节是到了最高点,到了急调中的争调——诗人的情绪,和着鸟的歌声,

  尽情的涌了出来;他的迷醉中的诗魂已经到了梦与醒的边界。

  这节里Ruth①的本事是在旧约书里The Book of Ruth②,她是嫁给一个客民的,

  后来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罗司一定不肯,情愿跟

  着她的姑到外国去守寡,后来他在麦田里收麦,她常常想着她的本乡,济慈就应用这段

  故事。

  ①Ruth,通译露丝(本文译作罗司),圣经《旧约·路得记》中的一个人物。不

  过,济慈的《夜莺颂》至第七节才用到这个典故,徐志摩这里把她错到第六节里去了。

  ②The Book of Ruth,即《旧约·路得记》。

  (七)“方才我想到死与灭亡,但是你,不死的鸟呀,你是永远没有灭亡的日子,

  你的歌声就是你不死的一个凭证。时代尽迁异,人事尽变化,你的音乐还是永远不受损

  伤,今晚上我在此地听你,这歌声还不是在几千年前已经在着,富贵的王子曾经听过你,

  卑贱的农夫也听过你:也许当初罗司那孩子在黄昏时站在异邦的田里割麦,他眼里含着

  一包眼泪思念故乡的时候,这同样的歌声,曾经从林子里透出来,给她精神的慰安,也

  许在中古时期幻术家在海上变出蓬莱仙岛,在波心里起造着楼阁,在这里面住着他们摄

  取来的美丽的女郎,她们凭着窗户望海思乡时,你的歌声也曾经感动她们的心灵,给他

  们平安与愉快。”

  (八)这段是全诗的一个总束,夜莺放歌的一个总束,也可以说人生的大梦的一个

  总束。他这诗里有两相对的(动机);一个是这现世界,与这面目可憎的实际的生活:

  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却的,一个是超现实的世界,音乐声中不朽的生命,这是

  他所想望的,他要实现的,他愿意解脱了不完全暂时的生为要化入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凭酒的力量可以去,凭诗的无形的翅膀亦可以飞出尘寰,或是听着夜莺不

  断的唱声也可以完全忘却这现世界的种种烦恼。他去了,他化入了温柔的黑夜,化入了

  神灵的歌声——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夜莺低唱时他也低唱,高唱时他也高唱,我

  们辨不清谁是谁,第六第七段充分发挥“完全的永久的生”那个动机,天空里,黑夜里

  已经充塞了音乐——所以在这里最高的急调尾声一个字音forlorn①里转回到那一个动机,

  他所从来那个现实的世界,往来穿着的还是那一条线,音调的接合,转变处也极自然;

  最后糅和那两个相反的动机,用醒(现世界)与梦(想象世界)结束全文,像拿一块石

  子掷入山壑内的深潭里,你听那音响又清切又谐和。余音还在山壑里回荡着,使你想见

  那石块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无底的深潭……音乐完了,梦醒了,血呕尽了,夜莺死了!

  但他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①forlorn,孤寂。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对徐志摩来说,艺术即生活,因为两者的目的只有一个:美。

  美是自然的,刻意造作都与其无缘。这正如康河的柔波,摇曳的水草,夜半的明月。

  他心灵中的点点情丝,在被外界融合的瞬间,就会洋溢出美文。就象“轻轻的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样的空灵,如“我不知道

  /风往那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里/在梦的轻波里依洄”那般的令人迷醉。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徐志摩的诗文抒情的浓郁为最。不信你看《济慈的夜莺》。

  开篇即是“诗中有济慈(John Keats)的《夜莺歌》,与禽中有夜莺一样的神奇”。

  美妙的比喻,信手拈来。倾刻间,你阅读的欲望升起,于是,你无法终止你对美的好奇,

  一气读完,不忍释卷。你再往回翻,想要找到这美产生的原因,瞑思良久,不得所以然。

  看结构,平淡无奇;分析语词,他叙述如白话,尾尾道来;他的散文抒情如他的诗歌,

  情感的裢漪是片片的粼光,而不会刺得你挣不开眼。可你就是认为手中的短文不同凡响,

  象听完一首迷人的歌,听完后,而它的“余韵却袅袅的永远在宇宙间回响着……”

  读徐志摩的散文,你不能去解释,也不要去字字句句的条分缕析。他的散文如他的

  诗一样,是许多美的意象的感受,是情绪的自如流淌,是心灵振颤的曲线。就象你无论

  如何说不出“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为何绝妙为何让你看完再也无法忘

  记,也无法在相同的情境下只会脱口而出而难以创造出更好的诗句一样。你佩服,你感

  叹,你不得不承认天才艺术家心灵的宝贵,你会说那是徐志摩那颗易感的心的专利品。

  世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最复杂的是人的心灵。心灵说不尽也说不清。真正出自心灵

  的产物比如美文,它不可细说,不可析,只可感。济慈写《夜莺歌》时感到鲜花一朵朵

  长上了他的身,徐志摩感到济慈的“诗魂在林子的黑荫里闻着各种看不见的花草的香味,

  私下一一的猜测诉说,像是山涧平流入湖水时的尾声……”。感觉是无声的交流,是寻

  找心灵共振,是美的再造和延伸。

  我固执地以为一定是上帝让徐志摩那颗心早些休息的。他即使闭上双眼,美的事物

  经过时,他也会骤然间睁开,然后用心去笼罩它。我猜想,美的东西一定有一种光茫,

  它们出现就能射穿他的心。

  徐志摩崇尚高雅脱俗冰清玉洁的美,如曼殊斐儿的仙姿灵态;他欣赏潇洒的美,如

  翩翩的雪花飞舞,如河畔的金柳,夕阳中的新娘;他迷念于大自然的美,如夜莺的歌般

  婉转悠扬,如山花烂漫;他沉醉于凄惋悲哀的美,如济慈的喋血呕歌,梦里的伤悲……

  似乎有某种预感,他竟然在他不多的散文中多次写到那些早殇的天才。难道那也是

  一种心灵的共同的鸣响?他仿佛对他们更是情有独钟。手捧他写的《曼殊斐儿》,《济

  慈的夜莺歌》,遥看东方上空漂浮无定的云彩,心中不禁伥然。漫游蓝天上的徐志摩,

  你的英灵该化作了天边的彩虹吧?

  天地之间,环宇之内,你是不死的美的精灵。

是拜伦的《诀别词》的头两句

但是根据翻译之人的想法不同,则略有不同

我看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诀别词》拜伦

祝你如意!若永别,

则谨祝你永远如意!

我心虽然不谅解,

但也决不背叛你。

每当恬静的安睡来临,

你的头惯常在我胸上栖止;

这个在你面前袒露的胸膛,

今后你再也无从寻觅。

这胸怀所深藏的思想,

抵不住你一瞥的魅力,

那么你终究要明白:

它们不该遭受你的鄙弃。

你得到了世人的称赞,

你得到了世人的微笑,

其实这是对你的亵渎啊

它们源于他人的痛苦。

我虽然咎由自取,可是

也只有那拥抱过我的臂膀,

怎能再找到另外的手臂,

来造成我这不治的创伤?

请不要相信,不要欺骗自己,

爱情不会突然飘移,

猝然一击便使两颗心,

永远、彻底地分离。

你的心仍然生机勃勃,

我的心也流着血——活着;

你我今生不再相逢,

心儿啊,将永受痛楚的折磨。

这些话儿所表述的哀伤,

胜过了悼念死者的悲恸;

两人都活着,天各一方,

而每天早上醒来却都独守空床。

当我们的孩子咿呀学语,

你会从她身上得到慰藉,

会不会教她叫一声“爸爸”,

而她却得不到爸爸的爱意。

当娇柔的小手将你抱紧,

甜甜的小嘴与你紧依,

请不要忘记呵,他在为你祝福,

他曾经是那样地热爱过你!

如果她的容貌和神情,

留有你永别故人的身影,

你的心会温柔地颤栗,

我仍为它的真诚所感动。

你熟知我的过错,

却无人理会我的癫狂;

你带走了我的希望,

它随你远去,随你飘荡。

所有的情感都被击碎;

世人无法折服的骄傲

献给你,却遭摒弃,

连我的灵魂也逃离了我的躯体。

罢了,表达、倾诉有何用?

我的言语更是无稽之谈;

思想像野马我们不能羁束,

它无需旨意,径自向前。

祝你如意,就此永别,

把亲情的纽带一一斩断,

爱心已枯萎、凋谢,

死神却不肯慨然相怜!

他们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却又各具特色。

拜伦深受资产阶级英雄史的影响,加之家庭生活十分不幸,又是天生跛足,从小比较自卑、孤僻,所以他在“辛辣讽刺现实社会,批判邪恶如狂涛厉风”之余,往往带有一种挥之不去的孤独和忧郁情绪,也就被称之为“忧郁的浪漫主义诗人”。而雪莱是在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在家庭生活比较和睦且身体没有什么缺陷的情况下进行创作的,所以作品基调以光明、乐观为主;批判揭露之后,常常会流露出幸福美好的希望,或是某种寄寓。他被恩格斯誉为“天才的预言家”,也是读者们心中的“快乐的浪漫主义诗人”。

第一,二人政治批判类作品倾向性都比较强,激情澎湃,音韵精妙,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摧毁力。如拜伦的《哀希腊》一诗对希腊光荣过去的歌颂和被奴役现在的揭示,对人民争取独立自由的鼓励,都饱含着他汹涌的思绪和强烈的感情,如同滔滔江水奔流不息。这有力地鼓舞着当时奋起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欧洲人民。雪莱此类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则更为明显,他坚信诗人不仅仅是写诗者,还是“吹响进军号角者”和“世界立法者”。这浓郁的情感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里贯穿始终,激昂悲壮,音韵铿锵,气势磅礴,有着交响共鸣的绝妙效果。

第二,他们其他类型、题材的作品,如:爱情、抒情、咏物等,写作风格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区别。拜伦的诗歌写得十分精美绝伦,缠绵雅致,多与爱情相关,流露出多愁善感的倾向,这与他忧郁的性格及个人遭遇有着密切关系,如:《想从前我俩分手》、《她走在美的光彩中》等,诗人或岁人物进行细致描写,或进行细腻的心理刻画,撩人心弦,情真意切,委婉柔美。而雪莱这方面的诗歌则不大注重句子的精雕细琢,多从整体方面入手、把握,往往以气势磅礴的通篇结构见长,给人意境高远之感;咏颂的对象多为外界事物,云、西风、雀等是常见的,像《西风颂》、《云颂》、《云雀》等名篇。这些诗歌都琅琅上口且感情真挚,能给人带来力量与支持

第三,他们的主观抒情性强,并着力描绘景物、歌颂自然。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二人都十分注重内心情感的抒发,擅长创作抒情诗、抒情性强烈的叙事诗或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作品,并以热情奔放、铿锵振奋、乃至辛辣讽刺的语言来表达反对黑暗现实,追求自由理想的思想感情。读过拜伦诗歌的人,相信都能清晰察觉其火热的内心和炽热的性格,并为其满腔激情和时代豪情所折服。他的诗歌带有辛辣的讽刺性,又显得机智微妙、变化万千、耐人寻味。正如《审判的幻想》,淋漓尽致地对骚塞那令人作呕的歌颂乔治三世的同名诗歌进行了无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讽刺,剑锋直指英国国王和一切反动力量,一针见血之余更入木三分,还融讽刺、叙事、抒情于一体,从一般嘲讽上升到政治讽刺的高度,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为成熟和完整的政治讽刺诗之一”。

另外,他们出于对资本主义城市的厌恶,继承并发展了“回归自然”的口号,在不少诗篇里都对大自然景物进行了一翻描摹与歌颂,只是目的与表现手法不大一致而已。像拜伦多是为了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与压迫,抒发对自由的向往;雪莱则是以隐喻意味寄寓理想、抒发感慨。

第四,他们的作品想像丰富,注重从民间故事与神话中吸取灵感,创造出具有新生命力的、焕然一新的人物形象。像拜伦笔下的“拜伦式英雄”、“旧瓶装新酒式巨作《唐璜》,雪莱的《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仙后麦布》,都是这方面杰出的代表作。

  1、主要作品

  《当初我们两分别》、《给一位淑女》、《雅典的女郎》、《希腊战歌》、《她走在美丽的光彩里》、《我见过你哭》、《我给你的项链》、《写给奥古斯塔》、《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路德分子歌》、《普罗米修斯》、《锡雍的囚徒》、《曼弗雷特》、《给托马斯·穆尔》

  2、简介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是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为理想战斗一生的勇士;他积极而勇敢地投身革命,参加了希腊民族解放运动,并成为***之一。

  3、影响

  乔治·戈登·拜伦是举世公认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歌,他倡导热情,倡导想象,他的诗作被世人赞誉为“抒情史诗”,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的叛逆者,被称作“拜伦式英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7564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7
下一篇2023-08-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