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选范文模板

2020年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精选范文模板,第1张

上信息技术课老师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中的小型竞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计算机是由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组成,知道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计算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目前,它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的得力助手。你家里有计算机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二、教学新课:

1、计算机的外观:

从外观上看,计算机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主机、显示器、键盘、 鼠标和打印机。看一看,电脑桌上的电脑有几个部分。

教师教学每一部分的名称,学生对照机器进行观察记忆。

2、计算机硬件:

我们把计算机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设备称为计算机的硬件。

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

中央处理器是计算机的心脏,英文缩写CPU,它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内存储器是负责存储信息,相当于计算机内部的存储中心。

显示器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能把我们输入计算机的信息及计算机处理后的结果显示出来。

键盘和鼠标是计算机最常用的输入设备,利用它们可以向计算机输入信息,指挥计算机工作。

打印机也是计算机的一种输出设备,可以把计算机输出的结果打印在纸上。

3、计算机软件:

仅有硬件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计算机软件有很多种。如同学们玩的游戏软件,帮助我们学习的教学软件……

计算机软件是高科技的知识产品,受法律保护,我们不能随便复制别人的软件作品。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它们共同决定了计算机的工作能力。

三、巩固: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对照计算机说出各部分名称,和各部分的主要用途。

四、作业;

完成练习题 1-4 。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二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让学生掌握机器人走一段直线,学习机器人编程中最简单的“顺序式”结构。重点是要指导学生如何把理论设想转化为实际可操作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走线段”任务对刚接触机器人没多久的学生来说,是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性的,主要是由于学生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没有直接可以借鉴的学习经验。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顺应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儿童化、趣味化着手,投其所好,让学生沉浸到机器人学习任务的愉快氛围中,接受困难的挑战,从而学到新的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方式,通过课内竞赛等方法来实施。

第一次主题任务活动,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分工合作,互学互助,提高效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机器人的组装,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机器人;初步学会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方法。

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控制机器人,能让机器人走直线。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中的小型竞赛,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机器人编程步骤,学会顺序结构的编程方法。

教学难点:

让机器人尽可能地走直线。

课前准备:

机器人调试比赛场地一块;比分记录牌一块;综合得分记录牌一块。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实践探索。

师:宣布本次比赛的主题:机器人邮递员。看看哪个小组的机器人邮递员最能干,能将信准确及时地送达指定地点。

宣读本次比赛的规则:

(1)各队按要求在规定的20分钟时间内完成机器人的搭建及调试工作。

(2)在每次比赛之前有1分钟的准备时间。

(3)采取对抗赛形式,每次两小组比赛,三局两胜制,胜队进下一轮,负队淘汰。对决次序由队长赛前抽签决定。

(4)比赛的过程中参赛队员必须服从裁判。

(5)比赛中,如果因为场外干扰或者场地的原因而未完成比赛,由裁判决定是否可以重新比赛。

(6)比赛过程中只允许每小组两位参赛选手和相关工作人员进入比赛场地,其他人不能进入。

然后,教师简单分析本次任务的特点及完成任务的思路。

学生活动,教师下组指导。

3学生比赛。

由一位教师及若干位学生组成一个公平竞赛裁判组,组织好本次比赛。相关记录人员(由学生担当)负责记录好各小组成绩与名次。

教师及时处理好小组的违规及各类争执,保证比赛的相对公正、公平。

4评价与反馈。

师:我们今天的活动即将结束了,现在让我们评价与反馈一下。

首先,我想采访一下最能干的机器人邮递员,你们小组的机器人为什么这么厉害

请小组成员全部上台,给大家作经验介绍。

其次,各小组拿出评价表格,根据评测表为本组(队)的表现打分。

5整理下课。

师:好!同学们。我们的课到这里就要结束了。请各小组整理好自己的器材,由组长交回到老师手中。

附参考程序:

乐高机器人范例程序

纳英特机器人范例程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范文三

教材分析:

本课的意图是让学生控制机器人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动作——走折线。学生已经有了控制机器人走线段的经验,所以本课的目标首先是让学生体会如何把这个比较复杂的“走折线”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让机器人“走线段”——“转弯”——“再走线段”。“转弯”是新的任务,因此,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机器人转弯的原理,会控制机器人转弯的方向和角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机器人产生转弯的原理;知道如何让机器人转弯和如何控制机器人转弯的方向;知道通过设置机器人转弯延时来控制转弯角度。

2能力目标:会编写机器人转弯的程序,能根据机器人运行情况,调试出转弯的准确时间。

3情感目标:感受到模块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体会将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分别来解决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机器人转弯的原理。

课前准备:

机器人;编程环境;机器人旅行场地。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可以展示机器人导游线路,宣布机器人的工作任务:沿着“绿─黄─红”折线路线完成导游任务。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

把这个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来做最关键的问题是什么

3探索机器人转弯。

(1)引导学生通过现实生活的经验,理解机器人转弯的原理知识。可以通过分析汽车、履带车等转弯的过程来理解转弯。也可以让学生先用手控制机器人在场地上转动,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机器人左右轮子的转动情况,来体会机器人转弯的原理。

(2)让学生动手试验,以分组交流讨论的形式来研究机器人转弯的方向和角度。

4综合三个任务,完成导游工作。

5活动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次探索活动的收获和感受,总结把一个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处理的好处,总结研究转弯的方法。

练习:

本课练习是让学生运用和巩固所学的转弯知识,设置向左转90°、向右转180°,两个要求的目的首先是让学生尝试转不同的方向,其次是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做预测:180°是90°的两倍,转弯时间上是不是也正好是两倍记下转弯的时间,是为了给下面一课“机器人卫士”做参考。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盐酸、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理解复分解反应。了解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特性和稀释要领。

 2.技能目标: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合作等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和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 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和有关化学方程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索-归纳法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程序设计]

 [复习]盐酸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设疑] 硫酸作为一种酸,是否具有与盐酸相似的化学性质?

 [展示] 稀硫酸和浓硫酸

 [归纳硫酸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三、硫酸

 1. 物理性质:无色粘稠油壮液体,不易挥发,密度比水大。

 [实验] 将浓硫酸放在瓶塞内有水珠的密闭容器中,过一会观察现象。

 [设问] 这说明浓硫酸有什么性质?利用这个性质,浓硫酸可以有哪些用途?

 [板书] 浓硫酸的特性:吸水性、脱水性、腐蚀性

 [引导看书,了解浓硫酸的其他特性]

 [设问] 在进行有关浓硫酸的实验操作时要注意什么?在浓硫酸稀释时,应如何操作?当浓硫酸不小心滴到皮肤上时应如何处理?

 [设问] 硫酸的化学性质是否与盐酸相似呢?

 [学生演示实验,并与盐酸化学性质对比,强化记忆,填写下表]

 现象 化学方程式

 与酸碱指示剂

 与金属

 与金属氧化物

 与碱

 与某些盐

 [小结] 通过几个实验验证了硫酸与盐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但由于酸根的不同,两者又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设问] 根据硫酸的性质推断硫酸有哪些用途呢?

 引导学生由性质决定用途来分析硫酸的用途。

 [板书] 3、硫酸的用途

 [小结] 硫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反馈练习] 书后习题3、8

#教案# 导语《田忌赛 马》这篇讲读课文是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田忌赛马》九年义务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册教材注意了与九册教材的衔接,进一体现高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这组单元是以培养学生的条理性为主的单元。本组教学的重点训练项目是“理清课文的条理”。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清课文的条理,就是把握作者的思路,遵循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这既是一种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种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理清课文条理的训练,要综合运用前面学到的阅读基本功,即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进而分析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主要意思的。在本组每篇课文的教学中,都应这样引导学生在深入理解课文上扎实地下功夫,使学生具体体会到每篇课文清晰的思路,然后再通过读写例话的学习对这一训练项目作简单小结。

 《田忌赛马》这篇讲读课文是历史故事,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观看了这次比赛,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本文的思想教育内涵十分丰富,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分析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对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训练的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在单元的关于“理清课文的条理”的已有的知识基础,我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扫兴、挖苦、夸耀、讥讽、轻蔑、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有了新的飞越。他们有了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敢于在交流和讨论中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及已有的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些因素对本节课的教学是非常有利的。但对于孙膑是如何仔细观察比赛,并认真分析双方的情况,想出战胜齐威王的策略,学生思路不是十分清楚。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理解孙膑的聪明才智:在赛马场上,孙膑不仅能仔细观察比赛双方马的情况,而且观察到了齐王骄傲的神态,经过思考,马上想出对策,帮助田忌取得赛马的胜利。

 教学的难点

 引导学生品析课文的重点词句上,通过精读课文,品词品句,体会到这个关键之处:孙膑观察到齐王被第一次胜利冲昏了头脑,推测出第二次比赛,齐王对田忌采用的计策不会做出反应,所以孙膑对第二次赛马取胜有的把握。

 五、教学研究目标:

 1、初步探索网络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探索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如何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2)在自主探究的网络活动中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六、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1.教法方面: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教为学服务”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于如何教,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因材施教”是我一贯赞赏的原则和方法,因为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未来的文盲是不会学习的人,我们的学生,如果将来走上社会不会学习,那么不要说去创造,就是生存也有问题,所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采用自学讨论法组织教学,其次还穿插运用练习法、质疑法、电教手段等。通过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2.学法方面:

 自学讨论法、质疑提问法、朗读理解法和动手操作法。

 3.教学流程:

 游戏导入→自主探究→自读自悟→手动操作→反馈评讲→归纳小结。通过学生用语言表达两次赛马过程,以讨论法、手操作法组织整个教学过程。

 七、教学软件设计:

 整堂课采用了3种教学软件,分别是教学课件、《田忌赛马》动画片、田忌赛马时的场景,可以随机进行手动操作。赛马场景图采用了Flash的动漫形式,使当时整个赛马的过程再次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所有人眼前。

 八、教学准备: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因此,我准备了《田忌赛马》的多媒体课件;两场比赛马的出场顺序可以动手操作,并让每组学生做了分别标上“上、中、下”字样六匹小马。

 九、课时安排:1课时。

 十、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激趣]玩纸牌

 出示两组牌,红桃10、8 、5,黑桃9、7、4。上来的同学当然挑红桃。同学先出结果老师总以2比1获胜。由此得出"在战争中,在比赛中,有时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关键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动权。

 一、引入、揭示目标

  同学们,在我国古代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家叫齐国,当时齐国的贵族很喜欢赛马,有一名大将叫田忌,他特别喜欢赛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齐读课题。

 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谁赛马?赛了几场?怎么赛的?结果怎样?……)

 2、生带着提出的问题看动画片汇报。

二、学习“两次赛马”部分

 (一)找出两次赛马的段落。

 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浏览一下全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第一次赛马?从哪儿到哪儿写的是第二次赛马?

 学生快速浏览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学这两部分

  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不讲,相信大家通过自学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务?(能!)

 1、出示学习要求:

 学习要求

 ①各人大声朗读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田忌两次赛马的经过。

 第_次赛马的时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对齐威王的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组中,选一人说,另选一人用纸马演示两次比赛过程。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

 ①老师要检查大家自学的情况了。先请人来读1—2自然段。认真听,读完了,我要请人到台上来讲一讲第一次是怎么赛的。

 指名读。读一读1: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②一生上台讲说第一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③指名读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讲说第二次赛马过程,教师演示课件。

  表扬:说得真有条理,我们今后说话写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表达。

 三、质疑,推理

 1、启发质疑:

 看了两次赛马,你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吗?

 板书: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2、顺势设问:(出示问题1)同样的马,两次比赛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3、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出示):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齐读这一句。      板书:调换顺序

 这个计策谁想出来的?  板书:孙膑献计

 4、这个顺序可以随便调吗?

 我们来做个实验。请四人小组长拿出信封里的纸,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假如我们不按孙膑的计策,换一种方法安排出场顺序,结果会怎样呢?用笔在纸上照样子写一写,推算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快。

 5、学生推算。教师巡视,找出一两张推算结果多的纸。

 6、(展示台)展示学生推算结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小结:实验证明,孙膑安排的这个顺序不是乱调的。孙膑真是__________。用一个词形容一下。(神机妙算、计算精密……)

 四、这么好的主意,为什么田忌想不出来,齐威王也想不到,孙膑却想出来了? 关于这个问题课文中也讲到了,请同学门自学来找答案,大家有没有信心?(有)

 五、课外作业:(课件出示)

 找自己感兴趣的、有关动脑筋的故事读一读,准备参加班级故事会。

 (预案: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资料。)

 板书设计:

 15、田忌赛马

 调换顺序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计

篇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田忌连输三场。孙膑看了这场赛马,根据观察分析,帮助田忌用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方法,取得了第二次比赛的胜利。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从中学习认真观察分析的态度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两次赛马时三匹马的出场顺序不同,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怎样一层层体现中心思想,理请课文条理。

 教学构想:

 在阅读整篇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及第一次赛马是怎么赛的,田忌为什么输给齐威王;第二次赛马有是怎么赛的,结果怎样?然后引导学生讨论“思考、练习”题。进而联系全文,理清课文条理。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通篇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大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请课文条理,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前面我们学习的《赤壁之战》讲的是我国古代的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田忌赛马》,也是古代的事情。(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2、 出示生字卡片纠正读音。

 3、 回答问题:课文中讲了几次赛马,简单说说每次的情况。

 4、 默读思考:

 (1)两次赛马中间讲了什么内容?

 (2)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成几段?

 三、读懂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画出马的对阵图。说说失败的原因

2、 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

 (2)思考讨论: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人物的心理。

 (3)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3、 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每一场比赛后,齐威王的表现。

 (3)说说齐威王的表现。猜想一下,第一场比赛他的表现。

 4、 学习第四段。

 (1)齐读第四段。

 (2)说一说,取胜的原因

 四、读透课文

 1、 自由读课文

 2、 分小组或分角色朗读课文。

 作业设计:

 1、 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2、 画出两次比赛的示意图。

 3、 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初赛失利 上 上 复赛胜利 上 上

 中 中 中 中

 下 下 下 下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通过课后练习题来一层层体会课文是怎样来展现中心的。查找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准备开个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田忌赛马》。

 2、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

 1、分小组朗读课文。

 2、田忌和齐威王赛了几次马?结果怎样?

 三、领会表达。

 1、讨论“思考、练习”第二题。

 (1)出示投影。

 (2)指名读三句话。

 (3)讨论三句话之间有什么联系。

 2、如果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很多,调换顺序后会怎样?

 3、从这三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2)分角色朗读 (3)师范读(4)指名读

四、开故事会

 1、结合实际谈谈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2、你觉得孙膑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受到什么启发?

 3、你查到了哪些有关孙膑、庞涓、鬼谷子、孙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

 4、根据以上内容开个故事会。

 5、评出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作业设计:

 1、继续朗读课文。

 2、把你所查找到的或听来得最感兴趣的资料记录下来。

 3、预习《晏子使楚》

 板书设计:

 田忌赛马

 齐威王的马都比田忌的强 调换顺序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 转败为胜

篇三

 教学目标:

  1、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明确孙膑取胜的直接原因。

 2、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具体分析问题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过程:

 一、尝试发现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出示投影)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孙膑认真观察、分析事物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2、自学发现问题

 学生独立自学,独立发现问题。

 学生质疑: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从不同角度充分质疑。

 3、自学探究问题

 出示自学提纲,(出示投影)

 A第一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田忌为什么输了?

 B第二次赛马是怎样进行的?

 田忌为什么赢了?

 C想一想孙膑是怎样想出这个比赛方法,使田忌取胜的?

 围绕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

 学生朗读中,利用工具书、资料自学课文。可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形式,教师充当顾问。

 二、引导探究。

 1、发言比较

 师生交流,检查自学情况,梳理课文内容。

 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问题。

 指生读课文第二段,思考1: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发言: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

 齐威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快不了多少。

 引导学生分析以上两句话:

 1、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

 2、孙膑怎样解决了这个问题,使田忌取胜?

 生发言:还是原来的马,只要调换一下出场的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3、赛马的方案共有多少种,为什么说孙膑的方案是的?(引导学生分析孙膑的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设计赛马方案。

 小结: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孙膑的确足智多谋。

 4、导探究

 A、指生读第一段

 联系上下文说一说“扫兴”“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B、指生读第二段

 课文怎样描写田忌、孙膑、齐威王的心理?

 指导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理解体会:挖苦、讥讽、胸有成竹等词的意思。

 C、指生读第三段

 第二场齐威王有哪些表现?(有点心慌了,目瞪口呆)

 为什么第一场不先写齐威王的表现?

 他会有什么表现呢?

 D、指生读第四段

 为什么调换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

 E、指导书写,识记字形。

 5、理小结

 孙膑是怎样想出这样高明的对策的?(认真观察、结合分析)

 6、力测验(选做题,出示投影)

 “只要调整一下出场顺序,就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如果你是谦虚的齐威王,当你发现第一场田忌用下等马对自己的上等马时,你会怎样调整,为什么?

 7、结,布置课外作业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篇读后感)

 附板书设计:(略)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出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虑,将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排序”和第五章第三节的“排序算法的程序实现”教学内容合并起来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关系的体会。排序算法是程序设计中的重要算法,对它的学习既是对已经学过的三种程序设计结构的综合运用,又能为后续对分查找的学习作好铺垫。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选择排序算法;能解释冒泡排序、选择排序的优势;能由此及彼,归纳排序中的数字规律,探索更有效率的排序算法;能在VB中规范地编写程序。

过程与方法:在回顾冒泡排序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引出选择排序,并以任务分解、逐级递进的方式化解难点。以讲授法和探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思考发现、归纳总结,逐步将排序方法用程序语言表达出来,最终实现程序,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程序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和热情,让学生体会将自己的逻辑思维通过程序设计的方式实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选择排序算法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冒泡排序”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学生对VB的基本语句、三种程序结构、数组变量、随机数的生成,以及事件、过程等能较好地理解、应用,因此,程序界面的设计、无序的随机数的生成、通用变量(n、数组变量)的定义等预备工作事先由教师准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选择排序算法,以及算法在VB中的实现。

教学难点:如何找到一组数中的最小数(或最大数),用来记录最小值(或最大值)的变量t的初值为什么是i,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的循环变量j的初值与终值的确定。

四、素材准备

1学生素材:Form1frm

该窗体的程序界面如图1所示,其中“自动生成数据”这一事件已能实现,“选择排序”的代码留空。

2教师素材: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回顾,自然引出选择排序

问题:若要将34、45、32、12、33这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冒泡排序,则需进行几次冒泡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是否能减少交换次数?

设计意图:复习冒泡排序算法,并通过分析数据交换的次数,提问学生是否有办法让数据交换的次数变少,引发学生思考与发现,进而引出选择排序算法。

2实例示范,初步了解选择排序

教师以对四个无序整数进行递增排序处理为例(假定数据已存放在数组中),简要阐述选择排序算法。

第一遍:从第一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一个位置的值交换。

第二遍:从第二个位置到最后一个位置中,找出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将该位置的值与第二个位置的值交换。

依次类推,直到所有数都有序(如图2)。

随后,学生在了解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课堂练习:

若要将34、45、32、12、33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选择排序,则需进行几次选择排序,每次的排序结果分别是什么,整个排序过程中进行了几次数据交换?

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与一开始对这组数据进行冒泡排序的过程进行比较,发现对这组数据来说,选择排序的交换次数仅为三次,大大优于冒泡排序。

设计意图:本部分仅对选择排序作简要阐述,未对其中“如何找到最小数问题”进行具体说明,旨在让学生先了解选择排序算法,对其有总体认识,树立信心。

3层层递进,深入理解选择排序

在学生初步了解选择排序后,教师进而引导学生将选择排序的每一遍排序分解为两个步骤,即: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第二步:从位置2到位置n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若最小数不在位置2,则将最小数与位置2的数据进行交换。

……

步骤分解后,接下来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步骤一一实现。教师以第一遍选择排序为例,对算法进行演示,具体如下:

先预设两个变量:变量t和j。其中变量t用来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变量j用来记录查找的位置。

算法演示

第一步:从位置1到位置4中,找到最小数的位置,具体过程如图3所示。

分析第一遍选择时,令记录最小值所在的位置的初始值为1,即t=1。故将d(t)依次与d(2)、d(3)、d(4)进行比较,每次比较可描述为:

第一次:当 j=2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二次:当 j=3时

如果d(t)>d(j),则令t=j

第三次:当 j=4时

如果d(t)>d(j),则令t=j

经过这样三次比较后,就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

观察学生比较上述三次描述,发现j=2、3、4时,所执行的操作都是“如果d(t)>d(j),则令t=j”,也就是说执行的是重复操作,继而就想到了用循环语句来实现这个操作,也就是说,上面三次比较可整合为如下语句:

t=1

for j=2 to 4

如果d(t)>d(j),则令t=j

Next j

第二步:若最小数不在位置1,则将最小数与位置1的数据进行交换。

这一步学生普遍较容易理解,教师给出伪代码:如果t>1,则交换d(1)和d(t)。

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到教师事先分发的form1窗体中完成第一次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运行。

当然,调试运行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单击“选择排序”按钮后,不能将排好序的数据输出到列表框2中,随后找到原因,将输出语句补充完整。由于输出语句学生已在冒泡排序中接触过,故能自行完成。

当学生完成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后,略有成就感,教师顺势提出第二遍选择排序。理解了第一遍选择排序,学生对第二遍、第三遍就不再那么陌生了,理解起来也更容易了。教师简单演示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算法后,学生便能在第一遍选择排序的基础上对代码略作修改,完成第二遍、第三遍选择排序的程序代码。

设计意图:分解问题难点,并能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解决的办法,既能落实知识点,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

4归纳总结,由特殊到一般

当学生通过三遍选择排序完成了对四个数进行排序的操作时,便跃跃欲试,想要对更多的数进行排序,于是就开始找寻规律,他们会发现这三部分程序的主体大部分是相似的,只不过变量t与变量j的值有所变化。教师再继续引导学生去找出变量t和变量j的变化规律。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发现规律,教师在PPT上将三遍选择的代码放在一起,并将关键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如图4所示。经过观察、分析,学生得出第i遍选择的程序代码。

至此,选择排序的核心代码已基本完成,只要学生将变量i的范围确定即可,而i的范围即为选择排序进行的遍数。这一点学生已经在一开始的算法分析中明确了,即:如果有n个数,需进行的选择遍数为n-1次。

故,学生可得出选择排序代码如下:

Fori= 1 to n-1

t = i

For j = i+1 to n

If d(t) > d(j) Thent=j

Next j

If t > i Then

temp = d(i)

d(i)=d(t)

d(t) = temp

End If

Next i

整个过程下来,算法的基本框架以及程序的结构变得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将选择排序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离,又慢慢地将其整合。整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规律、找寻方法,进而解决问题,不仅排除了学生对复杂算法的畏惧感,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调试运行,完成课堂任务

基本任务:学生先完成将一组数进行从小到大顺序排序的程序调试。然后,修改程序,使其能将一组无序数据进行降序排列。

拓展任务:时间充裕的学生可以根据知识拓展内容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耗时,并在程序中体现出交换次数。

知识拓展:比较冒泡排序和选择排序的消耗时间。

T1=timer (timer是取得当前时间的函数)

T2=timer

Label4caption=“冒泡排序运行时间:”& t2-t1 &“秒”

设计意图:通过由将一组数据进行递增排序改为递减排序,使学生明白程序中决定递增或递减的关键语句是什么。而拓展任务则是为了给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北仑中学)

计算机程序设计:

计算机程序(英语:Computer program),也称为软件(英语:software),简称程序(英语:Program)是指一组指示计算机或其他具有信息处理能力装置每一步动作的指令,通常用某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写,运行于某种目标体系结构上。打个比方,一个程序就像一个用汉语(程序设计语言)写下的红烧肉菜谱(程序),用于指导懂汉语和烹饪手法的人(体系结构)来做这个菜。

1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学什么

  专业课程内容: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数据结构、Linux网络操作系统、SQLServer数据库技术、JSP程序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ASPNET动态网站开发、Oracle数据库技术、FLASH动画制作、DIV/CSS程序设计、网络游戏开发、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综合项目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2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从事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代码编写、软件测试、软件文档书写、软件应用维护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能搭建软件开发环境、设计程序流程图,能运用面向对象语言编写并优化代码,能实现数据库编程,能实施软件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工作任务,具有部分的软件项目开发能力,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

3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专业能力

  能胜任软件开发环境搭建、程序流程图的设计,能运用面向对象语言编写并优化代码,能实现数据库编程,能实施软件测试、编写设计文档等工作任务,具备职业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储备。

4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对应或相关职业

 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计算机软件测试员

5计算机程序设计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三年级#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以下是 无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6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4题。

 2、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一节是在学习了7的乘法口诀后出现的。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3、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能力及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4、教学重点:经历“倍”的概念初步形成过程,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

 5、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

 二、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三、学法:

 1、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过程充分依靠教材的编排思路,挖掘教材的编排特点,分以下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本节课创设情境,请3名女同学,6名男同学上台,诱导启发,并说明: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这节课就来学习“倍的认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熟悉感,为学生创设一种用数学眼光分析观察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首先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3名小朋友,让学生自己发现,引导得出:2个4根及3个4根。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知后,再揭示“倍”的含义(3个4根也可以说成4的3倍)。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说一说,让他们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的是什么内容。

 其次,课件出示例3,先让学生自己尝试摆圆,第一行摆2个圆,第二行摆的是第一行的4倍。这时,学生很容易理解第二行摆的圆必须有4个第一行那么多,也就是4个2,所以要在第二行摆8个。学生脑海里建立起“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并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

 最后,通过师生的拍手游戏练习,将知识进一步抽象化,使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思路,为下节课的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在这一环节中,书中的“做一做”几练习十七第1、4题,目的是巩固新知,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理清“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达到融会贯通。

 (四)全课小结,激励评价。

篇二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几何直观。

 3、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的含义,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学准备:课件,萝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大家能否经得起我的考验,请看大屏幕。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题目要求。(谁能很快地说出每幅图有几个几?)

 师:如果2只鸟看成一份,有2份,我们可以说是()个()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认识倍的概念。

 数一数

 小兔子们数萝卜,怎么数也数不清,请你们来帮帮忙!

 师:你是怎么数的?哦!原来这里有不同种类的萝卜。你们认识它们吗?(胡萝卜、红萝卜、白萝卜)

 胡萝卜2根,红萝卜6根,白萝卜10根(根据学生描述老师在黑板上粘贴萝卜)

 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边说边圈)你能把红萝卜的'根数用“几个几”来表述吗?谁来圈一圈。

 一起数一数:1个2,2个2,3个2。

 找准关系:用“倍”进行语言表征。

 红萝卜的根数有3个胡萝卜那么多,也是3个2根。呈现更简单的表述方法: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板书: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指名说,再集体说)

 师:还可以说成几是几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说一说、圈一圈白萝卜与胡萝卜的倍数关系。

 胡萝卜2根1份,白萝卜有这样的5个2根,所以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5倍。

 小结:倍的认识,是两个量通过比较得来的,我们要分清谁是谁的几倍,就要看谁和谁在比,比的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

 2、进一步理解“倍”。

 要求:独立圈一圈、画一画,在小组交流。

 3、教师出示课件: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6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6倍。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7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7倍。以此来提问,如果把2根胡萝卜看成一份,白萝卜有8个2根。白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几倍……

 你发现了什么?白萝卜有几个2根,它的根数就是胡萝卜的几倍。

 4、兔妈妈又找来了一根胡萝卜,此时,胡萝卜有几根,现在红萝卜是白萝卜的几倍?(2倍)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可以用摆一摆,圈一圈的方法哦!

 请生演示。

 师:同样都是胡萝卜,都在和红萝卜来比较,红萝卜的根数没有变化,为什么倍数不一样呢?同学们想一想。

 生……

篇三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材

 (一)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71页例1、例2。

 (二)教材的地位及前后联系

 “倍的认识”是第三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从这里开始教学有关两个数的倍数关系的应用题。例1、例2是首先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思维方法。教材以让学生实际操作为基础,联系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使学生理解“倍”的概念。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知道“倍”是由两个数量比较得到的。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有条理的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建立“倍”的概念,能说出和摆出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

 难点:理解“倍”的概念与除法含义的联系。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根据以上分析,教学时,我主要采用电化教学、启发谈话、实物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与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动手摆小棒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初步建立“倍”的概念,进而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学法:

 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运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景,寓学于情

 由于“倍”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建立表象。所以,课的开始从比较梨和苹果的个数开始,让学生看图说话比较两数之间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引出要学习新课内容——倍数关系。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倍,建立倍的概念

 通过3个梨和6个苹果的比较,圈一圈,发现6个苹果即为2个3,从而引出苹果的个数是梨的2倍。接着再逐一减少梨的个数,让学生说一说苹果与梨的倍数关系,最后比较3次的变式提出:苹果都是6个,为什么每次分的个数都不一样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初步感受到苹果是梨的几倍,要以梨的个数为标准,苹果有几个这样的几份,就是梨的几倍。

 2、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画一画,让学生感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再画之前,让学生思考:怎么画才能一眼看出圆形是三角形的几倍?再通过比较上面的两题:○的个数都是△的2倍,为什么第一次画4个,第二次画8个?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得出:△的个数不同,也就是标准不一样,所以它的几倍也不一样。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求一个数的几倍就是求几个几。

 (三)练习提高

 巩固练习,是本节课学生消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加深理解倍的概念的环节。我一共设计了四道练习,习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意图打开学生的思路,更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疑难时再一次明确几个几与几倍的关系。同时设计时注重一题多用,希望能的发挥习题的作用。

 第一题练习让学生承接上面的画一画,自己编出一道倍数关系的图,在编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把谁当做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再通过展示作品,在说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对倍的认识。

 第二题练习设计为选择题,让学生在对与错的辨析中,进一步明确倍的概念。

 第三题练习为说一说,出示4个数字,让学生选择两个数说一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从形象具体的图形到抽象的数字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小小的飞跃,通过这样的练习能锻炼学生的数感。

 第四题的练习是一道提高练习,将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拓展到三个数,需要学生更有序的进行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26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