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恋的看法

对依恋的看法,第1张

首先,依恋是对自己的依恋。这不是自恋,而是接受自己、认同自己、尊重自己、充实自己,和自己建立一种和平的、充满爱的依恋关系。这是和孩子建立依恋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不接受自己的人,又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呢?让心灵敞开,迎接自己吧,带着感激的心情去体验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发生的奇迹。

其次,依恋是对这个世界的依恋。我们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必然要与这个世界发生联系,包括山水风景和各种各样的生命。如果我们能用一种依恋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世界在我们的眼里又怎会不可爱不美丽?世界养育了生命万物,我们又怎能不心怀感激,对世界怀有深深的依恋?

再次,依恋是与其他生命的依恋。我们不仅与自己的孩子有着深情的依恋,还应与其他生命建立一种依恋关系。因为,我们是相生的。有时,不禁会想,也许,他们前生是相识的,在另一个时空,他们属于同一个层次的生命。我们同来到这个世界,需要同样的尊重和爱。没有这种对其他生命的热爱,而只爱自己的孩子,那这种爱便不是真爱,是一种狭隘的、自私的占有。

因此,从广义上说,依恋是对世界万物的接受、认同、信任和爱。

我愿意和世界建立这样一种依恋关系,我不再执着于只和孩子搞好亲子依恋。依恋是一扇门,为我们打开了通向儿童精神世界的道路,但我们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仅靠天然的生理上的依恋是不够的,它不足以支撑我们和孩子的广阔人生,我们更需要爱,那种智慧的爱,博大的爱,用心去体悟去经营的爱。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满怀感激,我们心中的爱便永不止息。

所谓依恋,就是一个人的情感,能够向情感对象打开。

1人都是自恋的,而依恋意味着你要低头。

2低头这个动作,就像是要放下高高的自恋,愿意表示处在比你低的位置上。

3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

4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咨询师对这样的来访者,妈妈对最初的婴儿,都需要扮演自体客体的角色,让自体能够伸展、表达自己的能量。

5妈妈以及其他抚养者要允许儿童使用自己。孩子,特别是婴幼儿,需要“我可以自由地使用这个世界”的感觉,这样他才能够把他的动力指向客体、指向万物、指向世界,成年人也是一样。

6 最好是在孩子时学会依恋,学会低头,学会去信任一个有力量同时善意的情感对象。希望在“我”不能控制的边界之外,有一个善意的“你”存在,这时“我”愿意向“你”低头。

7然而,成年人这一点会变得麻烦很多。成年人和孩子一样需要情感,但相对有充分的资本可以自恋,或至少去保持自己的骄傲。我能照顾自己,为什么要向你表示低头?就算你再爱我,我还是想保持我的自恋和骄傲,而且我也有能力保持。

    A女士和B女士均是我的好友。她们俩个认识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那一年A女士因在路上和别人发生撞车后争执,B女士正好路过,在A女士最无助的时候B女士义无反顾站出来为比她小4岁的A女士解了围。自此两人成了朋友,当然在B女士最艰难的那几年,也一直是A女士在细心照顾。十多年来,她们一直很要好,几乎形影不离,有A就有B。我们也都知道她俩即是单位的同事、又是朋友、还是闺蜜。

    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她们之间的争吵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吵后两个人的心里都极度的痛苦难受!成了不见面的时相互挂念,见了面就会有一股火药味。因为都是朋友了嘛,我们就都没有当回事儿。最近一件事儿,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周日B女士约我们一起去她店里包饺子,A女士早早就到了,是即帮着张罗着买菜买肉,还忙着照顾每位来客,就是看不见B女士的影子。时间已经进入晚上的七点半左右,B女士学习开会回来,一进门不知她俩说了什么,只见A女士脱下围裙,拿起提包匆匆离开了。

    今日朋友过生日,在我们再三邀请下,两个人到场。再次提前这个话题时,坐在我旁边的朋友说了一句:怎么觉得你们俩不像闺蜜和朋友,至少比闺蜜的关系还要亲一些,成了母女亲情了!A女士沉默了一会儿,举起了杯子,说“来,二妈,敬您一杯”!说完大家相视一笑,便开始了其他的话题。回头再看看她俩的表情,岂是一句话所能聊了的啊。

  是啊, 在我们刚刚进入社会,初入职场,作为一个职场的小白,对所有的一切都有种不确定感。尤其是刚到一个新的陌生的环境,我们总能回忆起最初对我们照顾的那个人,我们总记得在我们无助的时候,给予我们照顾和温暖,让我们有一种家的感觉的那个人,在这种关系的前提下,进而相互了解和信任,有的慢慢就成了朋友或者闺蜜。就像现在的A女士和B女士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情感上的依恋。依恋也是人类最初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情感,是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几乎一切社会情感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认为“依恋通常在婴儿出生后的五六个月至九十个月明显地表现出来,而在一岁半至两岁半达到高峰”(具体可阅读婴儿依恋关系相关内容)“从来没有依恋感的孩子也可能成为缺乏安全感和对人过分猜疑而不信任的人,还可能成为具有破坏性和攻击性的人,如此等等”。

    成人后,我们发现有些人感到这个世界是友好的,与人相处一般不存在什么戒心;有些人则相反,感到这个世界是敌视他们的,他们是不受欢迎的,他们经常提心吊胆和心存戒备,与人交往时,从不敢敞开胸怀,怕上当受骗,好猜忌,这种截然不同的处事态度往往根植于童年时代。我们的大部分社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亲子关系互动中形成的。对于个人来说,与父母(或重要养育者)的关系对于将来走出家庭后能否与其他重要关系人发展健康关系,有决定性影响。一个人如果在与父母(或重要养育者)交往中学会了沟通(善于理解别人也让别人理解自己),他与同学、老师、朋友、同事、上下级等的关系也很可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许又新教授《心理治疗基础》之人际关系)。“任何个体都有发自人性的依附本能”。依附本能即依恋(分为安全依恋、矛盾依恋、不安全依恋)“心理咨询师如果能协助求助者唤起依附的本能,他们就能自觉地理解他人以及理解群体对自己的重要性”。

    而依赖是依恋发展中的其中一种可能。依赖是一种不成熟不健康的心理或性格特点,在临床上很多“类神经症”的来访者的很多苦恼、困难和心理冲突的根源就是依赖。有时候病人依赖治疗者,达到了迷信和盲目崇拜的程度。治疗者欢迎病人依赖他,并因此感到满足。这种关系可以说相当亲密,但不是真正治疗意义上的建设性关系。建设性治疗关系意味着,求助者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能促进病人的自我理解,增进病人的自尊、自信和独立精神,以及有利于潜力的发挥,病人能够把他与治疗者的关系以及发展关系经验成功地应用在其他人际交往中。所以临床中识别依赖很重要。顺便普一下,加强下印象。常见的依赖形式有4种:1直接依赖(你直接告诉我离还是不离吧?)2间接依赖(你说我是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还是考研呢?)3不易识别的依赖(你帮我分析分析,我怎么就对他不放心呢?)4阻抗形式依赖(你让我思考没有处理好这件事的原因,可我就是想不出来啊)。

    总之啰里啰嗦说了这么多,识别依恋和依赖很重要!不仅对来访者有帮助,对日常生活中也很有意义!依恋是一种美好的情感,让我们学会感恩!过度依赖有时候反而让彼此双方都会成为负担却很难觉察!

6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

61依恋。“一对一不可分”的 情感 被称为“恋情”。只不过这种恋情出于依赖抚养人,所以心理学将其称为“依恋”。

62依据与形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孩子的依恋 情感 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焦虑、苦恼、烦躁等情绪问题,成年人的情绪困扰大多来自依恋期的 情感 缺失。

依恋的形成,需要一个稳定的抚养人。每当孩子有需要,这个人能马上出现并作出适当反应,孩子就会身心愉悦。相反就会害怕并以哭闹反抗。所以,人早年缺少一对一的抚养,就容易焦躁。

依恋一般在半岁左右出现,即孩子开始认人。这表明他已经信任了某个人,这个人的存在和出现,可以给他带来可预知的愉悦感,因而他对这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排他的“恋”情。一直持续到12岁。孩子年龄越小,依恋越强烈。

63依恋的意义。一是孩子见到熟悉的面孔会高兴,情绪很快就稳定下来。二是孩子跟这个人在一起有种安全感。

安全感与熟悉度是相关的,如果孩子没有安全感,就会出现惊恐,对人保持警觉,不愿轻易表现自己。安全感是个人 社会 性发展的基本保障,有安全感才会有信任,有信任才会融合,他才会愿意与人亲近。安全感是紧随生理满足后的第二个需求点。

64人生两次“恋”。人的一生正常情况下有两次“恋”:一次是来到这个世界的初期,他对抚养人的依恋;另一个是成年初期,对愿意相伴一生的人的爱恋。我们依恋一个人,是源于这个人给我们带来的美好、舒服、快乐的记忆和感受。

7依恋 情感 是教养的心理资本

71依恋是心理脐带。依恋 情感 不是发乎天然,而是源于抚养过程。如果人在孕育中与母体的连接是生理脐带,没有生理脐带胎中的宝宝就无法生存,那么依恋就是人在离开母亲身体后与抚养人之间的心理脐带,没有这种心理脐带,孩子的心理就无法正常发展。

72依恋 情感 是教养资本。当孩子依恋一个人时,这个人说什么他都愿意听,他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的要求,尤其当他接触陌生人或陌生环境时,只要他依恋的这个人在,他就有勇气去尝试。这种依恋不仅仅是孩子的需要,真正的意义是让抚养人积累教育的心理资本。资本,在经济学中是指可以增值的投入,只有真正地付出辛苦的抚养过程,才能让抚养人获得这种心理资本,即拥有了他对你的依虑,你才拥有对他的心理影响和约束力即心理控制力。

73心理控制力与要求。“心理控制力”并非指借助外部具体的强制命令、动作,或者借助钱财等物质资源的力量施加的控制,而是通过良好的亲自抚养,让孩子春恋、依赖、信任你,形成一种依恋 情感 ,从而使他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要求,信任你的话语,愿意听你的话。只有 情感 关系,包括成年前的依恋 情感 ,成年后的恋爱 情感 ,这些因爱而生的“心甘情愿地被控制”的 情感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心理控制力。

这种因 情感 而形成的心理控制力具有形成的时间性要求和背景要求,只有在人完全无能无助时、陷人不能自主和自助的痛苦之中时,他人的耐心陪伴、及时呼应、不计辛苦地帮助他解除痛苦的过程,才有可能积累起这种 情感 力量,形成这种心理控制力。

74依恋的影响。这是大自然的设计,让父母在孩子出生时必须付出辛苦,这样早年辛苦的抚养积累的是心理资本,养出的依恋 情感 可以唤醒孩子的人性,进而在这种依恋的 情感 基础上扩展亲情、友情、爱情、乡情、民族 情感 等。

8未成年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81不亲自抚养有风险。父母早年没有亲自带孩子,之后的严管会具有极高的风险性,因为他没有对你怀抱的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你父母亲,即父母已丧失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和约束力。

如果孩子在早年对谁都没有形成依恋,那么发生心理异常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这种孩子容易出现冷漠、无情、残酷等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早年所有的快乐都跟母亲联系在一起,不管他今后变成什么样,都会对母亲有情有义,他心里还有一个空间是留给母亲的。所以,母亲付出的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

82建议。恋爱中或初入婚姻的年轻女性,无论你的生活多难,你要想好,你有没有时间和耐心去陪伴一个弱小的生命?若没有,你要慎重!不要轻易地怀孕!

母亲非得把孩子送到祖辈家去养,那也要等到一岁半之后再送。不然,孩子依恋的就是祖辈,祖辈是他最亲近的人。每当心里难受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见的就是祖辈。如果母亲和祖辈发生冲突,他会恨母亲,心里向着祖辈。

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抚养的特殊职业者,建议选择祖辈中相对年轻的人比如爷爷奶奶或者姥姥姥爷,把孩子交给他们抚养,让他们一直带到16至18岁。这样,孩子的依恋 情感 是连贯的。在青春期前期,孩子的叛逆是非常严重的,这个阶段一定要有他依恋的人来陪伴,才能安全度过。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83亲自、稳定抚养。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稳定的、独特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征象,其形成一直要持续到18岁,所以需要稳定的抚养。

分离焦虑与陌生人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这时会出现恐惧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初入园幼儿的分离焦虑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对陌生环境的一种本能的不安全感和害怕感;二是对父母的依恋行为。

那什么是依恋呢?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婴儿会呈现出不同的依恋类型,研究者(安斯沃斯,1978)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把婴儿的依恋分为了3个类型,后来增加为4个。

1安全型依恋

这类婴儿将母亲视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使儿童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够在陌生的情境中积极地探索和操作。对母亲离开和陌生人进来都没有强烈的不安全反应。多数婴儿都属于安全型依恋。

这类幼儿通常情绪稳定,焦虑反应强度较低,这类幼儿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虽然会在入园分离时哭闹或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有情绪反应,但经过教师稍作安慰就能缓解。

2回避型依恋

母亲在场或离开都无所谓,自己玩自己的,实际上这类婴儿与母亲之间并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被称为无依恋婴儿。这类婴儿占少数。

这类型幼儿情感淡漠,焦虑水平不会太高,表面上来看,他们能比较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虽然他们能够接受陌生人的关注并能主动地进行探索和游戏,但是关注和探索的程度并不如安全型依恋幼儿。有研究指出,回避型依恋的幼儿比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在幼儿园环境中表现出更多敌对的、愤怒的、侵犯的行为。

3反抗型依恋

这类婴儿缺乏安全感,时刻警惕母亲离开,对母亲离开极度反抗,非常苦恼。母亲回来时,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反抗母亲的安抚,表现出矛盾的态度,这种类型又叫矛盾型依恋,也是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少数婴儿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这类幼儿情绪不稳定,排斥与接纳并存,对外界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增强了他们寻求安全的需要,在这种需要得到适当满足之前,幼儿难以进行自我环境的探索和社会环境的开拓,并且容易形成攻击、多疑、孤僻、畏缩的性格,表现出对幼儿园新环境的严重不适应,难以融入幼儿园集体生活。

4 混乱型依恋

可能是最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混合了反抗型和回避型依恋的模式,特殊是幼儿与抚养者重聚时出现矛盾行为,先是想接近,然后突然回避抚养者。

应对策略

1孩子正式入园前,由父母带来幼儿园熟悉环境和老师。有研究表明,幼儿在熟悉的人身边,对陌生人的反应会相对积极一些,逐渐建立孩子对老师的依恋。

2 父母对孩子多观察,了解孩子的依恋类型,与老师多沟通与合作,告知孩子平时表现,请老师对孩子给予不同程度的关注。

3 对于初入园,可以采取阶梯式入园时间,比如第一周2小时,第二周半天,第三周4小时,第四周全天,让孩子逐步适应新环境与新的人际关系。

4 提高母亲的教养方式

良好的教养可以促进积极依恋的发展,衡量母亲对孩子教养方式好与否,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①反应性。就是能正确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并给予积极的应答和反馈。比如当孩子哭时,能根据哭声判断出,孩子是肚子饿了还是尿布湿了,亦或是需要有人陪伴,从而采取恰当的行动。

②情绪性。母亲经常会通过说、笑、爱抚等积极情绪,进行情感交流,以满足孩子愉悦的需要。比如亲吻,让孩子感受到来自母亲的关心,经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多对孩子微笑,以温柔愉快的声音与孩子交谈,用信任支持的眼神与孩子交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

③社会性刺激。通过互相模仿、亲子游戏、共同活动等社会性互动以及通过丰富环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孩子活动节律和互动内容的要求来适应孩子的社会活动需求。

5 加强父亲在教养中的作用

其实幼儿不仅会依恋母亲,也会天然地依恋父亲。与父亲建立安全依恋的年幼儿童,在同伴互动中,会较少表现出焦虑和退缩行为,能较好地调节学校的压力,这表明儿童对父亲的依恋和他们在学校的社会情绪能力具有一致性。研究发现:形成双亲依恋的孩子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父亲的安全依恋甚至可以补偿与母亲的不安全依恋关系的负面影响。

2021-02-03

小孩跟自己的父母,尤其是跟自己的母亲存在一种非常独特的情感联系 。 在心理学里面,这种现象叫做依恋。 依恋 这种现象有以下4个特点。

①彼此都对对方有强烈的情感联系。(强烈的思念)

依恋的第1个特点是,父母和孩子相互彼此都有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者讲叫强烈的思念)。

这种强烈的情感联系表现在,比方说,一旦你有了小孩,因为一些原因暂时需要你离开小孩身边的时候,你会特别的难过。

与此同时,当小孩见不到自己父母的时候也会特别的伤心。这就是依恋的第1个特点。

父母和孩子相互对彼此都有强烈的情感联系。

②彼此都对对方的反应本能地即刻回应。

依恋的第2个特点是, 父母和孩子都会对彼此的反应本能的做出即刻回应

比方说孩子开心的时候望着父母微笑,如果父母看到了,那么父母会本能的马上报以同样的微笑。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微笑,那么孩子这个时候就会变得很失落。

之所以孩子会变得失落,是因为父母跟孩子有强烈的情感联系。( 依念的第1个特点 )

在比方说当孩子不舒服的时候 ,父母也会本能地马上做出其他的一些反应,来缓解孩子的痛苦。

这就是依恋的第2个特点,父母和孩子都会彼此的对对方的反应本能的做出即刻回应

③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

依恋的第3个特点是,一旦建立了依恋关系,任何人都无法替代,处于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

比方说,无论其他的照料者对这个孩子有多好,其他的照料者都无法替代妈妈这个角色。与此同时,妈妈也很难随便找一个孩子来代替这个孩子。

这就是依恋的第3个特点,在依恋状态下的彼此双方,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④依恋关系是最纯粹的情感关系,无关其他。

依恋的第4个特点是,处于依恋关系下的彼此双方只存在最纯粹的情感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虽然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但实际上父母更多的爱的是孩子本人,而不是孩子带来的用处。

与此同时,孩子最看重的也是与父母的情感,而不是父母的养育功能

一个人的生命主要有两个维度:自恋展开的维度和关系构建的维度。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发起自恋而最终又放下自恋的过程。

依恋的类型,可以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紊乱型。

依恋的发生是因为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如果我对你的渴望得到了积极回应,那这份动力就在我和你之间建立了一份链接,我就会表达对你的依恋。依恋的对立面是自恋,也就是你的生命力都憋在自己体内,对外部世界失去了兴趣。

不管是父母与孩子还是恋人之间,真正的依靠不是谁要控制谁,而是彼此需要时相互都在。单方面的寻找或回应,只能是让依恋失去自我。

很多家庭关系不好的原因,也就是依恋关系处理不当所造成,要么想着控制,要么就是回避。在自己身边,发现了儿子通常依恋母亲,女儿通常依恋父亲。但随着年纪,这种依恋在慢慢变淡,最终让依恋转向自恋,随后从自恋又找到新的依恋对象,如此往复。

所以,学会了依恋的人,他会拥抱真实世界;而一直停留在自恋中的人,容易呆在自己的世界中,并认为自己的世界才是精神的归宿。依恋和自恋必须随着时间相互转换。其实,不管是依恋还是自恋,都藏着对人性信任的推演。

需要注意的是,依恋和自恋,更是教人看清楚链接的真正意义,前者给人带来身心合一,后者则带来身心分离。

成为自己,并找到你,让彼此保持头脑和身体的链接,就是完成依恋。在依恋完成的背后,都藏着对人性的深刻信任。一个人对爱情的信心,就是对整个世界的信心。

只有真正体验过,自己与人或世界的某种隔膜被浓烈的爱恨情仇给撕裂了,才能活生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深切地体验到,原来这就是关系,原来这就是爱恨,原来这就是情感,原来这就是活着。

这种情感安全的依恋“大本营”,使我们能由此出发,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无可避免的风雨和险阻,去畅快地感知人生的快乐与成功。

愿活出饱满的自己,链接善意的“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38333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8
下一篇2023-08-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