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为了孩子而结婚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为了孩子,这四个字带有自我牺牲感,当孩子未来如果有什么做的不能让你满意,你能确保自己不会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不会产生当初要不是因为孩子,怎么会和结婚的后悔情绪。
人都是利己主义,为了某个人而做的决定,未来也会成为情感勒索某个人的借口。命运在什么时候都标好了价格,不要做自我感动的事情!
我们常说最亲的人伤害我们最深,是因为他们与他们或存在血缘关系、或是亲密的爱人,是交往最频繁的人。他们最了解我们,即使无意,也懂得利用我们心理上和情感上的弱点来达到目的。
当他们说“我这都是为你好”的时候,只有我们知道自己生不如死。
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情感勒索”。
比如,相爱的两个人分手后,一方扬言要杀害另一方而拒绝分手;闹离婚的夫妻,一方以孩子作为要挟,以此来达到控制另一方的目的;强势的父母以断绝关系来威胁子女等等。
由此可见,情感勒索多半发生在具有亲密关系的双方。勒索者使用手段对受害者进行情感勒索,威胁如果不照他们的要求去做,就会有苦头吃。
他们通常威胁、恐吓受害者,如果受害者不顺从他们,就会被贴上自私自利/不称职的标签。
《情感勒索》是一本畅销全球20年的心理学经典书籍,作者苏珊·福沃德博士是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也是《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作家。
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来自家庭和职场的案例,精准剖析情感勒索者的动机与套路,从辨别与诊断,到应对与自救,教会你应急止损,重建信心,打破以爱之名的游戏,终结一再退让的恶性循环。
在我看来,情感勒索者之所以得逞,是因为受害者顾虑得太多,勒索者正是拿捏住了我们的“死穴”、“软肋”,让我们不得不屈服。这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要摆脱情感勒索,就要把我们脚上的“鞋”脱掉,才能无所畏惧。
情感勒索是控制的一种,而且是控制行动中最有力的形式。
苏珊·福沃德博士在《情感勒索》一书里指出,无论何种情感勒索,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试图掌控你,无视你的抗议,以性格和动机优势压制你,逃避你们之间真正的问题。
情感勒索者深知受害者的软肋在哪,他们会利用受害者心中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通过威胁、恐吓等来强迫受害者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某件事情。
其实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这三种不良情绪每个人都有,可是勒索者会将它放大,如同迷雾一般,让受害者缺乏决断力、无所适从,无法看清勒索者的行为。
受害者们明明知道答应勒索者的要求会感到不舒服,可是出于某种压力却不得不答应,最终亲密关系不复存在。
情感勒索通常经过六个阶段—— 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
要求:情感勒索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受害者提出不容讨论和改变的要求。
抵抗:受害者会清楚自己的需求并感受到自己内心的不适,拒绝情感勒索者的要求。
施压:情感勒索者遭到拒绝后,并不会考虑受害者的感受,而是继续施压,逼受害者接受要求。
威胁:情感勒索者可能会威胁要让受害者痛苦与不快,因为受害者让他们非常不好过。
屈服:受害者就算心里不太乐意,但是最终还是因某种原因屈服了。
重启:勒索者施压,受害者产生恐惧/责任感/罪恶感,为尽快结束勒索者的逼迫,受害者只能屈服。最后双方形成这样的相处模式:一方施压,另一方屈服。
情感勒索者制造迷雾的 四大手法有二分法、病态化、联合阵线、消极比较。
他们通过其中一种或几种手法 对受害者进行“要求——施压”,最终令受害者屈服,并让这种相处模式循环往复。
通过这些手法,勒索者让自己无理的行为看起来更容易接受、更情有可原。
政治学上通过好坏分类的方法称为“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是“二分法”的专家。他们会粉饰自己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同时给受害者进行消极描述并贴上诸如自私、拘谨、幼稚、愚昧、忘恩负义、脆弱等标签。
这些标签会让我们的自我评价开始动摇,同时将情感勒索者强加给我们的标签内化,逐渐认同情感勒索者对我们的观察力、人格、价值观的评价。当我们认同了情感勒索者对我们的评价之后,我们的真正需求便被扭曲成了人格上的缺陷。
为了将受害者拉回被勒索的地位,情感勒索者通常会威胁说真话的人,极大地激发受害者的恐惧感。
在一个存在家庭暴力、虐童、酗酒等问题的家庭里,家庭成员通常会默契地绝口不提。一旦有人将家丑说出去,打破靠否认和保密来维持家庭稳定的潜规则,说真话的人往往会被其他家庭成员极力阻挠,并贴上“疯子”“破坏者”“不可饶恕”的标签。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提到,病态化与二分法一样,会让我们对自己的记忆、智商和人格产生自我怀疑。而病态化的危害性更高,它让我们不信任自己的精神状态。
这类情感勒索者在不同的家庭成员面前说的话不一致。他们一方面不承认受害者做出的贡献,威胁受害者要抛弃、驱逐、惩罚或报复说真话的受害者;另一方面在其他不明真相的家庭成员面前扮演“悲情者”,控诉受害者,歪曲他们的行为,以此拉拢他们,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对受害者进行勒索。
除此以外,他们会拉拢其他朋友,以及被害者关心的人和尊敬的人,让情感勒索者在人数上压过被害者,让被害者感到孤独和挫败。
消极比较的情感勒索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看看人家”。我们通常会被“别人家的孩子”伤害,这种伤害来自父母的消极比较。他们会拿另一个人做完美的标准,与他们相比,我们浑身都是缺点。
在他们看来,为什么别人能做到,而你却不能做到。
作者在书里指出,在这种消极比较下,我们会产生自己不够好,不够忠实,能力不行等想法,进而产生焦虑和罪恶感。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我们会屈服,让情感勒索者如愿,以此来证明自己没他们说的那么坏。
勒索者之所以会得逞,跟受害者的特质有关。
作者在书里指出,具有以下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受情感勒索控制:
过度需要他人认可、过分害怕他人生气、不计代价维持和平、容易为他人负更多责任、频繁自我怀疑。
《天龙八部》里的阿紫是天生的情感勒索者。她对其姐夫乔峰有很大的依赖性,一旦乔峰的表现不如她所愿,她会拿出杀手锏——“你答应过阿朱姐姐要好好照顾我的”,以此让乔峰产生愧疚和责任感,达到控制和对他进行情感勒索的目的。
她错把这种对乔峰的控制当做爱情,而无视真正的问题——乔峰根本不会爱她。
然而,一旦情感勒索已然形成,就没有力量均衡可言。阿紫看似目的已经达成,而且乔峰在照顾她时,似乎俩人关系挺和谐。可是她心里知道那根本不是她想要的爱情。因为乔峰对她的照顾是出于履行对阿朱临终前的承诺,而非乔峰对阿朱的那种爱和尊重。
实际上,真正的主动权在乔峰那里。
阿紫与乔峰如此,游坦之和阿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游坦之为了能够讨阿紫的欢心,可以为她做任何事,甚至不惜将眼睛挖出来给她。
在这两段关系中,阿紫始终是那个情感勒索者,她利用了乔峰和游坦之。
我们体内存在着促使情绪形成的神经束。这些神经束储存着我们的各种各样的情绪,包括高兴、愤怒、罪恶感、不安和脆弱感等等。这些情绪形成于我们的性格特质和童年经历。
这些情绪体现了别人是如何对待我们,以及我们如何看待自己,过往经验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等。
生活中某件事情的发生会激起我们的情绪记忆,这种情绪控制了我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通常情况下,情绪会暴露我们的弱点。情感勒索者很清楚我们的弱点,在他们担心失去而恐惧的时候抛弃同情心,利用我们的弱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作者还指出,是受害者在一步步向情感勒索者提供伤害我们的机会,是我们自己培养了情感勒索者。
只要没有直接反对,每一次小型的情感勒索都是在鼓励和强化勒索者继续侵害我们的尊严和完整自我。
在情感勒索中,双方没有平等可言,实质上是一方控制,而另一方委曲求全,进而丧失完整的自我和尊严。
那么,如何摆脱情感勒索呢?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一书里给出了方法。
当情感勒索者对我们提出要求时,我们的内心多多少少会有些不舒服,这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我们要听从它的指引。
当受到来自情感勒索者的压力时,当你对情感勒索者感到害怕、愤怒或者胆怯时,当你觉得自己受不了对方发火、哭泣、愤怒、强调你欠他们多少情时,请深呼吸,对自己说“我受得了”,连续说10次。
试着把描述你以往的行为改成相反的做法。如:
把“我的想法是错的”改为“我要得到我想要的,即使激怒情感勒索者也在所不惜”。
把“为这个事情吵架不值得”改为“我让对方知道我想法和底线”。
把“我会取悦别人,却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改成“我和别人一样,做事是为了自己开心,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当你感觉自己要被情感勒索者的压力淹没时,使用SOS策略。即停下来(stop),冷静观察(observe),制定策略(strategize)。
当情感勒索者对你施加压力,要你马上答复的时候,你要停下来告诉自己不能马上做决定,事情往往没有情感勒索者说的那么急,你必须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如果情感勒索者一再施压,你就心里默念“我承受得了”,并向他们重申自己的立场——我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去思考你的要求。
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思考他们的话语和反应,详细包括面部表情、情绪和肢体动作,以及自己习惯性的想法和反应。
比如我们的身体反应是背后紧绷?脖子如抽筋?心跳加速?还是脸颊发烫?
找出我们的情绪引爆点。情感勒索者使用的字眼、语速、语调、肢体语言,甚至是味道,都会通过各种方式在我们心中激起特别的反响。它们会启动我们内心的信念与系统,让我们做出让步。
我们受到情感勒索时所产生的忧虑、难过、罪恶感和责任感,都是源于我们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认知。为改变这种我贬抑的模式,我们得先改变自己的信念。
根据不同的要求制定策略。
要求通常分为三类:即无关紧要的要求、牵扯到一些重要问题,而且已经影响到你的自我完整性的要求、重大决定。
不同类型的要求需要不同的决定和回应方式。
我们做到有意识的让步、有条件地应允。这类有技巧地拒绝可以帮助你实现“双赢的妥协”。
这类要求会使我们的内心明显感到不舒服。如果答应对方,则可能会明显违背自己的行事标准、是非观念甚至是自尊。
如亲戚朋友向你借钱,数额超出了你的能力或者说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违背职业道德要求;伴侣在你心情不佳或者身体状况欠佳时提出亲热要求,等等。
这时,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答应的话,会伤害我或者其他人吗?”就能轻易辨别情感勒索者的要求是否合理。
一个重大的决定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考虑,因为它关系到:
>一段亲密关系的未来
>与父母或亲朋好友的关系走向
>是否继续留在一个不愉快的工作环境里
>一项巨额投资与支出
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要做的是剔除那些你不能接受的要素,并将情感勒索者缺乏的“公平付出和接受”的观念重新注入进你们的关系中。
但是,如果对方存在违法、酗酒、吸毒、赌博、欠债不还、且拒绝承认或欠债不还;对你的身体进行虐待并威胁你的情况,你需要迅速做出决定并行动。
正确地区分要求的类型之后,我们可以用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以及运用幽默等策略摆脱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者喜欢通过吼叫、生闷气、装受害者、威胁或指责来达成目标。
而受害者总是想尽办法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以此来隔绝心中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
可是无论我们怎么说,似乎都是在火上浇油,让勒索者变本加厉。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对勒索者说“”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你绝对没错”,以此让勒索者成为一个被动的听众,让你以非防御性沟通的方式说出自己的决定。
当情感勒索陷入僵局时,不妨邀请对方一同解决问题以转移谈话方向。
当你希望对方改变的时候,自己也要做出改变。
在一段基本良好的关系中,我们通常会对对方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以此表达我们的感受。
运用幽默能让降血压、预防激烈的冲突,还能大幅减轻你的恐惧感。
情感勒索者会利用我们的恐惧感、责任感和罪恶感来进行勒索,使我们屈服,并陷入“勒索——屈服”的恶性循环。
那些所谓的“为你好”,只有我们知道会生不如死。
要打破这种状态,就要破除旧的思维和应对模式,不断肯定自己。
在遇到情感勒索时,我们要停下来、冷静观察和思考,制定应对策略,使用非防御性沟通、化敌为友、条件交换、运用幽默等方式使自己得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从而打破勒索与屈服的恶性循环。
想象一下作为父母的你,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他人欺凌是什么感受?是不是很愤怒,恨不得冲上去把对方打一顿以解心头之恨?
然而,一个残酷的真相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却是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
也许你会很纳闷:这不可能吧?虎毒还不食子,这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父母?
天下父母心,毋庸置疑父母大都是爱孩子的。然而,值得怀疑的不是父母对孩子的爱,而是爱的表达方式。
为什么会说很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霸凌者呢?下面这些话,相信很多父母都不会陌生:
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实在是“罄竹难书”。看到这里,想必你已经有了答案:对孩子进行语言暴力,给孩子贴各种各样的标签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招式。
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不自知,甚至还会反驳 :这不是为了孩子好吗?难道也有错?”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错。
错就存在很多父母用了错误的手段去实现目标,也就是目标手段与分离。什么意思?
可以用下面这个故事进行类比:
孩子就像一块璞玉,有的父母多年后得到的令人满意的作品——人格独立、性情良好、成绩斐然的孩子;而有的父母收获的却是满目疮痍的“玉石”?
答案很显然,因为后者在在育儿的道路上使用的往往是“锄头”。为什么家长越喜欢讲道理,孩子越不听话?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理清下面几点很关键:
第一,家长讲道理或者说教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孩子对家长的话真的听不进去吗?
第三,如果听进去了,为什么很多孩子还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首先,就如前文所说:父母讲道理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表面上,这个目的是积极的。但如果深究,就不难发现讲道理的背后,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掌控。
比如,一个想要让孩子往东走的父母,偏偏孩子却往西走。当预期和现实不对等,父母就会因为落差而失望:我是你爸(妈),你竟然不听我的?还敢这样和我说话?嫌我啰嗦,还不是为了你好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然而把孩子当附属品,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情感勒索和道德绑架却是很多中国父母常犯的错。
其次,当父母总是抱怨孩子不听话时,其实他们都低估了孩子的听话能力。
“孩子小时候很听话,越长大越不像话。要么左耳进,右耳出,要么就是顶撞。”
类似这样的感触,相信不少父母也经历过。父母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载体,在自主意识萌发之前,他们对父母是毫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的。毫不夸张地说,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盖世英雄。
虽然有时候孩子的行为透露出不顺从,但在他们潜意识中,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还是存在的。举个例子,一个妈妈讲过这么一段经历:在给孩子读绘本时,她试图逐字教孩子说出“五颜六色”这个词。可不管她怎么尝试,孩子始终无感。
神奇的是,几天后孩子自己在读绘本时,竟把“五颜六色”脱口而出。
这位妈妈还注意到一个小细节,她平时都会教育孩子玩耍之后主动收拾玩具,但遗憾的是,她家孩子还是没能自觉做到。可当其他小朋友来家里玩时,她的孩子竟然也像个小大人一样要求其他小朋友收拾好玩具。那种画面就像她平日里对孩子一样。不得不惊叹:原来我们都低估了孩子的听话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孩子听话能力如此强,为什么很多孩子还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呢?这里不得不继续深挖父母讲道理背后的另一个动机。
就拿上面的例子来说,当妈妈总是试图让孩子自觉收拾玩具时,除了希望获得掌控感,还有一点很重要:她对混乱充满恐惧,看不得家里被凌乱占满空间。
也正是这种潜意识中的恐惧,驱使她不厌其烦地给孩子讲道理。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相比创业,很多父母会劝说自己的孩子找一份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哪怕薪水低一点也无所谓,比如说女孩子往往会被教育去做老师。
这里并不是贬低老师,也不是说父母讲的道理都不可取,只是说当父母在给孩子建议时,他们大都基于他们的人生背景和阅历。那些教育孩子从事稳定的工作的父母,他们内心一定对稳定有着强烈的渴求,对人生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孩子若是顺从了,父母会因为自己内心的恐惧感被弱化而获得了掌控感;一旦孩子不顺从,他们内心的恐惧感就会增强,从而觉得不听话的孩子都是对父母的不敬。
那么,不听话的孩子真的只会让父母伤透心吗?
非也!
不得不说,我们又低估了孩子。心理学家认为当孩子和父母对着干时,他们扮演的是“代替父母犯错”的角色。也就是说,当孩子不顺从父母,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就是踩到了父母恐惧的雷区。这个时候,他们是在替父母去面对和承担父母潜意识中的恐惧。
“爸妈害怕的,由我来替他们承担”、“父母恐惧的,让我给你们减轻”。
写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孩子比我们想要中更爱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当面对不听话孩子,不妨换个角度想:或许这是孩子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在治愈我们,帮助我们发现另一个自己。演员马伊琍曾经说:
以上并不是说父母不该对孩子讲道理。我们知道,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结合,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分离为目的。给孩子讲道理,是为了避免孩子走更多弯路,是为了让孩子练就日后能独挡一面的能力。
那么,给孩子讲道理孩子不听,甚至越来越叛逆时,父母除了多一份理解和包容,更应该关注技巧和方法,把目标聚焦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比如,与其不分青红皂白指责写作业很慢的孩子,不如分析孩子写得慢的原因:是知识太难,还是孩子习惯依赖父母?
如果确实是因为知识太难,父母要学会共情,从情绪上给予支持。简单来说,就是认可孩子的情绪。
养育之路是一场修行。育儿先育己,一个成熟和理智的父母,不会总是纠结于孩子的不顺从,而是会在充分尊重孩子,把他们看成独立个体的同时不断思考、实践和反思育儿路上自己的得与失。
譬如,一个拥有学习型思维的家长会主动去研究和探讨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去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当碰到令很多父母头疼的青春期叛逆,他们懂得青春期的目的是为了释放个性,孩子变得不听话变得反叛并不是为了向父母挑战,而是为了体验自己的身份和自主。
他们就不会因为孩子叛逆的青春期而叫苦不迭,相反还会为孩子踏入新的人生征程而高兴。这就是为什么说,恐慌源于缺乏常识,焦虑只因不了解真相。
而解决和育儿恐慌和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成长起来,真正读懂孩子,用身教言传去影响和感染孩子。
最后,忍不住了再分享个小故事:
一个孩子打破了一只珍贵的花瓶,孩子爸爸气得想伸出手打孩子。这时,孩子妈妈只用一句话点醒了孩子爸爸。
她说:“亲爱的,我们养得是孩子,而不是花瓶”。
我是舒彤,一个始终坚信学习是人的天性的中小学学习力咨询师。专注破解中小学孩子各种学习难题,让孩子尝到学习甜头、重新爱上学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