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说说

“乌龙”说说,第1张

“乌龙”说说

文/空谷幽兰草

上午咏梅莫名发过来一个陌生人的推荐微信名片,没有任何文字上的解释,表情包都没有一个,然后就没有了下文。我暗自纳闷,心想这是什么意思?或许又是一桩应付社交情感完成社交任务式的应酬,对于这类事情心里是非常拒绝,然后直接不予理睬。

对于随意加别人微信我是比较反感的,特别是一些无关紧要之人,她加你微信无非就是想推销一些产品和营销自己罢了。

晚饭后,又有一个不认识的人要求加我,对于不认识的人我也不会轻易的验证通过。转而一想,还是先问问咏梅是怎么回事到底是何方神圣?毕竟咏梅是知根知底从小一起玩耍长大的闺蜜。

视频电话不在线,接着是一段文字的交谈。

我直接问咏梅,微信名片上的这个人是谁?

墩上移民队徐爱花。这个女人虽然不是蛮熟悉,也没有直接打过交道,前后湾的倒也对其有一些模糊的不算坏的印象。

说来话长,那年代,徐爱花的大姐是乡政府的妇联主任,在乡村,一个黄花大闺女能胜任如此职务,你不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一人参军,全家光荣。

我家是光荣军属,每年年底会接到乡政府的通知,领取l军棉帽,军棉袄,军棉裤,军棉鞋等等物质救济。

有一年年底,八面玲珑的妈妈得知好多军属家庭均受到政府部门的物质照顾,唯独我家啥都没有。

得理不饶人的母亲直接闹到了乡政府,得知我家的军属物质救助被妇联主任挪用援助给了她的亲生父母大人。

最后的结果,乡妇联主任为了保住职务,不得不亲自上门道歉,返回了一些上级部门救济的物质。

从此,徐爱花的姐姐见了母亲不是低着头便是弯着路走,也少去了以前的趾高气扬。一个能说会道的女子,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年龄段的人,她姐的名字至今我还记得。

咏梅说徐爱花现在在家乡卖保险和推销一些化妆品什么的,说徐爱花是什么人都乱加一气,我心中顿时略知一二,好像跟网络诈骗还离得远,但这类人我怎么也是不愿意去加她微信的。但作为同是一个家乡人我怎么也不愿意去加以丑化她,作为一个嫁出家乡的女儿,家乡地方观念还是特别特别重,但加不加其微信又得另当别论了。

我简明的告诉咏梅,你推荐的徐爱花我没有前往验证,另一个人加我微信,我也没有通过。

自从咏梅喜得了孙子一直忙于照顾小宝宝,二是最近自己家中杂事缠身,我们之间的闲聊也是比以前少了很多。

咏梅打哑谜:你今天接到一个电话没有?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我,一头雾水?什么电话,没有啊!

咏梅也没有多解释,我也没有更深的去追究。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咱明人不做暗事,心里坦荡荡,也就没有半点怕被人拿捏愧疚的心理负担。

闺蜜在一起总是能推心置腹的谈到一块,说起家中最近的繁杂琐碎,闺蜜深表同情直接发过来一个红包表示慰问,闺蜜这几年的家庭经济收入也大不如前,红包我坚决不会收,心意领了。

老古话说:人穷志短。也有古话说:人穷志不穷。我更致力于一句:穷人有穷人的欢乐,富人有富人的忧愁。

直率是我的本性,拐弯抹角不是我不懂,过度揣摩人家我认为这种交往太累太伤神,更不愿意而为之。所以,什么人会给我打电话,我半点都没有去关心。人就是一个矛盾综合体,性格有时候对事对人大大咧咧,有时候又觉得自己心细如发,敏感的思维一触即发。主要是看和什么人打交道吧,和闺蜜交往,犯不着穿一身盔甲吧。我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相处不累是交友的准则。

果不其然,睡觉前还真接到一个不知名的电话。

一向拒绝接听陌生电话的我一改前嫌接通了这个电话,主要原因来电显示是家乡地区那边的号码,我果断的接通了此电话。

一个女人,一个正在泡脚的女人。一上来就说我九几年的时候在她手上有一笔账至今未还,还说数目不多,只有三百块钱云云。

欠账?我整个人一下子都懵了,空穴来风,这是有多久远的事情啊!

脑海中短暂快速的翻篇,离开家乡将近三十多年了,问心无愧年轻时候欠过感情账,可从没打过金钱账啊?

古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从小受外婆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和训诫: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不受金钱的束缚,虽然没有赚到足够钱财发家致富却也能达到钱财本是身外之物的超常人之意识,出嫁不拿娘家一针一线,孤芳自赏的我常常引此为傲,不嫌人贫,不笑衣破,不指人短,看破不说破。

生意往来,账目力争要搞个清楚明白,人情世故钱财方面宁可人负我,切不可我负人,本着这样诚信的原则,不欠任何人的金钱账。

被人无端指责欠账,这心情真是不好受。无风不起浪,善良的人甚至善良到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欠到人家的钱忘记还呢!

一番电话口舌交涉,那女子说:九几年,八角亭,做生意,经常在她那拿货,有三百块钱没有还云云。我越听越糟心,越听越不对劲,九几年我哪还在家乡,我的女儿九三年就出生了。九几年我都离开家乡好几年了。

被一个素不相识的人隔着屏幕追说欠帐,想必放在哪个人身上感情上都接受不了不好受吧!

电话那头的女人无理的要求我通过她的微信请求,一味的说要看我的头像确认我是不是欠她账目的那个人,我的自尊严重被伤害,勿须有无中生有的事情,想加我微信门都没有。想下楼跑步的心思被气愤难填的事情击垮,一时半会提不起运动的兴致来。

我是不是遇上网络骗子了?

这是脑子里的第一反应,一提是家乡那边的人心里好像又觉得不大可能是骗子,况且还只有三百多块钱的数字,这骗个啥?

电话那头凿凿有理地说她还留有欠条啊!是大屋沈的人。这一下提醒了我,对啊,有凭证岂不更好,有凭证就一定留有名字,是大屋沈还是南岸沈?她叫什么名字?我要她一定要搞个清楚明白。

望兰?电话那头一直坚定不移的说着这个名字。一字之差, 谬之千里。我真恨不得骂粗话。

说什么个子不高一米六几的块头,不胖,皮肤很白。我差一点就要对号入座了。

我很气愤的吼叫:我不叫这个名,你完全弄错了。无奈之下,我把我的名字告诉了她。

电话那头的女人说等哈泡完脚就去找欠条查看名字,没有流露出半点打扰到人家表示歉意的意思。

想来想去,这到底是怎么了?百思不得其解。

我甚至善意的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会不会是大旺家那个几岁就被抱养过来的妹妹干的事情呢?我离开了家乡,大哥大嫂事后不久就把我的户口卖给了大旺家这个妹妹,她当时上的城镇户口叫的就是我的名字。不过猜想马上就被我自己的主观意识推翻了,没有证据的事情可不能凭空臆造,那叫血口喷人。大旺家那时候家底厚实,更何况怡发哥和连芳哥的人品是值得信赖和称赞的。区区三百多块钱她家是完全没有必要去赊账的。

我又为自己产生的这一猜测感到难过。打断骨头连着筋,咱可不许犯这种低级错误。

解铃还需系铃人,决然一个电话打到咏梅那里,肯定严厉的告诉咏梅不管是在家乡还是在异地,我不欠任何人的钱财。更要她还我一个清白。

咏梅也很憋屈,表示马上打电话去询问徐爱花是怎么回事。

人与人之间的思维和见识真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这个距离决定了你人生的格局。

处理问题脑壳不能这么简单吧?随随便便就向闺蜜推荐别人的微信,也不说明一下推荐的原因;并且不经过我本人同意就把我的电话号码随随便便的就告诉了外人,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草率万万不等于直率。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

尽管徐爱花事后说弄错了,要咏梅转达她对我的歉意,她也是受人之托帮忙那个打电话的朋友在找人。

这个乌龙我可背不起。哪个愿意把自己的诚信拿来开刷。

债多不愁,越有钱越背债,越背债越有钱。这些都是指那些大户人家做大事业的阔老板的。像吾这无名小辈,没有背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村野之人,特别怕别人说欠债二字,欠债不还更是件特别不光彩的事情。

咏梅转发过来的徐爱花的歉意短信,我没有回复,保持沉默。

不事先征求我的意见随意就把我的信息透露给外人是不懂得尊重人的表现,有触碰到我的隐私;作为闺蜜不能坚定信任我的为人和处事,不配作为我的好闺蜜。善良要看对人对事,一味的善良迁就和苟同就是愚蠢。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计较。

得理不饶人,得理也要学会饶人,得饶人处且饶人。一代人要比一代人进步。

不管怎样,我还是会选择去原谅咏梅的这种草率行为。

烦躁就去跑步,把烦恼统统跑掉;烦躁就去读诗,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和增长我们的见识;阅读可以提高我们的修养和情操,减少浮躁的情绪。

与文字交朋友,字里行间中可获取进步和快乐。

附喜欢的古诗一首:

《近试上张水部 》

唐 ·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炖青的境界。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其间许多思想转变及理论形成了重大情节。王阳明学说,并不是产生于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产生在穷乡僻壤的龙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发落到笼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萦、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忽忽,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燥转一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42 阳明心学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现实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良知和致良知经由知行合一而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童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从上文对王学的内在结构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作为其心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学,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可以说是体验美学。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那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无限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王守仁的体验美学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整体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乐”或圣人境界。

43 “至乐”境界

“至乐”——“孔颜之乐”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其最高的审美境界。“至乐”或“乐”,在王守仁看来,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官愉悦的“七情之乐”。“至乐”虽出自于“七情之乐”,但已是一种超越于此的高级精神境界。这个“乐”就不只是一个情感范畴,更是一个境界范畴。因此,他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即圣人,作为心之本体的“乐”也就是圣人。圣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恰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的那种超越时空、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是“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完全摆脱个人名利、贫富穷达的无私境界。这种境界是王守仁的落脚点。这也正是“孔颜之乐”的精神实质。因此,在“乐”中,审美主体就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必然与自由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充实活泼的自由怡悦的“孔颜之乐处”。

王守仁正是从这一“至乐”境界出发来阐释美与善、美与丑的。他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理”的感性显现。他说:礼字即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既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文显而可见之,礼也。礼微而难之,文也。是所谓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者也。

所谓“礼字即理字”亦即“心”(良知)是体现为社会与天地万物的准则,尤其是存在于吾心的道德律令,即《六经》为吾心之常道,是善的内容。这种“礼”是抽象的,理性的,不可见的。所谓“文”是“礼”的外在表现,亦即良知在个体生命中的表现形式。而“文”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先秦孔孟荀、《易传》以致后来的刘勰等讲的“文”,都已明显地包含有“美”之置。因此这里的“文”即是美。

王守仁认为作为理性内容的善(礼)和作为感性形成的美(文)是统一的,“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的。也就是说,善要表现在美的形式之中,而美的形式同时也正是替的表现,具有善的意义,不是外在于善的东西。因此,他说:“《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吾心”即良知、礼,是善的内容,而乐、诗只能是“吾心”的外在感性形式。由此,他说:“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这里,他就规定了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强调了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在他看来,“礼”是存在于感性个体生命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律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体现了中国美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重要特征。

也正是从“至乐”境界出发,他认为作为本然状态的“良知”无善恶、无美丑。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虽然,“善恶只是一物”,“良知”本自是美(明)的,但在现实中,由于为世迁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过与不及”之恶和美丑之分。为了解其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44体验美学

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王守仁认识到,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审美体验,无生命、无意义的自在之物才可成为审美对象,世界才会向我敞开,意义才能生成,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提升,我的存在价值才能被确证。就此,王守仁以观花为例作了很形象的描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妆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

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的灵明的投射,是我的灵明的延伸和另一体。同时,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明也只能是无限的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其同体,一气流通,不可间隔。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感召,就表明其体验美学关涉到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广,其自身是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了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宇宙之无限。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迁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虚灵”不是无知无认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去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或把握,都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综上所述,王学由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美学特色。这种体验美学是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地同体,美善合一,美丑自融的“孔颜之乐”。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种体现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美(至乐)只能在审美体验中把握。在审美体验中,审美主客消融,世界向我敞开,生命童义的瞬间生成,我的存在被确证。这种体验以“虚灵”为前提,有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而细细品味人生、社会、历史更是王守仁所崇尚的。至此,我们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是体验美学。正是这种体验美学,王守仁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了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有关王阳明的主要传记请参考:

主要有阳明弟子钱德洪等人所编的《阳明先生年谱》、阳明友人湛若水撰述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以及阳明弟子黄绾所作的《阳明先生行状》,明史《王阳明传》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明黄宗羲《明儒学案》等

阳明主要弟子及后学:王艮,徐爱,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李贽等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 篇1

 唐代: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青云一作:白云)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译文及注释

 译文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韵译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

 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

 月中的仙人是垂着双脚吗?月中的桂树为什么长得圆圆的?

 白兔捣成的仙药,到底是给谁吃的呢?

 蟾蜍把圆月啃食得残缺不全,皎洁的月儿因此晦暗不明。

 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天上人间免却灾难清明安宁。

 月亮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没有什么可看的不如远远走开吧。

 心怀忧虑啊又何忍一走了之,凄惨悲伤让我肝肠寸断。

 韵译

 小时不识天上明月,把它称为白玉圆盘。怀疑它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上边。

 月中仙人垂下双脚?月中桂树多么圆圆!白兔捣成不老仙药,借问一声给谁用餐?

 蟾蜍食月残缺不全,皎洁月儿因此晦暗。后羿射落九个太阳,天上人间清明平安。

 月亮沦没迷惑不清,不值观看想要离开。心怀忧虑不忍远去,凄惨悲伤肝肠寸断。

 注释

 呼作:称为。

 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团团:圆圆的样子。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问言,问。言,语助词,无实意。与谁,一作“谁与”

 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但本诗中蟾蜍则另有所指。

 圆影:指月亮。

 羿:我国古代神话中射落九个太阳的英雄。《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时十日并出,草木皆枯。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下面的“乌”即日,《五经通义》:“日中有三足乌。”所以日又叫阳乌。

 天人:天上人间。

 阴精:《史记·天官书》:“月者,天地之阴,金之精也。”阴精也指月。

 沦惑:沉沦迷惑。

 去去:远去,越去越远。

 凄怆:悲愁伤感。

 

参考资料: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55-357.

 2、詹福瑞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46-147.

 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李白有《古朗月行》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

 这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李白有《古朗月行》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然而好景不长,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俗称癞蛤蟆;大明,指月亮。传说月蚀就是蟾蜍食月所造成,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表现出诗人的感慨和希望。古代善射的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一个,使天、人都免除了灾难。诗人在这里引出这样的英雄来,既是为现实中缺少这样的英雄而感慨,也是希望能有这样的英雄来扫除天下。然而,现实毕竟是现实,诗人深感失望:“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月亮既然已经沦没而迷惑不清,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不如趁早走开吧。这是无可奈何的办法,心中的忧愤不仅没有解除,反而加深了:“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诗人不忍一走了之,内心矛盾重重,忧心如焚。

 这首诗,大概是李白针对当时朝政黑暗而发的。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把国家搞得乌烟瘴气。诗中“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似是讽刺这一昏暗局面。沈德潜说,这是“暗指贵妃能惑主听”。(《唐诗别裁》)然而诗人的主旨却不明说,而是通篇作隐语,化现实为幻景,以蟾蜍蚀月影射现实,说得十分深婉曲折。诗中一个又一个新颖奇妙的想象,展现出诗人起伏不平的感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参考资料: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355-357.

 2、熊礼汇.李白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0-51.

 3、郑国铨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40-241.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 篇2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译文

 两条英雄好汉在此处激烈战争,一决雌雄。顿时间,赤壁的江面上楼船遮天盖地。

 漫天的烈火把云海都映烧得通红,那是周瑜用火攻把曹操击败。

 你马上就要高飞远走,到那个世外桃源游山玩,你也会看到那场大战留下的残酷遗迹。

 你要详细地把你看到的一切写信来告诉我,我想我肯定会被你的描述而壮怀激烈,万分感动。

 注释

 ⑴二龙:指曹操和周瑜。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

 ⑵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 篇3

 原文:

 登新平楼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

 译文:

 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面对寥落暮秋心怀归念却不得归使我心伤。

 天空辽阔,夕阳在远方落下,塞波微澜河水在静静流淌。

 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北宋的大雁飞落在沙洲。

 茫茫苍苍的八万里大地,极目远望使我忧愁。

 注释:

 1新平:唐朝郡名,即邠州,治新平县(今陕西彬县)。

 2“去国”二句: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即所谓“松龙旧隐”。去国:离开国都。兹楼:指新平楼。兹:此。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3寒波流:指泾水。

 4秦云:秦地的云。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秦,见《横江词》注。

 5胡雁:北方的大雁。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这里指北方地区。

 6洲:水中可居之地。

 7苍苍:一片深青色,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

 8目极:指放眼远望。《楚辞》:“目极千里兮伤春心。”

 赏析:

 李白怀着愤懑、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当他登上新平城楼,远望着深秋景象,时值暮秋,天高气爽,落日时分,登楼西望,目极之处,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溪水清净,水波起伏,寒意袭人。此情此景,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他虽然壮志未遂,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多么想重返长安,干一番事业。然而,希望是渺茫的。他望着那“苍苍几万里”的祖国大地,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因此,诗人发出了“极目使人愁”的感叹。

 “去国登兹楼,怀归伤暮秋”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以“怀”、“归”、“伤”、“暮秋”等诗词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秦云起岭树,胡雁飞沙洲””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天”、“日”、“水”、“云”、“落”、“寒”、“流”、“起”、“飞”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而“落日”、“寒流”、“秦云”、“胡雁”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苍苍几万里,目极令人愁”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借景抒情,情含景中,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愁”绪,抒发自己的感叹,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结尾的“令人愁”和第二句的“伤暮秋”,遥相呼应,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

 诗体在律古之间,李白虽能律,却不是律之所能律。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自成体势,不一定只限于律古。全诗语言精练,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极富韵味,寥寥数笔,却情意深长,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

李白古诗翻译及赏析 篇4

 原文:

 金陵三首

 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

 地即帝王宅,山为龙虎盘。

 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

 醉客回桡去,吴歌且自欢。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

 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王宫没古丘。

 空余后湖月,波上对瀛州。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

 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多。

 古殿吴花草,深宫晋绮罗。

 并随人事灭,东逝与沧波。

 译文:

 晋家朝廷南迁长江,金陵就是当时的首都——长安。

 地势有帝王之气,山水则虎踞龙蟠。

 金陵空自壮观,长江亦非天堑。

 酒醉回船归家去,口吟吴歌独自欢。

 金陵地势雄壮,江水空摇,高墙巍峨不动。

 东晋在这里建都,百万富豪纷纷在这里夹道修建高楼。

 东晋终于灭亡,宫殿被荒草湮灭。

 只有玄武湖上的明月,在波浪上空注视着曾经繁华的江洲。

 魏晋六代,兴衰迭起,我且痛饮三杯,为金陵高歌一曲。

 这里的宫殿不比长安的少,四周山峦围城,比洛阳的山更多。

 古殿傍边吴王种植的花草,深深宫院里美女穿戴着的晋朝样式的绮罗绸缎的服装。

 都随着人事变换而消失,就像东流的江水,一去不回。

 注释:

 ⑴晋元帝南渡江,于金陵即位,遂都之。

 ⑵钟山龙蟠,石头虎踞,诸葛武侯称为帝王之宅。

 ⑶《隋书》:陈祯明三年,隋师临江,后主从容言曰:“齐兵三来,周兵再来,无勿摧败,彼何为者?”都官尚书孔范曰:“长江天堑,占以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度耶?”

 ⑷颜师古《汉书注》:“楫谓棹之短者也。今吴越之人呼为桡。”

 ⑸拥:环抱的样子。金陵:这里指金陵山,即今南京的钟山。《艺文类聚》:徐爱《释问略》曰:建康北十余里有钟山,旧名金陵山,汉未金陵尉蒋子文讨贼,战亡,灵发于山,因名蒋侯祠。故世号曰蒋山。

 ⑹这句意为:江水绕城而流。

 ⑺当时:指六朝。

 ⑻谢朓诗:“逶迤带绿水,迢递起朱搂。”

 ⑼国:都城。亡国:指相继灭亡的六朝的故都金陵。两句意为:金陵到处是春草,王宫湮没于丘墟中。

 ⑽空余:只剩下。后湖:一名玄武湖,在今南京市东北。《初学记》:建业有后湖,一名玄武湖。《景定建康志》:玄武湖亦名蒋陵湖,亦名秣陵湖,亦名后湖,在城北二里,周回四十里,东西有沟流入秦淮,深六尺,灌田一百顷。《一统志》:玄武湖,在应天府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晋名北湖。刘宋元嘉未有黑龙见,故改名,今称后湖。

 ⑾瀛洲:传说中的仙山。这里指玄武湖中的小洲。

 ⑿《小学绀珠》: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皆都建业。

 ⒀《景定建康志》:洛阳四山围,伊、洛、瀍、涧在中。建康亦四山围,秦淮、直读在中。故云:“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李白云“山似洛阳多”,许浑云“只有青山似洛中”,谓此也。《太平寰宇记》:《丹阳记》云:出建阳门望钟山,似出上东门望首阳山也。

 赏析:

 瞿蜕园、朱金城指出这组诗同储光羲《临江亭王咏》词意相似,都是怀古概今、忧伤时事之作,显有弦外之音(《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

 第一首描绘金陵城的壮险形势以寄慨。诗人一落笔便流露出深沉的吊古伤今之情。起句“晋家南渡日”概括了西晋末的一场历史浩劫。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前汉刘聪的相国刘曜引兵攻陷洛阳,怀帝被俘,士民死者三万余人。汉兵烧杀抢掠,掘陵墓,焚宫庙,将洛阳变成一片废墟。是年,汉兵又攻占长安。中原士民避乱者多南渡江。而今,李白游金陵之时,自范阳起兵的安禄山已攻陷长安,玄宗仓皇出逃四川。北方人土纷纷携家南渡,避乱江东。历史好像重演了西晋永嘉年间的故事。因此,这一句诗犹如惊雷劈空而来,撼人心魄,表明了当时唐王朝已面临山河破碎、社稷倾圮的严重局面。次句“此地旧长安”,饱含着诗人对胡骑践踏京都长安的悲痛。金陵此地,今日依然是歌舞升平气象,这正像昔日的长安。诗人没有说如今长安是怎样一副局面,他是不忍心说。这里可参照诗人在《永王东巡歌》中所描写的“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情景,想象当时长安的悲惨境地。

 颔联写金陵城的陆地形势。上句说,金陵为六朝帝都,这里遗留着帝王住宅、巍峨宫阙。金陵城东有钟山,城西有石头山。王琦注引张勃《吴录》载,诸葛亮曾称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下句说,钟山和石头山犹如龙蟠虎踞于金陵东西,气象雄壮。这一联在写景中显现出金陵城历代的繁华,宫廷的伟丽,王朝的兴盛,山势的壮观。诗人倾注了对祖国锦绣山川和悠久帝都的热爱之情。颈联写江面。金陵城北是空阔长江,主与钟山争雄。由于有长江限隔南北,金陵历来易守难攻,号称“天堑”。然而,六朝的末代统治者都是奢侈*乐,不修内政,专恃天险,以为可以长治久安,但结果无一不导致金陵失陷而亡国。李白眺望着滔滔江流,回顾历史,联想当世,不由得喟然长叹。这两句含蓄地揭示了六朝兴亡的秘密,其意蕴正与后来诗人刘禹锡在《金陵怀古》中以精辟议论道出的“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相同。这里写的是“金陵空壮观”,其实诗人是暗讽“长安空壮观。”当今唐代的统治者依托关中百二山河之险,也没有能够阻遇安史叛军长驱入关攻占长安,以致重蹈六朝的复辙。“空”字可谓意味深长。“天堑净波澜”句,又透露出李白对平定叛乱的思考。瞿、朱二先生曾指出,《金陵三首》“当与《永王东巡歌》合看。”他们在《永王东巡歌》的按语中说:“当时玄宗号令不出剑门,肃宗崎岖边塞,忠于唐室之诸将皆力不足以敌安、史,则身处江南如李白者,安得不思抒奇计以济时艰?”(《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二评笺)因为此后不久,李白就加入了永王李璘军幕并献奇计,力主永王据金陵为根本,而后用舟师泛海,直取幽燕,颠覆安史老巢。可以推想李白写“天堑净波澜”句时,对于据有长江天险的金陵城面临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有所预见,并作了思考。

 然而,写这组诗的时候,李白还是流落江湖的布衣诗人。他自负有谢安之志、王佐之才,却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内心的痛苦和焦虑可想而知。尾联写他正在吊古伤今之际,忽然听到从江上舟中和江岸歌楼酒馆传来一阵阵软媚的吴歌声。诗人痛感在这衰世之年,竟仍有人不以国家危亡为念,照旧声色歌舞,寻欢作乐。他实在不愿听这种靡靡之音,于是令船家转棹而去。这里的“醉客”,是诗人自喻。说是“醉客”,其实他是最清醒的。这一联运用倒卷笔法,先写醉客回桡而去,再点出吴歌自欢,这样就更含蓄地表达出诗人对当时享乐腐败世风的辛辣讽刺,他的深沉悲痛和无限感叹。这里的意蕴,同刘禹锡的“《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金陵怀古》)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正是一脉相承的。

 第二首用盛衰对照手法,抒写兴亡之感,借以示警当世。首联以倒装句式,描绘金陵城依山环水的地理形势。颔联写六朝兴盛时期,金陵城人户百万,朱楼夹道,一片富丽繁华景象。颈联一转,感叹亡国后满城春草萋萋,王宫埋没于古丘,触目荒凉、衰败。这两联一盛一衰,前后映照,包含着极深的历史教训。尾联描绘惟有那亘古不变的后湖月,仍旧照着湖波上那个荒凉冷落的瀛洲岛。这一幅清冷,朦胧的景色,融合着诗人对于故国萧条、人事变幻的深沉感伤。余音袅袅,发人深思,引人遐想。

 第三首直以六代兴亡喻指唐王朝盛衰。首联即以唱叹出之。诗人为六代忽兴忽亡之国浇洒三杯美酒,唱一曲悲怆挽歌。颔联巧妙地将眼前的金陵城与心中系念着的洛阳、长安联系起来写。从字面上说,这两句不过是写由于历经兵燹,金陵的宫苑多已坍塌荒芜,比起秦地即长安来是少了;但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却同洛阳一样多。其实,内在的深层含意是说:宫苑如林的长安城而今只怕在胡人的铁蹄下已化作一片废墟、焦土了。东都洛阳四周虽有群山作屏障,却因当政和握兵者的昏庸无能早已沦落;金陵城的山峰同洛阳一样多,到底能不能坚守得住也是难说。诗人的感慨藏而不露,寄寓在仿佛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之中。这一联是叹今。颈联接写对历史陈迹的凭吊。吴国昔日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长满了野花荒草;当年东晋深宫中的绮罗珍宝,也早已荡然无存。言外之意是说,这一代代的王朝衰亡得如此迅疾,已足以使人深思,警醒。尾联总束一笔,感叹六朝繁华已尽随人事而灭,好像与长江的碧波一道向东流逝,一去不返。诗人在第一首诗中,还只是通过“金陵空壮观”暗示国家兴亡不在于山川形势的险要;而在这里他已用“人事”一词,点出了社稷的存灭取决于人事。这是组诗画龙点睛的一笔。结句展现长江沧波,无休无止,滚滚东流而去。这正是诗人不可抑止的滚滚心潮。这个结尾犹如“临去秋波”,情绪无限悲凉,意境浑茫、渺远。

 总的来看,李白的《金陵三首》以十分简括、浓缩的笔墨,选择了很少的带象喻性的金陵景物意象,巧妙地将它们衔接、映衬与对照,使之容纳了大跨度的时间与空间,从而抒发出吊古伤今、借古鉴今的丰富情思。三首诗的情调慷慨悲凉,意境壮阔深远,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满腔热忱。李白作诗任情而写,挥洒自如,不喜受声律约束,尤擅于七言古风。他写律诗,也常运古诗之气格入律,使律中有古,对中有散。《金陵三首》中,有颔联不对仗的,如“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有颈联不工对的,如“金陵空壮观,天堑净波澜”;也有首联对仗的,如“地拥金陵势,城迥江水流。”可见他对仗不拘常格,纯任自然。这三首五律写得自然流走,有飘逸之致,节奏明快而不平直,语意斩截而不浅露,词采清丽而又雄健。它没有杜甫五律组诗那样描写工致,格律谨严,章法缜密,沉郁顿挫。它是疏宕的,粗线条的,大写意和大概括的。它虽非李白的代表作,却是唐代诗人中较早地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佳篇,对于后来刘禹锡、杜牧等人的金陵怀古咏史诗给予了很大的影响。

龙场悟道

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倘若不经此“大彻大悟”,王学恐怕很难臻于炉火纯青的境界。长期以来,“龙场悟道”被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仿佛是在一夜之间,恍然大悟,而忽略了以前的许多坎坷经历、哲学思考及其理论对辩。王阳明学说,并非产生于他那“水乡泽国”的故乡,而是产生在穷乡僻壤的龙场。这是必然中的偶然,它与王阳明当时的处境和寂然心态有极大关系,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迸发出来的思想之火。

正德三年(1508年),兵部主事王守仁因开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大板之后,并发配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心境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繁华、恬静、文雅、舒适的万户京城,陡然漂落到偏僻、荒凉、寂廖、冷漠的龙场,举目无亲,衣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跌入万丈深渊。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忽忽,悲愤忧思无法排解,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一线希望的曙光,有了生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从而成为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成为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悟孔孟之道,忖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他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经”、“为经作注”的窠臼,发挥了独立思考,探索到人生解脱之路。

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把)玩(周)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在龙冈,他写成了《五经臆说》,以其极富反叛精神的“异端曲说”向程朱理学发起猛烈轰击。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质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无亲无故,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度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的启示和灵感。“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一个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

阳明心学

王守仁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王学的内在结构是由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构成的。在这一结构中,王守仁以心(良知)立言,又以良知释心.心(良知)就构成了王学的基石。在王守仁看来,心是无所不包的。物、事、理、义、善、学等都不在“吾心”之外,亦即是“心即理”。但他又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是“致良知”、为圣的内在可能性.同时,他又强调“良知”是外在的社会伦理道德与内在的个体心理欲求的统一(“天理之在人心”),是与天地万物同体的。正是这个充塞天地的“良知”(灵明),才使“我”与万物(包括社会)无间隔地一气流通,互不内外远近地融为一体。也正是这种天地间活泼泼的、“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良知”,才感召人们去追求那种具有“凤凰翔于千仞”,“淳德凝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于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②的“狂者”或圣人境界。这就极大地强调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高扬了人格精神的伟大,成了“致良知”的主体后天努力的内在要求。在这里,王守仁突破了朱熹那种“天理”的绝对性,从而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

“致良知”就是如何为圣的过程,变本然的知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的知的过程,也就是他所说的“知行合一”。在这一“致良知”的过程中,王守仁强调认识主体生命意志和情感投入。主要表现在:“致良知”是对“无一息之或停”的天道和作为人类意识历史积淀的《六经》等的动态认识过程。这里就要求认识主体要有历史感。同时,也表现在“致良知”是主体澄静体悟的情感心灵活动。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也就有一个“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而觉“有滋味”的不断深化过程。因此,“人若复得”“良知”,“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替与天地万物同体并一气漳通的超然自乐的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主体人格精神获得了高扬,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得到了肯定,人的心灵被提升为与天地同体无古无今的永恒,而这正是生命的体验过程。

从上文对王学的内在结构即“良知”、“致良知’等分析看出,王守仁的心学是一种体验哲学。作为其心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的美学,也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可以说是体验美学。所谓体验美学就是审美主体通过生命体验那种具有时间上的永恒性(无限性),空间上的整体性,方式上的直接性和本质上的超越性的审美意象或审美境界。王守仁的体验美学就是通过审美体验去把握那种具有永恒性、整体性,直接性和超越性的“至乐”或圣人境界。

“至乐”境界

“至乐”——“孔颜之乐”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其最高的审美境界。“至乐”或“乐”,在王守仁看来,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官愉悦的“七情之乐”。“至乐”虽出自于“七情之乐”,但已是一种超越于此的高级精神境界。这个“乐”就不只是一个情感范畴,更是一个境界范畴。因此,他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即圣人,作为心之本体的“乐”也就是圣人。圣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的那种超越时空、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是“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完全摆脱个人名利、贫富穷达的无私境界。这种境界是王守仁的落脚点。这也正是“孔颜之乐”的精神实质。因此,在“乐”中,审美主体就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必然与自由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充实活泼的自由怡悦的“孔颜之乐处”。

王守仁正是从这一“至乐”境界出发来阐释善与恶、美与丑的。他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理”的感性显现。他说:礼字即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既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文显而可见之,礼也。礼微而难之,文也。是所谓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者也。

所谓“礼字即理字”,亦即“心”(良知)是体现为社会与天地万物的准则,尤其是存在于吾心的道德律令,即《六经》为吾心之常道,是善的内容。这种“礼”是抽象的,理性的,不可见的。所谓“文”是“礼”的外在表现,亦即良知在个体生命中的表现形式。而“文”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先秦孔孟荀、《易传》以致后来的刘勰等讲的“文”,都已明显地包含有“美”之置。因此这里的“文”即是美。

王守仁认为作为理性内容的善(礼)和作为感性形成的美(文)是统一的,“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的。也就是说,善要表现在美的形式之中,而美的形式同时也正是善的表现,具有善的意义,不是外在于善的东西。因此,他说:“《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吾心”即良知、礼,是善的内容,而乐、诗只能是“吾心”的外在感性形式。由此,他说:“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这里,他就规定了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强调了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在他看来,“礼”是存在于感性个体生命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律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体现了中国美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重要特征。

也正是从“至乐”境界出发,他认为作为本然状态的“良知”无善恶、无美丑。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虽然,“善恶只是一物”,“良知”本自是美(明)的,但在现实中,由于为世事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过与不及”之善恶和美丑之分。为了解其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体验美学

在强调主体意识的能动性,追求那种“与物同体”,“良知独显,与造物者游”,“个个心中有仲尼”的“至乐’境界的同时,王守仁强调审美体验在审美活动中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王守仁认识到,作为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审美活动不同于纯理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理性的意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这种审美活动的实现存在于审美主体的生命体验中。这种体验既非感性直观又非逻辑理性的心理活动,而是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瞬间把握,是与人的生命活动如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意志等内心活动密切相关的。因此,体验亦即是生命体验,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使人进入心醉神迷、物我消融的“至乐”境界。正是这审美体验,无生命、无意义的自在之物才可成为审美对象,世界才会向我敞开,意义才能生成,同时,我的心灵也会得到提升,我的存在价值才能被确证。就此,王守仁以观花为例作了很形象的描绘: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如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里,王守仁谈的是花的存在与花存在的意义的问题,亦是认知活动与审美活动的问题。依认知活动,作为客观存在的花,在山中自开自落,独立地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无论你看到它与否,它总会存在于此,与我心无关。并且,花的颜色在科学实验中不可能出现“一时明白起来”的现象。此时的花,只能是作为一个与主体无生命交流,毫无“意义”的自在之物而存在,“与汝心同归于寂”,不是对象,不是价值实体。但在审美活动中,由于审美主体心灵的情感投射,审美主客体的意向性活动,才使那种“与汝心同归于寂”的毫无生命意义的存在物生成为审美对象,才有了花存在的意义,“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由于我的体验(看),此时的花就有了我的“良知”(生命),与我的生命无间隔地一气流通,并成为确证我的生命存在的对象。因此“花”就不在审美主体之外了,而是审美主体的喜怒哀乐等生命活动的显现。“花”的意义的获得正是审美体验作用的产物。

同时,王守仁认为在审美活动中,由于意向性结构,审美主客体同时产生,不可相离,并且审美主体可达到超越时空,亘古亘今,与天地万物同流的关涉人的终极关怀的最高境界。因此,他对审美体验作了进一步论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 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深 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 天地鬼神万物,离却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如此便是一气流通的。如何与他间隔得” 又问,“天地鬼神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具无了” 曰:“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

这里与观花一样,王守仁强调审美活动中主客体间的意向性结构中的互动关系及其主体心灵的主导作用。天地鬼神万物的意义和生命是我的灵明的投射,是我的灵明的延伸和另一体。同时,作为有限的生命存在,我的灵明也只能是无限的天地鬼神万物的一部分,与其同体,一气流通,不可间隔。这里,王守仁对审美主体生命意识的感召,就表明其体验美学关涉到人的终极关怀。作为审美对象的天之高远和地之深广,其自身是无法体认的。只是由审美主体在“仰高”、“俯深”等超时空、冥物我的审美活动中,天地才生成了高远深广的审美意象。同时,审美主体也感到了宇宙之无限及人在宇宙中的渺小。因此,他感叹“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但王守仁更要以渺小之灵明去征服、统摄那无限之宇宙。这是多么崇高、伟大的人类意识! 如果没有人的意识(如死的人),天地万物还有何美丑可谈,更无生命意义可言,世界就永远只在吾心之外。

王守仁认为,“乐”作为心之本体,圣人、常人初非有别。只是常人不能象圣人那样有“真乐”,主要在于自寻忧苦迷弃,为世事所累,不能保持一种澄明的“虚灵”心境状态。这种‘虚灵”的心理状态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虚灵”不是无知无识的空虚,而是一种“人生山水须认真,胡为利禄缠其身”的那种精神充实、不为世迁所累和自由的状态。由此,一旦体悟到“良知”(一念开明),“反身而诚”,那活泼泼、怡悦自得的‘孔颜之乐”也就朗现了。为此,他提出了审美体验的两种基本方式即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他说:“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自去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所谓“觉”就是指主体的心理活动,是自我醒悟,对人生真谛的瞬间把握,同时也是自我心灵的升华。又说:“可知是体来听讲不同。我初与讲时,知尔只是忽易,未有滋味。只是这个要妙,再体到深处,日见不同是无穷的。”如果前者“觉”只注重了“顿悟”方式的话,那么,这里“体”则关注的是那种渐进性的生命体验过程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或把握,都有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从局部到整体的不断深化过程。对作为“至乐”境界的“良知”的体验,更是如此。前述可知,在王守仁看来,“良知”是人生、社会、历史的统一体。“致良知”凝聚着他的审美方式对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价值的认知和情感,更是他一生在功与过、荣与辱、达与穷之中细细品味人生,体验生命意义的理论升华。用生命体验人生意义是王守仁体验美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

综上所述,王学由于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具有鲜明的体验性质,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体验美学特色。这种体验美学是以“至乐”境界为目标,强调超然的与天地同体,美善合一,美丑自融的“孔颜之乐”。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种体现个体生命存在意义的美(至乐)只能在审美体验中把握。在审美体验中,审美主客消融,世界向我敞开,生命意义的瞬间生成,我的存在被确证。这种体验以“虚灵”为前提,有顿悟式的“觉”和渐悟式的“体”,而细细品味人生、社会、历史更是王守仁所崇尚的。至此,我们可以说,王守仁的美学是体验美学。正是这种体验美学,王守仁在中国美学发展史上有了独特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有关王阳明的主要传记请参考:

主要有阳明弟子钱德洪等人所编的《阳明先生年谱》、阳明友人湛若水撰述的《阳明先生墓志铭》,以及阳明弟子黄绾所作的《阳明先生行状》,明史《王阳明传》,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明黄宗羲《明儒学案》等。

阳明主要弟子及后学:王艮、徐爱(“王门颜回”)、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徐阶、唐顺之、黄宗羲、李贽、冀元亨等,

 在学习语文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作文,为了帮助我们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你知道优秀的传统美德作文包括哪些内容吗?写作文的时候注意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那您知道怎么写传统美德作文吗?我们现在向你推荐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1

 美德从哪里来?读了这本《奔跑的幸福》你就明白了,由于它是27位著名儿童文学家书写的100位美德少年的故事,每一篇都会让你震动心弦。

 这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被分为了十几个小章。其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爱之名”这一小章,次要讲了一位叫徐爱的少年,三岁时爸爸便逝世了,妈妈不堪接受生活的重荷竟不辞而别,徐爱虽然很想妈妈再回来,可她并没有埋怨上苍对本人的不公,仍和爷爷奶奶一同英勇面对困苦的生活,协助爷爷奶奶分担家务。当她上高中时,就下决计要报答爷爷奶奶的养育之恩,可爷爷却在这时得了肺癌早期,也许是她名字里有个“爱”字吧!徐爱尽心尽力的照顾着爷爷,可爷爷还是分开了人世,于是徐爱又下决计一定要成为一名出色的医生,援救像爷爷这样得病的人。于是,她就向着这个目的努力……

 读了这个故事,我敬仰徐爱她那不被命运的不公而绊倒、而屈从的肉体。看到这里,我不由想到了我们小区后面的林荫道上,不断有一位残疾的叔叔在练习走路,听闻他是被车撞的,不论春夏秋冬,总能看到这位叔叔踉跄的身影。几年上去了,由于他的坚持,一开端连站立都很困难他,如今曾经能本人迟缓的行走了。经过书本上的故事和发作在我身边的事迹,让我明白了,不论发作多大的困难,只需你对本人有决心、有勇气、有毅力,向着本人的目的去努力,去拼搏,即便只要一丝希望,也还会从黑暗中走出来!

 这就是美德,是人不可短少的,它不只打动了你我,还滋养了那原来破碎的心!从如今起,让我们去与美德相约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2

 “家风”是什么意思呢说实话,我并不十分清楚,所以特意查了一下“家风”的含义——原来,“家风”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家庭或者家族的传统风尚。家风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我的理解是:家风就是每一个家庭把原来他们的好习惯、好思想一代一代往下传。

 “尊敬长辈、对人有礼貌”的思想在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说过。所以,我见了长辈和老师,都会有礼貌的问声好;坐公交车的时候,也会向司机叔叔、阿姨问好;就是和妈妈在路边买菜买水果后,也会和小贩叔叔或者阿姨说声再见。更不要说在家里了,我有好吃的也会忍着肚子里的馋虫,先让爸爸妈妈吃。当然,爸爸妈妈很少舍得吃我的好吃的。

 在我的家里,妈妈经常通过给我讲故事的形式,告诉我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做人要诚实。”记得妈妈给我讲过一个“贝贝熊丛书”里的《实话实说》: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不小心打坏了家里的台灯,还向妈妈撒了谎,最后他们认识到错误。讲完这个故事,妈妈就对我说,每个人都有可能做错事,包括小朋友,做了错事及时承认并努力弥补和纠正,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不能撒谎。如果撒谎,别人对你的信任就会像故事里面的花瓶一样,被打碎了,就很难粘起来了。

 爸爸妈妈还经常给我说,和别的小朋友相处,要大度,不要斤斤计较,能让别人的就让别人,吃点亏不是坏事。可是我做的并不好,我和小朋友玩的时候,有时候爱和小朋友较真。有一次,班里有个同学,课间玩耍的时候故意把我挤到桌子角上,把我疼坏了,我一生气,又把他挤到了别的桌角上。就这样,我们发生了争执,不欢而散。回到家后,我把这件事情给爸爸妈妈说了,妈妈说:“小朋友闹着玩,你不必当真。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你笑笑走开就算了,不要斤斤计较,大度一点。有句话叫做‘吃亏是福’。”我以后要注意,和小朋友相处的时候,努力做到不斤斤计较,和同学们和睦相处。

 “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吃亏是福、谦虚礼让”这些都是好的家风。我想,我们的社会就像一片大森林,每个家庭就像里面的一棵棵树,好家风就是给这些树浇水、施肥、送来阳光,慢慢的这些树就会变得很旺盛。如果每棵树都茁长成长,那整片森林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3

 我们是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要做好这一点,首先要做好弘扬中华美德,这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华美德这一方面我们都可以做到的。在学校了见到老师问好,有礼貌,于同学团结友善,学习生活上勤俭节约,在社会中,多为他人做好事,乐于助人,无私奉献,默默无闻。我们只要想做,一定会做到的!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本身就要有一正确的观念,从子身观念意识上做到弘扬中华美德。

 现在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中华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德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鬓繁的国际交往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侵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要丢起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我国国情不符合的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御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侵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美德。

 当前我们这样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长期以来,我们中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青少年知道一些空洞的大道理,但对最初步的道德教育要求却不清楚,不实行:不能判断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的东西,有的甚至还受到社会上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急需告诉他们中华美德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中华民族创造了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又是在中华美德的哺育下壮大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要建设祖国,振兴中华,需要身体力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遵守“爱国守法。名利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今天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努力学习。

 弘扬中华美德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从小做起,成为社会建设的骨干,因此我们必须有健康的价值观念,树立健康的社会美德。让我们一起奔向现代化吧!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4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该民族的宝藏,而民族的精神又是民族得以继续向前发展、历史继续蔓延的推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依靠民族精神与美德。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良传统的民族,5千年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从古代的文人到现在的伟大人物,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了古代作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让我懂得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物,通过对迁客骚人登楼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行分析议论。先写重修岳阳楼,然后写暗明与悲喜,最后议论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品质。体现了作者博大胸襟与远大抱负。读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我明白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描写了醉翁亭所在地——琅琊山的美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先分别体现了山水、朝暮、四时之景,又写了滁人游、众宾欢、禽鸟乐、游人乐、太守乐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喜爱、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这些不都体现了中华传民族统美德吗?

 作为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应该有积极向上的爱国情感。许多古代文人都忧国忧民,宁愿为国而死。我们是不是应该向他们学习这种精神呢?每一位战士,不都是为了保卫祖国而舍家顾国吗?为了祖国不让敌人侵略,英勇战斗宁愿为国家牺牲的战士们不都有爱国情怀吗?这些难道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吗?当然是。再结合身边实际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应该乐于助人、礼貌待人?是不是应该尊敬老师、孝顺长辈?是不是应该见义勇为、见义智为?是不是应该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是不是应该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习、与同学和睦相处?当然都是肯定的。

 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昌盛,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让我们一起努力学习,。并携起手来,共同去创造美好中华!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5

 美德,是至善至纯至高人性的结晶。它源自生活又融入生活,不仅仅是你有美德之称就行了,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是不公平的,有美德的人总是被遗忘,而没有美德的人却被加上美德的美称。

 记得那是五年级发生的一件事,因为我的荣辱之心,因为我的爱面子,使我造就了一个错误,一个无法弥补的错误。那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那是一个暑假,我回郑州看望爷爷。爷爷的家住在一个繁华的地带,每天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那天,我出门去买油条吃,在路上忽然轰隆隆的响起雷来,眼看豆大的雨点落了下来,大家纷纷躲进一个凉亭躲雨,热闹的叫卖声顿时变成了抱怨声,只有一个人还在街上,不知所措的站着,为什么呢?

 看,他一个50多岁的老爷爷,在风雨中艰难的站着,头发被雨点打湿了,顺着历经沧桑的脸颊向下流淌,一身黑色的衣服,看上去有点孤僻,裤腿被雨点打湿了,咦他怎麽金鸡独立呢啊原来他是个残疾人啊!

 就在我仔细打量不屑一顾的时候,一生清脆的声音打乱了我的思绪,老爷爷,我来帮你,一个小女孩说着跑了出来,人群中传来一阵阵嘲笑声,只见他们互相搀扶着走了进来,在雨中雨水顺着他们的脸颊向下流淌,衣服全湿了,简直就成了两个落汤鸡,在看那个小女孩,只见她漂亮的脸蛋和衣服,唯一不足的是一只袖子也是空的。

 他们回到亭子里,全身已经湿透了,两个残疾人林成这样,我们这些正常人却无动于衷,非但不帮他们,反而像躲瘟疫似的躲开,亏他们之中还有几个是模范学生,难道他们不觉得羞耻吗,眼看两个残疾人被雨淋着,却无动于衷。我的心里好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帮他们,后悔自己的虚荣心。

 这件事在我有效的心灵化了一刀,让我知道了教训,从那件事,我就开始怀疑并坚信,残疾人残的是他们的身体,但他们的心理正常,而我们有的正常人正常的是我们的身体,残缺的是心理,一颗善良纯洁的心灵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6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古至今,有五千多年了,中国的传统美德,很受外国人的喜爱和俗话说得好:授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人不知,谁人不晓。答: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学习雷锋好榜样”从老师的教导,要学习雷锋叔叔的乐于助人,现在,长大了更要明白。

 这雷锋叔叔的英勇事迹中,我明白乐于助人的重要性,严重性。所以,我们必须明白,这乐于助人的这真正的意念/

 可如今在社会,这21世纪,还像新的实际吗?这个路上还有好心人吗?还有:“钉子精神”吗?

 去年,一个叫乐乐的小女孩,在路边玩耍,不慎被车撞倒,开车的人跑了,可怜的小乐乐还躺在路上,深情的看着她,可是没有人向她伸出援助之手,可马路上的车一刻也没有停下来。最后一位检垃圾的老太太把她带到路边的时候,他已经没有了呼吸,从之一事件,可以看出,现在得人心是多么的险恶。

 现的人心的险恶并方向以前一样干净,现在得人心是乌黑的,令人厌恶的。

 读完乐于助人,我们再来谈谈救死扶伤。

 救死扶伤,只要病人有一口气在医生就不能放弃。

 而今,就医生的一句话,而大打出手,将医生告上法庭,医生不能就人,更不要说扶伤了。

 一张病危的通知书,家长不肯签字,最后失去宝贵的生命,而家长将此罪压在了医生身上。

 有一个人说过一句话让我至今深藏,那里“没有杀过人的医生,不是好医生。

 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的美德正在逐不得减少,我们要控制美德的减少。

 “只要人人都现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的更美好。”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作文2022 篇7

 光阴飞逝,转眼曾经过了二十年了,我在文明城长大,文明美德陪伴着我从小到大。我决议让每团体都成为文明人,于是,我展开了一个“文明美德伴我生长”活动。

 “文明美德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我们要做文明人,协助他人,你也会高兴的……”随着掌管人——我的一番热情演讲,观众们越来越投入了,都情愿向文明人学习,争做文明人。我心里喜滋滋的,随即展开了各种活动:

 1、丑化我们的家

 观众们依照指示,换上环保服,戴上手套,自愿报名参与丑化江都的各种项目:有人情愿扫地,有人情愿种花草,有人情愿修补公共物品,有人情愿肃清牛皮癣,口香糖……个个干得如火如荼。路人们也受了感染,有的抬东西,有的扫地,有的情愿贡献本人家的花草……很快,这块地一片废纸,一个口香糖也没有了,公共座椅修好了,不知是谁还给它刷上了美丽的油漆,像新的一样。人们沉溺在休息的喜悦里。

 2、协助弱者

 除了我,谁都不晓得,有个化装成穷苦人的任务人员将要考验考验观众,看他们是不是真的要做文明人。“哎哟!”一声惊叫响起,一位“大妈”在人群里跌倒了。人们立即朝那里看去,好几团体扶她起来,一边讯问她有没有伤着,一边帮她捡掉上去的东西。她不停地说着谢谢,然后悄然“登场”了。

 谁都没料到,包括我,一个在旁边的毫不起眼的老大爷,真的跌倒了。连带着倒下的还有几辆自行车,哗啦哗啦的,惊扰了很多人。一个叔叔扶起了老大爷,还有几团体帮助扶起了自行车。他们看老大爷穿着褴褛,忙问缘由,原来老大爷家境不好,生活贫苦,人们听了,都自动给了老大爷钱,老大爷感谢极了。

 活动完毕了,“文明美德伴我生长”不只成了每团体的口号,更成了他们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3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