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所谓说服:就是指说服者巧妙地运用各种可能的说服手段(媒介),直接作用于人的五觉系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进而间接地作用于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和脑),从而影响人的心态和思想,甚至进一步主导人的意志及改变人类行为的一个目的性很强的活动过程。
怎样才能具有说服力一、调节气氛,以退为进
在说服时,你首先应该想方设法调节谈话的气氛。如果你和颜悦色地用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并给人以维护自尊和荣誉的机会,气氛就是友好而和谐的,说服也就容易成功;反之,在说服时不尊重他人,拿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那么说服多半是要失败的。毕竟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就连三岁孩童也有他们的自尊心,谁都不希望自己被他人不费力地说服而受其支配。
二、争取同情,以弱克强
渴望同情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比较强大的对手时,不妨采用这种争取同情的技巧,从而以弱克强,达到目的。
三、善意威胁,以刚制刚
很多人都知道用威胁的方法可以增强说服力,而且还不时地加以运用。这是用善意的威胁使对方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说服目的的技巧。在一次集体活动中,当大家风尘仆仆地赶到事先预定的旅馆时,却被告知当晚因工作失误,原来订好的套房(有单独浴室)中竟没有热水。为了此事,领队约见了旅馆经理。
四、消除防范,以情感化
一般来说,在你和要说服的对象较量时,彼此都会产生一种防范心理,尤其是在危急关头。这时候,要想使说服成功,你就要注意消除对方的防范心理。如何消除防范心理呢从潜意识来说,防范心理的产生是一种自卫,也就是当人们把对方当作假想敌时产生的一种自卫心理,那么消除防范心理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反复给予暗示,表示自己是朋友而不是敌人。这种暗示可以采用种种方法来进行:嘘寒问暖,给予关心,表示愿给帮助等等。
五、投其所好,以心换心
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能给他人一种为他着想的感觉,这种投其所好的技巧常常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要做到这一点,“知己知彼”十分重要,惟先知彼,而后方能从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
六、寻求一致,以短补长
习惯于顽固拒绝他人说服的人,经常都处于“不”的心理组织状态之中,所以自然而然地会呈现僵硬的表情和姿势。对付这种人,如果一开始就提出问题,绝不能打破他“不”的心理。所以,你得努力寻找与对方一致的地方,先让对方赞同你远离主题的意见,从而使之对你的话感兴趣,而后再想法将你的主意引入话题,而最终求得对方的同意。有一个小伙子固执地爱上了一个商人的女儿,但姑娘始终拒绝正眼看他,因为他是个古怪可笑的驼子。
怎样才能具有说服力1、对待听众不可盛气凌人
即使你可能是你要讲的这个专题的权威人士,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盛气凌人地对待听众。
2、说话要直截了当而且中肯
如果你想在你所说的各种事情上都取得驾御人的卓越能力,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集中一点,不要分散火力。
3、不要夸口
不但永远不要夸口或者言过其实,而且在陈述你的`情况时还要动脑筋为自己留有余地,这样你就不必担心会遇到什么责难。
4、步步为营、分阶段实施
将需要说服他人的问题,分解为几个不同的部分,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对象,化整为零,分为不同的阶段实施说服。
5、以理服人,不能强加于人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的关键在于帮助对方产生自发的意志,激发其行动的力量,才能达到良好的说服效果。
6、知己知彼,设身处地
不仅要考虑清楚自己的想法与行动,也要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对方的情况,以便慎重思考应对的说服策略。通过投其所好和强调双方的利益,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7、要以权威的腔调讲话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熟悉你讲话的内容,你的题目了解得越多越深刻,你讲得就会越生动越透彻。另外,最简洁的文章总是最好的文章,就是因为它最容易理解。
8、用事实和数据说话
事实和数据是客观事物的具体的表现,比任何的描述和个人感受都更有说服力,同时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沟通中最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事先考虑好对方会提什么样的问题。
9、从上向下俯视对方,是威慑对方的一个好办法
如果从下往上仰视对方的话,就很可能被对方的威慑力压制。可能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其实这时的感觉,与小时候我们仰视父母的感觉是一样的。
10、使用具体和专门的词汇和词语
说话所使用的词汇和发布命令时使用的词语都是简单、简洁的并且容易理解的。但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词汇和说一些没有用的事;不要用一些琐碎或者没有什么价值的小事扰乱你的听众的心思。
我们都知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良好的当众表达能力往往能够使人际关系变得融洽。而在表达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双方观点不同的情景,如果处理不好,往往会给人际关系造成直接或间接的伤害,因此说服技巧和处世应变能力就成了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总结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运用到的说服技巧,它们将会帮助你消除尴尬,避免人际交往过程中因观点不一所造成的麻烦。
1站在对方的立场
在彼此观点存在分歧的时候,你也许曾试图通过说服来解决问题,结果却往往发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其实,导致说服不能生效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没把道理讲清楚,而是由于劝说者与被劝说者固执地踞守在各自的立场之上,不替对方着想。如果换个位置,被劝说者也许就不会“拒绝”劝说者,劝说和沟通就会容易多了。
2通过赞扬调动热情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渴望的“评价”,希望别人能够了解,并给予赞美,所以适时地给予同伴鼓励与赞扬往往会使双方的关系更加趋于亲密。在职场中,上级对下属的赞扬就显得尤为重要,当下属由于非能力因素借口公务繁忙拒绝接受某项工作任务之时,作为领导的你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和热情去从事该项工作,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很忙,抽不开身,但这件事情只有你去解决才行,我对其他人做没有把握,思前想后,觉得你才是最佳人选。”这样一来,就使对方无法拒绝,巧妙地使对方的“不”变成“是”,这个说服的技巧主要在于对对方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赞扬,以使对方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3以真心打动别人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进行说服的时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对方情感的征服。只有善于运用情感技巧,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才能打动人心。感情是沟通的桥梁,要想说服别人,就必须跨越这样一座桥,才能攻破对方的心理壁垒。因此,劝说别人时,你应该做到排心置腹,动之以情,讲明利害关系,使对方觉得你们是在公正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而不是抱有任何个人的目的,更没有丝毫不良的企图。你要让对方感觉到你是在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为他的切身利益着想。
4忍一时风平浪静
当别人与自己的意见或看法相左时,千万不要不顾一切地据理力争,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同时激起对方的逆反情绪,使争论逐渐偏离谈话的初衷,而转向对个人的攻击。因此,在出现类似的情况时,高明的方法应该是克己忍让,以柔克刚,用事实来“表白”自己。一旦你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必然也会平息对方可能出现的暴躁情绪,在无形中达到了规劝与说服的目的。这种忍让的气度和“四两拨千斤”的说服技巧常常能赢得别人的好感与尊敬。
5共同意识的作用
朋友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某些“共同意识”,因此,在谈话过程中出现矛盾的时候,你应该敏锐地把握这种共同意识,以便求同存异,缩短与对方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其实说服本身就是要设法缩短和别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共同意识的提出往往会增加双方的亲密感,最终达到接近对方内心的目的。
6说服时的语言艺术
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如果你总是板着脸、皱着眉,那么,这副样子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与抵触情绪,使说服陷入僵局。因此,在注意到这一点时,你可以适当点缀些俏皮话、笑话、歇后语,在说服的过程中,使对话的气氛变得轻松些,这样往往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7自责的作用
在工作中也许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要将某一项艰巨的工作或任务交付同事或下属时,明知可能不为对方接受,甚至还会引起他的不满,但此事又太重要,实在非他莫属。要说服他十分困难。在面对这样的情形时,怎么办?我们的方法是你不妨在进入主题之前先说一句:“现在我要向你交待一项工作,虽然明知你会感到不愉快!”这样的表达使对方听了以后,便不好意思拒绝或不满了,这就是自责的作用。在平时的生活中这也是说服的最好技巧,没有人会对一个已经做过自我检讨的人再横加指责,而你的这种“自责”也是谦虚的一种表现。
8顾全别人的面子
每个人都会因为面子而与别人发生过或多或少的冲突,这是因为每个人都很在乎它。因此,在说服别人的时候,你也要尽量考虑到保全对方的颜面,只有这样,说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就像在职场中,你想要改变同事已公开宣布的立场,首先要做的就是尽量顾全他的面子,使对方不至于背上出尔反尔的包袱。假定你与同事在一开始没有掌握全部事实的情况下产生了分歧,为了说服他,你可以这样说:“当然,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这样设想,因为你那时不知道那回事。”或者说:“最初,我也是这样想的,但后来当我了解到全部情况后,我就知道自己错了。”这样的表达可以把对方从自我矛盾中解放出来,使他体面地收回先前的立场,你们之间的关系却不会受到任何的负面影响。
上述的这些说服别人的技巧每天都会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上演,有些人因为掌握了其中的精髓而使自己的人脉网络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和拓展,而另一些人则因为某个细节处理不当而失去了潜在的人脉资源。你最终会成为哪一种人呢?
下面结合具体的教育实例来探讨一下教师说服性沟通的技巧。
单面说服与双面说服
当你就某一话题企图说服对方时,仅仅提示自己主观的说服方法谓之“单面说服”。一并指出反对的观点和自己主张的缺陷的说服方法谓之“双面说服”。研究哪一种说服方法更有效呢?根据已有的研究,对原先的观点与说服方向相反的学生和高年级的学生,双面说服更有效;对原先的观点与说服方向一致的学生和低年级学生,单面说服比较有效。因此,单面说服与双面说服的效果并不单纯,必须考虑学生原先的观点和不同的年龄,研究相应的说服方法。但无论是在讲课还是在与学生谈心的过程当中,如果说上一句“如果我有什么不妥当或者不全面的地方,希望同学们能够批评指正”,往往更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这样做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一种可信赖感,同时也改变了教师高高在上,惟我独尊的地位,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老师和自己是平等的,一切也从他们的角度着想。
含蓄婉转与直截了当
说服的结论应该明白地表示出来,还是有所保留,让学生自己引出来呢?在说服意旨单纯的场合和学生智力水准高的场合,不明示结论更为有效;在主旨复杂的场合和学生智力水准较低的场合,明示结论较为有效。当然,即使不明示结论,教师也必须传达给学生能够理解的信息,使对方理解你想说些什么。对低年级学生的说服,应尽量浅显易懂,明明白白地提供结论,这样更能见效。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讲究颜面,尤其是中学生,如果直接指出他们的错误,他们也许会碍于面子不肯接受,如果用含蓄婉转的方法跟他们沟通,给他们留有思索的空间,让他们自己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主动提高要比教师声嘶力竭的说教要有效得多。例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成熟得比较早,“早恋”现象比较严重,但对待这个问题,只能“疏导”不可“堵塞”,直截了当地制止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含蓄地说出老师不赞成这种做法,委婉地指出这将对学业、生活等方面产生哪些负面影响,让他自己从这片沼泽地中走出,也许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威胁性说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使用带有威胁性的说服,例如,为了防止学生打架斗殴,常常播放少年监狱中的一些事情。这种说服方法是否有效呢?根据伸田博己的研究,有一定威胁强度的说服比较有效。不过,这种说服倘若不加以仔细考虑,也会产生种种问题,如:也许教师所批判的一些做法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深田认为,采用威胁性说服应考虑下列几点:
(1)不仅仅显示威胁,而且还要显示对付威胁的有效办法,否则容易产生混乱。
(2)威胁必须有现实感。倘若缺乏现实感,发出信息者的威胁意图受到怀疑,那么强度威胁就会带来反感。
(3)焦虑倾向和较敏感的学生对强度威胁容易产生防卫性机制,对这种学生采用强度威胁必须慎重。从教育的角度讲,不宜随意利用恐怖感情引起学生不必要的焦虑。
阶段要求法
说服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有时需要反复实施。在教育实践中往往要求反复地说服。说服是愈常反复愈有效还是相反,会招致负效应呢?根据卡西奥波等人的反复效应研究显示,反复次数(1.3.5)和说服效果之间成道U字型关系(反复三次效果最好)。说服方向与受信者呈相反和相同方向时,都呈现同样的关系。也就是说,说服不是一次有效,而是反复多次较为有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对方的态度与行为。在教育情景中,可以持续地反复地进行说服,但不宜次数太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重要的是教师要有耐心,直到打开学生的心扉为止。和这种说服的反复有关,说服有所谓的“阶段要求法”的技巧。这种技巧是指,起初进行小小要求的说服,一旦获得承诺,即使做出更大要求的说服,也容易被接受。因此,不宜直接对学生施加压力,分步骤进行说服将更为有效。
角色扮演法
模拟性、假想性、即兴式表演某一情景中的角色,掌握、训练特定的态度和行为,或者借此改进人际关系,称为“角色扮演”。根据贾尼斯和金及原冈的研究,扮演和自己的观点相反的角色,从该角色出发说服对方,比单纯的作听众,更能朝说服方向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见解。通过这种角色技法让学生扮演和自己立场相反的角色,有可能引导学生朝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对于深化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有好处的。例如,班级有个学生脾气特别暴躁,总喜欢对别人发脾气,并且对周围的一切都挑三拣四,在与他谈心的过程当中,多次建议他“换把椅子坐坐”,即把自己想象成自己的同学,当周围有一个不随和的人会有什么感受,经过多次谈心后,他基本上能够认识到自己心理上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相互说服法
教师通过班级团体的干部和周围的同学进行说服的方法也相当有效。使处于同等环境中的干部和同学好好理解教师说服的意图和旨意,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比教师直接去说服更有效,当然,这要以学生之间业以建立起一定的信赖关系为前提。例如,文科班女生比较多,比较文静、害羞,上课时安安静静,下课问问题的学生也很少,在班会课、上课时多次启发、动员,但基本上没有任何效果,后来,找到相对比较喜欢质疑的学生,让他设身处地地在同学面前讲讲自己问问题的感受,并多多鼓励、带动周围的同学一起走进老师的办公室。在这之后,班级一带二,二带四,四带八,质疑的风气越来越浓,成绩自然也有很大的进步。
团体决议法
教师通过团体决议的方式,按照团体规范、气氛去从事说服工作,也可以引导学生朝一定方向改变。团体决议方式比起个别化教育和授课,更容易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若干启示和导引,通过学生自身的讨论做出团体决议,比教师的直接影响,更能有效地使每一个学生和班级全体成员的见解方式改变。初三下学期分班,小齐被分到了快班,从普通班进来的他备感压抑,环境的陌生和学业的压力导致他的情绪十分不稳定,和同学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全班展开讨论,怎样使集体不出现“孤雁”,同学们集思广益,纷纷出谋划策,一个个方案,一条条措施,一句句温暖的话语终于感化了他那颗冰封已久的心灵,最后班级成立了生活、学习互助组,这样做是同学们自己的决定,是他们心甘情愿的,这不但帮助了小齐,而且使班级同学之间的交流加强,体现了集体的力量。
期待法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学校,随意抽出一部分学生的档案,告诉老师,这些学生将来都会有很高的成就,然后就离开了,半年以后,当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发现当初他们指定的那些将来会有很高成就的学生,在学业上都有很大的进步,而其他学生在学业上取得的进步就不那么明显。这个实验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期待效应的作用。换个角度,期待法也可推广为整体规范和团体动力学促进个体发展的方法。根据凯利和沃尔卡特的研究,愈是高度评价自己所归属的团体的规范,愈能接受符合规范的说服,同时也显示出对违反规范的说服的抵制。因此,教师在说服之前,给学生们以最高的期望值,时时刻刻告诉学生们,在老师的心目当中,你们是最优秀的,同时也相信你们不会令老师失望。在这种鼓励式的舒服之下,学生将会比较好地按照老师的期望路线发展。积极的期待是以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为前提的,只有教师热爱学生、同情学生,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和朋友,学生才会信任他,才会向他所期待的方向努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期待并不是一味的迁就、放任,也并不是孤芳自赏,把一切建立在不可实现的空中楼阁中,而是分析实际情况,给学生一个正确而合理的期待。
这几种说服沟通的技巧并不是孤立独行的,它们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渗透,相互支持。如果把几种方法融会贯通在一起,一定会得到较好的效果。但要知道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当中,能够达到预期结果,语言在其中起到了独特的魅力。班主任在语言艺术上应达到三种境界:一是情在言先,语言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言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语言是干瘪的。别林斯基说,“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劝说发出熊熊的烈焰和热”。情感是语言的表达过程中的乘号,语言中充满情感,会使语言的感染力成倍地增加。二是理在言中,中国有句俗语“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尤其对待世界观正在形成期的学生,要让他“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三是意在言后,谈话虽然结束但意味深长,让学生慢慢地去反思,去品味,产生“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的效果。在三种境界的指引下,使沟通的技巧不断地推陈出新,不断地丰富发展,使教师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当中,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真正地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地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5D说服法
说服人有很多方法,人力资源心理学专家宋联可研发的5D模型,,针对5D性格采用适当的说服方式,会增强说服的效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是劝导说服别人的最根本的原则。以理服人就是摆事实、讲道理,让人从你讲的道理中领悟到其正确性,从而接受你的意见,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需要注意的是劝导说服要抓住关键。大凡被说服者,往往对某一问题想不开,怀有成见。要说服之,非对准这个要害不可。否则,喋喋不休,磨破嘴皮,也是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再就是劝导说理要具体实在,不能讲空话、套话和大话,需要的是实在的论证说理。
下面请看陈毅同志说服一个私营工商业者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天,陈毅市长来到一家纺织厂,他笑着说:“老板,我冒昧来访,欢迎吗”
这位老板正为一件事发愁,便发起牢骚来:“陈市长,今天工会又来要我废除‘抄身制’。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工人下班有抄身婆搜身,还经常丢纱呢,如果取消抄身制度,纱厂不被偷光才怪呢!”
陈毅不紧不慢地说:“要说办工厂,我要拜你为师。因我只当过工人,没有经营过工厂嘛!要说管理工人,教育工人,你要向我学习哩!我参加了革命,就一直搞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在这方面我可以给你当参谋,还带‘长’呢!你倒是要我这参谋,还是不要”
经理连声说:“要,要,请您快说。”
“我在法国当过工人。那个工厂大得很,老板也比你厉害得多。厂子四周筑起高墙,拉上电网,还雇了一大帮带枪的警察,对每个下班的工人,从头搜到脚,那过细的劲头,身上硬是连一颗钉子也藏不住。但结果呢甲原料、零件还是大量丢失,为什么呢老板把工人只当成会说话的工具,劳动很重,工资很少,工人实在无法养家糊口,工厂赚了钱对工人毫无好处,他们为什么不拿呢现在不同!工人翻身当了主人了,他们懂得生产经营搞得好,新中国才能富强起来,工人才能改善待遇。你们虽是私营企业,但也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可以有利于国、有利于民。所以,以我之见,你应该在纺织业带头,用我的办法试试看,废除抄身制,关心工人利益,待工人如朋友、如弟兄,有困难多与他们商量。我相信眼前的困难会克服的。”
经理听了连连点头:“想想是有些道理。”第二天,他就主动找工会研究,决定废除抄身制。
陈毅同志一番话,使资本家奉若神明的“抄身制”取消了,足见劝说有术,言之有力,这正是以理攻心的威力。
以理服人最重要的一点是摆事实,出言有据,事实确凿,对方的观点就会不攻自破。
以理服人还有许多技巧,比如从论据、论证、论点方面进行说理,都能达到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说服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痴情女失恋痛不欲生,要靠说服;年轻人不求上进作风浮躁,也要靠说服。
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入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题:“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题:“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纷纷点头。
列宁再问题:“那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的五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说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头表示同意。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但并不是就可以不讲“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
采用迂回论证法往往是因为问题复杂,或对方深怀敌意、居心不良,不便用一般手段对付。
实践中,主要针对如下两种情形:
(1)对方提出问题明显,你不能如实答复,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对手的选择作出“迂回”的表象。
(2)若对方的论证没有理性,使你难以接受其观点,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对抗性的命题,对方必然要质疑,于是你就可以借他来求证,以反驳他原来的结论。
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迂回论证”时,切忌把反击简单地落在“乌鸦说猪黑”,猪也说“乌鸦不白”那样笨拙的反唇相讥上。
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就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带来严重的后果。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若他提及此事,姑娘定会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俏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给他。
说“软”话,会让对方觉得自己是在吃糖,心里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特别是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还会产生抵触心理;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会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请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有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
是一种心理手段。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哲理是智慧的结晶,令人回味,启人思考。一个人的话语中是否含有哲理,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说服时运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蕴,有助于对方从心底里信服。
说服的哲理有四种类型。
1.警策型
话语出人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点。例如,“有人活了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矛盾的,它隐藏着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与精神死亡之间的辩证关系。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经提示,却似乎是“点石成金”了,变成了耐人寻味的语言。例如,“光线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蕴相当深刻。
3.忠告型
长者的口气,明显的善意,少许的专断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点。
例如,“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拿破仑)是语重心长的话语。
4.总结型
这类语言的明显特征是归纳经验,作出一种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华)读后会让你不由自主地点头称是。
说服对方,有时不能一蹴而就。因为对方的言行,也有其根据,而你未必能一下就知晓,所以,为了达到你的目的,对症下药、变换角度是十分必要的。
变换角度就是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表达思想。当某一角度不奏效或不对路时,要及时更换角度,寻找新的突破口,把说服进行下去。
变换角度的最佳方式是:事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考虑好阐述问题的不同角度。一旦对方表示拒绝,就变换新的角度;再拒绝就再变换,直至达到目的。
一青年来到一家公司求职:“请问你们这里需要秘书吗”“不要。”
“要采购员吗”“不要。”“要门卫吗”“不要。”“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啰。”他拿出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本公司名额已满”。公司老板笑了,最后这个人被录用为销售经理。
当劝说受阻时,先暂时退让一下很有好处。退让态度可以显示出你对对方的尊重,从而赢得对方的好感,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这样再亮出你的观点来说服他们就容易多了。
以退为进的说服方法,在经济谈判中运用得较多,谈判时能否灵活、娴熟地运用“以退为进”的战术,直接关系到谈判的成败。
美国一家大航空公司要在纽约城建立一座航空站,想要求爱迪生电力公司能以低价优惠供应电力,但遇到婉言谢绝,该公司推托说是公共服务委员会不批准,他们爱莫能助,谈判陷入僵局。航空公司知道爱迪生公司自以为客户多,电力供不应求,对接纳航空公司这一新客户兴趣不浓,其实公共服务委员会并不完全左右电力公司的业务往来,说公共服务委员会不同意低价优惠供应航空公司电力,那只是托词。航空公司意识到,再谈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于是索性不说了。同时放出风来,声称自己建发电厂更划得来。电力公司听到这个消息,立刻改变了态度,主动请求公共服务委员会出面,从中说情,表示愿意给予这个新客户优惠价格。结果,不仅航空公司以优惠价格与电力公司达成协议,而且从此以后,大量用电的新客户,都享受到相同的优惠价。
在这次谈判中,起初,航空公司在谈判毫无结果的情况下,耍了一个花招,声称自己建厂,这就是“退”一步,并放出假信息,给电力公司施加压力,迫使电力公司改变态度压价供电。这样航空公司先退一步,后进两步,赢得了谈判的胜利。
说服对方,理是基础,但仅有理是不够的。常言道,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寻求共鸣,便可使你成为对方的“知己”,避免“话不投机”。
所谓共鸣,是对话双方思想感情上达到基本一致的体验。借助感情共鸣,可以消除对方的对立情绪,赢得对方的信任,营造融洽气氛,从而为你的说服铺平道路,使对方从心理上愿意接受你的劝说或主张。
寻求共鸣的技巧之一是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大干世界,芸芸众生,虽然个性千差万别,但总有共知、共爱、共有的话题。年龄上、地域上、经历上、兴趣爱好上,都可有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些话题,便是寻求共鸣的素材。
有一次,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到某市演出,市属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纷纷前去采访。不料,姜昆一一婉言谢绝,令记者们十分失望。这时,有位爱好相声的女记者却再次叩响了姜昆的房门,说:“姜昆同志,我是一个相声迷,我对你的演出有些意见……”姜昆便十分热情地接待了她。
女记者正是利用了她和对方对相声的爱好及共同兴趣做文章,使对方产生了共鸣,接受了她的采访。
说服他人,理是基础。但是,当理由已充分展开还不见效的时候,或者你自我感觉逻辑推论的力量单薄的时候,你不妨试试遵循古人的训言,请将不如激将。利用一定语言技巧,刺激对方,激发对方的某种情感,使对方的情绪波动或心态变化朝着你所期望的目标发展。
激将劝服的技巧之一,是正面激将,即用鼓励、信任的语言,使对方树立起自强、自信之心,从而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你的主张或决定从事你所期望的某种行动。
《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的作者赖斯·吉布林经历过一件事。一天,他来到某市他曾住过的旅馆住宿。当他穿过那些挤在办公桌前想住旅馆的人群时,办公桌后的一位职员抱歉地说:“哎呀,赖斯,你应该让我们知道你要来这儿。照目前这个样子,我恐怕不能帮你什么忙。”赖斯回答说:
“看起来我们的确碰上了难题。但是,如果说在这个城市中还有哪个旅馆职员能解决它的话,我相信,那就是你。我不需要再去寻找,因为,如果你也不能给我找个房间,我就准备睡到公园里去。”这一席话,刺激了对方,表明了对对方的极大信任。因而,那位旅馆职员说道:“好吧,让我想想办法。”这是对赖斯正面激将的“投桃报李”。那位职员最终帮赖斯找到了一个非正式的小房间。
无论是什么人,只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因此,在说理中,我们也应考虑到人的需要,借助对方的需要,进行说服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认为,人们的需要尽管千差万别,但仍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需要,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是按层次分布的,依次逐级上升。当低一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后,人们就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古人云,“衣食足而后知荣辱”,说得也是这个道理。
激发需要的技巧之一,是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和马斯洛的需要理论,通过满足对方较高层次的需要来说服对方。
例如,张、王同为民办教师,后来,张嫌民办教师工作辛苦,待遇低而弃教从商,同时疏通关系,让其仅读过小学五年级的妻子代执教鞭。王担心张妻误人子弟,常帮她提高业务,但是,张知道后反指责王动机不纯。
王气愤不过,找到校长。校长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张某是什么样的人,老师们心里都清楚。君子不计小人过,你用不着与他一般见识。”校长的一席话,从尊重的需要上,肯定了王的行为,使王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因此,王听完话后怨恨全消,工作热情不减。
其实在大千世界,我们生活的周围大家的性格都不相同,三观也不相同,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是有时候我们必须要去说服别人去做一件正确的事情,有意义的事情,那么我们就得有说服力,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才能做到你对别人的说服有说服力呢?
第一、在说服别人或者想拜托别人做事情时,我们行动的目的都是“为自己”,而非“为别人”,不管怎样进攻或恳求对方,对方要是总是敷衍应付漠不关心。这时候首先要打消对方心理上的不关心,然后找出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诱导说服。
第二、在说服别人时,有时候就是一场谈判,不是一次性就能说服别人,得懂得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去说服。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主题,从某一个点切入,有小到大,由远至近,由轻到重,逐层展开,直至揭示问题的本质,进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第三、要想说服众人,其实利用“从众心理”是个很好的办法。要想好好说服别人,其实可以采用以众敌寡,逐渐同化的方法。一个人面对另一个人苦苦相劝,可能并不能达到很好的说服目的,但是让多人轮流去劝说,可能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第四、利用归谬说服别人,让对方主动做出让步。其实归谬说服就是先假设对方的观点言之有理最后引申出一个连对方都不得不承认的结论,从而让对方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观点。
第五、不要把自己的意见一开始就强加到别人身上,就像我们要买东西或者做什么事情受到别人的强迫一定会在心里感到不高兴。但是自己要是主动买东西或者主动去做事情,能够事倍功半。
第六、要想说服别人,要运用心理定式让对方不断同意你的意见,制造对方同意你观点的心理定式,最后引入正题,对方往往到最后也会被你说服,从而同意你所说的观点。
第七、想要说服别人,不是讲大道理,要有理有据,有正对性的、要用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别人,要用温和的语气跟别人对话。始终要让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保持一致。如果在说服的过程中出现了不一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不适感,所以要注意。
现实中,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你实施隐秘说服力,让我们一个个来看如何才能说服他人。下面我为你整理说服别人的策略,希望能帮到你。
说服的策略——
一、抓住关键
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不是与对方不停地周旋,而是抓住关键,一语中的。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成大事。可看一例:
汉代着名丞相萧何有一次向汉高祖刘邦请求将上林苑中的大片空地让给老百姓耕种。上林苑是一处为皇帝游玩嬉戏打猎消遣的大片园林。刘邦一听萧丞相居然要缩减自己的园林,不禁勃然大怒,认为萧何一定是接受了老百姓的大量钱财,才这样为他们说话办事的。于是萧何被捕入狱,同时被审查治罪。当时的法官廷尉为讨好皇上,只要皇上认定某人有罪,廷尉不惜用大刑使犯人服罪。就在这紧要关头,旁边的一位姓王的侍卫官上前劝告刘邦说:“陛下是否还记得原来与项羽抗争以及后来铲除叛军的时候吗那几年,皇上在外亲自带兵讨伐,只有丞相一个人驻守关中,关中的百姓非常拥戴丞相。假如丞相稍有利己之心,那么关中之地就不是陛下的了。您认为,丞相会在一个可谋大利而不谋的情况下,去贪百姓和商人的一点小利吗”
简单几句话,句句击中要害。刘邦深有感触,终于认识到自己的鲁莽,对不起丞相的一片诚心,感到非常惭愧。于是当天便下令赦免萧何。
汉代的另一位开国元勋周勃,曾经帮助汉室铲除吕后爪牙,迎立汉文帝,有定国安邦的大功。可后来当他罢相回到自己的封地后,一些素来忌恨周勃的奸伪小人便趁机向汉文帝诬告周勃图谋造反。汉文帝竟然也相信起来,急忙下令廷尉将周勃逮捕下狱,追查治罪。按汉代当时的法律,凡是图谋造反者,不但本人要处死,而且要灭家诛族。就在周勃大祸临头的时候,薄太后出来劝文帝说:“皇上,周勃谋反的最佳时机是您未即位时而先皇留给你的皇帝玉玺在他手上,并且统帅主力部队北军的时候,但是他一心忠于汉室,帮助汉室消灭了企图篡权的吕氏势力,把玉玺交给陛下。现在罢相回到自己的小封国里居住,怎么反而在这个时候想起谋反呢”
听了这话,所有的疑虑,文帝都没了,并立即下令赫免了周勃。可以想像,倘若没有人在此二人大难临头的时候站出来为他们辩白,讲明事实真相,分析入情入理,他们二人能免去大难吗言语的威力是何其大呀!
二、迂回诱导打开缺口
在日常生活中,说服的事情几乎随处可见。母亲病了不肯到医院去动手术,要靠说服;痴情女失恋痛不欲生,要靠说服;年轻人不求上进作风浮躁,要靠说服。
进行有效说服的一个较好的策略是采取迂回战术,不从正面入手。直接说服容易让对方产生抵抗心理。所以,不妨从侧面打开缺口。
俄国伟大的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叫嚷,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心中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便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着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很恳切地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看可不可以呢”
农民们一听这话,便知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于是答道:“完全可以。”
列宁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再问:“那还是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皇宫终于保住了。
迁怒于物往往是情感朴直、思维简单化的一种表现,这时关键在于疏导。面对激愤的群众,列宁的五句循循善诱的问话,理清了群众思路,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他采取的步骤是,首先理解和赞同群众的观点,这样可以争取到引导群众的时间和机会;其次,正本清源,使农民们懂得,皇宫原来是沙皇统治者居住的,但修建者却是人民群众,如今从沙皇手中夺过来回归人民群众,就应该让人民代表住,这个道理是可以服人的,因此农民们点了点头。最后一问,是强化迂回诱导的结果,让群众明确表态“皇宫不烧了”,从而完全达到了目的。
在说服的过程中,不能只讲大道理,但并不是就可以不讲“理”,如果将道理讲得具体生动,引人思索,让他们觉得是这么个理儿,就能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将道理说明白。
三、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攻心说服最基本的要点之一,是巧妙地诱导对方的心理或感情,以使被说服者信服。
如果说服的一方特别强调自己的优点,企图使自己占上风,对方反而会加强防范心。所以,应该故意先点破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暂时使对方产生优越感,而且注意不要以一本正经的态度表达,才不会让对方乘虚而入。
当一个人认为可能自己会被人指责时,不妨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先数落自己一番。然而人心是很奇特的,当对方发觉你已承认错误时,便不好再多指责。如当你有求于对方时,一开始你就说:“我这可能是无理的要求”,“我说这些话可能有点鲁莽”,或“我说的话虽是过份点。”此时,即使你说的话确实令对方感到厌烦,对方也不会因此当面指责。如果反复使用,反而更能加强效果,使对方轻易地听完你的要求,并接受你的要求。
看到了吗,做任何事都要策略,说服也不例外。
四、提高你自身的专业水平、权威性、可信度;
《社会性动物》提到,人们对声望影响说服效果的思考由来已久,公元前300年以前,亚里士多德,世界上第一位有着名作品传世的社会心理学家,他说,与其他人相比,我们会更容易完全相信一个正直的人;当人们的对问题的认识不能做到确定无疑或者存在不同意见时,这一点便是绝对正确的。
在西方媒体面前,我们的媒体并不容易说服人。很多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内主流媒体发布了第一手资料,在人们眼里,尽然都显得可疑。给出“躲猫猫”说法的相关部门,很难再发布什么消息让人家相信。
提高你自身的权威性,就是要让人觉得你很牛,要么是真的很牛,要么是冒充很牛。冒充很牛而不被戳穿也需要水平,水平不高就是装逼,成为笑柄。动辄戒严封锁,出入前呼后拥,也是在说服大家,我比你牛,你应该服我。
冒充牛人最让人叫绝的,莫过于**《猫鼠游戏》里的小弗兰克,装老师、装副机长、装装医生、装律师,看我七十二变。
五、选择性地呈现某种事实,这种事实会潜移默化影响受众,使受众的态度向你预先设定的方向转变。
“很少有人类历史上的成就可以和我们探索太空的成就相匹敌。也很少有照片能够象在这些旅程中所拍下的照片那样得到如此一致、令人感动并得到广泛承认。 这些照片令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和自身的方法。所拍摄的照片都是由哈苏相机拍摄而成。”如果这段文字出现在对宇宙探索的科普文章中,你很难将其与想把一台哈苏相机卖给你的营销人员联系在一起。 在这段文字中,没有强硬的说服,只有事实。而这一事实影响了我们对哈苏相机的态度,虽然你未必想拍什么河外星系,可你必定想拥有一台哈苏牌相机。
此种说服策略,可称之为软说服,演绎自软文。软文说服之妙,精妙之处就在于一个“软”字,好似绵里藏针,收而不露,克敌于无形,其效果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果说硬说服是外家的少林功夫;那么,软说服就是以柔克刚的武当拳法,软硬兼施、内外兼修。
对历史的书写,就是一种对事实选择性地呈现。不同的政治立场对历史的书写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是为统治者宣传的工具,统治者写的历史永远是在说服你,我的出现是众望所归,我的存在将符合你们的根本利益。
六、为被说服者的利益着想。
人们的各种选择总是围绕自己的利益做出的。如果你能让受众相信,你的观点、产品、意见符合他们的利益,那么你就能说服别人。
通常在商场里,能够帮顾客精打细算,做出貌似物美价廉而不是最贵最好的消费选择的导购员,能够做成更多的生意。甚至在一些与消费无关的地方,比如给一些培养教育小孩的建议,解答一些生活中的问题,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七、陈述与自己的立场(利益)相反的观点,以达到说服别人的目的。
《社会性动物》在探讨如何增加宣传者或说服者的可信性的部分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在说服我们的时候没有得到任何好处(而且可能失去一些东西),我们就会信任他,他也就会更有效力。我们更相信一种产品的用户的评价而不是产品商家自己对产品的评价,商家的评价在我们看来是王婆卖瓜,需要警惕。(过分张贴溢美之词的用户留言在我们看来也会显得可疑,会将其和枪手行为联系在一起。)
转换甚至颠覆你作为说服者的立场,可以拉近与你的受众之间的距离。让他觉得你有点像自己人,而不是一个气焰嚣张的“反动派”。这还不是最主要的,你的“反个人利益(立场)”举动打击了他内心的“人人为己”的牢固观念,为了减少这种认知失调,他会把你和坦诚无私这样宝贵的字眼联系在一起,来合理地解释你的反常举措。
曾经有选修课老师这样对下面的学生讲到:“这门选修课不选也罢,其实没什么意思,考试也是迫于校方的压力,但我不会难为大家,不过既然来了,你们就随便听听吧。”这种老师多半会博得同学的喜欢,课堂互动效果明显。
八、无意中透露出那些希望被说服者接受的信息。
如果受众能够绝对肯定你的言行并非试图影响他或者说服他,那么你的可信性也可以增加。这是因为,你的受众如果相信你并不和他的利益发生关联,那么你的言行立场对于他就是中立的,你透露出来的信息不会由于利益色彩而对他不利,也就值得信任。
那么人们是如何确信别人的言行没有在试图影响自己呢在当我们觉得自己是信息交流的旁观者或局外人的时候,特别是自己通过努力得到了别人不愿意透露的信息的时候。比如你听到别人的交谈或者电话聊天,私拆了别人的信件,翻看了别人的日记,进入了别人的个人电脑,见到了其它公司的内部机密文件。你基本会对这些信息深信不疑。
那些交谈、电话聊天、信件、日记可能就是特意呈现给你的。这是说服者的技巧之一,甚至可称之为诡计。蒋干自告奋勇过江见周瑜,在周瑜帐中偷得密信呈于曹操,蔡瑁张允遂被斩首。
还看到这样一则故事:“宋曹玮知渭州,号令明肃,西夏人惮之。一日玮方对客奕棋,会有叛夸数千,亡奔夏境。堠骑(骑马的侦宿员)报至,诸将相顾失色,公言笑如平时。徐谓骑曰:‘吾命也,汝勿显言。’西夏人闻之,以为袭己,尽杀之。”有部下叛变投敌,曹玮告诉自己人说,那些部下是奉命而行,成功说服了西夏人帮自己清理门户。
生活中时常会看到一些拙劣的说服者,他们在你面前对着手机不耐烦的抱怨:“这种一两千万的小单就不要和我请示了!”聊博一笑。
九、告诉被说服者,大多数人怎么做。
从众心理分析当中指出,在信息不明朗的情况下,个体会认为群体比个体掌握更多的信息,具备更强的判断力,具备更高效的决策能力,当面对一种场景犹豫不决时,别人的行为就成了可靠的信息来源和有效的行动指南。
这一策略的拙劣招式就是伪造民意或强奸民意,以人民的借口成全个人之私,惯用口吻要么是“人们纷纷表示”,要么是“广大农民兄弟们普遍认为”,登封造极莫过于:地球人都知道。
还有一种招数,就是安排“托儿”。卖布的叫“布托儿”,卖鞋的叫“鞋托儿”。看病时会遇上“医托儿”,看晚会会遇到带头鼓掌的“掌托儿”,有带头鲜花的“花托儿”。总的来说,就是让你看看,我们都这样了,你还不赶快这样啊
十、将自己的目的升华至普遍价值的高度。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而不是以培养薪水高社会地位高的人才为校训,虽然它们都是这样做的。某奶粉广告的口号是强壮中国人,虽然他们只能做到给你一颗结石心。他们不对你谈利益,只和你谈价值。
还有个家伙只和人们谈真、谈善、谈忍,把不少人给忽悠到沟里去了。
以上都是反面教材,读者请自重。
最近韩寒提出自己以高稿酬办杂志,和菜头说他只拿稿酬金钱回报做卖点是走了步险棋,中国文人有风骨,让他们写稿子可不能一上来就谈稿费。好的交易都得保证金钱得利,声名有加。光出钱(不是特别多的钱),别人不会买账。
十一、呈现更差的选择或对比物,使自己设定的选择显得比实际更好。
这一说服策略应用了“参照点与对比效应”,《社会性动物》在“背景对社会判断的影响”一节中与《影响力》第一章中均对“对比效应”进行了阐述,举例指出了服装导购员与售楼是这一原理的实际应用者与受益人。
十二、提供极其生动(甚至夸大的)的个例。
如果你能呈现给你的受众一个生动的个例,那么他们多半会不理睬什么统计报告和权威数据,被你的案例所说服。
其实我们脑袋里很多的观念和意见,都是通过生活中几个活生生的印象支撑着的,比如我的朋友的索尼笔记本电脑电池出了问题,我于是觉得索尼笔记本质量问题很突出;我目睹过在某一个路段发生了交通事故,那么于是觉得这个路段时交通事故多发区,这些仅仅是个例的说服力。李笑来在他的博客里,写下了多篇针对戴尔电脑服务的维权文章,时间跨度数十天,估计李笑来的读者(包括我)已经把戴尔电脑列入了黑名单。
十三、展现两方面论证。
如果一个宣传者体积反对者的观点,可以表面他是一个客观的、公正的人;另外,展现反方面论证,会暗示接受者你提出的建议或观点存在争议,降低你的说服力。
是否选择两方面论证取决于接受者的见识程度,见多识广的人更希望了解一些相反的观点,你对反对意见的忽略和刻意无视会让有见识的人不满,觉得你是在让他们相信你的观点是完美并且无懈可击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误导,这样会降低你的可信性。
有一种辩论策略叫“我比你更了解你的观点”,这一策略要求你能提出更多支持相反意见或观点的证据,然后有力的推翻这些反面证据。
接受者的立场倾向也是起作用的一个因素,对于与你的意见预先倾向一致的受众,单方面呈现观点比两方面呈现有更大的影响力。
十四、通过特定的呈现观点的次序,以使莫种观点或选择更容易接受。
艾宾浩斯在人类学习与记忆的发现方面,不仅揭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他还提出了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对于两种不同的意见或印象,最先呈现出来的会影响后续呈现出来的,因为第一意见或印象(记忆)会对后续的认知过程发生干扰和抑制(解释性定势),形成先入为主的局面,此为首因效应。另外,人们对最后(近)呈现出来的意见或印象记忆最全面,而之前的意见相比之下变得模糊和不全面,此为近因效应。
哪种效应对受众的影响更强烈,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受众做出选择的时间的滞后程度。我曾经组织过两次歌唱比赛,发现在两个比赛选手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后出场的选手会赢得更高的打分。因为评委总是在一个歌手演唱完毕后立即打分,因此,评委对刚刚演唱完毕的选手水平印象的强烈程度会超过对之前选手的印象的强烈程度,于是给最近演唱的选手打出更高的分数。于是,对于参赛歌手来说,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较早出场意味着胜出无望。
十五、影响人们的前期经验。
陈胜和吴广兄弟起事之初,在说服策略上也下了不少巧功夫。二人在算卦先生的指点下,在薄绸上用朱砂写下了“陈胜王”三个红字,并把它装在鱼肚子里。一日戍卒买来鱼,剖开鱼肚子发现了鱼肚子里的薄绸和红字。到了晚上,二人又跑到附近神庙,点起灯笼,装作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第二天,大家议论纷纷,传说着这件怪事。
对受众前期经验的影响可以用一个词可以概括大意:造势。陈胜吴广兄弟的招数不乏传人,对于一部上映前期待有加的**,你不是在进入**院看过以后才大呼上当吗
十六、注意稀释效应。
人类认知过程中,稀释效应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知和评价。稀释效应指的是中性的或无关的信息有弱化判断或印象的趋势。
仆从眼中无英雄。英雄的印象必然由独特有力的信息构建出来,对英雄人物事无巨细的了解会淡化其英雄印象发挥的影响力。为什么我们最好在演讲前罗列出主题和大纲要点,因为如果演讲过程中,大量陈述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会稀释演讲主题的影响力,达不到演讲应有的传播效果。广告商同样知道,广告中包含不可靠的或者无关的说法,可能会降低顾客强烈的购买欲求。
在这一点上,说服与演讲、做广告没有什么不同。不要让无关的意见淡化你的观点。反过来,如果你的观点中包含受众可能不愿意接受的部分,那么搞些无关的说法来稀释它,再好不过。
十七、增加说服者自身的吸引力。
美国成功心理学家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一书中介绍了在人际交往中可以增加或保持喜欢与吸引的心理品质或人格特征有:
真诚地对别人感兴趣;尽力记住别人的名字;做一个好听众而不是演说家;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经常让别人感觉到他很重要;避免当面伤害别人的感情;有错要主动承认,争辩要有分寸;不要总显得自己比别人高明;多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远保持同情心。
十八、诉诸情感,增加感染力。
烟民们会注意到,“吸烟有害健康”的文字标识以前仅出现在烟盒的侧面,而现在出现在了烟盒的正面,占用了大约1/3的平面,这些文字位置变化起到的效果在我看来并不明显。国外烟盒上的吸烟警示标示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于张贴一张病患恶化的,看了都有些恶心。最直接的情感冲击,带来最强烈的说服力。
如果我们生活在没有电视的时代,没有条件对汶川地震现场进行震撼的多媒体报道,看不到那么多与影像记录,我想能够被灾难说服的人会少的多,这就跟你只是听说过唐山大地震带给你的震撼一样。没有亲历,便没有感染,没有感染,便很难说服。
十九、提供实施某种选择的有效的行动指南。
如果你的说服更像一次免费培训,那么说服效果会好得多。在商场里随处可以看到女性化妆指南,数码相机摄影技巧,领带的打法说明,某种石头具有什么内涵代表什么感情,多种多样的套餐组合……。我还会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不问人的话猜半天都猜不出是用来干什么的,或者即使知道做什么的,也不明白如何操作,对于这种商品,我只能说抱歉。
二十、提出更高的要求。
鲁迅先生说:“如果有人提议在房子墙壁上开个窗口,势必会遭到众人的反对,窗口肯定开不成。可是如果提议把房顶扒掉,众人则会相应退让,同意开个窗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