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教授开篇提出开展汉语教学实际上是进行“造桥”工程。任何外语教学,包括汉语教学,实际上都是一项“桥梁工程”。汉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通过汉语的“汉语桥”。因此需要高素质的造桥大军,以修建通往汉语口语、汉语书面语以及中国文化的桥。
“造桥工程”的性质要求每位汉语教师都应该具有较好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心理素质。知识结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便是语言知识,具体是说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知识;在能力结构中,有一种很重要的语言能力,具体是说母语能力和外语能力。于是陆教授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所包含的内容展开详细具体的讲解。其中陆教授的观点“语言素养=语言知识+语言能力”最让我获益匪浅,陆教授对此都进行了具体详细地讲解说明,可以说是重塑了我对汉语教师所需语言素养的认识。
语言素养之一:具有较好的汉语言文字学方面的功底
崔希亮教授多次说:“汉语教师要有汉语知识。对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语用规则、语篇知识一定有所了解。”那是因为汉语教学最核心、最基础的教学内容就是汉语言文字知识教学。为什么呢?因为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掌握好汉语,特别是汉语书面语,为各国培养越来越多的汉语教师、中文翻译人员。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汉语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以及由学生出现的偏误现象而引发思考的问题,绝大部分都是汉语言文字方面的。于是陆教授举了五个实例说明这一观点。
实例一三个上声字连读变调问题,第一个字有时读成阳平调,如“展览馆、小米酒”;有时则读成半上调,如“很勇敢、小雨伞”,而中间那个字,始终是读阳平调,这为什么?是否有规律可循?
三声连读变调问题是留学生甚至汉语者都很难掌握的问题,因此陆教授通过举例清晰明了地说明了其中的规律。三声连读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1+2”模式,如“好雨伞、很勇敢、有小米”,三个汉字读音都为上声,但在实际语流中变为[21+35+214]调;另一种情况为“2+1”模式,如“小米酒、展览馆、也许有”,在这种情况中,三个汉字的实际读音为[35+35+214]。不难发现不管在哪种情况下,第二个汉字读音都为[35]调,第三个汉字读音都为[214],所以变化在于第一个汉字的读音,到底是[21]调还是[35]调,就需要看这个词是“1+2”模式还是“2+1”模式。尽管三声变调问题之前学过,但陆教授的这次讲解说明使我对这个知识点有了更透彻的理解。
实例二“搞、敲、嵩”三个字里边都有“高”,为什么三者读音不一样,跟“高”的读音也不一样?
这个问题是关于汉字构造的,通过陆教授的讲解,我明白了“搞、敲、嵩”应该分为两种情况——“搞”和“敲”是一种情况,它们属于形声字;“嵩”是第二种情况,它不是形声字,是会意字,意为“山大而高”。而“搞”和“敲”是形声字,它们的读音与声符“高”不一样,因为形声字的意符并不准确表义,声符并不准确表音。在现代汉字中,形声字约占90%,可声符的有效表音率不超过形声字的40%。一般声符只是表示形声字的近似音,而且内部情况也还很复杂。
先看“搞”。“搞”以“高”为声符,然而只是声、韵相同,声调不同。这类形声字极为常见。例如以“青”为声符的“请、清、情”;以“方”为声符的“放、房、防”。
再看“敲”。“敲”造字时是以“高”为声符的,但只是表面“敲”的声母的发音部位在当时与“高”相同,都是软腭塞音,但在发音方法上有所不同——“高”的声母是不凸起/不送气软腭轻音[k]。“敲”虽以“高”为声旁,但它的声母是吐气软腭清塞音[kh],类似这样的形声字如以“弟”为声符的“剃”等。
实例三汉字跟语素,跟词,到底是什么关系?
陆教授从汉语的发展历程来分析三者的关系,最后得出汉字和汉语语素之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汉字只代表一个特定的语素,如巅(山顶)、叼(用嘴夹住东西);
2、同一个汉字可代表几个语素,这分为两种情况:①同一个汉字代表几个同形同音语素,如“片”起码能代表6个语素,大部分汉字是如此;②同一个汉字代表音节不同的语素,多为日常说的多音字,如“乐”、“了”;
3、还有极少数在连绵词里的汉字,如“徘徊”里的“徘”和“徊”,“蟋蟀”里的“蟋”和“蟀”,“垃圾”里的“垃”和“圾”等汉字,不表示任何意义,从来不是语素,纯粹是作为一个音节的代表。
4、有的汉字,在一般词语中可代表一定意义的语素,但在音译外来词里,它不表示意义,并不代表语素,只是一个音节的代表,如“托尔斯泰”、“康德”里的各个汉字。
5、上面所讲的第三类和第四类情况的汉字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有可能逐渐成为语素——成为该词的简称。例如“奥运会”里的“奥”,“蝶泳”、“蝶恋花”里的“蝶”,就成了语素——“奥”的意义就是作为“奥林匹克”的简称,“蝶”的意义就是作为蝴蝶的简称。
总之,研究语法不以字为单位,而以语素,以词为单位。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法单位,其功用是构成词;词是句法单位,其功用是构成词组,少数能直接实现为句子(即“独词句”),字则是书写单位,不能跟语言里的语素、词混淆。
实例四“他愿意给你吗?”跟“他肯给你吗?”两个问句意思上有差异吗?差异在哪里?
这个问题实际是在问:“愿意”和“肯”在语义上是否有差异,若有,则差异在哪里?“愿意”和“肯”在语义上有共同点,都含有“乐意”的意思;但有差异,差异在于:在他人请求或要求的情况下,乐意做某事,常用“肯”,也能用“愿意”。例如:
(1)我叫他把汽车玩具给小红玩儿,可他怎么也不肯/不愿意。
如果并非在他人请求或要求下而是自己主动乐意做某事,则用“愿意”,不用“肯”。例如:
(2)遇到有苦难的人,他总愿意主动帮助人家。
例(2)“愿意”不能换用“肯”,因为不属于“他人请求或要求的情况”。
实例五“墙上是两幅中国画”“墙上有两幅中国画”“墙上挂着两幅中国画”,大家都认为是存在句,差别只在一句用“是”,一句用“有”,一句用“动词+着”。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存在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墙上是两幅中国画”“墙上有两幅中国画”“墙上挂着两幅中国画”确实都是表示存在的存在句。所谓“存在”是说某事物的存在,因此必然有个存在物,必然有一个存在的处所。上面所举的三种存在句,其特点是:句首的名词性词语“墙上”表示存在的处所,句尾的名词性词语“两幅中国画”表示存在物,它们二者中间的动词性词语“是”“有”和“动词+着”实际起着连接的作用。由于所连接的成分不同,在意思表达上就有区别。
用“是”的存在句具有排他性,是说墙上只有两幅国画,没有其他东西。用“有”的存在句和用“动词+着”的存在句,都无排他性——“墙上”除了有“两幅国画之外,不排斥还有别的物品。
但用“有”和用“动词+着”还有差异:前者只是表示存在;用“动词+着”除了表示存在外,还伴随说明存在物以什么方式或状态存在着——“墙上挂着两幅中国画”,不只是说墙上存在着两幅国画,还指明那两幅国画是挂着的。
我们从上面所举的例子不难体会到,在汉语教学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而各种疑难问题的解决就得靠汉语言文字知识。因此,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必须具有汉语言文字方面的基础知识。
陆教授治学严谨,思路清晰,讲座中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详细地论证,他用词规范,就连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准确规范。作为一名汉语教师在这方面更应该有所留意,给学生做好正确的示范。此外,陆教授所用的例子都是学生或老师提出的问题,从这我学到了语言学习,要善于思考,善于记录,善于提问,在语言运用中要养成琢磨语句的意识,没准一个不经意的发现就可以引发出很多新思考。之前看过陆教授和马真教授的《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和基本功》,听了这次讲座,我对书上的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与吸收,谢谢陆教授,您深深地影响着我,向您学习!
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往简单里说,也就是教给孩子三件事:练一手好字,有一副好口才,写一篇漂亮文章往复杂处说,一个孩子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是一生的福气,甚至是几世修来的福气我很认同窦老师的说法,那么,让我们也努力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吧虽然我们不一定都会成为像窦老师一样的特级教师,至少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带给孩子福气的老师那我们如何带给孩子们福气呢,我想第一要素就是提高自身的素养 教师的素养,是指教师的素质修养,它一般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品德、智力、情感、意志、知识、能力、审美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素养既包括教师本身所独有的内在的特质,同时也包括这些内在特质外化的表现那么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其基本素养从小而化之的层面来看,他不仅应该成为一名教者,更应该成为“一个行者,一个乐者,一个学者,一个智者,一个读者”下面我将和大家从语文教师的痴性、诗性、知性、灵性、理性这几个角度探讨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行者无疆,拥有远大的职业境界——谈语文教师的痴性国家级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个特别的笔记本,上面摘录的全是短小精炼、极富人生智慧的故事,这是他从1994年起在病床上开始陆续摘录的上面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头驴子掉进了一口枯井驴子的主人想不出好办法去救它,就决定将枯井和驴子一起埋掉人们拿起铲子开始填井,当第一铲土落到井里时,驴子明白了主人的意图,发出悲哀的号叫但是,第二铲土下去时,驴子反而安静下来人们发现,此后每一铲土落下时,驴子都在做一件令人惊奇的事情:它努力抖落掉在背上的泥土,踩在脚下,把自己垫得更高一点人们不断往井里铲土,驴子不断抖落身上的泥土,使自己不断往上升终于,在人们惊奇的目光中,驴子潇洒地走出了枯井 王崧舟说,自己很像这头驴子 从王崧舟摘抄的这则故事以及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得到启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努力成为一名行者,要做一名苦行僧,进而在小学教研领域达到如痴如醉的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我想应该具备以下两点:第一,要有锲而不舍的职业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职业危机成了迫使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在许多地方,教师除了面对下岗的压力外,还要面对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压力目前各地方要求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都要接受继续教育,每年要修满多少学分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很多教师不得不占用休息时间参加培训,这给本来就已经超负荷工作的教师,又加上了一个负担对于一些不太发达地区的老师来说还有学历压力为了提高教育水平,国家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学历能达标,很多老师就得再挤出一些时间和精力来,使广大教师非常劳累新课程的实施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每个中小学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考验多充电,才不被学生否定“教师职业危机”的存在不仅仅是“教师岗位的危机”,还体现在教师的“业务素质”危机上现在,单靠过去的教学参考书和教学辅导杂志来备课已捉襟见肘,如果不抽出时间多方位提升自己,就很难适应新课改对开展综合课程教学的要求,很容易被学生否认,被时代淘汰 第二,要有客观务实的职业规划在成名教师当中,有些教师不满足于在学科教学方面已有的建树,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继续走教科研之路,并把研究的触角伸到教书育人的各个方面在理论上,对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实践上,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注重做好“人师”,形成自成一体的教学流派同时,在对教育有深厚的积淀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上不断创新,能高屋建领地审视教育教学问题,最终成为教育“名家”可以说在三尺讲台上“大放异彩”从那些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中,我们看到他们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适应阶段、强化教学基本功阶段、形成经验和技能阶段、成长的“徘徊阶段”,最后有少数优秀教师 “成名、成家”尽管我们每个老师并不是都会成长为教学专家,但作为一名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让我们大大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在工作中找到更多快乐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我们的独特性使我们成为重要的人,我们的独特性使得我们被社会需要所以我们不需要光看那么多成功的书模仿别人,而是应该找出自己的特性,并勇于接受自己的特性(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外表、性格、气质以及作为教师所承担的责任,甚至包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从而有针对性、按步骤地提高自己 二、乐者无忧,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谈语文教师的诗性人生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心态和态度,即把人生看作什么,不同的态度会产生不同的人生和价值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观是被我们的人生态度直接影响的,因此我们只有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才能带来正确、积极的价值观《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价值观的要求是“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具体表述有:“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正确、积极、向上、美好的价值取向,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使学生成为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由此看来,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其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要有高尚的品格语文教师由于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我们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使自己成为“真的种子、善的使者、美的旗帜,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发挥理智的最大潜能” 第二,要有高雅的品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对美要有独特的鉴赏力,对情要有独有的感受力,对事要有独到的判断力在某种程度上说,小学语文教师最好是个诗人因为语文是一座百花盛开的园地,这里处处有美,万紫千红,美不胜收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高雅的品位,就会以敏锐的审美感知力,在美的花园中领略到美,并带领学生进入美的圣地,去感知千姿百态的美,使师生都体验到审美的愉悦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充满美的因素,荟萃了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我们语文教师的审美鉴赏力与语文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关系密切所以我们要不断学习和修炼,提高自身审美鉴赏力,只有这样,才能从语文入手,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审美感知力,开掘并引导学生领略课文艺术形式的美或生活内容的美;才能具有丰富的情感,准确的评判力,从而弘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将学生带到无限丰富、绚丽的审美境界之中;才能按美的规律搞好创造性的教学设计,突出教学的高激励功能、高效率功能和美育功能当然,语文教育虽是言语智慧的教育,也是情感的教育所以语文教育同样需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技术理性甚嚣尘上的今天,更需要疏浚语文情感教育的源流,用真情之水浇灌学生的心田语文教师既要是理性的智者,也应是性情中人感动别人,先得感动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和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流”的境界充分地运用美的因素,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同时,小学语文教师高雅的品味还体现在教师的审美品位上,更应体现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学手段的选择上、教学程序的设计上如优秀的诗文往往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致优美的语言前苏联文豪高尔基在谈到他的创作经历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上一样,全曲的声调,都是它给予的”其实,课堂教学的启课导入也同样必须有“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致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就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上《做一片美的叶子》时,有个经典的创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好,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最快的速度画一片美的叶子!可以上黑板来画,也可以在下面画愿意到黑板上来画的同学请自己上来! (几个学生兴致盎然地上台作画,其余学生在座位上画)师:(极富诗意地为学生作画配上独白)一只只嫩生生的小手,在黑板上自由“舞蹈”,一个个“舞蹈造型”——一片片叶子布满黑板,这仅仅是一片片叶子在展现不,这是一扇扇心门在洞开,这是一颗颗心灵在舒展,这是一朵朵心花在怒放!每一片叶子都很美!让我们“做一片美的叶子”吧! (板书课题“做一片美的叶子”)师:《做一片美的叶子》是篇充满智慧的散文读了以后,它会让你见以前所未见,闻以前所未闻,思以前所未思,得以前所未得;它会让你豁然开朗、怦然心动它很有营养,绝对胜过“脑白金”!想不想好好读一读 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小学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经历了许多事,体味了不少情,而这正是语文教学必须加以关注和利用的资源理想课堂应是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探究和相互启发的过程,师生一起进入文本所营造的特定情境,接受感染和熏陶 生:“春天的时候,叶子嫩绿;夏天的时候,叶子肥美;秋叶变黄;冬日飘零——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人的一生也有“四季”:我,就像春天的叶子,嫩嫩的;爸爸就像夏天的叶子,壮壮的;爷爷就像秋天的叶子,黄黄的……(全场掌声)师:说得真是太好了! 生:由“回归大树地下的根”这句话,我想到“落‘叶’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树’” 师:噢,你为什么会想到这句话这是不是哪一句古诗改装过来的 生:是的,因为我曾经背诵过“落花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我觉得,不管是“护花”还是“护树”,道理都是一样的!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孙老师送给你一片枫叶,这片枫叶是我从北京香山上摘来的!(该生双手接过叶子,连声称谢)生:中国是一棵大树,把56个民族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民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位置地球也是一棵大树,把每一个国家结为一个整体,每一个国家在地球上也都有自己的位置 师:好!你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把书本与现实结合起来了,这叫活读书!大家掌声鼓励! 师:(总结)叶美,因为有树;树美,因为有叶如果每一片叶子都很美,那么,这棵大树一定美;如果每一个同学都很美,那么,这个班级一定美;如果每一个人都很棒,那么,这个民族一定有希望! 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其“设计”并不细腻和华丽,但课堂流程却如此富有诗意!细究之下不难发现,正是由于孙老师精准地掌控了“生成”、“对话”、“情感”等优课“枢纽”,才引领学生一起进入到了曼妙绝伦的境界这样的课堂对学生而言,绝不仅仅只是充盈诗意的解读,更称得上是飞扬激情的脉动!他说,把课上到孩子们的心里,在他看来,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情感撞击;其二,心灵对话;其三,学会分享 三、学者无限,拥有宏阔的课程视野——谈语文教师的知性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制定的新课标中的语文教师不再仅仅是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更是一个具有广博学识和开阔眼界的学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具体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同时,也能作为我们认识、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分析框架,成为我们理解语文课程目标的凭借既要凸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要关注“过程和方法”,更要“落实知识能力”“三个维度”的设计强有力地引导语文教师关注“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尤其体现在阅读、写作和综合性学习等方面 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天下的局面,我们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知识的构建者和创造者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师自身的学养、自身的文化积淀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掌握这些学科知识,一方面可以作为语文教学有益的补充和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语文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变得丰满有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师自身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的必要条件 第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名教师首先具备的基本功是普通话和三笔字,同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应具有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学语文、及时反思、深入教研的专业基本功 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播音员,也是演员;还有人说,语文教师既是主持人,也是诗人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语言表达对于一名语文教师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我就普通话水平提升的角度来和大家分享普通话学习的体会 学习普通话首先要熟练掌握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因为汉语拼音是学习普通话的主要工具,只要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汉语拼音,就会加快学习普通话的速度,提高发音的准确性其次要准确掌握本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别普通话与地方方言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对于不同的地域,这种区别也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对应规律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掌握了这种规律,纠正方言,正确练习,学习普通话就不是很难的事了像我们湖北省内的大多数地方在语音方面的主要问题是平翘舌不分,边鼻音不分,前后鼻韵不分,四个音调之分拿捏不准,容易串调、串声等 要学好普通话,还要不怕嘲笑,持之以恒只要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掌握以上这几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平时多与用普通话交流的人接近和沟通,注意时常纠正和校对错误发音,加强与提高听、读能力(最好是大声地朗读象报刊、杂志等,效果较佳),那么学起普通话来就会事半功倍的总之,把学习普通话的方法做个最简单的小结,就是多听、多练、多记、多读 在这里,附上几则绕口令,既能针对我们所处的方言区训练普通话,也算作一个放松训练: 1、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不要把十四说成是“实事”,也不要把四十说成是“细席” 2、粉红墙上画凤凰,凤凰花在粉红墙黄凤凰,红凤凰,粉红凤凰花凤凰 3、八百标兵奔北坡,炮兵并排北边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 4、 坡上立着一只鹅, 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 鹅要过河, 河要渡鹅 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第二,要有完备的知识素养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是每位有志教师的更高追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重要的要求,我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文素养人文性是《标准》在语文课性质认识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并作为一条红线贯串于整个《标准》之中,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习掌握丰富的文学知识,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2、教育素养在学习方式上,《课程标准》强调必须“积极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在教学及学习方式上的变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我们将在下一个版块来探讨教师的教育素养 3、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与语文学科联系密切,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如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本中《赵州桥》、《李时珍》等课涉及科学技术知识,而《海底世界》、《春蚕》等课文又涉及了自然环境知识等等天真的小学生也许会问语文老师:“天为什么是蓝的”,“血为什么是红色的”,这些涉及物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不能因为你是一个语文教师而不去回答所以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科学素养,使小学语文教师对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掌握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文理渗透、中外渗透、史学渗透 4、创新素养《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指出:“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同时《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强调大教育观,即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实现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创新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所有这些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教育要创新,首先要拥有一批具备创新素养的教师,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具有创新素养的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培植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主动意识,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活想像力和创新思维 5、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它包括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资源为教学服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内容转化为信息学习的资源,并提供给小学生,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教师把这些信息适时地展现给学生,再加上自己绘声绘色的描述,就会把学生带入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加深他们对学习的理解 6、美学素养《课程标准》前言指出:“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总目标中又指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所有这些叙述,都给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纯语言知识,还应注重学生情感培养,注重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使之成为“完整”、“丰满”的人,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境,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 7、实践素养《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角度指出,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教学实践性的重要体现是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的单调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的实践素养主要表现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讨论、游戏、表演、欣赏、评价进入课堂,让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了这些实践素养,就能将学生真正地带入语文课程领域,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 第三,要有完善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题部分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我们教师自身的资源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首先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其次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 从一开始,于老师挎着盛有水果和蔬菜的篮子走进教室,借助与班主任的简单对白,营造了一个既贴近生活又极其真实的准备招待客人的教学情境小朋友那新鲜、好奇并略带怀疑的目光,证明了于老师巧妙的导课已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并锁定了注意力接着,于老师又从“我买点东西准备中午招待客人”入题,到课中“我该怎样用这些东西招待客人”,至课尾“就按同学们说的去招待客人”,各环节前后呼应,首尾圆合,不仅学生的口语交际动机与口语交际活动徜徉在环环相扣的口语交际情境之中,而且这步步深入的训练,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语言发展过程临近课终,于老师又借助班主任的参与,以“借篮”为跳板,出人意料地抛出个“节外生枝”的“分类装篮”问题——用两只篮子装这些东西浙江省特级教师周一贯将此喻为“神来之笔”,说它既与生活实况相符,又寓分类的逻辑训练于其中,可谓一石二鸟,为整堂课的结局锦上添花 四、智者无惑,拥有高超的教育技艺——谈语文教师的灵性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既是一个教育者,又是一个研究者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科类知识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研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教育学科类”知识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具体可包括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习论、教育管理论等等比如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掌握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规律和特点,并按照这些规律和特点设计语文教学,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有效组织语文教学活动掌握了基本的教育学科类知识不仅可以使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避免盲目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是师生人际关系融洽的过程,是人文关怀中爱心的交互,更是教师适时适事地调控教学进程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要有激动灵活,人性化的教学机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教师教学机智处理得是否得当,不仅成了教学成败,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更是尊重学生,激发个体积极性,转变教学因素的重要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精湛的语文教学能力等基本素质。下面是我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1、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
教育教学过程首先是感化人、启迪人的思想过程,即“传道”。魏书生曾强调指出,语文教学首先是“人学”。就是说学校必须先使学生学会做人。那么,如果一名语文教师连自身的心理、思想素质都不健康、不完善,何言能教育出品质高尚的人呢因此语文教师应从心理上、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热情开朗,乐观豁达,以这种品质赋予教育教学,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具备渊博的知识
教师的天职是传授给学生知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即“解惑”。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丰厚、系统、纯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应积极探索、研究相邻学科的知识。“习文科各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的某种。”(蔡元培)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就应体现它的实用性,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再则,语文学习也不可能不借助其他学科知识,注入地理、历史等,另外语文教师还应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积极利用教育学以及新的教育理论去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解惑”之前,应先尽量做到自身“无惑”。
3、对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技能的要求
全面的审美能力。中学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培养自己感受美、外在美、创造美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春》中领会到春天充满生命力的美,从《湖心亭看雪》中领略到西湖雪景的静谧,从《观潮》中感受大海的气势磅礴,还有保尔的坚强执着,林黛玉的多愁善感,鲁提辖的仗义勇猛,祥子的悲苦命运……以及建筑设计中凝固的美,跳动的音符中醉人的音乐美,进而才能正确引导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高雅的情趣,具备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是研究语言的科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讲一口标准、清晰、流利的普通话,更重要的是声音还要具有美感,语言还应精炼传神,体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而且要能把这种美融于教学的情境中。
辩证处理教材的能力。新课程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就是“课程资源”。相关的说法是:“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师成为课程研究者”。中国的教师一直被称为“教学工作者”,这是对的。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学工作者”首先是一个出色的“课程工作者”。所谓“课程工作者”,就是说,他不是一个简单的“教教材”的人,他首先是一个“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或“重新开发教材”的人。优秀的教师总是在调整、补充或开发教材,或者说,优秀的教师一直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吃透”教材,“吃透”意味着教师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教材一旦被教师“吃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有些教师“吃透”之后甚至可以“背诵”教材,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补充”教材,若教师发现有的教材比较单薄,或者发现在现有的“课本”之外,还有相关的有意义的材料,教师就可以将相关的教材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它并不改变教材的原有内容,只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教材。这种只“增加”不“减损”的处理教材的态度显得比较保守,也因此而比较平稳、安全。虽然“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考教材,而是考课程标准”等观念在中国教育界已经提倡多年,但“教教材”、“考教材”的传统很难说就已经完全消失。这样看来,“补充教材”的方式既能够保证教师不至于“照本宣科”,又能够让教师减少考试的焦虑。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更新”教材,如果教师发现现有的教材绝大部分内容都比较过时、落后或者不适合学生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考虑用另外的教材替换现有的教材。他们凭借自己宽广的阅读面和丰富的经历,大量提供补充材料。只要这些材料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材料就可以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
具备精湛的语文教学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教学的组织以及语文教学的效果。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能力素养的要求变得更多、更高,它不仅包括一般能力,如敏锐的观察能力、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处理教材和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合理的板书设计能力等,而且包括反映新课程要求的特殊能力。 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寻知识,激励学生不断钻研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乐学的一种基本情感,但它需要教师的激发和保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把教课书里的知识转化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这将很大程度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愉快和高涨的学习情绪,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使学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就会乐学、爱学,这也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语文教师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的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在清华附小,我和语文老师们一起以各种方式,在向着这样的方向前进。请专家做讲座、发动教师开教师讲坛、写随笔、进行阅读专项训练等等。然而,这一切依然是来自外部的力量,对于语文老师的而言,文学的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
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一个不读书的学校就是一所没有希望的学校。读书就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不读书的教师是对工作的一种渎职,不带领教师读书的领导是一种渎职。
“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建立共同的语言密码,达成共同的理解,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并在这种“共同”中,体认各自的存在――从而让老师在读书中走向广博、深刻、独到。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由此,阅读史就是一名语文教师的生命史。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