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自闭症问题行为有哪些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自闭症问题行为有哪些,第1张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自闭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自闭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在自闭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自闭症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要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自闭儿即使语言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比如:用脚尖走路。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自闭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等。

3.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自闭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个3岁女病儿整天抱着一块儿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类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自闭症病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的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感觉和动作障碍: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自闭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它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

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轻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自闭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名其妙地笑或哭。

5.智能和认知障碍

自闭症病儿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自闭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自闭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自闭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自闭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其他特征

自闭症病儿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论分析:

1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Dollard和NeilMellor在《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他们认为,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本文参照案例案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就验证了“挫折攻击”假说。用这一理论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即可得出“挫折导致自伤”的合理解释。自闭症儿童愿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

2不合理强化:

自闭症儿童因为认知发展上的迟滞,使他们无法建立“头碰墙-疼痛”的联系,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是可能的。由此我们得出,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很可能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但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与干预(不合理强化),最终导致了自伤行为频率提高,程度加重,发展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自伤行为。

3生物理论:

生化因素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冷藏库母亲”理论:

BBettelheim(1956,1967)主张自闭症的心因论并提出了“冷藏库母亲”理论(the”refrigerator mother”theory)。他认为,自闭症是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的结果。这一理论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双重的打击,使他们陷于罪责和不安之中。

5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中的理论不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的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解释解释孤独症患儿三种损伤,对有些孤独症的行为特征,比如兴趣的局限性,刻板和重复行为。最典型的是Baron-Cohen(1985)等人进行的“萨丽-安娜”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大约80%孤独症被试在这种任务中失败,而大多数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都能够通过这种任务。即使那些能够通过这种任务的孤独症被试,在更加复杂的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损伤。Leslie和Frith重复了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同时,增加了对孤独症患儿正确信念理解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控制组特定语言损伤儿童能够全部通过实验任务,相比较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通过率只有28%。在后继的研究中,Perner等人使用了改进的“糖果盒”任务,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实验使人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与孤独症患者自身的智力功能或者智龄相比,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严重受到损伤。Happé对前人研究的元分析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她证实:无论在孤独症患儿还是在智力残障儿童中,通过测量他们的言语智龄会发现,完成一种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的可能性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极大地联系;当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这种任务的智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

6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曾被定义为“为了能够实现将来的某个目标,保持一种合适的问题解决状态的能力”。后继的研究者们把这种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思想和行为的灵活性,定势-迁移,抑制以及把一个心理表征保持“在线上”(on-line)或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些功能的实施必须依靠完整无损的额叶功能。孤独症患儿遭受执行功能障碍的困扰,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孤独症患者在前损伤病人使用的索引执行问题测试中也表现出执行水平差,并且固执和重复等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征在前额损伤病人中也有出现;第二,较多的执行控制的直接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对外部刺激抑制前优势反应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需要抑制前优势反应的河内塔问题和迂回得到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显示出很差的计划性。自我控制行为的损伤可能是孤独症患者重复和刻板行为的最好解释。由于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受到损伤,对行为的发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造成某种行为重复不断进行。

7 弱中枢性综合理论

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孤独症患者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损伤提出的,这些“长处”包括:某些孤独症患者IQ成绩非常高,在韦克斯勒量表的某些视觉空间或者建构性测试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如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凑。Frith和Happé认为这些高峰能力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他们把中枢性统合定义为:在搜索整体意义时整合部分信息的正常倾向,一种关注任何刺激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倾向。他们认为孤独症患者正好与之相反,更可能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水平。有许多证据表明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相对较弱:首先,孤独症患者在镶嵌图形测试中曾表现出他们的速度比匹配控制组更快。Shan&Frith证明孤独症患者在搭标准积木任务中的速度快于匹配控制组,但是如果完整的积木被分割成组成它的

部件,控制组儿童的速度加快,这表明:在标准任务中,孤独症患儿拼搭前分割状态的积木关注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次,孤独症患者中存在一种现象,将无歧义的同音异义词使用在周围有词语的上下文背景中失败,这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此外,在孤独症儿童中还发现数数时列出典型模式的失败以及不能知觉视错觉的倾向,这些都是弱中枢性统合驱力的证明。

成人自闭症的表现有很多种,比较常见的是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也不愿再接触社会新生事物,对于一些必须应酬的活动也敷衍了事。

在家庭生活中也缺少活力,总是爱找茬,有些成人自闭症患者还偶尔会感觉身体不适。这种成人自闭症的病因是自己心里一道过不去的坎,是自己钻牛角尖给自己设的障碍,以及退缩、回避的心理机制和消极的认知偏差等。

成人自闭症的调节方法也有很多,这要根据自闭症患者的病因,病情来选择。您可以发展你的兴趣爱好,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保持健康的体魄和心理。

和卓越竞争而不是和人竞争,进步才是最大的胜利。与自己较量而不是和别人较量,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赢家。学会闲聊和关心别人,别把自己看的太重,尽量不要给别人自私的感觉,在自身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不妨找个时间去寻欢作乐。

比如节假日去旅游、到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去远足,学会使自己心平气和,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小事不要过分计较,难得糊涂嘛。不要歪曲别人的批评,要知道能亲耳听到别人对自己的正面的客观的评价是多么的难得,应心平气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自闭症最近几年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了,会给患者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伤害,成年人患上自闭症也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状态,需要及时的治疗。

  自闭症

  儿童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国男女患病率比例为6—9:1。

  其主要症状为:

  1社会交流障碍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

  3重复刻板行为。

  4智力异常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

  5感觉异常表现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等。

  6其他常见行为包括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详细表现:

  (1)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

  即是缺乏与人交往。交流的倾向,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亲不亲,也不喜欢要人抱,当人要抱起他时不伸手表现期待要抱起的姿势,不主动找小孩玩,别人找他玩时表现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表现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人一下,就是揪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2)言语障碍十分突出。

  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的交流上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颠倒,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

  (3)兴趣狭窄,行为刻板重复,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

  孤独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

  (4)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

  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自闭症(孤独症)应早期治疗:

  一般说来,孤独症患儿的预后好坏与发现疾病苗头早晚、疾病严重程度、早期言语发育情况、认知功能、是否伴有其它疾病、是否用药、是否训练等多种因素有关。

  心理学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实质的损害是认知障碍,表现在早期的分享性注意和扮演行为上。分享性注意是指与他人共同分享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当孤独症面对一种物品时不是与他人分享兴趣,而是要得到它,这种障碍是孤独症的早期症状之一。就象在前面第一部分中讲到的那样,不会进行扮演性游戏也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之一。如果能发现早期症状,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无疑会对预后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影响。

  孤独症患儿没有独立交往的能力,不会根据环境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环境,这种障碍随着年龄增大显得更为突出。伴有严重智力低下者,无任何言语功能、无法克制和难以治疗的尖叫、自伤等行为持续存在,直接威胁着生存,给教育和干预带来障碍,作为家长,是很容易辨认出孩子的这些异常的。

  一部分患儿到青春期以后症状可有改善,古怪刻板的行为减少,社会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或多或少地提高。但仍表现为与人交往困难,独来独往,回避他人;在不涉及社交能力时,也能干好某些简单、机械的事情。

  早期或在确诊为孤独症之前已有较好的语言或言语功能者预后较好。尽管疾病本身使他们发展语言的潜能受到限制,但他毕竟是具有这种潜能或基础,使用药物效果比较好。

  观察到高功能水平孤独症预后较低功能水平为好,报道16名6岁以下,IQ大于65的孤独症患儿,有半数可完成大学学业,能独立生活。即使是高功能水平孤独症儿童,其业余活动面或活动内容也是有限制的,不会做建设性的决策或提建设性意见。

  伴有其它疾病者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癫痫、肝肾损害、结节性硬化等预后较差,伴有听力受损、特殊生活技能问题者预后较差。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类型

  1.无语言:通常会被认为听力有问题或是失语症

  2.立即仿说:有变化的仿说被视为自闭症儿童表达沟通的意图,而没有弹性的仿说多半不具有沟通意图。

  3.延宕仿:在一段时间之后喋喋不休的重复某些字、成语、句子、整首诗或是歌曲,同样也会有沟通性或是非沟通性之分,而这种行为通常和情境、压力有所联系。

  4.说话不带感情:只是在告诉你,而不是和你谈话,也没有一般人说话时一问一答、一来一往的特性。

  5.无法掌握音调、音量:说话时有如木偶一般,十分机械化,无法通过语音的音调、节奏、抑扬顿挫来表现情绪或是感受。也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音量。

  6.字义无法变化:如学校和校正,不能分辨其读音。

  7.代名词反转:“你”、“我”、“他”等代名词有混淆的现象。

  8.不清楚肯定与否定的概念:常使用“不”,而较少使用甚至不会使用“是”或“好”。

  9.文法结构不成熟:会使用自己的语言,通常只有常跟他接触的人才了解其语言所隐藏的涵义。

  10.很少发问:除了强迫性的行为表现外,他们很少会提出问题来发问。

  11.固着性:不管情境的变化,重复的念着某句话。

  12.不会使用因果性的语言:如因为、所以、因此、如果等词汇。

  为何单纯训练对自闭症效果不明显

  目前国内外许多人认为,治疗自闭症唯一有效的方式是训练。把它归结到教育问题。 单纯由教育界人士来对自闭症进行行为训练,以期望能达到正常人的行为标准,回归社会。虽然有大批的社会教育工作者,投身到其中,但效果往往是很令人失望的。其中关键原因是他们还没有真正认识自闭症。更为荒谬的是提出了:“连小猫小狗都能训练,人为何不能训练?”的理论。在此理论指导下对病儿进行大体力的强化训练。不但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许多负作用。有一句中国成语最恰当形容了此种做法,那就是“拔苗助长”。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SM-5)的描述,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主要表现为:

(1)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表现为社交行为模式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以及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表现为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以及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2)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对很小的改变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思维僵化,坚持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自闭症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各异,多数自闭症孩子在婴儿期的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察觉,主要表现为普通儿童发育应该出现的行为在自闭症幼儿身上没有按时出现或明显延迟出现,可以用“六不”来描述这类能力缺乏,即:

不看:与人互动缺乏基本的眼神交流,很少与父母有持久的目光对视;

不应:对于母亲唤名没有明确地转头或咿呀应答;

不语: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没有任何尝试开口的尝试,不会牙牙学语;

不指:不会用手指指向要去的地方;

不亲:对亲近的养育或照料者缺乏正常的依恋情感或是表现为延迟的依恋,不会主动伸手期待被母亲抱起,抵触拥抱,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会将身体贴近妈妈,见到父母缺乏兴奋、喜悦的表情,不会对着亲人笑,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常常缺乏应有的悲伤与喜悦情绪;

不随:不会用目光或动作去跟随或寻找妈妈,甚少出现在普通婴幼儿常见的分离性焦虑;

孩子很少用发声、啼哭等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不害怕陌生环境,见到陌生人不会退缩,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等。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幼儿早期的发育状况,平时要多留意他们的语言、社交和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反复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或是不符合同龄人发育水平的落后表现较多,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精神科专科医院或是儿科医院进行就诊,通过接受专业的自闭症筛查来明确孩子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尽快就医才是高效且较为明智的应对方法,其它诸如网上问诊、量表自查等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而且极有可能误导家长。

目前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晰,无法通过有效的医学手段达到完全消除自闭症症状的治愈效果。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核心症状,科学研究表明,早期高强度的行为训练可以进行有效改善,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以应用行为分析(ABA)原理为基础的行为干预。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科学认识自闭症,调整心态。

第二,做学习型家长,自学干预技能。

第三,注重家庭干预。

为了帮新家长尽快走出困境,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提供了一套针对性的免费课程《自闭症的觉醒》,为期 5天的线上精品课包括24节系统的视频,10大知识地图阅读资料。课程由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权威医生主讲自闭症科普知识,为新家长讲透自闭症的来龙去脉,理清自闭症儿童的特点、程度、干预方向等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并且通过30年真实的随诊案例,告诉新家长孩子的预后有哪些可能,未来有哪些希望。

同时还有自闭症干预机构ALSO·IN总督导带来的简单实用的“联结4步法”,教新家长4步入手,5天学会改善孩子眼神对视、叫名应答、听指令、跟着做这4个基础课题的干预技巧,助力新家长快速树立信心,和孩子建立有效的联结。

本课程专为新家长研发,针对群体为刚诊断(确诊或疑似)自闭症半年左右的新家长以及近期诊断,尚未系统学习干预知识的家庭,内容较为初级,知识体系简单易上手,很适合新家长打好基础,快速入门,缓解焦虑,尽快投入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

随着康复训练的不断深入,家长们会发现孩子在语言理解能力不断增强,会理解简单的 游戏 规则。语言表达上,会简单表达自己的需求。

有些小朋友 情感 表达上过于热烈,喜欢小朋友的方式就是用力拥抱,常常会导致和小朋友一起摔倒的局面,在 游戏 的过程中也不能体会到集体 游戏 带来的快乐。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玩 游戏 的质量降低了玩 游戏 的兴趣,阻碍与其他幼儿建立 情感 ,抑制了他们 社会 交往的发展。

宜童这样做

建立简单的 游戏 规则,激发幼儿兴趣。

以室内 游戏 《喊数抱团》为例

游戏 内容:小朋友们围成圈,一起拍手说歌谣“我们都是好朋友,喊道几就抱一起”老师会发不同的数字指令,喊道“1”小朋友们站在原地不动,喊道“2”要两个小朋友抱在一起,喊道“3”要三个小朋友手拉手,喊道“4”要四个小朋友手拉手,喊道“5”要五个小朋友手拉手。老师进行示范。

家长在家可以做什么?

及时鼓励。孩子遵守了 游戏 规则,轻轻地抱小朋友时就及时给予高强度的鼓励,然后鼓励的频率及强度逐渐减少,幼儿能很好地享受 游戏 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交往方式和合理的表达 情感 的方式。

警惕,孩子不爱说话,对人没礼貌,目中无人,可能是儿童自闭症。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上海诊疗中心专家指出,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疾病。人们对自闭症的普遍了解就是自闭症儿童不爱说话,不善交流,和家人不亲昵,社交技能和社交手段差,许多家长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缺乏判断鉴别疾病的知识,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情况,一再延误治疗时期,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王女士的孩子四岁了,在邻居们眼里就是一个安静,害羞内向,不怎么爱说话的男孩,王女士也表示,孩子出生后性格很腼腆,不爱说话,看见陌生人会害怕,平日里不也怎么还其他的孩子玩,刚开始是我们觉得这个好事,孩子乖巧懂事,会安静的玩游戏和看书,不像其他的孩子到处玩,把身上弄的脏兮兮的,但是孩子2岁后还不会叫爸爸妈妈,我们带孩子去看医生,医生检查说孩子的饿声带和喉腔都发育正常,并无异样,当时我们认为孩子可能是发育的晚,3岁的时候孩子会叫爸爸妈妈了,当时我们很开心,可是没多久我们发现孩子太过于安静了,就像个木偶娃娃一样,没有多少的喜怒,对人视若无睹,目中无人,后来去大医院检查,医生说孩子患有自闭症。 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上海诊疗中心专家介绍,儿童自闭症一般发病于36个月以内,2岁是自闭症的高发时期,由于2岁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初始时期,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学习语言能力和速度问题,不爱说话或语言表达能力差,不善交流这些症状都容易被家长忽视。那么生活中儿童患有自闭症有什么表现呢家长又该如何去判断孩子有自闭症状呢 医学临床上,自闭症主要有三大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并伴有智力、行为和感官异常等。 社交障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技巧和经验都是一个逐步积累汲取教训的过程,以幼年时期为甚,不爱说话,比喜欢与人交往和交流,不与人接触,躲避他人的靠近会导致儿童在幼年时期的无法正常的进行社交活动,血多自闭症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表现为不喜欢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躲避他人的目光接触,抵触和抗拒他人的靠近,对周围的事情毫无兴趣等,不利于其社交活动和技能的发展,成年后社交障碍突出,出现社会退缩行为。 交流障碍:交流障碍有语言交流障碍和非语言交流障碍之分。语言交流障碍表现在幼儿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及其技巧,喜欢独自玩耍,不参与群体性游戏,与家人不亲昵,缺乏亲子感情,部分幼儿常出现语言晚发育的现象。非语言交流障碍,幼儿常以哭闹或尖叫行为表达自己的不满或需求,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也极少。 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对通常儿童都喜欢的游戏或电视,自闭症儿童表现的毫无兴趣,他们喜欢玩同几种游戏,穿同样的衣服,吃同几种饭菜,走同一条路线,对房间物品的摆设必须一致,这些习惯一旦被改变,他们无法适应会以哭闹和反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部分幼儿常对一些不作为玩具的物品表现的感兴趣,对一些非生命物品产生依恋行为,对一般儿童都喜欢的动画片表现的毫无兴趣,喜欢看新闻或科教类的电视节目,存在刻板重复性的行为方式。 智力异常:智力异常可有智力低下或智力超群。部分幼儿的智力明显低于正常水平,但也有少数儿童存在记忆力、音乐等方面智力超常的现象,而共同表现是智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极不平衡。例如,某些患儿在机械性记忆的某些方面表现优异,能迅速报出几十年前的某一天是星期几,或在几分钟内背出几十趟火车的到站时间,但其他认知功能表现极差,无法接受正常教育,也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行为异常:多动、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多数患儿较明显,常成为家长、医生关注的主要问题,也因此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行为等在患儿中也较常见,可能与父母养育过程中较多使用打骂、惩罚方式有关。 感官异常:多数患儿有不同类型的感觉异常表现。如:有些患儿特别喜欢抚摸地毯,对其他织物却毫无兴趣;另一些患儿对震耳欲聋的声音毫不在意,但听到某些并不奇异的声音(如搓板的摩擦声)却难以忍受,立即逃之夭夭。嗅觉奇异表现患儿也多见。 专家指出,自闭症对儿童的危害极大。多数自闭症儿童因不善交流,性格内向,抗拒他人接触导致出现社会交往障碍和交流障碍,儿童在幼儿时期就无法正常的与人交流,以致于其成年后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突出。近期来,各大主流网站也多出爆出家长联名写信要求劝退自闭症儿童,害怕自家孩子受自闭症儿童的影响或受到伤害,考虑到自闭症儿童的异常的症状,和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也不得不勉强同意。这使得患儿在面临生活、学习和未来都有的巨大的困难。因此,家长在发现孩子行为异常时,应该及时予以治疗。 最新生物科技—为自闭儿童苍白的世界重新描绘色彩 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上海诊疗中心引进最新的“MOGT生物技术”,应用智能脑电检测系统,检测出病症神经元路径位点,再将特殊的基因蛋白植入患儿神经元路径位点部位,诱发机体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对中枢及周围神经元的发育、分化、生长、再生和功能特性进行调控,使受损的组织恢复,平衡人体阴阳,改善人体内环境,拟制病理信息,修复机体功能,促使身体快速恢复健康。 MOGT微创生物基因靶向技术可直接作用于神经元和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 T细胞,生物能量被吸收后,通过“电磁相干振荡”使人体紊乱的细胞振荡频率恢复正常,促使神经纤维传导正常的中枢指令信息,达到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技术同时还可以改善人体的耐毒状态,提高血液质量,有明显排毒、修复免疫、神经系统功能,平衡协调机体内环境。 以上为“”详细介绍内容,专家提醒,在不知道原因的情况下,家长不可给孩子乱用治疗方法,应带孩子上专业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后,明确诊断,再由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上文就是详细介绍,了解更多相关内容,敬请咨询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上海诊疗中心。 温馨提示:文章的阐释只是大概,建议您花几分钟时间与我院在线医生交流,在线专家为您分析症状,帮助您尽早解决疾病困扰。

导读:儿童自闭症(或称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它不是由一般的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来自多数原因的障碍症候羣。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在我

儿童自闭症通常有哪些表现

本症起病年龄大多在2-3岁,婴儿孤独症通常在生后第一年表现出来,不会晚于3岁发病,也有出生即起病者。主要临牀表现如下:

1、病态依恋某些特殊物品孤独症患儿通常会对某些物品发生特殊的兴趣,如积木、收音机、球等,以至于达到依恋的程度。他们对这些东西爱不释手,且能在玩耍中感到满足,如将这些物品拿走,则会引起哭闹、惊慌。患儿很少参加其他儿童的游戏,一个人玩耍反而高兴,常常自得其乐。

2、刻板重复动作患儿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和生活活动模式,抵抗改变,缺乏变化和想象力,如反复给玩具排队;坐的位置不能改变;东西放的地方不能改变;生活内容的顺序必须保持原样等。顽固地保持原样不变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之一。

3、人际交往障碍患儿常常感到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情感的联系,如新生儿被抱起时不与母亲贴身;7-8个月时被亲人或其他人抱起时反应无差异;患儿对父母的归来和离去无动于衷,没有依恋之情;对亲人和对生人一样,与生人在一起时,他们也不感到畏惧。该类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常常回避与人的对视,与周围人缺乏情感的交流。

4、语言发育障碍为本症最突出的表现之一。儿童患病后一般语言逐渐减少,严重时完全缺乏。患儿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低下,常出现一些刻板、重复、模仿和代词错用(尤其是在指代自身时用"你"代替"我")等异常语言。患儿缺乏抽象概念,且思维过程趋向强迫性、局限性和贫乏性,缺乏幻想和想象力。患儿不会运用面部表情、躯体动作、姿势及音调与他人交往。

5、感知觉障碍患儿对听觉、视觉 反应迟钝,好似“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环境中出现的人或其他人物似乎没有看到,对他们的讲话也不予理睬。

6、智能障碍孤独症患儿外貌无明显呆滞,但社会适应能力明显落后,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多数有智力中、重度低下。极少数孤独症患儿在某一方面可显示出对音乐、计算机和机械记忆领域的特殊能力,极个别患儿可有岛状早熟或特异功能,即所谓“ 学者”。部分患儿有癫痫发作。

7、其他症状有大约20%-40%的患儿在青春期前会并发癫痫。有些患者到青春期或成人早期伴发精神分裂综合征,如出现妄想、幻觉等。

治疗自闭症的手段,目前的共识是教育训练,家长是教育训练的最佳人选。

治疗自闭症的原则:

1、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

2、治疗方案应个体化、结构化和系统化。根据患儿病情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治疗反应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3、治疗、训练的同时要注意患儿的躯体健康,预防其他疾病。

4、“不抛弃、不放弃”,坚持治疗,持之以恒。

自闭症的4类疗法:

1、以促进人际关系为基础的疗法;

2、以技巧发展为基础的干预疗法,包括交换交流系统、行为分解训练法;

3、基于生理学的干预疗法,包括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排毒治疗与膳食疗法;

4、综合疗法,例如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

自闭症儿童虽然缺乏与别人的直接情感联系(移情),但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情感体验。遗憾的是,许多人认为自闭症儿童没有情感,事实并非如此。

自闭症儿童与别人的情感交流问题并非是由于深层的情绪脑结构(如杏仁体、边缘系统)的缺损,而是与这些深层的情绪脑结构相连接的高级知觉中心的加工问题导致的。

自闭症儿童难以将别人表现出(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声音的音调线索)的情绪与自己的内部情绪之间建立联系,这种缺陷使他们不能模仿外界信号来表达自己的内心状态。换句话说,并非是他们的“内心世界”缺乏情感,而是其内心世界与他人所处的“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出现了问题。

当我们想帮助自闭症儿童更好地与别人进行情感交流时,了解上述问题就很重要。自闭症儿童在情感性移情方面显得不足,或者感受别人的情感体验能力不足,他们只是通过观察而即时感受、以及非条件反射性地了解别人的情感和体验。他们并非不能理解痛苦、挫折、恐惧、喜悦或快乐,只是不能简单地通过观察就能告诉你别人什么时候有这些情绪体验。

改善自闭症儿童的理解力并建立与他人的情绪联结的一种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发展认知性(或反射性)移情。情感性移情是一种非条件反射性地感受别人的能力,与之相反,认知性移情是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地思考而理解别人的情感及体验的能力。

对情感性移情和认知性移情的研究表明,它们分别对应不同的神经功能,通过大脑扫描可以发现是它们与两条分离的神经通路有关。这就是为什么自闭症儿童虽然不能非条件反射性地感知别人的情绪,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或通过反思)而使他们认知到别人也与自己一样有情感和体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1398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