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的表现:
1、智力障碍
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常见的表现就是智力障碍,一般在儿童患病期间智力水平表现不一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智力障碍,甚至会出现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
2、兴趣范围狭窄
一般出现自闭症后,患儿会出现兴趣范围狭窄的情况,对正常人热衷的玩具、游戏等都不会感兴趣。平时一些儿童不喜欢的物品则会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例如喜欢观察电风扇、瓶盖等异常的物体,而且可能关注时间会持续很长,没有厌倦感,而对正常人喜欢的玩具却没有任何兴趣,这些也和自闭症有一定的关系。
3、刻板行为
自闭症患者通常会有刻板的行为模式,比如每天上床的时间需要固定,而且外出时喜欢走相同的路线。这些行为比较刻板,如果被制止,通常会表现出不愉快,焦虑情绪,甚至会反抗,这些都和自闭症有关。
4、语言障碍
自闭症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语言障碍,这是该疾病比较常见的表现。在语言障碍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语言能力迟缓的情况,可能到了两三岁依然不会说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出现沉默、语言少、表达能力降低的情况。
5、社交障碍
一般出现自闭症之后,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社会交往障碍。患者无法正常和别人建立人际关系,而且无法正常与他人沟通,一般缺乏朋友,而且分不清具体的亲疏关系,对待亲人与其他人都是同样的态度
你好这位朋友:
你描述的很多。很理解你的心情。孩子是没问题的。首先排斥自闭症。自闭症是没有感情、情感淡漠、别人的问话听不懂等等。总之,自闭症是比你孩子的情况严重的多的情况。
智力发育迟滞。这个也不是。智力发育迟滞的是很明显和年龄不相符合的行为和思维。比如最简单的计算都不会,别人说的话听不懂等等。要注意:智力发育迟滞是明显的迟滞。你孩子不是这个问题。
你孩子的问题至多只是个发展滞后的问题。根本算不上什么问题。我当初学会说话的时候,我还记得很清楚呢!那个时候我都五岁了!说的话都是别人听不懂的话。我尿裤子的时候,我还记得呢。我刚刚学会走路也是在四五岁。我还记得很清楚呢!每个人的发展有快、有慢。你孩子是没问题的!你不用多想!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自闭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自闭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在自闭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自闭症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要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自闭儿即使语言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比如:用脚尖走路。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自闭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等。
3.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自闭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个3岁女病儿整天抱着一块儿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类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自闭症病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的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感觉和动作障碍: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自闭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它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
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轻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自闭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名其妙地笑或哭。
5.智能和认知障碍
自闭症病儿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自闭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自闭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自闭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自闭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其他特征
自闭症病儿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论分析:
1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Dollard和NeilMellor在《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他们认为,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本文参照案例案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就验证了“挫折攻击”假说。用这一理论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即可得出“挫折导致自伤”的合理解释。自闭症儿童愿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
2不合理强化:
自闭症儿童因为认知发展上的迟滞,使他们无法建立“头碰墙-疼痛”的联系,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是可能的。由此我们得出,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很可能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但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与干预(不合理强化),最终导致了自伤行为频率提高,程度加重,发展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自伤行为。
3生物理论:
生化因素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冷藏库母亲”理论:
BBettelheim(1956,1967)主张自闭症的心因论并提出了“冷藏库母亲”理论(the”refrigerator mother”theory)。他认为,自闭症是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的结果。这一理论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双重的打击,使他们陷于罪责和不安之中。
5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中的理论不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的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解释解释孤独症患儿三种损伤,对有些孤独症的行为特征,比如兴趣的局限性,刻板和重复行为。最典型的是Baron-Cohen(1985)等人进行的“萨丽-安娜”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大约80%孤独症被试在这种任务中失败,而大多数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都能够通过这种任务。即使那些能够通过这种任务的孤独症被试,在更加复杂的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损伤。Leslie和Frith重复了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同时,增加了对孤独症患儿正确信念理解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控制组特定语言损伤儿童能够全部通过实验任务,相比较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通过率只有28%。在后继的研究中,Perner等人使用了改进的“糖果盒”任务,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实验使人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与孤独症患者自身的智力功能或者智龄相比,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严重受到损伤。Happé对前人研究的元分析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她证实:无论在孤独症患儿还是在智力残障儿童中,通过测量他们的言语智龄会发现,完成一种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的可能性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极大地联系;当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这种任务的智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
6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曾被定义为“为了能够实现将来的某个目标,保持一种合适的问题解决状态的能力”。后继的研究者们把这种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思想和行为的灵活性,定势-迁移,抑制以及把一个心理表征保持“在线上”(on-line)或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些功能的实施必须依靠完整无损的额叶功能。孤独症患儿遭受执行功能障碍的困扰,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孤独症患者在前损伤病人使用的索引执行问题测试中也表现出执行水平差,并且固执和重复等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征在前额损伤病人中也有出现;第二,较多的执行控制的直接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对外部刺激抑制前优势反应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需要抑制前优势反应的河内塔问题和迂回得到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显示出很差的计划性。自我控制行为的损伤可能是孤独症患者重复和刻板行为的最好解释。由于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受到损伤,对行为的发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造成某种行为重复不断进行。
7 弱中枢性综合理论
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孤独症患者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损伤提出的,这些“长处”包括:某些孤独症患者IQ成绩非常高,在韦克斯勒量表的某些视觉空间或者建构性测试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如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凑。Frith和Happé认为这些高峰能力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他们把中枢性统合定义为:在搜索整体意义时整合部分信息的正常倾向,一种关注任何刺激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倾向。他们认为孤独症患者正好与之相反,更可能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水平。有许多证据表明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相对较弱:首先,孤独症患者在镶嵌图形测试中曾表现出他们的速度比匹配控制组更快。Shan&Frith证明孤独症患者在搭标准积木任务中的速度快于匹配控制组,但是如果完整的积木被分割成组成它的
部件,控制组儿童的速度加快,这表明:在标准任务中,孤独症患儿拼搭前分割状态的积木关注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次,孤独症患者中存在一种现象,将无歧义的同音异义词使用在周围有词语的上下文背景中失败,这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此外,在孤独症儿童中还发现数数时列出典型模式的失败以及不能知觉视错觉的倾向,这些都是弱中枢性统合驱力的证明。
近年来社会对自闭症儿童的关注不断提升,也出现了对自闭症的一些误解。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孩子思维究竟有何区别?那就基于自闭症孩子的一些症状和主流的解释理论,做一个相对简单的梳理。
什么是自闭症?
关于自闭症先来给一个概念:自闭症(Autism),是一种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广泛发展性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以及行为或兴趣重复、刻板为主要特征。这三个特征由1943年美国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在临床观察之下所总结,后来成为诊断罹患孤独症与否的重要标准,称为"Kanner三联症"。除上述核心症状外,大部分患儿还具有智力低下或超常、感知觉损伤及认知缺陷等方面的相关症状。
概念有些抽象,那下面就直接进入正题,就是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思维与普通孩子究竟有什么不同?
(一)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缺失
在一般的认知方式里,人类有一个天生的倾向,就是喜欢尽量从外界刺激中找出联系,也喜欢尽量类化所知到其他情景。也就是说,常人对事物的知觉加工在顺序上存在对事物的总体特征进行优先加工的倾向,即在对事物进行局部分析之前,必须经过整体加工的知觉阶段。据此,他认为常人的知觉过程开始于对总体的组织,之后才是对局部特征的分析。
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的正常运作驱使人类最注重事物的意义,由此方可分辨有意义和无意义的材料。
Frith,U(1989)在对孤独症患者进行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孤独症患者的知觉加工模式似乎与常人的知觉加工模式不同,他们更倾向于对事物的细节或局部构成进行加工,而无法理解事物的整体意义。并且提出了中央信息整合薄弱(Weak Central Coherence,WCC)理论。
一位学者曾经这么说:"我把自闭症人士的视觉比作昆虫的小眼面视觉—— 同时看到众多零碎且细微、不同的资料。"缺乏这种整体思考使自闭症儿童的世界成为一个零碎分裂的世界,而关注细节的现象也成为"同一性坚持"这一自闭症典型特征。
可以说,自闭症个体这一独特的感知能力既是一种障碍,同时又是一种"优势",它会使他们因环境微小改变而产生不安,但也会使他们拥有一些常人所没有的独特能力,即能力孤岛(Inlets of Abilities)。比如自闭症儿童偏好细节部分多于全盘思考;并且长于分拆的技巧,对细节有很强的观察力,这从一些操作任务如:指从一堆线条中找出隐藏物件、指把多个立体积木的其中一面图画合并组成一个图案中的优异能力可见;但同时多数自闭症儿童不能将物件的零星部分整合,或将句子重组成段落。
有台湾学者曾将这种思维方式总结为自闭症者的"呆超人能力"。包含包含了几个因素:对一个题目的持久注意力、专门性资料处理系统的顺利运作、和最重要的是重复的运作。
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缺乏这种整体和重点思考能力的还有着以下典型的行为表现:
1特强的硬记能力:指自闭症儿童在记一些无意义的单字、句子、或资料时,不会感到更为困难。相对来说,一般儿童倾向于去记忆一个信息的意义或它的规律和结构。
2注意力偏狭:一般人留意的东西,自闭症儿童可能不会留意。他们所留意环境中的某些小节,一般人也未必会留意。对某些偏狭的题目,他们也许会长时间保持兴趣。
3能够分辨微细的视觉和听觉资料并且造成一定的感知觉敏感。比如无法忍受吸尘器、狗吠的声音等。
4鹦鹉式学舌:就算语音、声律、语法准确,它们综合的语言却欠缺整体的意义,令自闭症人士不了解沟通的基本目的。
5重复性行为:重复动作,Frith,U认为,重复这是因为中央的监控系统太弱了,不能正常关闭输入和输出系统。
(二)心理理论缺损(theory-of-minddeficit)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归因,并据此预测和解释他人行为的能力。
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吧:小明把糖果放到碗橱里,然后出门去玩了。妈妈回家后,看到碗橱里有糖果,便把它放到一个抽屉里,然后出去买菜了。小明玩累了,回到家里,想吃糖。此时,向小朋友提问:小明会到哪儿找糖果?是碗橱里,还是抽屉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回答,一般来说,三岁或以前的孩子会回答在抽屉里,而四岁以后的孩子都会回答正确的答案即橱柜里,这就意味着他们发展出了自己的心理理论。
而自闭症患儿由于缺乏心理理论能力,往往对别人的感受反应迟钝,不考虑别人的立场和需要,更不了解别人的用意和反应,造成社交困难。
例如,婴儿在1岁左右就可以通过眼神了解他人对事物的看法,或者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感觉。这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社会沟通技能,即共同注意。然而罹患自闭症的婴幼儿在1岁前,共同注意(joint attention)就有缺陷存在。此外,有研究显示自闭症儿童对开心,伤心等简单面部表情的识别与健康儿童无差异,但对尴尬、嫉妒的复杂情绪的识别表现出识别困难,对动态面部表情的识别也较困难,导致他们在社交情境中不能准确理解情绪变化和社交差异,不能建立有效的沟通互动模式。
此外,自闭症患儿与他人的交流常常是单方面的,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理解他人心理状态和意图的动力,导致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和沟通失效或不足,从而表现出较差的语用学能力。
他们语音、语法能力基本无损伤,但对语言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意思,并且存在显著而广泛的言语和非言语语用学障碍,如语义理解困难,不能理解和使用间接语言。比如**《莫扎特与蓝鲸》里的女主角就是一个按字面意思理解句子的人,父母告诉自己因为电视中的人"break the record"(破了记录)而激动不已,于是break了一堆records(唱片)证明自己也可以做到。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帮助大家理解吧。
儿童心理理论缺损还可以通过小窗测试Hughes & Russell(1993)体现出来。在这项测试中,小孩可从一个小窗观看两个箱子的内部,他需要指向他挑选的那个箱子。假如他指向那个没有放糖的箱子,就可赢得一粒糖。如他指向有糖的箱子,就不会有糖的奖赏。另一种测试是加进一位对手,对手会打开小孩曾经指向的箱子,如果里面有糖,就归对手所有。这项测试的关键是要小孩骗倒对手,他方可得到奖赏。测试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不管有没有对手,他的成绩都很差。
关于上述的测试,也有学者认为,这是因为自闭患者存在的执行困难(executive dysfunction),他们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很难改变思考模式,并且由于额叶受损而导致的执行功能障碍者的很多症状与自闭症者的表现相似,比如:1僵化、欠缺弹性的行为;2因环境的轻微改变而感到不安;3坚持完全遵循惯例的每个细节;4行为冲动、难以抑制实时的反应等。
自闭症儿童心理理论缺损的神经基础还可能在于"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存在一种与同理心以及认知他人意图有关的镜像神经元,它的损伤可能是自闭症患者社会功能障碍更为微观的解释。
(三)缺乏共情与过度系统化
由于弱中央系统与心理理论缺损都只能解释自闭症儿童的部分症状,近些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共情——系统化模型(Empathizing一Systemizing)。
人们发现共情和系统化往往是拮抗的,比如女性的情商比男性高,而系统化能力则相对较低。而自闭症之所以表现出社交和沟通障碍是由于他们的共情缺损,而兴趣狭窄、行为刻板和能力孤岛等非社会性特征则是系统化无损甚至超常的表现。
Baron一Cohen(2002)将共情定义为:识别他人情绪和感受(认知成分),并对其作出适当情绪反应(情感成分)的驱力。咱们之前讲的心理理论其实就是共情中的认知成分。而该理论认为自闭症儿童情感淡漠与交流障碍也有着自身不适当情绪反应作为基础。
系统化指:通过分析系统变量,来推导支配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则的驱力,以及利用规则构造系统的驱力。简单来讲就是变量选择、控制与分析观察,归纳规律指导行为的过程。
其实正常孩子的也有归纳物理世界规律的能力。但自闭症的孩子简直就是一个"科学家",他们为理解系统,理解这个世界,必须反复观察系统中的所有细节特征,把每次观察作为一个样本,在所有样本中归纳出一个不变模式,并把这个模式作为该系统的规则。将其上升至"原理"层面(truth)Baron一Cohen(2008)才能继续一丝不苟并且、只有自己才能理解的生活。
比如有研究显示,正常儿童在注视面孔时更关注眼睛,因为眼睛中有最为丰富的情绪情感的信息,然而自闭症儿童则更加关注人们的嘴巴,因为口唇活动与声音传出在他们看来具有"视听一致性",是一个系统化的表征,而对共情有重要意义的目光注视则被忽略了。
写在后面
其实关于自闭症,现在的临床鉴定标准并不一致。其包含的症状和种类具有多样性,并表现出很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因此,自闭症又泛指一大类的临床表现,故又称"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谱系的一端是低功能的自闭症,谱系的另一端则是高功能的自闭症(high function autism,HFA)。
现在,学界对于自闭症的心理机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自己也只是做一个搬运工,基于当先相对比较主流的:弱中央系统理论、心理理论缺损理论、执行功能障碍理论、共情-系统化模型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梳理。而这些理论在解释自闭症儿童症状时有侧重、有交叉,也有争论。文章的很多观点都是基于个人判断选择性引用的,如果希望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或者是想了解治疗应用方面的内容,请参看相对更为专业的研究。
因为笔者亲人中也有低功能自闭症患者,也在这里感激这个社会对这群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因为去尝试了解与关注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了。
最后想说一句不相干的话:生活不是艺术**,却同样,有艰辛也有感动。不仅是自闭症患者与他们的家庭吧,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作者:潘二妮)
参考文献
[1] The enactive mind, or from actions to cognition: lessons from autism
[2] Understanding autism:in sights from mind and brain
[3] 《自闭症共情——系统化理论述评》,齐星亮
[4] 《自闭症弱中央统合理论综述》,陈墨
[5] 《自闭症患儿心理理论及其在心理干预中的应用》,俞蓉蓉
[6] 《自闭症的认知神经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邓赐平
[7] 《封闭世界中的孩子——儿童自闭症的分析与治疗》,李成齐
写给自闭症儿童温暖的话如下:
1你像一朵会飞的花,恬静、聪慧,会幻想。
2在兵荒马乱的城市里,我们一直都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之中,孤独又沉默地成长。
3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4你喜欢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可要达到成功的彼岸,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奋勇地拼搏!
自闭症儿童的特征如下:
1、无法正常情感交流:患儿可能无法区分哪个是亲人,哪个是陌生人,此外,他们在和人说话的时候也不看对方的脸,会回避别人的眼睛。不喜欢跟别人玩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这样才觉得舒服,而且患儿也没有什么同情心。
2、不能模仿:大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各种人的动作好、语言。通过模仿孩子们可以学会了很多语言、手势和表情,但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就不会模仿。
3、语言障碍:自闭的儿童在语言方面会比较得比较奇怪,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很差,无法正确用词语表达问题,甚至发音也错误,甚至经常自己一个人在说话,口音也很奇怪。年龄越大的孩子变得越不愿意说话。
4、对食物缺乏兴趣:自闭的儿童和其它孩子不同,他们的兴趣爱很少好,只专注于一件事,正常孩子喜欢的游戏、卡通**,他们不感兴趣。许多患儿每天重复做同样事情。
5、多动不安:自闭的儿童总是坐不住,经常踮着脚尖走路,注意力很难集中。经常环顾四周,伸长脖子,举止显得很奇怪。
儿童孤独症的表现(症状)
主要症状就是不与别人交往和建立正常的社会关系。患儿沉静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表情、动作跟别人甚至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孩子在开始时会被误认为是弱智或性格内向,还有的孩子在一两岁时看起来很正常,到3岁左右才发现有异类表现。孤独症患者学习正常人的语言会很困难,与人交流及与外界沟通也很困难,他们可能会重复几种动作(拍手、摇摆)。当日常生活中出现变化,他们会强烈抵制。孤独症对行为的影响,除了语言和社交困难外,还会有父母、家人面前表现得极为亢奋或沮丧。
具体:
1早期表现,极度孤独,不会对亲人微笑。喂奶时,患儿不将身子紧贴大人。伸手去抱时,患儿无迎接姿势,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不会将身子贴近母亲,眼睛也不看抱他的人。
2社交困难,特别孤独,与人缺乏交往,缺乏感情联系,即使对父母也毫不依恋,如同陌生人。但与陌生人相处,又不感到畏缩。正常儿童常以凝视对方表达自己的感情与要求,而患儿缺乏与人眼对眼的凝视,不会以这种方式表达感情与要求。不爱玩,不爱做游戏。患儿到5岁左右,常还无朋友,很少与小朋友一起玩耍,缺乏情感反应,常常说出或做出一些不合社交的事情来。
3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患儿通常缄默,或说话呈模仿语言,象鹦鹉学舌似地模仿别人的语言。对语言的理解表达能力低下,无法理解稍微复杂一点的句子,不会用手势表示“再见”。不会理解和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有的患儿语言刻板,代词错用,如“我要”说成“你要”,或将自己称为他。与外界交流困难,不能将生词与其含义相联,用手势而不是语言与人交流。
4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由于缺乏变化与想象力,患儿常常坚持重复刻板的游戏模式,重复一些身体工作,重复相同的生活,如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穿衣顺序相同,坚持某些物件的摆置形式,不能变动。一旦有所变化,他们会极为沮丧,别人变动,患儿便大吵大闹。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也都会表示反对和不安,加家具的移位、装饰品的变化等。
5、脑部智力大多低于正常人,只有20%的人智商高于正常人或与正常人相当。
6、对某些物件,如一只杯子、一块砖,表示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对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会聋,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声音例如狗叫惊吓,而孤独症小孩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接触别人的眼睛或笑。
对于孤独症患儿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如何才能发现孩子在早期的孤独症倾向呢?
以下的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
1.对声音没有反应
2.难于介入同龄人
3.拒绝接受变化
4.对环境冷漠
5.鹦鹉学舌
6.喜欢旋转物品
7.莫名其妙地发笑
8.抵抗正常学习方法
9.奇怪的玩耍方式
10.动作发展不平衡
11.对疼痛不敏感
12.缺乏目光对视
13.特别依赖某一物品
14.不明原因的哭闹
15.特别好动或不动
16.拒绝拥抱
17.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
18.用动作表达需求
1)生物医学 (biomedical)相关疗法
生物医学的疗育主要是从生理层面去改善缺陷或功能, 其疗育方法包括药物治疗, 饮食/维他命 (B6, C, 镁)疗法, 二甲基甘胺酸 (DMG), 肠促胰激素 (secretin), 感觉统合训练 (sensory integration, SI), 听力统合训练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AIT), Tomatis 方法 (Tomatis method), 暗光敏感训练 (scotopic sensitivity training), 整骨疗法 (cranial osteopathy), 日常生活治疗 (daily life therapy), Doman-Delacato 感官动作训练
一药物治疗 (pharmacotherapy)
自闭症药物疗法主要是处理并期改善自闭症者的问题行为症状和潜在的生化异常障碍, 常用的药物包括:
(一) 神经阻滞剂 (neuroleptics)/ 抗精神病药 (antipsychotic drugs): 其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在神经间隙间阻碍从传导神经末梢放泄出来的神经介质(neurotransmitter) 多巴胺, 让它不被感受神经末梢的接受体所接受, 以减少并调节过多的神经传导, 因此又被称为多巴胺受体对抗剂 (dopamine receptor antagonists) (曾文星 徐静, 民83) 药物如Haloperidol对治疗激动, 过动, 攻击, 刻板行为, 和情绪不稳有效, 其最常出现的副作用是过度镇静, 其它副作用有急性肌调反应 (肌肉收缩, 做鬼脸, 斜颈, 全身躯干向背部伸弯, 说话和吞咽困难), 假性帕金森氏反应, 静坐不能 (akathisia) 而长期的副作用包括体重增加, 退缩性异动症, 及迟发性异动症 主要症状是头部, 四肢及躯干的肌肉会发生不随意, 不规则, 舞蹈性的重复动作 另一种药物 Pimozide 可有效减少土瑞症 (Tourette syndrome) 动作和声音的抽动 (tics), 其副作用有镇静, 假性帕金森反应等 (Tsai, 1992)
(二) 兴奋剂 (stimulants): 兴奋剂包括右旋安非他命 (dextroamphetamine), methylphenidate (利他能, Ritalin), magnesium pemoline (Cylert)等 这些药物可以加强交感神经末梢释放中枢神经系统的儿茶酚胺 (caticholamine) 和尾状核的回收抑制 兴奋剂可能对没有痉挛, 神经障碍, 但有注意力短暂, 分心, 冲动, 兴奋等问题的高功能自闭症较有效 (Tsai, 1992) 其副作用包括食欲不振, 呕吐, 刻板行为增加等现象
(三) 镇静剂 (sedatives): diazepam (Valium), diphenhydramine (Benadryl) 等镇静剂可以刺激GABA (胺基丁酸) 系统, 通常用来降低焦虑, 也可治疗儿童的睡眠障碍, 其副作用有昏睡, 晕眩等现象
(四) Beta 阻断剂 (Beta Blockers): 可以降低血压, 心搏速率, 心脏收缩力, 对严重的攻击行为和自伤行为的效果仍需进一步的研究
(五) 抗郁剂 (antidepressants): 主要有两种, 单胺氧化脢抑制剂 (Monoamine Oxidase Inhibitors, MAOIs), 和三环类抗郁剂 (Tricyclics) 单胺氧化脢抑制剂主要是抑制从神经末梢间回收的神经介质不被破坏, 而贮存起来, 增加可传导的神经介质的总量, 它的效果和儿童使用的安全性缺乏实证 (Tsai, 1992) 三环类抗郁剂, 尤其是 imipramine 证实对遗尿,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惧学症有效, 对某些自闭症者的忧郁行为, 或严重过动和冲动等行为也有效果, 其副作用包括口干, 便秘, 疲倦, 震颤, 盗汗, 失眠, 易怒, 心跳加速等
(六) 五羟色胺选择回收抑制剂 (selective serotonin reputake inhibitors, SSRI): 因为35%-40% 的自闭症者血中的五羟色胺的浓度较一般人高, 三种常用的五羟色胺选择回收抑制剂clomipramine (Anafranil), fluoxetine (Prozac), fluvoxamine (Luvox) 有效的减少自闭症者重复, 仪式行为出现的次数, 其它效果有视觉接触, 主动社会互动和反应行为的改善 这些药物最常出现的副作用是过动, 冲动和睡眠障碍, 其它副作用有口干, 便秘, 心跳速率改变, 痉挛阈降低
(七) 吗啡对抗剂 (opiate antagonists): 有些自闭症者Beta脑内啡 (Beta-endorphin) 较一般人高, 低剂量的Naltrexone 可以用来阻断脑内啡, 可以改善自伤行为和社会互动行为
(八) 其它如锂盐用来治疗双向躁郁症, 以及抗痉挛药等的使用
二 饮食/维他命疗法 (diets/vitamin intervention)
(一) 饮食限制疗法 (dietary restrictions)
有些研究结果显示对某些食物过敏反应可能是导致某些自闭症者问题行为的原因, 研究者提出一种假设, 认为某些自闭症者对麸蛋白 (gluten, 小麦和其它谷类产生的蛋白)及酪蛋白 (casein, 人和牛奶产生的蛋白)无法完全分解代谢, 麸蛋白和酪蛋白会制造类似opioid脑内啡的活动, 而这些胺基酸会从肠进入血管, 最后穿过血脑障壁而对神经传递造成负面的影响 (Shattock & Lowdon, 1991, 引自Gemmell & Chambliss, 1997) 对这种因为肠内代谢异常而导致神经行为的问题, 最近Owens (1998) 提出一种消化系统, 免疫系统, 和神经系统间相互关系的假设, 其中也提及肠促胰激素可能的相关性 针对这种可能的代谢异常, 有些研究者建议从日常生活的饮食中避免摄食含麸蛋白和酪蛋白的食物 (gluten and casein free diets), 但目前只有有限的实验研究, 虽然有些结果显示在食物限制后, 自闭症者奇怪的动作, 恐惧, 抗拒肢体接触等行为都有减少, 而使用语言沟通的行为有增加 但是由于相关的研究有限, 研究方法上的瑕疵, 以及研究结果的不一致, 因此目前饮食限制对自闭症的疗效如何尚无法做出结论, 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讨 (Gemmell & Chambliss, 1997; Howlin, 1998)
(二) 维他命疗法 (vitamin treatment)
有些研究者认为自闭症有遗传或代谢异常的问题, 因此他们需要增加某些特定的营养品 自闭症的维他命疗法主要是维他命B6 (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 和镁的混合使用, 因为巨量的维他命B6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的症状, 故需补充镁 虽然有 Rimland 及其它研究者十数篇研究结果显示在服用巨量维他命B6后, 自闭症者表现出较多视觉接触, 较少自我刺激行为, 对环境较感兴趣 但是由于一些研究方法的问题, 维他命的疗效需要更多研究的探讨, 此外对于巨量的摄食是否可能导致健康问题也要注意 (Pfeiffer, Norton, Nelson, & Shott, 1995; Smith, 1996; Howlin, 1998)
三 二甲基甘胺酸 (DMG) 的摄食
DMG被归类为食物, 在某些食物, 如糙米和肝中有少量的DMG, 虽然许多自闭症者的家长报告在服用DMG 后, 自闭症者的语言和社会互动行为有改善, 但是相关的实验研究一直缺 国内郑信雄医生 (未发表) 的研究显示DMG 对自闭者的激动不安, 郁闷没精神, 重复动作, 过动分心, 语言表现等方面都有效果, 但是国外的研究结果却不一致 (Bolman & Richmond, 1999)
四 肠促胰激素 (secretin)
一九九八年由于美国ABC 电视台的早安美国 (Good Morning America) 在十月六日, NBC电视台的热线新闻 (Dateline) 在十月七日, 以及其它报纸媒体相继报导自闭症儿童Parker Beck 及肠促胰激素的故事, 引起全美许多自闭症家庭的关心, 并且对肠促胰激素对自闭症者的疗效也极关注
肠促胰激素是一种传导物质, 一种负责消化的贺尔蒙 它主要的功能是刺激胰脏分泌含重碳酸盐的消化液; 刺激胃制造胃蛋白脢; 及刺激肝制造胆汁 人体本身具有这主种激素, 但医疗上用的肠促胰激素主要是由猪的十二指肠制造, 用在诊断胃肠方面的问题, 如胰脏的功能或胃的问题, 目前肠促胰激素对胃肠方面的疾病没有任何已知道的治疗效果, 此外, 目前没有任何已知的疾病是因肠促胰激素不足而导致 人体的肠促胰激素也被合成制造, 其结构和猪体的结构, 在27个胺基酸中有两个胺基酸不一样 目前美国联邦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除了上述诊断用途外, 其它用途都是非标签上指示 (off-label) 的使用, 并未经过FDA 正式认可通过 此外, 肠促胰激素对那些自闭症儿童 (高低功能, 是否有长期腹泻, 男性或女性)较有效 使用的适当剂量和使用次数等方面也无法确定, 对长期使用是否有副作用或有健康上的顾虑以及其效果方面也缺乏研究的数据可供参考 基于以上理由, 美国国家健康中心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对肠促胰激素在自闭症者的治疗用途上目前没有正式的立场 (NICHD, 1998)
目前为止, 肠促胰激素对自闭症的疗效的研究文献只有一篇, 即 Horvath 等人1998年在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Academic Minority Physicians 发表的文章 "Imporved social and language skills after secretin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 文章中指出在三位自闭症儿童在使用肠促胰激素五星期后, 儿童胃肠问题有改善, 行为也有显著的改善, 如视觉接触, 警觉度, 和表达性语言的增加等 (引自 NIH News Alert, 1998), Horvath, Papadimitriou, Rabsztyn, Drachenberg, & Tidon (1999)等人的研究也认为尚未被发现的胃肠异常, 尤其是食道回流和双醣类吸收不良的问题可能是导致没有口语能力自闭症者的因素 除了Horvath等人的研究外, 其它肠促胰激素对自闭症疗效的研究, 如Owley, Steele, Corsello, Risi, McKaig, Lord, Leventhal, & Cook (1999, in press) 等人使用随机抽样, 双盲, 安慰剂控制的研究及Sandler, Sutton, DeWeese, Girardi, Sheppard, & Bodfish (1999) 等人使用合成的人类肠促胰激素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对自闭症者没有显著的效果 但是依据自闭症研究中心 (Autism Research Institute) 发行的国际自闭症研究评论 (Autism Research Review International) 1999年11/12 月期所刊载的文上的估计, 目前已有数千位自闭症儿童接受肠促胰激素, 据家长的反应, 推估对约70% 的自闭症者有某种程度的效果, 而可能的负作用主要包括过动增加和攻击 到目前为止, 肠促胰激素的疗效仍没有一致的结论, 因此其对自闭症的疗育仍需进一步研究
五 听力统合训练 (audit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AIT)
听力统合训练是1960年代法国耳鼻喉科医生Guy Berard 发展出来的, 一直到1991才引进美国, 主要是Annabel Stehli 出版了 The Sound of Miracle 一书, 描述她的女儿在接受十小时听力统合训练后就痊愈了, 因此引起了许多自闭症家长的兴趣 虽然多数专家认为听力统合训练的生理机转仍不明确, 但是Berard 医生认为自闭症者的的困恼行为主要是因为听力的过度敏感导致, 这些听力扭曲的现象可由听力图上发现高峰, 听力统合训练主要是应用过滤器 (filters) 消除这些过度敏感的高峰 听力统合训练的过程和要点如下 (Society for Auditory Intervention Techniques, 1993):
1 在接受听力统合训练前, 应先由一位健康相关专业人员检查被治疗者的耳朵, 确定没有过多的耳垢和耳液, 因为过多的耳垢和耳液可能降低听力统合训练输入的音量
2 早期Guy Berard 认为接受听力统合训练的年龄最少要四岁, 最近修正为最少要三岁才能接受训练
3 被治疗者一般接受18-20次的听能疗程, 每天两次疗程, 每次疗程持续30分钟, 每次疗程间至少相隔三小时, 连续十天疗程, 或在五天疗程后休息一或两天再继续疗程
4 由听力图上找出被治疗者听力过度敏感的高峰
5 在 30分钟听能训练的疗程中, 被治疗者透过耳机, 听被处理过的音乐, 声音过滤器会随机调节频率的音量大小 音量通常不超过85分贝
6 在听力统合训练之前, 一半疗程时, 疗程结束后都要测听力图
目前只有少数的研究报告显示听力统合训练可以改善一些自闭症儿童的行为, 语言能力 (Rimland & Edelson, 1995; Edelson, Arin, Bauman, Lukas, Rudy, Sholar, & Rimland, 1999), 但是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Howlin, 1998) 此外, 研究结果并不能证实听力统合训练所宣称的改善自闭症儿童听力敏感的问题 (Rimland & Edelson, 1995) 因此, 听力统合训练在自闭症儿童疗育的效果尚缺乏研究的支持, 许多专家对其效果仍存疑 (Heflin & Simpson, 1999; Howlin, 1998; Smith, 1996) 美国小儿科学会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也发表正式的声明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1998) 表示目前的研究尚结果无法支持听力统合训练的效果 美国联邦药物和食品管理局也没有获得任何听力统合训练的设备可以治疗任何医学状况或疾病的报告, 并且也没有机构提出医疗用途的申请, 因此, 联邦药物和食品管理局认为听力统合训练只能当作教育辅具, 用于教育目的方面, 不能用于宣称治疗自闭症, 注意力缺陷过动症, 或其它生理或心智状况的医疗用途上,
六 Tomatis 方法 (Tomatis method)
Tomatis 方法也是一种听力的训练 (auditory training) , 其它的名称包括听力刺激 (auditory stimulation)和倾听治疗 (listening therapy) 这种方法是1950年代时由法国耳鼻喉医生Alfred A Tomatis 发展出来 Tomatis 认为高频音能让脑有活力是脑的维他命C, 相反地, 低频音会消耗精力 Tomatis 将听 (hearing) 和倾听 (listening) 明确的区别, 他认为听是被动的过程, 而倾听是主动的, 不但需要有接收讯息的能力, 而且要能过滤不相关的讯息 他认为许多有学习困难或注意力缺陷的儿童有良好的听力, 但由于倾听的问题, 而不能阅读或专注 Tomatis 的倾听训练 (listening training) 主要是重建耳朵倾听的能力, 变得有效能, 让人更有意愿使用耳朵倾听 Tomatis 认为莫扎特音乐的节奏, 旋律和高频音可以刺激和激发脑部的创造力和动机, 具有一种令人释放和治疗的效果 由于自闭症儿童对声音的过度敏感, Tomatis 方法可以改善自闭症对声音的过度敏感, 调节感觉统合并和再和环境做适当的联结 早期Tomatis 的一般疗程长达6-12月, 目前是每天接受两小时的倾听训练, 为期10-15天
七 暗光敏感/娥兰镜片 (scotopic sensitivity)/(Irlen lens)
暗光敏感指不适应亮光, 但较能适应暗光 由于某些有阅读问题和知觉问题的人对白色光谱的波长特别敏感, 娥兰认为视网膜上某些特定的细胞会因而变得过份刺激, 而将不正常的讯号送达脑部, 娥兰将这种视知觉问题称为"暗光敏感症候群" (scotopic sensitivity syndrome) (Heflin & Simpson, 1999) 这种问题出现在某些有学习/阅读障碍, 自闭症, 和其它发展障碍者身上, 暗光敏感症可能对光的来源 (荧光, 昼光), 发光性 (反射, 强烈眩光), 强度 (亮度), 波长 (颜色), 及/或颜色对比等因素的影响, 而变得对光敏感, 印刷字会有模糊, 双重影像, 扭曲, 移动, 受限的视觉广度, 头痛, 晕眩, 阅读困难等问题 因为白色的背景可能完全控制了阅读者的知觉系统, 而黑色的印刷字便遁入背景中, 干扰了阅读的过程
娥兰发展的娥兰镜片是将有色的迭片 (后来用有色的透明片) 放在印刷品上, 如此可以减少黑色和白色的对比, 降低白色背景的影响, 对视觉刺激做出正确的阐释, 而透明片的最佳颜色视每一个个案独特的视知觉系统而定 娥兰也曾报告娥兰镜片可以改善身体和空间知觉, 视觉接触, 沟通和自我控制能力 (Irlen, 1995, 引自 Howlin, 1998)
基本上, 娥兰镜片的使用效果都来自主观的报告, 没有强而有力的研究结果支持其使用的效果, 其中也包括自闭症者的研究 (Heflin & Simpson, 1999; Howlin, 1998)
八 整骨疗法 (cranial osteopathy/craniosacral therapy)
这种方法是用手轻轻的操弄身体不同的部位, 如头部, 颈部, 和脊髓, 尤其是头部 治疗可能持续几个月, 据说其效果从可以稍微降低过动现象到明显沟通的改善, 但都是来自主观的报告, 目前没有对此种方法的适当的评估研究, 职能治疗师, 物理治疗师, 及其它专业人员可能接受这种技术 (Howlin, 1998)
九 日常生活治疗 (daily life therapy/Higashi school)
日常生活治疗是由日本引进的Higashi 学校实施, Higashi 学校于1964年在日本成立, "higashi"日文意思是"希望", 1987年美国的第一所Higashi 学校成立于波士顿 这种方法认为许多自闭症的高度焦虑现象可以透过生理动作而降低, 并进而刺激释放脑内啡, 控制焦虑和挫折 (Heflin & Simpson, 1999; Howlin, 1998) 日常生活治疗主要包括三个要素: 增强体能, 稳定情绪, 和智能兴趣正常化 课程注重团体教学, 严格的体育课程, 许多音乐, 美术, 和戏剧课, 以及对不适当行为的严格控制 课程不强调自发性沟通技能的发展和鼓励个别性 (Howlin, 1998)
波士顿的Higashi 学校约有100位3-21 岁的学生, 包括一般学生和有障碍的学生, 学生大多住校 据家长表示学生的行为问题减少, 顺从行为改善, 但社会沟通技能没有明显改善 目前没有对此课程客观的评估研究, 对此方法的长期效果也缺乏充份支持的证据 (Heflin & Simpson, 1999; Howlin, 1998)
十 Doman/Delacato 方法
Doman/Delacato 方法始于1956年, 主要是再训练脑部受伤的区域, 人类潜能成就中心 (The Institutes for the Achievement of Human Potential) 认为自闭症是因为脑部不明区域的受损, 因此需要对脑部再训练, 这种方法缺乏研究支持
十一 节奏重建疗法 (rhythmic entrainment intervention, REI)
节奏重建疗法是由 Jeff Strong 提倡, Strong 认为人体存在着许多自然的节奏 (心跳, 脑波, 呼吸), 特别的节奏会影响人体和脑的功能 当人生病或有生理/心理障碍时, 内在自然的节奏就可能不同步 因此节奏重建疗法就是透过将人暴露在特别的鼓声节奏下, 再重建身体内在的自然节奏模式 这种疗法是让人听特别设计的鼓声, 但是听者不需要专心的听鼓的节奏, 听者可以在听鼓声的同时做任何事, 但是背景中不能有其它的声音, 如电视或讲话声 疗程是每天40 分钟, 持续6-8 星期 节奏重建疗法据说能减少激动, 攻击, 自我刺激, 尖叫等行为, 以及改善视觉接触和倾听行为 (Heflin & Simpson, 1999; Orr, Myles, & Carlson, 1998) 目前为止, 节奏重建疗法仍然缺乏实证研究支持
[鉴别诊断]
1、脑部迟钝:大多脑部迟钝的人在技能上也不会有所发展,而孤独症患者在良好指导下脑部会有所发展,可掌握一些技能。
[病因]
已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方面作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异常行为综合征。
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的方式,增加与人交往的信心。平时保持微笑。可以在每个清晨起床的时候,照着镜子对自己说:你活的很好,每天都很快乐,到处都是阳光。这样可增加自己的自信,缓解压力,舒缓心情。
凡事要看宽。不要钻牛角尖。不开心的事情,就不要去想。每天至少看一个笑话,然后给你的朋友或同事讲述。这样既可以缓解你的自闭心理,不妨一试。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该症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是以明显的社会交往,言语交流异常及刻板重复的行为为特征的广泛性发育障碍。
自闭症的严重程度不一,一些患儿的智力低于正常水平,但是也有些患儿智力正常甚至高智商。他们虽然学东西很快,但日常生活沟通有困难,难以应用所学,并且很难适应社会。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行为疾病,包括社交互动和发展性语言沟通技巧障碍,以及行为重复僵化。简单来说,自闭症会限制患儿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它首先出现在儿童身上,而且更常见于男孩,可能与性别、遗传、家族病史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不能与父母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患者与同龄儿童之间难以建立正常的伙伴关系,例如,不喜欢与同伴一起玩耍。
言语发展迟缓有些儿童完全无法理解他人的语言,有些可能可以理解某些词语字面上的含义,但对隐含的意义理解困难。Bryson(1996)等研究者认为至少三分之一的自闭症患者没有任何言语。Rutter(2000)认为大约半数以上的自闭症儿童完全没有语言。
早期的干预以教育训练为主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能力的缺失或者是与交往相关的言语或非言语交流能力的降低。教育训练的目的可以概括为:改善核心症状,即促进社会交往能力、言语和非言语交流能力的发展,减少刻板重复行为。
对于有孤独症倾向的孩子,家长早期发现,抓紧康复,效果也非常好。早期干预能让孩子回归社会,能够上学。所以孤独症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
结语内向的孩子,在与人交往上,也会存在退缩的情况。这点与自闭症孩子有相似点。但自闭症的孩子,他们无法与他人分享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但内向的孩子,只要与你熟悉,感觉和你在一起是安全的、开心的,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告诉你,和你在一起开心地玩耍。
语言障碍: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智能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