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 自闭症儿童能够感受到身体情绪吗?

专业 | 自闭症儿童能够感受到身体情绪吗?,第1张

自闭症儿童很难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对很多人来说,理解他们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那么,自闭症儿童自己又是否能够区分好自己的情绪呢?他们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泽小童编辑部翻译整理

一直以来,对自闭症患者情绪加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们如何理解他人的情绪上。然而,关于自闭症患者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的研究就比较有限了,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很难识别和描述情绪体验,也很难区分情绪状态。

不过,区分情绪状态其实是很重要的,因为它与焦虑、抑郁和自残行为等负面结果存在相关,而这些问题也正是在自闭症患者中比较高发的。

之前,自闭症情绪区分的研究倾向于使用基于语言的任务。但是现在,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埃莉诺·帕尔斯领导的研究小组报告了第一个研究自闭症儿童是如何描绘出他们在身体中感受到的情绪的。

研究小组发现,与非自闭症儿童相比,自闭症儿童在不同情绪下的身体情绪图更为相似, 这表明他们身体体验不同情绪状态的方式差别较小 。

情绪体验的一个关键方面是不同情绪带来的身体感觉和变化(例如紧张时手心出汗,兴奋时心跳加速)。研究人员已经绘制了与不同情绪状态相关的区域和感觉的详细身体图,但是没有人直接研究自闭症患者是如何,以及从哪里体验他们身体中的情绪。

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请自闭症和非自闭症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身体情感上色”任务制作各种处于情感中的人体图。

参与研究的孩子们被要求回忆他们经历过的一种特定情绪,然后在一个人体轮廓上为活动较强或较快的区域上色,在另一个人体轮廓上给活动较弱或较慢的区域上色。这些情绪包括愤怒、恐惧、悲伤、快乐、惊讶和厌恶。

研究小组还用两项任务来测量内觉性,即人们对身体内部反应的意识。内感受的敏感性,也就是参与者对他们自身内感受能力的感知,通过要求他们指出他们对一般身体感觉(如起鸡皮疙瘩或胃声)的频率来评估。通过检查参与者在心跳计数任务中的准确性,提供了一种更客观的内感受准确性测量方法。

在上色任务中,自闭症患者的头部、心脏和手的情绪变化较小。换句话说,与非自闭症者相比, 无论自闭症患者回忆起的是什么样的情绪,他们都更有可能给这些区域涂上类似的颜色 。

研究人员还推测, 自闭症组的情绪分化减少可能更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内感受性的问题 。也就是说,自闭症患者在感受自己的情绪方面问题可能不大,但是他们不懂得将这种理解表达出来。

此外,因为这项任务涉及了回忆,所以对经历的记忆缺陷可能造成了影响。研究者认为,通过增加儿童的情感相关的词汇知识,或改善他们对情感事件的记忆为重点的干预措施,可能有助于提高儿童的情感认知。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们的情绪体验很少与焦虑和抑郁有关,而焦虑和抑郁是自闭症患者更容易遇到的问题。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首次表明,一些自闭症患者的生理情绪反应变化较少。鉴于这可能不能完全用内感受困难来解释,未来的工作可以研究其他涉及区分与不同情绪相关的身体感觉的技能。研究也可以在其他人群中检查这些能力,以确定不同人群之间的模式可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同。

自闭症是一种长期发展障碍综合症,多由脑功能障碍引起。主要有语言沟通困难、社交困难以及情绪和行为有障碍等症状。针对自闭症儿童可以参考下面几种训练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1 借助视觉工具:使用、符号、图表等视觉工具,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和想法,这些工具可以安排成列表、日历、活动表格等形式。

2 建立情感记忆:寻找孩子喜欢的话题和活动,与孩子一起分享过去的经验和情感回忆,提醒孩子在日常活动中的感觉和情境,鼓励孩子运用感受和表达自我。

3 使用语言匿名:让孩子在写作时使用匿名方式,自由表达内心感受,这样孩子可以编写短文或故事,来自己的表达感受。

4 利用角色扮演:家长或其他家庭成员可以扮演人物,与孩子对话或参加角色扮演活动,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时锻炼孩子面对人际交往的能力。

5 鼓励积极的口头表达: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积极化地说出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autistic disorder)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DSM-IV-TR》将PDD分为5种:孤独性障碍、Retts综合症、童年瓦解性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

其中,孤独性障碍与阿斯伯格综合征较为常见。孤独症的患病率报道不一,一般认为约为儿童人口的2~5万人,男女比例约为3~4:1,男孩比女孩多3-4倍。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自闭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自闭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在自闭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自闭症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要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自闭儿即使语言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比如:用脚尖走路。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自闭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等。

3.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自闭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个3岁女病儿整天抱着一块儿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类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自闭症病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的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感觉和动作障碍: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自闭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它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

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轻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自闭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名其妙地笑或哭。

5.智能和认知障碍

自闭症病儿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自闭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自闭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自闭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自闭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其他特征

自闭症病儿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论分析:

1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Dollard和NeilMellor在《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他们认为,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本文参照案例案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就验证了“挫折攻击”假说。用这一理论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即可得出“挫折导致自伤”的合理解释。自闭症儿童愿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

2不合理强化:

自闭症儿童因为认知发展上的迟滞,使他们无法建立“头碰墙-疼痛”的联系,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是可能的。由此我们得出,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很可能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但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与干预(不合理强化),最终导致了自伤行为频率提高,程度加重,发展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自伤行为。

3生物理论:

生化因素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冷藏库母亲”理论:

BBettelheim(1956,1967)主张自闭症的心因论并提出了“冷藏库母亲”理论(the”refrigerator mother”theory)。他认为,自闭症是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的结果。这一理论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双重的打击,使他们陷于罪责和不安之中。

5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中的理论不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的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解释解释孤独症患儿三种损伤,对有些孤独症的行为特征,比如兴趣的局限性,刻板和重复行为。最典型的是Baron-Cohen(1985)等人进行的“萨丽-安娜”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大约80%孤独症被试在这种任务中失败,而大多数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都能够通过这种任务。即使那些能够通过这种任务的孤独症被试,在更加复杂的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损伤。Leslie和Frith重复了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同时,增加了对孤独症患儿正确信念理解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控制组特定语言损伤儿童能够全部通过实验任务,相比较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通过率只有28%。在后继的研究中,Perner等人使用了改进的“糖果盒”任务,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实验使人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与孤独症患者自身的智力功能或者智龄相比,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严重受到损伤。Happé对前人研究的元分析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她证实:无论在孤独症患儿还是在智力残障儿童中,通过测量他们的言语智龄会发现,完成一种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的可能性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极大地联系;当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这种任务的智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

6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曾被定义为“为了能够实现将来的某个目标,保持一种合适的问题解决状态的能力”。后继的研究者们把这种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思想和行为的灵活性,定势-迁移,抑制以及把一个心理表征保持“在线上”(on-line)或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些功能的实施必须依靠完整无损的额叶功能。孤独症患儿遭受执行功能障碍的困扰,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孤独症患者在前损伤病人使用的索引执行问题测试中也表现出执行水平差,并且固执和重复等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征在前额损伤病人中也有出现;第二,较多的执行控制的直接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对外部刺激抑制前优势反应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需要抑制前优势反应的河内塔问题和迂回得到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显示出很差的计划性。自我控制行为的损伤可能是孤独症患者重复和刻板行为的最好解释。由于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受到损伤,对行为的发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造成某种行为重复不断进行。

7 弱中枢性综合理论

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孤独症患者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损伤提出的,这些“长处”包括:某些孤独症患者IQ成绩非常高,在韦克斯勒量表的某些视觉空间或者建构性测试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如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凑。Frith和Happé认为这些高峰能力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他们把中枢性统合定义为:在搜索整体意义时整合部分信息的正常倾向,一种关注任何刺激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倾向。他们认为孤独症患者正好与之相反,更可能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水平。有许多证据表明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相对较弱:首先,孤独症患者在镶嵌图形测试中曾表现出他们的速度比匹配控制组更快。Shan&Frith证明孤独症患者在搭标准积木任务中的速度快于匹配控制组,但是如果完整的积木被分割成组成它的

部件,控制组儿童的速度加快,这表明:在标准任务中,孤独症患儿拼搭前分割状态的积木关注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次,孤独症患者中存在一种现象,将无歧义的同音异义词使用在周围有词语的上下文背景中失败,这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此外,在孤独症儿童中还发现数数时列出典型模式的失败以及不能知觉视错觉的倾向,这些都是弱中枢性统合驱力的证明。

孤独症儿童的十大表现

 孤独症儿童的表现,语言生长发育阻碍、兴趣爱好狭小、个人行为方法呆板和心态健康问题,这种是少年儿童孤独症的表现,孤独症儿童通常精神实质滞销品、智商也低于小孩,今日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孤独症儿童的表现吧。

孤独症儿童的十大表现1

  1、叫名字没有反应

 自闭症患儿有耳朵,听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别人叫他的名字却没有什么反应,对较为亲密的爸爸妈妈也是一样的反应。

  2、没有眼睛注视与追踪

 自闭症患儿不会去注视,也不会去跟踪自己喜欢的事物。自闭症儿童不会用眼睛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比较敏感胆小。

  3、喜欢安静

 自闭症患儿表现的很安静,只有少部分是多动症。自闭症患者也不愿意和同龄人一起玩耍,也不爱说话。

  4、不愿意模仿

 到了两岁以后,宝宝会去模仿别人的行为举止,但是自闭症完全不同,对他们的'表现是十分不屑的。

  5、没有主动表达

 自闭症患儿不愿意去表达,也不愿意与别人沟通,自然语言能力非常差,表达情绪这方面很差。

  6、不合群

 自闭症儿童不合群,不会被周围的氛围所干扰,一般正常宝宝是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

  7、认知能力很差

 有自闭症孩子除了不会说话以外,还是有部分患者是有语言能力的,但是顺序比较混乱,常常以他来称呼自己。

  8、运动感不平衡

 很多孩子走路起来有些怪怪的,有时候还会含胸驼背,有种木木的感觉,表现为缺失平衡感,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

  9、没有情绪自控力

 很多自病症患者是没有情绪自控力,他们全部都是用大喊大叫的方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绪。

  10、智力低下

 部分患者有智力低下的问题,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在其他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76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