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常常像汹涌跌宕的激流,他们的情感世界又如同没有绿洲的荒漠。面对孤独症儿童情绪、情感的奇异组合,我们怎么办?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对人际关系可能会很敏感,终有一天他们会期待理解和友谊。但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和他们构建友谊的能力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距,这就会导致他们在高级情感沟通方面的挫折。如果能及时给予帮助,可以指导他们修正一些行为,减少一些挫折,但是,能否从根本上修补他们的情感动机缺陷,还是未知。能否在与同龄人的情感交往中做到协调互动,心领神会,还是未知。从世界上现有的文献看,孤独症患者摘取人类心灵桂冠上的“情感明珠”,是十分艰难的。
情感障碍是孤独症儿童的特有障碍之一,我们可以依据心理科学关于情感形成与发展的理论,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情感发展给予教育干预。当然,我们不能期望所有的孤独症孩子都实现相同的目标,但是,无论孩子能力的高低,无论障碍的多少,都是可以进行情感教育的。促进孤独症儿童正常的情感需要出现,并一定程度地学会情感交流,享受到情感交流的乐趣,这是可行的,也是我们情感教育的目标追求。
肉体之上的“高级建筑”
谈情感发育问题,首先应该谈情绪,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情绪是人对环境刺激产生的激越的心理状态和态度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化、稳定化、复杂化的情绪体验和态度反应。情绪带有情景性,而情感带有长期性和稳定性。
心理学家们对情绪的分类具有许多争议,我们将其分为简单情绪和复杂情绪。比如说,愉快、高兴、愤怒、恐惧,这些都属于简单情绪。简单人和动物都会有。像骄傲、自豪、羞愧、内疚、轻蔑、尴尬、懊悔部属杂情绪,复杂情绪则是人类特有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发展停留在简单碱谣上,社会化程度很低,缺乏高级的复杂情绪。
一般常人的情绪障碍是指情感活动的变态与失常现象,其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外界足以引起情感反应的刺激麻木不仁,引起情感丧失,对亲人不关心、不体贴,久别重逢甚至生离死别也无动于衷,面部表情呆板、冷漠,内心体验贫乏;另一方面是情绪暴躁,喜怒无常,缺乏同情心。孤独症儿童在社会交往中的许多具体怪异行为源于情感障碍。
情绪的产生是脑神经多种部位的整合活动,主要涉及下丘脑、网状系统和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以及额叶皮层。心理学家认为:下丘脑的信号影响网状结构,网状结构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传导引起各种情绪的外部表现,向上传递则可使某种情绪处于激动状态,并经过大脑皮层的活动被主体体验到。美国医学家鲁克推断:精神病患者的情绪障碍是这个系统活动失常的结果。他们认为病人低沉、淡漠,对一切无兴趣,内心体验极为贫乏,麻木不仁,甚至医生告诉他“你的母亲死了”,病人仍然无动于衷,这些现象的产生可能和网状系统的减弱和损伤有关。专家研究还发现,脑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在情绪控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是赋予感觉经验以情绪意义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外有一个医学案例:一个年轻人因病切除了杏仁核,从此对人完全失去兴趣,宁可离群索居,对亲朋好友一概不识,面对亲人的悲痛无动于衷。总之,情绪、情感发展有其重要的脑神经学方面的生理机制。
自闭症儿童行为分析
一、自闭症儿童行为:
1.社会交往障碍:大部分自闭症病儿婴幼儿期出现对人缺乏兴趣,母亲将其抱着喂奶时,他们不会将身体与母亲贴近,不会望着妈妈微笑,平常不注视父母的走动。6~7个月时还分不清亲人和陌生人,不会像正常小儿一样发出伊呀学语声,只是哭叫或显得特别安静。有的病儿即使1~2岁发育正常或基本正常,但起病以后表现有饥饿。疼痛或不舒服时,不会跑到父母身边寻求食物安慰,或只是拉着父母的手去取东西,而不会以言语或姿势来表示。这种病儿往往对父母离开或返回无动于衷,即使父母站在身边也会与之交往,更不会与父母对视,显得极其孤独。自闭症病儿也同样缺乏相互性社会交往,表现不与周围小朋友交往,更不可能建立友谊。
2.语言交流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在自闭症状中表现得较为显著,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自闭症病儿常以哭或尖叫表示他们的不舒适或需要。稍大的病儿可能会拉着大人的手走向他们想要的东西。缺乏相应的面部表情,常显得表情漠然,很少用点头、摇头、摆等以表示他们意愿。
(2)语言发育延迟或不发育:病儿常常表现为语言发育较同龄儿晚,有些甚至不发育。报道说,病儿约有一半保持缄默,仅以手势或其他形式表达要求。也有些病儿2~3岁前语言功能出现,以后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
(3)语言同内容,形式的异常:自闭儿即使语言存在,也同样有许多问题,比如:用脚尖走路。病儿往往不会主动与别人交谈,不会维持或提出问题,或者只会反复纠缠同一话题,而对别人的反应毫不在意。他们常常是在“对”人说话,而不是“与”人交谈,语言交流十分困难。刻板重复性语言及模仿性语言也较多见,和病儿谈话时他常只会重复你的讲话。也有的会在当时或隔一段时间以后模仿电视、收音机或别人说过的话。有些病儿表现为自言自语或哼哼唧唧,自得其乐。另外,自闭症病儿还可语音、语调、语速、语言节律及轻重音等方面的异常,讲出的话怪声怪气或平平淡淡,没感情色彩。有的病儿对人称代词常错用,把“你”说成“我”,或把“我”说成“他”等。
3.兴趣狭窄:坚持同一格式和仪式性强性行为(重复刻板行为)。
(1)兴趣狭窄和不寻常依恋行为:自闭症病儿对一般儿童所喜爱的玩具和游戏缺乏兴趣,尤其不会玩想象力的游戏,而对一些通常不作为玩具的物品却特别感兴趣,如车轮、瓶盖等圆的可旋的东西。有些病儿还对塑料袋、门锁、某些水果等产生依恋行为。比如有一个3岁女病儿整天抱着一块儿重25kg大红砖,连睡眠时也不肯放开,如硬将砖头拿开就烦躁,发脾气。这类病儿对有生命的东西产生依恋,是很少见的。他们常对物体的非主要特性感兴趣,如喜欢反复摸光滑的地面等。
(2)日常生活习惯不愿被改变:自闭症病儿对环境常常固执地要求一成不变,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焦虑不安。对日常生活习惯也是如此。如有些病儿只吃固定的食物,有些吃饭时要求坐固定的位置。有的还喜欢把玩具或物品排列成行,如被搞乱,变得痛苦或大发脾气。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都拒绝学习或从事一新的活动。
(3)仪式性或强迫性行为:如扭曲或在面前弹弄手指,拍手。有些病儿花费很多时间沉湎于记忆天气预报、一些国家的首都、家庭成员的生日等。稍大的病儿常反复问同一个问题,和不可克制地去触弄或嗅闻一些物体。这种仪式性或强迫行为在智力正常的病儿中较常见。
4.感觉和动作障碍:病儿对疼痛和外界刺激麻木。
如一个突然的声响在正常小儿会引起惊跳,而自闭症病儿则若无其事。给他们讲话,他们像聋子一样没有反应,很多父母就因为怀疑小儿“耳聋”而初次就诊。在病儿面前站个人,病儿好像没有看见,或只注意看对方的一双手或其它的某一部位。病儿常以摩擦、拍打、撞头、咬硬东西、摇晃或旋转身体等动作以引起自身感觉。病儿对某些刺激又会特别敏感,尤其对
汽笛声、吸尘器声、狗吠声以及光线突然变化等异常过敏,常会引起惊恐或烦躁不安。有些病儿手指伤了不会叫痛,而对另行安排轻微的瘙痒却忍受不了。感觉麻木和过敏可在一个病儿身上同时存在。自闭症病儿都坐立不住,动个不停。常用脚尖走路或以跑代走,东张西望,眼神飘忽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还常伸颈,装腔作势做出些怪异姿势,有的病儿还莫名其妙地笑或哭。
5.智能和认知障碍
自闭症病儿的智能约有50%处于中度和重度低下水平(IQ低于49,)约25%为轻度低下水平(IQ为50~70),还有25%可保持正常。一般医院门诊所见的病儿多属于中度或重度,那些轻度或正常智力水平的病儿也许被认为只是脾气古怪,而不作为病态前医院就诊。不论病儿的智商是低还是高,其表现的主要症状均相似,只是智商低的病儿在社会交住和社会反应、刻板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程度上更为严重,癫痫发作也较多见。Rutter和Lackyer1967年对自闭症病儿的智商研究中发现自闭症病儿在应用操作、视觉空间技能、即时测验上较优,而在那些象征性、抽象思维和逻辑程序的测验上较差。其他认知缺陷表现在模仿、对口述词和手势的理解、灵活性。制订和应用规则上与智商相同的非自闭症儿童相比,则障碍要广泛和严重得多。此外,智力低下智力正常的自闭症儿童相比,前者认知障碍则更为广泛。有部分自闭症病儿在智力低下的同时又出现“孤独性才能”,在音乐、计算日期、机械记忆和背诵等方面呈现特异功能,被称为“白痴天才”。
6.其他特征
自闭症病儿呈现情感平淡,或与境遇不相称的情感过分或不恰当。他们常出现无理由的哭泣、大声啼哭,并且难以通过安抚使之平息。也有的无故的咯咯笑。对汽车、高楼和有毛动物等一般孩子所害怕的东西而无畏惧感。病儿常出现旋转而不头晕,自伤行为多见。癫痫发作可出现在儿童早期或少年期,以后者多见。
二、自闭症儿童行为的理论分析:
1挫折攻击”假说: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ohnDollard和NeilMellor在《挫折和攻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挫折攻击”假说。他们认为,当个体遇到挫折时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本文参照案例案主当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时出现的攻击行为就验证了“挫折攻击”假说。用这一理论解释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即可得出“挫折导致自伤”的合理解释。自闭症儿童愿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引发其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
2不合理强化:
自闭症儿童因为认知发展上的迟滞,使他们无法建立“头碰墙-疼痛”的联系,选择自伤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是可能的。由此我们得出,自闭症儿童的自伤行为一开始很可能只是一个无意间的动作,但是由于家长过分的关注与干预(不合理强化),最终导致了自伤行为频率提高,程度加重,发展为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自伤行为。
3生物理论:
生化因素孤独症患儿的多巴胺、5-羟色胺可增高,血浆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高、阿片等神经递质异常,但缺乏特异性;脑组织发现小脑部位有神经细胞迁移的异常,浦肯野氏细胞数量的减少。另有研究报告孤独症可能与大脑边缘系统、杏仁核、海马回有关。还有研究认为孤独症与其出生后第一年内的脑生长速度过快有关。
4“冷藏库母亲”理论:
BBettelheim(1956,1967)主张自闭症的心因论并提出了“冷藏库母亲”理论(the”refrigerator mother”theory)。他认为,自闭症是儿童生活在充满威胁和缺乏母爱的环境中的结果。这一理论给自闭症儿童的父母带来了双重的打击,使他们陷于罪责和不安之中。
5心理理论:
“心理理论”中的理论不是指成体系的有意识的理论,而是指表象心理状态的天生的认知机制。自闭症的“心理理论”说主张自闭症儿童缺乏对思想进行思考的能力,因此在部分人际关系、交流与想象方面导致特殊的障碍,解释解释孤独症患儿三种损伤,对有些孤独症的行为特征,比如兴趣的局限性,刻板和重复行为。最典型的是Baron-Cohen(1985)等人进行的“萨丽-安娜”的错误信念任务研究,大约80%孤独症被试在这种任务中失败,而大多数正常儿童和唐氏综合征儿童都能够通过这种任务。即使那些能够通过这种任务的孤独症被试,在更加复杂的错误信念理解测试中,也表现出明显的损伤。Leslie和Frith重复了错误信念任务测试的同时,增加了对孤独症患儿正确信念理解的测试,结果表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控制组特定语言损伤儿童能够全部通过实验任务,相比较高功能孤独症患儿通过率只有28%。在后继的研究中,Perner等人使用了改进的“糖果盒”任务,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这些实验使人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与孤独症患者自身的智力功能或者智龄相比,他们心理理论的发展严重受到损伤。Happé对前人研究的元分析有力地支持这种观点,她证实:无论在孤独症患儿还是在智力残障儿童中,通过测量他们的言语智龄会发现,完成一种标准的心理理论任务的可能性与他们的发展水平有极大地联系;当然,对于孤独症儿童来说,通过这种任务的智力水平要求显著高于控制组儿童。
6 执行功能障碍理论
执行功能曾被定义为“为了能够实现将来的某个目标,保持一种合适的问题解决状态的能力”。后继的研究者们把这种认知能力进一步具体化,认为执行功能主要包括:计划,思想和行为的灵活性,定势-迁移,抑制以及把一个心理表征保持“在线上”(on-line)或者保存在工作记忆中。这些功能的实施必须依靠完整无损的额叶功能。孤独症患儿遭受执行功能障碍的困扰,证据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孤独症患者在前损伤病人使用的索引执行问题测试中也表现出执行水平差,并且固执和重复等孤独症患者的行为特征在前额损伤病人中也有出现;第二,较多的执行控制的直接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可能在对外部刺激抑制前优势反应方面有一些问题。比如在需要抑制前优势反应的河内塔问题和迂回得到任务中,孤独症儿童显示出很差的计划性。自我控制行为的损伤可能是孤独症患者重复和刻板行为的最好解释。由于孤独症儿童自我控制受到损伤,对行为的发生就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有效地控制,从而造成某种行为重复不断进行。
7 弱中枢性综合理论
这种理论是为了解释孤独症患者的“长处”而不是他们的损伤提出的,这些“长处”包括:某些孤独症患者IQ成绩非常高,在韦克斯勒量表的某些视觉空间或者建构性测试中取得相对较好的成绩,比如积木图案和物体拼凑。Frith和Happé认为这些高峰能力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他们把中枢性统合定义为:在搜索整体意义时整合部分信息的正常倾向,一种关注任何刺激的整体而不是部分的倾向。他们认为孤独症患者正好与之相反,更可能关注局部而不是整体水平。有许多证据表明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相对较弱:首先,孤独症患者在镶嵌图形测试中曾表现出他们的速度比匹配控制组更快。Shan&Frith证明孤独症患者在搭标准积木任务中的速度快于匹配控制组,但是如果完整的积木被分割成组成它的
部件,控制组儿童的速度加快,这表明:在标准任务中,孤独症患儿拼搭前分割状态的积木关注的是部分而不是整体;其次,孤独症患者中存在一种现象,将无歧义的同音异义词使用在周围有词语的上下文背景中失败,这反映了孤独症患者中枢性统合驱力很弱。此外,在孤独症儿童中还发现数数时列出典型模式的失败以及不能知觉视错觉的倾向,这些都是弱中枢性统合驱力的证明。
根据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 (DSM-5)的描述,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主要表现为:
(1)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地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
社交与情感的交互性的缺陷表现为社交行为模式异常,无法进行正常的你来我往的对话,与他人分享兴趣爱好、情感、感受偏少,无法发起或回应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中非言语的交流行为的缺陷表现为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之间缺乏协调,眼神交流和身体语言的异常、理解和使用手势的缺陷以及完全缺乏面部表情和非言语交流;
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表现为难以根据不同的社交场合调整行为,难以一起玩假想性游戏、难以交朋友以及对同龄人没有兴趣。
(2)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
动作、对物体的使用、或说话有刻板或重复的行为,比如刻板的简单动作,排列玩具或是翻东西,仿说,异常的用词等;
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或者语言或非语言行为有仪式化的模式,比如对很小的改变极度难受、难以从做一件事过渡到做另一件事、思维僵化,坚持仪式化的打招呼方式、需要每天走同一条路或吃同样的食物;
局限的、执着的兴趣,且其强度或专注对象异乎寻常,比如对不寻常的物品的强烈的依恋或专注、过分局限的或固执的兴趣;
对感官刺激反应过度或反应过低、或对环境中的某些感官刺激有不寻常的兴趣,比如对疼痛或温度不敏感、排斥某些特定的声音或质地、过度地嗅或触摸物体、对光亮或运动有视觉上的痴迷。
自闭症在不同年龄段的特征各异,多数自闭症孩子在婴儿期的症状较为轻微,不易察觉,主要表现为普通儿童发育应该出现的行为在自闭症幼儿身上没有按时出现或明显延迟出现,可以用“六不”来描述这类能力缺乏,即:
不看:与人互动缺乏基本的眼神交流,很少与父母有持久的目光对视;
不应:对于母亲唤名没有明确地转头或咿呀应答;
不语:到了该学说话的年龄没有任何尝试开口的尝试,不会牙牙学语;
不指:不会用手指指向要去的地方;
不亲:对亲近的养育或照料者缺乏正常的依恋情感或是表现为延迟的依恋,不会主动伸手期待被母亲抱起,抵触拥抱,被抱起时身体僵硬,不会将身体贴近妈妈,见到父母缺乏兴奋、喜悦的表情,不会对着亲人笑,对母亲的离开和归来常常缺乏应有的悲伤与喜悦情绪;
不随:不会用目光或动作去跟随或寻找妈妈,甚少出现在普通婴幼儿常见的分离性焦虑;
孩子很少用发声、啼哭等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不害怕陌生环境,见到陌生人不会退缩,缺乏一定的安全意识等。
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幼儿早期的发育状况,平时要多留意他们的语言、社交和行为,如果发现孩子反复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或是不符合同龄人发育水平的落后表现较多,应该及时带孩子去精神科专科医院或是儿科医院进行就诊,通过接受专业的自闭症筛查来明确孩子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怀疑孩子有自闭症,尽快就医才是高效且较为明智的应对方法,其它诸如网上问诊、量表自查等途径有一定的局限性,往往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而且极有可能误导家长。
目前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尚不清晰,无法通过有效的医学手段达到完全消除自闭症症状的治愈效果。对于自闭症孩子的核心症状,科学研究表明,早期高强度的行为训练可以进行有效改善,目前得到广泛应用的是以应用行为分析(ABA)原理为基础的行为干预。
如果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家长可以参考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科学认识自闭症,调整心态。
第二,做学习型家长,自学干预技能。
第三,注重家庭干预。
为了帮新家长尽快走出困境,自闭症评估干预平台ALSOLIFE提供了一套针对性的免费课程《自闭症的觉醒》,为期 5天的线上精品课包括24节系统的视频,10大知识地图阅读资料。课程由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权威医生主讲自闭症科普知识,为新家长讲透自闭症的来龙去脉,理清自闭症儿童的特点、程度、干预方向等新家长最关心的话题,并且通过30年真实的随诊案例,告诉新家长孩子的预后有哪些可能,未来有哪些希望。
同时还有自闭症干预机构ALSO·IN总督导带来的简单实用的“联结4步法”,教新家长4步入手,5天学会改善孩子眼神对视、叫名应答、听指令、跟着做这4个基础课题的干预技巧,助力新家长快速树立信心,和孩子建立有效的联结。
本课程专为新家长研发,针对群体为刚诊断(确诊或疑似)自闭症半年左右的新家长以及近期诊断,尚未系统学习干预知识的家庭,内容较为初级,知识体系简单易上手,很适合新家长打好基础,快速入门,缓解焦虑,尽快投入到孩子的康复训练中。
语言障碍:语言与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重要症状,是大多数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语言与交流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孤独症儿童有语言发育延迟或障碍,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在2~3岁以前有表达性语言,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终身沉默不语或在极少数情况下使用有限的语言。
社会交往障碍:患者不能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年幼时即表现出与别人无目光对视,表情贫乏,缺乏期待父母和他人拥抱、爱抚的表情或姿态,也无享受到爱抚时的愉快表情,甚至对父母和别人的拥抱、爱抚予以拒绝。
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患者对于正常儿童所热衷的游戏、玩具都不感兴趣,而喜欢玩一些非玩具性的物品,如一个瓶盖,或观察转动的电风扇等,并且可以持续数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而没有厌倦感。
智能障碍:在孤独症儿童中,智力水平表现很不一致,少数患者在正常范围,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国内外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发现5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为中度以上的智力缺陷(智商小于50),25%为轻度智力缺陷(智商为50~69),25%智力在正常(智商大于70),智力正常的被称为高功能孤独症。
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免疫系统异常,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
很多人都听说过自闭症,但对自闭症的危险知之甚少。大多数人认为这些孩子太内向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自闭症儿童容易出现以下一些问题:紧张的行为,缺乏语言,缺乏交流的欲望,一些儿童也有智力障碍。这些条件可能会伴随着孩子们的一生。那么,儿童自闭症的危险是什么。
自闭症儿童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交流的欲望。他们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对外面的事不感兴趣。有些孩子毫无目的地挥动、转动和拍手。他们的行动没有目的。但最可怕的是,一些自闭症儿童会发展出自伤、自残、轻微的行为,反复运动,如挖鼻孔、咬嘴唇、咬嘴、吮吸。格雷夫可能会划伤自己的身体。最严重的可能导致儿童癫痫发作。
自闭症儿童不仅有严重的语言障碍。有时他们不想交流,而是不想交流。自闭症儿童使用有限的词汇。有时他们会重复别人说的话。但他们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有些病重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保持沉默。同时,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普遍较低。根据调查,60%的自闭症儿童有智力障碍,20%智力正常,20%智力超标。
事实上,孤独症最大的危险是患者可能得不到终身治疗。这意味着自闭症患者的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会照顾他们的孩子。此外,这些儿童需要社会的持续支持。如何治疗孤独症,使这些儿童能够独立生活,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难题。
那么,如何治疗儿童自闭症呢?培训干预方法,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大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没有最佳的治疗方案。最佳治疗应该是个性化的。其中,教育和培训是最有效和最重要的补救措施。其目的是促进语言发展,改善社会互动,获得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学龄前孤独症一般是因为不能适应普通的母亲生活。
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培训,学龄后患者的语言和社会能力得到提高。有些人可以和同龄人一起上普通小学,有些人可以留在特殊学校。药物无法找到改变孤独症病程的方法,缺乏对特定基本症状的治疗,强迫精神症状和症状有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的安全,顺利实施教育培训和心理治疗。
最近在短视频网站,一个16岁“陶笛少年”走红,镜头里的少年眼神清澈,演奏时不自觉露出的欣喜笑容,很有感染力,好像有一种治愈的“魔力”。自从他开始接触音乐整个人都变得活泼开朗了,如今还会对陌生人微笑。
自闭症的孩子会感到快乐吗
概括来说,可能他们乐的点跟普通人不完全一致,或者每一个自闭症有相对而言特别的乐点吧。但是都会有快乐的感觉呀。分情况来说,能力强,障碍程度低的也不是不跟外界人群交流,很多还是愿意交流。我家孩子经常对我抱怨一个朋友都没有,听着很扎心。他们缺乏社交技巧,社交能力很弱,所以会在交往中受挫。很难很难很难教会社交方面的一点点提升,这方面普通人达到最基本的状态都是无师自通的吧。
为什么自闭症越来越普遍?
自闭症发并率一点也不低,家长很多只能隐性埋名,孩子有病家长痛苦,国家对整个心智障碍人群这个群体的保障并不完善,中国社会对心智障碍群体的接纳度并不高,对他们的学前教育,学龄教育,职业教育,成年人后的僻护就业,对重度的托养制度,法律权益保护都不完善。那个评论的特教老师可能不了解脑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即轻、中、重度智力障碍,长相不像21三体综合症那样看面部能看出来,也不像典型自闭症那样不听指令不配合,但智力方面确实先天不足,随着年龄越大与同龄人差距也越大。
自闭症的孩子有情感吗?
自闭症的孩子也有情感,包括他高兴、难过、害怕等等,但是毕竟只是个孩子,他们不太能理解别人的情感,他们欠缺的是不知道如何通过别人的面部表情所传达的情感,不知道这种情感在合适的情景下去解读,因为他们是有障碍的,他不知道别人为什么难过,为什么高兴,他也不知道怎么办,他们不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当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懂得运用自己的情感去安慰你,但是他们是有情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