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

乡土文化意象有哪些,第1张

乡土,没有宽阔的马路,只有简单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简简单单,朴实无华,这就是乡土

      随着时代的进步、城市化日益加深,乡村整体意象都遭到了破坏,淳朴的特色民居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整齐的楼房,硬性的道路将农田划分的支离破碎。

      乡土文化气息,正在遭受着当下城市文明的侵蚀,乡村间的原始建筑、景观正在消亡,这将使得老一辈人和当下的年轻人逐渐丧失对于“老家”的记忆,使得人们对于乡土的归属感以及认同感逐渐模糊。

        伴随着的城市化进程,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中……

    1、消失中的乡村乐器

      乡村老一辈都几乎都会拉二胡,吹笛子,春节舞狮,敲鼓……现在年轻的一辈,沉浸在网络当中,年轻人几乎没有人会敲鼓、敲锣……

      2、消失中的民间书法

      几年前,农村贴春联还不流行印刷文字,农村里有几位叔伯书法写得特别好,春节前去老师傅家请他写对联的人特别多。现在渐渐的,大家开始贴印刷春联、广告春联,那种用笔墨纸砚挥毫而就的气势越来越少。

    3、消失中的传统礼仪

    4、消失中的地方方言

    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农村,越来越多的小孩在城市读书长大,都说普通话,那些方言,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伴随着几代人的逝去而逐渐消失……

作者:556自律训练营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7533e713c658

来源:简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个人感觉是思维和语言,文化的融合已经在思维和语言上展现出来了!象征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工业革命的进行已经替代农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已经来临,乡土中国好像也随着拆迁而概念变迁,尤其是体现在思维和语言上,从城镇化打破乡土发展的过程。

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怎么样的社会?它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提炼出的一些概念,它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生活的各个方面。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泥土。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土,即泥土。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土”是命根,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乡土本色》。该章大抵是全书的总论。“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一章中,费孝通将中国社会的基层定义为乡土性的,这“乡土性”带有三方面特点:

其一,“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乡下人以种地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因而也最明白泥土的可贵。

其二,不流动性。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而是说在人与空间的关系上是不流动的,安土重迁,各自保持着孤立与隔膜。

其三,熟人社会。乡土社会的这种人口流动性缓慢的特点使乡村生活很富于“地方性”特点,聚村而居,终老是乡。所以,乡土社会是个熟人之间的社会,这才有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一章描述了中国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全书的基础,后文差序格局,礼俗社会之根源,都在于此“乡土性”。

《文字下乡》与《再论文字下乡》。这两章说明了一个问题——乡土社会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文字是人和人传情达意的过程中受到阻隔的产物,但在乡土社会中,“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文字呢?”

其实,还有更多的不需要声音和文字参与的“特殊语言”可用来作象征的原料,如表情、动作等,它们比语言更有效。“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说话都不是传达情意的惟一象征体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0072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