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品德的核心成分都是情感,怎么理解这句话心理教育

态度和品德的核心成分都是情感,怎么理解这句话心理教育,第1张

一、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定义

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注意:

第一,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例子:如讨厌捣乱的学生。

第二,态度则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任务。例子:如学生爱护公物。

第三,通过学习形成的,非天生。态度都是通过学习形成的。

2、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对人或物的认识。例子:如喜欢美女,某门课程

情感成分(核心成分):伴随认知产生的情感成分。例子:如对美女、课程的喜爱

行为成分:行为的倾向。

例子:如见到美女会朝美女靠近,对喜欢的课程不断的学习

(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1、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规范自己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特征。

区分道德和品德:

道德是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指社会道德规范如法律、行为准则和学生守则。

品德是一个人内心的品质,是一个人心理方面的特诊,是心理学研究对象。

2、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品德结构的核心

道德情感伴随道德认识而产生的情感

例子:如对忠臣的崇拜,对佞臣的讨厌

道德意志能否坚持、抵御诱惑

道德行为与道德有关的行为衡量道德品质的标志

二、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对偶故事法

阶段:

无律水平(自我中心阶段、前道德阶段):5岁以前

他律水平(权威阶段):5-8岁,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不关心动机。例子:如打碎15个杯子的错误严重,打碎一个杯子的错误不严重

自律水平:9-11岁

可逆阶段(平等阶段):一定程度的自律

规则是共同约定的,可修改;考虑到行为动机进行评判。例子:如见到老人认为大家平等,没必要让座。

公正阶段:自律

以公道、公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更多从动机判断行为,更多考虑老人的特殊,认为让座是平等的。

口诀:前权可公(钱权可攻)

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1、前习俗水平(9岁前)

第一,服从与惩罚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受到惩罚。

第二,相对功利(寻求快乐)定向阶段。判断事情好坏的衡量标准:是否对自己有好处。

2、习俗水平(9-20岁)

第一,好孩子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做某事是否得到大众认可。认可是好的,不认可是坏的。

第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衡量标准:是否合乎法律和规范。合乎法律是合适的,违背法律是不合适的。

3、后习俗水平(20岁以后)

第一,社会契约阶段。法律与道德规范可以改变。

第二,普遍伦理阶段。以正义、公平等标准进行思考,行为自律。已经完全超越法律。

口诀:服利可法约理(福利可发约礼)

年龄划分:

大部分9岁以下处于前习俗水平

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一般到20岁以后,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品德发展关键期:9岁(小学三年级)、初二年级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一)外部条件(多选题)

1、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信任、容忍的家庭教养方式,小孩的态度和品德发展的好。

2、社会风气(社会)老人跌倒,大人不敢扶,也影响到孩子。

3、同伴群体(学校)平时交往对象都是互帮互助,有正确价值观,会受到正向的影响。

(二)内部条件(客观题)

1、认知失调指个人的观点和他人、社会观点不一致。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克服方式:改变自己的观点或者忽略他人观点。

2、态度定势过去经验,影响对其他相似情境的态度。例子:如家中对老人的尊重会影响对其他老人的态度。

3、道德认识水平在已有的道德判断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

品德的心理结构有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

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如我们常说的“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4、道德行为

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如“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

品德

品德,即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品德就其实质来说,是道德价值和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的产物。从其对个体的功能来说,如同智力是个体智慧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一样,品德则是个体社会行为的内部调节机制。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维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简称八荣八耻)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参加民主党派讨论时对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的高度概括。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它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体现,是公民道德观的集中体现。

答案:A

道德信念在道德品质的构成中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道德信念是指在履行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是非、善恶的自我评价能力,是知、情、意在个人意识中的统一,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关键。

是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指对客观存在的道德关系以及处理这种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认识。

包括道德概念的形成、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感情的陶冶。道德认识是在人们的道德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加深的。掌握道德概念能使人们较好地把握一定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本质,理解和把握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加以内化,并用于指导和支配自己的行为。

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个体比较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道德行为,同时也可对社会行为进行道德评价。因此,道德概念的掌握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道德认识的重要阶段。

道德认识是形成道德品质的基本条件,它使人们自觉地把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懂得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何这样做,从而提高自己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自觉性。

扩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对道德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道德很多时候跟良心一起谈及,良心是指自觉遵从主流道德规范的心理意识。

-道德认识

道德感是一种高级情感。同情、反感、眷恋、疏远、尊敬、轻视、感激、爱、憎、背信弃义等属于道德感;同志感、友谊感、爱国主义感、集体主义感,也属于道德感。人们对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或满足所产生的体验。它和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密切相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77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