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哭这一问题?孩子一哭应该安抚吗?

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孩子哭这一问题?孩子一哭应该安抚吗?,第1张

曾经问过一个家长:"有了孩子之后最害怕发生什么事情?"那个家长毫不犹豫地告诉我:"害怕孩子哭。"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安慰正在哭的孩子的家长。当孩子开始哭的时候,不同的家长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家长看见孩子哭就会心疼,于是赶紧安慰孩子,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有些家长看见孩子哭的时候,就会鼓励孩子,告诉孩子应该做一个坚强的宝宝;而有的家长会选择粗暴的方式,一看见孩子哭就不耐烦、变得很愤怒,于是大声斥责甚至动手打孩子。

显然这些处理方式都是不对的。那么为什么家长们那么抵触孩子哭泣呢?这个问题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有心理学家指出:"婴儿和孩子的哭声,会给父母的大脑带来特殊的刺激,让父母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感觉难受。"这是生理方面的原因。

家长抵触孩子哭泣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心理方面:孩子的哭让家长产生"自己没有把孩子照顾好"的想法,这给想要当个完美父母的家长增添了心理负担。为了防止内心的价值感被破坏,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哭。另一方面,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动不动就哭是一种不好的习惯,不利于孩子长大之后良好情绪的形成。因此,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拥有好的脾气和性格,于是从小教育孩子,不允许孩子哭。总之,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哭根本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正确对待自己内心深处复杂的情绪。

客观来说,哭和笑都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反应,家长们没有必要过多地担心与干涉。反而,允许孩子哭,与哄孩子笑相比更加地重要。

 允许孩子哭,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

孩子的哭泣时正常的情感流露,是合理存在的生理反应。允许孩子哭泣,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哭泣能够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

1、 允许孩子哭泣,帮助孩子正确面对情绪问题。

每个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哭泣,孩子也是如此。孩子每一次哭泣肯定是有它背后的原因的,比如孩子摔疼了、身体不舒服或者自己心爱的玩具被抢走了等等。当孩子遇到这些麻烦事的时候,由于孩子正处于成长期,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遇到的问题,所以孩子只能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痛苦、伤心、不满等。

当家长不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的时候,不应该从自己的角度去评判,直接忽视或者否定孩子的情绪。相反地,家长应该让孩子尽情地哭泣,发泄心中不良的情绪。否则,这种不良情绪将会久久停留在孩子心里,一旦孩子的情感被压抑,就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相反,如果家长允许孩子哭泣,孩子的情绪就会被看见、被接纳,那么孩子的不良情绪就会以一种自然健康的方式释放出来。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学会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样,在孩子以后碰到类似的情绪问题时,孩子就能够正确、理智地处理。

2、 允许孩子哭泣,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

发展心理学家约翰·鲍比曾经说过:"'哭'能够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引发依恋情绪。"

孩子之所以会在父母面前哭,本质上是因为孩子信任父母,把父母当做自己亲密的人。所以,孩子能够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孩子希望通过哭的方式让父母感受自己内心的痛苦和伤心,从而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帮助。

因此,在孩子哭泣的时候,如果家长能够用耐心和爱和孩子一起接纳情绪、处理问题,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爱,而且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孩子会变得更加信任、依赖父母。

拒绝孩子会带来哪些危害?

当孩子哭泣的时候,许多家长都会坐立不安,产生焦虑、纠结的情绪,并且因为难以接受孩子的哭泣而想方设法地制止孩子。但是,实际上,如果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压抑孩子的情绪不让孩子通过哭泣的方式宣泄出来,这会给孩子带来很多危害。

1、 内心恐慌,失去安全感。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孩子会通过哭的方式向父母传达讯息,告诉父母"我不开心了"。其实,这也是孩子向父母乞求帮助的一种方式。孩子希望父母能够帮助自己,希望从父母身上寻求安慰,找到安全感。

所以,如果家长不懂得孩子的"暗号",一味否决孩子,就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我是不是一个没人要的小孩。"当孩子的这种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无法排解的时候,孩子就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自我封闭。

2、 压抑自己的情绪,形成不良的性格。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哭的时候选择用暴力的方式制止,大声吼叫甚至打孩子。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缓解孩子的痛苦,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孩子再次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不敢在父母面前表现自己的情绪。这对孩子情绪、性格方面的成长都是相当不利的。

一方面,孩子可能会迫于压力而在父母面前表现得很隐忍,习惯压抑自己的情绪,习惯在他人面前"戴着面具"生活。一旦这种压抑情绪爆发,孩子可能会做出伤害自己甚至他人的行为。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对孩子的哭泣采取不予理睬甚至是暴力的方式,孩子就容易依据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对待别人,对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绪缺乏了解。当别人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孩子也会去漠视他人的感受甚至制止别人。

所以,家长应该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给孩子释放坏情绪的机会。因为,允许孩子哭泣其实是一种爱孩子的方式。

 孩子哭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允许孩子哭,并不是纵容孩子,而是在孩子哭泣的时候试着坦然面对,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从发泄中学会成长。那么,家长应该怎么面对哭泣中的孩子呢?

1、 换个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轻易动怒。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家长们常常会表现出不耐烦、焦虑、生气等一系列的不良情绪,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家长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这种不良情绪,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样,家长就不会认为孩子的哭泣是一种捣乱、胡闹的行为而对此感到生气、不耐烦了。

2、 耐心等待,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的哭泣是对不良情绪的一种宣泄行为,这种行为有利于孩子发泄自己的痛苦,让孩子感到放松。当遇到孩子哭泣的时候,家长要做的不是立即制止,而是耐心等待,等待孩子将自己的不良情绪释放完毕。这样,家长才能够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感觉到安全感和关爱。

3、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教会孩子正确对待情绪。

当孩子发泄完自己的情绪之后,由于孩子的表达能力有限,所以家长要慢慢引导孩子,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自己遇到的问题,比如,家长可以问孩子:"为什么要哭泣?""哭完之后感觉怎么样"等等。同时,家长可以在孩子哭完之后陪孩子进行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从不良情绪中恢复过来。这样,既能让孩子感到开心、快乐,又能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关于解决不良情绪问题的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赋予哭泣的权利。因此,如果你真的爱孩子,那么请不要剥夺孩子哭泣的权利。

1、积极引导孩子合理沟通,给予足够的尊重理解,面对孩子的哭闹,要遵循先处理情绪问题再处理事件问题的沟通原则。现在的孩子很多为独生子女,与同龄孩子相处时间少、家长的有效陪伴与沟通少都使得很多孩子不会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情感,往往借助除语言以外的其他形式来吸引家长注意以得到关注和爱护,这是家长没有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让孩子意识到语言的有效性造成的。

例如玩具的损坏,家长可能觉得没有值得哭闹的地方而感到厌烦,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就是天大的事。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和语调来和孩子交流,要让孩子看到理性沟通的可行性,学着用语言表达需求、用沟通解决问题。孩子发生情绪问题时,家长不必立刻进行处理,反而冷静下来,想清楚以后再与孩子沟通会更有效果。

2、找到孩子哭闹的原因,孩子需要多陪,除了是因为物质上的需求,哭闹可能是情感上的缺乏导致。所以找到孩子哭闹的真正原因,在物质上都满足了之后发现还是爱哭,可能孩子只是需要家长多一点时间的陪伴。当孩子受委屈了,家长最好的陪伴方式就是给予拥抱,让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了解他的情绪,那么他的情绪就容易平稳下来,并停止哭闹。

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情绪宣泄,不愿意完全暴露自己的情感,家长这时只要坐在旁边,表示出自己在陪伴着孩子,用平静的心态面对孩子的哭泣,这样带给孩子情感上的慰藉和安全感,让孩子意识到家长的爱。也可以用好玩的东西转移孩子注意力,使孩子不会过分专注于坏情绪,及时转好。如果在孩子小的时候哭闹情绪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缺失了安全感,当他长大了就容易养成冷漠、不善表达的性格。

3、不能过度宠溺、过分代劳,因为独生子的关系,很多孩子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一有需求只会哭,孩子一哭家长就立刻知道要什么、立刻满足。家长这样过分代劳,使孩子出现自理能力差、跟大人经常闹脾气、不懂礼貌等问题,宠溺过分导致孩子太爱哭闹,而且有些孩子简直养成了要挟的习惯,可能会对以后的社交造成困难。

家长不要在孩子一出声要哭就主动满足,应该坚持一定的原则性,保持自己的立场和底线,在他哭的时候告诉他“哭是没有用的”,要等他哭停下之后,告诉他用语言表达需要,当他表达出来的时候才帮忙满足,让他意识到一味哭闹是不一定都有用的。当孩子意识到哭闹并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的时候,他们会寻求另外的方式,如与家长谈判。孩子的行为就是家长的映射。现在的年轻家长,要先加强自身的修养和情绪管理,多汲取有关的育儿知识,了解孩子不同时期的情绪状态,在处理孩子哭闹问题上才能事半功倍。

孩子的哭泣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他们常常会因一些小事情而哭泣。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总是哭泣可能是一种不良习惯或表明他们对情绪的不适当反应。这篇文章将探讨孩子哭泣的原因以及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孩子哭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生理需求、情感需求、疲劳、饥饿、孤独、紧张、不安全感、情感压力等等。从生理需求方面来看,如果孩子需要喝水、换尿布、睡觉或者吃奶,那么他们就会哭泣。从情感需求来看,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爱与亲密关系而失落。如果孩子觉得没有人在关心他们,他们可能会哭泣。而孩子还可能因为疲劳、饥饿、孤独、紧张、不安全感和情感压力等方面受到影响,也会哭泣。

如何处理孩子哭泣的问题?

首先,父母应该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在孩子哭泣时,父母应该适当地表达关心和支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父母应该平静地与孩子交流,以缓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哭泣时,父母不应该生气或威胁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焦虑。

另外,父母可以通过游戏、阅读等活动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忘记他们的不愉快。父母还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安全感的物品,例如毛绒玩具或毯子等,以帮助他们安抚情绪。

举个例子,一次家长会后,母亲不得不带5岁的女儿去办公室。在等待的过程中,女儿突然抱怨肚子疼,并开始哭泣。母亲注意到她的疼痛可能是因为她在家里吃得不好,于是给了她一些健康的零食。母亲坐在女儿旁边,告诉她不要害怕,她不会一个人。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母亲带来了她最喜欢的书,并读给她听。不久,女儿的泪水就停了下来,并开始享受这个意外的阅读时间。

在这个例子中,母亲有效地缓解了女儿的情绪。她聆听了女儿的疼痛,提供了支持和安全感,以及分散了女儿的注意力。这正是父母必须做的,以帮助孩子克服情感问题。

总之,孩子哭泣可能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但如果他们总是哭泣,那么就可能是一个不良习惯或表明他们对情绪的不适当反应。因此,父母应该耐心地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提供支持和安全感,以及分散孩子注意力的方法,以帮助孩子克服情感困难。

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

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经常遇到孩子哭闹的情况,面对孩子的苦恼很多家长都感到手足无措。下面一起来看看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吧。

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1

1、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2岁的宝宝其实还是比较容易哄得,当孩子一定要做某件事的时候,妈妈可以试着用温和的语气和探问的语气,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至于具体内容和方法,就要视情况而定。

2、 足够的耐心

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妈妈要有足够的耐心来跟孩子沟通,即使这个时候他也许听不进去,也要用温和的语气跟他来沟通。

再利用一些小技巧,分散孩子注意力,比如说拿出一个玩具,或者是指着某个地方问孩子那是什么,小孩子都是吃这一套的。

3、 延迟满足

家长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延迟满足,如果孩子每次哭闹,家长都满足孩子,这样会让孩子形成一个习惯,遇事就哭闹以此来达到目的,小孩子们才是鬼精灵呢。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训练,延迟满足孩子,再到偶尔不会满足孩子,这样一点点制服孩子,孩子慢慢长大就会容易制服多了。

家长为什么不要“及时”满足孩子呢?

2岁的孩子淘气,爱哭闹,爱发脾气,但是并不是所有的2岁的孩子都是如此,有很多2岁宝宝依然很乖巧,有人说这是“天生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乖巧,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淘气,这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法。

家长不要及时满足孩子的所有愿望,这一点很重要。

1、 一旦形成习惯,孩子会更加爱发脾气

孩子一哭闹,家长就满足孩子的愿望,那么孩子内心就形成一个意识:只要我哭闹,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结果,那么就容易多了,每次遇事就哭闹,省事。

2、 孩子会“得寸进尺”

千万不要觉得你满足孩子之后,孩子就真的会满足,孩子的欲望会不断膨胀,要了这个想要那个,总之就哭闹就对了,反正父母也没有办法。

这就是及时满足孩子愿望的结果。

3、 一旦说“不”,孩子无法接受

因为日常被轻易满足习惯了,一旦父母有一天说“不”,孩子内心会无法接受,内心十分脆弱。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渐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直到“有目的的满足”,让孩子慢慢直到“努力才能获得”的道理。

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2

对付孩子哭闹有妙招

换个角度看“愤怒”

家长多数只了解“愤怒”是一种负面情绪。但是,我认为幼儿的愤怒还有另一面积极的意义,它具有一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的性质。这种愤怒一般是在幼儿的身体、心理受到限制时所产生的'反应,它是孩子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我意识萌发所产生的向外、有冲力的情绪。他在向父母和外界宣告:我已经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人”了,别把我当你们的附属品,我有我的独立性。可惜的是,很多家长都无视孩子的这种心理成长,或采取粗暴的形式,或表现无可奈何的态度,来处理这件事。

“哭闹”有时是孩子的武器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场景:在超市买东西时,孩子想买一个玩具没得到满足,于是他就大哭大闹,甚至坐在地上不起来了。开始时,父母不予理会,等到哭声愈来愈大时,就会责备孩子。紧接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投来目光,父母开始感到尴尬,于是就不得不顺从了孩子。于是孩子就在这种情况下懂得了一个“战胜”父母的“秘诀”——哭闹。下次,当他有要求时,他就会使出这个杀手锏,而父母则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之中。这种以哭闹作为武器来“要挟”父母的“战争”就像阶梯似地逐步升级。这时,父母只有举手投降一件事可做了。

善用你手中的“情感武器”

要知道,当孩子用哭闹来提要求时,他会一面用手揉眼睛,一边还偷偷从指头缝里偷看你的反应呢。而且我们要知道:孩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爸爸妈妈不爱他,这就是运用“情感武器”的有力依据。

方法1:冷处理法

刘艳工作很繁忙,她的女儿莲莲却因为一件小事对她大哭大闹。刘艳冷静一想,不能打孩子。她决定采取“冷处理”,不理睬孩子的哭闹,掉头就走。孩子见哭闹的对象都走了,就不哭了。等晚上下班回家,刘艳一反常态,既不问寒问暖,也不亲热,而是冷冷地对女儿说:“莲莲,吃饭吧,早点上床睡觉。”这时女儿感到惶惑了,感到不妙:妈妈不爱我了,平常妈妈不是这样的呀。

终于,孩子受不了这种冷淡的场面,开口说:“妈妈,别这样,我以后再不闹了。”这时,刘艳才改变态度,认真地对女儿说:“孩子,你大哭大闹,妈妈很生气。你只要不哭闹了,妈妈还是爱你的!”于是一切恢复了常态。这件事让莲莲知道:哭闹无用,这次无用,今后也无用。

方法2:低声批评孩子法

批评孩子是讲究技巧的。有的妈妈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会以尖锐的声音厉斥大声哭闹的孩子。结果是,你愈是歇斯底里,孩子将以更大的哭闹作为回报。所以,责备孩子时要注意:声音和语调一定要比平常说话声低。这种方式意味着:你能够突破孩子哭闹的感性围墙。用这种不寻常的口吻,可让孩子感觉,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决定。其次,低音调促使孩子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忘记自己的哭闹。另外,使用较低的声音似乎在强调没有第三者介入,只是我们母子之间的“私人声音”,拉近了与孩子的距离。这个方法建议家长不妨试试,效果一定不错。

2岁孩子哭闹正确处理方式3

孩子为什么会哭闹

1、婴儿期的孩子

哭闹都是出于本能的需要。比如困了、饿了、身体不舒服等等,孩子会通过哭来提醒抚养人。随着孩子的发展,大一点的婴儿,会用哭闹来表达情绪上的感受,比如看不到妈妈感到紧张、看到陌生人觉得害怕等等。1岁以前,如果孩子哭闹,家长应该马上响应,尽可能地帮助孩子、爱抚孩子,这个时候最需要做的是充分建立孩子对世界的信任,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爱。

2、幼儿期的孩子

哭闹背后的含义就更多了。很多妈妈可能都会感觉到,孩子在两岁以前,相对而言还是比较“乖”的,两岁以后,孩子比以前更有主张,也更爱发脾气了。西方有一个说法是“Terrible Two”(可怕的两岁),就是指这个让妈妈们头疼的问题。

这一现象,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是因为,孩子到了两岁,他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意识都在加强,但是孩子的语言能力、控制身体的能力等等都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程度,孩子内心的想法不能很好地表达并得以实施,所以孩子就会通过哭闹和发脾气来表达心中的失望。

3、3岁以后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是,此时的孩子,需要面对规则的约束、需要面对和小伙伴的冲突、需要面对自己能力和想法的差距。。。总之,孩子会遇到越来越多“不顺心的事”,他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完美的,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哭闹,是孩子表示内心不满的一种本能反应。

孩子因为大脑和神经发育尚不完善,自我控制的能力还很差,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累了、困了、饿了或者生病的时候,更加容易哭闹和发脾气的原因。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哭闹和发脾气,是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的一种本能表现,是孩子发泄心中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他们还小,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孩子需要学习其他更能够被别人接受的方式,让自己心情平静。

前段时间经常在各大视频平台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孩子趴在地上哭,爸妈在旁边冷静观看

对于这一幕多数网友都还觉得挺“爽”的,认为“熊孩子”就不应该给他好脸色,哭一会儿自己就该起来了。当然也有网友觉得让孩子趴地上哭太狠心了,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先让他起来再慢慢讲道理的。说着说着评论区甚至还吵了起来:“你没带过孩子站着说话不腰疼,有时候真的会被他气疯,就不该惯着!”

其实这段视频只有这么一小个片段,事情的前因后果都没有交代,孩子因为什么哭,当下的情绪如何(连脸都看不到),哭了多久,孩子父母之前或之后有没有采取别的措施,我们根本就不知道,所以看看就好,吵起来就没必要了。至于孩子呢,因为趴在地上哭就被定义为“熊孩子”也实在有点冤枉,对网上的段子我们一笑而过,但如果发生在自家孩子身上,我们又该如何呢?马克思主义哲学都说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多思考分析一下总没错的。

以这个小事件作为引子,来聊聊孩子哭的时候,我们是抱还是不抱呢?

看看两种观点都有什么理由:

支持方:

“看到孩子哭了我就自然地把他抱起来了,可能是当母亲的天性”

“抱抱很伤心,抱起来可以安慰他呀,让他好受一点”

反对方:

“抱太多就是过分骄纵孩子,造成孩子依赖,不独立”

“哭了就抱,我担心孩子学会用哭声来控制大人,什么事都想用哭来解决,因为她会认为哭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以后养成了爱哭的毛病。”

“哭的时候不抱,不哭才抱,让孩子知道自己‘乖’才能获得喜爱。

造成不独立、用哭控制大人、不哭才抱……,这些反方观点可以说都是受到“哭声免疫法”影响的产物。

去年轰动一时的由于训练婴儿趴睡导致孩子窒息的“芝士小馄饨”事件,还有更久之前非常流行的“美国人带孩子的17个绝招”都是典型的例子:

宝宝在拼命哭泣,爸爸妈妈看着手表等他哭够5分钟才去抱,而此时的宝宝呢,哭累了睡着了,看似这个“不抱”的方法“成功了”,因为爸爸妈妈不需要因为安慰孩子而精疲力尽。

我们来看看使用“哭声免疫法”带养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

创始人约翰·华生的子女们甚至孙女都出现了易怒暴躁、酗酒、自杀倾向的情况。

演员马伊琍的大女儿爱马,一岁时就被实践过哭声免疫法。但爱马长大一点后,有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特别黏妈妈,对外界事物容易感到恐惧。马伊琍对此非常后悔也发表文章反驳了此种 育儿 方法:

哭声免疫法因为见效快,让父母省心省力,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被哭声免疫法养育长大的孩子,轻则睡眠障碍,重则人格障碍和精神分裂。付出了一代美国儿童的幸福代价后,此方法终于被欧美深深反思和摒弃。

所以,不要再使用这种冷漠的 育儿 方法了。

上面都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也足以说明,人类幼崽除了管吃喝拉撒外,照顾他们的情绪也是很重要的,生理和心理都需要 健康 培育。

我认为“有奶便是娘”这句话调侃的成分更多一点,不仅人类,在动物身上的实验也表示,对婴儿的 情感 照顾同样重要。来看看著名的恒河猴实验:

小猴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绒布妈妈”身上,只有肚子很饿的时候,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一吃饱就又跑回原来的地方,甚至不离开“绒布妈妈”,只是伸出头去吃奶。

父母对孩子的养育,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为关键的是父母对孩子 接触性的关怀

为什么孩子哭泣总喊妈妈,这是孩子在本能的寻求接触带来的安全感。 所以,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及时地回应他,毫不吝啬地给他爱和安全感。

抱=交流回应=爱

你不抱我,就是不爱我;你爱我,就会抱着我。孩子的理解就这么简单。

一、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6个月前的婴儿和妈妈都是共生的,认为我和妈妈就是全世界。

如果妈妈能及时回应孩子,满足孩子的需求,那么宝宝的心智发展就会上升到另一个台阶,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完成“主客体分化”,并且对外界产生基本信任,内心容易获得快乐和满足:“饿了就能吃,想妈妈了就能获得拥抱,这个世界对我真好!”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三、构建 健康 的人格

而长期得不到拥抱和回应的孩子,会觉得发出声音、请求、渴望是错误的,是没用的,于是不发出这些声音,久而久之就是表现得没有欲求:我要的你不给是吧,那我干脆不要行了吧。长大后不懂拒绝,也不懂提出需求表达想法,或者对外界的人和事漠不关心。这样对生活、婚姻、人际关系的影响都非常大。

既然抱抱好处那么多,意思是说无论孩子在什么情况下哭我都应该去抱他吗?并不是的, 不同年龄的宝宝哭,是代表了不同需求的

一、1岁前尽量满足,多拥抱爱抚

0-5月龄的宝宝会通过微笑、哭闹、吮吸等行为,吸引照顾者的注意。

哭就是小婴儿的求救信号,饿了困了渴了尿了,如果得到妈妈一次次及时而温暖的回应,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建立起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回应的方式不局限于把孩子抱起来,也不是说无论什么原因的哭泣都需要第一时间抱起来。

如果是生理上的需求,比如尿了,宝宝哭闹是因为难受。他 真正的需求 的是及时地更换干净的尿布而不是抱起来,当然边换尿布的时候可以说:“宝宝,妈妈知道你尿尿了屁股不舒服,现在给你换。”或者哼哼歌让宝宝知道妈妈是知道自己的需求并有所回应的。换完再给予安抚的抱抱。

如果宝宝是感到无聊需要陪伴,用哭闹吸引你的注意,不妨把他抱起来安抚:“宝宝想找妈妈玩了是吗,妈妈知道了”,当宝宝情绪逐渐平复再把他放下来陪他玩 游戏 唱唱儿歌。

6-12月龄的孩子开始出现分离焦虑,这也是宝宝与妈妈之间 健康 关系的证据,这个阶段心理学叫做:“物体永恒性的培养”。

物体永恒性是指宝宝了解物体是永恒存在的,开始认识到物体是独一无二的,他发现世界上只有一个妈妈,看不见妈妈就会以为妈妈不存在了。

很多小朋友分离焦虑非常严重,无法离开妈妈,很有可能就是这个阶段没有得到妈妈足够的回应。

有宝妈说:“我一个人带着宝宝在忙别的事情,孩子哭着找我,但我真的抽不出身来抱他呀。”

正如前面所说的,回应的方式不局限于把孩子抱起来。

可以把事情放在可以让孩子看到的地方去做;或者哼哼歌让宝贝能听到你的声音;要么用语言安抚先行:“宝宝,妈妈在这里,我知道你想找我玩了,妈妈放好东西就过来。”。孩子可能不会因为你说了这么一句话而不哭但他会知道自己的需求是“被了解的”。宝宝需要积极的回应但他也是可以等待的。

二、对于一岁后的孩子:倾听需求

一岁以后的孩子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亲近需求,用哭闹等各种方式影响带养人的行为。

也就是说,大一些的幼儿哭闹或求抱,确实是有目的性的。

但是父母与其担心“多抱是否会宠坏孩子”,还不如仔细思考孩子“哭闹渴求拥抱背后的需求”。

父母应该给予拥抱,再辅助情绪的疏导,引导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拥抱本身,和宠坏并无关联,和父母对孩子需求的回应态度有关。

举个例子:

爸爸好不容易休假了,带宝宝出去玩,宝宝明明可以自己走的但闹着非要让爸爸抱,可以这样说:宝宝,爸爸知道你很想让我来抱你,因为爸爸很长时间没回家了,你特别想让我抱着你走到前面,对不对?

爸爸知道你特别喜欢爸爸,爸爸也特别喜欢你,我也想抱你。

在这些表达之下,孩子能够感受到的点是什么?

第一爸爸懂我,我知道我喜欢他而他也爱我,是亲爸了。

那么接下来要跟孩子共同寻求解决的方法,比如:

第1种选择: 告诉孩子说:“你看前面有个电线杆,爸爸可以抱你,走到前面的电线杆你就要自己走了,因为爸爸很累,爸爸也想抱你。但是爸爸的胳膊很疼,可能抱不动。”

第2种选择: “宝宝,爸爸可以在这就抱抱你,跟你亲一亲,但是爸爸的胳膊疼可能走不了那么远。你现在已经2岁了,你应该可以自己走了。”拉着他的手跟他一起走,在原地做个 游戏 也可以,总之你想让我抱,我知道,但是爸爸现在不能抱了。

处理孩子的各种要求,从来不是简单地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是在表达规范之前先告诉对方——我理解你的感受。

我曾经一直认为,如果小孩哭,就让她彻底发泄完,再和她讲道理。对于孩子的教育,各种说法都有,究竟有没有一个更科学的方式来面对这一切?

学友小课堂

学无止境

3-5岁的孩子,如果提了不合理的要求

家长真的不必满足

“家里一堆小汽车,和这一样,不要买了。”

拿这话跟孩子说,真的是基本上来说没用的

那如果孩子嚷嚷“不买这小汽车我就不走了”怎么办?

第一步

抱起来,抱回家后往卧室那儿一放

把门关好,别让其他人介入

全程不要打骂他

你这么大个人,打他不公平,就任他哭去

他哪怕哭到脑袋磕床角了也别心软,他知道疼

家长也不必说教,孩子正忙着闹呢,怎么可能听得进去

第二步

等孩子哭完了,拿毛巾给她擦擦脸

孩子多半会感觉到:

如果闹起来没道理,哭晕了也没用

第三步

家长可以重新跟他讲:

“以后有什么事,哭闹是没用的。如果你要能说服我,我可以考虑。”

家长既然承诺了,就要算数

起码每三次里满足他一次

让他知道交流是有用的

沟通关系一旦建立好,之后会少很多麻烦

首先

你说不行的事他不会瞎闹

如果是他真想坚持的事,也会先和你商量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亲子关系就容易处理

第二段经验来自明星胡可

她曾带着孩子上综艺节目

去超市时,孩子在超市里拿起口香糖就直接拆

作为妈妈当然要马上制止和劝说啦!

可是果然没有用,孩子反而大哭起来

胡可说:

“小朋友在商场、大街闹,很可能我们第一反应觉得丢人,所有人都在看你,然后我们就会没有耐心的上前去拽他,说“你起来,你走,你怎么这样……其实你不要把它当作丢人的事情,小朋友在那一刻需要情感宣泄。家长在那一刻保持冷静,不要有肢体上的拉扯,不去满足他的不合理需求。等他发现不奏效,已经梳理了自己的情绪,你们再去对话,会更有效。”

第三段经验来自生活:

1、提前和孩子做约定,希望他做到哪几件事,明确惩罚是什么。多重复几遍无妨,因为孩子记不得的。

2、和自己约定,待会千万别自己先发脾气激化矛盾。

3、当孩子违反规则时,立即提醒。

4、提醒无效时,一定要让孩子“承担行为后果”,并且带他离开人群去冷静。

知易行难,无论实行何种方法,都有以下4个要点:

1、 跟爷爷奶奶说清楚,别掺和。现在孩子都鸡贼,谁宠他他找谁。

2、 别孩子一闹心里就躁,所以实行这个办法前,首先自己的心态要平和。

3、 整个过程绝非冷战,不是谁也不理,妈妈需要全程陪着。

4、 别心软!别心软!别心软!!

但是无论无论如何,打和骂永远都只是父母用来安慰自己的速效药,是教育无能的表现,对孩子有害无益。

THE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42790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