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我国,新闻工作是宣传教育组成部分,是一项精神劳动。新闻工作者成天与人打交道,新闻在采访、传播工程中无时无刻不在与人、与社会发生作用,即新闻工作者通过自己采写的报道,向人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传授各方面知识。因此,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作风、知识、技能、职业道德、情感等方面的修养,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记者;修养;新闻采访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126-02
目前,我国新闻界缺乏名记者,记者队伍在政治、业务上青黄不接的现象严重,有些同志还存在着一种轻视记者修养的错误倾向,“只要能应付报道,就能当记者”的思想有一定市场。外国新闻界也有类似现象,如有人提出,新闻学校只要开一门《新闻写作》课就行了。对此,连西方的一些学者也认为是谬论。著名新闻学家麦克杜戈尔曾予以驳斥:“不幸的是,在新闻学以及其他任何领域中,决没有‘只要写作’就够了的便宜事。莎士比亚是不朽的,这主要不是由他的词和风格造成的;他之所以不朽,是因为他的思想伟大。”
要具备记者的修养与条件并非一日之功,想要为党和人民献身的新闻工作者,就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加强培养自己各方面的修养与能力[1]。著名记者陆诒曾对复旦大学新闻系学生风趣地说过: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一个“无限公司”,不存在够不够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毕业”,要干到老,学到老。
一、要有优良的思想作风修养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新闻采访是一项意志活动,必须表现出相应的意志品质来,即良好的思想作风修养,其中主要包括意志的自觉性、持续性和自制性等。有了自觉性,记者才能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性,并能较充分认识活动的社会意义,使自己服从于社会的要求,即使牺牲个人的一切,也要坚定、勇敢地克服困难,排除艰险,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人云亦云、随风而文,迫使自己排除干扰,直达采访活动的目的。
在我国,记者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与桥梁。他们以新闻报道的形式把党和政府的政策告知给人民,再把人民的呼声及时反应给社会,帮助各级党委了解人民群众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由此可见,这是一项光荣而又神圣的事业,记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教育者。而决不是“怀揣记者证,身背照相机,见官‘高一级’,别看多神气”所能替代应付的。因此,这项事业要求每个记者都必须具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要认识到自己工作性质、意义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二、要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修养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记者在采写、传播新闻过程中与人、与社会相处时的行为规范。他包括的具体范围和基本内容有:
(一)坚持真理,忠于事实
中国新闻教育泰斗王中教授曾说过:“记者不要做‘文娼’”,至今品味此话,仍觉意味深长。当今的新闻工作者决不能屈服于任何邪恶势力,不弄虚作假,在任何情况下,都把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二)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在采访中,应当摆正自己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不好为人师,不高人一等,以诚相待,虚心求教。
(三)深入实际,体察民情
当今社会的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疾苦,体恤百姓,及时反映他们的呼声与要求,不能麻木不仁、不闻不问。做不到这些,就趁早改行。
(四)互敬互学,积极竞争
记者与记者之间,新闻单位与新闻单位之间,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是一致的,应当不断增进友谊,共同进取,即使要展开竞争,也应凭借正常的业务手段去健康、积极地进行,不应搞不利于事业和破坏团结的行为与活动,决不允许让资产阶级记者那种不择手段、互挖墙角的恶劣行为出现在我们记者队伍当中。
(五)摆正位置,不谋私利
每一个记者都应当摆正个人与集体的位置,妥善处理好公与私的矛盾,决不允许用党和人民给予的某些权利去谋取私利。值得强调的是,在当前,一些记者在职业道德上,严重背弃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纪律,利用工作之便,拉关系,谋私利,或是拉生意,做掮客,或是索要钱物,搞“马夹袋、红包”之类的有偿新闻。这种现象且有泛滥之势。
三、要有广博的知识修养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完善,知识的更新周期和传播速度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而在这当中,每出现一种新的事物后,新闻报道要率先起着传播作用。在这一工程中,记者的知识修养越发显得重要。
(一)知识修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提高采访活动效率。记者其实就扮演着社会活动家的角色,社会接触面极为广泛,如果其本身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就会更加便于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交流,会提高其本身的采访效率。换言之,若是记者文化水平低,知识匮乏,若是对于要采访的对象所从事行业的专业知识“ABC”和最基本的情况也全然不知,采访对象必然心里上会对记者产生轻视,就会削弱与记者深入交流的兴趣,采访活动效率也会随之降低。
2满足受众的求知心理。与以往的受众相比较,人们现在读报、听广播、看电视需要满足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新闻欲,更是大家对于知识的渴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纸、广播、电视就等同于学生的课本,记者则是扮演了党和人民聘请的“教师”,故而,作为人民教师的记者们需要牢记:只有先积累“一桶水”,才会更好地输出“一滴水”。
3加强采访写作的综合能力。心理学上说:知识是万能的“力”,知识与能力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可以转化为能力,促使能力的快速提高。事实说明了,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是记者采访写作综合能力提高的基础和重要因素,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力、判断力、写作时引经据典的敏捷性等,都离不开知识修养。
(二)知识修养的范围与内容
1理论知识修养。由于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理论知识修养在新闻工作者所有的知识修养里是最为重要的。在实际采访写作工作中,一个新闻工作者,要将新闻报道写活固然重要,但主要是要真实、准确、深刻的遵循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也即能否较好的发现、揭示和解决问题。而需要做到这一切,主要是取决于记者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知识修养。理论知识修养,在我国从来都是记者所必备的职业素养,是其是否为一称职记者的标志之一。
2新闻专业知识修养。指的是新闻学基础业务知识修养,主要包括中国新闻理论的基本体系、中外新闻事业史及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广告、公共关系、媒介管理及网络传播等业务知识。从现今的新闻事业发展趋势来看,以后的新闻工作者必然是需要学习系统的专业知识。
四、要有熟练的技能修养
(一)掌握用方言和土话交谈的技能
新闻采访工作也属人际交往活动的一种形式,而此种交流则主要靠语言来进行。中国地域广,民族多,语言种类繁杂,这无疑给新闻记者的采访工作增添了极大的困难。增强此种技能修养,对顺利进行人际交流、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十分有利。
(二)掌握外语采访技能
随着我国对外的交往日益进展,记者在许多场合接触外国人士的机会日益增多。熟悉一门主要外语,尤其是英语,并能基本用外语直接与采访对象交谈,势必能提高采访活动效率,并常常能捕捉到独家新闻。
(三)掌握摄影技能
随着读者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报纸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要求版面上有更多高水平的新闻,以求满足其对美对艺术的需求。因此,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抓拍有价值、有意义的照片,抓拍生活当中有意义的瞬间,让报纸版面呈现更多的可视镜头。更何况新闻常常能做到“一图胜万言”之效,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一个体裁门类[2]。
(四)掌握电脑操作技能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我国现行的严重影响时效的新闻传播通讯方式将会日益改进,现代化的传播通讯设备将会日益更新。
(五)掌握驾驶各种交通工具的技能
只要是有人群的地方,即使是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也是会有新闻发生的。不管有多么远,都需要记者去采访,所以记者应当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掌握使用多种交通工具的技能。随着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时效的竞争也会愈演愈烈,所以,对交通工具的不断更新和熟练使用,就会是争取新闻时效的一种重要手段,更甚至于会是决定性因素。
五、要有诚挚的情感
实践证明,在信息传播的同时,记者与受众的感情也在交流。因此,一个好的新闻作品要吸引受众的眼球,除了真实、迅速等基本的要求外,还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生活宽厚度、感情的浓度。
(一)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新闻采访工作其实是人际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当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表现为记者与被采访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例如,记者去采访一位掏粪工人,不敢握对方的手,去火葬厂采访一位焚尸工,不敢喝人家端上来的茶,要撬开对方的金口、得到材料才怪呢!有时采访的成功与否,感情融通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本要素
在新闻采访的过程中,谈话与提问是需要情感的。记者想让采访对象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子,是需要投入大量的情感的。有时,一般的提问方法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别的方式,可以在采访提问过程当中穿插适当强度的刺激,触动被采访者的情感,打开被采访者的心理防线,最终探得事实的真相。剖析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最重要的成份和内容。事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对记者的修养与素质的要求将与日俱增,对此,每个当代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 雷跃捷新闻理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文,王鸣儿,刘志德无剪辑拍摄,现代电视记者应有的基本功[J]视听界,2010(2)
摘 要:大众传播媒介又称“大众媒介”(mass communications),一般泛指所有用以向广大受众传递各种信息的技术手段,包括网络、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和**等。大众传媒对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刻。大学生作为一个对时代变革最敏感的社会群体,现代大众传媒对其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形成的影响尤为普遍深入。
关键词:大众传媒的异化 青少年品德发展
21世纪,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以全球化、信息化为显著特征的崭新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大众传媒空前发达。在大众传媒时代,面对时代的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加强和改善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时代课题。然而,现代大众传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却呈现出异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对青少年品德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大众传媒的异化
(一)庸俗化。大众传媒的作品为了提高受众的阅读和观看兴趣,过分注重形式,画面非常鲜艳、活泼,并习惯性地强化内容的逼真和感染效果,这种做法尽管降低了受众阅读收看的障碍,加强了普及性,但在客观上也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度。大众传媒诉诸形象、色彩等因素的感官刺激不断增强,但文化底蕴和精神意义明显削弱。这一发展变化,将导致青少年一代知识构成的“平庸化”。
(二)“傻瓜”化。传播产品将更具易得性,促进社会的资讯化、现代化进程;但是从传播接受的角度看,越是期望大众普遍接受的东西,其文化和智力含量就越是被“稀释”,从而限制人们智力的锻炼和活跃,导致人们社会反应的简单化。对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它极易造成青少年思想和智力的“钝化”。
(三)商业化。近年来在我国的大众传媒商品化倾向愈演愈烈。大众传媒只注意到传媒的经济效益,而忘记了传媒的社会效益,忘记了大众传媒应具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制作者太重视将技术性的东西突出,本应带给读者的思考引导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收获却难以找到。因此,它会使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失去对社会发展中心问题的基本感觉和必要关注,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大众传媒的异化必将引起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道德情感的滑坡。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等在谈到大众传媒对人们社会化的潜在效果时,以电视为例说:“所有电视都是教育性的电视,唯一的差别它在教什么”。目前令人忧虑的是,某些电视台、出版社、编辑部、音像制品公司等部门,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效益,大肆传播低级趣味、色情、暴力、甚至荒诞、**、下流、*秽的、录像带和书刊等。其次,大众传媒影响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和心理。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从接触媒介信息中模仿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收看不同电视节目内容的青少年在性格和行为上显著不同。大量的单向传输信息和瞬息万变的刺激,必然会引起心理紧张急剧上升,焦虑增加,这些会导致个体的心理感受能力下降,丧失创造的热忱和执着的追求精神,形成懒惰、懦弱、狂妄、轻浮等个性或心理障碍。第三,大众传媒使青少年思想观、价值观的取向出现某种偏差。随着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乘机渗透,这种变化必然导致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出现重大偏离,情趣品位明显降低,思考引导明显淡化,伦理约束明显滞后。第四,大众传媒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阻碍了对社会适应力的形成。大众传媒的普及,使得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时间减少,从而减少了他们与同辈友伴交往、向社会生活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还可能使大学生造成偏执、狭隘的心理,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对于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对社会与交往对象的期望与理解往往理想多于现实,激情多于理性,对把握自身,控制自身的能力往往估计过高,他们并不是都能理智地把虚拟世界中的“我”与现实世界中的“我”真正区别开来。整天沉溺于虚幻的境界之中,漠视甚至忘却了自己周围存在的生活环境,在想入非非中寻求精神寄托,丧失了现实的责任感与追求。
三、加强传媒监控,克服大众传媒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大众传媒具有很强的社会控制功能,可以对青少年的品德发展过程产生种种影响,因而通过适当的途径发挥其正面功能、抑制其负面影响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舆论监督的制度化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权利和职责。由于媒体的特殊地位和舆论的独特效果,其观点不仅代表了老百姓的认知,也在某种作为媒体自身更应该提高素质,在现实社会应加大新闻舆论监督的力度,使其制度化。
(二)对商业化倾向的规范在现实社会中,大众传媒改变了传播的内容,因此应该规范传媒的市场化运作。此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传媒在满足受众的需求时难以把握原则,从而陷入媚俗的境地,污染了媒体环境和文化生态,误导了青少年受众。
(三)加强大众传媒的教化功能。在主流媒介的信息效能受到种种制约的同时,青少年还面临不同倾向的信息内容的引导。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开放意识有余,教育意识不足。目前的青少年主要还是被动的信息消费者,媒介提供的信息内容是否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品位,是否能满足青少年的需求,都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品德发展。二是价值观导向的非主流化。媒介在倡导新型消费观念的同时,时常露出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苗头。
总之,加强媒介教育势在必行。大众传播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中最强而有力的一种沟通形式。因此要倡导开展媒介教育,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帮助青少年建立起对信息的批判反应模式,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醒觉能力,有效地利用信息,限制和消除大众传媒对青少年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商务印书馆2000
[2] 周素勤、曹花《大众传媒低俗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3期
[3] 陈红《大众传媒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研究》 《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年01期
[4] 王俊华、葛茂林、郭素珍、边晓娜 《大众传媒价值取向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0卷/第3期
[5]吕弘瑾:《大众传媒对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塑造的影响力之研究》 河北大学,2011
道德 故事 By Kaiser3344
古
01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2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 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 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3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 “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今
01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为次慷慨解囊。但是,我在报纸上看见一条反面的新闻:“某地区奥运火炬手在绕过捐款箱后,把一只空的手放在箱子边,什么也没捐。”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没有错,他们已经捐过了钱,只是几位记者没拍到照片,就让他们空大波,指责声,叫喊声,责骂声,不绝于耳。经事后调查,火炬手并着手再走了一边。这件事让火炬手很郁闷,人民很纳闷,也让社会充满了疑问,这记者怎么这样呢!我则感到很气愤,媒体本是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更加了解社会,却报道出这么一条消息,又和报假新闻有什么区别呢!这是拿灾区人们的利益开玩笑,是对火炬手的不尊重,是对社会的形象的严重损害!实事求是道德的基本表现,而这家媒体却连这点道德都做不到,还怎么再谈自己的信誉呢?
02富翁的儿子与朋友做生意,被骗了。富翁的儿子很懊恼。他说,我没想到“他”是那种人,我们曾相处得那么好。富翁安慰了儿子,并告诫儿子,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呀,当外在的诱惑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线,他就会颠覆传统的道德准则。
儿子听后,仍一脸迷惑。 富翁说,我们不妨做个实验吧。儿子点点头。
富翁领着儿子找到了商人甲。甲的门面房不大,甲正悠闲地喝着茶。富翁取得了甲的初步信任,富翁说,我有一批货想和你合作,你卖不卖?商人甲骨碌碌转了转眼珠子,一脸狐疑。富翁说,你卖了货再给我钱,反正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富翁装作放心的样子,瞥了一眼甲租来的这套门面房。
生意谈成了。富翁放了1万元钱的货在甲的店里。
随后,富翁又领着儿子找到门面稍大的商人乙,和门面更大的商人丙,都放了1万元的货在他们店里。
一个月后,商人丙率先来找富翁,丙的铺子大,周转得快。丙还了货款,并提出要从富翁这儿进更多的货。不久,商人乙、商人甲都来还了货款,无一例外都要求从富翁这儿进更多的货。富翁给了3万元的货。儿子说,他们还是蛮讲信用的,应该多给他们货呀。富翁依然只是笑笑。
又一个月后,商人丙率先来还钱了,提出要进更多的货。随后,商人乙也来了,也提出要进更多的货。商人甲却没来。富翁领着儿子到了甲的店铺,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说,他真不讲信用。富翁没说什么。
这回,富翁给了商人丙和商人乙各5万元的货。儿子说,他们还是蛮讲信用的,应该多给。富翁笑而不语。
再过了一个月,商人丙率先来还钱了。还提出要进更多的货。商人乙却没有来。富翁领着儿子到了商人乙的铺子,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很惊讶,说,他怎么这么不讲诚信呢?看来,只有 商人丙到底是做大买卖的,可靠!富翁赊给商人丙8万元的货。一月后,丙按时还钱。
富翁赊给商人丙15万元的货。一月后,丙按时还钱。
富翁赊给商人丙30万元的货。一月后,丙却没来还钱。
儿子说,丙一定有特殊原因,他这么讲诚信的人怎会不来呢?富翁不声不响,领着儿子到了商人丙的铺子,却已是人去屋空。儿子更惊讶了,说,人怎么这样呢?
富翁说,我把人的道德底线都量化成了数字,你该明白了吧?商人甲的道德底线是3万元;商人乙的道德底线是5万元;商人丙相对还是诚信的,但他也有道德底线,是30万元。这就是人性。但不用担心,我早料到了他们这一手,现在他们正准备接受我的律师信,等待法律的审判吧!
然后,儿子感叹,人呀!人呀!
富翁说:“我花38万元,教你认识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我觉得值。”
楼主完全按照您的要求来的,若您觉得满意,望多多支持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篇1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基础期,儿童的品德教育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正日益成为人们深入探讨的话题。幼儿的道德教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是一个重要内容。幼儿园在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道德品格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对是非辨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又时刻受到各方面对他们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不良影响。而3—6岁是幼儿个性倾向和道德观念形成的萌芽时期,是培养良好品德行为的黄金时代。《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这些更是说明了幼儿园幼儿德育工作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幼儿品德教育的几点实践与探索
幼儿园一日生活及各个环节都渗透德育因素,幼儿园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我们要熟悉理解幼儿德育的精神实质,使幼儿德育所提出的目标要求,不仅如此,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各个环节中,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既注重德育的显性渗透,也不忽视德育的隐性渗透,真正把德育要求落实到每个幼儿。
1、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幼儿进行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是平常而琐碎的,但却日复一日地反复出现,潜移默化之中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将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德育因素,对幼儿进行良好习惯培养的重要途径。例如,午餐时,老师除了让幼儿品尝食堂叔叔阿姨为他们烧的美味可口的饭菜外,还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样工作的;饭后,老师请幼儿观察保育员老师整理餐具、拖地等;小朋友亲眼看到老师用力一道道、一遍遍地拖、非常辛苦。实际观察不仅使幼儿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产生敬意,而且使他们懂得了应该尊重和爱护别人的劳动成果,不浪费饭菜,不往地上乱扔脏东西的道理。
2、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进行德育教育
幼儿一日的主要时间都是在幼儿园渡过的,幼儿园的德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发挥幼儿园的环境作用,利用环境布置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操、道德认识。我们在班级及园内环境布置上非常注意这一点。“我是值日生”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认真做好值日生的日常工作;“家乡的变化”将幼儿自己搜集的拆迁以前的照片与老师新拍的照片布置上墙,让幼儿通过对比感受到家乡的实际变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新闻角”“评比栏”都是利用环境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的良好表现。
另外,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教学和游戏进行德育教育。我们设计、组织的活动,注重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手段,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气氛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如:社会活动中鼓励幼儿与自然界的弱小生灵交往,心灵上引起共鸣,在自然角通过照顾小花小草,使幼儿体验关心爱护别人的乐趣,从而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弱小者,增强爱心。老师对幼儿的良好道德行为要即时的进行顺势强化巩固。如在班级公开表扬、发小红旗、五角星等,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进幼儿道德品格的良好发展。再比如一年四季,有不少节日,我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利用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如“三·八”节进行爱妈妈、爱阿姨教育;“五·一”节进行劳动教育;“十一”节进行爱国教育;等等。
3、通过环境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
《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指出:“幼儿园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环境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要主要因素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幼儿生活在优美、和谐的环境中,他们的情绪非常愉快、态度是积极的,乐于接受教育。我们的幼儿,正是在某种环境的变化中,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发展着社会性情感的。如何积极地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并合理而有效地利用教育环境进行德育的隐性渗透,让幼儿积极地与环境交互作用,萌发良好的情感,培养造就精神健康,积极进取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
首先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我们改变过去单纯地为美化活动室而布置环境的观点,从幼儿不同年龄的特点出发,考虑全面发展的需要和不同个人性的差异,从全面提高每个幼儿的素质入手,为幼儿创设一个清洁,优秀、舒适、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发展水平及品德教育的需要,布置墙壁。
在活动室内设置各种适于幼儿活动与操作的区域或角落。幼儿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地选择各种实践,满足自己参与社会的愿望和情感的体验,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老师们利用活动室的边角,建立了““娃娃家”、图书大家看”、“我有一双小巧手”等活动角,幼儿在这里可以自由看图书、听音乐、玩积木,也可以与朋友交谈,幼儿在自由的天地里,有的操作,有的说笑、有的探索,乐趣无穷,他们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遵守纪律,当老师组织另外活动时,即使兴味正浓,但也愉快地服从了集体的需要。
教师们设置的自然角,其中有各种花卉,还养了金鱼、ji、鸽子、小白兔等动物,在充分分享自然给他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着幼儿自己参与劳作的积极性,他们自己参加浇水、洗涤器皿、喂养小动物等劳动。
其次要为幼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幼儿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因素,如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与幼儿以及与集团的关系,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等,尤其是幼儿园的整体气氛,都属于社会环境的范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爱模仿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常常会听到幼儿为自己的言行辩解道:“这是我们班╳╳老师说的,”“╳╳老师也是这样做的”等,对于他们来说,幼儿周围的人、事、物、境都能对他们发生作用,因此,我们除了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外,还注重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我们的幼教工作人中时时处处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的言语行动以及幼儿中间的好人好事,都成为幼儿的良好榜样。其中对于我们的教师来说,第一,有爱心,充满感情地去爱每个幼儿,尊重班上那些淘气,各种能力显露较迟、胆小懦弱幼儿的要求和心理;第二;师生共同参加活动,以教师的积极性、兴趣性诱发幼儿的愉快情绪,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克服过去“老师前面讲,幼儿呆坐听”的做法,建立有平等师生关系的环境,,幼儿没有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活泼、开朗、积极上进。第三,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一言一行,做幼儿的表率。
教育环境中隐性渗透德育,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教育,而它对幼儿的作用及其影响都是巨大的,不仅如此,这还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即能将某些难以用语言对幼儿讲清的观点渗透到教育环境之中。例如“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不是仅靠老师的言传,而是通过创设教育环境,如“可爱的家乡、可爱的祖国”展览等,让幼儿在师生共同收集,布置展览的过程中,在教师们真实的、健康的情感感染下,通过活动,使幼儿从中熟悉可爱的家乡,熟悉伟大的祖国,了解家乡,祖国各地的特产,从而自然地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真情实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建设家乡、振兴祖国的种子,从而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的启蒙教育。
4、家庭、学校、社区共建幼儿德育教育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背景极不相同的群体,幼儿进入幼儿园后,一方面受到幼儿园的教育,一方面继续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俗话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家长的品德个性、习惯、爱好特长,为人处世的态度及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对幼儿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前,幼儿家庭教育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的家长不仅重视教育,而且善于教育;二是部分家长虽然重视教育,却不懂得幼儿教育的方法,压抑了幼儿的发展;三是有些家长既不重视幼儿教育,也不善于教育幼儿。这就要求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要相互联系,做到一致性,如果幼儿园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则相反,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道德教育要全面,正确实施,必须加强家园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传递信息,相互沟通,同时要充分调动社区资源,如幼儿和社区中的爷爷、奶奶共同联欢表演节目,可进行尊老、敬老的教育。家长、教师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社区做好调节作用,使幼儿好的道德修养从小建立起来。
通过教育的实践和思考,我们感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及各项活动是实施幼儿园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即渗透在幼儿游戏、学习、劳动、娱乐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之中,渗透在幼儿与同伴以及与成年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之中。树木只有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才能开花结果。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只有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修养,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世纪人才。
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篇2摘要 :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道德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
关键词 :
品德教育幼儿品德培养
品德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道德个体化的过程。幼儿时期正是一个人品德教育过程的起始阶段,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大脑神经活动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下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若培养的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也就是说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及早被重视。
一、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要遵循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规律
幼儿年龄小,在进行抽象的道德概念教育时,要与具体形象相结合,要在适应的情景中进行。在情境中进行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或设置某种特定的情境,让幼儿置身其中,并以这种情境作为教育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对孩子的礼貌教育,除了我们用故事、儿歌等教育形式外,在每天接送幼儿时,教师主动说“请、谢谢、别客气、您早、您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在每天的重复训练中感染幼儿,同时教师要给予幼儿以具体的指导,使之养成礼貌待人的良好品德。在日常现实情境中,教师引导幼儿做一些关心他人的事,帮助朋友穿衣裤、系鞋带、扣纽扣、叠被子等。通过自我服务,如擦桌椅、种植等活动,培养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和爱劳动的好品质。
二、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加深道德情感的体验,培养良好品德行为习惯。如看见有小朋友摔倒了,要把小朋友扶起来;喝水时小朋友们要排好队,不能推,不能挤;玩玩具时不能乱扔玩具,不能用玩具砸别的小朋友;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归还;游戏、学习时要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合作等等。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既要抓住时机随机进行教育,又要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
三、通过训练与练习培养幼儿的道德行为习惯
对幼儿的品德教育要着重加强道德行动的训练。人的道德面貌是以行动举止来表现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幼儿抓起。幼儿要从小养成生活习惯、公共场所守秩序的习惯、文明礼貌习惯、劳动的习惯等。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稳定的道德行动习惯。习惯是在生活过程和教育过程中形成与培养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如培养幼儿劳动观念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和爱好,让幼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在班里活动时爱护桌椅、玩具、图书等,启发幼儿与玩具、图书交朋友,比比看谁做得最棒。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在劳动中逐渐培养幼儿的义务感、责任感以及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技能。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坚持下去有了一定的实际经验和必要的劳动技能时,幼儿就会树立起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在品德教育过程中要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个人品德的形成,除了社会道德舆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外,他的家庭教育,特别是家庭品德起步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在孩子的童年时代就训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就能使孩子在以后日常的行为表现中逐渐对道德认识,并能对道德情感进行深化吸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父母的言行对一个人会产生终生的影响。父母在家庭中要有意培养幼儿劳动习惯,只要没有危险就应放手让幼儿去实践,还要抓住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为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不过孩子刚开始劳动时,往往做得很慢,有时甚至“闯祸”,父母不能因此就对孩子训斥,或者动手,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相反地要多鼓励和进行耐心教育,给孩子示范正确的动作,一步步教他们怎样做,鼓励孩子坚持劳动。在繁杂的家务劳动中,有孩子的一份贡献,他就感到非常自豪。第一次做某件事感到很新鲜,例如叫孩子到楼下奶箱中取奶,他很快就会拿回来,并且觉得自己长大了,但是如果要他每天去做这件事,那么愉快的心情就会逐渐淡漠下去,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及时鼓励,坚持不懈,使幼儿的优秀品德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得到巩固。
总之,及早重视孩子的品德起步教育,从小培养孩子关心他人,同情体贴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热心地帮助人,不轻易打扰别人等是培养文明行为和大公无私精神的基础,也是奠定良好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篇3儿童时期是心理卫生的黄金时期,其思维、个性、道德观念的形成,感觉、知觉、注意、想象、记忆、情感、意志的发展,无不需要教师的密切注视和科学的教养。因此,教师应了解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卫生特点,做好幼儿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家庭环境对于幼儿的影响至关重要。幼儿的社会生活起步于家庭,家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第一个场所。家庭的结构和气氛,家庭成员的整体素质,家庭成员的道德水准及言行,决定着幼儿今后生活中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一般来说,三代同居的家庭中,家庭成员对幼儿的态度、教育方式、方法、内容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通常情况下,祖辈会在幼儿的饮食起居上关怀备至,父辈则在智力方面予以较多关注。在道德品质培养方面,祖、父辈也会因价值观念、历史观念、文化素质、道德水准及判断的差异而不同。这就要求家长在对待儿童品德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协调一致,都要以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出发点,使幼儿身心同步地健康成长。家庭的气氛也影响着幼儿,温馨、和睦的家庭易养成幼儿谦和、友爱、礼貌自信的品格;吵闹不休,婆媳不合,父母离异,等等,会导致幼儿孤独,产生怨恨、猜疑、固执、粗鲁等心理和攻击性甚至违纪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凡事不闻不问,只忙于自己进修、提职,或忙于发财、享乐,甚至为图省事,从小就将孩子交给“电视机”,让孩子在“电视机”旁长大。这样的孩子和父母交流少,语言能力较低,亲子关系疏远,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易形成情绪上的障碍,出现恐惧、胆小等现象,严重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完善自己的个性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
其次,幼儿园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幼儿教育从功能上来说是一种环境的教育,而形成幼儿园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教师和幼儿群体。
教师是幼儿园教育环境的核心,教师的待人接物,说话方式,行为举止,穿着打扮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幼儿。幼儿通过观察、学习、交往,被教师所影响,并按照教师的做法,学习限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只有自身具有良好的素质,向幼儿显示出自己健康的情操和真、善、美的行为习惯,才能激发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同时,教师要坚持正面教育,动之以情,以好雨润物细无声的美好情感,去感染、滋润幼儿天真无邪的心灵,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
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形成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现在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在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上往往表现出自私和任性,以自我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通过群体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着眼高”(即从小培养幼儿爱祖国爱人民、将来为祖国作贡献)、“起点低”(即教育从幼儿身边的人和事入手)、“方法活”(即创设幼儿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教育教学内容)等原则,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及道德品质。
例如,针对部分家长一味的溺爱和包办,忽视对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这一现象,可设计“看谁穿得快”、“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有趣活动,给幼儿创造一些条件和机会,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落叶、拔草,到社会实践中去接触,了解一粒麦、一颗螺丝钉、一文钱、一张纸的来之不易,使之从小养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等良好品质。
再次,大众传播媒介对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幼儿期的儿童社会生活范围较狭窄,大众传播媒介对于他们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影视片、广播、广告、音像制品和部分报刊杂志。如果这些传媒内容健康,会对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起积极作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幼儿喜爱模仿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会去模仿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人物及其言行举止。而内容不健康的传播,则会从反面为幼儿树立某种学习样板,使幼儿出现品行障碍。因此,家长和教师要善于选择和引导,使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幼儿道德品质和行为发展的积极因素。
浅谈在日常活动中如何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论文 篇4大家都知道,幼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为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而小班幼儿刚入园,是由家庭教育过渡到幼儿园教育的承上启下的时期,因此,我们抓住这一重要时期,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谦让合作、关心他人的优良品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陶冶幼儿情操,培养幼儿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幼儿进入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日常生活中渗透品德教育
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工作不是单独的说教,它是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对他们进行教育。晨间活动:我们教会幼儿简单的礼貌用语,如早晚跟老师说“早上好”“再见”,。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增强文明意识。课间活动:在这时,我们教育孩子要相互关心、互相照顾,帮助他们复习课上所学的内容;要学会谦让,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进餐:进餐时,我们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指导幼儿独立进餐,吃饭时不掉米粒、不剩饭菜,吃完后能自觉地将餐具放好,让幼儿克服“饭来张口、衣来生手”的不良习惯。午睡:教育幼儿睡前将脱下的衣服叠整齐,并迅速入睡。离园活动:要求幼儿不追逐、不吵闹,安安静静等父母来接。
二教育活动中的品德教育
1培养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让他们感受到周围成人的关心爱护。学期初,为了使小班幼儿尽快适应集体生活,我们首先组织他们参观幼儿园,故事《高高兴兴上幼儿园》、歌曲《我爱我的幼儿园》。是幼儿尽快适应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小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虽让他们能够独立进餐,但由于家长的过渡爱护,大部分幼儿都不会独立进餐,独立性较差,幼儿园小班工作总结《幼儿园小班思想品德教育总结》。因此,我们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在语言活动《大公鸡和漏嘴巴》、看图讲述《吃得真干净》常识《认识餐具》,音乐歌曲《好娃娃》。等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独立的进餐、盥洗、睡觉等良好的自理能力。
3学会简单的礼貌用语,进行礼貌教育。礼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在语言《有礼貌的好宝宝》故事《两只羊》歌曲《我的好妈妈》《好娃娃》认识《老师》。认识《家庭》,向幼儿进行礼貌教育。
三节日中的品德教育
九月十日”教师节”让幼儿绘画<红花>送给老师,让幼儿知道老师的辛苦劳动,教育幼儿热爱老师,尊重老师。十月一日“国庆节”让幼儿了解国庆节的来历,知道我们中国的历史,要热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一月一日“元旦”通过家园同乐庆新年联欢活动,让幼儿感受到新年的快乐,培养爱父母的情感。增进家庭成员的感情。鼓励幼儿大胆参加集体活动,感受新年的乐趣。
四家园联系共同教育
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必需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教育,保护幼儿健康成长。我们通过家园联系站及家园联欢活动来进行教育活动。
1.现在的孩子自私、任性、霸道的有很多。于是,我们通过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要求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多给孩子有利增强集体观念、劳动观念的实践机会,培养幼儿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热爱集体、艰苦朴素的好思想,及初步的劳动习惯。
2.家长、教师必需行为正确,做幼儿的榜样。家长和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要求幼儿做到的事,自己要先做到,不许孩子做的事,自己坚决不做,要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创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环境,确保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总之,我们会抓住每一个有利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他们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念,必须注意到知、情、意、行的统一。不能只讲动机不计效果,也不能只根据效果去判断其善恶。要注重道德认知,处理好知与行的关系,注意实际行为的锻炼,在实践中增强道德情感、意志力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道德经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道德经的故事篇一:机器人也要讲道德根据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我,机器人》里有这样一个场景:2035年的一个早晨,机器人与人类一起穿梭在美国芝加哥繁忙的街道上,它们在送快递,帮主人遛狗,做搬运工,急着回家给主人拿急救药品——这并非遥不可及,日前,谷歌公司的机器人汽车项目就有可能让这一虚构成为现实。
今年5月,美国内华达州为一辆搭载谷歌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颁发了牌照,允许这辆无须人工驾驶的汽车在公共道路上测试行驶。据行业人士预计,自动驾驶汽车在欧美有望于3年至5年后投入使用。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网站公布的数据,自1961年以来,全球机器人的销售总量已达230万,2011年销量最高,达到16万台。眼下,全球机器人产业已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上升期。
阿西莫夫定律的困境
当机器人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由此引发的法律与道德问题也随之而来。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教授诺尔·沙吉举例说,设想你的机器人汽车正在开往停车场,此时一个儿童正在附近玩耍。一辆卡车开来,溅起的尘土干扰了机器人汽车的传感器,机器人汽车因不能感知儿童的存在而造成交通事故。那么谁应该对此负责,是机器生产厂家、软件工程师还是机器人自身
随着机器人越来越聪明,用途越来越广泛,机器人最终将面临这样一种情境:在不可预知的条件下做出道德判断——在有平民存在的情况下,无人飞机是否应该对目标所在房间开火参与地震救援的机器人是否应该告诉人们灾难真相,即使那样会引发恐慌机器人汽车是否应该为了避免撞到行人而突然转向,即使那样会撞到其他人
1942年,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三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者目睹人类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看似完美的三定律在**《我,机器人》中遇到了麻烦;在儿童和成人同时出现交通事故时,机器人会计算出成人存活率高,选择优先救成年人,而不是儿童。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教会机器人进行道德判断就被提上了日程。
像人一样学习道德
怎么教机器人学会道德判断《道德机器:教会机器人如何判断对和错》一书的作者之一、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系教授科林·艾伦表示,这要从人类修习德行的方法中去寻找。
他举例说,2010年4月的美国纽约街头,一名见义勇为的男子在与歹徒搏斗后奄奄一息,但在近两个小时里,先后有20多名行人路过却无人伸出援手。该男子终因失血过多而死亡。人们对道德的理解有时候并不和实际行动相符。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此,艾伦解释说,在现实中,人们往往“本能地”做出反应,并没有考虑行为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认为,人需要在现实中不断地践行有道德的行为,最终使其成为一种习惯。在以后再遇到道德选择时,才能不经思考就能表现出良好的品行。
因此,艾伦认为,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简单规则的机器人汽车。当汽车遇到上述情况的时候,学习着去进行救助,然后再根据一些道德规范,对机器人汽车的“救助”行为进行分析和肯定,从而逐渐培养起它们的道德感。
然而,另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接踵而来。当人类本身尚对诸如网络下载、堕胎以及安乐死等问题的看法存在分歧的时候,工程师们也不知道应该将哪一套道德体系输入机器人。同时,将一种价值判断应用于具体案例时,也会有分歧。比如,在不伤害到别人的情况下,实话被认为是美德。如果说谎能促进友谊,且不伤害到双方,这时说谎就是“对的”。基于人类道德的差异性,机器人的道德可能会有若干版本。
当机器人像人一样开始学习并实践道德,它们是否会超越和取代人类艾伦说,他现在还不担心这一点,眼下需要做的事是如何教会机器人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至于怎样的道德判断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恐怕连人类有时候都还没有弄清楚。
关于道德经的故事篇二:1500欧元的道德底线我到德国留学,那天去交学费。
交完300多欧元的注册费和保险费之后,收费的老师给了我一张1800欧元的收据,我稀里糊涂地收下了,到另一个房间办其他事情。可是我知道我还有1400元的语言学费没有交。于是我就问办公室桌前的另一个中国同学到哪里交学费,她很诧异地看着我手里的收据说:“你不是已经交过了吗”我立刻反应过来,是收费的人弄错了。
我当然知道1500欧元对于我这种穷学生来说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可是在几秒钟的时间内,我做出了决定,这笔钱我必须交上去。我转身走出去找弄错收据的那个人,结果发现办公室的老师跟我一起出来了。他在弄清楚情况之后,很凶地批评了弄错收据那个人,然后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很诚实。”我微笑着说了一声“谢谢”,可是我心里想的是:“其实我并非诚实,我也没那么高尚。”
现在来分析一下我那几秒钟的所思所想。在通常的观点上,这件事会有两个相反的结果。
坏的结果是谁没交学费最终被查出来,那当然是一件面上极端难看的事情,而且对中国人的影响极坏。
好的结果是这1500欧元归我所有,这笔钱足够我半年的生活费。
可是,在深层含义上,这两个结果所面对的道德处境都是我不能承受的。前者意味着在众人眼中的道德败坏,而且代表着中国人的道德败坏,虽然这个错误的直接原因是德国人导致的,但是在道德上理并不在我们一方。后者呢后者意味着我的下半辈子将永远受到良心的拷问和谴责,因为它严重越过了我心中的道德底线,它将为我的人品抹上最大一笔污点。事后很多人说:“学校那么有钱,又不差你那一点。”可是我知道事情不是这样看的。其中的道理,不用细说。
事后想起这件事,觉得自己的做法完全正确。我决不能为了这1500欧元下半辈子不得安生,我买的是一片良心的清宁。为这片清宁,我宁愿明年冒着烈日和暴雨去打工干活,因为自己辛苦劳动得来的钱花得理直气壮。
这件事是我出国以后面对的最严峻的道德考验,让我踏实的是,它为今后可能遭遇的一切波峰浪谷开了一个好头,远多于诚实和高尚。
关于道德经的故事篇三:训练“道德”吴奶奶是一位退休工人,养老金不高,房子也不大,住在杭州富阳的一个社区里。汶川地震后,她捐了一笔钱,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以“日日捐”向社会献爱心。虽然捐的钱不多,每日只有区区一元钱,但她说,这一元钱带给她许多快乐,只要有一日不捐,心里就会空落落的。
前几天看新闻,有位文具店老板街头孤身追贼,为一位女士追回一条金项链。镜头中,店老板的妻子说:“丈夫就喜欢管这样的闲事,开店十年,这样的见义勇为不下十次了。”这则新闻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追小偷时只有他一个人,而且追了长长的一条街。
善与恶、是与非、黑与白……这样的“道德观”认知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对“好人”、对“好事”,我们心中还会油然而生出感动和敬佩,但感动归感动,行动归行动。“感动”与“行动”之间还横亘着一条长长的沟壑,有的人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跨过去。看来“道德观”与“道德”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道德观”只是一个理念,而“道德”在行动,“行动”真的很难。
香港有位义工叫苏金妹,她认为道德不能靠说理,而靠“训练”。如果要让孩子富有爱心,就应该让孩子走上街头去帮助别人,这样才能“训练有素”。
“道德训练说”可以解释许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譬如吴奶奶的“日日捐”、又如那位店老板的“古道热肠”。一个人做了好事,就会经常做好事,就再也看不得别人“受苦受难”,也看不得“不平之事”了。
山东济南有位叫郑承镇的老人,自从1987年那年在济南“收养”了一个流浪孩子之后,这十多年一共帮助了四百多位流浪孩子,最多的时候家里挤住过十三个孩子。在他收养的孩子中,有的读了中专、警校,有的参了军,没有一个再去流浪。
常人很难理解郑承镇的行为,唯有“训练有素”这四字才能理解。他显然已把这种救助视为一种习惯,并从中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才能乐此不疲,视为一生的追求。
“道德”真的需要训练。这段时间,网上在热议一位名叫陆杰森的美国在华留学生,他在麦当劳门口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奶奶,于是买了两份薯条,两人席地而坐,开心地吃着。陆杰森的爱心让许多国人为之感动,但对于陆杰森来说,这却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因为他在美国就是一位义工,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为乞丐买一份食物,只是举手之劳。
陆杰森的“很简单”,对许多人来说却是“很困难”,现在许多网友甚至还提醒陆杰森被骗了,说那位老奶奶不是真正的乞丐,不应去帮助她。“扶弱济贫”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但要走出一步、付出一点,原来这么难。
我们接受了太多的道德说教,但缺少实践和体验。结果,我们永远站在“道德观”的阵营里,乐于做一个评判者,而不愿做一位实践者。
2010年去香港培训,在九龙塘地铁口曾看到温情一幕:一位只有五六岁的小男孩站在地铁出口,手举一块“哮喘基金募捐”的牌子向路人募捐,而他的父母则靠在一辆奔驰车边,微笑着看着他。
道德愤怒到底是什么?(版权所有)菲利普·皮洛森(Philip Pilosian/Shutterstock)“KDSP”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解雇了前联邦调查局局长詹姆斯·科米(James Comey),后者一直在调查特朗普竞选活动与俄罗斯 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许多美国人在道义上感到愤怒。其他许多人对科米指责特朗普总统在联邦调查局问题上撒谎感到愤怒。还有一些人对特朗普随后指责科米在国会面前宣誓撒谎感到愤怒,
很快就会有其他东西激起人们的道德愤怒。任何党派的新闻来源或社交媒体网站都会显示人们在一天中所有时刻都表现出最大的愤怒。世界并没有变得更糟。但人们有动机表现得像这样。新技术给了几乎任何人,在任何特定时刻,一个表达愤怒的平台。从Twitter到Facebook,这些新的交流方式让任何人都可以对最新的政治丑闻或名人失态表示愤怒。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愤怒,人们能够交流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他们在道德上是敏感的,他们关心不公正——以至于他们愿意接受被激怒的代价来表现出来。
然而,有时候愤怒可能是错置的或过度的,当它是,这可能有对一个健康的公共话语的坏后果。
愤怒和道德哗众取宠作为道德哲学家,我们感兴趣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就有争议和困难的道德和政治问题相互交谈。
即使是最随意的观察也表明,有些人对待公共话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不把道德话语当作一种合作识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反,他们把它当作一种展示自己道德的方式。
事实上,许多人似乎正是这样使用愤怒。这些愤怒的表现是“道德哗众取宠”这一更大现象的一部分,我们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对此进行了探讨。看台的人通常用谈论正义、权利或道德来表明他们是好人。看台的人希望别人认为他们更关心正义,或者更深切地同情穷人,或者比普通人更清楚地了解工厂工人的困境。有些人比较谦虚,只是想表明他们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对于旁观者来说,道德和政治话语是一个虚荣心的项目。
大多数人——包括这篇文章的作者——都曾犯过一次或另一次哗众取宠的罪行,而且原因是可以理解的。研究表明,个人往往认为自己在道德上优于他人:他们认为自己更关心正义,或更深切地同情不法行为的受害者,或比普通人有更大的道德洞察力。谈到道德,人们往往给自己很好的评价。
此外,研究表明,人们希望别人也认为他们是道德模范。因此,他们的看台。
看台有多种形式。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看台上的人在公众羞辱的情况下扎堆,宣布任何人在某件棘手的事情上与他们意见不一致,显然是错误的,或提出极端和不可信的主张。
的人也可以通过表达愤怒来看台。愤怒到底是什么?政治学家杰弗里·贝里和社会学家莎拉·索比耶拉在他们的政治舆论媒体《愤怒的产业》一书中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描述。他们说,愤怒的言论是“明显的情绪化、偏袒性、对抗性和基于意见的”。
愤怒可以是一种哗众取宠的形式,因为表达愤怒,无论真诚或假装,是一种表达你多么在乎道德的方式。根据心理学家琳达·斯基特卡的研究,对一个问题有强烈道德信念的人更有可能有强烈的情感倾向
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学校、社会教育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要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并注意对不良品德的矫正。
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识是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它会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道德认识的形成,使人在品德发展过程中,能将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而提高品德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这一步,也就形成了正确的道德信念。
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如: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口渴时会去买冷饮。吃完冷饮后,家长应把包装纸及时扔到垃圾箱里,并让孩子看见。若孩子早家长一步把纸扔到地上,应立即对孩子进行批评指正,讲解正确做法的好处,譬如要维护环境卫生,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等。这样让孩子明白如何做好一件事,以后就会使他养成自觉性。孩子经常注意这些小事,慢慢会形成主动性。如他看见别人有这种随地乱扔纸屑的习惯时,会主动去劝说,这就达到了培养道德信念的目的。如果您的孩子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那就要从更深的角度去教育。如:看一场**后,让孩子分析片中有几类人,各有什么特点,分辨出美丑善恶,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辨是非的过程中受到教育。若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准确的概念时,家长应及时讲清,以免引起孩子的错误认识。
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思想,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善于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人所持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等。
1.道德情感的作用
(1)感染力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较深的影响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行为举止,都会及时反映给他的大脑。家长应经常给孩子讲些爱国主义的故事,买些这方面的图书,并指导孩子阅读。不但要让孩子了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还要让孩子学习现代模范人物。父母对祖国的热爱,对孩子也是一种感染。
(2)凝聚力作用。
凝聚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心力。有了它,集体会更进步,家庭会更和睦。
如果家长以“父为子纲”的教育形式来管束孩子,家庭就会失去凝聚力。家长对孩子采取专制的行为,不尊重他的意见,就会使孩子失去自主权,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就像对待命令一样,必须服从。这样的话,孩子失去了独立人格,还谈什么家庭核心呢,凝聚力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2.道德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既要求学生“知”,又要求学生“行”,还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情”和“感”。父母对社会、对周围人的爱,也是对孩子道德情感的一种培养。
现在有的独生子女只受人爱,不知爱人。有一位家长曾说:“我们的孩子又霸道又厉害,那天他看上一个机器人玩具,非要买不可,我不给他买还打我呢!”的确,要求家长做这做那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孩子当中不少见。因此,爱的教育必须从小培养,从身边培养。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责任是重大的。最重要的是先培养孩子爱家长,如父母生日的时候,孩子送上一份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品;还要对爷爷奶奶最重要的是先有礼貌;用餐的时候要让家长先入座等。
(1)教育引导法。
为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特别要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这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既然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
当孩子接触事物时,对自然现象、社会知识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对事物产生了兴趣。家长应看到这正是播下孩子理想种子的良机。对孩子所提出来的各种“为什么”,家长要耐心地回答,并要说出一定的原因或科学道理,多找些论据说明问题,让孩子彻底明白。如果有的问题家长回答不了,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向懂得这方面知识的人请教。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增进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家长也从中学到了知识。有时也会出现孩子向父母提出问题后,父母不知道答案,孩子却一清二楚的情况。这时父母要虚心,认真地听孩子把答案说出来,这就起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有的家长回答不出孩子的提问时,就百般推托,还有的不虚心听孩子讲道理。这些做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孩子会认为你不尊重他。对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让他能自觉地接触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发展为兴趣,进而形成理想。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兴趣,并把兴趣和理想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这是培养孩子树立理想的最好方法之一。
(2)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儿童富于模仿,榜样对他们的理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见什么学什么。因此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先入为主,要给孩子树立最能激励他们心灵、诱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正面榜样。在孩子的榜样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家长本身。家长不能以“训”代教,也不能以“武”代教,一定要注意为人师表的作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家长首先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品德端正的人,用正确行为教育孩子,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用身边的生活例子积极引导,树立学习榜样,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当孩子做对一件事,家长发现后要及时给予鼓励。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个对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这种顽强的精神对达·芬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使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画家,其中父亲对他的影响,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究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求孩子应当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著称于世。历史上,祖先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直到16世纪前,我国在农、医、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的成就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灿烂文明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世代相传的勤劳、刻苦、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沧海桑田。尽管历史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所处的条件和环境较之古人已有天壤之别,然而,勤劳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是不可或缺的。“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衰的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生活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辛苦劳动。
2.俭朴
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孩子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学“腕”,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正处于发展之中,较之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在那些穷困的乡村,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渴望着上学,他们需要全社会的帮助。事实上,俭朴绝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愤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著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成就卓著,拥有巨额财产,但他生前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巨额遗产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3.善良
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
对于孩子来说,善良要体现在对待同学的关心爱护上,对待周围人的文明礼貌上,对待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爱心上。
4.谦让
谦让,一是指谦虚,二是指礼让。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个人美好品德的闪光点。中华民族素有谦让的美德,体现于个人心灵深处,是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体现于社会上,则是淳朴敦厚、富有人情味的道德风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勿取于人”,就是谦让之心的良好表现。
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谦让的品质。无论是坐车途中给老人让座,还是家中进餐时让长辈先行,都是谦让品德的具体表现。谦让,要求我们有宽大的胸怀,有一定的气量,不与别人争一时之利,不为蝇头小利纠缠不休。
5.知耻
所谓知耻,就是对不道德、不合情理的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就是羞耻心。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立的。如何看待荣誉和耻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会产生荣誉感。如何正确对待它,也许是较为容易的。而我们一旦失败,如考试成绩不好,它带给我们的是沮丧、懊恼、羞愧和耻辱,也许会使我们从此沉沦。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
耻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争取荣誉的动力。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也许你听说过“耻辱戒指”的故事:
美国一所大学的一名毕业生在设计一座桥梁时,由于设计不当,计算不精,致使完工后的桥梁倒塌,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这所学校蒙受了巨大耻辱。校方为了让这名毕业生吸取这次教训,花重金买下这座桥梁的钢铁,制成一个个戒指,名为“耻辱戒指”。从此,每当学生毕业时,他们都会得到这样一枚戒指,戴在手上。在以后的生活中,这枚耻辱戒指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促使他们取得巨大的成就。
知耻,才能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一个人知耻,就能自觉抵制不良倾向,严于规范自己的行为;一个民族知耻,就能剔除其落后的东西,奋起直追;一个国家知耻,就能大踏步前进。
6.孝敬长辈
孝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忠孝为先。其中的“孝”,在当时不外乎是指“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观念。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已淘汰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因此,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孝道,或者说孝敬长辈、父母,有这样几项内容:一是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在具体行动上对父母的关心体贴;二是应该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三是成年子女应该赡养和扶助父母。事实上,父母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养育了下一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幸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孝敬父母,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们为社会和国家所作的贡献。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主要有以下几项: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生活勤俭,宽容谦虚,勇于创新。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父母是关键。
1.父母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人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就会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讲:“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要有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家风。比如家长和孩子一起看新闻联播、看报纸、议论国内外大事、讨论时事,此时家长可以从正面对孩子进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在观看、讨论问题时,帮助孩子分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这样做对孩子是一种推动力。
家庭中充满民主气氛,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是有很大影响的。要建立民主的气氛,关键在于家长,家长必须放下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给孩子合理的权利,让孩子减少依赖性,增强独立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要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民主关系,特别是孩子犯了错误时,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的错误和不足。有时在经济上也可以讲些民主,让孩子协助家庭管理经济;如做一次小管家,安排家庭的开支等,让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民主的家庭气氛还有其他表现,如定期召开家庭会议,帮助孩子布置房间,鼓励指导孩子参加正常活动等。
2.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
良好的道德行为不是天生的,它是良好的道德习惯的表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成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作为家长,要训练孩子具有好的道德行为。
(1)表里如一。
每一位家长不光要为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还要帮他穿上文明语言的“衣裳”。美不美不能看外表,还要看是不是和内心一致。家长要训练孩子表里如一。张小亮的妈妈是个细心人,有一次她发现小亮在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时,嘴上大声念着:“不看不看,伸手抓到。”手虽然捂着脸,但当小朋友四散躲藏时他露开手指缝看清了别人的去处,跑过去抓到了别人。妈妈事后告诉小亮,做人要说话算数,说到做到,不能说得好听,却不那样去做。这虽然只是游戏中发生的事,但妈妈抓住这件事及时对小亮进行表里如一的教育,使小亮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
(2)分清是非。
孩子年龄小,知识少,身心发展还没有成熟,对于善恶美丑很难分辨清楚,加上自制能力弱,常做出是非观念模糊、颠倒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逐渐提高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
(3)正面引导教育。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善于让他观察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比如当孩子在公园看到别人把果皮都放入果皮箱里时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应该怎样做?在公共汽车上看到别人为孩子让座时就让他表示感谢,并鼓励他学习这种行为;也可以在孩子看到不好现象时帮助分析对错,并告诉他这种现象为什么不对。这样从观察具体事物中悟出是非对错标准,便能提高孩子的辨别能力。
改革开放,带来了物质文明的高度繁荣,不断彰显着个人的价值,同时也导致一部分伦理道德的缺少,学校也未能幸免,因此,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重点阐述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途径。
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品德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并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社会道德现象在个人身上的反映。
学生的品德是其成就事业的杠杆。良好的个人品德本应成为每个人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无形资本”。但是,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观念与道德实践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在德育课堂和各种公开场合,我们推行高标准的一极,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培养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道德品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另一方面,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范中,我们的行为要求是低标准的另一极,常常将人际交往的“忌语”、文明行为的基本“承诺”、各种日常生活规则都纳入道德规范的要求。但这种行为上的低要求,事实上使学校学生的道德水平呈下降的趋势。而且,高标准的强化教育导致了学生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部分学生“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因此,重视学生的品德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学生只有真正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才能获得更好的立足社会的无形资本,才可使个人的发展更全面、生活更幸福,使人类社会更美好。
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学生品德的结构
任何道德品质都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因而学生的品德修养也应当从这四个方面加以引导。
道德观念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其中包括道德概念、原则、信念与观点的形成以及运用这些观念去分析道德情境,对人、对事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是非、善恶等的道德判断。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行为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强烈、健康的道德情感对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个体道德行动的内部动力,也是一种自我监督与自我检查的力量。
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道德意志实际上是道德观念的能动作用,是人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这种力量经常在人为实现道德目标的行动中,通过采取积极进取或顽强自制两种形式得到具体表现。道德行为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人的道德观念的外在具体表现,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
加强学生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学生品德修养的途径
学生的品德修养包括个人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情感的体验和在道德意志参与下的道德行为训练。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就谈不上个人品德。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个人品德的修养必须在包括学校校园在内的整个社会环境中进行。就社会道德舆论和道德关系等社会、校园环境的影响与学生内心的认同二者对学生品德修养而言,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学生而言,群体或小团体的价值取向和大众化的行为方式对其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的影响尤为突出。学校应当把社会交往活动作为学校品德修养的主要舞台,通过班级、社团、宿舍等组织或团体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和共同遵守规则的过程中,了解道德行为的意义,发展相互了解、相互评价的能力,产生正确的自我评价,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并最终将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容内化为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道德行为的训练包括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和对不良道德和行为的矫正技术等两个方面。首先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措施和学生中榜样的确立,使学生了解正确的道德内涵和健康积极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自觉练习的意向,通过榜样模仿和自我修正逐步将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德。对学生道德行为的结果和练习的进步情况,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教育成果。其次是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可以从自我行为调节和外界奖惩两个方面进行。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在公平、守纪等原则规范下,从学生学习和生活行为入手,科学适当地利用矫正技术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在行为矫正过程中,应当以沟通为主要的教育方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个人世界,从情感及其发生的情境入手,让学生切身理解并认同道德规范,合情合理地帮助其完成道德行为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
要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的教育
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搞好中学生道德品质修养,培养学生具有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尤为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加强中学生品德修养教育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一、抓好课堂德育教育,融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
课堂教学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形式,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比较系统地向学生传授共产主义道德和政治基本理论,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公民应遵守的行为准则。除政治教学外,其他各科教师也应结合教材内容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而且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有意识地使学生受到多发面的教育,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品质。尤其是各科教师切不可忽略对“三维目标”中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和教育。除此以外,学校、班级在课外活动和课余时间进行品德修养教育也必须重视起来。实际上,学生不良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非课堂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学校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组织各种有益的活动,如读书活动、创作活动、调查活动等,激发学生有益的兴趣,从而在时间上不给不道德品质形成的机会。学校还可以对学生组织每周一次的品德教育集会,每次一个专题,有目的、有计划的给学生施加有益的影响。
二、创建良好班集体,优化品德修养的环境。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它充分说明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其大部分时间是在班集体中度过的。良好的班集体必能促进集体成员良好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首先要面向班集体,教育班集体,然后老师与班集体共同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成为教育的主体。例如,学校、班级可开展各方面的评比活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大部分学生都会为了班级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天长日久,学生便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样,在对班集体优化的同时也便促进了学生品德修养的健康发展。
三、 培养纪律观念,促进学生品德修养的健康发展。
处于初中阶段的青少年,道德观念正在形成过程中,还不成熟,不稳定,看问题易绝对、易偏激,常有错误和糊涂观念。所以,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并进行奖励和惩罚,能够使他们对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和应该怎样做,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实际上,学生在受纪律约束的同时,无形中得到了道德评价的示范。这种示范也必然使学生形成纪律观念基础上的道德评价能力,并逐步促使这种能力从现象到本质,从片面到全面,从别人到自己的发展。而学生的这种道德上的评价能力对于形成一个人的良好的道德品质起决定作用。
四、 加强师德教育,身教重于言教。
中学阶段的学生对老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他们的品行往往是通过对老师的模仿来进行的。在天真的孩子眼里,老师一般具有某种权威,甚至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作为教师,总是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影响、塑造学生的心灵。所以,教师行为本身就履行着教育职能,教师本身的道德品质乃至生活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此意义上讲,教师的道德修养对学生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无数事实说明,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要求学校加强师德教育,做老师的用自己的德行去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五、 多关爱留守学生,多渠道、渗透性进行德育工作。
现在,农村大多数青壮年外出打工,有人戏称各村驻守着993861部队,也就是村里主要是老人、妇女、儿童在家。孩子成年累月见不到父母,爷爷、奶奶对孩子放任自流已司空见惯。这样的孩子讨厌课本、迷恋网吧、乱花钱、不服管教很是常事。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引起他们的反感,甚至产生对抗情绪,效果很不理想。教育者只有多关爱他们,通过多种渠道把德育渗透在各个方面,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陶冶和教育,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认识能力、觉悟水平。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具体办法:第一,每周一早晨举行升国旗仪式,并进行“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
英雄主义的教育。第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他们创造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如请讲师团来校进行“爱祖国、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感恩教育,母亲节组织学生向妈妈写封信等。第三,提倡各科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请化学老师讲点儿化学中的辩证法;让历史老师讲点儿科技发展史;让语文老师经常给学生讲一些文学名著,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学生情操。第四,通过播放新闻、纪录片、举行歌咏比赛、演讲比赛、拔河比赛等,来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集体主义观念。第五,提倡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美术和音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生活情趣,净化他们的心灵。第六,经常以“小广播和黑板报的形式,表彰一些好人好事,以树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第七,教育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净化语言,学会礼貌用语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