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特点

山水画特点,第1张

山水画特点:情趣盎然,表现中国文人理想化的境界,更是抒发了古人那种审美情趣,山水画展现的是一种轻松宁静的自然状态,让读者看了之后觉得身临其境。

山水画是禀爱自然的精华,天地的秀气,所以阴阳、晦冥、晴雨、寒暑、朝昏、昼夜有无穷的妙趣。从六朝到唐山水画家虽然很多,但他们的笔法,位置却很古拙。

山水画审美: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

简言之:“畅神”。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山水画的意境是什么呢?

简言之,山水画的意境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物体之间的结合所呈现的一种整体印象。是人之情与景有机结合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种思想内涵通过观察者的想象和联想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意境。“意”包含情和理的表达。即作者的情感以及他对社会、对生活、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和评价;“境”是注重形与神的结合。即经作者提炼、概括而描绘出来的生活形象及其内在本质与精神。意境就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有机融合、缺一不可。

就山水画来说,如何才能营造出富有意境的作品来呢?

一、营造意境,首先立意;

一幅好画,技法学习只是表达意境的方式方法,而立意才是一幅画的核心。倘若画之前没有一个准确的立意,那就如文章一样言之无物。同样的两幅山水画,有立意和无立意对其作品本身来说是区别意境的方式之一。

二、营造意境,以文学及其诗词入画;

文学诗词能抒情、可寓意、可象征、可比兴等,它不仅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而且文学的产生本身来源于自然万物,文学与各种生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学是高于绘画艺术的一种语言文字。它可以是诗词,也可以是哲理甚至可以是民俗民风文化表达。但无论怎样,绘画里表达的对象无一例外与文学息息相关。用绘画语言表达文学内涵这是绘画的追求的一种极致境界。

其三,营造意境,应讲究构图布局;

中国画构图有两大特点:一是突出形式服从内容的创作原则;二是体现了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画家在考虑构图时,一般首先考虑内容,即“必先立意,而后章法”。所谓章法,即构图也。中国画构图的十大原则体现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核心内容体现了道家的思想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图绝不是单一的组合而是思想的一种承载。

艺术来源生活而高于生活。要创作富有意境的山水画,仅有绘画技巧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修养。艺术要反映广阔的生活,就必须要知识广博、胸襟开阔,并广泛汲取其他姐妹艺术的营养,借鉴、活用。

可以说,意境的表达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因是我们自身对生活的体验。

时代在变化,思想在进步。每一个时代都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人文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以上是我对如何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营造意境的方法作的一次总结,不妥之处,希望老师指正,万分感谢。

时间:2019年6月15日

学生:吴宗梅

地点:云南丽江

在绘画中要讲究符合事物的真境,色彩的涂抹亦是如此,随心所欲的使用色彩,不加以思考事物的本质,结果只会让人贻笑大方。如展子虔的《游春图》色彩的运用上就体现了真实的境。全图设色浓丽,。用笔墨勾勒,着色平涂的青绿勾填法画出贵族春游情景。图中山水'空勾无皴”,施以青绿重色,局部用金线勾勒,桃红柳绿,青山白云,给人以辉煌明丽之感。树木直接用粉点染,体现出朴拙而真切描绘自然景色的能力,色彩的搭配使有春的场景跃然纸上,同时也开创青绿山水的先河。

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开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直成为山水画演绎的中轴主线。从山水画中我们可以集中体味中国画的意境、格调、气和色调。再没有那一个画科能像山水画那样给国人以更多的情感。若说与他人谈经辩道,山水画便是民族的底蕴、古典的底气、人的性情。

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历代的画家对山水画意境形成了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创作过程当中不要求对山水刻画相像为佳,而以意境取胜。

中国画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一个极具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品种,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它特有的面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轮体系。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对于意境的营造可以说是国画家毕生都要追求的艺术境界

一、受中国古代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所以,“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 “意境”理论的思想根源也是老子的哲学。

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中国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中国画里没有必要去讲究画面所描绘的是哪儿,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者作画的立足点,都是对中国画的误解。因为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家的心中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所以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这样的话西方的画家就不会有中国画家的精神境界。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就认为,“美就是由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

二、书画同源

“以书入画”便是其重要的标准之一。书法早在唐代便成为具有绘画特征的真正的抽象艺术,“以书入画”被认为是绘画用笔的基本功。书体中的提按、顿挫、疾徐、裹散,讲求骨法、粗细、浓淡、干湿、刚柔、滑涩、中锋为主的审美特征,成为中国水墨画用笔的基本规范要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一篇曰:“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因为采用了不同方式接受书法用笔。因而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使水墨构成所产生的自然形态具有了极其特殊的感情和精神因素。宋代朱长文《墨池篇》卷三中 “执笔五法”曰:“韩曰:踪不得粗于迹,点不得小于画”。即是对书法形式美构成的研究。柯九思画竹子时曾经曰:“画杆同篆法,画枝同行草,写叶同八分,鲁公笔法也”,这充分道出了书法和绘画的关系,由于书法用笔的融入,使得“笔迹”在水墨画中具有了不同寻常的意味,自唐代以来,这种追求书法韵律的格式美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形式美构成的一大重要特征。书画同源这一理论在中国画的教学是中非常有必要提出的,中国书法和中国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在近代黄宾虹的论著中都有很深刻的论述 :“ 作画全在用笔下苦功,力能压得住纸而后力透纸背。然用力不可过刚,过刚则枯硬。……刚柔得中方是好画。用笔之法,全在书诀中,有"一波三折"一语,最是金丹”中国画可以说是线条的艺术,线条又是中国画的依托,而中国书法又是线条的艺术,徐文长的大写意泼墨画的形成,正是以他深后的书法功底为依托,在书法中线条讲究“锥划刹”、“漏露痕”,提倡中锋用笔,所以欣赏中国画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书法,中国画的实质意境就是书法的演变。

三、诗、书、画、印、四位一体构成中国画的形式要素

初看一幅中国画在画面中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画、印、书法、题跋。这就构成中国画的特征。中国画第一要素是意境。画一幅画之前首先要立意,立意的好坏决定了这幅画的成败。中国画要有诗的意境,苏东坡曾经评价王维的诗、画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出国画的意境首先要以诗为基础。比如说郑板桥画竹有题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本乱崖中,千磨万仞还坚挺,任尔东南西北风。”单从这题跋诗词上来看这就已经给我们用文字描述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把竹子那种高风亮节、虚心向上、不畏严寒的精神勾画出来,这已经确定了这幅画的意境,板桥再借助自己深厚的书画功底把这种意境跃然纸上,再附以自己的乱石铺街体,错错落落把这意境加以升华。

何为书法的神韵

纵观我国书史和书画理论,关于书法神韵的论述很多,其中不乏深识卓见。有的认为书法神韵和书法法度一样,可以言传身教;也有的把书法神韵视为神秘莫测,只能由书写者神明自得,鉴赏者心领神会,欲学则不能。那么什么是书法的神韵呢我国书画家和书画理论家对此议论不少:有的认为虚、空乃有神韵,有的认为空灵、清远方有神韵。宋代范温在他的中更作了一番探索性解释,他说:有余意之谓韵、不足而有韵、不自矜炫而韵自胜。有的还把神韵与气韵视为一,有的视为二。前者如明唐志契,他说:盖气者有笔气,有墨气,有气色,而又有气势,有气度,有气机,此间即谓之韵。后者如一下代荆浩,曾云: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其实二者完全是一回事。本来韵指声韵之韵,后被广泛用在艺术创作和理论中,不止用以表达余意,还可以用来表示余味、意味、意趣、意境等等。神韵、气韵即是指书法的精神内含,神韵之神指神采,韵则指神采所包含的意趣;气韵之气指生气,韵则指生气所含的意味。神必有韵,韵从神来,韵由气发,气满韵足。纵观书画史历来对神韵的解释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气韵即生动说。清方熏云: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钱钟书讲的更透彻:谢赫以生动释气韵、气韵,生动是也。

二是神韵即格调说。翁方纲云:神韵者,格调之别名耳。虽然,究竟言之,则格调实而神韵虚,格调呆而神韵活,格调有神而神韵无迹也。这里需指出的是,格调本指诗的格律声调,后被用于艺术创作,泛指气格,情味。如格调仅指格律、声调,格调高的文艺作品未必具有神韵,犹如委 法度的书法未必有韵味一样,所以说有神采的书法作品,不见得格调高,而格调高的书法作品必有神采。

三是神韵即情趣说。明屠龙云:意趣具于笔前,故画成神足。张旭的趣长笔短、司空图的象外之象、严羽的兴趣等,都可归于情趣说。

四是神韵即意境说。意境是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思维和体会,运用熟练的笔墨技巧,从而在其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修养,并贯穿于全幅作品。刘纲纪说:意境的美,古人称之为神、神采、神气、精神等。唐张旭是草书能手,用笔如神,他常留心观察事物形态,并从担夫争路、彭吹音节及舞蹈姿态中得到启发,把书法艺术同事物形象联系贯通起来,与运笔相理通神会。杜甫赞他的草书:锵锵鸣玉动,落落群松直,连山蟠其间,溟涨与笔力俊拨为之主,暮年思转极。书法意境的构成因素,包括情与理的统一,形与神的统一,笔墨与所写文字内容的统一。观书之神韵,可以不顾文字,而玩味其意境则结合书写的内容。因为意境不仅是神韵所包含的一定形象的精神面貌,还有笔墨所依附的内容给人的启示。此外神韵还有艺中一格说等等。

只要多实践、多体味,神韵自可理解。

在形象描绘上,山水画的特点为重宏观、重整体的把握,而非拘泥于细枝末节。

一、山水画的审美特征

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主要由以下几方面构成:

1、构图形式

中国山水画的构图,要求做到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的恰当运用。平面构图中的纵深关系处理是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北宋郭熙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这种三远法类似西画中的仰视(高远),俯视(深远),平视(平远),是一个独特的空间处理方法,山水画中的以大观小的俯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有人认为应称作无点透视法)结合运用,可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不但庞大的画而得以铺陈布设,而且这样构图可以极为自由地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山水画的构图从外观形式上看,有中堂、条幅、条屏、横幅、长卷、册页、扇面等等。画面构图形式有:s形、V形、c形、三叠两段,开合、对称、平衡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构图形式,为山水画增添了美的色彩,同一个美好的景观,采用不同的构图形式,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2、笔墨语言

山水画的造型技巧是笔墨,而笔墨造型的技巧核心又是线描造型。中国画用的毛笔,宣纸等工具材料非常适合笔墨技巧的发挥,经过千百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法,构成山水画独特的造型特点。北宋韩拙认为“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悉从笔墨而成。”山水画中所说的笔,主要是指线条、点、面、皴擦,而线是主要的。笔着重在勾划轮廓,表现对象的形体结构。墨,主要指的黑墨,有时也略含色彩之意。特别是水墨画,墨法是表现物象的光影、色调,以及住视觉中造成的浓淡,虚实感觉的重要手段。住造型过程中,画家的感情一直和笔力交融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K线或短线,还是点或块,都是感情活动的痕迹。山水画造型的成败,意境有无,关键在于用笔。

用线造型,要使用线塑造的艺术形象集中、有生命力,画家必须存运笔中渗透自己深刻的思想感情。因此,山水画中很讲究笔法表现情感,这是鉴别艺术水平高低的一个方面。

画家用线的技巧与功力和用笔技巧是完全一致的。俗话说“力透纸背”就是指用线的功力、用笔的速度和恰当地用力所产生的效果。人们对线的感觉只有在线表现集中对象时才能显示出来,如老辣、粗犷、高雅、流畅、凝重等;人们从线中感觉到气质,既体现对象的气质,又蕴涵着画家个人的气质。

线的形象也能体现出美感。画家的笔法和笔力要把线勾得好往往全仗艺术功力和对线的体会与修养。由十画家的气质素质不同,所表现的对象不同,也就创造出程式各样的关的线条。如:“春蚕吐丝”比喻柔美而不断,“如锥划砂”比喻笔力浑厚着力;“力透纸背”说明用笔之沉着有力;“绵里缠针”说明有内功和骨法;“屋漏痕”指的足用笔凝重,留得住;“金锉刀”是形容用笔具有金石刀斧味等等。

传统山水画要求“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差之丝毫而失千里”,要求用线造型严谨不苟。所以,在对山水画的成就品评上素有“笔画见高低”之说。

山水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画家竭力追求对自然的全面感受的表达,充分描绘自己对自然的理想情趣,以达到“可望、可居、可游”的境地。“遗貌取神”,追求意境,是山水画的生命。

4、题款和印章

题款和印章不仅说明作品创造的时间、地点,还可以表现作品的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作品有个全面的了解。

诗、书、画、印相结合,是中国画又一独特之处。诗书画的结合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可以抒 感,阐述和发挥画意,诚如方薰所说:“高情逸思,画之不足,题以发之”。其二,可以增强山水画的形式美感,它将诗文美妙的内容,用书法艺术的形式表现到画面中,使诗、书、画三者之美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画因诗而生趣,诗因画而更加形象化,诗画互相衬托,取得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并使章法丰富多姿,出神入化。

题款的表现形式有单款、双款、题意款、诗款、长题款、夹画款,落花款和穷款等数种。在一幅画面上,以各种点画结构,形成各种书体美与画面点、线、面构成的形体美融会贯通,交相呼应,表达画家的思想感情,使画面增彩添辉,耳目一新。各种不同的款书形式和内容,都会给画而效果带来不同程度的美感,故有“书画本同源”、“善画者必善书”之说。

在山水画上除书法题款之外,还有印章。印章通过分朱布白来取得形式美的魅力,在画面上起着构图的作用,为画面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用得好,可以使面面顿起精神,达到构图美的效果。

在传统的文人画中,特别是一些山水画中,一些隐寓其中的画家情意,就画面形缘很难表达清楚,往往借助于题诗、题款、书法、印章来作面面补充,烘托,阐发和说明,这就构成了一幅以画为主的诗、书、画、印相结合的造型形式。欣赏者看画又吟诗,还可欣赏书法印章之美,得到多方面的艺术享受。

有意境是山水画的特色,有着从情感到气格的“境界”的追求。画山水注重“师造化”,要在造境,高在化境,作画和看画共同身临其境,向审美活动的深层次发展:

一是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和大自然合一,达到主客观世界与时共进光景常新的境界,谓之新。

二是潜移默化在真境、神境、妙境的高深境界之中,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精神境界的升华。

山水画是由风景到作品,从创作到欣赏都有着引人入胜和移情于景的特点,没有作者身临其境触景生情的体验就没有读者身临其境的,体味和感受,作为山水画家应具备导游的精神,引领观者一起浏览其间,体察其中,为之怡情,为之陶冶,达到情绪的放松,心灵的正合,简言之:“畅神”。

说此言的正是五世纪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他晚年行动不便,终日面对山水画,“卧以游之”,沉醉于山水自然中,谓之“畅神”。

当今时代人们为了调节喧闹的城市生活和紧张忙碌的工作,盛行旅游,寄情山水,钟情于山水画也是这个道理。

技法

山水画的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五个步骤,先用墨线勾出山石的轮廓,再用各种皴法画出山石明暗向背,然后用淡墨渲染,进一步加强山石的立体感,最后用浓墨或鲜明的颜色点出石上青苔或远山的树木。

独特的绘画技法,形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语汇:毛、涩、苍、润等等。所谓运笔,就是指用带有水分的毛笔,在绢纸上擦出既毛涩、又苍润的痕迹。只有对笔性、墨性、水性、纸性都有着深刻理解的画家,才有可能下笔有力、点如坠石。

这种力量,是艺术家内心和情感的表现,虽然不讲究透视,却力透纸背、意赋流形,从而对观者产生共鸣。

以上内容参考 -山水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491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