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现实的道德关系和自己或他人的道德行为等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心里体验。
道德情感是一种情感体验。指个体对一定的社会存在和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根据道德准则要求进行道德活动时所产生的爱慕、憎恶、信任、同情等比较持久而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道德认识密切相关。它是道德意识的一个内容,具有社会历史性与阶级性。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等反映着主体对社会客体的态度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内容。道德情感与道德判断一致时,便出现积极稳定的内心体验;两者矛盾时,会产生消极的、不稳定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要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基础上逐步形成。
答案要点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成分。
(1)道德认识。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观念、道德信念的形成有赖于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它既可以表现为个体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也可以表现为在道德观念的支配下采取行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渗透在人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中。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导下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行为习惯,它们与一般的技能和习惯并无区别,只是在用来完成一定的道德任务时,它们便具有道德的性质。
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包括:道德认识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锻炼和道德行为的训练。在道德教育上,应当使品德的这些基本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1)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评价的能力发展:从他律到自客观效果到内在动机一从他人到自我一从片面到全面。
(2)道德情感。其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其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待他人和社会的有道德意义的活动
道德情感在学生品德形成中起着重要的动力作用,当学生对道德知识有强烈的情感共鸣时,就能产生巨大的动力,并推动道德认识升华为信念并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体验环境,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径,必将会促进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情感体验的基础
学生的道德行为是在活动中形成并得以巩固的,而这种活动常常伴随着学生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升华道德认识,催生道德行为,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产生错误的道德认识与不良的道德行为。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促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内趋力。情感来源于学生真实的生活,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敞开心扉的大门,是表现品行的舞台,教师既可以通过活动了解每位学生的情感倾向,及时正确的引导,又可以有目的地开展各种活动,以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达到提高学生品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在公益劳动中,教师通过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及时肯定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生动而有效的育人目的。当国庆节来临之际,学校开展歌颂祖国诗歌朗诵会,引发学生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爱国行为的形成与表现注入了生机。
二、建立积极的德育评价机制,创设积极的情感体验氛围
评价具有激励、导向和认定功能,科学的评价能激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浓郁的德育氛围。
1坚持对学生评价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是在稳定的德育环境中,经过连续不断的积极的德育影响而形成的,这种环境与影响一旦中断,就意味着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形成的中断。因此,学校所运行的德育评价机制既要创新,也要连续稳定。例如,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围绕《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开展了诸如“雏鹰争章”、“七星”评比等活动,目的是创设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氛围,但这种评比,不能说这学期搞了,下学期就不搞了,其有效在于持之以恒。
2突出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养成教育的作用。学生的良好品德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种形成的过程就是情感激发与巩固的过程,因此,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就像涓涓细流,最终汇成良好品德行为的广阔海洋。例如,“雏鹰争章”活动是学校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载体,班级里有学生每日行为表现评比记录,大队部每月利用广播或闭路电视向全校公布一次雏鹰学生名单,学校每学期召开大会表奖一次优秀学生,这种过程性评价使学生时刻受到监督与约束、鼓舞和启迪,积极的情感体验只有不断得到激发与巩固,良好而稳定的道德行为才能得以真正形成。
3鼓励性评价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阳光雨露。不犯错误的学生是永远不存在的,教师职业的神圣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在自己错误或别人错误的反思中求得进步,不断成长。学生的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尚未全面形成和稳定发展,在行为上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是极为正常自然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善于抓住这样的契机,以倾听者的耐心去面对学生,以鼓励的方式去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去评价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可望可及的目标,时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正可谓“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人才”。
三、课堂是培养学生积极情感体验的主阵地
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建立在道德认识基础之上的,道德认识越正确,情感体验也就越丰富。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首先应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思品课、政治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的主渠道,学科教学也是渗透德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只有抓住这一主阵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书本知识而不去学会怎样做人,只能成为书呆子;教师只传授知识而不去育人,只能称其为教书匠。
品德是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结果,学生仅仅明白道理是非常不够的,只有发自内心的道德情感,才能勇于克服一切困难去接受道德要求,这种品德行为才是稳定而持久的。(责任编辑:李雪虹)
(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
2个体品德的形成依赖于社会道德。
3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们的最终根源是相同的,它们都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练习题:
1王小二拿同学的文具盒,被同学发现后告诉了老师,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王小二,你这是第几次拿别人的东西了王小二低着头回答:第九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从( )方面入手对王小二进行教育。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1答案C。
中公讲师解析: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从题意中可以看出王小二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对,但忍不住,这是缺乏道德意志的典型表现。
知 识 点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2品德的心理结构不包括(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行为 D道德信念
2 答案D。
中公讲师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不包括道德信念。
知 识 点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依从、认同与内化。
依从包括从众和服从两种。从众是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例如:家长看见其他家长给孩子报名补课班,于是也给自己家孩子报名各种补课班,就是一种从众现象。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社会现象。
依从阶段的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不稳定性,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此阶段态度与品德水平较低,但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阶段,是态度与品德建立的开端环节。
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这一阶段的学生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例如:有人看见红灯时,就立刻想到不能闯红灯,如果闯红灯会威胁到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那么即使他看见别人都闯红灯,自己也不会闯,这种现象就是内化。
在内化阶段,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表现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时,稳定的态度和品德即形成了。
个人品德形成的过程中包含多种心理成分的相应发展其中道德情感是中介。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
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
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