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让孩子自卑这5件小事千万别再做了
自卑是指个体认为自身以及所处环境不如他人,所产生的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
一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孩子的自卑,往往来自于原生家庭的影响。
几种容易忽视的小习惯,家长千万不要再做了。
1替孩子做决定
如果现在你事事替孩子做决定,事事给孩子安排好,孩子长大以后容易没有主见,不能独挡一面。
比如:家长想让孩子穿哪件衣服,孩子就必须穿哪件衣服。不问孩子的意见,只给孩子穿家长喜欢的衣服。
比如孩子想玩某个玩具,家长觉得不好玩,不让孩子玩。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自己的喜好不重要,自己的决定不重要,最终孩子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我们应该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全然地接纳ta,尊重ta,信任ta。
2否定孩子的情绪和感受
比如孩子摔跤哭了,家长说:“没事没事,不疼不疼,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摔一跤嘛,不要哭……”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坦然接纳,鼓励并帮助孩子描述自己的感受,让孩子知道ta的所有情绪和感受都是被允许的,这样孩子对自己的情绪才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孩子的情绪才能得到释放。
3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不会立刻给他肯定
家长总觉得在孩子做得对的时候,不需要提这件事。其实恰恰相反,在孩子做的对的时候,家长要立刻给ta肯定。
家长的及时反馈,会让孩子记住并喜欢上做正确的事,从而慢慢培养了好习惯。
4情感绑架,对孩子哭穷诉苦
很多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和精神放到了孩子身上,而且还不断地说,非得让孩子知道。
在父母看来,用自己的不容易可以让孩子愧疚,这样孩子才会更有动力学习。
比如:
“要不是为了你,我可舍不得买。“我们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
“我们辛辛苦苦挣钱都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条件。”
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负罪感,会觉得这一切不好的根源都是来自于“自己”,而这会增加孩子抑郁的风险。
5要求孩子懂事
懂事往往是一种假象,它的本质是自卑。
当父母被假象欺骗,我们也就错过了性格发展的最佳时间。
而懂事孩子的崩溃,都是静悄悄的。
懂事的孩子不敢自私,不敢任性,不敢不懂事。他们压抑自己的需求,对外界只敢说“好”、“可以”、“没关系”。
比如:孩子看到一个喜欢的东西,哭着闹着让爸爸妈妈买,爸爸妈妈却一直对孩子说“要懂事”。次数多了,时间长了,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再也不敢跟爸爸妈妈说,我要这个。
孩子是“懂事”了,但是孩子的内心也在静悄悄地崩溃。
做法:
1、每个家庭都会碰到有矛盾的时候,此时作为子女的我们,不是逃避不理会,而是要充当一个和事佬。充当调解人员,让矛盾不要升级。
2、大多数的子女长大后,由于工作等原因都远离了父母,父母从此变得很孤独,情绪也会变得不好,所以平时需要多关心父母,多交流。
3、父母老了,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他们足够的生活保障,不要在衣食住行而操劳,这是给父母最大的安慰。
4、常年在外读书的子女们,不论家在何方,不论工作再忙,都要常回家看看。全家人经常一起聚聚,这样的家庭才会更加的和谐有爱。
5、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多为他们着想。不要嫌他们啰嗦,因为此时有父母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
扩展资料:
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和睦对孩子的成长我觉得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家庭和睦,能使孩子有开心的生长环境,对孩子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一般来说,一个在和睦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的性格,肯定要比在天天吵架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的性格要好。
假如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动手打架,孩子在家里也是看得到的,能够感受到,小孩子甚至会记住这些内容,可能会影响长大后的行为,行为可能也会比较喜欢吵架,性格比较暴躁,孩子无形中可能是会学的。那么这个孩子以后的家庭很可能以是经常吵架之类的。
还有就是家庭关系不和谐,还可能让孩子产生自卑、自闭的心理,孩子会感到孤独,感觉缺少来自父母的爱,缺少父母的关心,假如父母还经常问孩子以后离婚了跟谁这种问题,会让孩子很难做出选择,会很没有安全感,甚至觉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吵架。
家庭关系和谐,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礼物,也是成长的理想环境,家庭和睦,能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开朗,善于与人交流,父母良好的关系,也能让孩子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孩子有安全感,就会给孩子一种婚姻是幸福的感觉,能让孩子以后的婚姻也变得美好。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我们应该关心和回应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让他们忍受。以下是一些原因说明为什么不应让孩子忍受委屈:
1 忍受委屈可能会伤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当孩子被欺负、羞辱或不公正地对待时,忍受委屈可能会引发情绪问题、自尊心受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2 孩子有权利得到支持和保护:孩子应当被保护免受伤害和不公正待遇。作为成年人,我们有责任确保孩子的权益得到维护,帮助他们应对并解决不公正的问题。
3 孩子需要学习自我表达:通过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他们可以学习如何积极地处理冲突和不公平待遇。这有助于他们培养自信、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成为自主的个体。
4 忍受委屈可能导致更严重的问题:如果孩子被迫长期忍受委屈,他们可能会变得沮丧、情绪低落,甚至可能产生痛苦和愤怒。这可能导致问题的积累,最终可能影响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心理发展。
5 学习正义和平等的重要性:教导孩子如何辨别公平和不公平有助于培养他们对正义和平等的价值观。如果我们鼓励他们忍受委屈,将无助于他们理解并面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正现象。
因此,我们应该倾听孩子的感受,提供支持和保护,帮助他们处理不公平待遇,并教导他们积极应对委屈的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健康发展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中国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不在一个平等的基础上。在大部分父母的观念里,孩子更多的是处于一种矛盾的地位,一方面,父母爱你,所以一切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另一方面,不管孩子的喜好,会将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全部塞给孩子,并强迫孩子接受。
在很多家庭教育中,中国式父母既不是好的表达者,也不是好的聆听者。父母只是仲裁者和裁判。天然制高点,行使自己的武断和控制。
总的来说,错误的关怀和错误的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最失败的关键原因!
1,万能母亲,透明父亲
中国人延续了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在现今社会依然广泛存在,导致父母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方式依然不正常。作为母亲,更像是孩子的保姆,从孩子的生活照顾到家庭作业的陪读,事无巨细,一览全包,往往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底下。孩子父亲,承担着支撑家庭经济的重任,往往只关注孩子的生活学习用度等经济消费的供给。却在在孩子性格养成、情商提升、眼界开阔等家庭教育方面,却更像是一个隐形人,乏善可陈,疏于关注。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做得再好,也改变不了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失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必然关联,往往学习成绩好,聪敏的孩子,都有爱好丰富、性格外向、自理、动手、独立性以及社交能力强等优良特质。这些良好特质的形成与孩子母亲学会适度放手和孩子父亲对孩子刻意的锻炼、培养以及磨炼是分不开的。
2,用情感“束缚”子女
这都是为了你好!
在我们周边是指我们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是否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
你必须这样做那样做,“我们这样做不都是为你好吗?”
父母经常提醒孩子做这个做那个,“我们这样做不都是为你好吗?”
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与孩子往往不会有平等的地位,父母更像统治者而不是交流和对话的伙伴,孩子只有服从和接受的义务。况且父母给出的理由是那样的充分又无可辩驳:我们所做的一切还都不是为了你好?
用情感“绑架”子女服从于自己的意志,这是中国式父母最为失败的“爱你没商量”的家庭教育与“孝道”模式!
3,孩子很优秀,父母却百般挑剔
孩子成绩优秀,父母往往会轻描淡写的说:嗯,不错,但得继续努力,戒骄戒躁;
孩子成绩下滑,父母却往往如临大敌的给孩子施加巨大的压力:看看别人家孩子,再看看你希望你下次不要让我们失望;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问题,及时的指正、批评是必须的,但作为父母,是否也应当有:孩子优秀,我们骄傲;孩子很优秀,我们自豪!孩子如果不够优秀,我们也会努力去发现他的小美好,然后,带着他,一起努力奔跑!的积极态度呢?
其实,做个会鼓励会赞赏孩子,不随意挑剔孩子的父母,其实也没那么难。天生我材必有用,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和优点开始吧!从“你很棒”开始!
2,“哭穷”父母,只能养出“心穷”的孩子
作为父母,尤其是妈妈,你是否对孩子说过诸如此类的话:
去超市前,交代你:别拿太多,别拿贵的,懂事一点;
想要同学们都有的玩具,他们会说:我们跟别人家不一样,我们没那个条件;
你买了一本闲书,他们会说:就会乱花钱,买这些有什么用?不要浪费,要节约。
这就是伴随很多人长大的“哭穷”式教育。
哭穷的父母,往往只是想让孩子知道钱得来不易,培养孩子节俭的意识,用穷养来锻炼孩子。可是,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只能给孩子带来更多的自卑、无助和匮乏感,没有安全感。
用“哭穷”对孩子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一生的匮乏感,是无法养育出精神富足的孩子的。
5,你的青春只配学习,不能拥有爱
当然,不是说支持早恋,因为孩子“爱”的能力,从来就不止指恋爱。只是觉得,传统中国式父母,一方面过度担心、害怕自己孩子受伤,另一方面把自己认为好的事情强加于孩子,并不是“爱”应该有的样子。
从现实来看,中国式父母要比任何一个国家的父母都要更辛苦,他们会为了你好,而不去计较自己的得失,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但这种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来说就真的好吗?
中国式父母的焦虑正在毁掉下一代!不是孩子怕输,而是父母太想赢。有研究数据表明,中国父母是全世界最肯在孩子教育上花费的父母,并且把自己全部精力花费在教育孩子上的家长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但中国式家庭教育,从未平等过。父母并不真的理解“尊重”,当孩子长大失控后,父母反而成为巨婴,要制造麻烦,甚至是痛苦,才有存在感,体会到深刻却不健康的联结。
不要以为父母和孩子之间,只有爱,父母和孩子,也可以有很浓厚的恨的。
最后,我想用BBC一个纪录片里,一个被这样的严苛的爱对待过的英国学生,对中国式教育的控诉来结尾。
她本来就是个女学霸,仅仅因为体育不够好,就被逼到崩溃。她精准地描述了这种控制式、压迫式、甚至是羞辱式的爱带来的感觉——
“永远让自己活在与他人的比较里,活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里,并提醒你,即便你竭尽全力,你也不够好。”
对一个孩子是否真的好,不是看你爱的够不够用力,而是要看爱的方法对不对。方法不对,过于沉重、带着恐惧和匮乏、充满苛责的爱,只会成为孩子的负担,让他们不被理解、失去自由,束手束脚。
从小被父母打骂,多数孩子长大以后会留下童年记忆,是否忌恨父母,还要看孩子的心胸心量。
一、孩子长大后有所作为不会记恨父母
如果是懂事的孩子,自然是知道父母的打骂是为她好,她会理解父母的这份做法和形式,也许当时是不接受的,但如果他长大后会因此有所做为,就不会太记恨父母了。
二、孩子也学会了父母的打骂方式和形式,对待自己的生活,会记恨父母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走向正面的行为,孩子就会学会父母身上的打骂行为和坏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行为,长大以后,多数都是继承了这些缺点,也成为她成长路上的绊脚石,对父母的打骂方式和形式,孩子不懂得理解父母,自然就会记恨父母,也会回馈给父母不好的一面。
三、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影响教育孩子
如果是真的为孩子好,我们就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来对待,才能起到对孩子积极的教育作用。
卡耐基说:“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
如果你错了,就要迅速而热诚地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父母在小时侯打骂孩子是有一些教育方法上欠妥点,但是父母对自己亲身的子女是不会有坏心的,这个是应该肯定的。
对于你讲的你小时侯父母由于工作忙,有时不顾场合打骂你,那可能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左右他们,有些失去理智的举动是很可能有的,但作为子女是不应该记恨的。
你现在都是已成家有孩子的人了,应该能体会到你父母当时的教育方法在你自己身上某些方面是有好处的,或有些方法上确实过火了点,又或是一点帮助也没有,你可以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找个适当的机会心平气和毫无保留的跟他们说清楚,并且直接指出他们以前的教育方法不当的例子,不能再用在第三代身上了,因为 社会 是不断发展进步着的,情况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也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善,老守着以前的条条框框是不行的。我想你能表达清楚父母是会领会到的,今后插手你们的子女教育方面肯定会少得多。
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后会记恨父母、?我的观点是在幼小的心灵阶段、一般对父母的打骂不会记恨在心里的、若在懂事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有事没事地去找其当出气筒、那肯定会记恨在心。不过这种事例应处于多子女家庭、(父母看子女顺不顺眼所行规律)
我从小到大30岁了,爸爸离开人世之前也没有打骂过一次他在我心中永远是爱我的爸爸,但妈妈骂过因为女人嘴巴啰嗦对谁都一样但没有打过,我儿子一两岁在厨房滚地板我打过一次现在14岁了没有打过第二次都是用道理方式告诉他怎么样做人做事
记恨不会,但心理阴影肯定有。我自小就是被妈妈打骂大的,妈妈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又没有文化,所以在她的教育理念中就是照搬她所接受的一切教育,特别是对女儿,印象中考试没考好回必须挨打的,与同学间大声说笑也是不可以的,更别提出去玩!我曾经一个暑假都没出过家门半步,邻居都以为我不在家。打骂中连项嘴都不可以更不可以跑!参加工作后因为在另一个乡镇平时不常回家,一到休息日看到我她也会很开心,但到了返岗的头一晚她就会坐在床头喋喋不休到半夜,中间还得有回应,不可以睡着,现在想想这些都如恶梦一般!其实孩子的心性都差不多,父母越严历抗拒心越强烈!我爸就不同,他什么事都是讲道理从不打骂子女,所以妈妈就一直责怪爸爸教育孩子跟她不同心,为此也闹了好多矛盾。偏偏我们姊妹都偏爱爸爸,学习中工作中还是生活中的事都愿意跟爸爸倾诉……自己当妈后对孩子的教育我就引用爸爸的方式,大儿子现在已上大学什么事都会跟我说,包括有女生喜欢他自己谈恋爱的事都愿意跟我分享。我觉得这样就很好,孩子来到自己身边是修了几辈子的缘分,朋友一样的相处方式双方都舒服!孩子尽管小彼此尊重也是应该的,原则问题该坚持得坚持,做到刚柔相济就好!
我个人觉得父母教育子女很多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并不是真的要怎么样,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只是方法上可能有欠缺。
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特别淘气,可以说天不怕地不怕的假小子,但是最怕的就是闯祸以后我妈拿起来的苕帚疙瘩,瞬间就老实了,现在的记忆里只有妈妈高高举起的苕帚疙瘩,再没有打到身上的疼痛感。
我现在跟妈妈聊天说,我记得你拿苕帚打我,怎么忘了疼不疼,妈妈说,只是高高的举起,那舍得打过,养孩子都难死了,是呀?八十年代在农村,刚刚解决温饱。
相信每一对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只是爱孩子的方式不同,现在父母还在参与你的生活,可能方法不对,亲人之间需要的最多的就是沟通,不管遇上什么事情都好好说,有些事情只要方法对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切记不要用父母跟你沟通的方式再怼回去,那样只能使事情更糟糕,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就改变自己,遇上事情把情放在前面。希望你能跟父母关系有缓和,未来日子阖家团圆,越来越好!
我父母也类似于这样的,那些事已过去,告诉自己,父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员,不是说作父母了,修为也不一定就好,期待自己不要做像他们那样的父母。
从现在开始,不要让父母参与到你们夫妻及教育孩子的事上来,自己的事,自己处理好。
不能说,要求你对父母没有丝毫的怨言,感谢他们把你带到人世间,给予你生命,认识世间百态,做父母也是要合适的
虐待的程度及具体形式都会对塑造不同人格、能力及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
虐待次数越多,程度越严重,结果就越恶劣。
虐待是指对儿童故意的或可避免的伤害,主要包括通过某种活动施加的伤害即虐待。
由父母不作为造成的伤害即忽视,它也会导致伤害。
虐待分为几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任何一种形式都可能是由一人或多人来实施的。
身体虐待是通过各种方式损害儿童的身体,严重的体罚等于身体虐待。
忽视是指不能满足孩子的基本需要,如衣食、医疗、保护、监管。
性虐待是指成人和儿童间的性活动或性接触。
情感虐待是指导致行为、认知、情绪和心理障碍的虐待或忽视,如拒绝、恐吓、孤立、剥夺、贬低、蔑视或不提供情绪支持、关爱和感情。
虐待的后果会表现在身体、情绪、认知和社会性方面,这些后果经常交织在一起。
例如打孩子的头可能会损伤他们的大脑,从而造成认知发展迟滞,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
虐待的长期后果还可能包括较差的生理、心理和情绪的健康,损害大脑的发育,导致认知、语言和学习困难,出现依恋和社会性方面的问题。
经历过虐待的儿童有更多的心理异常行为、自尊水平低以及更加抑郁焦虑和不快乐,受过性虐待的儿童,可能会在年龄很小时,成为性活动的主动者。
对青少年来说,虐待可能会导致他们出现学习成绩差、违法犯罪、未成年怀孕、酒精和药物依赖等问题,以及给自身带来其他危险。
童年期受过虐待的人,倾向于在成年后表现出焦虑抑郁生气或敌视,不信任他人,感到孤独或被侮辱,性适应不良和滥用药物、酒精等问题。
童年时期受过伤害的成年人,尽管成年之后可能成为称职的父母、 伴侣或员工,但是他们内心会存在另一面,也就是感到无助、缺爱,认为自己愚蠢没用,干什么都要询问别人,甚至要问别人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麻痹,甚至感觉自己如同行尸走肉。这是因为他们在重演之前受忽视、不被关爱甚至受到攻击的状态或其他伤害。
让孩子们远离伤害!
虐童不易被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儿童自身年龄、心智的不成熟以及体力等身体状况,无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方面,他们都不能在遭遇伤害时及时的作出回应,很多人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向外界提出诉求。
从人性角度讲,弱小年幼的孩子永远只会渴望一样东西,那就是得到他赖以生存的父母的疼爱和接纳,在孩子完全不成熟的认知体系里,他的父母是这世间最为权威、最为珍贵的存在。
所以,当父母打骂、虐待、伤害孩子的时候,在孩子的内心潜意识里,他会不自觉地为父母对他的行为,哪怕是虐待行为进行开脱和解释。
曾经受过虐待的孩子,当你有机会看到这里的时候,一定要知道:遭受虐待不是你错,你不需要为施虐的人的找理由,不要因此自责。当你有机会长大,就更要学习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更好地疗愈自己。
为陷入虐待困境中的儿童提供更为有效的补救措施,这是社会的责任。
没有这些帮助,这些受虐待儿童会发展出很多社会问题,有的可能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时间不会治愈所有伤痛,为儿童发声,别让更多儿童受到伤害。
摘要:
1、“老实”的定义在现代 社会 发生了一些变化,多数情况下,“老实”并不代表“诚实”和“可靠”,代表的可能是“懦弱”和“无能”。这与时代无关,与人性有关。“老实”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软弱,可人性又都是欺软怕硬的。
2、“老实人”往往“没有出息”,一辈子都很难得到内心的平静,太多的挣扎和痛苦会搅乱一个人的心性,要么平庸一生,要么心理有病。一方面“老实人”不容易被人重视,另一方面,“老实人”的内心多是愤怒的,很多时候都只是敢怒不敢言,而愤怒真的会降低人的智商,做一些偏激的、错误的决定。更关键的是,这两方面相辅相成。
3、“老实人”最开始是“老实孩子”而来的,糟糕的父母会为了一时的省心,让孩子无理由屈从自己的权威,导致孩子养成了软弱的性格,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和向上的斗志。
4、“丛林法则”永远适用于人类,连昆虫这样的小动物都懂得伪装自己,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好惹,作为人类,就更要懂得且要让孩子懂得“虚张声势”,让别人觉得你不好欺负。
关键词: 老实人 性格懦弱 丛林法则 父母的权威
说起“老实人”,我的朋友老李可以说就是最好的代表。
老李其实是一个很具规则感和道德感的人,心地也很善良,待人宽和、谦逊有礼。
按理说,具备这些品质的人一般应该会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生活过得很舒心才对。
但事实上,老李的生活过得很“艰难”,心中苦闷无数但无处发泄,作为“老好人”的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同等对待。
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生活如同泥沼”,他的谦让和不懂拒绝让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大致归纳一下,他身上有着这5类很明显的“老实人”特点:
1 、心肠太软、狠不下心 、不果断
比如,别人找他借钱,他明知道不该借也不能借,但是他心肠软啊,别人一跟他哭穷,他就放弃了原则。
结果等他要钱的时候,对方就各种推脱、狡辩甚至给冷脸,到最后,他甚至会觉得跟别人讨债是自己不厚道,深怕言辞过硬而得罪了别人,让别人彻底不想还了。
他特别容易被别人“ 情感 绑架”和“道德绑架”,也因此让他自己痛苦不堪,常常想着“为何我那么地善待你,你却如此伤害我”。
作为成年人,我们都该清醒:不是别人伤害了你,而是你给了别人伤害你的机会!别寄望于“将心比心”,因为你面对的始终是最真实的人性。
一定要牢牢守住自己的底线,无论对方怎么说,在原则面前,你一定要心如磐石。不要同情心泛滥,这样很容易被别人的感情和道德绑架,宁愿强得让人嫉妒,也不要弱得让人可怜 。
2、忍气吞声,不敢反击
老李常常调侃自己,说自己就像是旧 社会 的“小媳妇”,习惯了忍气吞声、息事宁人,不管自己有没有理,他永远是被动的一方,工作中是,家庭中也是。
可是,我们永远都不能低估人性,他的“宽容”和“忍耐”换来的却多是自己的利益损失。
为什么啊?因为你一直表现得不在乎自己的感受的利益,别人就会自动忽视你的感受和利益,因为你别人觉得你好欺负!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小事,只有利益得失,越小的事情,就越要及时表态,小事小利忍了让了无所谓,但这会成为一种思维惯性,真要遇到大事时往往丧失了反击的勇气,永远也“硬气”不起来,然后无法保障自己的切身利益。
要记得,该生气的时候就生气,该反击的时候就反击,我可以不要,但是你该给的必须给,我可以忍让,但是你不能嚣张,否则的话,我就会收拾你。
3、唯唯诺诺、很自卑
或许是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的行为习惯,生活中很多时候,只要别人跟他提出要求,他的第一反应都不是“为什么要我做”,而是不经思考就先答应。
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很多人都调侃他说他没有“中气”,事实上,只有他自己知道,这是性格原因,是自卑让他连大声说话的勇气都丧失了。
如何克服这一心理?方法有很多,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试着坚持大声说话,要知道人对大的东西(视觉的、听觉的)都是有恐惧感的。
4、没有心机,看谁都是好人
虽说老李从来都不肯以“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自居,但他的外在品行却是无可挑剔的,他也从来不以恶意揣度别人,他没有心机,看谁都是好人,可交往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总觉得自己“瞎了眼”。
现实是,你对好人好,即便你不想,但往往也会有回报,可是你对坏人好,他们只会把你对他们的好当成榨取你的价值和利益的工具。
老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有它的道理的。
再一个,别总觉得自己没有存在感、没有朋友,也别去羡慕那些看起来“朋友满天下”走到哪里都左右逢源的人。
其实,哪有那么多知心朋友啊,没有人会因为你的好而来对你好,他们只会因为你的实力和价值而对你好。有时候就算是亲生父母,也往往对更有能力的那个孩子更好。
不要去在意什么人情世故,努力吧,当你有钱的时候,你也能拥有更多的重视和善待。
5、不懂拒绝,没有底线
老李常常因为这样的事情心烦:比如他一个同事想让他帮忙做个文件,他心里不情愿,但本能让他答应下来,结果他在电脑前累死累活,对方却在一边聊天喝茶优哉游哉。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实属常见,不懂拒绝的人其实都是被自己给锁在思维的牢笼里,觉得一旦拒绝就会有更为复杂可怕的后果。
事实告诉我们,不懂拒绝的人付出再多,在别人眼里也都是廉价的,你帮了他,并不能真正获得他的友谊。
你可以帮助别人,但一定要让他付出一些成本。比如帮人做文件这样的事情,你告诉他,可以啊,你坐下来,我教你做,而不是自己替他做。
那么,重点来了,为什么我会说见过最糟糕的父母,都将孩子培养成了“老实人”呢?
其实,我也是一位父亲,也深知父母的不易,也越来越不敢站在子女的角度去追究父母教养方式不对的责任,所以这里便不多做说明。
我也有老李身上很多的类似问题,只不过没有他那么极端。
要知道,他在外面如此、在老婆老人面前如此,但在孩子面前却是出了名的“虎父”。
在孩子面前,他似乎找到了自信,孩子也成了他发泄不满情绪的突破口,他深知这样待孩子也会把孩子弄得跟他一样懦弱,但他就是控制不住。
事实上,他的孩子现在也确实是过于“听话”、过于“乖巧懂事”了,而且很会看人脸色,行事总是畏首畏尾的。
也正是因此,老李常常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回想起自己的成长历程,他也很清楚自己的性格也是从自己强势的父母那边而来。
小时候是 情感 上的“绑架”,长大了多是道德上的“绑架”,这些东西也都迫使他采用牺牲自己感受和利益的很被动的方式来维持现状,久而久之,成为了一种思维习惯。明知道不可取,却下意识地做着同样的事情。
现实中,他很少为自己发声,他的存在感很低,也懒得跟人抢争,所有的这些都导致了他的意见和利益总在被别人侵犯,得不到内心的平静。
关键是,“老实人“内心对于规则感和道德感的坚持及尊重,是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和体会的 ,留给他们的只是“无能狂怒”而已。
这里想说的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青少年时期,父母是需要树立一定的威信,但一定要是基于真理和尊重的“威”和“信”,而在孩子5岁之前,父母的“无为”才是更合理的。
过分地要求孩子“听话”,家长或许能得到一时的省心,但这样极易让孩子养成唯唯诺诺的性格,让他一辈子都像老李一样过得不省心。
文中说的那些道理,小孩子或许很难理解并运用到生活中,但作为父母,如果有了这方面的反省,就应该尽早地避免类似的事情,用合理的、积极的态度来跟孩子相处。
最起码,也要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你只需要屈从真理和对的事情,你只需要尊重值得被尊重的人和事,而不是“父母”“长辈”“老师”等身份。
当然,这需要父母以身作则。
——END——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