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情感操控|了解煤气灯效应

摆脱情感操控|了解煤气灯效应,第1张

你是否被情感操纵了?亲密关系中的煤气灯效应

什么是煤气灯效应的心理机制?

“煤气灯效应”又叫认知否定,实际上是一种通过“扭曲”受害者眼中的真实,而进行的心理操控和洗脑。在现实生活中,煤气灯效应更多地存在于亲密关系中,如“伴侣关系”“家庭关系”。

在关系中,操纵者拒绝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或者习惯性地把责任转嫁给另一方,当另一方质疑这些行为时,他们会破坏另一方的自尊自信,例如说“你太敏感了”。

自查—你是否被操控了?

若满足以下至少三点描述,你很有可能正经历着一段不健康的关系。

1你总觉得他说得不对,可又无法表达哪里不对。

2慢慢会变得怀疑自己,怀疑自己是否太过于敏感。

3你感觉总被对方很固执地带向他所预期的方向。

4总在向别人道歉。

5做决定时只考虑对方,很少考虑自己。

6为对方找借口,向外界隐瞒关键信息。

7在关系中感到不够自信放松。

如何摆脱煤气灯效应?

1意识到自己是“被操控者”的角色

其实被操控的过程,是可以意识到的,只是有时候你因为太过相信某个人,从而导致自我怀疑,自我的不信任因此需要破除对于另一方的过度理想化,放下寻求对方肯定的执念。

2建立自己的社交系统,不要太过于依赖某个人

当你与外界的接触总是需要通过一个人的时候,你也给予了这个人控制你生活的能力。所以,你需要自己去建立完全属于自己的社交网络,不需要经过一个人去传递彼此之间的信息,这样才避免操控者通过隔离你与身边的人,从而操控你的结果。

尾言

不健康的情感关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即使自身清楚沉溺于其中,却始终无法摆脱他人的情感操纵,走出情感困境。

“当你感到自己被诋毁或被攻击的时候,就应该停止听对方讲话。记住关键的一点:无论你做没做,都不能被这样对待。”----《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又称煤气灯探戈、煤气灯操纵,是指对受害者施加的情感虐待和操控,让受害者逐渐丧失自尊,产生自我怀疑,无法逃脱。煤气灯效应描述的是一种心理操控手段,受害者深受施害者操控,以至于怀疑自己的记忆、感知或理智。[1][2]

煤气灯效应概念最早起源于1938年的话剧《煤气灯》,被首次关注是来自于20世纪初期的根据话剧剧本的改编版**《煤气灯下》。2007年,心理学家罗宾·斯特恩(Robin Stern)结合20年的临床经验出版了《煤气灯效应:远离情感暴力和操纵狂》[2]。该书出版之后,煤气灯效应被广泛地运用于心理学(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学科领域。后不断延伸扩展到哲学、政治学(政治评论)等学科领域。

经常听到这些话:

我不明白你花钱为什么大手大脚、你脸上的痘痘好难看啊;

这你都做不好、我就是和你开玩笑的,你太敏感了;

表面没什么大问题对不对?

其实有些人利用人们内心最深的恐惧、最急切的担忧来操作一个人的想法,来达到自我想要的目的。

是不是很可怕?有时我们毫无觉察;1940年黑色悬疑**《Gaslight(煤气灯)》中把这些现象称为“煤气灯效应”。

它是一种情感控制,操作者试图让你想象你记错或误会、曲解了自己行为和动机,从而在你的意识里播下怀疑的种子,让人变得脆弱又困惑。

似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都有此现象发生,操纵者可能是男性或女性、领导或同事、伴侣或恋人甚至父母和兄妹,共同点就是“让你怀疑自己对某件事的认知,你是错的”。

与PUA(Pick-up Artist)不同的在于,它表现的似乎没有那么极端,就像两人踢皮球一样回旋在两者之间,太普遍又难分辨。

普通到开会时你说个案例,对方来句“这难道不是常见现象吗”,让你惊讶;难辨到很多人习以为常;怎么办呢?

我想,双方都有责任,它受到环境的制约或关系的牵制又无法摆脱,这是本质;唯有正视彼此的关系和存在的问题并从自我内部打破,形成自我稳固的人格,才能改写“回应的方式”。

一、关系与类型

此现象的形成,大体有三个原因:家庭,工作,社交。

从出生开始每个人成长中都有各方面影响,年幼时总能听到父母拿别人家孩子、家庭相媲美的声音,如时不时出现:

“你看你爸多没用,还不出去挣钱;学习怎么又落伍了,隔壁小张居然考到全班第三”诸如此类只关注现象不关注内心的状态,这无疑从心智中给自己打下积淀。

当我们开始长大,意识到这些存在的情感操控不对,想说出来时,但又被”孝“字大大地压在心口,继续隐忍;也许还有些人逃离原生家庭,走得远远的,可工作中总会投射出同样的困扰。

习惯被情感操纵的人终究会不自觉地碰到“相似的领导或老板”,因为他们对我们的职业前途拥有无尽的“控制权”。

他们跟你说:“我这么说你都是为你好,你再努力点下个月总监职位不就是你的……?”“大家出来工作不就是为多赚点钱?

也许,为了生存或证明自己的能力,我们不得不自觉地进行对号入座的模式,接受无止境的操控,又把这一切从内心合理化为进步的动力,仿佛有条鞭子抽着我们,不断不断像驴一样勇往直前……

可能,这些都不值得拿出来谈,毕竟大家都这样。

刨除工作从社交层面而言,你有没有发现每个人相比以前更孤立了。

把大量时间花在工作上因业务的需要又经常更换同事;好不容易有个周末一般都以比较私密的方式度过,而非参与到社会型的活动中去。

这造成,身边任何一个人都会对自身产生巨大的影响,自身除他们外也很难接触到更多“中规中矩有效的评价和反馈”。

进而伴侣成为我们唯一的精神支柱,密友成为忙碌时、孤立的生活里寥寥无几的人情纽带之一。

结果呢,我们把自己希望得到外界认可的需求全寄托在这些“七成熟”的关系上,并通过他们来给自己下定义,完成自我认知。

也就是说,在传统社会里,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广泛的精神纽带来获取安全感。

而在现代社会里,繁忙的生活与精神压力只能靠一个人(伴侣、密友或者家庭成员)来释放;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理解与共鸣不是任何单一的关系可以满足的。

正因迫切想证明“我们是优秀的、有能力、招人喜欢的”,加上越来越孤立,慢慢也就成为煤气灯操纵的首要对象。

当意识到你不需要别人给自己下定义时,也许不论操纵者怎么想“我们都是有价值和值得被爱的人”。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至少可通过洞察操纵者类型来防止自己踩坑;根据总结有三种类型的人实属常见:好人型,魅力型,威胁型。

有些看起来像虐待,有些看起来反而给人造成又爱又善良浪漫的错觉,真让人头疼;比如“好人型操纵者”。

你跟这样的人交往可能会经常感到困惑;可能觉得在某些程度上被忽视、被侮辱,但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举个例子:

领导喊你去办公室谈话,表面上对工作高度评价认可,但谈话之后浑身感觉发抖,充满不安;或者朋友为我们做很多事,但出于某些原因总是挤出时间见他一面。

还有,理论上讲男朋友非常优秀,你应该很爱他对不对?但好像又觉得这人不靠谱不足以托付终身;亲戚是个品德高尚的人,每次从她家回来总是又生气又沮丧。

跟这类人打交道总觉得哪里不对劲,虽然他们都看似通情达理,实际上铁了心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会表面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实则通过各种“沟通、说服”的方式把障碍摆到面前,讨论之后让你信心全无。

此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不尊重的顺从”(Disrespectful obedience),表面头头是道,心中全是自私的小伎俩;长期下去即使你赢了商讨,可还是有“自责感”。

比起好人型,“魅力型操纵者”更讨厌,这是男人常用的计俩。

假设你的男朋友突然消失两周不见人,中间打各种电话都找不到,这时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并拿束花还有一款名贵的包在你面前求原谅,你会怎么办?

我想,你又爱又恨对不对?恨的是去哪里了,而爱的是为你准备的礼物,让你好好享受美好周末的心情。

这类人他们已经反复练习好为你写好的剧本,就等你跳入当中;就像魔法师一样给你创造电视剧中的“情节”,让你认为是幸福的。

换句话说,你知道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但又很享受那种浪漫的感觉,因此你没办法只好同意。

很多人会说恋爱不就应该这样吗?

其实一段健康感情的开端是“极度坦诚”,不应该被设计;假设相处中感受到内心的惶恐感或控制欲,那就不是最佳选择。

在煤气灯操纵者眼里它是循环进阶的过程,直到某天让你深陷其中舍不得放弃,就会走入极端中。

你是否经常看到某些人在公众场合大发雷霆,或说“你真难伺候,怎么跟我妈一样”;没错,这种用吼叫、贬低、排挤、嫁祸于人的惩罚属于“威胁性煤气灯”操纵者的典型。

也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一种类型;问题在于,胁迫你的方式也许是冷暴力,更难的是如果他和“好人型与魅力型”交替出现,就更难识别了。

也就是说,前两者身上的标签是温柔、善良、浪漫或给你关注,后者更容易觉察。

我们也将第三种类型称为PUA,它不仅能改变与自身与别人的相处方式,还能改善你忍受威胁的能力的尺度,令那些不愉快的行为过段时间感到屈服。

总而言之,煤气灯效应是在一段关系不设防的情况下进入“身心的”。那是什么让我们很难察觉,一步一步陷入更深的呢?

二、三个不同阶段

它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不相信,辩论,压抑。

第一个阶段的程度比较浅,你可能都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比如:男朋友邀请你去参加他的聚会结果迟到了,晚上回去的路上他闷闷不乐说句“你这人好没信用”,你以为正常现象,也许他是“故意找茬”。

那么,基础阶段的特征一般表现在“不相信对方的话”或者“怀疑对方说的话有水分”上,判断标准是什么呢?我把它总结为两个字:「离谱」。

日常状态下他不会说出那种话,但在过激时突然冒出的某些语言,你就会有种觉得“自己理解错了”或“他怎么了”的疑问。

如果没有来的及纠正也就慢慢过去,原因是你也不会放心上,毕竟不是什么大事。

比如这类场景:

男朋友日常对自己很正常,嘘寒问暖相处也比较愉快,一般情况下你们也会时不时因为某些「小事」而不愉快,但突然某天来了句“你吃个饭好慢,居然要20分钟”。

这是种危险信号,从此以后就要小心,也许他在过激时会动不动拿出来用此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但时间久了你真会怀疑,我吃饭是不是真的很墨迹。

第二个阶段特征主要表现在为自己的言行辩解上;你可能盼望别人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晚上睡觉时也会回放你们之间的对话,并在第二天找到合适的理由与之反驳,尝试证明自己。

比如我的一个朋友:他去家公司上班是伙伴介绍的,可伙伴走之后身边的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他,认为他也要走。

经过跟领导沟通摊牌后,脑子里不断回放两人的对话同时,还不忘向身边的人证明“自己没有想走的打算”。

类似的场景很多,如,开会时拼命与同事解释自己的想法、反复琢磨领导说的每句话,试图不被带跑偏、时刻注意自己与同事间的关系等。

这种只关注别人认可,不问内心是否舒服的方式,那恭喜你进入第二个阶段;此刻你玻璃心也会严重,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瞬间磨灭。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自我压抑的状态”;当开始主动证明别人说的一切是对的,因为那样你就有可能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事而不会被「批判」,并获得最终认可,也许你已经完全失去“自我”,真正变成那个讨厌的自己。

我想,此时你也会有所抑郁。

夸大困难、习惯性的自我贬低、常常把关系放在首位是典型的特征,内心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够好有缺陷,自足自受。

这种消极认定让自己常常感到自责,内疚以及羞耻,不论优点有多显著,注意力依然放在缺点和不足上。

女生会表现的「过度礼貌和体量」,男生则表现为「非常拘谨」;一旦遇到亲密关系诉说又控制欲极强,但外表看上去是靠谱谨慎的模样。

这三种阶段的发展是条「迂回的道路」,有人一辈子在初期,有人是维持一段关系时不停的在“辩解和抑郁”两者间切换。

他们之所以争论又无法退缩的根本是“沉没成本”太大,同时思想和情绪又被煤气灯操纵式关系所占据。

总而言之,真的令人讨厌。那有人会说,为什么不早点选择离开呢?有两个方面原因:幻想的力量,情感末日的恐惧。

三、为什么离不开?

人是感性的,在现实生活中所缺失得不到的,在幻想中能够轻而易得;因此多半人被社会所磨炼的干练时,思维也就变得比较理性;这时他们就会想“我已经坚持这么久,等等自然就会变好吧”。

那么,幻想也就成为一种精神期待,以此借口来弥补内心的空缺,这里不是坏事而是种力量。

什么是“情感末日的恐惧”?

大多操纵者好像都有项秘密武器就是能“夷平一切、毒害周围环境长达数周之久的情感爆炸”,处在被操纵关系里的人难免会害怕对不对?因此他们会不惜一切的想法避开。

比如:男女相处之间你不知道男朋友什么时候发怒,但你能感知到他可能会有“征兆发生”,于是尽可能对方说什么,都表现出同意状态。

此类状态还有很多,如生活中因为资金的压力,一份工作投入很久不想失去它、便使劲的委屈自己妥协同事和领导间的关系。

这种避开的方法可以满足领导的「绝对正确」,而不让自己陷入麻烦事情中;那煤气灯操作一旦开启就会快速过去恢复平静,自己也会产生「都过去了」的错觉,实则是种逃避。

再举个例子:

你幻想在大城市有栋三居室,自己和对象在里面开开心心住很久已经把它当成自己家,但突然有天两人遭遇争吵要闹分手,患得患失的感觉让你无法接受最终选择妥协,风暴过后“似乎都过去了”。

可怕处在于:情感末日是被驯化的过程,你承认别人的绝对正确实则是种「共情的能力」,试图通过转移的方法来掩盖所出现的问题,来弥补内心的空缺;这反而让自己陷入「解释的陷阱」。

你会思考领导这么生气是不是“我真的哪里说错话了,对象说我吃饭太慢,是真的比别人慢”,煤气灯操控者很擅长利用你的痛处,把它转化为武器让你无法摆脱。

还有最可怕的,你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但他用「冷暴力」来对待你,工作中不给你安排工作试图边缘你;处对象你要分手他非要坚持说「强扭的瓜不甜」等;这种颠倒是非的语言总能让你患得患失。

简而言之,你想离开有时又不舍,直接造成跳入对方设下的全套中;而反之有时是对方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自己想的很多;这一切的根基在我看来不过是“我们变得孤独了”而已。

佛罗里达州的执业心理学家托尼·费雷蒂(Tony Ferretti)、《爱之战》一书的作者说,“煤气灯效应的人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权力和控制,他们这么做实质上是在转移自己的深层不安全感。”

那么对所有操控者来说,我们觉得很自私又可怕,遇到这种人还废什么话,赶紧离开就是了,对不对?

其实,如果不是被训练过的人是不容易达到这种状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方像个皮球一样,也是受害者”。

四、对方也是皮球

行为虽然邪恶,但他们的出发点和内心有时并没有如此黑暗,我认为首先要学会分辨哪些状态是「煤气灯操控者」?哪些是真正的“就发发脾气”而已的人。

在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很重要:播种怀疑,扭曲现实。

我们可以把前者理解为“你本身相信的事情”,经过对方的加工就变得“半信半疑”或者说“它把所有障碍进行优化”让你认为难度无法跨越而放弃。

后者比较有意思,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结合骇人的眼神、口若悬河的表达能力、过人的意志力,以扭曲事实达到混淆视听的目的,一种高级复杂的掩盖行为;也称之为最大的洗脑,一种欺骗的方式。

也就说:这种能力是不能按照亲眼所见的的常规,实际的计划去行事。

它来源对众多规则的不满,以及通过不断的努力让现实屈服于自己的一种掌控力量;由此从定义看来它是没有“对错之分的”,而在于运用的人,所做之事。

比如:

很多电子产品的发布会,演讲者运用此能力来达到现场共鸣的煽动性,以满足用户对“新品”的追逐;或电商平台促销、通过文案视频,满减的宣传让人看似优惠很大的抢购,实则折扣仅一点点等。

那么,从人相处角度出发,操控者的暴力多半来源“认知偏差”(Cognitive bias),明知道自己做错事或信错人,但为避免面子受挫带来一些列的焦虑,还要继续欺骗下去。

认真点说就是:“自己完全没有意识到负面情绪的影响,然后加上原生家庭、工作压力、各同事间的排挤与嘲笑,让一个人的情感教育缺失,而形成自我的一套防御机制。

如同:当某件事发生时触发到“焦虑”开关,一个非操纵者可能会承认“最近压力大,好焦虑怎么办”。

而操纵者就告诉自己,负面情绪是不对的,自己需要完全掌控它或者释放它以获得安全感,那无形中“别人就会中伤”。

当误伤时,解释会让你误以为找到「沟通的误解」,但其实越解释越不安,最好的办法是“课题分离”。

即我的焦虑从哪来,我要解决什么烦恼;我们两个误伤的根本是什么?把它拿出来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我也经常看到很多沟通到最后,就以“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结束,这像操纵又不像,对不对?记住,只要不是扭曲事实,都是情绪的传达。

而操纵者会利用「共情、解释、反思」三个方面在你的反馈之上设计各种看似合乎逻辑又不符合“现实”的场景。

五、三个方面认知

说这么多,该如何摆脱煤气灯效应呢?它的开关在双方手里,就像乒乓球谁接球谁发球一样;这里有三个方面的认知也许能帮到你。

1 正视关系,决定权交给自己

大多数被操纵者都会「习惯性无助」,他们由于内化操纵者施加的职责和压力变得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事实上,自身可以完全有所作为,毕竟公司离开谁同样转,人离开谁也能生存,对不对?

那么,识别对方在操纵自己是最难的一关,假设已经意识到自己无形在配合对方,就可以尝试打破这种格局;首先要思考同事、伴侣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让煤气灯效应出现很重要。

其次,不妨从小事开始让自己做决定而非动不动就“征询对方”;即便自己还无法破除“我不行”的心理,也要暗示自己可以。

这个过程不要去思考「对于错」「好与坏」,而是想想我自己的直觉感受怎么样,这才能慢慢积累自己的信心和力量;另外留意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看哪些可能引发对方的煤气灯行为。

重点强调下,如果自己的话引起对方有操纵行为,这并不意味着有错或你要为他的过错负责,也不意味着为避免让对方生气而把负面情绪憋在肚子中,不过选择一些不同的表达,也许能改善。

2 学会放弃,到底在争夺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煤气灯之所以阴险,部分原因是总意识不到对话的实际内容发生了什么?如:团队之间关系的博弈、领导间权利的博弈等。

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在阐述自己的感受和想要的东西,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总是试图表达而没想过聆听,直接造成完全对立的情况,怎么能让两人都快乐呢?

因此,你发现问题所在不妨邀请对方坐下来尽管放开的聊,假设问题足够重要会频繁出现在未来场景中,我想,反复的讨论会使你们关系更好,也更能找到答案。

事实上,沟通目的并不是「观点一致」,而是过程中给予对方的尊重。

但如果是权利的争夺,你必须停下,这并不代表自己放弃某种机会;而是识别可能引发该行为的话题和情景,让别人参与进来主导或更有效解开迷雾,切记你无法控制任何人的意见,即便你是对的。

3 不依赖,建立社交人脉

我想,对于家庭主妇类型的人来说因长期在家看孩子而没有机会社交,那就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人脉圈子。

一方面自己完全不用依靠丈夫的收入来供养家庭,另一方面社交圈也能让自己获得不同的信息交换。

没有“隔离”这一步的发生,操纵从家庭层面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意味着来自朋友、家人,以及所有爱你、关心你的人,是帮你离开操纵式关系的最重要的保护性因素(Kathryn, 1996)。

有些人投入家庭后几乎与外界朋友失联,不过没有关系去重新认识他们,将自己的情况和感受分享给他们。

尤其是当初担心“引起矛盾”的那些朋友,这样做可以获得勇气的支持,更能帮你接触外部真实世界,去除「情感末日」。

对于工作中的人来说“不断建立新的人脉也非常有效”,大家日常比较忙,周末又很容易被孤立;我周末就喜欢参加不同行业的活动,如“狼人杀”,也有行业论坛和各种圈层社群活动。

他们可以令我放松心情,有些则给我的工作带来不同启发,也许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对自己真实才能得到解脱。

总结一下

任何以强制「我都是为你好」为名的“好”多半是打压,以后面对质疑时,我希望你有勇气说出一句:“那只是你的看法,我没必要跟你解释”。

如果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界限,而对方仍然不尊重或恼怒,这个人极其缺乏界限概念的同理心,请远离他们。

情感操控(gaslighting),西方俗称为煤气灯效应,国内被广泛称为PUA,属于情感虐待的一种方式。通常操控者会通过误导、扭曲事实、贬低、撒谎、否认错误、转加责任、以及曲解你的感受与想法,来实现情绪操控的意图。通常被操控者会渐渐怀疑自己的判断和感受,并且感到卑微、无助。

情感操控(gaslighting) 常见于亲密关系中,但也常出现在家庭关系或者工作关系中。一些情绪操控者可能有心理健康隐患例如自恋型人格障NPD碍或者是边缘型人格在BPD。

我认为爱一个人就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而不是以爱的名义去操控对方,这么做不仅不是爱他,反而是在实施暴力。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有一部可以称为童年阴影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在这部剧当中就把以爱之名的感情操控演绎的淋漓尽致,问题是这真的是爱情吗?我认为男女主角之间并没有爱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操控而已。

一、足够的空间

爱一个人一定要给对方足够的空间,不管是婚后还是恋爱时都同样如此,要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会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社交圈子,一味操纵对方只会让对方难以喘息,让这段感情无法再继续下去。很多人分手都是因为被对方压得无法喘息,重点是对方会以爱你的名义去这样做,让你连反驳的机会都没有。

二、假借爱之名实施暴力

那些借着爱的名义来操控对方的人其实都是在实施暴力,他们对对方根本就没有真正的爱,不然也不会只想着操纵对方,在这些人的心里,有的也许只是无尽的操纵欲而已。有些人可能确实爱着对方,但这种爱是畸形的,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爱。

三、敬而远之

面对想要操控你的爱人一定要敬而远之,因为这类人的操控欲很强,他们在无法操控对方的情况下会做出很多过激的行为。我们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面看到的画面并非假的,现实中有很多类似的事情,所以在面对感情一定要保持冷静,这么做也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不要因为相信你们之间的感情而被蒙蔽了双眼,不然很可能会让自己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到时候就真的为时已晚了。

感情中的受害者心理是怎样的

谈了一段认真投入的恋爱,分手后要走出失恋的痛苦,通常需要花多长时间根据观察,洒脱一点的一两周满血复活,用情更深的可能得emo几个月,甚至1-2年。

但从科学角度上说,大部分心理创伤真正让人痛不欲生的时间都不会特别长--毕竟人是有自我保护机制的,痛苦的时间长了,你的大脑也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调节,换句话说,人的本性是趋利避害,只要你想走出失恋,你的大脑会全力以赴地帮助你。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如此,那些一年半载甚至好几年都沉浸在一段失败的感情里,完全无法自拔的人,他们是怎么回事,难道是他们自己愿意这么痛苦吗

还真有可能。

注意,不是说沉溺于失恋的人是矫情,自寻烦恼,我只是想表达,有些时候我们长久地沉浸于某种痛苦(不仅限于失恋),源于特定的思维方式。

可以说是这种思维方式“欺骗”了你的大脑,告诉它,你就喜欢这么痛苦下去。

第一种思维方式,叫做“受害者思维”。简单说,就是有些人自己都没发现,他们非常愿意做受害者,非常愿意得出“别人对不起自己”的结论。

比如有些女生(或者也包括男人),谈到自己之前的感情,都会说前任是渣,前前任也是渣,谈过的都是渣。

客观地想一下,一个人,有没有可能谈过好几段恋爱,每次都遇到骗财骗色无恶不作的对象,这个人自己一直没有任何鉴别和防范能力,任人宰割可能性实在不大。

我们大部分人的恋爱,通常就是普通人遇到普通人,大家都有缺点,有瑕疵,可能分手的时候会有一方不太体面,但总体来说,还是免不了双方都有责任。

骗财骗色的渣男当然有,但从概率上讨论,也不至于每次都让同一个人碰上。

那么,那些认为自己谈过的都是渣,自己每次谈恋爱都是受害者的女生,有可能就是习惯了“受害者思维”。

把自己定义为受害者,对她们有什么好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她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少承担,甚至不承担自己在恋爱中的责任。

先不说谈恋爱,说一个可能大家更有共鸣的话题: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父母,他们会天天告诉你,我辛苦工作赚钱都是为了你,甚至说,要不是你我早就跟你爸/妈离婚了,我为你牺牲了我的整个人生。

最后导向结论:如果你不听我的话,不实现我的期望,你就对不起我。

这个逻辑就是很标准的“受害者心态”,父母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对婚姻不满意,把责任归为“都是为了孩子”。

到底是不是为了孩子呢不好说。

但这话一说出口,自己人生失败的责任,就全都推到了孩子的头上。

每当觉得自己生活不顺利,情绪痛苦的时候,只要简单粗暴地归因“都是为了孩子”,好像一切都变得合理起来了。

有些女生在恋爱中,也是一样的。

谈恋爱被分手了,觉得都是男方的错--他出轨,他冷暴力,他抛弃我,他是渣男。

女生有没有哪怕一点点问题呢她会认为没有,或者即便我有,那也是渣男逼的,都是他伤害我。

抱着这样的心态,短期来看可能确实会轻松一点,毕竟骂渣男比承认自己也有问题要舒服多

了。

但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这种心态最难走出失恋。

因为你一直觉得你完全无辜,你是被伤害的,弱势的一方。

而弱势的一方,是没有能力从痛苦中挣扎出来的。

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你觉得自己弱小可怜无助,时间长了,就会真的失去原有的力量。

还有一种更容易被人忽视的心态是,沉浸在悲伤中(不管是不是失恋的悲伤),有时候会成为你逃避当下生活的契机。

这有点类似于请病假--你生病的时候难受吗当然难受,没人愿意自己生病。

但如果你生病就可以休假,一整天不用上班,躺在床上休息,会不会也有人认为,生病的痛苦也多少有一点好处

它至少可以让你休息哪怕一两天。

那么再往下想,病假结束,想到又要去上班,会不会觉得,还是病着好在这里,就会产生这么一种现象:你当然不喜欢生病,但如果生病能给你带来好处(休假),那么你也会或多或少,哪怕是不自觉地,想要“沉浸”在生病的状态中。

失恋的痛苦也是一个道理。

见过一部分女生,失恋之后非常痛苦,一单身就是好多年,不愿意接触其他异性,你问她是不是真的不想谈恋爱,她会告诉你,也不是,但上一次失恋阴影太大了,不想再受伤害。

逻辑上说这当然有点牵强,没道理你这次谈恋爱受伤害,遇到渣男,下次谈了也要受伤害,也要遇到同款渣男。

女生会说,这种恐惧是情绪化,非理性的,我就是一接触男人就会想到之前受伤了,很害怕。

但在这里,或许是另一种可能性:也许起初这个女生真的是失恋受伤,不敢接触男人,不敢谈恋爱,宁愿单身,但时间长了,可能对她来说,“单身”就逐渐成了某种舒适区。

她不是始终都畏惧异性,畏惧恋爱,而是她习惯了单身,也习惯了在偶尔冒出一点恋爱需求的时候告诉自己,恋爱会失恋,太痛苦了,还是单身好。

也就是说,起初“失恋”是因,“不敢恋爱”是果。

到了后来,“不敢恋爱”才是原因,“失恋”成了逃避恋爱,遏制恋爱需求的理由。

透过现象看本质会发现,“失恋”,其实更像是她给自己请的病假。

失恋很痛苦,但要是能借此逃避重新开始一段恋爱的焦虑,她宁愿自己还处在“失恋”中。

更多的人其实处于这样的思维方式里但不自的,你以为你真的深受失恋所困,其实长久困扰着你的,可能就是你始终把自己当作受害者的自怜自艾,或者你躲在痛苦的情绪当中,失去了面对当下生活的勇气。

失恋最折磨人的是什么

不是你失去了那个人,而是那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操控你的情绪,他离开你你就痛不欲生,他发一条消息你就心神不宁,他有了下家你就觉得整个人都被抽空了。

你如此在意他,他却不再爱你,不再顾忌你的感受,那么走出失恋,最重要的一步也就是夺回对你自己生活的掌控权。

能痛定思痛走出失恋的人,一定是相信从这一刻起,我就不再是受害者,因为那个男人已经不再可以伤害当下的我,我也不再拿对方的错误惩罚自己,禁锢自己。

当有一天你认识到,你确实失去了他,但你找回了完整的自己,你对自己的定义不再是一个“被感情重创过的人”,“被某个人离开和背弃的人”。

他不再重要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2950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