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家长之间交往的情感需求,需要如何满足?

孩子与家长之间交往的情感需求,需要如何满足?,第1张

孩子身上体现情感,必须父母用诚心和真心实意对待孩子。常常和孩子沟通交流,沟通交流情感。次之,用心听孩子讲话,帮他解决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奋发向上。展现父母的真情,用父亲的爱,母亲的爱温暖孩子的心,使他感受到真情的温暖。那样做,你能在孩子中呈现出浓厚的情感。每一个父母的愿望都能离孩子更近。针对绝大部分人而言,孩子的需求便是吃喝,如同老年人一样。

她们觉得孩子在成长,但许多父母很有可能不清楚。让宝宝身心健康,开朗乐观。照料孩子的饮食搭配,饮酒很有可能还不够。心理学专家马斯洛理论有一个知名的需求层级。他把我们的需求分成五个不一样的层级。很低,所以实际上 孩子的需求还可以分成那样,父亲妈妈能够根据这一收益来看孩子的需求是不是获得达到。假如父母可以达到孩子的需求,便会让亲子关系更为亲密。

生理学需求,宝宝出世后。我能开始表述我的需求,所以为了更好地精确把握孩子的生理学需求,妈妈和妈妈必须会话:当孩子哭的情况下,妈妈能够见到孩子是否肚子饿了。我尝试给宝宝喂奶,有时宝宝很有可能会由于小屁屁哭,所以妈妈会查验宝宝的尿不湿。我需要检测这一规定,一步一步吸取经验。有时我可能会明白宝宝需要什么。有时要试几回才明白。

所以妈妈一定要留意孩子传出的信号,详细介绍不一样的动作指令。了解宝宝的含义。安全性需求自始至终存在。当宝宝对自己的品质感到满足时,也有其它重要的需求。安全性需求是当中之一。孩子来自妈妈的胃,赶到这一个生疏的环境,也来自你自己的保护套。除了人体上的体会,是很难受的,所以妈妈一定要给孩子归属感,那样宝宝才可以安心,所以如果你运行孩子就可以传出任何的信号。父亲妈妈应当立刻发生在孩子面前。

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

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宝宝黏妈妈高峰期是妈妈给宝宝断奶的时候,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是很依赖母亲的,那么我们在面对孩子的依赖时候要懂得放手,错过该放手的年纪,是很难挽救的,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

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1

第一阶段:出生后两个月内——前依恋期

这个阶段的宝宝对妈妈的识别能力一般,宝宝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接触,也能够及时回应,对于陌生人的接触也不会过分抵触,

但是也会更加倾向妈妈的爱抚以及更好地识别出自己的妈妈。

第二阶段:两个月到七个月——依恋关系建立期

在这个阶段,宝宝就开始出现抵触陌生人的反应了,更渴望来自妈妈的关注和爱抚,并且对妈妈的黏性更强,更加亲近妈妈。

因此这个阶段妈妈要学会读懂孩子的微表情和动作,及时回应孩子,及时教育孩子抚摸和安慰,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第三阶段:八个月到两岁——依恋关系明确期

这个时期孩子的分离焦虑最为明显,表现为离开妈妈就会大哭大闹、坐立不安等等。因为妈妈是长期照顾宝宝的人,宝宝已经认定了妈妈就是自己的“身边人”,

也是保护自己的人,对妈妈产生了很大的依赖性,只要妈妈消失在眼前,那么宝宝的焦虑也就很明显显露出来。

第四阶段:两岁以后——交互期

处于交互期的宝宝对妈妈的“消失”已经有了一定的分辨能力,也能够明白妈妈还会再回来的道理,而不是妈妈一离开就觉得妈妈不会再出现了。

这个时候宝宝会与妈妈协商照顾的时间,也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并且根据妈妈的表现来“看眼色行事”。

抓住宝宝“依恋期”,做到4项亲子陪伴,跟孩子关系更进一步

宝宝的依恋期很短,也很关键,最重要的是妈妈要读懂孩子依恋期的表现,不要认为是孩子在无理取闹,不让妈妈自由做事。

宝宝粘人也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来亲近妈妈,假如错误对待孩子的依恋期,就算是亲妈也会变成陌生人,甚至变“后妈”。在孩子出现这些“粘人表现”时,

妈妈要及时读懂并作出回应。

1、多花时间陪宝宝吃饭

吃饭是宝宝的'大事,陪宝宝吃饭是妈妈的大事。妈妈一定要多和孩子一起吃饭,或者可以和孩子一起做饭,带着孩子在身边做饭,让宝宝一直跟在妈妈身边,

一起进行同一项活动,让宝宝有参与感和安全感。在吃饭的时候可以和宝宝聊天,必要时喂宝宝吃饭,做到充分照顾宝宝的饮食。

2、陪着宝宝过好每一个温暖的夜晚

哄宝宝睡觉也是有效促进亲密关系的行为之一,宝宝能够在入睡前拥有妈妈的温柔的陪伴,还能听妈妈讲故事,醒了之后也能马上看见妈妈,

这就会让孩子对妈妈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让宝宝更加粘着自己的妈妈,也更愿意乖乖睡觉和起床。

3、在孩子害怕时及时出现并安抚宝宝情绪

一个人童年时的安全感很重要,宝宝在害怕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人肯定是平时照顾自己的父母。所以在宝宝被吓到或者感觉到害怕时,

妈妈一定要及时出现在孩子身边,安抚孩子的情绪,轻轻地告诉孩子不要害怕,妈妈一直都在。这样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让孩子对父母更加亲密。

4、陪宝宝做更多的亲子活动

亲子之间的亲密也是锻炼出来的,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就是常常待在一起,共同参加一些活动。那么父母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做运动等等,

多带孩子出去外面玩,一起参加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提升孩子对家庭集体的归属感。

孩子粘人不是坏事,作为父母不要觉得孩子粘人会让自己失去更多自由,而是应当陪伴孩子顺利度过依恋期,让孩子更加亲近父母,更加亲近家庭。

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2

Ⅰ、绝对依恋期---0-6个月

宝宝刚出生,虽然离开了妈妈的肚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人,但是从心理上他们和妈妈还是一体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宝宝对妈妈是绝对的依恋期,

妈妈最好一天都和宝宝在一起。

宝宝想吃奶的时候,妈妈可以为宝宝提供母乳;宝宝想要睡觉的时候,妈妈在她身边陪着她一起睡。在最初的阶段,妈妈要完全满足宝宝的需求,

这样才会让宝宝的心理觉得踏实和安全

在这段时期,妈妈全天的陪伴宝宝会非常的累,所以就需要家人们帮助宝妈一起来照顾宝宝,减轻妈妈的负担。绝对依恋期只有6个月,伴随着宝宝的迅速成长,

他们的依恋期会过渡到下一个时期。

Ⅱ、相对依恋期---6个月后

6个月的宝宝他们开始增加辅食,相对于食物方面来说他们可以不完全的依赖妈妈的母乳,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的节奏是一致的,

所以相对于6个月之前,他们开始尝试着不那么依赖妈妈。

这个时期的宝宝,他们自己掌握了一些新技能,空暇的时间也可以自己坐在那里玩自己喜欢的玩具,所以就算妈妈妈妈没有在身边,

他也可以逐渐的承受和妈妈的短暂分别,所以这个时候妈妈们也就不用在进行全天的陪护。

其实,当妈妈第一次和宝宝分离后,他们会逐步建立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此同时才有机会破除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也让妈妈恢复自己的正常生活,

可以不用24小时围着宝宝转了。

Ⅲ、相对独立期---18个月后

相信很多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已经断奶了,改为喝牛奶和吃饭,所以他们对妈妈的依恋就减少了。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思想意识开始萌芽,

慢慢的他们对妈妈以为的事物或者人更感兴趣。

他们学会了走路,用自己的小手和小脚一步步的探索者这个奇妙的世界;他们学会了说话,不再让找不着来猜测他们的想法和需求;他们学会了控制大小便,

为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做好了准备。

其实,在这个时期妈妈们就要学会逐步放手了,要给孩子更多锻炼和独立的机会。你不要怕他们学会不,也不要怕他们害怕,更不要担心他们会胆怯,

他们远比你想象的要优秀的多。

如果你总是因为各种担心,给于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反之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

对于妈妈们来说,在这段依恋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给孩子充足的陪伴照顾,也要学会适时适度的撤退。如果在孩子需要依恋妈妈的时候妈妈不再,

那就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感,在他们以后的性格形成中留下弊端。

可本该到了妈妈放手的时候,你却还紧紧的握着孩子的手,就会阻碍孩子的发展,让他们迟迟不能够独立。

孩子依恋妈妈高峰期3

宝宝黏妈妈高峰期是妈妈给宝宝断奶的时候,一旦不给宝宝喝母乳,宝宝会一直找妈妈。还有在宝宝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就是宝宝三四岁的时候,

这时候宝宝的记忆力会增强,随着宝宝思想方面的变化,对妈妈的依恋情感会比较强烈。

女儿越大越粘妈妈,可以注意这些:

1、要多给孩子一些关注,并且去理解和包容孩子的这种行为,不要去斥责孩子,还要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并且跟孩子进行语言沟通,正确的引导孩子。

2、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让孩子多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还要多接触新鲜的事物,这样能慢慢建立孩子对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孩子就不会一直想着妈妈了。

3、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对于孩子能做的事情,妈妈不要去帮忙,比如穿衣服、系鞋带、吃饭等,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还能增强孩子的信心。

宝宝几个月最依恋妈妈呢

两到三个月左右是最依恋妈妈的时候。

在宝宝一岁之前,宝宝的行为调节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以对之前的经验进行重新归类作为标志。刺激和感情模式在记忆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细腻的相处能够促进宝宝的行为调节,能够使宝宝控制自己的压力。

在第一个发展阶段中,也就是两到三个月时,以出现社交微笑为标志,父母开始把宝宝看作是一个社交对象。这时候因为大量的发育,宝宝能够发送明确的表情信号。

在第二个阶段中,也就是半岁以后,宝宝开始明白物体和人的存继性。在和他人相处时,这种全新的能力首先表现为“怕生”。这会对自我感知产生影响,使自我的感觉越来越清晰。首次出现了特别的情感。这都让宝宝对和依恋对象的共同感更加强烈。

婴儿期依恋的过程

1、前依恋期(出生~2个月):宝宝对所有的人都做出反应,不能将他们进行区分,对特殊的人(如亲人)没有特别的反应。刚出生时,他们用哭声唤起别人的注意,似乎他们懂得,成人绝不会对他们的哭置之不理,肯定会同他们进行接触。

2、随后,他们用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这时的婴儿对于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没什么选择性,所以此阶段又叫无区别的依恋阶段。

3、依恋建立期(2个月~7-12个月)。宝宝开始对熟悉的人有特殊的友好关系,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出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和他接近。这时的宝宝仍然能够接受比较陌生的人的注意和关照,也能忍耐同父母的暂时分离,但是会带有一点伤感的情绪。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孩子首先是原因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睡的,但是如果因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孩子与家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睡也是可以的。

如果长期与某一个人睡,就会形成依赖,形成习惯,而不愿意与别的家庭成员睡,而只愿意和习惯和喜欢的家庭成员睡觉。

这都是正常的行为,不需要过于担心。 如果孩子过于拒绝别的家庭成员,也说明,其他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依赖感。

孩子需要陪伴,关怀,多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慢慢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员。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个人睡,说明对这个人具有安全依恋,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对孩子照顾和互动更多,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更信任、依赖这个人。

1、孩子依恋谁,就喜欢跟谁一起睡。

安全依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安全依恋的对象通常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总之,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

有的妈妈说,因为工作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即使是一起住,但是妈妈经常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拒绝跟妈妈睡,非要跟奶奶睡,妈妈为此很伤心。这种情况,孩子的依恋对象就是奶奶,而不是妈妈。

我家嘟嘟是必须我陪才肯睡,睡觉经常是要抱着我的脖子,或者手、脚搭在我身上,我给他拿开,他就吭吭吭的寻找,确认我在身边才能安睡,爸爸陪着就不行。

2、形成安全依恋需要稳定、耐心的照料。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因为必须要有人照料才能满足生存需求,所以需要照料者,而且需要稳定的照料人和生活环境,如果改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情绪甚至 健康 。

稳定的照料,也能让孩子与照料人建立稳定的 情感 关系,即孩子会依恋这个人,信任这个人,知道她(他)会让自己吃饱穿暖,会保护自己。

温柔的话语和,周到的照顾,充满爱意的注视和陪伴,是安全依恋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推荐孩子要自己带,在3岁前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因为孩子需要安全依恋,这是孩子 探索 世界的安全基地。

3、安全依恋建立主要在婴儿期。

在婴儿6周-8个月的时候,是"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婴儿会对照料人有更亲热的反应,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依恋。

6-8个月至18个月,是明确依恋阶段,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这就是出现了分离焦虑,孩子只让妈妈抱,妈妈离开会哭。

我家嘟嘟主要我带,所以嘟嘟特别黏我,不仅睡觉要我陪,出门只让我抱,连便便后,我只让妈妈擦屁屁,不让爸爸擦。

你家宝宝跟谁睡呢?

孩子的选择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在宣告他的直接照料人是谁。

孩子出生之后非常柔弱,极度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安全稳定更多意义上是针对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妈妈是孩子的首选。

婴儿对于母亲的 情感 依附,重要到——就如同人活着需要空气和食物一样。

事实上,很多的妈妈迫于工作的考虑,在产假结束之后(3——5个月),不能成为孩子的直接照料人;母亲的突然离开,给了婴儿很大的不安和困惑;大多数妈妈尽管恢复了工作,但是坚持着下班后接孩子回家,晚上自己照料孩子睡觉。

孩子需要妈妈,不仅需要妈妈的乳汁,更需要和妈妈天天在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三年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里面,妈妈不仅白天而且晚上都不能亲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把对母亲的感情依附投射到新的照料人那边。

慢慢的,妈妈会发现——即便周末的时间完全拿出来陪孩子度过,但是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开始寻找平时白天晚上都和他在一起的“母亲”——实际照料人。

所以,当孩子选择跟谁睡觉,但这个人如果不是妈妈的话,那么,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依附就已经转移到了直接照料人身上。

对于孩子来讲,这个直接照料人的身份,就是“母亲”,不管这个直接照料人的实际真实身份是什么。

三岁以内,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爱的陪伴,是孩子未来获得幸福体验的关键所在。

说明孩子比较依赖这个家庭成员,对这个家庭成员比较信任,亲切。孩子一般不愿意自己一个人睡,这是小孩的心理发育不成熟,需要被保护,被陪伴的心理所决定的。

一般来说,家庭成员中,孩子首先是原因与自己的爸爸妈妈在一起睡的,但是如果因为家庭或者工作原因,孩子与家庭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睡也是可以的。

如果长期与某一个人睡,就会形成依赖,形成习惯,而不愿意与别的家庭成员睡,而只愿意和习惯和喜欢的家庭成员睡觉。

这都是正常的行为,不需要过于担心。 如果孩子过于拒绝别的家庭成员,也说明,其他的家庭成员对孩子的关心不够,没有取得孩子的信任,没有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依赖感。

孩子需要陪伴,关怀,多与孩子交流,孩子也会慢慢接受其他的家庭成员。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什么?

第一:孩子长大了

第二:愿意跟的那个人是带孩子最多的

孩子在这个行为的产生过程中,孩子已经有了简单分辨的意识。

孩子可以分清谁是对他最安全的,最喜欢的。

那么这个人就可以陪他睡觉。

以我家的宝宝为例,宝宝在一岁半时,我和老公两人都上班,宝宝由爷爷奶奶来照顾,早晨上班的时候,宝宝十有八九还在睡着,等我们下午下班了,宝宝已经吃过奶奶准备好的晚饭了,他们们就陪他玩会儿,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就上床睡觉。

有时候下午回到家,我看见宝宝打招呼,靠在奶奶怀里,不笑不闹没有任何表情的看着我,我在那时会感到莫名伤心,仿佛宝宝离我很远,我们之间有一条鸿沟。

像我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占大多数,孩子由长辈照看或保姆照看。

孩子自然在睡觉时,都会要奶奶陪他一起睡。

最后对即将成为宝妈宝爸的朋友说一句: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这话用在孩子身上是非常有道理的。

孩子愿意跟家里某一个人睡那是因为陪伴产生习惯,习惯了就会喜欢喽!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个人睡,说明对这个人具有安全依恋,通俗来说,就是这个人对孩子照顾和互动更多,孩子在心理和生活上更信任、依赖这个人。

1、孩子依恋谁,就喜欢跟谁一起睡。

安全依恋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孩子安全依恋的对象通常是妈妈,也可能是爸爸,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保姆。总之,是主要照料孩子的人。

有的妈妈说,因为工作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即使是一起住,但是妈妈经常早出晚归,还经常出差,陪孩子的时间少,所以孩子拒绝跟妈妈睡,非要跟奶奶睡,妈妈为此很伤心。这种情况,孩子的依恋对象就是奶奶,而不是妈妈。

我家嘟嘟是必须我陪才肯睡,睡觉经常是要抱着我的脖子,或者手、脚搭在我身上,我给他拿开,他就吭吭吭的寻找,确认我在身边才能安睡,爸爸陪着就不行。

2、形成安全依恋需要稳定、耐心的照料。

孩子在婴幼儿阶段,因为必须要有人照料才能满足生存需求,所以需要照料者,而且需要稳定的照料人和生活环境,如果改变,会给孩子造成压力,影响情绪甚至 健康 。

稳定的照料,也能让孩子与照料人建立稳定的 情感 关系,即孩子会依恋这个人,信任这个人,知道她(他)会让自己吃饱穿暖,会保护自己。

温柔的话语和抚摸,周到的照顾,充满爱意的注视和陪伴,是安全依恋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推荐孩子要自己带,在3岁前不要和孩子长时间分离,因为孩子需要安全依恋,这是孩子 探索 世界的安全基地。

3、安全依恋建立主要在婴儿期。

在婴儿6周-8个月的时候,是"正在形成的依恋"阶段,婴儿会对照料人有更亲热的反应,但还没有明确形成依恋。

6-8个月至18个月,是明确依恋阶段,主要照料人(通常是妈妈)离开时,孩子会哭,这就是出现了分离焦虑,孩子只让妈妈抱,妈妈离开会哭。

我家嘟嘟主要我带,所以嘟嘟特别黏我,不仅睡觉要我陪,出门只让我抱,连便便后,我只让妈妈擦屁屁,不让爸爸擦。

你家宝宝跟谁睡呢?

孩子的选择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在宣告他的直接照料人是谁。

孩子出生之后非常柔弱,极度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

这里的安全稳定更多意义上是针对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妈妈是孩子的首选。

婴儿对于母亲的 情感 依附,重要到——就如同人活着需要空气和食物一样。

事实上,很多的妈妈迫于工作的考虑,在产假结束之后(3——5个月),不能成为孩子的直接照料人;母亲的突然离开,给了婴儿很大的不安和困惑;大多数妈妈尽管恢复了工作,但是坚持着下班后接孩子回家,晚上自己照料孩子睡觉。

孩子需要妈妈,不仅需要妈妈的乳汁,更需要和妈妈天天在一起度过生命中最初的三年时间。

如果这个时间里面,妈妈不仅白天而且晚上都不能亲自照顾孩子,那么孩子也会慢慢的把对母亲的感情依附投射到新的照料人那边。

慢慢的,妈妈会发现——即便周末的时间完全拿出来陪孩子度过,但是孩子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开始寻找平时白天晚上都和他在一起的“母亲”——实际照料人。

所以,当孩子选择跟谁睡觉,但这个人如果不是妈妈的话,那么,孩子对妈妈的感情依附就已经转移到了直接照料人身上。

对于孩子来讲,这个直接照料人的身份,就是“母亲”,不管这个直接照料人的实际真实身份是什么。

三岁以内,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和爱的陪伴,是孩子未来获得幸福体验的关键所在。

以前我的一个同事,她婚后生育一子。

产假之后,她回单位上班,孩子给婆婆带。

这一带,就是三年。除了节假日回去看孩子,这三年的时间,她没有带孩子睡过觉。

当是,很是得到过几个自己带孩子的姐妹们的羡慕。

直到孩子3岁半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她才把儿子从婆婆家接回到自己的小家。

所有的大人都没有考虑过孩子的感受。

就这样没有任何过渡的又把孩子从照料人身边带走,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的家,

是生疏的。甚至爸爸和妈妈,都是有着距离感的。

这个孩子跟奶奶在一起的时候,内心非常畅快和舒适。

我这个同事讲,她从幼儿园开始照顾孩子直到孩子考上高中,也是很辛苦的,

但是她说:孩子跟她不亲,虽然母子之间并无冲撞,孩子青春期也和平度过,

但是总是感觉有一层隔膜,母子二人极少能有真正涉及内心感受的深入对话。

除了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妈妈已经错过了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时间。

工作不能耽误,孩子更不能放手;妈妈再忙,也要坚持晚上自己带孩子睡觉。婴幼儿时期母亲的缺席会影响孩子一生。

婴幼儿时期,母亲与孩子建立的感情依附会带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需求,

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会充满自信。

母亲与孩子的互动形成一种正反馈之后,

孩子日后的行为纠正和管教,都会比较容易上手。

孩子选择和谁睡觉,谁就是孩子感情依附的对象。

在孩子年龄很小的时候,最好不要更换直接照料人;

即便不得已需要变化,也一定不要频繁的更换直接照料人。

——————————————————————————

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两个问题:

1 此人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2 此人给孩子足够的权力

一、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通常这个人会是妈妈。自在娘胎起,妈妈就是孩子天然的港湾。这点自不用说。

若是其他人,例如爸爸、奶奶、爷爷、姑姑等,那么毫无疑问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位置。每个孩子都会用尽一切办法寻找自己在家庭中的定位。

二、给孩子足够的权力

这通常在喜欢用“威胁教育”的家庭当中,“如果你不我就”这是这种家庭的常用句式。

而在这种教育当中,孩子会莫名的、不自觉的倾慕权力。

当家庭的某个成员,给孩子足够的权力:让孩子使唤,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此处跟溺爱有所不同),总是让孩子得到自己想要的权力时,那么孩子就会倾向于与这个家庭成员更亲密。

例如,父母规定孩子要9点睡觉,但是跟姑姑睡,可以玩到11点,想什么时候睡就什么时候睡,孩子自然就会倾向于跟姑姑睡。

你的问题让我想起一个例子:我有个女同事经常忙于工作很少陪孩子玩,孩子从小就是跟奶奶睡觉。有天,我同事想让孩子跟自己睡,结果孩子说:“我不想跟你睡,我跟你不熟!”

孩子的话应该很让当妈的伤心,但是我们更应该分析孩子睡觉挑人的原因:

1孩子有了自我意识

一般来说,孩子在6-8个月的时候,能够分辨出妈妈和其他人是不同的人;6-12个月的时候,能够意识到自己和妈妈是不同的个体。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会越来越意识到,谁是他最亲近的那个人,并且与这个人形成依恋关系,只愿意和这个人一起睡觉。

2孩子相对敏感

并不是每个孩子随着成长,都会出现睡觉挑人的情况。我家宝宝从小就是跟谁睡都可以,没有太大的反应。一般来说,白天跟谁玩的最多,更喜欢跟谁睡觉。但是很多孩子从小到大基本都只愿意跟一个人睡觉,这个人可能是奶奶,也可以能是妈妈,总之,性情敏感的孩子更能够感知到到周围环境的变化和周围人的变化,他们在陌生的环境和人面前往往感到不安。这样的孩子要更加细心和关爱,不要强制孩子跟其他人睡觉。

3孩子需要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很重要,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他们就会非常惶恐,总喜欢粘着爸爸妈妈,依赖性强。当一个孩子安全感相对缺少的时候,他们会特别在意跟谁睡觉这件事。因为睡觉的时候是他们最没有安全感的时候,所以他们需要一个最信任、最熟悉、最喜欢的人在自己身边,这样才能安然入眠。

总之,孩子跟谁睡觉的问题还是挺重要的。我的那个同事因为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导致了孩子没有与自己形成依恋关系,而且相对缺乏安全感。很多妈妈都说,白天无论谁带孩子, 晚上一定要让孩子跟自己睡,孩子跟谁睡觉,就会跟谁亲。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始终是不能代替的。我儿子晚上忽然醒了,只要我轻轻抚摸他的背,他就能很快又进入梦乡。他睡不着,只要我握着他的小手,他就会感到很踏实,慢慢地就安然入睡了。

陪孩子入眠的过程,辛苦,但也幸福。

他爸爸妈妈回家了,尽管爷爷奶奶让小龙龙跟他爸爸妈妈睡,让他跟爸爸妈妈出去玩,然而小龙龙对他爸妈都显得很生疏,白天不爱跟爸妈在一起,晚上还是愿意和爷爷奶奶睡而不愿意和他爸爸妈妈睡。

因为他的成长过程中都是爷爷奶奶陪他长大,而不是他爸妈陪他长大。像小龙龙那种情况,我观察了好些个孩子,无一例外都是那样。因而可以说明: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睡,说明那个人让他感觉踏实、安全、舒适、友好、依赖和依恋。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孩子三岁前最好跟妈妈在一起,在孩子三岁前和妈妈一次性分离的时间不要超过一个礼拜,才能让孩子感觉到踏实和安全,感觉到妈妈的温暖和爱,感觉到妈妈和家人永远都是爱他的,而且永远不会离开他,更不会遗弃他。

爸爸妈妈给孩子最长情的爱就是陪伴,而不是给他买名牌,上贵族学校。所以希望年轻的爸妈们多陪陪孩子,不然等孩子长大了,你想陪孩子了,孩子却不需要你了。

精神上依赖,跟这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有安全感。

如果孩子大一些懂事了愿意亲近某个人,说明这个人跟孩子的契合度高。契合度并不是亲密程度,好多爸爸跟孩子共处的时间没有妈妈多,但孩子喜欢跟爸爸在一起,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会很快乐,也是因为:爸爸不会要求孩子太多,会欣赏孩子,跟孩子有很多感兴趣的话题可聊,同时又给孩子自我空间。孩子自然就愿意亲近。

我女儿晚上只愿意跟我睡,她爸爸有时候想接过哄睡这个任务帮我分担一下,但奈何孩子不愿意,到了睡觉时间,发现我没回卧室,就会哭闹,直到我回去了才消停。

根据我女儿只愿意跟我睡的情况,我来谈谈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说明了什么问题。

1说明了长期都是这个人哄睡

从女儿出生到现在,晚上都是我哄睡,孩子已经形成了习惯,认为晚上睡觉必须要有妈妈陪,不然就没有安全感,无法入睡。因为要工作,中午我不能陪她睡午觉,孩子在没有我的情况下,也能跟她外婆睡,因为长期以来中午都是她外婆哄睡。

2说明孩子很黏这个人

我女儿很黏我,在晚上快要入睡的时候,一定要抓着我,这样她会有安全感,有时候我翻下身离她远一点了,她马上睁开眼睛说妈妈过来一点,我要靠近妈妈。半夜睡醒了也会下意识伸手往我的方向摸,看看妈妈在不在,如果发现我不在,就会醒来哭找妈妈。

3说明了这个人陪伴孩子的时间多

我是在家码字的,与其他职场妈妈相比,时间更加自由,白天有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一直相信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孩子也是个小机灵,谁花时间陪她,她就会更依赖谁。记得小时候我父母外出打工,当时弟弟才两三岁,过年回去的时候,弟弟都不愿意跟爸妈睡,而是去跟奶奶睡,因为平时是奶奶带。相信很多宝妈都有类似的经历,因为要上班,白天给老人带,老人陪的多,晚上孩子只愿意跟老人睡。

孩子只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怎么办?

1不要强行改变孩子的习惯

如果孩子愿意跟奶奶睡,却不跟妈妈睡,妈妈肯定很伤心,但不能对孩子来硬的,强行将孩子带回自己房间,这样只会让孩子哭闹不止,让孩子没有安全感,伤害他幼小的心灵。如果想让孩子跟自己睡,可以在睡觉前陪他看绘本,讲故事,解除孩子的防备心理,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愿意跟妈妈睡。

2晚上养成固定的哄睡模式

不管工作多忙,都要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晚上养成固定的哄睡模式,比如晚上都是妈妈帮忙洗澡、陪看绘本、讲故事,让孩子养成习惯,即使白天没有妈妈陪,晚上也会愿意跟妈妈睡。

总之,孩子愿意跟家里的某一个人睡,是因为这个人陪他的时间多,孩子形成了习惯,跟这个人睡比较有安全感,这是孩子的 情感 需要。

1归属感的需求——让孩子感觉全家人都需要你。

每个人在感觉疲惫的时候都会想家,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被这个团体中的其他人所接纳和肯定。孩子也是如此,他们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地位。但他们的这种归属需求,常常因为父母的某些行为而得不到满足。

2情感依赖的需需求——时刻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很爱你。

孩子因为情感依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内心情绪不安定,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寸步不离妈妈,以得到妈妈的安抚,挨骂挨打恰恰满足了孩子情感需求,使他内心的焦虑得到了转移。

3被注意的需求——防范孩子“我吸引你注意”的心理。现在社会,父母们往往由于忙于生计,而忽略了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当得不到妈妈的情感和认同时,他们就会用坏行为来吸引妈妈的眼球。

考 网 亲子教育 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儿童心理:孩子5大情感需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这样的鼓励和赞扬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帮助,同时也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母鼓励我做XX事”的观念。同时,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孩子都是单纯的,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自己的父母索爱,在这个阶段,爸妈应该多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各位爸妈不妨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爱自己多一点呢?其实这样的需要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必须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对宝宝的影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爸妈把自己的爱向孩子展现,同时避免不要说一些打击性的说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不要你了!”有时候可能是父母的无心之言,但是在小孩子听来,却是让他们心碎难受的。

2、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当孩子有失败的感受时,父母应及时鼓励宝宝,但是要注意把握度,不要过多提及孩子过错之处,否则有可能导致孩子心里形成自卑感。

3、归属集体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4、自尊的需要

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5、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或者面对陌生人不愿说话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孩子太过胆怯家长怎么办?家长可以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心事问答

Q:面对孩子的依恋心理,怎样做最有利于孩子成长?

A:要分清楚孩子的依恋心理是安全的依恋还是不安全的依恋。前者对孩子有利,而后者的影响比较消极。父母要针对不同的依恋类型对症下药,针对第一种依恋,父母可以多与孩子互动,多给孩子拥抱和亲吻,和孩子一起玩耍,减少其失落感。但是针对第二种依恋心理,则要努力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案例

一位年轻的妈妈有这样的烦恼:宝宝小虎现在1岁半了,可是对奶奶非常依恋。每天早晨睁开眼睛看到的必须是奶奶,要是醒来之后看不到奶奶就会又哭又闹;吃饭也必须奶奶喂;穿衣服也得奶奶帮着穿;有时候奶奶去上厕所,小虎也要站在外面等。妈妈知道小孩子都依恋大人,但是这么依恋奶奶会不会有点过分了?周末想让奶奶休息一下也不行,实在是很发愁。

很多家长应该也有类似的疑惑和烦恼,对于宝宝的依恋心理,家长一方面可能觉得宝宝依赖自己,很欣慰;但是另一方面,又给生活带来很多不便,觉得自己的小孩太过黏人会不会不太正常?

专家分析

其实,2岁之前的小孩子有依恋行为是很正常的,这是由孩子的依恋心理导致的。依恋是孩子在2岁之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人之间建立的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纽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4个阶段。

1.03个月的宝宝处于无差别的依恋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宝宝,对身边的人还没有特别深刻的认识,也不会区分不同的人,所以对所有人的态度和反应都基本没有差别。

2.36个月的宝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阶段。

处于这个时段的宝宝已经开始区别熟人和陌生人了,宝宝往往对熟人比较热情,而对陌生人比较排斥。对经常看护自己的妈妈、爸爸、爷爷、奶奶等人开始产生依恋的倾向。

3.6个月2岁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阶段。

这个时候的宝宝已经能够从熟人中辨别出自己的主要看护者,并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当他们一离开宝宝就会表现出焦虑和不安,并有可能大哭大闹。这个依恋的对象有可能是父母、爷爷奶奶、照顾宝宝的保姆,等等,谁主要看护他,他就会对谁产生强烈依恋,与此同时,宝宝开始对陌生人产生防备和怯生的情绪。

4.2岁以后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伙伴化阶段。

此时的宝宝已经明白依恋对象只是暂时离开,并不是永远不回来,所以宝宝对依恋对象离开时的焦虑情绪有所缓解。与此同时,这时的宝宝开始同伙伴交往,并有可能将依恋情结转移到伙伴身上。

因此,宝宝的依恋情结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来自建立安全感的需要,也是孩子内在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这个时候,父母或者看护人千万不要强行推开宝宝,要耐心地安抚宝宝,并告诉他自己不会离开。只有这样宝宝才会建立比较深厚的安全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更有勇气和胆量。

但是,一味的依恋也不是好事。专家将依恋分为两种:安全的依恋和不安全的依恋。

安全的依恋是指宝宝对自己的看护人建立了深厚的信任感,认为自己的看护人是爱自己的,并会好好照顾自己,这种依恋有助于婴幼儿的心理健康;而不安全的依恋则是指宝宝意识到他不能完全靠自己的看护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此时宝宝更容易与成人或同龄人建立脆弱的人际关系,但是宝宝会害怕进入他人的世界,更喜欢独处,而不愿意和其他人接触。

给家长的建议

针对宝宝的依恋心理,父母们要分清楚孩子的依恋是哪一种,关键要看宝宝是否愿意探索周围的环境,当自己依恋的人重新回来时,宝宝是否会显得高兴。如果宝宝显得很开心,那就说明宝宝和依恋对象建立的是一种比较正常而安全的依恋关系。这种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培养需要父母尽可能多地照顾宝宝,陪宝宝做游戏。一个小动作或小行为都可能让宝宝感受到家长的爱,例如对宝宝微笑,拥抱宝宝,亲吻宝宝,等等。当然,父母也不要将所有的重心都放在宝宝身上,要给宝宝一些独立的时间。在离开宝宝之前要和宝宝说清楚,例如:“妈妈先离开一下,马上就回来哦。”和宝宝说话一定要轻声细语,不要给宝宝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同时父母一定要守时,不要给宝宝带来不信任和不安全的感觉。

针对宝宝的不安全依恋,要尝试让家庭的其他成员也积极参与到照顾宝宝的行列中,让宝宝明白除了依恋对象之外还有其他人也很关心照顾自己。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宝宝的独立性,让宝宝学着独立收放自己的玩具和物品。另外,还可以多带宝宝亲近大自然以及亲朋好友,使宝宝的视野更加广阔。

总之,面对孩子的依恋心理,父母应针对不同的情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孩子的依恋心理在2岁之前都是很正常的,而且这种依恋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有好处的,所以不必太过担忧。但是当宝宝的依恋过度或者出现不安全依恋时,父母就要注意了。此时,应当努力运用上文中提到的方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但是注意手段不要太过粗暴,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314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