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羽心理咨询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 (常常是母亲)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之为母婴依恋。
婴儿依恋的主要表现为:
1、婴儿把积极的情感和行为都指向母亲,比如对妈妈微笑和牙牙学语。
2、婴儿最喜欢跟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婴儿感到舒适、愉快。
3、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的环境而产生恐惧时,母亲的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的安全。
4、当婴儿感到饥饿、寒冷、疲倦的时候,首先寻找母亲。
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3个月,无差别的社会反映阶段
(1)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别、无差别的反应。
(2)婴儿还没有对任何人产生明显的偏爱,喜欢所有的人。
(3)所有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与婴儿各种形式的接触都能够引起婴儿的愉快、满足。
第二阶段:3-6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1)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儿还不怯生,但已经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
(2)对母亲很偏爱,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依偎和接近,在熟悉的人面前就更少一点,对陌生人的反应就更少。
第三阶段:6个月到3岁:特殊情感联结阶段
(1)从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跟母亲在一起。
(2)当母亲离开时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替代母亲使婴儿快乐。
(3)母亲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只要母亲在身边,婴儿就能够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
(4)婴儿出现了明显的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
(5)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不再微笑,而是紧张,恐惧和哭泣,产生了怯生。
婴儿依恋的类型:
不能绝对的对每个孩子都定性,认为这个孩子属于这个类型,那个孩子属于那一种类型,事实上,每个孩子可能三种类型皆有,在不同的时期或者生养环境的改变依恋的类型也是有可能改变的。
只是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婴儿会更多的表现为某一种类型,这一类型又相对平稳,属于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中的一种。
安全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跟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地玩玩具,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母亲,更多地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母亲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的在场使孩子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情境下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行为受到了影响,会表现出明显的苦恼,不安。
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找与母亲的接触,也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
这类婴儿占到65%-70%。
回避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均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也很少有紧张或者不安的表现。
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有时候也会欢迎母亲的回来,但时间非常短暂,接近一下又走开了。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与母亲形成特别亲密的感情联结。
这类婴儿占到20%左右。
反抗型依恋(矛盾型依恋)
这类的婴儿每当母亲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的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分离都会引起孩子大喊大叫。
母亲回来时,婴儿对母亲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
这类婴儿占到10%-15%。
依恋是婴儿在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情感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对婴儿是否关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果母亲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婴儿发出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做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婴儿就能产生和发展对母亲的信任感和亲近感,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资料整理来源《发展心理学》
�
依恋和信任的类型可分为回避型、安全型和依赖型。
儿童依恋表现为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特定的依恋使婴儿追求接近某些特定的人。依恋不仅成为一种广泛、强烈和富于生活色彩的现象,而且关系到父母对儿童日后发展的作用。
扩展资料:
婴儿的这种灵活性和复原力似乎是和母亲互动的产物,这些敏感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
一般而言,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在婴儿哭泣时能很快地抱起他们,并充满柔情和关怀地抱着他们——但是母亲只在婴儿希望被抱的时候才这么做。
-儿童依恋
很多人安全感不好或者说长大成人后安全感不足都起因于婴儿这个时期。
一个孩子的安全感没有或不好,主要源于这样几件事:
一是孩子刚刚出生,或者很小的时候被吓着了,孩子的安全感就没有了。
二是孩子0~3岁或者是3岁之内和妈妈的依恋断裂。所谓和妈妈依恋断裂,是指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没有在妈妈身边,送到姥姥家、奶奶家,或是其他的亲朋好友甚至保姆家去了,这样就导致孩子和妈妈的依恋断裂,这样的孩子通常会没有安全感或安全感很差。
三是家里环境让孩子没有安全感。比如说妈妈的情绪波动大,或者爸爸妈妈夫妻关系恶劣不和谐,经常吵架、闹离婚等,这些都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
在以上三个方面中,最重要的就是孩子和妈妈的依恋。也就是说,孩子只要在妈妈身边就会有安全感,不在妈妈身边就会逐渐失去安全感。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所建立的亲密的情感联结。在婴儿同主要抚养者最多、最广泛的相互接触中,在同母亲的最亲近、最密切的感情交流中,婴儿与母亲之间逐渐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性情感联结,即对母亲产生依恋。
其通常表现为:婴儿将其多种行为,如微笑、咿呀学语、哭叫、注视、依偎、追随、拥抱等都指向母亲;最喜欢同母亲在一起,与母亲的接近会使他感到最大的舒适、愉快,在母亲身边能使他得到最大的安慰;同母亲的分离则会使他感到最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焦虑时,母亲的出现能使他感到最大的安全、得到最大的安慰;而平时当他饥饿、寒冷、疲倦、厌烦或疼痛时,首先要做的往往是寻找母亲,接近母亲的可能性要大于接近其他人。
研究者还认为依恋是父母与婴儿之间一种相互的联系,婴儿对父母产生了依恋,父母同样也对婴儿产生了依恋。父母形成的这种亲密情感联系显然要比婴儿早,早在婴儿出生以前,父母就有了依恋的表现――他们幸福地谈论未出生的婴儿,为宝宝制订完美的计划,当怀孕的母亲感觉到胎儿的胎动或从听诊器听到胎儿的心跳时,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婴儿与主要抚养者建立依恋关系要经历以下几个连续的阶段:
这时候的婴儿处于无社会性阶段,很多社会性或非社会性信息都可能会引发婴儿的偏好反应,婴儿很少表现出抗拒行为。在这个阶段的末期,婴儿表现出对社会性刺激(如微笑的面容)的偏好。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人类更为偏好,但是还未能进一步分化。他们更多地对人而不是对其他类似人的物体(如会说话的木偶)微笑,任何人把他们从怀里放下来都会让他们感到不安。尽管3~6个月大的婴儿只对他们熟悉的人大笑,主要抚养者对他们的安慰也更有效,但是他们似乎对任何人(包括陌生人)的关注都感到快乐。
在7~9个月间,婴儿在与某个特定个体(一般是母亲)分离时开始表现出抗拒行为。这时候婴儿已经能爬,他们常常缠在妈妈身边,在妈妈回来时热情地欢迎。有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婴儿首次建立起了真正的依恋。
大多数婴儿在形成最初的依恋几周后,和其他人如父亲、兄弟姊妹、祖父母甚至某个固定的看护人之间也建立起了依恋关系。到18个月时,很少有婴儿只对一个人产生依恋,有的婴儿会有5个或以上的依恋对象。
依恋的质量是否会影响儿童以后的心理发展,又是如何影响儿童发展的呢
有专家研究称,源于健康的依恋关系而产生的爱和安全的内部情感体验能促进心理发展的所有方面。
许多研究支持这一理论主张。有研究表明,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质量会影响其认知和社会性发展。
安全型的婴儿在幼儿期问题解决任务中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坚持性,这些儿童在幼儿期和童年期的社会技能发展得较好,游戏行为表现得更为成熟,人际关系也比较好。
对此生态学家鲍尔比和布雷斯顿提出了有趣的解释。他们认为,婴儿在同主要抚养者的不断交往中形成了一种内部工作模型,即对他人和自我的一种认知表征,用以解释事件和形成对人类关系的期望。
敏感、反应及时的照顾会使儿童认为人们是可以依靠的(对他人的积极工作模型),而不敏感、忽视或者虐待的看护方式将导致不安全感和信任的缺乏(对他人消极的工作模型)。
同时,婴儿还会发展出一种针对自我的工作模型,这种工作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他们在需要的时候吸引他人关注和寻求他人安慰的能力。
如果抚养者能及时恰当地回应婴儿寻求关注的努力,婴儿就会相信“我是可爱的”(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如果抚养者常常忽视或误解婴儿发出的信号,他们就会认为“我一无是处,讨人嫌”(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这两种模型相互结合,影响婴儿依恋的质量和对于未来人际关系的期望。
建构起积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型的婴儿形成了安全型的基本依恋,对将要面对的挑战充满自信,更可能和未来的伴侣或朋友建立起安全和相互信赖的关系。
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型的结合(这可能是由于婴儿能成功地引起抚养者的注意,但是抚养者过于武断和不敏感)可能使婴儿形成回避型的依恋,对重要的情感关系感到漠然。
消极的自我模式和积极的他人模式相结合可能形成抗拒型依恋,并对建立安全情感联系过于执着。最后,同样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被认为是混乱型依恋的根源,这类个体往往会害怕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
后来的研究也发现具有积极的自我和他人工作模型的儿童表现得更为自信,在青少年阶段的成绩更好,社会技能发展得更好,对同伴也更为积极,有着更为亲密和更具支持性的友谊。
尽管如此,非安全依恋的个体并非前景一片黯淡,与父亲或其他人形成安全依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与母亲的非安全依恋带来的不良后果。
由此可见,婴儿与母亲的依恋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其实,一个人是否安全,是否适应,主要来源于我们对这个环境是否信任,信任的环境就感觉安全,不信任的环境就感觉不安全。
一个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他对妈妈的怀抱、妈妈的身体是最信任的。因为这个地方他最熟悉,这个地方不陌生。
也就是说,妈妈心跳的声音,妈妈说话的声音,是孩子有听觉以来所了解和掌握的最好的声音,妈妈的气味也是有嗅觉以来闻到的第一种气味。他能感受到妈妈身体的温度。所以当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只有在妈妈的身边,他感觉到这个地方熟悉,这个地方最安全,这个地方值得信任,这样孩子的安全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妈妈怀抱的巨大魅力,也是和妈妈的依恋的巨大作用。
因为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命中的致重――重要他人,就是妈妈。
因为生命之初就是妈妈经常在他身边,就是妈妈无条件地满足他。
如果在特殊情况下,孩子没有选妈妈的可能性,也可能就选了爸爸,或者选奶奶、姥姥等,还有可能在这个阶段就没有重要他人。
他会一直寻找,幼儿园找阿姨,上了小学找班主任,到了中学找知心朋友,实在找不到时,他可能找一个虚拟的心中偶像来做自己的重要他人。
比如,很多孩子找的是伟人或者是时尚潮流的明星等。这时他就会把这些偶像的照片带在身边,或者贴在自己的卧室里,经常和这个重要他人交流,倾吐内在的心声。
可是有些家长不知道这些,看到孩子天天拿着玩偶或者照片之类的东西,非常不理解,有时甚至一怒之下将其毁掉,如果家长这样做了,就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因为家长认为是普通的照片,而孩子认为那是活生生的偶像,是他的致重。
很可能导致孩子从此郁闷,封闭自己,更有甚者,长大后一旦遇到能理解自己的异性,无论是什么样子都会轻易地决定和对方在一起。
因为他感觉这是他一直寻找的,当然不会放弃。所有这些都说明,孩子婴幼儿期的重要他人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到成人后的恋爱或者是婚姻。
所以孩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依恋关系、依恋程度会影响到他成人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由此而言,安全依恋这一问题一定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并能尽最大努力和孩子建立起连接。
宝宝是不是谁抱得多就和谁亲,表面看来好像就是,谁照顾孩子多,谁照顾孩子多孩子就和谁亲。小区里和我女儿一起上课的小朋友,从小是奶奶带大的,有一段时间被奶奶带回了老家,知道上幼儿园,都是和奶奶的关系是最亲密的,不要爸爸和妈妈,都得要奶奶。
现实中这种情况很多,但是孩子其实并不是谁抱得多就和谁亲,而是谁照顾得多就和谁亲,因为这里面牵扯到了婴儿依恋关系的建立。
了解孩子依恋关系的建立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快速的和抚养人建立起依恋关系,来保证自己可以被更好的照顾以便生存下去。而这种依恋关系想要真正的建立起来,一般需要等到孩子7个月之后。
心理学家鲍尔比把依恋关系分为四个阶段:
0-2个月,前依恋
2-7个月,形成中的依恋
7-24个月,明确的依恋
24个月之后,目标矫正的伙伴关系
伴随着孩子的独立性越来越好,孩子的依恋关系其实被分为了两个部分,7个月之前,婴儿的依恋以被动为主;7个月之后,孩子的依恋关系会更主动。
第一阶段,孩子出生前2个月
这个时候,婴儿属于前依恋关系,哭声就是孩子与大人建立关系的行为,但是 孩子并不认人,谁抱都是一样的。
第二阶段,2-7个月
这一阶段,婴儿开始学习与他人进行交往。在这一阶段,婴儿学会了如何吸引抚养人的注意力,比如用声音,不止是哭声;或者动作甚至是行为。婴儿还会对抚养人的动作做出回应,比如婴儿发现自己笑的时候就能够吸引到抚养人和他说话,那么他就会以笑来吸引抚养人和自己沟通。在这一阶段,婴儿还掌握了认人,他会通过声音、脸部识别来认出和自己日夜相伴的人。
但是这一阶段,婴儿对于照顾人并没有明显的喜好和选择,也就是没有到完全认人的阶段。
第三阶段,8-24个月
8个月开始婴儿开会认人,因为他们的大脑中出现了“客体永存”的概念,他们有了记忆,开始担心看不到妈妈或者主要抚养人, 孩子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开始依赖主要抚养人,一个集中在特定人身上的关系形成。
这个时候婴儿开始出现明显喜好,只喜欢妈妈或者日夜照顾自己的奶奶。
之所以这位妈妈觉得是不是谁抱得多孩子就和谁亲,主要原因是8个月之前都是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孩子对两人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但是8个月之后再建立关系的时候,奶奶代替了妈妈的位置。
养育婴儿的过程中孩子究竟和谁亲8个月之前,谁照顾就和谁亲
8个月之前,如果是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宝宝,孩子是不会明显的趋向于和谁亲,当然如果是母乳妈妈,有着自然的优势,一旦孩子饿了,总会跑向妈妈。所以就会出现很多妈妈说明明自己照顾的孩子,自己上班后孩子也没有一丝不舍,尤其是奶粉宝宝。
8-24个月之后,谁陪伴更多孩子就和谁亲
8个月之后,孩子的意识中建立了“客体永存”概念, 他能够记得清楚谁是自己的主要抚养着,比如妈妈和奶奶都是主要抚养者,但是孩子晚上主要和妈妈睡,妈妈给予孩子的互动会更多,孩子可能更喜欢妈妈;如果8个月之后妈妈上班,奶奶接手,吃、喝、拉、撒都是奶奶在照顾,妈妈几乎很少去管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主要依赖者是奶奶,她会和奶奶更亲。
2岁之后,孩子会重新依恋妈妈
2岁之前,婴儿会建立主要的依恋关系,2岁之后,被称为目标矫正依恋关系。也就是孩子会根据主要依恋者的行为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求抱抱妈妈拒绝,孩子可以跟着妈妈。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依恋关系会发生变化,比如很多奶奶带的孩子,突然间开始依恋上妈妈,当然这要求妈妈和孩子是在一起生活的。
如何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很多妈妈会有疑惑,明明自己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为什么孩子更喜欢奶奶;自己上班后如何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
8个月之前多和孩子建立关系
8个月之前,婴儿虽然不会认人,但是孩子的主要目的是和主要抚养人建立联系,为了建立联系孩子会主动吸引妈妈的目光,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及时的和孩子互动,孩子一句妈妈一句,孩子的行为引发妈妈的回馈,这些回馈消息都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生命早期关系的建立。比如妈妈和奶奶一起照顾孩子,当妈妈经常和孩子互动,妈妈的脸也更容易被宝宝记住。
分7-8个月离焦虑期多高效陪伴
8个月的婴儿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分离焦虑孩子会特别粘人,这个时候最好不要轻易离开孩子,做到高效率陪伴。高效率的陪伴说直白点就是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动,而不是单单的坐在孩子身边。这个时候婴儿开始建立起主要依恋关系,妈妈的高效陪伴可以弥补陪伴时间的不够,尤其是母乳妈妈。一旦孩子和妈妈建立起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会是稳定而持久的。
建议如果妈妈已经错过了依恋关系建立的最佳时间也别气馁,从现在起和孩子做到高效陪伴,孩子的依恋关系会在2岁之后逐渐转变。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和宝宝以及带宝宝的人性格有关系,不是绝对的。
比如我和我的宝宝,我是上班族,每天陪伴宝宝的时间一共也就4个小时左右,剩下的时间都是爷爷奶奶陪伴,但是宝宝跟我最亲,只要有我在,宝宝只跟我一个人,那种被粘着的感觉很幸福,下面分享一下我的做法。
1 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在长短而在质量
有的人虽然全天候的陪伴宝宝,可是角色仅仅是陪着而已,而有的人虽然表面上仅仅陪伴孩子五分钟,实际却是两小时,我虽然陪伴孩子时间短,但是我和宝宝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我都是用心在陪伴,陪他玩 游戏 ,陪他读书,陪他说绕口令,陪他唱歌,陪他跳舞 这些老人没办法做到,而孩子由喜欢这些 娱乐 方式,自然谁能给他提供跟谁亲。
2 有条件建议宝妈有自己的个人时间
我产假结束就步入工作正轨,虽然很累,但是让我很珍惜和宝宝在一起的时间,也有足够的耐心,解决他的不懂事,因为我有足够的碎片时间学习 育儿 知识,懂得宝宝不懂事背后的原因,所以我家孩子跟我最亲,因为我懂他,我用温和的方式教育他,尊重他,满足他,而这些老人做不到,全职妈妈也做不到,因为谁都不是圣人,全天候陪伴宝宝,不可能时时都好脾气。
所以一定要有自己独立的时间。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谁带的多就跟谁亲。
由于孩宝宝还比较小,心智比较简单,他们觉得谁每天跟他玩、陪他吃饭、陪他睡觉、跟他玩 游戏 他就跟谁亲。
我家宝宝一周左右的时候,当时有些事,让奶奶给我带了大概半个多月。第一天闹气要找妈妈,不愿意跟奶奶睡,第二天还是一样,过了三四天不知道他“想明白了”还是没办只好“妥协”跟奶奶睡了,因为宝宝一直都是我带的,所以很粘我。
那半月后他跟奶特别亲,看到奶奶就叫奶奶抱抱,吃饭还跟奶奶坐一块……
之后他又像以前那样比较粘我……
其实在孩子幼小的心里,谁最关心自己,谁愿意陪他玩,愿意哄自己睡觉,他们看得很楚,那就是他们最亲密的亲人,他所熟悉的人,就是跟他,接触时间长的人,这样宝宝会比较有安全感,就算是自己的妈妈如果长时间不跟她接触的话宝宝也会非常陌生的,这都是人之常情。
所以说,宝妈你也不要太担心了。
应该是谁陪伴的多跟谁亲,或者说最好是能够自己晚上带睡觉,但是如果有的妈妈实在是不能晚上带着睡觉,那白天也应该多陪伴宝宝,有一定的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的时间,还有就是宝宝的很多事情亲力亲为的那个人,宝宝肯定会 情感 连接的更好,所以即便是妈妈白天要上班,那么比如说洗澡喂饭,亲子阅读玩这些事情,还是应该多亲力亲为的参与,跟宝宝相处时间长了更能了解宝宝的性格品性以及喜好。有了好的 情感 连接,宝宝才会跟妈妈亲,所以在 育儿 的路上不要省时间省事儿,不要偷懒,因为在养育孩子的路上偷的懒,到最后都是要补回来的。
还有就是如果家里没人请阿姨的情况下,有的阿姨是非常尽职的,阿姨也是非常有爱心,所以宝宝可能会跟阿姨比跟妈妈还要亲。这个方面来说,有的时候也是很无奈,毕竟还是需要阿姨帮忙照顾,那么这种情况我也经历过,我的经验是,即便晚上阿姨带着睡觉,平时阿姨照顾的多,宝宝跟阿姨比较亲近的时候,妈妈还是应该放平心态,不要吃醋,毕竟在这个阶段,特别是两岁之前,如果妈妈在时间精力身体各方面不能够满足照顾孩子需求的时候,还是需要有一个得力的阿姨帮把手,但是在这个基础上,妈妈还是应该要在白天尽可能的多陪伴孩子。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他会知道妈妈才是最亲的那个人,孩子和妈妈天然的有一种亲近和爱的 情感 连接,所以妈妈也无需太多担心。只要掌握好那个度,不要完全放手不管。当孩子两岁以后慢慢的可以懂一些事情的时候,还是要多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渐渐的不要那么依赖阿姨的照顾,等到上幼儿园以后就可以自己带孩子了,这样过渡的过程中孩子也不会太痛苦。
我认为 宝宝跟老人亲都比不上跟妈妈亲,宝宝跟妈妈亲这是天然的 ,从他还是胚胎的时候就跟妈妈在一起了,这种天然的联系几乎是不可以中断的。
看到孩子似乎更喜欢奶奶,其实心里不用失落,这是孩子纯真的表达,原因我也说过了。但是母子天性,妈妈去上班,最开始孩子一定会大哭,门一关,睡醒的孩子马上就醒了。你说孩子不跟妈妈亲吗?我们家里妈妈较忙,妈妈其实照顾的比较少,但是我们谁出门,他都不会哭,还会再见。只有妈妈,哪怕转身都要哭。我们谁回来没妈妈回来那么高兴,当然高兴是高兴,瞅你两眼就又跑去玩了, 所以抱得多不是跟谁最亲的。
那么作为现在的女性, 一个身份是妈妈,另外一个身份是职场女性 ,如何维护亲子关系呢?通俗点就是让孩子跟你亲,至少比奶奶亲。
另外请放心,再次强调,小宝宝依赖妈妈是本能,奶奶可以做到陪护,妈妈更能轻松做到,而且妈妈做的更好。妈妈能读绘本,奶奶一般不会读;妈妈可以满足孩子心理的需求,奶奶一般都是物质需求;奶奶体力不行,宝宝大了活动能力强了,去什么游乐场,还是要妈妈来。
最后,遇到类似问题的妈妈有点小失落很正常,但是也不用太担心,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会越来越亲妈妈的,只要多陪陪孩子,一切都会解决的, 没有哪个孩子不亲妈的。
我是一位二胎妈妈,我和老公在南方工作,老家是北方的。生我女儿的第一年,我婆婆来南方帮忙照看,后来因为实在适应不了南方的天气,不得不回老家。我女儿1岁多就跟着奶奶爷爷在老家生活。2岁多的时候,有和老公回家过年,实在不想离开孩子,我婆婆又带着女儿跟着我们生活了半年多,然后又回老家,一直到三岁。直到我怀上二胎,才和女儿生活在一起。
所以我女儿从出生就没离开过奶奶,在我和女儿一起生活后,总是想尽办法来弥补这几年缺失的陪伴。但是不管我怎么努力,女儿还是和她奶奶近,和她奶奶亲,现在已经6周岁了,还是这样的。举个例子,比如我和她奶奶都在沙发上看电视,女儿走过来会靠在奶奶身上,或者不由自主的坐在奶奶腿上。很少会那么自然的靠近我。受了委屈,第一个人要找的人也是奶奶。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感觉孩子是谁照顾他多,他就和你谁亲。我特别后悔,当初为了工作,把女儿放老家那几年。那种缺失的母女关系我到现在也没找回来。
我家老二,从出生就没离开过我,基本都是我在照顾,他特别和我亲。如果姐弟俩打架,姐姐找奶奶,弟弟找妈妈求安慰。
所以我们还是尽可能的把孩子留在身边,不然真的像我一样会回后的。
别人家的宝宝我不确定,但我们家的宝宝,我能肯定的说,确实是谁抱得多就谁亲!
我们家宝宝从出生就一直跟我睡,也是我自己带得多,家里有爸爸,婆婆,和大姑子,大家偶尔也会帮忙看一下孩子。
现在宝宝一岁多了,肯定是和妈妈亲,因为爸爸抱得少,所以和爸爸也不亲,如果我不在场的时候,宝宝会乐意让大姑子抱,再到老公,再到婆婆。
妈妈希望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亲,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心理,母子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依恋信赖的关系,像你这样的情况,和宝宝分开过一个月嘛,你现在可以尝试改变一下,比如说,晚上都和你睡,过一段时间你再看看,宝宝是不是和你亲多了?然后补充一点就是,孩子喜欢家里人,这是好的亲人关系表现,妈妈也可以这样想,减少心里落差,而且不需要去把孩子对奶奶那份爱拿过来,而是你给予更多的爱给孩子!
其实宝宝和谁亲,其实就是在谁身上得到的安全感更多!所以,平时多和宝宝互动,玩耍,逗宝宝乐呵开心,我相信宝宝会和妈妈亲的!
宝宝是不是谁抱的多就跟谁亲呢?我是丽丽郭,10年职场二宝妈一枚(大宝7岁,二宝4岁),鸡毛 育儿 ,但从不 忘个人成长,希望我的解答能帮到你。
我是两个孩子的宝妈,都是在产后一年复工上班,我认为说宝宝是不是谁抱的多就跟谁亲?倒不如说谁陪伴的多,对谁更熟悉、更依恋。
作为孩子的亲妈,吃醋、心理不好受在正常不过,但很多事情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你可以“重新”赢得孩子的依恋。
11个月宝宝 情感 特点
出生11个月的宝宝开始对父母表现出依恋之情,喜欢和父母一起看书,玩躲猫猫的 游戏 。宝宝记忆力进一步发展 ,能记住和分辨大部分亲人,并且知道他们的称呼,认知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你看,这个阶段其实是宝宝 情感 丰沛时期,容易对亲近的人产生依恋,尤其你经常缺席这段,跟奶奶在一起更多 一些,自然而然也会更亲密一些。
如何让宝宝跟妈妈重新更亲密
育娃过程中,我本人每次都掌控主动权,因为孩子是我自己的,我内心觉得就该跟我最亲密。虽然我每天都要外出上班,但我总有下班时间。
支你几个小妙招,相信定能帮你顺利度过心酸期,谁让我们同样都是孩子妈妈呢。
1 小宝宝本就是高需求
有时间一定要多陪,但不要耗时间,高质量、全心全意的陪伴好重要。走心不走心, 别以为宝宝小就不懂,其实他们个个都是小人精。
2尽量晚上要多陪伴
其实我白天也很忙,晚上回家放下背包就是孩子,直到哄睡结束,完全弥补白天不在家,不能陪伴的遗憾。
晚上陪娃讲故事、聊天、搂着入睡这些小动作,真的特别能给感情升温。
3多陪孩子户外运动,增强亲子关系。
周六、日双休,基本都是我自己带娃,去游乐场,公园,亲子餐厅等等,孩子大开眼界,记忆中留下的都是满满当当你陪伴时的爱。
你的爱付出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 不要吝啬自己陪伴的时间,多陪娃,想甩掉这个小跟屁虫都难。
每个孩子的心里面,永远都是最爱妈妈的,即使当下有 情感 上的偏离,只要你懂孩子,肯用心,他依然最爱你!
应该不是,宝宝谁该是谁喂的多,和谁亲。
你不用小失落,这种现象,就是你那个月的离开造成的,给宝宝造成了心里创伤。
01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建立
如你自己所说,宝宝在8个月之前,你怎么没有这种失落感觉,因为那时候,你每天都陪着宝宝,宝宝对你有 情感 依恋。
对一个8个月大的孩子来说,找妈妈找不到,肯定面临失控和绝望,换作是你,你会不会感动失望无助?
不要以为孩子小,离开一个月没关系,恰恰相反,这个时候的宝宝,正是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研究发现,3岁以前,妈妈和宝宝分离两周以上,造成的创伤,将不可逆转,就是这个伤痛不会因为妈妈的安慰而消失。
这个题主妈妈离开1个月,可能让宝宝认为,自己不够好,妈妈才离开的,而这个时候,奶奶却一直陪在他身边,所以宝宝才更依恋奶奶。
而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主要得益于妈妈可以平稳的陪伴在孩子身边,妈妈情绪稳定,对孩子的需求可以积极回应。
所以,你要对症下药就好, 多多陪伴,多陪在宝宝身边,及时给宝宝回应,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拥抱,都能让她感觉到你的存在。
02 宝宝十分粘我
这里说一下我的宝宝。
她还有10天就6个月了,我没离开过她一天,现在她也非常粘我,特别是睡觉,非我不睡。还有玩耍的时候,不管手里有什么玩具,或者新鲜事物,玩一会,都要回头看看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看看我,但我能感觉到那种信任和依赖。
只要她看到我还在,她就会继续安心的玩下去,看到我不在,她也不会慌,而是四周看一圈,如果没有出现,她会一直盯着门口。
通过我学习 育儿 知识,我想这就是安全型依恋关系,宝宝不哭不闹,只是等待,因为她知道我会出现,她不害怕。我也不会出现题主的烦恼,只要我想抱她,随时都能抱过来,而且十分开心。
我的腰也疼,所以白天的时候,尽量少抱她,毕竟已经长到14-15斤了,所以建议题主,照顾好自身的同时,不要再离开宝宝了,多多陪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