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的表现技法,不外点线面三者。以线为主,点为次,面为末。线实有点连接而成,面也有点扩而得。
点有圆点、直点、横点、斜点、散点之分。
中国的绘画里具体用点的方法也很讲究,例如画树点叶时,笔头先濡淡墨,再濡浓墨,即先淡后浓。要有浓有淡,外浓里淡。点在纸上时就是先浓后淡,由于在宣纸上墨色之间的自然过渡,也显的柔和。
线在空间里具有长度和方向性的细长形象,在绘画中最富表现力,并带有很强的情感倾向,线条是构成插花作品的重要因素。作品创作的线条,是经过艺术家对自然形象进行抽象概括后提炼出来的 一种造型元素。在用线上通过对花材进行不同的处理,使线条产生不同的品格,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如光滑的、滞涩的、柔软的、坚硬的、活泼的等等。
水墨花道很注重构成物象的体积之面,如山水画中画石头时就有“石分三面”的要求。
插花作品中面的形状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圆形之面给人感觉是饱满和内收的,方形之面给人感觉是坚实和向外扩张的,三角形之面给人感觉是稳定和永恒的。
面在作品中很显眼,有分量感,故在面的处理上一定要把握好形状、大小、浓淡、虚实的变化及面中点线的组合。 以线为主的画面其形式是以长短、曲直、细、浓淡不同的线条来组织处理线条间的矛盾关系,如表现梅花的作品,关键是处理好枝干的穿插,也就是突出线条运动变化产生的节奏与律动。
艺术插花的用点用线形式多样,有的作品以点为主,有的作品以线为主,有的作品以面为主,另外还有点线面的三结合。
最后,如果要把艺术创作当中的点线面块设计元素与中国传统插花进行一个完美结合,建议大家多看我国著名画家吴冠中的国画。
散文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语言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同五彩斑斓的风景画,让人陶醉,令人喜爱。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作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呢?本人认为除掌握好撰写散文的基本特点外,更要注意散文“点”“线”“面”的立体构筑。
散文创作的实质是“用我笔,写我经历的事,能够激发你、我、他(她)的情怀”。而所经历的事就是你所接触的人,所看到的景,所感观到的物,所思考的理,这些溶入到一篇散文,就是散文的着笔之“点”。
散文作者要善于从生活中去捕捉散文的“点”。“点”就是散文的题材。抓住某一事物的片断,某一情感的纠结,某一分析问题的角度,某一描述事理的着笔处,发现主题并通过记叙、直白,构成散文扣人心弦的落笔“点”。有时,亲朋好友间的一段对话,某次,闲聊下来的丁点尴尬,错误中的丁点羞愧,成绩中的丁点骄傲,偶遇中的丁点冲动,或触景生情的丁点伤感,都可能成为一篇篇好散文的妙笔之“点”。
散文有时也是作者“由小见大”,“由远及近”,“由粗见细”,“由疏见亲”,“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展来,再辅之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等的艺术表现手法向读者展示,如同剥笋,一片片的揭示,片片都能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体现物我的统一,做到了“因物而忘我,因我而忘物”,借此流露出更深邃的思想,使人领会更深刻的道理。一个小小的物件,一道迷途的风景,一句微不足道的关爱,一段难以忘怀的时光,或电视媒体的一段对白与搞笑,都可让你入情、入境,入醉、入痴,自己人生境遇中的状况和点滴感触都可能成为散文的起笔“点”。
作者情感的发挥,具有点睛之绝妙,也体现作者情怀、境界之高深。然而,这终究是作者所亲历的情感过程,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强制他去记载,去高瞻建瓴地发挥到极致。于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更好地展示,他又便想方设法地从中去查阅资料,去扩充知识,去体验生活,去感悟透彻,挖掘出一些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让它来丰富自已的情感,包装自己的喜好,鞭策自己的灵魂,表述自己的思想。这也就是散文创作中从“点”到“线”的一个求真务实的思维过程和艺术表现技法。
好的散文作者往往善于记忆的写生,作笔于情感的回味,他能如实记录下过去所经历的事,再通过所经历事,配合环境、心情、逻辑与美学的需要,透过秀美的文字折射出一些浅显的为人之道或处事之哲学。秀美目的是想吸引人,感染人,让读者不得不停下手中的事,不得不去忽略其他的事,而想继续读完它。读完后,又为文中的事,文中的景,文中的人而遐想,而牵挂,陷入未名的沉思。而这种吸引人的魅力就是散文的引接“线”,就是散文所需要装饰的“面”。
散文的取材,可谓“杂乱”有章。既使散,但思路开阔,包容量大,又使散文紧紧围绕作者的意图而不“越轨”,这无形的轨迹就是散文最不能跨越的“鸿沟”。即用一个醒目深刻的意境,把看似散乱的一大堆材料,贯穿成文。若把这一个个“点”喻作“珍珠”,那意境就是一条串接散文“珍珠”的无形胜有形的联接“线”。
散文的总体要求是“形散而神不散”,而真正做到不散,让人感到整篇文章是一气哈成,这就要求散文中那条无形的意境“线”,始终串着散文丰富的内容与作者错综复杂的思绪。该条“线”能够让作者思如泉涌,其流水不间断,不混乱,不偏离主渠道。这样的散文才如同平湖行舟,如履平地,而非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散文是有骨架的,散文好似一套装修精美的乡间别墅。在思维的红线内,通过语言的艺术,达到分隔成间,串接成行,错落有致,给人以完善的空间立体感。作为散文的直感,总体应该是闲、散、淡。用平淡的文字表露真挚的情感,用淡然的笔触精准、独到地抒发出人生的感慨,并从中提炼出一些精辟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识供人们品味与思考。
散文读起来很完美,能够让人的思想得到升华,能够让人有所教益,能够让人陷入反思和不得不思的纠结之中。这就是散文的“面”。散文的“面”,就是要将那么多十分微小的“点”,甚至微不足道,但通过散文作者的妙笔,给人以整体的直观感,能够让人由小见大,以小博大,达到意境深邃,尤如满弓的`弦,具有极强的张力和穿透力。
散文的“面”要求作者注重表现生活的感受,人生的感叹,忆事与抒情性强,情真意切。这才体现出作者的阅历,作者的才情。散文的“面”还体现在散文的语言凝练、优美。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是散文的凝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散文的语言清新爽口,生动活泼,富于韵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如河水潺潺,波光粼粼,如杨枊婆娑,倩影斜疏,是散文的优美。
散文是月下的凝思,具有静谧之美;散文是秋实的采摘,具有丰硕之美;散文是往事的愁畅,具有感伤之切。散文又往往是“水到渠成”,十分合情、合理、合意,没有丁点的拐弯抹脚,毫无生硬与裂缝之嫌。也许,散文的初创会不够严谨、不够细腻、不够深沉,甚至有些急躁、生硬的现象。那么就需要作者静下心来进行润笔。通过润笔,使作品具有美轮美奂和震撼心灵的冲击力,达到丰富素材、作者阅历与创作之技巧的灵肉结合。体现作者“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作者毕生的观察生活、揣摩事物、阅读名著、体验人身、感受世界和思索未来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润笔如同养颜,它除了有思想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折射作者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风。一件作品的润笔,是给作品增色添辉的过程,包括文字的推敲、句式的推敲、段落的推敲,结构的推敲,立意的推敲,甚至标点,层次与韵感的推敲。杜甫诗讲究炼字琢句。他自己曾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写道:“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润笔一篇作品,需要作者具有超常的文学涵养、修养、毅力、闲熟、耐性、坚守、精神与超人的境界。
好的散文作者要善于另劈绝径,敢于探索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给人以不同的视角侧面。即便是前人走过的路也要探究出前人所没有探究过的领域与所试图掩盖的事实真相,揭示前人没有触碰的话题与隐含的真理,探索前人成果背后的跌宕故事与曲折心迹,透过表象去揭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去挖掘其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此人非此景,此景非此情”。“时过境迁,人云是非”。散文作者总是联想丰富,文笔挥洒自如,极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把复杂的人和事放在每个时空里,有的随意点染,有的泼墨描绘,错落有致,色彩斑斓。
优美的散文是“点”“线”“面”的糅合,如果克服掉单薄、贫乏、生硬和唐突的短板,就会使文章气势浩大,摄人心魄,就会呈现波澜、跌沓的壮观。优美的散文也是智慧、功底与人生阅历的立体筑构,更是作者心灵的永生。
康定斯基《点线面》作品如下:
康定斯基点线面作品分析如下:
今天,艺术家的创作已经上升到精神表达层面,不再受制于客观物象。艺术家不必用鲜**去表现柠檬,或者用湖蓝色映衬天空,也无须在世俗情感的推动下才萌发创作冲动。
艺术家可以摆脱幻相的束缚,在空白纯净的画布上创作姿态丰富的画面。一旦摆脱了摹写物象这一古老理念,艺术的自由度是无限的。艺术家的眼界,从物象领域和透视框架的三维幻相中解脱出来,真正迈入视觉本身的实在世界,体悟抽象和永恒。非物象艺术作品带领观众渐渐领悟精纯有序的审美和谐,回归心灵的宁静平和,也宣告精神时代的即将到来。
关于康定斯基的介绍如下:
瓦西里·康定斯基(Василий Кандинский Wassily Kandinsky ,1866年12月16日-1944年12月13日),出生于俄罗斯的法国画家和美术理论家。康定斯基与彼埃·蒙德里安和马列维奇一起,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但毫无疑问,康定斯基是最著名的。
他还与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个为时不长但很有影响力的艺术团体——“青骑士”。康定斯基的绘画售价曾近一千五百万美元。索罗门·古根海姆美术馆是康定斯基作品的最大藏家之一。
瓦西里·康定斯基是现代艺术的伟大人物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抽象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奠基人。他在1911年所写的《论艺术的精神》、1912年的《关于形式问题》、1923年的《点、线到面》、1938年的《论具体艺术》等论文,都是抽象艺术的经典著作,是现代抽象艺术的启示录。
在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中,我读到了对通感的创作本体论意义上的阐述:“现在,在心理学领域内“联想”理论再也不能令人满意了。一般说来,色彩直接地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槌,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我想,康定斯基所说失效的“联想”,就是修辞意义上的“通感”;富于意味的是,康定斯基也只能用“好比”来结构。 瓦西里·康定斯基(1866~1944)Kandinsky,Wassily 俄裔法国画家,艺术理论家。1866年12月4日生于莫斯科,1944年12月13日卒于法国塞纳河畔的讷伊。早年在莫斯科学法律和政治经济学,1896年移居慕尼黑开始拜师学习绘画,作品参加过1906~1907年的巴黎秋季沙龙展览。1909年发起建立新美术家协会并任该会主席,2年后又组织《青骑士》编辑部,而导致新美术家协会的分裂。1917年回到俄国,十月革命后任莫斯科人民教育委员。但因其艺术主张与苏维埃政策相抵触,1921年以接受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邀请为理由离开苏联。1933年定居法国讷伊。作品多采用印象主义技法,又受野兽主义影响,被认为是抽象主义的鼻祖,主要作品均采用音乐名称,诸如《乐曲》、《即兴曲》、《构图2号》等。代表作组画《秋》、《冬》均用抽象的线、色、形的动感、力感、韵律感和节奏感来表述季节的情绪和精神。1921年以后因受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影响,创作又由自由的、想象的抽象,转向几何的抽象,代表作如《白色的线》等。在以后的年代,他曾试图把抒情的抽象和几何的抽象有机结合起来,在几何形的结构与造型中,配以光和色,既充满幻想、幽默,也具有神秘色彩。著有《点、线、面》、《论艺术的精神》、《关于形式主义》、《论具体艺术》等,阐述抽象艺术的理论。编辑本段康定斯基的作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康定斯基途经瑞士抵达俄国。1918年十月革命后,他被任命为主管美术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并担任教职,直到1921年。他一共组建了22座博物馆。1920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大学教授。1921年,他负责建立艺术与科学学院,并任副院长。同年底,由于艺术观念的分歧而离开俄国。1922年,在德国被任命为设立在魏玛的著名的鲍豪斯学 院教授。康定斯基这时的艺术活动是频繁的。1909年,“新美术家协会”建立不久,他于1911年又另立“青骑士”团体(所谓“青骑士”,是取自康定斯基和马克出版的一本书和康定斯基的一幅画)。回到俄国以后,继续在积极地进 行上述活动。但由于他的抽象绘画及其理论与苏维埃政府提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矛盾,才离开俄国而去柏 林。1926年,他发表了第二部论著《从 点和线到面》。这部著作中,康定斯基进一步把纯抽象因素作了想象的分析,说横线表示冷,竖线表示热,等等。1910年,他画的《构图2号》,还只走了一小步,骑手和其他人物虽已变成了一些色块和线条图案,然而画面的空间仍有自然形态。后来,他开始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 如“构图”,“即兴”、“抒情”等,即与音乐相类似。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 动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情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这一幅《构图—7号的初稿》已使我们领略到这时期的思考方法。 画上色彩狂乱,红、黑、蓝、黄飞速地交 融着,热情奔放,尽管如此,观者仍能 找到画家形象思维中的某些痕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抽 象画重在表现“内心的和本质的”感 情,轻视以前那种表面和偶然的东西。他说他要表达“更优美的感情,虽然这 种感情是莫可名状的”。他非常喜欢用 “构图”这个词,他觉得这个词更为“神 圣”。1914年,他画了第一幅《即兴》,并运用水彩颜料。这幅《即兴》,已多少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表现了。康定斯基是一个神学理论的信 徒,其实他讲不清自己的理论。但他相信,艺术在某些先验的意义上,能够纠正知识。对这一点他似乎十分坚信。他 说:“艺术所赖以生存的精神生活,是一种复杂而又确切的,超然世外的运 动。这种运动能够转化为天真(Simplicity),这就是人的认识活动。”1921年后,康定斯基的抽象作品 明显地带有他在俄罗斯的那个时期的影响,变得接近几何形状了。早期一系列即兴作品中那种诗意的流畅,被建 筑师的曲线板和丁字尺画出的一种新 的、光边的、有规律的圆形所代替。以后这种精确的新风格有时也趋向柔和,但康定斯基的审美观中始终保留 着几何图形。《构图-7号的初稿》作于1913年, 78×100厘米大,现归瑞士伯尔尼一私人(Fellxklee)收藏;《即兴》作于1914年,124×73厘米大,现藏德国慕尼黑国立美术馆。编辑本段康定斯基的艺术风格 康定斯基于1911年脱离慕尼黑新艺术家协会,而成立青骑士社。“青骑士”一词,产生于这年初冬康定斯基与马尔克的一次闲谈。康定斯基曾在其《自传》中回忆道:“我们都喜欢蓝色。马尔克喜欢马,骑士则是我的主题。我们两个很自然地说出‘青骑士’的名称”。在青骑土社中,康定斯基是最核心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早年曾在莫斯科大学攻读法学和政治学,曾受聘为俄国一所大学的法律教授,也从事过业余的人种志研究。他精通音乐,还系统钻研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信奉通神学和通灵术……。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貌似斯文冷静而性格内向的俄国人,竟象凡高一样,内心总是燃烧着炽热的感情之火。这位极度敏感的艺术家,能在那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五颜六色之中,看见音乐的节奏与旋律。这使人油然想到诗人兰波——兰波能在字母A中想象出黑色的苍蝇。 康定斯基的绘画,在1910年转为彻底抽象之前,主要趋于野兽主义的风格。 他1896年从莫斯科来到慕尼黑之后,便全身心投入前卫艺术运动中去。他曾在巴黎渡过数月,在那里接触到印象主义、象征主义、野兽派及立体派的绘画。这对于他日后抽象绘画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必要的启示。 他认识到色彩在绘画构成要素中占有首要地位。他发现高更和凡高的画尤其将色彩的表现放在首位;在这两位画家那里,把草地画成红色,要比将房子或人体变形容易得多。他还领悟到,色彩与线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他也许对修拉在此方面的观点有过专门的研究。事实上,修拉的有关绘画不同要素(色彩、线条、调子、构图、节奏等)的理论,几乎预示着某种抽象艺术。因而,康定斯基在他早期的绘画中,特别强调色彩的表现力。他以浓重而明亮的色彩来表现自然风光,表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抒发其浪漫、诗意的情怀。编辑本段康定斯基的作品分析 康定斯基在 1910 年创作了第一幅抽象水彩画作品,此画被认为是抽象表现主义形式的第一例,标志着抽象绘画的诞生。在这幅画中,我们看不到可以辨认的具体物象,画家摒弃了绘画中一切描绘性的因素,纯粹以抽象的色彩和线条来表达内心的精神。这是康定斯基与其他画家的不同之处,也是他用一种新的创作方法试验的第一幅作品,不同于以往他所创作的任何作品,成为他创作的新起点。他认为艺术创作的目的不是捕捉对象的外形,而在于捕捉其内在精神。因此,他一直努力试验摆脱外形的干扰,尝试用水彩和钢笔素描的效果来揭示对象的精神。这幅画就是他试验的结果。在画面中,除了一团团大大小小的色斑和扭曲、激荡的线条以外,我们几乎看不到其他东西。画家还用淡淡的奶油色打底,造成了一种如同梦幻般的效果,而笔触又是轻盈和快乐的,一切都没有规则性,似乎是在精神世界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却又无法清晰地辨认出来。 在他的绘画中,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如同音符般的因素存在,有一种与音乐相通的气质。他认为现有的绘画方式无法表达他内心的感受,他需要一种纯绘画,看时应像听音乐一样具流动性。当绘画从具象走向抽象,光靠绘画本身是不能为大家接受的。新的画风应该有新的欣赏标准。这时候理论与创作就起到同等重要的作用。他曾说过: “ 一张纸上盖满按照某种次序排列的色彩与线条,在不懂的人的眼里,等于是一张白纸。 ” 他必须说出这么一幅作品创作的缘由。他开始借音乐标题的方法来提示自己的潜在意图,如 “ 构图 ” 、 “ 即兴 ” 、 “ 抒情 ” 等,即与音乐相类似。通过线条、色彩、空间和运动来传达艺术家的感性意识,不再参照自然物。 康定斯基在 1913 年创作的《构成第七号》可以称为是一支音乐狂想曲。这是他作品中画幅最大的一幅,也是超越他以往其他作品的杰出成就的作品之一,因此用 “ 狂想 ” 来形容也不为过。初看这幅画时,给人的感觉是异常迷乱,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康定斯基构图的技巧,因为画面中有着无数的重叠和变化的布置。并且每一个形体都有着自己的法则,每一个法则又在这个整体中发挥着强大的冲击力,使画面本身充满着律动感,又如同一部伟大的交响乐。在画面中较为突出的是,画面中央出现的黑色的点和线,像旋风一样牵动着整个画面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倾向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