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情感忽视的人如何终结恶性循环?
如果你经历过情感忽视,现在已为人父母或计划养育孩子,请仔细阅读。
一、首先,解决作为父母的负罪感:
1、很多父母在养育中会怀疑自己的对错,从而产生负罪感。负罪感会影响健康的家庭教育。
2、有负罪感会影响我们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有负罪感时很难拒绝孩子,会加剧负罪感。孩子发现父母自我怀疑,将知道如何利用它。
3、取代负罪感的应是对孩子负责的坚定决心,同时要明白没有完美家长,犯错很正常。
4、养育孩子尽量遵循建立自我约束力的规则。做错时别对自己太严厉,会消耗自身能量,变得更脆弱。你在改变自我时已经比你父母做的更好了。
二、其次,你已经做出改变的情况下:
1、根据我整理的改变方法练习,且已经做出一系列的改变时,孩子可能已感觉到变化,这对他有积极影响。如果孩子没意识到,他只在你拒绝他时做出反应,也不是坏事。
事实是:孩子意识到你更重视自己的需求,他也会开始关注、重视自己的需求。
2、孩子要适应你的改变,或者你要面对自己之前已经对他造成情感忽视的影响。当孩子有相应反应时,先问问他此刻感受,像你关怀自己一样。然后温柔、坚定地回应他。
例如:"宝贝,我知道你不习惯我在这件事情上拒绝你。不好意思,我知道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比较难受。"等等
三、最后,去识别面临的挑战:
要了解被感情忽视的自己是如何影响孩子的,就去看当时情感忽视是如何影响自己的。根据“被情感忽视过的人的10个特征”聊起:
1、空虚感——用好的情感联结弥补
来源于儿时与父母情感接连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缺失。孩子成长时有足够长久、高质量的情感连结,成年后才不会有空虚感。自己拥有的东西才能给到孩子,因此好好实践"改变计划",变成情感上更通融、更能表达自己、有更丰富意识的人。
2、反依赖——相互依赖
相互依赖是人之间最理想的平衡状态,指的是双方各有健康独立的自立能力,但有些事也会依赖对方。孩子需要你时,你在身边越多,他越能建立起相互依赖的平衡。
"在身边"是你能和孩子有情感连接,关注孩子,知道他何时需要帮助,同时能恰当的给予反馈,适度帮助。
3、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强大清晰的自我认知
注意到孩子自然产生的喜欢与厌恶、自身优势与劣势,记下来并且给孩子建设性的反馈,这样能让孩子内化一个真实的对自己的认知。相应的是我们练习的各种"改变表格",只是我们是自己帮助自己整理,总结罢了。
4、对自己毫无同情心——同情心
"反向黄金法则"运用在这里是:"像你希望以前父母对待你的方式一样对待孩子。"应用在孩子身上时,应是观察孩子,看到孩子对自己太苛刻时做出反应,告诉他已经尽力了,不应该把脾气都撒在自己身上。
等孩子会内化些方法。自我同情篇的第四大原则"建立一个有爱、坚定的内心声音"的方式同样适用于孩子。
5、负罪感、羞耻感——健康的自我接纳
接纳、承认孩子的情绪。经过"改变表"的练习,你能对自己的情绪感到更加舒服、有掌控感。现在,试着去容忍孩子的感觉,即便你觉得孩子的感觉是多余、错误的。
6、自责——原谅
原谅是自我同情的最后一步。孩子犯错时,你可以用同情心规则帮他理解错误的哪部分是自己的问题,哪部分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这样客观的分析在嗯那个让他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应对错误,如何改正错误,不再犯第二次。然后,帮助孩子原谅自己,不再纠结于此。
这也能教会他从中解脱,以健康的方式去承担适度风险,同时保持自己的自尊和自爱不受到损害。
7、致命缺陷——讨人喜爱
致命缺陷是孩子缺少来自父母积极的感情和关注导致的。我们被问到父母是否爱我们时,会回答"我知道他们是爱我的",这就是问题所在,应当是感觉他们是爱我的。
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对孩子传达关怀、温暖、享受孩子的个性的感觉。或许对我们来说很难,但当我们直面内心确实的东西时,这些缺失反而不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8、不会关爱——付出和关心
"关爱是带着温度的照顾,必须和关怀一起呈现。"如果你注意到孩子看起来很难过,自发的给他一个拥抱。如果觉得他不开心,尝试着问问他是否还好、遇到什么问题了。
我们需要大致知道孩子的感觉,再帮助他了解自己的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接纳、承认他的情绪,他会感到自己被关爱着。
9、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我控制
有条理、和清楚的规矩,做事情有合理和可以预测的后果。教会孩子这些是很重要的,我们要给孩子一些需要遵守的规矩,可以贴在冰箱上,可以开家庭会议宣布。但不要毫无理由地修改。孩子需要清楚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是怎样的。
10、述情障碍——了解自己的情绪
1、关注、察觉孩子的感觉。
2、努力去感受孩子的心情。
3、替孩子用文字表述出来,并教他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4、使用纵向提问的技巧,帮助孩子理解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
5、让情绪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让孩子知道情绪的价值和重要性。
01 建立情感"联结",形成"联结式"陪伴
比起物理上(如距离、时间)的陪伴,大多时候人们更希望有心理上的陪伴,孩子也不例外。情感"联结"就是指父母与孩子之间心理上有联系,即使相隔两地,孩子也能感受父母在陪伴着自己。这样的陪伴是高质量高效的"联结式"陪伴。
"联结式"陪伴是父母们陪伴孩子三种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陪伴。
第一层次是"假装式陪伴",仅仅是"陪"着孩子。
这样的陪伴在生活中我们很常见,比如孩子想爸爸妈妈带她去公园玩,爸爸妈妈答应了,但是到了公园孩子在一边玩沙子,家长在一边玩手机或者思考事情。这是因为很多父母以为,"我在这里看着你"就等于"我和孩子在一起"。
然而,物理距离并不能代表心理距离。人在心不在,有陪无伴,并没有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妈妈/爸爸和我在一起"的感觉。只陪不伴,父母花了时间,却不走心,这种陪伴只是父母的心理安慰。
第二层次是"负重式陪伴",把陪伴变成了教育专场。
这类父母,付出了时间,也付出了精力,而且他们一般都很有责任心。他们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但往往表面上是陪玩,心里想的却是怎样改变孩子。一边陪孩子玩,一边不停挑剔,纠正孩子的行为。比如我妈妈和妹妹下跳棋,总在说"你应该这样走,要考虑周全"等等之类的话,妹妹听得已经不耐烦了便不再找妈妈下棋。
为什么想改变孩子?因为他们看不见自己孩子的真实存在,只看见头脑中想象出来的"正确"的孩子,还要让孩子朝"他"靠拢。
本来是玩乐的时间,却被条条框框限制,孩子当然不愿意和这样的父母一起玩。这种陪伴,更多是带给孩子压力而不是轻松愉悦。
第三层次就是"联结式陪伴",高效且真正的陪伴。
这样的陪伴时间不一定长、彼此距离不一定近,但是孩子真正感受到父母的陪伴。这是因为这样的陪伴父母是花了心思、全身投入地陪伴孩子,不像前两个层次。这样的父母会和孩子拼乐高,各自创造小天地;这样的父母出差了每天都会和孩子打电话互动玩游戏。
像著名主持人每天都会很忙,但是她会在固定时间把所有事情放下,回到家中和孩子一起拼图、打闹,给他们讲故事,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感受,认真听孩子诉说。即使在外出差也常打电话回去和孩子交流心声。
再比如,我们睡前会给孩子讲故事,第一种陪伴就可能是放音频或者简单读下故事,第二种陪伴就是边讲边说大道理,第三种陪伴就是进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听孩子说"我是公主,这些娃娃是我的小矮人,我和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和孩子说"那我是皇后,爸爸是父皇"的话。
联结式陪伴既是肢体语言上的表达,像给予孩子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拥抱,更是彼此敞露内心的情感流动。
02 用心和情感,做到"联结式"陪伴
英国著名儿童教育家Sally Ward也明确表示,爸妈完全不需要因为工作陪不到孩子而感到不安。唯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固定时间段的陪伴,如果是高质的,只要一天有30分钟也许就够了。
同样的,想做到"联结式"陪伴,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用心和情感,就可以有多种陪伴孩子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三个指标参考:
参与度的重心偏向。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热心参与,但主角一定是孩子,这样能避免进入上面说到的假装式的陪伴和负重式陪伴。
既然孩子是主角,父母也应该放下手机和工作找出一个固定时间,认真陪伴孩子,热心、积极主动陪伴孩子,不要以方便自己为主。如果有着急的事就把事情处理好再陪伴孩子,一心二用的陪伴孩子能感觉地到,不旦不能高兴反而感到失落。
不只是晚上的时间,早上起来的时间也是可以陪伴孩子。仅仅是一顿早餐,也可以和孩子聊聊一个有趣的话题,或者最近的感受。又或者在早上的半个小时内,陪孩子读书、听音乐等等。如果有条件的话,父母们可以缩减通勤时间,或者由一方带着孩子到一方上班地方吃个午饭、一起逛逛书店和超市。
既然孩子是主角,那么就以孩子为主导,父母不要太紧张孩子这一点玩耍或者聊天的时间,相信孩子能在陪伴中有所成长。所以孩子玩的时候不用太过注意引导,因为太过用力引导就会变成控制孩子,这样的陪伴就好像枷锁一样捆绑孩子令孩子窒息。
比如面对孩子的想法,不评价对错,而是客观说出自己的想法;面对孩子的游戏,以孩子的角度看待并投入,少些大道理和说教等等,有意识简单引导下就可以了,这个引导以"善良"和"正义"为主,或者对孩子可能出格的行为先约法三章,温和地与他设定界限:不伤害他人和玩具。
像一位母亲陪四岁孩子玩过家家游戏的时候,每次孩子沉浸在他的搭建的城堡里的时候,他的妈妈让他给自己分配个角色任务,然后叫妈妈这个角色去做什么事,有时候为了更加地贴近人物角色的需要,妈妈还会和孩子去做些服装需要的道具,像里面给小娃娃穿的衣服他们就用孩子穿过的旧衣服去改造缝制,真是别出心裁。
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求因个体而异,有些人可能更需要情感支持和寻求情绪价值,而有些人则可能更强调实际行动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情绪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方面,它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互信和良好的关系,并帮助我们克服生活中的挑战和艰难。无论你的个人需求是什么,你都应该明确自己的需求并在适当的时候寻求情绪支持和情感连接。
在现代社会中,因为人们日益忙碌的生活方式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人际交往常常比以往更加分散或虚幻。在这样的环境中,寻求情绪支持和情感联结变得更加重要。保持人际关系的牢固和稳固,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身心健康和快乐,也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挑战和难题。
作为女性,你可能更注意情感联结和情绪支持,因为女性往往更注重一个人的感受和情感,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行为和表现。然而,无论你的性别是什么,建立情感联结和寻求情绪支持都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处理情感困境,增强你的自我价值和信心,让你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从容和坚定。
当你面对情感困境时,寻求情绪支持和情感联结可以帮助你减轻负担,减少孤独感,提高幸福感,以及促进心理健康。对于女性来说,情感支持可以来自家庭成员、朋友、恋人、配偶以及情感咨询师等不同方面。在建立情感联结和寻求情绪支持方面,你可以:
1 真诚和坦率地沟通自己的情感需求,让别人知道你需要什么样的情感支持;
2 寻找那些可以与你共情、理解和支持你的人,并与他们建立更深入的关系;
3 在情感困境、挑战和难题中寻求情感安慰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
4 借助社交媒体或线上社群与其他人联系,以建立社交网络和社会支持。
最后,无论你的情感需求和支持方式如何,都要记得,建立情感联结和寻求情绪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你增强自信、提高幸福感,以及促进心理健康。
情感联结,就是学生们相信学校里的大人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并将他们作为个体来关爱。学生需要感觉到他在学校有“归属”。七种因素影响着学生们对自己学校的积极依恋:有一种归属感,并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分子喜欢学校意识到老师们是支持和关爱自己的在学校里有好朋友致力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学业进步相信学校的纪律是公平和有效的参加课外活动詹姆士•滕尼博士做过一个实验,调查校长,“你关爱你的老师吗?”校长们说非常关爱,然后,滕尼博士调查老师们,发现他们感受到的来自校长的关爱微乎其微。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调查依然这样。爱传递出了问题?联结的问题。正面管教运用鼓励解决问题——而不是惩罚,在没有威胁的环境中,帮助他们理解其选择带来的后果让人们感觉到关爱。老师卡特•贝顿说:“在你能触及头脑前,必须先触及心灵。”一句道出情感联结的重要,孙云晓也有说,有了好的关系,才有好的教育。书中对情感联结的态度和技能,有如下方法:倾听并认真对待孩子们,进行一次野外旅行、欣赏独特性、用你的幽默感尽力情感联结、通过尊重学生的课外兴趣来建立情感联结。关系,只有一步步改善,而不是完美。抱着尽善尽美的心态,拥抱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哦。
金句
1在你触及头脑之前,必须先触及心灵。
2用另一个人的眼睛去看,用另一个人的耳朵去听,用另一个人的心去感受。目前对我来说,这是对我们所说的“社会情感”可以接受的一种定义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情感联结,就是学生们相信学校里的大人们关心他们的学习,并将它们作为个体来关爱,也就是说为了取得成功,学生们需要感觉到他们在学校里有归属。
在纠正孩子的错误之前,首先要跟孩子建立情感连接,让他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相信老师是爱着他的,这样,老师的纠正才不会变成在“找麻烦”。
在班级活动中,应该怎样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呢?
班上有个孩子,每天都特别喜欢跟我分享他的事情,比如他得到了一份新的玩具,比如数学老师表扬他了等等。通常情况下都会跟他聊一聊,谈一谈他的感受,但有时候可能比较忙,就会比较敷衍地回答:“好的老师知道了,你先回座位好吗?”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敷衍让那个小男生觉得有些失落,下次他告诉我的时候,要积极的回应他才行。
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一些集体出游的活动,孩子们带上零食互相分享,一路上互相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每次出行回来都非常开心,感觉彼此的关系有拉近了一步。
班上有个孩子特别喜欢画画,喜欢到什么程度呢?经常会一不小心就偷偷地画起来,凡是他经手的课本,练习册,本子,上面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小花、小鸟、卡通等的图案,每当他走神在本子上画起来的时候,我都会走过去说:“哇,你画得真好看呀,等下课了再教教老师怎么画好不好呀?”然后他就会收回注意力,认真听课,等下课了再跟我讨论各种卡通图案该怎么画。不过我的画画水平至今仍没有什么提升。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比较普遍适用的方法,还有增强幽默感,追求改善而不是追求完美等等,但是所有的技巧都是死的,只有在爱的基础上来运用技巧才能有所作用。
前面我们讲了亲密关系中不良的沟通方式,讲的是怎么解决问题。可亲密关系不只是解决问题,还有培养感情。
接下来我们讲两种增进感情的沟通方式:
一种是创造两个人的情感联结,另一种是增加两个人的情感储备。
本篇来讲, 怎么创造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结。
有些夫妻吵得很激烈。当一方最终说出“其实我还是爱我老婆的”或者“我还是爱我老公的”时候,他的伴侣会忽然变成另一种神情,脸上会开始有神采。
说“爱”是很难的。
当你承认自己在心里需要对方、依赖对方、承认对方重要的时候,也就给了对方伤害你的权利。
有时候,你宁愿提醒自己那个人不重要,也不愿意说自己其实很需要他。
可是,承认自己需要对方,是彼此产生联结的开始。
这确实意味着某种程度的失控,因为你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反应。而这种失控,又强化了人对关系的怕。
对爱的渴望,让人想靠近亲密关系;而对被抛弃的恐惧,又让人想远离亲密关系。
当亲密关系中的一方对关系感觉到安全的时候,对爱的渴望让人想要向对方敞开心扉,寻求联结。
相反,当亲密关系让人感觉到不安时,内心的怕就会让人陷入到防御的状态,封闭自己,以免再次受伤。
那些争吵的夫妻,他们有很多消极的沟通方式,这些争吵都会导致联结的中断。
可 在亲密关系中,不能以真实的情绪和面目示人是一件很累人的事,这个难度不亚于在一个充满危险的地方当卧底。
很多人以为,脆弱是没用的东西,是弱小的表现。可是 在关系里,能够袒露脆弱的人,反而是最勇敢的人。因为这样的人能够去面对那种“对方如何回应我和接纳我”的不确定。
不仅如此, 在亲密关系中,脆弱是联结的信号,它代表了信任和接纳。
有个女性在讲述自己对另一半的幻想时说:
“我希望他在外面英勇杀敌,像个盖世英雄,回到家能够跟我讲讲他的害怕,到我这里疗伤。”
其实这也是每个人对家的幻想。 在外人面前,你需要表现得坚强,可是在家里,你需要表现得真实。
那什么是依恋关系中的脆弱呢?比如这些话:
“我很孤独。”
“我很想你。”
“当你怎么样的时候,我很怕你离开。”
“那天发生了什么事的时候,我觉得你不再爱我了。”
“我在你面前自卑极了。”等等。
当然,每个人表达这些脆弱的说法都不太一样。但是,当你能够把这些脆弱说出来的时候,你就已经准备好跟对方讲真心话了,你已经准备好了跟对方联结。
可以说, 判断两个人有多亲密,是由在多大程度上,他们能够分享彼此的脆弱来决定的。
有个朋友,他妈妈总是会唠叨,可爸爸几乎从来不还嘴不生气。有时候实在被唠叨烦了,也就嘟囔几句了事。
有天他就问爸爸:“妈妈每天这么说你,你怎么受得了。”
他爸爸却说:“你别看你妈妈这人表面强势,她其实特胆小。她一紧张,就要开始唠叨了。我早就看出她胆小了,所以每次都让着她。”
能看到妈妈强势和唠叨背后的脆弱,就是这个爸爸的高明之处,也是他们夫妻一直很恩爱的秘诀。
如果你学习了前面的篇章,就知道这是一种典型的追逃的沟通模式:《为什么TA总是越来越沉默?》而幸好这个爸爸做的很优秀。
很多人不习惯直接提出需求,却习惯躲在抱怨的背后,指责对方不懂自己的心思,没有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个朋友跟我分享她的经验:
“以前我过节过生日,想让老公送礼物给我,但我总是不说,想等着老公自己觉悟。但是他每次都没什么表示,我就很生气。后来我慢慢学乖了,每次过节之前,我都会跟他说:喂,我过几天要过生日了,我还缺块表,你是不是要表示表示?然后老公就会笑笑,到时候就会帮我买。有时候不仅买我要求的,他还会买点别的,我就会更高兴。”
我就问她:“人家都是觉得老公主动送礼物才浪漫,你要求来的,不会觉得少了点味道吗?”
她说:“不会的。我要求了,他会记得、会答应,这就是在意我。”
像“要礼物”这些需要还是容易表达的,有些跟依恋相关的需要,就非常难表达。因为它太重要,人们太害怕被拒绝了,以至于很多人会提前摆出防备的姿态,来应对可能的拒绝。
前面文章中讲过一个例子,说的是妻子抱怨老公各种事情。可是当我说:“你真正需要的,是不是让老公多陪陪你?你为什么不能直接跟他说呢?”这个时候,这位妻子就变得非常扭捏。
因为怕被拒绝,所以很多人选择用抱怨,包装自己的需要。
另一些需要很难说出口,是因为它背后有人对关系更深的纠结。
《相爱相亲》里有一段情节是:丈夫给妻子买了一辆车,丈夫说退休之后带着妻子走天涯。
妻子坐在新车里,最开始还不相信。后来回忆起了他们的过往,妻子说:“我昨天做梦,梦见一个男人的脸,我怎么认也认不出来。后来我想起来了,那是年轻时候的你。”
说完妻子就开始哭,丈夫就在旁边乐。
妻子说:“你每次都这样,我越难过,你越开心。”
丈夫说:“你在乎我,我当然开心了。”
然后,妻子说:“以后不许让王太太坐这辆车!”
**里这个丈夫是驾校司机,王太太是丈夫的学员,也是隔壁邻居,比妻子要年轻漂亮,所以妻子一直都很在意。
可是 这种妒忌也是一种需要,需要的是确认丈夫只对自己一个人好。但这也是很难说出来的。
你看,妻子表达这个需要之前,用了那么长的铺垫,妻子要很确信丈夫是在意自己的才可以。可是, 如果把难以开口的需要埋在心里不说,或者借用其他容易说的事情来表达,都无法有效地创造彼此的联结。
有时候, 我赞同夫妻从他们的纠纷中跳出来,把不良的沟通方式当作两人共同的敌人。我建议他们给不良的沟通模式取一个名字,讲讲这种沟通模式是怎么危害了他们的感情。
这样,夫妻就有一种站在一起,同仇敌忾的感觉。一旦他们能把沟通模式当作外在于他们的敌人,那他们就能够相互配合解决问题,这反而能够增加他们的联结。
什么时候,你感觉到你的伴侣和你是有联结的?
当时你们做了什么?
下篇,我们讲讲怎么沟通,可以增加伴侣的情感储备。
真的有感情淡漠,生性凉薄的人。他们可能只是更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我的男朋友说他爱我,但我感受不到他的爱意”“当我试图跟我妻子讨论一个很正式的问题时,她经常会变得莫名的沮丧、困惑。”“我们的感情很好,一切都很顺利,但似乎缺乏某些特别重要的东西”在咨询室内,我们常常听到上面这样的抱怨。更多的时候(但不是绝对),这些抱怨来自于这样一个群体:即ta们的另一半——此时可能是男女情侣,也可能是已婚的丈夫或妻子,在童年时期遭受过情感忽视。即: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CEN:儿童期情感忽视)。
儿童期情感忽视源自于一个人的孩童时期。同嘉奖、虐待或创伤不同,这是一种难以被看见或者被记住的影响因子。它是隐形的,它代表着父母在回应孩子情感需要时的失败。在这段时期,父母向孩子传达了一个敏感而强有力的信息:
你的感受不重要。
Your feelings don’t matter
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习惯“隔离”自己的真实感受,以防止干扰到父母。由于情感长期受到“压制”,这些孩子就无法习得一个重要的技能:即定义、理解、忍受或是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如果你的另一半曾有过儿童期情感忽视的遭遇,那么和你相处时,ta很可能缺乏忍受冲突、表达需求的能力,你们之间也会缺乏更深入的情感联结。
无论你们有多爱对方,你都能感觉到两个人间那一道深深的鸿沟。
无论你们在一起多久,你都能感觉到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孤独。
遭遇过儿童期情感忽视的人,往往有着如下表现:
TA似乎总是误读自己的情绪。比如,当ta明显很愤怒的时候,却说,“我不生气”。当明显很伤心的时候,却说“我挺开心的”;
TA也会常常误读你的情绪,孩子的情绪,或者其他人的;在描述自己的感受时,TA的词汇非常匮乏;
TA无法忍受一场带有冲突、争执与不安的谈话;还常常因为某些不明显的原因而显得很烦躁;
面对你的抱怨或某些不开心的情绪,ta不断地强调自己在这段关系里很幸福很开心;TA似乎一直意识不到,你们两人的关系里缺少了某些关键因素(情感联结);
好消息是,遭遇过儿童期情感忽视的人,是能够被改变,被“治愈”的。
首先,你需要尽你所能地学习“儿童期情感忽视”的相关知识。
当你感觉到你对“儿童期情感忽视”已经有了更好的认知后,你就可以告诉你的另一半,为什么你在这段关系里常常感到不开心。你需要尽自己最大所能地向ta解释什么是“儿童期情感忽视”,为什么这种问题会对你们这样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关系产生影响,为什么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
其次,要求你的另一半去了解“儿童期情感忽视”。
告诉ta这对你非常重要,告诉ta你很爱ta,你希望ta能正视并关注这个问题。一般而言,遭遇过“儿童期情感忽视”的人都会对别人真实的痛苦比较同情,因此你不必隐藏你的要求。让ta看到你正因为这些困扰而痛苦,但不要以责怪、控告或是挑战ta的方式。坦诚而开放地表达你的情感和需求,但此时一定要保持同理心,你要认识到,这些要求对他而言其实是很艰难的。
接着,当你心爱的ta开始尝试了解“儿童期情感忽视”时,一定要向他表达你的感激之情。
在ta开始面对过去那些隐形的“创伤”时,ta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开放、积极地同ta交流。
最后,和你的另一半一起学习,阅读专业的书籍。
比如如何在亲密关系中处理“儿童期情感忽视”问题,掌握更多实用型的技巧。这会帮助加深你们的关系,教会你们更多更好的交流与沟通方式。
此外,当你在和ta一起面对、处理这些问题时,如果你遇到了更多的困难,也可以试着寻找一个家庭治疗师。专业的咨询师更了解“儿童期情感忽视”,也深谙各种技巧来处理家庭中的各种问题。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你们可以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
需要记住的是,对于究竟在哪里出了问题,你的另一半可能和你一样困惑。当你尝试着和ta一起来处理这些问题时,你正在把ta的那些情感“邀请”到你们的关系中,你正在改变那些ta在童年时期接收到的痛苦信息。此时此刻,你正用你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代替了它们。
这个信息是充满了爱、治愈与联结的。
这个信息是:
亲爱的,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
Your feelings matter to me
文|小淘气鬼日记
我女儿和儿子两个人相差一岁,我没有来得及问一下女儿的意见老二就已经来临。对于弟弟的到来,女儿也是似懂非懂,随着两个孩子年龄的增长,女儿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上多了一个玩伴,两个孩子相伴了三年,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很深。
很多人因为二胎的到来,把大宝推给奶奶带或者是给姥姥带。我没有这样做,尽管二宝出生了,我依然把大宝带在自己的身边,我唯一后悔的就是坐月子的前20天让大宝跟着奶奶睡觉。不是因为奶奶带的不好,而是,我看到女儿看我的眼神变得陌生了,我很心疼她,也很自责。所以,月子没有做完就让女儿继续跟着自己睡觉。
怀二胎时,女儿一直在我身边没有离开过,我会给她讲一讲肚子里的小宝宝,胎动时会让她摸一摸,当她感受到我肚子里的小脚踢到她的手时会很开心的笑。
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女儿很好奇的跑过来,我让她拉拉弟弟的手,女儿充满好奇的看着这个小小的人一直笑。我告诉她:“这就是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
我之前的一位同事,她前年准备要二胎,但是,好一段时间,她家女儿都不愿意她要二胎。她家女儿5岁了,害怕自己的弟弟或妹妹给自己争抢玩具、零食。尽管后来同意了,但是,在妈妈怀孕后还是会时不时的担心这些问题。
其实,这是很多想要二胎的家庭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在怀孕期间让大宝与胎儿建立“ 情感 联结”
1、带着大宝去买二宝需要的东西
在怀孕期间,宝妈可以带着大宝去超市购买二宝出生时需要准备的东西,让大宝帮忙挑选,这样,在小宝出生后,如果看到自己挑选的东西被小宝使用,那么,大宝心理会有一种小小的自豪感,这样也会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感情。
我在怀孕的时候带着女儿去给弟弟选小包被,让女儿帮忙挑选了一个,到现在拿出来用的时候,女儿还得意的说这是她给弟弟选的。
2、告诉大宝,小宝想要快点见到自己的姐姐(哥哥)
我怀孕的时候,会给女儿读绘本,讲故事,听儿歌,讲一讲肚子里的小宝宝。告诉女儿肚子里的小宝宝想要快点见到自己的姐姐,想要和姐姐一起玩。女儿总是问我:“妈妈,肚子里的小娃娃什么时候出来和我玩”。
3、让大宝抚摸一下自己的肚子
怀孕后,很多家长不敢让大宝动自己的肚子,其实,这样会让大宝感到失落,失望,然后会想弟弟(妹妹)还没有出生,妈妈都开始不爱我了,会让大宝在二宝没有出生时就对二宝产生了一种讨厌的心理。出生后自然不会对二宝好了,相反的还会动手打二宝。
宝妈可以在自己怀孕的时候让大宝轻轻的摸一摸自己的肚子,特别是胎动的时候,让大宝摸一摸,与胎儿也是一种很好的互动。他们对于妈妈肚子里的小家伙产生一种好奇,想要快点见到宝宝。 我们可以告诉大宝妈妈肚子里的宝宝能听见她唱歌、说话,给宝宝讲话多,宝宝出生后会听出姐姐(哥哥)的声音。
4、让大宝帮忙给二宝取乳名
让大宝给二宝取小名,是对大宝的一种肯定。如果采纳了,会让大宝心里上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也会为此感到自豪,从而促进大宝与二宝的感情。
在怀孕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就要抽空陪陪大宝,不要因为怀孕了,老二出生了,就把大宝推给家里的老人带。 即使要分开,也要给大宝一个适应的时间,让大宝慢慢的接受,千万不可强行让与大宝分离,这样不仅会造成大宝心理上的安全感的缺失,还会让大宝有被抛弃的感觉,导致大宝的性格发生变化,比如变得内向、胆小、敏感等。
1、让大宝与新生儿有互动
出于对新生儿的保护,很多家长会让大宝离新生儿宝宝远一点,因为他们害怕大宝会伤害到新生儿。这样做只会让大宝感到失落,对小宝产生敌意。
劳拉·马卡姆在《平和式教养法》一书中写道:“婴儿头部散发出信息激素,当我们吸入后,就会爱上小家伙,产生保护欲。老大拥抱老小的次数越多,就会越有保护欲”。
所以,让大宝与新生儿有互动,会让大宝爱上小宝,增加两个孩子之间的 情感 联结。
2、改变大宝的习惯要循序渐进
突然转换照顾的对象,孩子一时间很难接受,所以,在转换接送对象的时候要给孩子适应的时间。还有平时生活中一直是妈妈照顾,突然转换了照顾对象,也会让孩子产生影响。
3、不强迫大宝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
有些宝妈会让大宝帮忙照顾二宝,尽管大宝很不愿意,或者是大宝在专注自己的事情的时候让他帮忙照顾二宝,或者是帮忙拿东西。我们要知道,大宝也是一个孩子,他也是爱玩的。当我们想让大宝帮忙时,大宝如果不愿意,我们再另外想办法,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对大宝讲话。
4、不把注意力都放在小宝身上
家里添了新成员,全家的注意力都会放在二宝身上,不再向以前一样先满足自己的要求,所以,大宝会受到打击。
我儿子出生后,我老公没有在身边,但是,我婆婆和公公每天都会带着女儿玩,我也会趁小宝睡觉的时候也会带着女儿玩。我婆婆和公公就说,别因为小的让大的难过。
在南希·萨马林《尽力爱每个人》一书中写道:“你可以做到尽力爱每个孩子,这意味着你能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所以他们不会羡慕别人的带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需要被重视,所以,尽力抽出时间陪陪大宝,如果自己实在抽不开身,就让孩子第二亲近的人帮忙照顾一下。
1、第一次见面时互相赠送礼物
之前,看到林宥嘉发布了一条微博:
想让大宝对小宝表现出好感,在大宝和小宝初次见面的时候互相赠送礼物,爸爸妈妈可以代替小宝买一件礼物以小宝的名义送给大宝。爸爸可以带着大宝去买一件礼物送给小宝。当大宝看到弟弟或妹妹玩着自己送她们的礼物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可以帮助建立两个孩子的感情。
2、多在二宝面前赞美大宝
不管是肚子里的胎儿还是已经出生的二宝,我们都可以故意的讲给大宝听,比如,给二宝说:“宝宝,你看哥哥(姐姐)帮你拿的奶瓶,你有一位疼你爱你的好哥哥(姐姐)”。
我在给儿子换尿布的时候,会让女儿帮忙拿一块尿布,女儿很乐意的跑过去拿过来,然后,我会告诉儿子:“姐姐帮你拿的尿布,你有一个这么爱你的姐姐真好”。女儿很愿意听我夸她,所以,每次都很乐意的帮助我。
3、鼓励孩子们一起玩
很多时候,孩子们在玩耍的时候会出现分歧,比如我女儿和儿子,每天都会出现各自玩各自的 游戏 时间,当然,这些时间我也不会去打扰他们。
但是,我会鼓励他们在一起玩一种 游戏 ,因为两个人玩一种 游戏 会让两个孩子产生互动,交流,共享时光能够为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打下基础。当然,有时候两个孩子会因为这个 游戏 而出现矛盾,但是,没有关系,这也是相处的一部分。
尽管我们不是完美的妈妈,但是,我们要做到尽力的爱每一个孩子,不让孩子感受到失落,多用言语肢体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这样,孩子在相处的时候也会感觉到妈妈是公平的,自然也不会因为缺少妈妈的爱而攻击、嫉妒对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