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蔓讲座:情感经验与教师成长

朱小蔓讲座:情感经验与教师成长,第1张

无锡市蠡园中学,朱小蔓讲座,2015年5月15日,

主题是《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一个多小时的讲座简明扼要。联系陶行知先生的爱的教育,联系当下的生命教育,朱教授的讲座勾勒一个大概的概念框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内在兴趣和热爱,来自于一种联结感的体验,一种重要的自我经验模式。这个和我最近阅读的书似乎有一些相关呢。《遇见未知的自己》《自我观察》《心灵神医》《亲密关系》,都是从建立身心灵联结的基点开始,走向积极情感的累积和负面情绪的澄清。这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自我经验模式的发觉和完善。人在关系之中运转,重新恢复当下教育情境之中缺失的联结感,为生命的成长接种“生命疫苗”(吉登斯)。朱教授引用并且强调了陶行知先生的话,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朱教授指出,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构建一种基于人道的师生关系。价值序阶错乱导致情感矛盾,身心灵生命间发生不平衡,导致认知和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支持学习者冒险,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朱小蔓《情感经验和教师成长》

这两天读了朱小蔓教授推荐的书《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诺丁斯的作品,一名旧时的高中数学老师,一位教育哲学家,一位课程专家。诺丁斯女士的视角比较广阔,她的几个观点值得当下学校教育的实践者们深深思考。人文课程(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程)不应该成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或者说核心任务。面对学生真实的生活,兼顾其未来,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学校最主要最核心的目标。

人的生命是一个身心灵相互联结、依存并且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它自身是不断内部循环的小宇宙。

同时,人的整个生命体又与外部世界、他人发生联结,在种种或远或近的关系(时空)中度过生命,获得属于自己生命的独特感觉和经验。

无论哪个方面都体现:人在关系中才能维持生命作为一个完整体顺畅“运转”,协调发展。

因此,为自己的生命,同时也与其他生命构建起怎样的内部关系?如何看待并且处理这种种关系?——既是道德教育永恒的话题,也是生命教育的价值意趣。

人与其他动物物种都有“生命”,不同的是只有人才有“生活”、有“生活史”,要“过生活”,这是一个从历史—社会—文化视角讨论人之生命的深刻命题。

斯特劳森曾经提出一个“经验之人”的概念。依他的理解不存在一个与肉体存在分开的“纯粹的自我意识”。他顾及到了具体感觉的身体性,而这种身体参与的自我感觉脱如果离开具体的时空(关系)层面是无法描述的。

德国学者费迪南˙费尔曼在《生命哲学》中进一步论证了“作为自我经验模式的生活经验”,认为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经历来表示自我认同的。其中特别重要的认识还有:“生活是获得具体经验的媒介,这种媒介把客观的内容和主观的内容联系在一起”。

生命体内间际以及它们与外界的联结、依存和转化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们可以作为客观知识进行认识,而基于联结感的主观体验则是人的生命现象独有的普遍性生活经验。

最为常识性的诸如:人类婴儿在母腹中觉知到与人、与外物的关联、联结,其发生在个体生命的最初几个月;人在生命终结前最难割舍的,对亲情、友情的感情依恋等等。

人类婴儿最初的联结感是混沌不分的。它渐渐在环境和关系中,在脑发育、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分化出种种我称其为联结感的变式情感。如——与人的亲近感、安全感、依恋感、信任感、同感共受、共情、同理心;——对其他生命物种的怜爱、欣赏和感情移入;——对超越物质、超越当下的憧憬、向往;对高尚、神圣的崇敬、敬畏,对绝美事物的流连忘返;——对知识间的奇妙联系、相似性、连续性的敏感、兴趣、迷恋、专注和追寻;

这种种反应着不同的生活内容,但却有相似结构的情绪情感是人的生命具体经验的表征,它是“被感觉到的意义”,有其内容和形式的“独立性”。它“以一种直接的方式,也就是人不能把主体和客体清楚分开”的方式发生。

虽然长期以来,不能从认识论哲学,从科学形态的心理学,以及从知识—理性—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殿堂登堂入室,但它们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在劳动、学习、交往、艺术审美活动和精神崇拜活动中获得的最真实可靠的自我经验。

如果真的关爱生命就不能不关爱这些生命的自我经验。

因为,当种种变式的主观联结感在生命体内产生,生命的内外关系便呈现出和顺、通畅、惬意、兴味盎然的情绪情感;相反,如果联结感出现阻滞、割裂,它表现为生命的内外关系不畅、情绪沮丧、扭曲、了无兴趣、压抑、疏离、自我封闭、防御和逃避等等的倾向。

而且,它们并不只是人的封闭的内心生活。它们是生命活动最具动力性的机制,影响生命状态,所以又是生命态度形成、稳定为人格、性格最丰富稳定的来源。

其中有两大情绪情感经验对于教育者特别重要,一是积累正面的情绪情感经验,二是澄清负面情绪情感经验。在生命年龄的关键期,在特定的生活情境里,生命中的正当的情感需求得到及时适切的回应,人藉此建立并不断积累、重温安全的、惬意的、友善、信任的经验,这在儿童期和少年期特别重要;她们是人性中的真善美的根,是日后自由飞翔的翅膀,也是现代高风险社会里能够识别和抵御诱惑与恶的生命“疫苗”(吉登斯)

同时,这类正面情感经验保障着个体生命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重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表现出学习创造的勇气、兴趣和意志力。

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支持学习者放松、安全、惊异,敢于冒险、不怕嘲笑和挫折以及情绪专注、执着于兴趣、坚韧等等智力品质。

相反,在不利成长环境及缺乏基本人道(仁爱)关系下产生的负面情绪,尤其在神经脆弱的儿童期,其长期持存造成的自我价值感、自尊心、信任、爱的愿望和能力受损,对其性格、人格、价值认同带来创伤性影响(这会造成人格障碍等等问题);

(人又是个有价值层级的意义系统。当生命的某一需求得不到及时回应,个人感受因身体、气质、偏好及当下情境与心境的不同,价值序阶(preference-hierarchy)容易出现错乱,导致人的情感矛盾、跌宕起伏,不同侧度的生命间会发生不平衡,其中因认知与情感的失调、身心的失调而构成的伤害在人的生命系统中是至为关键的,又是中介性的。因此,一方面,我们希望人在生命幼年、少年时期的正当情感需求能得到及时和适切的回应,以此形成对他人以及共同体的顺畅联结及其信任感,从而可以在正常的体力、智力、交往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感以及亲社会的心理倾向和能力,同时,也通过促进人的理性判断力和意志的增长,使人有条件在价值序阶发生错乱时经由情感澄清而重组生命情感经验,恢复自我同一感,重新达至精神安宁。)

失调的情绪需要经历情感澄清:认知活动和意志力为激活,人的联系感体验被勾连和接续,情绪情感被修复,恢复了自我同一感;生命经过动态搏击、返回平衡态,重新达到精神安宁。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学所关注的生命教育研究和实践最关心的是个体活跃而有意义的主观联结感是否产生了?关心它们因什么而产生?它们是如何断裂和被破坏的?又是如何得以重续的?

综合上面并且结合生命经验:

——生命以及生命关系顺畅,来自一种与己相关的、切己的、合意的生命能量补给(介入);

——这需要一种“热认知”:具有个人境脉的具体化知识;

——而不仅仅是一种“冷认知”,被客体化的普遍知识及其认知形式来救赎生命(包括自我救赎)。

它们是怎样的力量?怎样的知识?怎样认知?怎样的能力?

——梳理人类的教育史,不难发现并一再被证明,那是一种永不消退的教育爱。——优秀卓越的教育家经由个人生活经验、教育活动经历,几点个人体悟,从心灵内部释放出来的见识、智慧和精神;爱自己,爱孩子,爱他人,爱大自然,爱人类正义创造的世界;它是高度综合的情感,不仅是由道德的感性层面发轫的情感,也是身体行为参与,灵性层面把控坚持的信念和信仰。

古往今来,无论东西方,凡是称得上教育家的,皆信奉和践行爱的教育、教育爱的精神;它超越民族、国界、意识形态,也往往超越自己的时代。

——通过爱的力量,在“爱力”、“爱心”中,生命才可能以整全的状态建立更好的自我内部以及与外界他者之间的联结并获得意义。当教育性的关爱之光照射生命,便是一种激活生命,穿透生命关系的伟大力量。

陶行知是中西文化交融,并且走向现代的伟大典范。

办晓庄乡村师范是他“爱的出发地”,“爱满天下”是他风尘仆仆的教育实践,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培养具有真善美人格的“活生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他“爱的彻底”,定格了他完美无缺的生命形象。

他坚信,有了爱,就不得不,为了爱的教育“找线路,寻方法,造工具,使这爱可以流露出去完成其使命”,引用了夏丏尊先生关于池塘改革的观点。

翻译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的夏丏尊先生当年曾经把一些教育改革不能成功的原因评价为,总是企图在改变水池的外形,而忘却了池中最根本的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般。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前苏联(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高度强调教师情感素养的教育家。“真正的教育家向来就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欢乐,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若能从他老师的这些激情中感受到他的真诚,他们就会信任他。”

“教师合理使用对儿童的权利,这是一个重大的创造过程。它要求教师要有善于深入到儿童思想情感世界中去的热忱和善于理解儿童语言的能力。”

美国教育学者诺丁斯倡导“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标志着现代之后,对于教育爱的突破和超越。她强调构建关爱的关系。在爱的觉察、回应和调适中,在榜样、对话、求证的实践过程中相互生长爱的体验和能力,使彼此共同创生和享用道德生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摒弃权威的、静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

教师就应该做一名情感丰富的人,摒弃静态的、权威的、一厢情愿的、单向度的爱,在积极的对话之中敞开自我生命和不断成长,创生一种共同的、享用道德的教育生活。(《学会关心——另一种教育模式》)

故现今时代不要求教师有完美的生命和强大的教育爱力和爱能。但师生的生命状态一定会在教育过程中“出场”和“较量”,师生身心灵的各个侧度的生命样态都会通过情绪情感表征出来。

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情感品质和能力视为教育的爱在生命教育中的“观测点”和“标志物”。(理论到这里收回来了,要画一个圆圈。原来从个体内部,还有个体联系内外的联结很细微的地方发散出来,身心灵,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到身心灵成长的各个阶段,从联结到关爱,再到教育爱,似乎老调重弹了。到后来,增加了双向的,动态的特点。这是新颖的。这里又回到了教师的情感品质和情感能力,又收回来了。)

教师需要具备有关生命现象及其处理的知能条件,但根本上还在于教师自我生命的不断敞开和成长。

——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敞开自己与学科、知识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师生交往中敞开与学生真实的生命联结;

——在与教师同侪分享职业生命的联结、分享跨际知识的联结。

学生联结感的体验:(与知识、与其他生命、与自身,)的建立或破坏,与教师生命敞开的勇气和及习惯密切相关。

在学校中,教师是发现、回应、建构学生生命联结的主导者。这需要教师具备情感表达与沟通的意识和能力。香港田家炳教育基金会《教师情感素质提升行动》项目,以教师情感表达为切入口,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就教师情感表达的表情和语言和行为展开行动研究。

情感表达在情绪能力范畴中更有综合性,更为直观的特点。它包括表情、肢体表达、口头语言表达,书面语言表达,它以情绪辨识理解为基础,有适切回应、对话求证和情绪管理的能力;因此教师的情感素质在本质上源于教师内在的人文精神与修养,但情感表达具有一些显性的可观测的方面,可以通过行动研究加以锻炼和改善。

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需要从长期的单向的、齐一性的要求,转向更加重视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自我经验模式;鼓励教师主动建构有关爱的师生关系,从生命内部生长起敏于和愿意建立积极联结的正面情感经验,以跟进生命教育推展趋势。

如何为教师成长提供精神上、生命性的支持性环境,则是未来一个时期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管理改革需要着重考虑的。

12月和1月,我给贝壳班里的小朋友们做了两次关于情绪的SEL(社会情感)课程,获得了孩子们一致的喜爱。每次进班和他们在一起相处一个多小时,都觉得倍加开心,他们对于“贝壳妈妈”的欢迎和认可,也让老母亲倍加有价值感!

情绪这个主题,是适应性最广的。我给家长的线上线下讲座经常选择这个话题,也给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讲过。

之前在幼儿园小班给2-3岁的小不点们分享情绪,我还记得他们的天马行空,让人惊叹的想象力。这次我面对的孩子们是5到6岁,他们有了一些逻辑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可以稍加深入的加入讨论,同时他们也依然具有非常敏锐的感受力。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只要选择用不同的方式去分享,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第一次的主题是关于认识情绪,我带着正面管教的情绪脸谱,和一些表情进入到班级中,一起来认识多种的情绪。表情站队的环节中,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表示,我今天的心情是——快乐!

接下来,用情绪脸谱来了解更多种的情绪。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不同的小朋友用表情,身体语言去表演出不同的情绪,然后其他的小朋友们猜。通过这个环节,帮助孩子们去扩大他们的情绪词汇,并且去认识到原来人可以有这么多丰富的情绪。

接着就是全场的高潮活动--游戏“冰棍化了”。根据我的命令来“冻住”或者“化了”,化了时各种放松与活动身体,冻住时僵住不动,感受身体各部分的感觉。看看他们的活跃和搞怪吧。有怪兽冰棍,吐舌头冰棍。。这个游戏既能满足孩子喜欢打闹和乐趣的需要,又能与自己的身体联结,获得小朋友们的一致喜爱,玩儿了一遍又一遍,连老师都加入了进来。

认识情绪的铺垫之后,上周我给他们做了第二次关于表达情绪的分享。当我们有一些负面情绪的时候如何做,如何说才是恰当的表达方式呢?

我们从“身体接龙”的热身游戏开始。结合语言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我是xxx",每个人都要与上一个人相关。在家中,我和贝壳经常玩这个游戏,每次我都惊叹于孩子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同时也因为身体的不同搞怪姿态而哈哈大笑。

接下来,我和小朋友们进入了关于负面情绪的讨论环节。我问他们--你们什么时候会生气呢?生气的时候会如何表现呢?

大家争先恐后的说--妈妈让我练琴,不让我玩儿的时候,或者是老师不让我做我想做的事情的时候--默默同情一下学琴的孩子唉。

他们继续积极踊跃--生气的时候,我会很想打人,我会想跺脚,我要大喊大叫,我要哭等等。

我告诉他们,生气,是很正常的情绪,每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我也会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想发脾气的时候,大人们也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小朋友们马上开启了吐槽大门,我爸爸妈妈生气的时候会怎么怎么样。。嗯,这个环节的发言真是相当的热烈。

为什么我们生气的时候会管不住自己的行为呢?我跟他们简单介绍了丹尼尔西格尔的“掌中大脑”模型,大家都很认真的在听,模仿我的手势。

所以,重要的是,生气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做?就像蒙氏教室的原则一样,我们的行为原则,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和不伤害环境的。我邀请贝壳和我一起给同学们读《杰瑞的冷静太空》。读完以后就有小朋友表示,我也要回家去做一个冷静太空。

然后,我们再去引导他们去想,除了做一个冷静太空,我们还可以怎么做呢?小朋友其实有非常多的好点子,他们说我可以去阳台上待一会儿;我可以跟妈妈聊一聊;我到洗手间去玩一会儿水。

我给每人准备了圆形的纸,带领他们来做“愤怒选择轮”,这是正面管教中的一个很好的小工具,每个小朋友都认真的思考,用图画的方式表达出在生气的时候,做什么可以让自己感觉变好。看看他们多么的有想象力--

当我愤怒的时候,我可以做什么?他们画出了愤怒的时候可以吃冰淇淋,愤怒的时候可以画画儿,愤怒的时候可以自己在床上躺一会儿,愤怒的时候我可以去阳台的窗户边儿呆一会儿,甚至愤怒的时候想开飞机去日本。不管是不是都是实际可行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极思考,没有一个小朋友再去画愤怒的时候就打人,就扔东西或者骂人。我相信他们已经收获了很多可以帮助到自己的好办法。很多兄弟姐妹的小朋友,还特别有爱的说,我要回去给我的哥哥也要画一个,我要给我的弟弟也要画一个。

晚上,家长群里发来反馈,孩子们都带回了自己的选择轮,还兴奋地跟爸爸妈妈分享。感觉很欣慰和感动。

情绪管理是一个一辈子的功课,5,6岁的孩子还不能理解那么多的情绪词汇,也不一定能记住我所讲的大脑机制。但他们很享受这个参与,互动,游戏的过程,我相信这已经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情绪管理的种子--

是一种对心理情感进行教育学习的课程

SEL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它可以给予孩子一个真正“认识自己”和“表达自己”的机会;而作为家长的我们,更应该是这场学习之旅的终身学习者!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美国教育界一直推崇 “全人教育”,而SEL关注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是全人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升学生学习成绩

2011年一项基于27万学生的实证研究显示参与SEL项目的学生,其学业成绩提升11%(CASEL 2011)

提升学生、教师、家长的幸福感

学习SEL后学生情绪管理、学业成绩等都提升了,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都更融洽,幸福感明显提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67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