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诗歌,杜甫是如何在诗中表现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

结合诗歌,杜甫是如何在诗中表现其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的?,第1张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扩展资料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诗歌的写作

  初学者怎样学习写诗呢?

  一、捕捉和创造诗的形象

  (一)诗用形象思维写作

  别林斯基早就指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然而他们说的都是同一件事。”(《一八四七年俄国文学一瞥》)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用形象思维。所谓用形象思维,首先指的是深入生活时,要对生活进行形象的感受,形象地体验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

  进行形象思维,要在形象感受的基础上,善于进行形象的捕捉。艾青指出:“形象思维的活动,在于使一切难以捕捉的东西,一切飘忽的东西固定起来,鲜明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象印子打在纸上样地清楚。”因此他说:“写诗的人常常为表达一个观念而寻找形象。” 能捕捉到新颖的形象,也就有了写诗的素材。那么怎样才能捕捉到形象呢?这就要靠灵感。马雅可夫斯基举过一个捕捉形象的例子:大约在1913年,他从萨拉托夫回到莫斯科。

  为了对一个在火车上同路的女人表示他对她完全没有邪念,诗人就说道:“我不是男人,而是穿着裤子的云”。说了这句话之后,他立即考虑到这话可以入诗——但他又担心这句话口头上传出去白白地滥用掉了。那怎么办呢?他十分焦急,差不多有半小时,诗人用许多问题问那少女,直到他相信自己的话已从少女的另一只耳朵飞了出动之后,他才放心。两年之后,他用了“穿裤子的云”作为一首长诗的标题。

  (二)诗是“想象的表现” 亚里士多德说:“诗需要一种特殊的赋予,或其人有疯狂的成分,或者使他容易想象所要求的神态。”雪莱:“一般来说,诗歌可以解作‘想象的表现’。”布莱士列特:“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别林斯基:“在诗中想象是主要活动力量。创作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艾青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 诗人的想象和科学家的想象不同。培根指出:“诗是一门学问,在文学的韵律方面大部分有限制,但在其他方面极端自由,并且和想象有关系。想象因为不受物质规律的束缚,可以随意把自然分开的东西联合,把联合的东西分开。这就造成了不合法的配偶和离异。”雪莱也说过:“诗使它触及的一切变形。”安徒生在他的童话《创造》中写道:一个爱写诗的青年人,因为写不出好诗来而苦恼,于是去找巫婆。巫婆给他戴上眼镜,安上听筒,他就听到了马铃薯在唱自己家庭的历史,野李树在讲故事,而人群中,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在不停地旋转。这里说的其实是,要做一个诗人光凭常人的听觉还不够,还得有诗人变形的眼镜和听筒。所以,我们写诗,既要对生活特征观察得很精确,而同时又不缺乏把这些特征加以变化的勇气。由于变形,诗的形象往往具有象征的意义。例如臧克家的《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这里写的并不仅仅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而主要是写三十年代北方农民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精神素质。“老马”是个有象征意义的形象。

  (三)诗歌形象的创造马雅可夫斯基在《怎样写诗》中对青年作者说:“应该使诗达到最大限度的传神。传神的巨大手段之一是形象。”艾略特认为,创造形象就是“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具体方法很多,例如:虚与实转化;人与物转化;物与物转化;内与外转化;大与小转化;远与近转化;少与多转化;部分与整体转化;历史与现实转化;现实与未来转化等。

  需要强调的是:诗中的诗人形象和景物形象都是为表现情感、情绪、情趣服务的。诗的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离开抒情需要去胡乱堆砌形象,只能损害诗歌。

  二、巧妙地进行诗的构思

  (一)诗的灵感

  构思是诗歌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构思是什么引起的?简单的回答是:创作的冲动——灵感的爆发。

  艾青说:“所谓‘灵感’,无非是诗人对事物发生新的激动,突然感到的兴奋,瞬即消逝的心灵的闪耀。所谓‘灵感’是诗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最愉快的邂逅。”(《诗论》)

  对于一首诗来说,灵感是因;对于客观世界而言,灵感是果。由客观世界获得灵感,由灵感开始创作。这是诗人写诗的过程。在“灵感”爆发之后,创作就进入具体的构思。

  (二)诗的构思诗歌构思十分重要。诗人郭小川在《谈诗》中说:“诗是要有巧妙的构思的。”“你提到了构思,我觉得这是抓住了关键的”。关于诗的构思的内容,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首先关于适合于诗的构思的内容,我们可以马上把纯然外在的自然界事物排除在外,至少是在相对的程度上排除。诗所特有的对象或题材不是太阳、森林、山川风景或是人的外表形状如血液、脉络、筋肉之类,而是精神方面的旨趣。诗纵然也诉诸感性观照,也进行生动鲜明的描绘,但是就连在这方面,诗也还是一种精神活动,它只为提供内心观照而工作。” 什么是诗的构思方式呢?诗的构思方式是内心体验。黑格尔说:“诗既然能最深刻地表现全部丰满的精神内在意蕴,我们就应该要求诗人对他所表现的题材也有最深刻最丰富的内心体验。”“诗人必须从内心和外表两方面去认识人类生活,把广袤的世界及其纷纭万象吸收到他的自我里去,对他们起同情共鸣,深入体验,使它们深刻化和明朗化。”(《美学》第三卷下册,第54页)所以,诗人写诗虽然“并不是每首诗都在写自己。但是,每首诗都由自己去写——就是通过自己的心去写”。(艾青)遵循这个构思方法,在写作抒情诗时,由于抒情的真正源泉就是创作主体(诗人自己)的内心生活,诗人应该只表现“单纯的心情和感想之类,而无须就外表形状去描述具体外在情境”。(黑格尔《美学》)

  诗歌构思的过程包括以下的内容:

  (1)提炼诗情。就是从一般感受中寻觅显示一般感受的独特感受,从共同感受中寻觅表现共同感受的具体感受。如艾青的《自由》。

  (2)选取角度。抒发诗情应选择合适的角度。一般地讲,有两个大角度,一是直抒胸臆,诗人直接站出来抒情,如闻一多的《口供》。用这个角度写诗,应忌空泛,要创造出鲜明的个性化的诗人形象,否则容易直露。另一个角度是象征寄托,借物寄情,借人表意,借景写感。如前边提到的臧克家的《老马》。

  (3)布局谋篇。诗的开头、结尾怎么写,各部分之间如何组成有机的整体,需要认真考虑。这就要思索:在这首诗中,我用什么把诗情串连起来?一般抒情诗,“总是以情绪(感情)的变化的层次来贯穿的。”(郭小川《谈诗》)

  (4)锤炼语言。语言是诗的表现的最重要因素。在构思过程中极为重要。我们将在本章第三节作专门的研究。

  写诗应该重视诗歌构思的技巧。郭小川主张:“没有新的构思,没有新的创造,就不要动笔”。因此,构思必须做到:新、奇、巧。总结前人的经验,有一些技法是可以借鉴的。

  如:象征构思,辐射构思,“道具”构思,借代构思,命题构思,矛盾构思,虚拟构思,反意构思,侧面构思,对比构思,对话构思,等等。

  诗歌的语言

  “诗实际是一种语言”、“作为诗的观念的传达手段,文字这个因素也和用在散文里的表现有所不同,它在诗里本身就是目的,应该显得是精炼的。”“诗也不能停留在内心的诗的观念上,而是要用语言把意造的形象表达出来。在这方面,诗又有两种事要做:第一,诗必须使内在的(心里的)形象适应语言的表达能力,使二者完全契合;第二,诗用语言,不能象日常意识那样运用语言,必须对语言进行诗的处理,无论在词的选择和安排上,还是在语言的音调上,都要有区别于散文的表达方式。”(黑格尔《美学》)

  诗的根本语言是意象语言。意象是具象化了的感觉与情思。意象语言具有直觉性、表现性、超越性等特点,它更应该符合诗人主观的感觉活动与感情活动的规律,而不是客观的语法规律。这是诗性语言与实用语言的本质差别。所以,诗歌这种艺术无法以日常实用语言为媒介。

  诗人只有对实用语言加以“破坏”、“改造”,如艾略特所说那样“扭断语法的脖子”,才能使之成为诗的语言。为此,作诗必须研究诗的语言修辞,也就是要掌握诗的语言的表现手法。诗的语言表现方法主要有:比喻,起兴,借代,反衬,象征,通感,矛盾修饰,虚实组合等。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修饰方法,它们都有助于诗情诗意的表现。习作者唯有通过阅读、研究和多写才能掌握诗的语言修辞技巧。写诗,不仅要重视修辞,还要重视词句锤炼。古今的著名诗人都注意诗句的推敲和锤炼。诗句的推敲,决不是单纯的形式技巧问题,它与诗意、诗味,和表现诗的主题密切相关。像 “黑夜过去了就是光明”这样一个意思,如果平白地直说出来,会令人觉得淡然无味,臧克家反复寻思,最后才把它写成:“黑夜的长翼底下,/伏着一个光亮的晨曦。”

  诗歌的语言是最本色的文学语言,有其特殊功能:

  A、抒情,接近于描绘功能小的音乐。

  B、有机信息系统,一个字,能产生神奇效用。如“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成了统治阶级的代名词,有很多含义,还有作者和读者的感受。

  C、独立审美价值,可以把玩。小说可以抛开语言,复述故事,而诗歌不能离开语言。

  D、总的要求是表现个性的心理感受,具体要求有四:

  一是多义性,既有表层义,又有深层义。主要用象征手法。如松梅雪竹、长城、百合花等。传统象征过于理性,形成僵化的套路。还有暗示、双关、婉转等。

  二是跳跃性,超过任何文体语言。因为表现心理快速活动。不要任何介词、连词等中介质--关联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还可以逻辑混乱,任意交错。如时间和空间交错。如《背时的爱情》中诗人与古代的美人谈恋爱。

  三是可感性,要有色彩感、立体感和具体感(化抽象为具象)。诗中有画。

  四是音乐性,既有内在音乐性即情绪的律动,又有外在音乐性即声音的回环(押韵、节奏和声调)。对原始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节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一字一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古诗:五言“二、二、一”。新诗自由开放,独特创造,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音乐性的作用是对原始、粗硬、强烈的感情起一种节制作用,使之转化为一种有规律的运动,加深诗味,唤起读者的审美注意,把一些实用的非诗的想法排开去。

  内在音乐性是内心情绪的律动,即高低起伏、长短快慢等。

  外在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声音的回环上,可以说是一种数的比例关系。主要有:

  押韵是使相关诗句末尾一个音节韵母相同或相似。对待押韵应持开放的态度,尊重诗人的艺术追求;只要完美地传达出内在的情感,可有可无。无韵崐诗可以其它手段显示音乐性,如诗行排列。

  首先要选韵。同类的韵形成韵部。现在通行的是十三辙,即十三类:中东、人辰、江阳、言前、发花、怀来、灰堆、遥条、油求、梭波、一七、姑苏、乜斜等。每个韵部发音部位、开口程度不同,音调音域也不一样。有的响度高,昂扬、亢奋,如江阳、发花等。有的响度低,苦闷、沉重,如灰堆、一七等。要因情选韵,因情变韵。

  其次是转韵。较长的诗,情绪流动变化,这就要在语音形式上体现出来。如果一韵到底,易于给人单调、疲劳之感。转韵可以使文气一振。如《春江花月夜》,四句一韵,流丽婉转,委婉缠绵。

  再次是押韵方式。主要有连句韵--每行都押、隔句韵--古代就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要求、随韵--两句一换如信天游、交韵--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等。其它还有抱韵,第一行与第四行押韵,第二行和第三行押韵。这是西方十四行诗的正宗韵格。

  声调 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沈约《四声谱》最早研究这个问题。新诗只能注意而已。特别是在朗诵诗歌需要时。

  节奏 本是音乐术语,是诗歌外在音乐性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在大自然和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节奏。诗歌的节奏是事物的节奏和人的生理节奏--呼吸的调节及运动感觉的反映。

  诗歌节奏是音组和停顿的有规律的安排。在汉语中,一个字一般是一个音节,有独立意义的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构成一个音组,每组后面有或长或短的停顿。

  古诗的节奏:五言“二、二、一”;七言“二、二、二、一”。

  新诗的节奏:自由开放,独特创造;每行大致相当,变化中有规律。

  诗歌的分行

  新诗没有古诗词的固定音乐规定,引进西方分行,加强节奏感和旋律感以达到音乐性的效果。

  A、分行适应诗情而长短、疏密、参差。诗行遵从诗歌内在律--情绪节奏,其外形是将内心情绪视觉化展示出来的结构形式。惠特曼表现开国时开拓豪放、自由浪漫的情感,诗行很长,犹如新大陆疆界的广阔苍茫。马雅可夫斯基表现了十月革命的剧变,诗行呈现楼梯形,起伏大,参差不齐。

  B、诗行运用省略、跳跃,随意性较大,产生新的结构意义。如上下诗行并置产生新意:“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C、分行把视觉间隔化为听觉间隔,显示节奏。这是在阅读中产生的效果。连在一起读就无法显示节奏。

  D、分行引起审美注意,让人用诗的心理来欣赏。

  要求:

  A、注意行与行有机组合。关键是跨行--一句话占两行以上。这是为了让人停顿,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强调最有价值、最光彩的语言。

  B、分行是发展变化的,应有独创性。如传统的情绪图案,变为象形图案和会意图案。

  C、分行更重视诗的视觉效果,从“听觉艺术”变为“视觉艺术”。这是因为新诗内在的复杂性和多层性,难以直接通过朗诵来表达,只能用文字排列来保持诗意。卡勒(美)认为,一段文字是否是诗,未必取决于语言本身,而是取决于文字排列即视觉形式。

  诗歌的模式

  象征模式

  这一模式可以说是诗歌的传家宝,又称多层式:在文字符号的视觉层面上给人以形像,同时在联想的深层给人以意义(某一实体事物或精神内容) 尽可能无限的概括和包涵。象征体是表层的、明晰的,甚至可能是被传统理性所规定的,如梅兰松竹、长城等。而被象征的本体却是隐蔽的、模糊的。两者关系要有任意性,便于发挥创造性。天才诗人把表面上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外意象通过类似联想起来,形成令人称奇的构思。关键是抓住两者之间共同点,而其它属性相距越远越好。

  中心方法是选择形象,形成象征意象。意象,又称艺术形象,可以说是构成文学艺术大系统的细胞。意——人的意识(包括情感。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审美需要和认识需要),最终在文学艺术上表现为作者个体生命的投射和表现。象——客观事物,外在于作者,但最终为作者生命本质所对象化。两者结合为意象,而两者成分的多少及关系的隐显疏密等造成了两种基本上的文艺创作方法,即重意的浪漫主义和重象的现实主义,也成为表现论和反映论的渊源。象征意象比一般意象来说,有特定的要求:成为全诗的中心形象。最佳象征意象,其涵义是无限的,尽可能表现作者内心世界,成为一个艺术个性的宇宙。

  一般来说,这类诗歌标题就写出了象征体(甚至是人物)。但是,内层的本体即作者个体生命的感受才是诗歌真正要写的。

  横断模式

  这类诗歌截取一个生活片断或者意识片断,描写一系列形像,或者使用一系列比喻,以抒发作者感情,表现作者的意识。许多写景诗正是这样。要尽可能创造意境。如杜甫的《春望》。

  纵贯模式

  这类诗歌以作者观察点的推进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空间的展开,把所见所闻所感触融成一体。如贺敬之的《回延安》。这类诗歌一般较长,多是叙事诗。

  升华模式

  这类诗歌一般分为两部分,前边是较平缓的铺垫,后边翻出新意,造成引人注目的突进,使情思与意境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言志”的旧体诗词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前边写景,情景交融,后边写“志”,志中有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串珠模式

  这类诗歌由几个并列的相同结构并有部分相同诗句的部分组成。反复咏叹。《诗经》较多这类诗歌。

  自白模式

  直接抒发感情,使用论断式的议论,又称议论模式。渊源流长,浪漫主义大都采用抒情化议论,即自白。政治诗、哲理诗许多属于这种“传统自白”。这种自白不容易写好,首先作者必须达到一个时代最高层次的认识及体验的水平。在西方现代派中,惠特曼的《草叶集》承前启后,大量使用自白,以至于美国诗歌自50年代后以艾伦·金斯堡的《嚎叫》为代表,形成了自白派,占据主流地位。我国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部分都属于“自白”诗。与前期浪漫主义自白不一样,当代诗歌中的自白可以称为“反传统的自白”:有意摆出反传统——反对文化、审美、个性、理性乃至诗歌自身的架式,其实不过将题材限定在个人生活体验主要是本我感受的圈子里。多用第一人称,不拘格律,以日常口语袒陈自己对生活的感受甚至隐私,有时触及社会,进行某种程度的批判。“自白”诗歌对语言、形式和意味更加强调,甚至写娱乐性的记录性的诗歌,自称为“玩”诗歌。作为诗歌整体的一种探索,“自白诗”可以说有从社会批判意义转为个体生命肯定意义的历史作用。

  象形模式

  诗行排列成中心形象的形状,成为象形图案。如法国诗人阿波利奈尔的《被刺杀的和平鸽》。又如台湾诗人白荻的诗歌,犹如一幅山水画(诗行从右到左,字词从上到下),比喻流浪者如远离山林湖水的一株丝杉。

  现代模式

  从西方现代派诗歌移植而来的。在内容和形式上与传统诗歌明显不同,而且认为内容即形式、形式即内容,因此更加重视形式创新。写的是个人与社会、自然、他人甚至自我的分裂和荒诞,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所带来的精神危机、变态心理、悲观绝望和虚无主义。强调表现内心——实际上只是变幻多端,高深莫测的本能(欲望,尤其是性欲) 和下意识。采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思想知觉化,即抽象的肉感。把抽象观念和具体形象直接结合, “象你闻到玫瑰香味那样地感知思想(艾略特)”。如诗中的“力之舞”、“意志昏眩”、 “潮湿的灵魂在发芽”。②自由联想。这种联想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为大家所公认的,而是凭个人的直觉和幻觉写出来的联想。如“阳光是从太阳里踢出的足球”。③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变化,用于暗示某一瞬间的感觉、想象和精神状态。

  会意模式

  这类诗歌的一些诗行排列成抽象的图形,显示某种意义趋向。如《太阳下山》后半首的诗行排列,暗示钟声在大风中高低起伏

    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文学作品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事呢?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

      一首《枫桥夜泊》,让人们记住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名字。自张继以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似乎被赋予了魔力一般,令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张继之后,不少文人雅士不远万里寻钟声而来,只为聆听这寂静夜空下的钟响。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把迁客骚人的情感串联了起来,悠悠的钟声敲响了无数人的孤寂与愁苦。       

        正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向往与渴望,一代又一代人的情感共鸣,让寒山寺的钟声跨越了千年,到今天依然历久弥新。       

      当我们在读一首传承千年的好诗时,我们读到的除了诗本身的优美意境,还有诗背后所承载的千千万万人的情感与思索,这样,我们或许更能体会一首诗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当孩子们重读这首《枫桥夜泊》,他们将如何理解古人的情怀?又将如何解读这“夜半钟声”的奥妙呢?           

      杭州师范大学王崧舟老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爱上语文》第二集《诗歌中的人与情》。     

      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这样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     

      第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              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 

   

照您这么说,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   

      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   

      于是,《江南春》第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绿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笔记,又严谨又仔细。     

      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鸣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   

      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        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也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我觉得关键还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了,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枫桥夜泊》。“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们就来说说江枫,究竟应该怎么来解它得有一个边界,有一个底线,到底是什么呢?我说这个边界和底线就是四个字解释也就是以诗解诗,第一个诗是指的是找诗味和诗兴来解,第二个诗就是诗歌本身,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诗的内涵诗的意境江峰,回过头来江枫怎么解?首先要回到整一首诗的意境当中,枫桥夜泊整一首诗的情绪基调和意境是什么呢?愁绪啊,愁绪满怀呀,所以在这首诗当中,有大量的意向再写愁啊,但是中国古典诗歌写愁,他不能让愁自己站出来说话,说哎呦,我愁啊,我好愁啊,我非常愁啊,我十万分的愁啊,不行,愁不能自己跳出来说话。

      那么怎么说呢?得通过意来说,通过诗歌的文学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愁心和筹物的这种感觉,比如叶落就是愁绪。比如霜天,这种意象所彰显的也是愁绪,比如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余火,它所彰显的也是愁绪,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说说江枫江边的枫树,简单地说,就是把它理解为枫树,而你呢?把它理解为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请问两种解读就是两种意象,两种意象,哪一种意向能够更好的渲染和表达愁绪呢?哪一种意向更配得上筹,更配合着愁呢?

    江边的枫树,这种意象或者简单的说,我们来说说枫树,这种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有很多看起来是自然现象的现象,她背后往往存在着诗人情感体验,往往承载着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貌,比如夕阳,比如大雁,比如游鱼,比如芳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其实啊,写枫树写江枫不只是只有张继一个人,张继之前张继自后不断的有诗人再写枫树写枫叶。

    比如白居易《琵琶行》头两句就是这么写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枫叶吧,这里的枫叶绝非简单的自然意象,其实这里的枫叶要表达的是一种内心落寞的感觉,所以枫叶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的清风以绝非简单的一种所谓的自然现象,寄托的是作者的那种万物惆怅的心情。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这里有什么,这里有枫林,那么,这里的枫林也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象吧!枫林承载寄托的是杜甫内心的那种惆怅,那种肃杀。你就会发现,凡是跟枫树跟枫林跟枫叶有关的这些意象,在这些诗人的思当中都跟愁绪都更忧心。

      我们再来看看张继的《枫桥夜泊》,大家知道他整一首诗渲染刻画一种愁绪的心情,所以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江枫把它解读为江边的枫树,跟前面几位诗人所写到的秋叶枫叶枫林,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所要表达的所要渲染的主要刻画的都是诗人内在的一种愁绪,这就叫以诗解诗,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这一首诗的意境,才能够真正感受和领悟到诗人独特的心情。

      用科学考据的方式来看待所谓的一些诗歌当中的现象,往往会把这个现象背后的人给抛弃,他看到的只是一种客观的现象,他看不到限背后的那个人,他看不到人的心情,看不到人的愿望,那么这样的诗学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当然哦,枫桥夜泊虽然写了他的愁绪也出现了有关愁绪的密集的意象,为什么写月落愁啊?为什么写乌啼愁啊?为什么写霜天还是愁啊。为什么写江枫写渔火?这一切的一项都集中在一个愁字上,可以说愁啊愁,有太多的愁啊,恐怕诗人都难以承受。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在刻意的写自己的愁喜和愁眠,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影响能够波及东南亚甚至日本的教科书都选了这首诗,为什么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首诗当中写到了另外一个更独特?也更有价值的文学意象,这个意向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我们说张继之所以这样刻意的写钟声,夜半的钟声写寒山寺的夜半的钟声,当然它并不是要为寒山寺坐一次免费的广告,他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总是其实更独特的价值是在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上文化具有时间的属性,所以文学意象有的时候你要很好的去理解它,只有把它放在时间的长河当中,你才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它,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时间性。

      我们当代人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当他成为种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也让他回到时间的长河当中去呢?那个长河当中去看看这个钟声,在时间的河流当中经历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或者说想传递什么呢?

      所以如果我们时间之河,你就会发现有时候读一首诗的基本的模式就有可能被我们彻底的打破,通常我们如果学枫桥夜泊一定是从张继的这个失眠的晚上开始讲,当然这个也没错,这是一般读诗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如果升起了时间的意识,我们还可以从什么时候解读张继的这首诗呢?从什么时候从哪个点切入来理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呢?其实最好的时间节点就是从现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开始最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最容易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就叫《涛声依旧》非常好听,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这里就写到了钟声,写到了流连的钟声,而且你会发现,这钟声一定跟什么连在一起,一定跟谁在敲打我的无眠是那流连的钟声?那他钟声是从哪传来的呢?

    其实当我们逆流而上回到时间这条河流之中,我们往前倒推,其实早在3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诗人叫王士祯

《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

独听寒山半夜钟

    这里面也有钟声,而且他特意点出来,这是哪里的钟声?这是寒山寺,就是要注意王士祯为了读听着寒山寺的半夜终身,等了多少年等啊盼啊,梦想啊,整整十年了,可见这钟声的魅力是如此巨大。

    如果我们继续逆流而上往前推,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市叫高启,他写过一首诗

《泊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

月落乌啼又钟声

      这里又出现了钟声,而且有意思,这终生和张继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还有没有比高起更早的写到那终身的诗和诗人呢?如果我们继续逆流而上,您还会发现远在6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

《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

客枕依然半夜钟

      其实陆游七年之前曾经到过寒山寺,曾经到过枫桥七年以后,他又来了,又来了,以后他干嘛呢?他说客枕依然半夜钟,他想听的是什么?他想听还是半夜的钟声半夜的钟声,当然是冲着寒山寺的钟声的,所以把这首诗把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放入到时间的长河当中去的时候,学生读到这儿,她很自然的就会有问题,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会写这样的钟声?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写的钟声都是在夜半时分?嗯,进入到时间的长河中去的时候他冒出来的问题是非常真实的,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愤悱的状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带着疑问去叩响张继的枫桥夜泊,她才有可能真正的切入到这首诗的精髓和灵魂,也就是说钟声的内涵。

    张继的枫桥夜泊所写的寒山寺的钟声只属于他个人的体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一代又一代诗人对寒山寺终身的追忆和回味,于是钟声不再只属于张继一个人它属于高启,他属于王士祯,他属于陈小奇,他甚至还属于现在读到这首诗的所有的读者,包括我的学生。

    这并不是因为他书写了自己的愁眠,而是因为它写到了非常独特的钟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虽然钟声也不是张继最先写的,之前也有人写过,但是说实话,在张继之前能够像张继这样把钟声写得如此空灵,又如此优雅,在张继之后,尽管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也在反复地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是也是没有一位诗人能够把寒山寺的钟声写的像张继一样感人肺腑。

    让学生解读这首诗的情况下,必须让学生走进钟声,贴近终身,融入钟声,那有人会说啊!让孩子们理解相似的钟声是不是太难了一点?我说不见得,关键的关键是您要找到一个契合儿童心灵共振的那个点,其实学生对钟声的理解往往会出人意料,甚至可能一鸣惊人啊,不信您要真不信我们可以来听一听,可以来看一看,我当时就带着学生,让他们心经寒山寺的钟声,然后我跟学生说啊,这个晚上,张继睡不着觉啊,说落实愁乌啼是愁霜天是愁,渔火是稠江风是愁愁啊愁,他怎么也睡不着觉?唉,就在他睡不着觉的时候,突然你们听伴终身传来了那终身穿过枫林贴着水面,到了哪里?到了张继的客船上面,传入了张继打耳朵,那么你一听这终身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那还怎么很有意思啊?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带着自己的情感,开始了对钟声的解读,如下:

    张继啊张继,不要觉得孤独,天地间万物虽若有若无,可现在有钟声陪你做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开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应有的愁与仇,心静自然凉。

      放下就是自在呀,这是学生的体悟啊,这是一位我们再来看一位

张继啊张继不要担心,不要害怕,

你那孤独的心情

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明白

你那思乡的情感,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体会,

那么就让我来陪伴你吧

    诶,你发现没有?这钟声绝对的知冷知热啊,这钟声充满的款款的深情了,有人说这样的解读,有道理吗?我说怎么没有道理,张继这首诗,无论是写愁眠,还是写终身他其实并没有说破他的某一种心情,他到底是什么心情?他没有说穿。

      大家知道寒山寺的钟声寺庙的钟声有特定的内涵的终身悠悠传来,其实他是在提醒修行的人,您要清净,您不能懈怠,你要不断的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作斗争,这样你最终才有可能踏上觉悟之路,同时,这钟声悠悠的传扬开去,上达天庭下通地府大慈悲呀,希望听到钟声的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明心见性,都能够解脱自在,所以终身确实是有内涵的,那么张继的这首诗,孩子们这样解读钟声,我认为其实跟钟声的文化内涵贴的特别特别的近,假如张继说愁眠愁眠就是他的烦恼,那么钟声就是什么呢?终身就是他的菩提,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老是现在这个烦恼当中不能自拔,整天烦恼,天天烦恼,我们希望能够了断,那么钟声就是帮助你了断烦恼的菩提,就是帮助你斩断烦恼的智慧,所以孩子们这样的解读毫无疑问,他们成了钟声的知音,成了张继的知音,其实他们也成了中国文化的知音,因为这样的解读不仅属于张继,也属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属于一代又一代在中国文化与语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或者说文化的时间意识。

 

 导语:“诗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初中现代诗歌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摘 要: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础,而诗歌最讲究的就是语言的应用,因此,教导学生赏析诗歌作品时,要引导学生的感知为基础,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诗歌的赏析要通过了解创作背景、理解思想情感、感受诗歌意境、体味语言以及反复诵读这五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指引学生掌握正确赏析诗歌的方法,教会学生从诗歌中找到生活的哲理,陶冶情操,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 现代诗歌 初中 赏析

 诗歌是反映人的思想与情感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现实社会写照。阅读现代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文学修养,也能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现代诗歌从不同方面揭示了社会蕴含的深刻哲理,这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诗歌的字里行间都蕴含深刻的内容,因此,在赏析过程中,对每一句都要仔细的揣摩,从而正确解读诗歌的涵义。

  一、通过诗歌背景找到解读切入点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现代诗歌基本上选编的都是篇幅小,通俗易懂的名人作品。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只能浅显的理解诗歌表层含义,而不能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因此,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介绍该诗歌的创作背景,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后就能正确解读现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

 如果学生不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那么就不能够理解诗歌的内涵以及不能把握作者的精神特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对即将学习诗歌的作者生平、作品的特点以及世人对他的评价等内容,接下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应讲解该诗歌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等,这样,学生对诗歌就有了深刻的理解,就能从更高的角度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准确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诗歌能更好的集中反映现实社会生活,诗歌中也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感情。它跟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更能体现社会生活,诗歌一般采用抒情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重在语言的精炼以及句子的和谐,讲求节奏鲜明,阅读诗歌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抒发自己的情感,而诗人常借助于诗歌来表达自己豪情壮志、寄托相思,因此,阅读诗歌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世界,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初中生在赏析诗歌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其中的思想和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把握诗歌的灵魂和主旨,才会真正体味到诗歌的意蕴。对于诗歌的赏析,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创作由来等内容,然后解析诗歌中所表达的理想抱负,以及表述出对社会、人生的积极意义。学生在真正理解诗歌的思想和情感后,就会被作者的情感所感染,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志向与抱负,从而树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并为了自身的理想努力奋斗。

  三、捕捉诗歌意象,感受其意境

 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作者通过特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反映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是整首诗歌的关键点。意: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象:指具体事物。意象是主观思想与客观形象相结合,所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因而,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诗歌的意象,通过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经历,再加上学生自己对诗歌的想象等这些方面的内容来挖掘诗歌真正的内涵,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

 对于现代诗歌的赏析,学生应学会把握其意象,这样对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极大的帮助。比如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学生就可以从诗歌中找到四个最有代表性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作者以这四个意象来推动对时间的发展,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学生捕捉到诗歌中的意象,就能领会诗人所抒发的爱国情怀。

  四、体味诗歌语言的魅力

 文学作品的好坏一部分原因是取决于语言应用是否得当,而诗歌又是极其讲究语言的文学体裁,对于意境情感的表达以及艺术形象的塑造都借助语言。诗歌语言的特点是平实质朴、朴素自然、含蓄隽永,含蓄委婉,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丰富的内容,比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描写了作者的人生,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的四个阶段变化。

  五、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对于赏析诗歌,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反复诵读,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诵读是品味语言最好的手段,学生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在诗歌中思想感情,深刻理解诗歌的意境。学生反复诵读现代诗歌,可以诵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赏析诗歌的基础就是引导学生直觉的感知,核心是调动学生的想象,即从指导学生诵读,变成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诵读诗歌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确定诗歌的朗读基调,即诗歌的态度感情,每首诗歌的情感基调都不同,有的高亢、有的低沉、有的平和,比如在诵读余光中的《乡愁》时,就应深情、深沉的情感,因此,学生在诵读时必须要掌握作品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诵读时要吐字清晰,读准字音节奏,抑扬顿挫,把诗人倾注在诗歌中的情感读出来,感受诗人的思想。现代诗歌的诵读应让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形成“我心中之诗”。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之美,体味诗歌的意境。

  六、总结

 初中生对现代诗歌的赏析不能只停留在字面,要从各个角度去挖掘其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语言、意境、意象等方面去引导学生学会赏析现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到诗人在诗歌中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享受诗歌所带来的美。

  参考文献:

 [1]李永锋现代诗歌赏析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3,03:24

 [2]罗巍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现代诗歌赏析能力的培养[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4,02:52

诗歌是文学艺术中最具情感性的代表体裁。诗言志,志是诗的思想内核,而情感却是它的表达形式。古人所谓“五情发而为辞章”、“情者文之经”,《文心雕龙》的“为情造文”都是说“情”在吟诗著文时的作用。感情在诗中相当于它的灵魂,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它对诗歌的影响几乎是第一位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录了三百零五首诗,几乎都是抒情诗。西方诗歌的发生与发展与中国诗歌有些不同,它是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才有抒情诗。但无论它的形式呈什么形态,有一点是与中国诗歌一样,即具抒情特色,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情感奔涌,虽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浪漫特色,但实质还是济救苍生的思想。

如何对诗歌进行文学评论

艺术创作往往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应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意境。“诗言志”,诗歌中既然渗透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赏析时就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为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题目。题目往往揭示时间、地点、物件、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注意作者。高考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田园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戴复古的爱国诗等等。

注意注释。写作背景暗示思想内容;相关词句暗示用典或意境;介绍作者暗示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

注意题材。送别诗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说依依惜别之情,或叙述别后的思念。咏史诗、怀古诗是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描写边塞军旅生活,或表现边地苦寒的生活环境,或壮丽的边塞风光,或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不满。思乡诗、闺怨诗及羁旅诗重在表现对亲人的思念,对妇女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对游子异地生活的凄楚辛酸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注意意象。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这是鉴赏诗词语言和形式、评价诗词情感和内容的基本前提。

注意细节。透过细节,可以挖掘诗中蕴含的情感。

注意“情语”。古诗中的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等。这里所说的“情语”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这个资料是以前学习的时候找到,希望有所帮助。。。。。。。。。。

评论就是用一种思维方法来看待一个问题。比方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小说人物的异化心理。评论诗歌就可以去找点有关这首诗歌主题内容、艺术手法、诗体格律的理论作品。先给出论点依据,最后点明论点。(论点要有深度)

怎样对诗歌进行评论

1、作者思想

2、写作背景

3、思想内容

4、艺术形式

文学终结时代如何进行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

文学终结时代?呵呵,这个说法本身就有问题,当下文学是日益边缘化,不是终结。

如何进行古诗的文学评论写作?

古诗的评论和写作都要讲究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体是一种不讲究格律,也没有字数句数限制的诗体。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产生,诗人为了将古体诗与新兴的格律诗相区别,便有意模仿汉魏六朝古诗的写法,在某些方面加以限定,从而形成了唐代古体诗的固定模式。其结果就是把唐以前完全自由的诗体,变成一种处于格律诗与自由诗之间的半自由诗。

古诗的写作表现在于:

1句子的整齐

2平仄和对仗

3词藻和句法

因此,写作和评论也要注意这些。此外,古诗的创作也要注意意境,和修饰手法等等。

诗歌《真相》文学评论

真 相

(外一首)殷修亮

对于小镇偏僻处卖烤饼的一男一女

坊间里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

他们是一对夫妻,因为要躲债

才来到这个偏僻的小镇上卖烤饼

另一种说法是,他们是老相好

因为纸里再也包不住火

不能在老家呆了,就偷偷跑到

这个家人找不到的小镇上卖烤饼

我多次在他们的烤饼摊前,停下

努力地要找出点什么蛛丝马迹

或扑捉些他们脸上的暧昧和异常

可每次,他们都忙碌在一个大木案子后面

怎么看,他们都是一对勤劳的夫妻俩

女人做饼,男人烤饼,从早忙到晚

红红的炭火映着他们赤红的脸膛

烤饼的香味溢满这个偏僻的小巷

女人脸上晶亮的汗珠珠,硬生生

把我听来的闲言碎语,砸得遍体鳞伤

文学评论的诗歌评论怎么写

联络作者写作背景,根据内容的描述去表达作者的感 彩,其中表达清楚所用的诗歌手法。

怎样写诗歌的文学评论

1分析关键字、词

2分析诗歌意象

3体会意境

4结合作者经历

5通常来说要结合“事、物、情、理”四个方面

怎样对文学评论进行点评

对文学评论进行点评?不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点评吧?

对文学评论进行点评的话,你要分析他是从哪个角度进行的文学评论,运用了哪些文学理论,而在方法的运用上哪点特别高明,而哪点有有所不足,再有哪些地方值得商榷。你同时可以提出你与作者不同的观点。

此外,对此评论所点评的文学作品本身,你如果有与作者不同的地方也可以提出。甚至你可以另外选一个角度,对作者进行补充和批评等等。

不同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评论方法。所以,具体的我也不好说。但大概方向都是这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9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