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时对父母的依恋都有哪些类型,哪种依恋关系是安全的,依恋关系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日前在北京友谊医院举办的心理公益讲座上,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授胡平为家长们讲授了“早期依恋关系对终身人际关系的影响”。
佳佳是一位让家长很“省心”的孩子。第一天来上幼儿园时一声都没有哭,还跟爸爸妈妈再见,似乎爸爸妈妈在与不在对她不产生任何影响,她能很 快地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下午爸爸妈妈来接她,她也不理会,有时也会冲着爸爸妈妈笑笑,然后继续玩自己玩具,直到爸爸妈妈拉她的手回家。佳佳的爸爸妈妈很骄 傲地说:“我们家佳佳从来都不粘任何人。”
胡教授分析说,佳佳对妈妈的依恋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这类幼儿的妈妈在场或不在场对幼儿的影响不大, 妈妈离开时,幼儿也并不表现出分离焦虑。妈妈回来了,他们往往也不予理会,有时也会欢迎妈妈的到来,但只是短暂的,接近一下就又走开了。这种幼儿接受陌生 人的安慰就像接受妈妈的安慰一样。这类幼儿看似很乖不粘人,但实际上却是未形成对人的真正依恋,所以有人把这类幼儿称为“无依恋的幼儿”。这类幼儿会玩、 好动、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攻击性较强。
形成回避型依恋的幼儿主要和母亲的教养方式有关,这与母亲对幼儿不敏感、不理会、拒绝、干扰的教养方式有关,尤其是拒绝和不敏感对幼儿形成 回避型依恋有很大的关系。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幼儿,久而久之会对周围的事物报以不理会、不敏感、不依恋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回避型依恋的幼儿易成长为具攻击性行为的个体。
胡教授指出,依恋关系是指出生第一年照顾者和婴儿形成的特殊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会形成儿童应对外部世界的内部工作模式,这种内部工作模式将影响儿童在成长期以及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但是,幼儿与照料者的依恋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家庭内部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幼儿个性具有相对的可塑性,年 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大。
依恋关系可分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依恋的发展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是婴儿与母亲相互作用的产物。要使婴儿获得安全型依恋,母亲或看护者必须经 常关心婴儿正在做什么,当婴儿发出各种社会信号时,应积极给予敏感的反应,并要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婴儿的行为,而不能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婴 儿。
要使幼儿获得安全型依恋,照顾者必须学会合理养育幼儿的行为方式。首先,对幼儿发出的各种信息应敏感地及时做出反应,并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反 应,照顾幼儿时要温柔细心。例如:孩子在哭闹时一定是有需求没得到满足,此时,家长要及时用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尽量不要采用不理会或威严拒绝的的方式。 其次,要多陪陪孩子,在与孩子接触时,尤其在指导幼儿时,应充满热情和鼓励。不能冷冰冰地满足幼儿需要,要让幼儿感受到妈妈的关爱。可见,要使幼儿获得安全的依恋,照顾者必须学会合理养育幼儿的行为方式。
http://d6sinacomcn/pfpghc2/201506/01/5449cb08d4d44d79a4c0cfa440fc1b18jpg
胡平教授认为,抚养者与儿童正常依恋关系的缺乏可能会导致儿童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果儿童早期缺乏社会性刺激,缺乏关心、爱抚,儿童就难以建立对任何人的依恋,这种早期情绪生活的缺乏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带来重要的影响。
有研究证明,“幼年缺乏母亲照料”的猴子当了母亲时,它们要么情绪冷漠,不会照料或保护幼猴,要么对自己的孩子滥施暴力,伤害它们,有些甚 至造成幼猴的早夭。研究还发现,在12或18个月是安全依恋的儿童,到了2岁时就比那些非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大的兴趣解决提供给他们的问 题。当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时,也较少发脾气,更多地接受母亲的帮助。安全依恋的儿童比较自重,热情高,积极性情感较多,而消极性情感较少,他们较少发牢骚,攻击性也较弱。
专家认为,依恋对儿童和动物的早期成长非常重要,6个月至3岁是幼儿依恋关系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绪调节机制。在婴儿早期,照顾者能经常给予拥抱、抚触等接触,就会帮助婴儿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郑杨)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儿童最初出现的情绪情感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情感逐渐与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社会化成为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从情绪情感所指向的事物来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从情绪的进行过程看,其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专家点拨在考试中,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可以以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
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儿童意识的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价的能力上。儿童的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的评价,当的评价与儿童的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同时,儿童的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例如;大班儿童在评价自己时会说:“我会唱歌跳舞,但画画不行。”
5、6岁儿童的情感虽然仍会因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大多数儿童在班上有了相对稳定的好朋友。儿童开始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例如,摔痛了能忍着不哭。此时,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例如当自己的表现或作品被忽视时会感到不安。而当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会表现得很尽职。
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能用筷子吃饭、夹菜,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
学前后期的儿童已能将劳动与游戏分开,对劳动持认真态度,关心劳动结果,也能初步理解一些劳动的社会意义:他们喜欢参与的劳动,在家里会扫地、擦桌子、整理自己的用品。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喂养、值日生劳动等:在劳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他们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比如,在小舞台表演游戏中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大班儿童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例如,游戏结束了要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大班后期的儿童特别喜欢有规则的游戏,像体育游戏、棋类游戏等。对在活动中规则的行为,儿童常常会“群起而攻之”。但这一时期的儿童对于规则的认识还没有达到自律。规则对儿童来说还是外在的,因此,儿童在规则的实践方面还会表现出中心。
考 网 亲子教育 频道为网友整理的《儿童心理:孩子5大情感需要》,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被别人爱的需要
家长要经常给孩子以鼓励和赞扬,这样的鼓励和赞扬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有帮助,同时也在孩子心中树立起“父母鼓励我做XX事”的观念。同时,对他提出的正当要求尽可能地接受并帮助解决。孩子都是单纯的,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自己的父母索爱,在这个阶段,爸妈应该多让他感受到:父母喜欢我,希望我能进步。
各位爸妈不妨想一下,当你还是孩子的时候,是不是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够爱自己多一点呢?其实这样的需要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必须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对宝宝的影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爸妈把自己的爱向孩子展现,同时避免不要说一些打击性的说话,比如“你怎么这么笨,早知道就不要你了!”有时候可能是父母的无心之言,但是在小孩子听来,却是让他们心碎难受的。
2、取得好成绩的需要
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老是有失败的感受,他就会变的灰心丧气。因此,家长一方面应注意向幼儿提出的要求不宜过高,以免超出孩子的能力限度而使他受挫;另一方面,在提要求时要考虑孩子的特点,使他能够在某一方面取得进步成绩,并享受到由此带来的乐趣。当孩子有失败的感受时,父母应及时鼓励宝宝,但是要注意把握度,不要过多提及孩子过错之处,否则有可能导致孩子心里形成自卑感。
3、归属集体的需要
孩子往往很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中得到快乐。如果长时间独处,孩子的情绪就会受到压抑产生抑郁情绪。家长应该设法为孩子创造与同伴共同学习和娱乐的机会。即使孩子暂时不得不离开集体(如生病住院、放假回老家等),家长也要设法通过捎口信等多种途径,让孩子了解到伙伴对他的思念,从而让他时刻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4、自尊的需要
孩子学什么、怎么学,玩什么、怎样玩等不要由家长硬性规定,家长应明智地激发孩子开动脑筋去想去做,并让他在自我评价中增强责任感。孩子一旦有了进步,则应及时作出肯定的评价和积极的鼓励。摆脱过失感的需要 有些孩子犯了过错或经历了几次失败,就精神不振,家长此时若再盲目指责,就更容易使其形成心理压抑的状态。因此,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对待孩子的过失,让他知道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只要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5、克服胆怯的需要
当孩子对陌生的活动产生胆怯的心理而不愿参加时,或者面对陌生人不愿说话时,家长的任务不是催逼他去做或吓唬他,而是有意识地引导他避免不幸和伤害。当孩子不小心跌倒磕破膝盖,这时家长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地制造恐怖气氛,而是安慰他:不要紧张,血流出来还会在身体里长出来的。对孩子害怕的事情,家长要加以解释,以消除他的顾虑。
孩子太过胆怯家长怎么办?家长可以让比较内向的孩子一起嬉戏,这样能使他们主动开口。如果让这类孩子与年纪较幼小的孩子一起游玩,也可以使其消极的态度大为改善。只要让这些孩子们拥有自信,经过一段时日,自然能与同龄玩伴相处和谐。总而言之,让消极的孩子拥有自信,时日一久,自然可以改变其原有的态度,因此,与其斥责个性怯懦、消极的孩子,不如让他们拥有自信。
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动力,情感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家长心里有了孩子,孩子就愿意和家长在一起,就产生了亲切感,家长尊重、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就更加尊敬家长。这样不仅可以促使孩子自觉地接受家长的教诲,还可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以养成。
4-5岁是自我认知和能力构建的一个过程,认可自我的一个观点,更多的是孩子需要被孤立,被看见,被认同,自己能够有更大的能力去做事情的。这个和2,3岁的自我萌芽不一样。那个是对自我概念的一个认知。
(2)概念:
识别情绪,准确的自我觉知,认可的强项,自信,自我效能。自我认知的概念:准确的识别自己的情绪,想法和价值观的能力,并且认识到他们是如何影响这些对行为的影响,能够准确评估自己的强项和局限,有根基扎实的自信,乐观和成长型思维
(3)2,3岁孩子的能力要求
对于2岁左右的孩子,需要能够识别情绪,准确进行情绪的表达,想要干什么,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是情商力发展乐观的一个表现。
3岁以上不仅能够识别情绪,表达情绪,而且能够有同理心,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为别人带来的影响,理解和认识对方的感受。能够表达自己的强项局限和价值观,例如:我想去学跳舞。
(二)自我 管理:
(1)概念:
在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想法和行为的能力。压力管理,冲动控制,个人激励,能够设置个人和学业目标,并且为之努力。
(2)试用年龄:
适用于中班以上需要重点培养;目的是将情绪行为能够化为一致。2岁的孩子,不能够有自我管理,更多的是需要惯例。56岁的孩子可以自己给自己设置目标。
(三)社会认知:
(1)概念:
换位思考,不进能够同理心他人,而且也能够换位思考。感受你的感受,能够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能够尊重别人,欣赏多样性,能够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能够了解到家庭,社会,社区的的道德行为准则。
(四)人际关系:
只要入园就会产生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老师的关系怎么样,对于社会参与,和小朋友直接的团队合作。
(五)做出负责人的决定(中班以上):
考验孩子既要基于道德标准,安全问题,社交准则,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反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