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
《渔家傲》这首诗出自南宋诗人李清照
原文如下: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白话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扩展资料:
这首《渔家傲》在李清照词集中风格独特,历来引人瞩目。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徐培均先生对此词的赏析要点。
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是李词中仅见的浪漫主义名篇。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 ”,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风浪中飞舞前进。
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因为这首词写的是“梦境”,所以接下来有“仿佛”三句。这三句写词人在梦中见到天帝。“梦魂”二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
“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这句话的意思是: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出自宋代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原诗选段: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问:归宿何处请相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参考资料:
陈冬至教授:
我退休前任课期间即注意到李云涛是一位长于水墨画的学生,后经长期观察,认定是这是一位潜力深厚的花鸟画家。
李云涛淡泊谦和,庄敬自守,朴其表而慧其中,讷于言而敏于行。自幼受其父李守仝先生(企业家,山水画家)熏陶即痴迷于花鸟画,就读于天津美院本科期间苦读勤学,功底扎实,灵光显现。后以硕士学位归于名师霍春阳门墙,更孜孜励励于笔墨研习,画品骤增。如今不及而立之年,创作颇丰,或水墨泼洒,浓淡干湿交相辉映;或花鸟精微,勾勒点染意趣盎然。正所谓“性痴者志必凝,艺痴者技必良”,此天道也。
留览李云涛的水墨花鸟画作,顿觉安宁清爽,从容怡悦。空灵秀润的笔墨,清新典雅的气韵,将利欲纷争的浮躁,灯红酒绿的虚华拒如隔世。不以狂怪悚闻,不以浓艳争宠,不以趋时获利,不以新奇博名。画幅中充溢的是朴素自然之天趣,是纯净和煦的蕙风。这就是艺术品格的力量,亦证明了精神财富的不可或缺,实难能而可贵也。
霍春阳教授:
当今中国画界充满了浮躁与虚华。大多的中国画家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滋养,在艺术上是“有为”的境界,是“强其志、弱其骨”的,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心态。迎合世俗的需求,精神修养的匮乏,物欲的驱使以及功利的心态,使得整个中国画界丧失了艺术的价值标准。作画求新、求奇、求怪,追求个人面貌如何与众不同,追求所谓的“视觉冲击力”不讲笔墨的韵味,甚至是以颠覆笔墨韵味、颠覆传统文化为能事,这些都是极不健康的。这种求来的,挖空心思设计包装出来的“风格”往往是价值不高的。它破坏了艺术最原本、最有价值的东西--纯朴、自然。古人所谓的“清心”不应该是“务心”。看云涛的画你可能得不到青年人那种时尚的满足,更看不到时髦的喧闹,有的只是平静中幻化的种种淡然的情动,好像他在逃避现世中眼花缭乱的世界。艺术的好坏、文野、高低要看境界,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其实就是拥有那种高贵的想象,生于自然、起于无限而这种境界的到达,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的滋养,要有高妙的笔墨技巧。
在这样一个浮躁、虚华的社会,可贵的是云涛在这些年来从本科到研究生,一直坚定地走着“清心、务本”的创作道路。注重学习研究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精神修养;深入研究传统经典绘画,在用笔用墨及章法、造形上能够做到“不泥于古而不为时趋”这是十分难得的。特别是近来创作的一批作品基本功扎实,笔墨空灵、秀润、流露出一种娴静、洒落、典雅、清新之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李孝萱教授:
记得云涛本科时就把眼光驻留在写意花鸟画上,后来又在霍春阳教授门下读了三年研究生。对于云涛的人和画我是不陌生的。他人踏实、诚恳,画亦有灵性。他的画始终没有脱离他心性和本真的要求,平实、干静充满生机,又不失富贵,我的理解是判断花鸟画的好坏这是一个根本的前提。花鸟画史有宫廷富贵、文人野逸之说,至于后学二者既不能抵牾,更不能偏废。以其“富贵气”说,其实就是拥有那种高贵的想象,生于自然、起于无限、安于平常、超于象外,推却物质的牵累和功利的想象,自然会抵御俗气,脱粘穷气,再就是“生机”,所谓“生生”二字背后藏着中国人的哲学世界,以摇曳情灵得造物神理,通过大自然的生机来揭示人们的内在精神。这些都收拢在云涛的记忆里隐显在他的追求中。
贾广健教授:
草木有情 我则有知--看云涛的花鸟画
悲秋风于落叶,感春华而兴情,高山激湍令人顿生豪气,长河落日使人感其雄浑,这即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之境。物与情相交融,诉诸于歌咏即为诗歌,形诸于笔端即为绘画。故此,或诗词,或绘画,则是结缘于物,而动之于情,而后才有了那些千古名篇,不朽的经典,或可谓“托物言志”。
云涛的画则是看似为传统笔墨的表达,实则有如感知于物,动之以情的产物。在传统中国美学思想中,古典诗歌美学讲究“空灵”、“意境”,或雄浑、或冲淡、或纤秾、或沉着、或高古等等,而这无一又不体现在中国绘画之中。从缘物的角度看,云涛的画体现出他善于观察,感受自然的情怀。从寄情的角度看,云涛的画通过传统的笔墨寄情于斯的是他的情怀,是他幽远的情思,是他对于自然万象的摄取,这些都融入了他的笔端。看他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对于传统笔墨的亦步亦趋,而是体现了他对传统美学精神的思考以及对于中国画表现境界的领悟。也应该是化景物为情思吧。
对于中国绘画而言,在当代完全对于传统笔墨的重复则没有意义,从云涛所表现的诸多题材来看,云涛在这方面有自己的思考。孔子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俗言道“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当中他根植于传统花鸟画的研究和创作,可谓心无旁骛。对云涛来说,他愿做为“智者”还是“仁者”,是“乐水”,还是“乐山”,我想他会在艺术的道路上有自己明智的选择。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描写其中渗透和凝炼着超越自然而对自我情思的表达。作为一个花鸟画家,都应该感知自然万物的生命,草木有情、我则有知,能够感知草木那些许细微的生命,那得有怎样一颗善心啊。我看云涛就是有这样情思的人。
画者,本于天地之灵气,结于人心之妙想。万象在手,神思融趣。云涛是具备灵气的,但这还需要涵养才能更为丰厚,而后才会有“妙想”。云涛已经有了纯熟的笔墨,有了他初具的面貌和艺术取向,同时也具备了对于传统中国画的体悟和思考,他已经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我想他也会以他的思考和实践完成一次又一次对自我的超越。
我期待着。
颜宝臻教授:
青年画家李云涛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他在学期间师从霍春阳先生学习花鸟画获硕士学位。云涛系统学习研究古典花鸟画艺术传统,汲取多方面营养而又有新的创造,逐渐形成墨色兼融的画法。青藤的畅达、虚谷的清悠、八大的苦涩,徐熙、黄荃、林良、吕纪都融汇贯通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竹石幽兰,凝寒的梅花,云涛营造清新雅韵的意境;清风朗月幽梦,花开花落融情。他擅于汲取生态的美而充实到画面之中,形成个人的优势与特色。
云涛性格内向沉稳,他的花鸟画构图布局饱满,笔墨中蕴含对时代生活与艺术的体验,他不断探寻花鸟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精心营造情景优美的画面。云涛花鸟画视角没有停止在常规习惯画法,能够与鸟语花香的细微之处见出对艺术的敏感。有人把花鸟画比作轻音乐,云涛的兼工带写的花鸟画透出和谐清新的气息。希望云涛潜心创作出更多精美的作品。花鸟画要画出脱落凡俗的高格调是比较难的。期待着云涛画出更多的好作品。
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借用了《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的典故。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代 李清照
原文: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天蒙蒙,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意地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
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扩展资料: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 ,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根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就作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作者简介: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并能作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意思是词人感慨时光匆匆,自己虽然努力学诗,却不一定能写出让人惊艳的佳作,表达了对人生和艺术的追求与矛盾。
出处
这句话出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渔家傲》。
原文节选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译文
天空与海洋交汇处像是云和浓雾的交替,星河宛如千帆在舞动。
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境之中,听到天堂的声音,询问我要回哪里。
我告诉他我要回家,但路途遥远,时间已经到了傍晚。
我努力地学习写诗,却很难写出惊人的句子。千里之外的大风将帆船吹向三座高山。
赏析
这句话传达了李清照的人生感悟:即使在努力学习和创作的道路上,也会有孤独和无助的时刻,但也不能停下前行。此外,通过“谩”字,李清照也表达了对自己的不满,认为自己的诗歌仅仅是惊艳,还不能称得上真正的艺术之作。
创作背景
李清照曾随丈夫赴南京任职,后来在其被贬为县令时,两人一起南下到浙江,途中曾在海上航行。据说,这首《渔家傲》即是在她的南渡之后所作,因此其中的描写和感受与她的实际经历有关。
注释
“路长”指“路途漫漫”,
“谩”指“仅仅是”或“只是”。
生活启示
这句话表达了对时间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视。时间如同路长,人们在路上走,忙忙碌碌地前进,却不知何时到达终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必须要好好地珍惜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浪费它,而是应该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学诗可以帮助我们表达情感和思想,让我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生活中,我们也应该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探索新的事物,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