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哪些?

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哪些?,第1张

情感是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道德感是用一定的道德标准去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言行时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感产生的关键是运用道德参考去评价,它会受到社会规范、社会价值体系的影响。例如:当小红上班高峰期为了避免迟到而闯红灯,被交警叔叔拦截“教育”时,她产生的羞耻体验。例如:当我们看到地铁中他人随地吐痰的行为,我们对他人所产生的厌恶体验。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理智感产生的关键是与认知活动、智力活动相关。例如:小明终于论证了实验假设的正确性,他当时产生的兴奋感、成就感即理智感。理智感往往是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产生。

美感是用一定的审美标准来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例如:看到蓝天白云,觉得大自然很美,此时的体验即美感。例如:看到梵高的星空觉得美轮美奂,此时的体验即美感。

例题解析

小明终于能够流利地背诵课文了,感到十分开心,他的愉快体验属于()。

A道德感 B美感 C幸福感 D理智感

答案D。

解析:该题目中的“背诵课文”,属于智力活动,体现小明探求知识的需要得到了满足

特征:

1、强烈的人际吸引;

2、受多种间接因素的影响;

3、异性或同性双方自愿而且真诚的互爱;

4、包含性爱因素,蕴藏着责任;

5、平等性:爱情的平等性是以互爱为前提的。爱情的产生及发展得益于双方相互追求、相互爱慕;

6、专一性;排他性:彼此相爱的人,他们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方都拒绝第三者的加入;

7、依存性:在爱情中,异性或同性双方相互吸引,彼此不离开对方;

8、独占性;与许多相互冲突的情绪有联系;

9、拥有较多的幻想。

扩展资料:

 

脑科学表明人们坠入爱河的时候,大脑不断释放出一组特定的化学物质,包括神经递质激素(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由苯丙胺(外语音译又叫做安非他明)释放相同的化合物,相同的化合物刺激大脑的愉悦中心和导致的副作用如心率增加,食欲减退、失眠,和强烈的激动。

当内啡呔产生后人类或可进入婚姻殿堂。这个阶段通常持续一年半到三年, 苯乙胺作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释放剂。

-爱情

  摘 要:音乐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首位。因此,音乐课必须以情感引导为基点,努力提高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学;情感;引导;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是善于表现人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蕴含了大量的审美教育因素。在新一轮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课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全程渗透“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注重情感引导,培养审美能力。在教学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审美感知,加强情感体验

音乐艺术不是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叙述事件,也不是像美术那样直接描绘生活,它是用悦耳动听的音响以及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即特有的声音语言叙说并作用于人的情感,所运用的声音是有组织的乐音系列,必须依靠听觉来感知。它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及学生的审美活动来感染与教育学生,只有在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才能声情并茂,以情感人。

音乐美育的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正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经过专业人员的二度创作,较好地诠释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的听赏及领悟是三度创作,在从“二度创作”到“三度创作”的审美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即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理性分析为引导的多种心理因素,由导入情感到体验情感,产生美的联想与想象。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通过体验感受、直观感知、兴趣诱发、自然渗透、启发讨论、听唱比较等方法,形成艺术审美施教力。

音乐美感的获得和强化还需反复听赏,更需动画结合,利用视听媒体最为直观形象。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感是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能设想的。”对音乐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到体验和参与,用心感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在反复听唱、观赏画面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从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如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通过画面,配以生动的语言,每当听到它那优美的旋律时,就仿佛有一幅气韵生动、笔触秀丽的山水画卷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中,使学生从视觉上和听觉上产生美感,情不自禁地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河山,并在这融视、听艺术于一体的情景中获得美的陶冶,而且诗、词、画、音乐在这里完美地融为一体。有声有色的教学能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产生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注重审美表现,深化内心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而音乐教育则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感,而审美与情感又是那样地密不可分。对音乐的处理,就是对音乐情感和演唱(奏)技巧的处理,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歌曲,各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调式和不同的曲式风格,各类歌曲都蕴含着特有的激情。可见,歌曲的体裁总是与某种情感相联系的;歌曲的结构,大至整个歌曲,小到短句,都蕴涵着音乐的内容与美感,歌曲的调式、凋性在色彩上给人以明暗不同的感觉,给人的情绪的影响也就不同;和声具有渲染色彩的作用,能形成明暗、疏密、浓淡不同的音响效果,进而表现其特有的音乐情绪。在表现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任务就是要对作品做仔细的琢磨与研究,以尽可能完满的歌声展现出它的全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探究音乐作品所表现的真情,悉心指导,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使情感得到深化,这样才能达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

审美能力的培养又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以欲立刻体验为快,产生愉悦情感。要通过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的教学,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和创造性潜能。培养学生以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当的速度和力度、自然而美好、真切而饱满的感情把乐曲的艺术形象再现出来并与他人沟通进行艺术评价。要根据乐曲的内容和曲调表现等特点,在学生感受力、理解力和技能水平的范围内,适时地向学生揭示歌曲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经过长期的音乐艺术的熏陶培养高尚的艺术情操,促进正确人生观的形成。

三、引导审美创造,升华健康情感

高尔基说:“美,是人自己从它的灵魂深处创造出来的。”强烈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们对美的形象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审美认识、审美愉悦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事业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创造性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升华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在理解音乐内涵的基础上进入到角色意境中,通过自制节奏乐器,探索、发现、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段落情绪等;通过即兴动作表现歌、乐曲,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其内容,表现其感情;通过即兴表演,或对主题哼唱,发展旋律,或为作品创编伴奏或即兴演奏,引导学生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最终让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想象的圣境。

总之,音乐审美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运用生动灵活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以促进审美能力不断提高,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情感”。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做操》这篇课文时,我用一张画了太阳的贴到黑板上,让孩子们站起来,面向太阳,跟我一起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课文。当做完一遍,我又把拿到教室的另一个地方贴上,让孩子们继续跟着我做。反复几次,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有的跑到我的跟前和我一起说,一起背,有的手舞足蹈,背得开心极了。当你看见孩子们学得快乐极了,玩得开心极了,你会幸福无比,感到教学的真正乐趣其实就在这里。“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置师生于课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容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有关于借物言志方面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他们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3、在生活中学语文。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一直以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在生活中识字”的教学实验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街上、电视上、车厢里…… 到处都成了孩子们识字的地方。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里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桂林山水》描写的是“南国风光”,如何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热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过、录像资料展示美丽榕树,而后,引导学生把自己美丽的家乡介绍给大家。孩子们充满着自豪感,饱含着对家乡无比的热爱之情赞美着……这样,孩子们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将自己深深地感动。

2、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我希望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幸福快乐的时光!

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7890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