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语录2018:常常一个人崩溃又一个人自愈

心情语录2018:常常一个人崩溃又一个人自愈,第1张

1.生活的起点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最后你能到达哪里。这个世界,对着你笑的人太多太多。真心包容你的,太少太少。我多想能有个人对我说,你不用改变自己,我来习惯你就可以了。

2.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你要说甜甜的话。

3.愿你成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不抱怨,不将就,有自由,有光芒。

4.我的身体居住着两个灵魂,他们的寄主,白天是个钢筋铁骨的巨人,晚上是个被窝里流泪的废物。

5.常常一个人崩溃又一个人自愈。

6.任何关系,你想陌生,我根本不会再多看你一眼。

7.相信我 毕业 那天没有欢呼没有撕书没有眼泪没有告别那些情景只存在**里所有人都像平常一样考完回家。

8.我把指甲留长了,买了硬底鞋,剪了短头发,就问你什么时候约架。

9.皮肤差却总熬夜,想减肥还一直贪吃,不优秀还不去努力,最怕的是你一边抱怨一边不去改变,什么也没做,还弄得自己成天纠结,不开心,要么你就堕落得心安理得,要么你就好好去生活。

10.以后我不处对象我就找个男闺蜜,整天跟他暧昧就不跟他处对象,他有了老婆我就天天去他空间留言,我就天天找他打游戏,然后他老婆就无理取闹,我还是楚楚可怜的好闺蜜,怎么了,我和他只是朋友啊怎么滴?

11.自己长相一般,却有重度晚期颜控病,手上没几个钱,喜欢的却都是烧钱的事,常年单身,却经常给朋友做情感咨询,心智没成熟,身体却到了中老年养生。

12.在岁月跋涉中,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故事,在人生历程中,会审视自己,悲观,苦乐不去倾诉,岁月的痕迹本是浮沉坎坷,所走过的路是幸运还是跌撞,是对还是错,谁也无法看透,珍惜现在,走过了就不要后悔。

13.永远不要怪别人不帮你,也永远别怪他人不关心你,活在世上,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痛苦难受都得自己承受,没人能真正理解你,石头没砸在他脚上,他永远体会不到有多疼,人生路上,我们都是孤独的行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正能帮你的,永远只有你自己。

14.喜欢就去争,不是去捡。

15.猫是一种很神奇的动物,不管你还贫穷还是富有,健康还是疾病,他们都瞧不起你。

16.好想被人抱抱啊,不带任何想法的,只是因为心疼我,觉得我该休息了,然后在我措不及防的时候拥我入怀,揉揉我的头告诉我,已经够了,你很努力了,可以好好休息了。

17.只有当你,什么都不奢望的时候,一切也许都会如期而至。

18.悲喜自渡,他人难悟。

19.爱上你,不是因为你给了我需要的东西,而是因为你给了我从未有过的感觉。

20.你一定会遇到一个男孩子,把你捧在手心里,像日出日落一样陪着你。

你可以这样来治疗你的双向情感障碍。

一、净化练习

环顾四周,对所看到的事物或现象随机取样加以描述。如:看到了桌子,我们就通过这个主题练习在心中默念或说出来;“我看到的这个(桌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椅子,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椅子)本身不具任何意义”。

看到电脑,我们就说;“我看到的这个(电脑)本身不具任何意义”,看到墙壁、地板、茶几、沙发等等,我们同样依照上述的方式进行练习,若是人在外界环境中,也是同样方式练习。

二、静心

静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负面情绪,敞开内心,找回生命的本真,你将能接纳自己,接纳社会,获得轻松和快乐。从身体的层面来说,静心更可以修复身体机能及植物神经,它所能带来的功效甚至是一些药物无法达到的。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来说,静心是必不可缺的方式。

练习概要:

找一处安静不被打扰的环境。

双腿盘坐,闭上双眼,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抬头、挺腰,不要倚靠)

只是专注鼻孔呼吸的进出,不做主观头脑的判断。

无论出现什么想法、念头、感受或情绪,都不去管它,让它自由来去,而你只是将注意力专注在呼吸上,就像一只猫守在老鼠的洞口一样,非常专注。

练习中杂念纷飞、总是走神是很正常的,因此,不必控制或改变,当你发现走神了,就再拉回到呼吸上,如此而已。

初级练习时间以每次15分钟为基础。

三、阳光浴

进行适度的阳光沐浴,对双向情感障碍的患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阳光的照射可以会使身体的毛细血管扩展,加快血液循环,这将使患者的身体组织处于柔性的运动状态,并进而分泌出很多种快乐物质,这不仅可以改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情绪,也起到增强患者的免疫力,清除有害物质的效果。

四、跑步

跑步是一项非常简单且随时可进行的。如今在国外很多疾病的康复治疗中,跑步已是不可缺少的一项辅助方法,除了可以锻炼人的心脏功能外,还可以促使血液循环的加速。中医上讲,一切的疾病都可归因于气血的淤堵,而跑步则可起到顺通的作用,此外,新陈代谢的促进也可排除体内的垃圾,使身体与心理调整回轻松的状态。

回避型如何自愈疗愈顾名思义就是化解我们心中的痛苦,首先你要看到自己的控制来源是在,如果知道了你依然是顺恼不断,那么就是找错了原因,回避的痛苦其实就是来源于惰性,你先不要着急反驳。

因为回避最习惯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逃避,不逃避会感觉压力、难受,就误以为痛苦是暴力自己和承担责任带来的。就像一个经常感冒的人,如果认为自己生病的原因是吹了风,从此就把自己关在屋里子里,再也不接触到风,那就真的不会再感冒了吗?

不会,因为我们知道,只要还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在有空气的地方就会有风,且长久不接触流动的空气,我们的体质是会越来越差,一点微微的气流都容易感觉身体不适,容易感冒,我们需要的是增强身体的免疫能力。

回避每一次面对他人的情绪和心理需求就会难受,于是一遇到情绪就逃避,一进入感情就想放弃。和前面的例子在道理上实际是相通的。只要生活在现实里,就逃不开人的情感属性,要是找到的水远是外界的问题,处理的方式永远都是忍着就行,不去碰就好。

回避的内心只会越来越沉重回避一直觉得压抑,觉得累,觉得难受,是因为很多东西不是你想逃就能逃掉的,耒面上看起来事情好像过去了,但世间万物能量守恒,问题并没有消失,只是M外界转移到了你的内心。

所以回避的心灵能量是堵塞的,潜意识里装满了过去逃避而留下的负能量残渣;回避型必须要面对自己的心,先彻底的清理和释放自己成长过程中所有的负能量和情绪,痛就让他痛,不要一点点不舒服就缩回去,这种痛是带着“通”的,他不是受伤,而是疗愈。

我们可以哭,可以大喊大叫,我们可以允许自己去怨,去恨,去失败,去直视心中的黑暗流林;但又剥离开,不必把他们当做自己,不去评判,不去听头脑说好不好,可不可能,应不应该作为过来的回避,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打开自己的心照进来的一定是温暖的阳光。

回避需要修炼真实,学习如何做一个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人真正的成长一定是成为一个越来越自然的真,而非一个看以完美的假人”回避可能很难意识到,自己看起来是多么矛盾的一个人;大多数回避都不是看起来那么的稳定和成熟,其实焦虑也是回避型想成为,却无法成为的自己“敢爱敢恨,真实善良”。

焦虑的疗愈与进阶,可以在经历和摔打中,不断地调整和完善自己与人相处模式,适合走渐悟之路。而回避型应对复杂的环境模式,过于的单一保守,先逃避,逃不了就屏避,导致情绪的适应性其实很低。

忍耐力本身是一种能力,但在回避这里,明显过犹不及,它成了长在身上的一道加锁。大多数回避的忍,只是一种麻木和无助。回避应对外界的方式是稳定的,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不断加固自我的屏障,因此持续的刺激和摔打,更容易让回避变得更加回避,并且屏蔽刺激的能力越来越强,不明白就只能继续忍耐,随着经历与年龄的增长,壁垒加厚;固执心会越来越强,没有人可以撼动。

所以最适合回避的方式是顿悟:先净化环境,少接融刺激源,把自己打通了再去实践若不是一直不敢,走不出第一步,后面就都无从谈起的,能够做到勤奋的回避基本都能够走出来;这意味着他们已经突破了头脑里最大的固执与障碍。

许多回避也许以为自己是因为耒现出来的强大和优秀才被爱的,或者说以为需要爱和依赖他人是一种无能,其实你们错了。

很多找到我的回避群伴侣,哪怕早就看到了你的懦弱和普通,他们依然爱你,只是因为你是你,亲密关系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的舒适开心,然后惠己及人。

如果以他人的感受为中心,忽略自身的感受,那会让自己丧失爱能力。看以你是感情中的高位者;但你失去的是更宝贵的东西,心与心的感受和链接,是大脑思维无法明白的;什么时候能够明白这一点,要看回避自身的悟性和机缘。

外壳越坚硬的人,就会越觉得自己离开了这个壳子,一定会S。

回避型治愈的难点,不在于可能性,而在于他们深入骨髓对世界和自我的悲观;每个回避型都会无可放药的认为自己“无药可散”就像焦虑很容易就接纳我这里有问题,我要去寻求解决的方法,也可以接受自己暂时做不到,然后去探索和尝试。

但回避型依恋一旦看到自己哪里有问题,就会觉得自己这个人无能,全盘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感觉到一件事自己可能做不到,就会退缩和观望,直到完全有把握。焦虑看不清自己,是因为把自己的欲望、感觉到做自己的全部,容易导致看不见事实和他人;回避看不到自己,是因为会把自己头脑里思维概念当做全部,让回避抛弃固有的观念,他们就像亲手杀S自己一样。

在亲密关系中一味的忍耐自己的不舒适,可以让这段关系短暂的留存,但会出现更严重的情况,他仍然需要你,而你因为长期的压抑,不再需要这段关系;因为你把自己放在了一个牺牲者的位置,在这段关系中感受不到滋养。

别人也会不理解你的感受,为你是冷漠和拒绝,造成你的恶性循环。在对错论的一员世界里,为了维持内心世界的完美秩序,创造出了一个极度严苛的超我,一旦犯错就会受到很强的指责,不断的逼迫着自己去遵循规则,而忽略自身和他人的本我的自身感受欲求。

还是像乌龟和兔子,免子没有壳的保护,但骨头是硬的,身体是灵活的,乌龟有壳,这个壳保护了他们,也成为其枷锁;所以回避型孤独,却无法享受孤独。

回避的进阶是打开自己的能力,会比能够做开自己的内心的程度,就是他们的维度,很多来做心理疗愈的回避,基本只要释放和清理几次,就会很快有完全脱胎换骨的感觉。

而回避类型也是分为低阶、中阶和高阶,接下来我给大家详细说说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你们也可以对照一下,看一看自己或者伴侣是哪一种类型的回避低阶回避低阶回避类似于真正的回避型人格障碍。

被团在极其狭小的安全区内,很难与外界有正常的沟通交流,常常独来独往,没什么朋友,整个人的气场会给人冰冷和尴检的感觉。与世界和他人格格不入,没有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中阶回避信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侧。

童年原生家庭问题及自身经历,没有在真正安全的环境里呆过,很难信任他人,害怕暴露自身脆弱。他们有一定的工作能力、社会经验和社交能力。对世界的认知更多停留在有限的经验上,坚持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动摇等同于杀死自己的人格。

因此可以很好的生存,却心灵发展有限。当下社会价值观下,男性群体居多。在亲密关系中住往能表达自己,但不会说啥好听的话固执己见。

高阶回避自身价值观依然牢固,但有较广的视野,自我本身就够“大”。情绪感受和沟通能力只是他们的相对短板,但包容力与自制力很强,自我清晰,能够很好的接住伴侣的情绪。

他们自身有足够的阅历、能力或智力,构筑起稳定的安全感。

不断探索外部世界的同时,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探索。这类回避好相处,话不多善于倾听,只是完美主义和理性导致对自我和伴侣的要求都比较严格,希望有一个独立且能共同成长的伴侣。高阶回避在人群中是很出色的存在。

就像焦虑型有其天赋,回避型自我发展好了,也能善用自身优势,弥补短板的不足,发展的可能比一般人更好。

我有一个很厉害的朋友,过去是低阶的回避但他在不断地提升以及人际交往的实践中,发展到了中阶,中阶之后看以事业有成,社交也如鱼得水,但面临两个瓶颈:

1、她很难感受到坏与不懂的情绪,更无发表,内心一直在压抑和痛苦中;

2、谈恋爱进入亲密关系,出现严重的自我割裂和矛盾,错过了很多很好的人。回避缺爱,但并不缺爱他们的人,因为过往的创伤,回避把心一直封锁起来,只能用头脑来判断爱不爱,没有感受到爱,所以没有爱的能量,也无法相信爱,他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无论如何进阶,都依然放不过自己,放不过他人。而爱情怎么可能依靠头脑去判断呢?

我和她说你要学会停止思考,要去岩试着去做,直到有一天,做到的那一刻,突然就通了,

后来有一天她说:“自己最大的敌人,一直是引以为豪的思维”,它封闭着我的心,他告诉我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它的英明神武,同时我每天稍稍出错。

就会认为是我不听它的话,于是我的心不敢不听大脑的话,我想要做什么,想要爱谁,他都跟我说不现实、不可能、做不到;就如同住了一个u旧的怪物,而我把它当做了自己的全部,被负面信息操控而不自知之前说到的勇气,其实是需要回避找到自己真正学会做自己的主人,而非头脑的奴隶,做自己想做的事,而非应该做的。

回避无法耒达自己不是因为不想表达,而是不懂表达,不懂自己的心,所以涉及到情绪感受一表达就会言不由束、心口不一。

要敢于承认这一点,向内心去探索,不断的去感受,而非什么都要去思考该不该、可不可能大多数回避,其实内心是高敏感,这种敏感不是脆弱,而是意味着我们内心自带精准的直觉,

只要我们肯全然相信自己心(焦虑就不要太跟着心走,看事实接地气一点)。

打破内心的枷锁,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内心,信心不信脑,信直觉而非逻辑思考判断,方能让回避真正的自救。我并不认为焦虑型依恋有问题,同样也不认为回避型有多大的问题,“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回避型真的想要自愈和走出来,只需要勇气这一步。

无论是你勇敢的表达,还是敞开自己,还是勇敢的去爱人,哪怕你认为对方接不住你、理解不了你,但不是每件事在现实中有结果才是结果;使心灵的成长和爱的链接。

爱你的人只是想要了解你、看到你,也想要被你看到,当你没有能力和勇气,你背上的所有的东西都会成为你的咖锁,哪怕是爱你的心真正的打开了,一切都会是令人喜悦的和滋养的,而非消耗和痛苦。

你去做就是成功,没有失败的说法,能打开自己,勇敢的走出来,面对真实的自己,你们会发现,原来没有什么好可怕。

女生是一个很神奇的群体,因为她们有一部分人可以很坚强,坚强到很多男性都做不到的事情,她们可以有一部分也会很脆弱,脆弱到男性认为是鸡毛蒜皮般的小事,她们就会情绪崩溃,个人总结了一下,让女性提高自愈能力最关键的因素就在于提升自己的独立能力。

女性会有自己的情感生活,这种情感生活包括友情,包括爱情,包括亲情这些社会关系都是每个人要去维持的爱情,可能会有选择有标准,不会那么容易的来到我们的身边,但是其他方面的东西都是每个人要去做的,我们要清楚我们要做这些情感关系的主人,我们要能主动的去把握这些性能,关系在的时候,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不在的时候也不至于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崩溃,归根结底就是让自己的独立生活能力够强,不依赖于任何人。

女孩子在情感之中是比较容易受到伤害的,尤其是没有经历过太多情感的人,会觉得爱情原来是很美好的,但是谈过这段恋爱之后,会发现自己的情感生活一地鸡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可以说是支离破碎,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其实对于爱情也应该有一个期望,期望并不等于理想,期望是对现实生活中另一半的要求,而不是理想中另一半的要求,要适当的降低自己的择偶标准,对自己的另一半不要有太高的期望。

现在社会既然真正讲究男女朋友,就应该把男性女性在情感关系中,在社会关系中都放在一个较为平等的位置,女生要想有真正平等的生活,也有平等的能力,男性能做到的事情女性也能做到,那么女性才有资格去追求,所谓的平等,至少在大多数方面是如此的,所以女性也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能力,无论是在情感方面的处理还是经济能力方面的提升。

      抑郁症愈后三观重塑的现象,让我感受格外神奇,但在此之前,我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身处深渊:我不快乐,对一切不再感兴趣,我莫名的难过,对一切都难过,夜晚我无法入眠,白天久睡不醒,我极度敏感,仿佛受到全世界的监督,我害怕听到电话铃声,我经历了极度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最终自我放弃

      按传统的算法,过年的时候我就将30岁了,这些年经历了很多事情,但在此之前我似乎并不了解自己,于是试着总结了一下。

        一个人性格的形成跟原生家庭有很大关系,你或乐天或悲观,或豁达或谨慎,很大一部分源自于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参与,因为这是你最开始认知世界的方式。

        撒切尔夫人有句名言:你要注意你的思想,它会变成你的语言;你要注意你的语言,它会变成你的行动;你要注意你的行动,它会变成你的习惯;你要注意你的习惯,它会变成你的性格;你要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变成你的命运。也就是说,实际上你的行为都是你性格的折射,而性格则是你思想的折射,思想,则是你人格的折射。

        所以我的第一个总结是:在我走出社会之前,原生家庭塑造了我的半个人格——善良,乐观,对世界毫无防备。

        原生家庭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否有绝对性?不是的,我们看历史上很多伟人、现实中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对他们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因为原生家庭。当然,成功造就熟知,就不同原生家庭的成才比例而言,通往成功的常规设定往往更多来自于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

        看看即将30岁的自己,事实证明,我的原生家庭给我的那一半人格,不足以让我应对后来的现实世界。这一半的人格,可以让我这个广东小孩在遥远的云南,在西北勒乡跟哈尼族村民挖蕨菜,摘野果,跟一群当地年轻人在充满牛粪的篮球场上玩耍;可以在独角兽互联网企业内部竞争中从BD做到大区经理;但是没办法让理想在创业过程中成正比例的变现,转化为持续输出的动力。 我感受到,人类社会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有它运行的规则,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角色设定,它一开始就告诉过你,这也是你亲自挑选的人生,所以你不应该表现得对这一切毫无防备。

        所以我的第二个总结是:一系列的现实经历,帮我塑造了另一半人格——认清人性的复杂,在物质社会,单纯的理想主义并不实用。

        8月的一天,在无数次彻夜失眠、动力殆尽过后,我在医院的临床心理科测出患有中度抑郁和重度焦虑。截止到今天,我可能已经自我对话过近千次,关于生命,关于本我,关于未来。我最终建议自己:把即将到来的30岁当成人生的分割线,宽容自己花了漫长的三十年来塑造人格,并接受作为我这个角色的设定。

      所以最终我的总结是:过去我所经历着的,都是一个完善人格的过程——形成独立、真实的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自我对话、自我解读、自我认知的过程,当然,这个过程很痛苦。我接受这样的痛苦,也接受这样的自己。

      抑郁症和焦虑症到底是什么?那段时间也曾看过很多解释,但是那些解释总感觉跟内心深处的理解,还差点什么。有趣的是,患病前后我面对亲戚的催婚表现截然不同,对**院大声说话的人不再直接吓止,甚至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干扰,开车不再路怒,不再对年龄的增长有内驱的焦虑,不再执着于用理想包装下的物欲没错,我变佛系了,仿佛佛家里说的“六根清静”。 那么抑郁症和焦虑症会不会跟每个人接收“信息”的最低频率有关?焦虑症患者由于接收信息的频率更低,对环境中的刺激因素反应更激烈。 接收频率还影响每个人对于情感的感受:情绪低落,更易受他人因素如语言、微表情的影响等等,这些在正常频率状态的人眼中,是敏感的。

      为什么当一个人接收的信息频率跟正常人的频率不一样时,会产生很多病态的反应,甚至有自杀倾向? 这些问题的本质可能是意识能量的维度差,正常情况下人类的集体意识会维持在一定的能量度上,稳定的发射和接收频率让意识得以稳定互动,但是意识也会随着个体的能量度变化,表现出升维与降维,降维时能量度低接收的信息频率低,底层意识会驱使你,引导你放弃自己,以维持集体意识的能量恒;而一个人升维我们通常会说这个人有智慧,佛家则称之为“六根清静”,当意识接收更高维的高频信息,当能在有限的条件内获取最大的自然能量时,会自然过滤低维的低频信息。所以,在佛家思想里,人生是一个“升维”、“脱敏”的过程。

      那么如何改变集体意识的维度,让底层意识跃进,我亦不知,或许是共产主义,或许是天堂极乐世界。

      还好意识总是随着不同情境变化,因为不同场景能量程度不一样,这里的能量指的是意识能量,这个能量就是意识形态的粮食,本质上如同生命机体需要摄取食物一样,只是身体汲取的能量跟灵魂汲取的能量的形态不一样(佛教学说认为肉体和灵魂是两个不同的生命体),人的能量程度高,就形成了气场,当更多的相同能量的气场聚集,你就能接收到,你可以想象走进一间讨薪的房间,还有走近香火鼎盛的寺庙,那种不同的感受。

      虽然看过的关于佛学的书籍很少,了解也少,但对了解到的佛家思想很认同,我甚至怀疑我们了解到的佛法来自天外。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认知。

      佛教学说认为世间不过是灵魂投身的苦海,是处在高维的本我(灵魂)的认知系统,之于三维空间的折射。因此劝解世人不用怀有执念,所谓四大是指:地、水、火、风是构成这个表现世界的基本物质,佛说一切皆为法,如梦幻泡影,法是指因果,即万事万物的规律,而梦幻泡影指的就是“空”。 人生就是处在高维的本我前来三维空间经历的,不过是意识到折射。而实现升维,便会进入进入另一个境界,不再有烦恼、痛苦,苦行也不再轮回生死,称为涅盘。

      而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是生理上的神经感官,是灵魂与身体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称为六根。

      所谓六根清净,是指在这个维度中六根产生六识,身体是灵魂向下兼容的工具,作善作恶,都来自于六识的主张,造成善恶行为的事实,却是在于六根的作用,所以说人性是复杂的,指的是人与灵,兽性与灵性结合作用下的复杂反应。

      之所以把本我降维投身于三维的过程称之为苦海,是由于六根不清净,比如眼根贪色、耳根贪声、鼻根贪香、舌根贪味、身根贪细滑、意根贪乐境;有贪,也必有镇,贪与镇,是由无明──烦恼而来,合起来,就是「贪、镇、痴」的三毒交加,恶多善少,就会不断轮回在这个世界,没有机会回去。 所谓六根清净,不是没有了六根,而是一开始我说的,过滤低频,不再随着外境的幻象而转,便可脱离轮回的因果。

      关于上述观点,道教的逻辑与佛教不谋而合:道教的道祖老子在《道德经》说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句也是道教思想的精华所在,也揭示了顺应三界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升维境界,在这里天、地、人为三界。道教典籍《度人经》(并非佛教《西藏度人经》)关于三界的理解与道德经略有不同:即第一欲界、第二色界、第三无色界,并指出“此三界之上,飞空之中,魔王歌音,音参洞章”。欲界,是指举心动念都是贪欲,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本位的众生居住的地方;色界比欲界高一界,《度人经集注》说:“六欲总净,超出欲界,上进一天,即登色界”;无色界,就是从有形有质上升到无形无质的境界。度人经里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又或是不同典籍关于世界本相的认知,灵魂升维的路径,在底层逻辑上是高度吻合的。

      佛教和道教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播,但是始终没能成为主流又是为何?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我认为可以用上述提到的“意识能量总是不断变化”,并且,由绝大多数相同频率的能量决定了意识所处的维度,集体意识对升维和降维的“异类”并不友好,有限的生命长度以及物质文明社会规则,让意识能量场作用有限,不足以去提升和最终改变集体意识的维度。

      人类的理想归宿,或许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许是天堂极乐世界。

      一个抑郁症患者,很多时候是没有听众的,这是一个很残忍的事实。 在评论区跟朋友们的互动中也提到,很多治疗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缺乏能让你感受得到的共情。所以再怎么温柔体贴的对话,之于你的感受,都浮于表面,没有进入内心、没有发现那块带有灼烧感的地方。

      这次更新其实有一个契机,就在前几天晚上,我哥醉酒给我拨了一通电话,简单寒暄了几句。即便在醉酒之后,他依然是个看起来深沉、情绪稳定的年轻人,但这恰恰不妙,引起了我的警觉。               

      因为我的抑郁症经历,撬动的过程并没有很难,只是感慨惭愧30年来,才了解真正的他:

         

      「我一直认为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一直认为我是主角」

      「我后来才发现,我不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

      「我很努力,但是我并没有尽力」

      「我也曾夜夜酒吧挥金如土,但还是不快乐」

       

        从小跟二哥关系最好,记得初中那会儿同校,我每每把当天零花钱用完,就跑到他教室,他会二话不说把他的全部给我。

        二哥是的内向安静的人,不善言辞,待人真诚,极致善良。直到现在我们都已年过三十,我才真正看到他安静表面下,丰富的人格结晶。跟他不同的是,一直以来我是一个更热衷于表达的人,不管用语言还是文字,更能有效的解剖和安慰自己,也便更能与过去《和解》。 现实中有很多真实的“二哥”,哪怕是他朝夕相处的亲弟弟,也可能并不了解他,这一群人,不被了解,无处消解,不能和解。 后来二哥问我对他的评价,我说:是一个比我一直以来了解的要更细腻,更具有深度的人。我说很开心他跟我讲这些,谢谢他的信任。我跟他交换分享了现状,提到这段经历对我人格形成的帮助,跟他探讨: 抑郁症是否是一种被病化的现象:人在不知不觉中患上抑郁,继而不知不觉中转变心境,而后不知不觉中三观重塑,并最终把这个过程理解成为成长成熟。

        上面这段话,提到了一个词: 病化 ——也正是这篇文章的标题。一开始本想命名为《蓝》,因为,只要我们试着跳出大众思维的定式,你会发现其中暗藏巨大漩涡:不同人眼中的蓝,也许有若干个版本。但是为了维持集体意识的统一性,维持意识维度的稳定效果,你眼中的蓝,就定义了他人眼中的蓝。 我们定义人与动物,定义科学与迷信,定义昆虫有益与有害,定义人生成功与失败,也包括抑郁症。或许,如果没有刻意定义,天空会有更多颜色。或许,如果没有被病化,抑郁症经历,不过是一次清晰的成长体验。突然想起莎士比亚说: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你们听过这句话吗?

        中西方宗教对于人与动物关系的定义有天壤之别,基督教中奉行人类中心主义,即把人类描绘成上帝最钟爱的生命状态,把他的形象赋予了人类,并告诫人类:“你们要生养许多儿女,使你们的后代遍满全世界,控制当地。我要你们管理鱼类、鸟类和所有的动物。”因此,基督教宣布说,上帝创造人类的目的就是要让人类成为自然的主人,并赋予人类管理和控制大地的权力。

        而我们东方文明的世界观,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易经》主张人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佛学思想里,佛祖说“众生平等”,对待世间生命应该“以慈悲为怀”,因为“众生皆苦”,但凡生灵,都会不断轮回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间。同时,因为它们在三世中的“业力”的各不相同,决定了他们在六道中的位置也不同。 通过东西方对于我们人类自己的定义差异,你就该觉察到意识形态的产物,远比有理有据的科学要更具影响力。它甚至直接引导集体意识的世界观,最终变成主流思想,并在很多领域形成你所见所学到的科学。 不是很理解的朋友可以翻看 《频率》 这篇文章哦。

      如今,我们每个人都容易被卷进了集体意识定义的惯性里:定义了何为成功,定义了何为优秀,定义了正常人,定义了抑郁症患者… 这些定义是否是不可挑战的人生律法?是否每个人都要当世界的主角?是否人生只有唯一一座灯塔?

        (待续)

自愈的确永远都是人生课题,不光是女生情感问题,也是关乎人生其他方面,交友,工作,事业,家庭等等。人就是在不停地自我疗愈,时间就是医师。有些事没有解药,只能在时光的作用下,慢慢愈合伤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345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