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有几种呢?

依恋类型有几种呢?,第1张

依恋类型有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现在的依恋理论,采取的是四象限的分类模式,这个四象限在依恋理论系列的文章有更完整的说明。寻求依恋对象不断保证不会离开自己;有时候又和逃避依恋一样,把自己的所有感情隔绝在外。

四类分别说明

安全依恋,顾名思义的就是,他们能够和依恋对象,建立起一段有安全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能够如此。如果从依恋理论的观点来看,这是因为他们在婴儿时期,当自己有需要时,总能获得主要照顾者的响应,从而使他们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个世界是温暖的。

如果从依恋理论来看,焦虑依恋的孩子,尽管需要经历不断地呼喊,主要照顾者终究还是会响应他们的需求。也因此,他们在面对主要照顾者的不理睬时,就会采取更极端的方式,来呼唤自己的主要照顾者。

对逃避依恋的人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期采取初级依恋策略时,依然无法得到依恋对象的响应,因此他们也会采取次级依恋策略。

矛盾依恋,在一些教科书上又称为紊乱依恋,它同时也是上文所说的恐惧型逃避依恋。他们同时有着高焦虑与高逃避的特质,有时候想要和焦虑依恋一样。

1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

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在孩子哭泣时反应更迅速,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能够与孩子一起玩耍,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

2回避型依恋(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有多种类型。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当孩子干扰自己的计划和活动时生孩子气或怨恨孩子,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即使对孩子表达积极情感,程度也很微弱。

整体而言,其情感表达和反应少,与孩子的互动很少,肢体接触少,即便有也主要是功能性的,比如满足生理需求;在情感上则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回应,极少与孩子互动。

3焦虑——矛盾型依恋(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

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这种类型婴儿的母亲常误解孩子的信号,她的照顾行为是不一致的,对孩子的反应更多地依赖于自己当时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为,上一秒很开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这样的母亲反应不稳定,很难预测,有时候介入过多,干预过多,有时候却忽略孩子明确表达出的需求。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早期的人际经验会影响个体后来人际关系发展轨迹: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快乐地与他人交往,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人际关系;回避型依恋的儿童经常怀疑和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常会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表现出对他人的过分贪求。

(内容源自心理咨询讲师王林齐课程资料整理,仅为个人学习使用)

依恋探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以及我们个人发展的关系。在关系和个人发展上,我们更专注于哪一个是因人而异的。

非常重要。

依恋理论之父BOWLBY提出人的依恋是具有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

———— 选自 David jWallin 《Attachment in Psychotherapy》

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就是人类为了让自己的基因延续下去,会有吃饭和繁衍等基本生理需求,同样依恋也如此。在远古时代,因为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大家需要联合起来,用集体的力量一块儿去抵御野兽、获取食物,个体在人群里会觉得安全、舒服,而少数独来独往的人很容易死掉,因此群居者的基因得以保存下来,所以依恋也是一种生物本能需要,即使有人会选择不婚,也只是没有走入一段在法律上承认的关系。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受过挫折的人,如果选择再也不进入任何关系的话,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择偶观,比如颜值高、学历高、经济条件相当等,但是为什么我们的理想型和真正找到的人往往不大一样呢?因为我们总是会喜欢上特定的人,这就是与我们的依恋机制相关。依恋表现在我们的性格、相处方式、成长经历等方面。

如:《流星花园》中杉菜和道明寺的相爱就有一定的心理基础。

道明寺的特点:情绪不稳定、暴躁、积极主动的追求杉菜;

杉菜的特点:固执、倔强、冷淡,总是逃避道明寺的追求。

这就是因为她们有着不同的依恋机制。

注释:

焦虑程度 :对伴侣的爱意和恋爱关系,所秉持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如《奇葩说》的辩题,你会不顾一切和伴侣去大城市吗?焦虑程度更高的人往往会选择去)

回避程度 :你对亲密关系的舒适程度。(和伴侣的亲密关系近一点让你舒服,还是远一点有更多个人空间好呢?)

存在于我们的大脑

职责:追踪和监测我们依恋对象的安全性和存在感

内部逻辑:

科学基础奉上:社交线索实验(将三种依恋风格的人集中起来,同时观看屏幕上人脸的情绪变化,感觉到变化的人拍下按钮。最后统计不同依恋类型的人做出的反应速度。焦虑型反应最快,非常敏感,安全型次之,回避型最慢。但是回避型在注意力分散或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如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回答,反应速度却变快了,这说明回避型在没有太多理性压抑自己时,会自然流露出对他人的需求)

(1)焦  虑  型

举例:

●日常相处——如伴侣长时间不回复信息

●焦虑依恋风格——过度敏感(看中关系,忽略个人发展)。

●依恋机制激活——对方是不是不喜欢我了,都不想理我了,不行我得联系上对方,和对方拉近关系,要不然我俩凉了咋办!需要伴侣表明他别无二心,关系绝对可靠。

这种亲密关系受到一点威胁就会影响情绪。过度敏感,想马上做出行为表现,就是典型的焦虑型。但是仔细想一下,我们每个人处于焦虑状态时都会有类似反应。

●防御策略——伴侣在脑中挥之不去,习惯只记得对方优点(我不能让对方离开我)。高估、崇拜伴侣,坚信“非他不可”,不开心也不放手(除了对方之外,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不开心也不能放手,不能放弃好男人),除非重新产生联系,焦虑感才会消失。

这样的人很容易变成情感劣势者,总在受伤后习惯为对方找借口。

●防御行为——1 频繁联系对方 (为了让焦虑感消失);2 计分策略 (计算对方多长时间没理我,打了多少个电话。一般人有焦虑感时也会有这个反应);3 退缩行为 (再等你有什么用,你都不会理我,于是害怕了,很受伤,出现退缩行为);4 故意表现出敌意 ,或假装忙碌、欺骗(如果对方回复了,焦虑型不会马上表现出内心的快乐,而是表现出与心理相反的反应,比如说我已经不想你了,咱俩分了吧,以分手为威胁,很多女生习惯这种方法。),让对方吃醋(这男生追了我好几年呢,以为是无意说的,其实是想让对方吃醋),想以退为进(说了分手对方还是追我,那才是真爱。)

如道明寺经常联系不上杉菜,就觉得杉菜不在意自己,不喜欢自己,而不会想杉菜有可能在忙,于是情绪激动,忍不住回忆和杉菜的往事,觉得杉菜很可爱很特别,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于是继续疯狂联系,终于见到对方后又会故意表示出高冷、敌意的态度,所以两人总是以欢喜冤家的状态相处。

(2) 回避型

●日常生活——相亲中的相处

●回避依恋风格——压抑感受与需求(把关系和个人发展相对立)。

●依恋机制激活和防御策略—— 1混淆“自我依靠”与真正独立。 表现的冷淡,拒人于千里之外。我要避免自己沉溺于感情,感情会耽误了自己更好的独立与发展。认为还是单身好,时间宝贵应该专注于工作(其实是害怕亲密关系中的自我会过于沉溺,会变成难以摆脱感情的焦虑型,即使内心渴望关系,还是选择压抑)

真正的独立是我需要这段关系,但是我也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在关系中有清晰的心理界限;

2 以偏概全 。伴侣总是很普通。习惯于看对方缺点多于优点,相处以指责、贬低为主。3 平淡即无聊 。感情处于激情期时无法控制自我,当感情归于平淡时,自我回归控制,又想要回避感情,所以习惯给自己找借口来挑伴侣的错,说平淡即是无聊,想推拒伴侣。

●激活行为——1 不表达明确的态度。 拒绝和伴侣约会、沟通,认为人不能太感情。(晚婚、恐婚、不婚)保持神秘来捍卫自己的独立(永远不说自己的秘密,有时只是小事,只是通过保留秘密认为给自己心理留空间,认为这样就是和对方没有那么好);2 只看到对方缺点而看不到对方优点 。认为自己和谁都处不好;3 不可能的恋爱 。理想型偶像、婚外恋,无法真正在一起,沉迷于远距离关系;4 发展顺利时,突然拉远关系 。顺利时反而难过,故意拉远距离;5 抗拒身体接触 。虽然心理上渴望亲密,却又想要时时刻刻保持距离。

杉菜收到表白时第一反应是拒绝,压抑自己,感觉私人空间被占用。对方都是缺点,喜欢不可能在一起的花泽类,知道花泽类心里喜欢别人,还是被吸引。但是当杉菜有机会和花泽类谈恋爱时,却反而不喜欢了,对方越靠近越是逃。

(3) 安全型

●安全依恋风格——接纳感受与需求,认为关系和个人发展都很重要。

●依恋机制激活和缓冲策略——1 倾向选择令自己愉悦的伴侣 (不喜欢相爱相杀);2 相信世界上能和自己幸福在一起的潜在伴侣有很多 ;3 将伴侣的幸福视为己任 ;4 不会一味外归因或者内归因 。

●缓冲行为——1 调整心态,解决冲突。 让自己情绪平稳后再去解决问题,让对方舒服也让自己舒服;2 期待有效沟通 ;3 拒绝使用感情把戏 。我是什么样就怎么样,不会拐弯抹角,不会PUA,直接表达需求,欺骗、压榨的成分少;4 容易宽恕他人 ;5 不抗拒亲密,也不刻意划界限 ;6 能接受身体和情感的合二为一。

更多是后天养成的。奉上科学基础:陌生情境实验

注释:1父母在讨论自己的依恋体验方式时和婴儿在情境试验中表现出的依恋具有不可否认的相似性。因此我们推断: 父母的状态对婴儿的安全感,以及后期成人依恋的形成有着很强烈的影响。 2。影响人不一定是父母,任何直接抚养人都成立,因为0-1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建立的关系并不是自己和父母,而是世界对自己的态度,父母象征的是世界,孩子区分不出抚养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孩子记不住,但是会进入潜意识。

接下来详细的说一下抚养人是怎样影响孩子依恋风格形成的。

(1)焦虑型依恋的养成

注释:1婴儿自立能力很弱,需要通过哭的方式传递生理和心理需求,如果母亲对孩子的哭不敏感,总是延迟满足,婴儿便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知道哭有没有用,对母亲没有信任感,也不相信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

2尝过母亲在时的甜头,有奶喝,有拥抱,当母亲不在时就什么都没有了,恐惧自己的死亡,所以无法接受母亲离开,非常重视母亲是否在场,以至于把自己过得开不开心归因于母亲在不在场,不发展自己能力,认为发展自己的能力有什么用呢,我去探索有什么用,我能不能活下去都在母亲的一念之差,她愿不愿意满足我,会不会离开我,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有没有安全感都在于你在不在我身边,而不是靠我自己的努力。

(2)回避型依恋养成

注释:1婴儿认为哭基本没作用,只能靠自己;

2知道别人无法帮助自己,所以只靠自己的时候,就不管情绪,感情,只一心努力工作,看起来满足上进,其实是不真实的,只是为了适应别人对自己的毫不在意。

(3)安全型依恋养成

注释:母亲在儿童 需要的时候 给予关怀与安慰,敏感,接纳,婴儿认为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母亲的关注的,“我需要的时候世界就会给我”

(4)矛盾性混乱型

注释:父母即是安全基地,又是危险来源,是靠近还是远离呢?

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想想自己的依恋风格吧。

依恋风格就像十二星座对人的描述一样,没有好坏之分,都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魅力,只是不同的风格会有些伤害行为需要改善,所以 需要改变的不是依恋类型,而是相应的有害的防御行为 。

注释:因为依恋风格的改变是很难的,依恋风格是和家人相处了十几年形成的结果,不仅是形成时间过长,而且需要个人觉悟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改变才有可能。如焦虑型女孩在家中做全职太太,如果不去独立赚钱,不改变生活状态,就很难改变依恋类型。

怎样重塑依恋风格?

接纳自己的依恋风格,从依恋机制入手,减少防御行为,接下来进行分别讲解:

(1)焦虑型依恋重塑

注释:1焦虑型对感情的需求度很大,那就去找一个和自己同样需求很大的伴侣,不要和回避型的人相处了,即不要和明知不合适的人相处,否则只会越来越怀疑自己。(对焦虑型的人来说,很容易被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就像道明寺会被杉菜吸引。因为回避型的人和你拉近了距离后就忽然想回避,拉远后又想回来,容易给焦虑型人较大的情绪波动,就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大,感觉强烈,会误以为为爱痛苦,情绪波动大就是真爱,而不认为在一起开心才是爱。)

那么怎样辨别回避型依恋型人呢?

●不给你明确信息:对你的案首,以及对你们未来的承诺

●一直对理想恋情抱有幻想,非常渴望遇见一个“完美”恋人

●忽视你的快乐,抱怨你太敏感、太粘人、太矫情,嫌弃你提出的要求太麻烦,从而置之不理

●对你向法官一样铁面无私,不在意你传达的信息

2 如果发现自己的伴侣就是回避型该怎么办呢?制定防御机制记录表:

(2)回避型依恋重塑

注释:1回避型保持理性的时候潜意识就会和对方拉远关系,所以别专注工作,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才会放下心房;2用学习一项新技能等不太亲密的事情来分散注意力。3化解冲突五原则:

基于对方的幸福着想;

坚持关注问题本身,就事论事,避免冲突扩大(不要一吵架就说你人不行);

愿意包容对方;有效沟通双方的感受和需求。

(3)安全型如何更好的谈恋爱

积极回应;不要过多干预;及时鼓励;识别自己的情绪:维持自己的安全思维模式(不要被焦虑或回避型带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492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