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类型是什么?

依恋类型是什么?,第1张

对他人存在依靠,想要与他人亲密的一种人格就是依恋型人格。

依恋型人格”大体可分为三种: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恋爱中的人,有的会缺乏安全感,时刻害怕感情会出问题;有的不善言谈,却容易产生隔阂、激化矛盾。

依赖型人格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幼年时期儿童离开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儿童印象中保护他、养育他、满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万能的。

这时如果父母过分溺爱,鼓励子女依赖父母,不让他们有长大和自立的机会,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会逐渐产生对父母或权威的依赖心理,成年以后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总是依靠他人来作决定,终身不能负担起选择采纳各项任务、工作的责任,形成依赖型人格。

第二种影响:依恋模式影响着你跟伴侣的亲密关系。

  幼儿在小时候会跟主要抚养人(一般是妈妈)之间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连接,叫做依恋,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

  当与母亲分离时他可能哭也可能不哭,哭是因为妈妈不在了,他喜欢妈妈胜过陌生人。当母亲回来时,他积极寻求接触,啼哭立即减少。

  2、回避型。

  和母亲在一块儿的时候,他似乎没有对母亲作出什么反应,而当母亲离开时,一般没有苦恼的表现。他对陌生人的反应好像对母亲的反应一样。当与母亲团聚时,他却回避母亲或很久才跟她打招呼。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也经常不去拥抱母亲。

  3、抗拒型。

  与母亲分离以前紧靠其母亲,不愿离开母亲一步,虽然母亲在跟前,也不主动探究环境中的事物。当与母亲团聚时,表现出非常生气的抗拒行为,甚至推开和搡打母亲。当母亲抱起他时,他仍然继续啼哭,很难安抚他。

  4、无组织的紊乱型

  当与母亲分离后再团聚时,儿童表现出各种混乱的矛盾行为。如当母亲抱起他的时候,他的目光却看到别的地方,或用一种茫然抑郁的眼神接近母亲;当母亲安慰他以后,他却出乎意料地哭起来,或表现出一种冷冰冰的姿态。

  依恋类型的差异主要是由母亲是否能够及时的觉察到孩子的需求并满足来决定的,例如年幼的孩子需要吃奶时母亲是否能及时喂奶,冷了热了是否能及时增添衣物,需要安抚时是否能给予拥抱、抚摸等。

  除了安全型依恋类型,其他三种类型都会在恋爱中产生问题,主要是从小没有获得被爱、值得爱的信念,以至于在恋爱中时刻怀疑自己是否是被爱的,缺乏爱的能力和信念,要通过其他方式不断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被爱,寻求安全感。典型的行为就是:当你发现对方一天都没有给你打电话发短信时,你打电话对方没接时,你会发疯似的寻找对方,你担心对方不爱你、不在乎你、抛弃你,所以不顾一切的去找他问清楚原因。时间长了,这会给对方带来巨大的恋爱压力,导致分手。在夜深人静时,你也许也检讨过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下次克制住,用合理的信念说服自己:他在忙没看见手机,他在开会手机没带等等诸如此类的理由,但是下次情况出现时,你依然按捺不住,发疯似的去追问、查个水落石出。

  究其根本原因,是在原生家庭的生活下,父母没有给到你安全型的依恋感觉,没有让你对自己产生价值感,你会把小时候需求的不被满足归结为自己不值得被爱、都是因为自己不好,进而否定自己,丧失爱别人也被人爱的能力。

为什么有的人的爱情甜甜蜜蜜,有的人却总是吵吵闹闹,分分合合,而有的人还在单身。

这个问题的答案,之前在公众号Know Yourself看到一篇文章,文章中作者给出了一个解释,之所以我们会有成功的失败的不同的爱情故事,正是由于我们拥有不同的依恋类型。

根据人们对亲密的回避程度和对被抛弃的焦虑程度两个维度,依恋类型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焦虑感和回避感都低的人,是安全型(Secure);

安全型的人在爱情中最受欢迎,并且能将爱情经营得最好的一种类型。

这种类型的人在生活中很乐意与人亲密,同时不会时刻害怕被人抛弃,能很好把握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平衡,既能恰当表现自身需要,加强双方情感的交汇,增进亲密关系,又能保持平等自立,不贪求对方的付出。

第二种是焦虑感高、回避感低的人,是痴迷型(Preoccupied);

痴迷型的人一方面渴望亲密,另一方面又极度害怕被抛弃,他们往往会将爱情拽得死死的,想方设法让对方开心,获得对方的爱。但就像放在手里的沙,握得越紧反而流失得越快。

这类人对待爱情的态度,往往让对方倍感压力,喘不过气,这样反而不利于情感的增进。

第三种是焦虑感低、回避感高的人,是疏离型(Dismissing-Avoidant);

第四种是焦虑感和回避感都高的人,是恐惧型(Fearful-Avoidant)。

第三种格第四种统称为回避型,回避型的人排斥亲密。

其中,低焦虑的人本身就不愿意依赖他人,而高焦虑的人渴望依赖却又排斥亲密,充满矛盾。他们在爱情中希望与对方有明确的界限,不喜欢依赖别人,也往往会掩饰自己的情绪,即使对方做出让自己伤心难过的事,也表现得云淡风轻。

这样的亲密关系同样不健康,一方面,回避型的人自身会处在长期压抑之中;另一方面,对方也会感受到距离感。

上面这张图同时也说明了,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感和回避感,每个人依恋类型的程度和表现都各不相同。这四种依恋类型并不是一个绝对、统一的分类。

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依恋类型呢?

研究发现,依恋类型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父母对我们情绪或行为的关注和应答程度,父母表现出越高的回应程度,我们的依恋类型越会发展为安全型,而这种影响会一直延续到成人阶段。

第二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成年之后的经历。不同境遇会改变我们对待亲密关系和被抛弃的态度,进而改变我们的依恋类型。

研究表明,经历分手后的男女,其依恋类型会更偏向于不安全型,而复合之后又会偏向于安全型。

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让自己从不安全型向安全型转变。

主要有以下四个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寻找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并建立长期恋爱关系,学习对方在亲密关系中的相处方式;

第二,如果你已经拥有一个伴侣,那么你们可以一起了解两个人的依恋类型,通过坦诚沟通讲述自己一些行为背后真实的想法,不隐藏自己,而是敞开心扉;

第三,一个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思考自己过去的经历带给自己的影响,加深对自己的理解,找出不安全的缘由,进而做出改变;

第四,如果你发现自己是痴迷型的人,那么你需要对自己更负责;如果你发现自己是回避型的人,那么你需要对伴侣更负责。

所以,不管是自己向内探索或是向外与伴侣交流进步,都可以试着让自己的依恋类型由不安全型向安全型靠拢,这样爱情之树才能健康、茁壮成长。

4种依恋类型他/你是哪种?

恐惧型

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自己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但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内心独白:我想去爱,可是爱犹如带刺的玫瑰,靠近了就会受到伤害,为了自己的安全还是不要爱了,可是

和痴迷型不同,痴迷型是相爱就爱,恐惧型是想爱不敢爱,所以,恐惧型的恋人看起来有点“傲娇”,这种恋人比价难搞:你靠近,他远离(珍爱生命,远离爱情),你远离,他生气(爱情果然靠不住)。对付这种恋人,有耐心还不够,还需要高超的技巧,非一般人可以驾驭。

痴迷型

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但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杷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

内心独白:没有亲密关系让我很不安,你会不会像我看重你一样看重我呢?要是我们能融合在一起该多好。

这是一种不良的关系类型,因为过度渴望亲密导致双方人际边界模糊,希望时刻都黏在一起,对方会感到很大的压力,同时,对方偶尔的一些冷淡可能会让自己感到非常的焦虑。

安全型

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担忧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内心独白:你能陪我我和开心,如果你偶尔不开心了,想独处,我也会给你时间和空间我并不会因此感到焦虑。

这是最好的一种依恋类型,如果你是这种类型,你的伴侣会很幸福,同样,如果你的伴侣是这种类型,他也会让你很舒服。

疏离型

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对自己而言,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内心独白:恋爱?哼····能像工作一样给我金钱有那些时间精力去加个班,看本书不香吗

这种人对亲密关系比较冷淡,甚至可以说是仇视,恋爱对他来说可有可无,甚至是浪费生命的一种表现。他难以体会到亲密关系的乐趣,因为ta觉得亲密关系根本就没啥乐趣。他就像“冰美人/帅哥”般,难以撼动。

恐惧型,害怕被遗弃、不信任他人,猜忌多疑、害羞。

痴迷型,对有损亲密关系的任何威胁都不安和警惕,贪婪、妒忌。

安全型,对亲密关系和相互依赖安心,乐观好交际。

疏离型,自立,漠视亲密关系,冷淡、独立。

依恋的类型有:

1、安全型(低回避、低焦虑)

可以很安心地与人亲密,并建立相互依赖又相互独立的关系。不担心被抛弃。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都是积极的,认为自己值得爱,他人也值得爱和信任。

2、痴迷型(低回避,高焦虑)

渴望与人亲密,又怀疑对方并不想和自己亲密,很担心失去,有强烈的情感依赖和饥渴。会做许多努力以获得关注和爱。对自己的评价消极,觉得自己低价值、不值得爱。

总想努力得到他人的赞许,寻求认同。容易感觉被误解和不被重视,对别人的负面评价非常敏感,喜欢夸大负面信息,让自己更加焦虑。常处于怀疑、又爱又恨、拿不起放不下的矛盾中。人们常说的“作女”大多出现在这种类型。

3、疏离型(高回避、低焦虑)

回避亲密接触,难以信任和依赖对方,追求独立,因此容易让爱人陷入焦虑。对负面情绪和信息有回避倾向。往往在关系还没进展就开始退缩,觉得对方不可靠,亲近他们的企图会让他们紧张。

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是积极的,自认为有价值,觉得自己可以不需要依赖他人,因此不太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希望和爱人保持清晰的边界,反对依靠。不需要对方为自己付出什么,因为他们也不打算有所报答。出现冲突的之后会拒绝一切沟通。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望。人们常说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的“三不”男人,最容易出现在这种类型。

4、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

内心期待亲密关系,但因害怕受伤,而表现出犹豫和抗拒。既想依赖又希望独立。这种对依赖的抵触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对自己的评价较为消极,怕被拒绝,或担心自己离不开对方,因而避免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进入亲密关系之后,又担心被抛弃,时常感到恐惧。

爱人不在身边时不安,爱人在身边又有点厌烦。在亲密关系中,希望有掌控感、自我价值的证明感,追求平静与轻松。与爱人有冲突时,他们更喜欢以间接方式表达不满,如疏远冷淡。

他们也容易做“爱的逃兵”,想做先放手的人,以此缓解内心的焦虑和被控制的感觉。对亲密关系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让他们表现得若即若离,总在亲密与疏远之间挣扎。因而,恐惧型最容易将自己陷入无序和混乱。

影响依恋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

1、依恋的机会。一般家庭环境生活的婴儿和学步儿都有父母的照顾,因此一般都能与抚育者建立依恋关系。但要注意的是现今双职工家庭中,婴儿和学步儿很多由祖父母辈或保姆抚育,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这些替代抚育者的频繁更换,则对儿童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2、抚育的质量。通过录像技术观察记录和编码分析发现,“相互作用的调谐性”的交往模式能将安全型和非安全型的抚育方式区分开来。可形象地描绘为“情绪舞蹈emotional dance”,即母子的情绪交往跟跳舞一样非常合拍,母亲对婴儿的信息很敏感,能及时做出反应,对婴儿的照顾是亲切的、体贴的和周到的。

3、婴儿和学步儿的心理特点。抚育困难型的婴儿更可能发展为非安全型的依恋。研究表明,父母的抚育方式适合婴儿的气质特点,适合婴儿的需要,则带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婴儿都能和父母建立起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4、家庭环境和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对婴儿的态度、重大变故如父母实业、工作调动、婚姻危机和第二个孩子的出生等会影响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从而影响依恋的质量。

文化也是影响因素,如德国的父母鼓励儿童独立性,导致回避型儿童比例(约35%)高于日本(约5%)和美国(约20%);而日本文化中婴儿很少有与母亲分离的经验,抗拒型的婴儿(约27%)则高于美国(约13%)和德国(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618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