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个人多要面临伤痛,所以国际著名两性和婚姻关系治疗师, 莎兰•汉考克 在一次工作坊中提出 的问题:当你感觉到伤痛时,你怎样保护自己?
你可以花点时间思考一下。
第一种方式:好人模式。
有的人会把“好”当成是自己的保护方式。因为自己都那么“好”了,所以当有问题发生时,都会自动认为是别人有问题,而别人在和他相处时,也很容易变成“坏人”。
例如我的一个女性朋友,给老公和孩子都是买品牌商品,而自己就是在淘宝上随便买点廉价货,家务活自己全包,对待公婆比自己爸妈都尽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女人”,却被老公说和她在一起生活太累了,任何时候都觉得对不住她。
他老公讲了一件事情,本来他老婆已经发现了他和一个女人在微信里搞暧昧,然而他老婆的反应竟然是黯然神伤之后变本加厉的对他好,这位男士讲,他宁可他老婆破口大骂或者对他拳打脚踢。
长时间用“好人模式”来做自己的保护层,会让一个人积压很多的委屈或者愤怒,最终让这种伤害等级加重。
第二种方式: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我们最常采用过的方式,日常表现为面临伤痛时的麻木感。当一个人太痛苦而又不能逃离或者反抗,就会选择麻木,试着将情感与事件隔离开来,当事件继续发生时,自己就没有了情绪反应。
情感隔离(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是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的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他的爸爸常有家暴,而妈妈冷漠又控制,而他在成长过程中在很多地方都存在这种关系模式,例如读小学五年级时,班主任基本上天天都会体罚他。
在这种情况下,他发展出了一个策略——麻木。他让自己变得很麻木,这样好像有一道墙挡在中间,天天挨打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情感隔离可能具有许多实际价值:外科医生如果时刻挂念患者的痛苦,或在手术中产生厌恶、怜悯的情绪,就无法有效抑制冰环;将军如果瞻前顾后,就难以制定决胜的策略;警察如果不能杜绝情绪化,也很难将暴徒绳之以法。对于适应极端环境,隔离更为有效。
然而如果个体把隔离作为基本防御,生活中注重思维而忽视感受,那么很可能具有强迫性人格。
第三种方式:他人的帮助
有的人遇到一些问题时,会通过寻求他人的帮助来帮助自己化解,这种帮助或许是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是一本书上的一个观点。
例如有个学员讲到,她在初中时很痛苦,那时特别喜欢做哲学思考,有时会进入状态,觉得整个世界只有自己一人,独自面对地球和星空。那时,就会觉得自己一个人像一粒尘埃那样渺小,而自己的痛苦就更微不足道了,于是有了一种解脱感。
如果总是持有“他人的帮助”这样的保护方式,其实有时候是“我没有价值”这样的想法美化版,一个人如果长期人为“我没有价值”,那么成长之后的心理自卑倾向就会越多。
第四种方式:指责别人
这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很是常见,也是很多人采用的自我保护方式。指责别人是通过把责任转移给对方,从而减少自己内心的伤痛。
例如有个学员说有一次,她的男朋友给她电话问:“吃饭了吗?”听到这句话,她竟然被激怒了,回应道:“你怎么这么笨啊,都晚上十点了,你还问我吃饭了吗?”
指责别人,是为了保护自己什么呢?这个学员反思说,她很渴望亲密,而“你吃饭了吗?”这样的问候,应该是普通人之间用来寒暄的,但恋人之间使用,就好像在说我和你很疏远,我们是蒲绒人,再加上是晚上十点就更像是在传递这种信息,这刺伤了她,于是她使用了指责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使用指责这种方式来保护自己,会让身边的人越来越不知道你真正在想些什么,他们也会很受伤,有可能就会选择离开。
第五种方式:展示更好的自己
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有的人干脆就用“展示更好的自己”来保护自己。这时候那个“更好的自己”其实不是自己,而是伪装出来的,目的就是要把别人压倒,从而避免自己受伤。
例如在上次培训时就遇到一个学员,当有小组讨论是,他都是“抽离”在外,几乎不发表任何意见,然而每当他试图进入时,很容易会讲一些“更好的道理”去展示自己,而其他人感觉到被贬低了。
一个人长期持有“展示更好的自己”不但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而且会让周围的人感觉到巨大的压力。
当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保护方式,当有这些保护方式在时,你会发现谈话不容易深入,很难尽兴,因为这些保护方式都隔离了感受,切断了链接。
但保护方式是极为重要的,在我们幼小或者无力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保护方式减轻痛感,从而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莎兰•汉考克曾说,我们的心有三层:保护层、感受层和真我。 最外面一层是保护层,接下来是感受层,而最深处是真我。感受层也可以说是伤痛层,因为“即使在那些被精心照料的儿童那里,也会留下心灵的创伤。”
因为有伤痛,所以有保护层,但是,因为有保护层组成的墙,所以真我深藏着,令我们自己碰触不到自己的真我,别人也触碰不到。
我们都渴望组建和拥有亲密关系,而真正的亲密关系是真我与真我之间的链接感,但是因为保护层和伤痛组成的墙太厚,两个人的真我就不可能相遇了。
想要拥有真正的亲密关系,关键就是去穿越心灵的保护层。
�
强迫型人格者往往贬低情感、情绪、欲望这些合理的人性体验大脑价值,把这些表达都视为软弱或者失去控制,这会使得他们的亲密关系乏善可陈,他们很难表现出依恋和柔情的一面,他们的语言主要是掩盖情感而不是表达情感。
从成长经历看,强迫型人格者在童年时,家长大多赏罚分明。但如果执行的标准过高过严,或者与年龄不相衬,遭遇惩罚的时候,受到压制的不仅是他们的行为,也包括他们的情绪、感受和幻想。不难理解,这样的成长烙印会在他们心理形成一个强大的超我,让那个放荡不羁的本我不敢越雷池一步。但也不排除,有的强迫型人格者出身于家教没有规则的混乱环境当中,因为这种条件下的孩子也可能自己按照一个想象的标准要求自己,极力摆脱父母无纪律无约束的生活模式,但过犹不及或者缺乏现实生活当中一个恰到好处的行为榜样,他们被自己的标准约束成了强迫型人格。
强迫型人格者多半具有选择性焦虑,无论是生活伴侣、职业规划还是旅行计划的选择都会让他们头疼。他们把各个选项的利弊得失,即便考虑多少遍,也依然无法决断。他们的应对方式通常就是拖延,最后让紧迫的时间进度迫使他们决定。这跟他们想要控制的心理需要有关:通过不选择或拖延选择,让多种可能性保持开放,他们能获得某种控制感,他们总希冀十全十美,不敢犯错。
大多数的女领导都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就是她们非常有战略目光,而且大多数都是非常聪明的女性,所以能够在职场上如鱼得水。
女性在职场中扮演越来越举足轻重的角色,众多职场“女强人”摆脱女性传统定位和弱势印象,像男士一样闯荡职场。她们有着与男性一样开疆拓土的雄心、披荆斩棘的魄力与铁腕,笔者认为在职场中开辟出一块让男性叹服的天地。职场女性出现这种“爷化”特征集中在30岁到40岁这个年龄阶段,且大多是有知识的白领。
这时候的她们事业上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甚至有的是事业成功的“女强人”。她们大多文化层次较高,工作能力较强,工作岗位不错,并且追求完美,时刻要求自己做到像男人一样好。职业女性尤其女主管,免不了会有许多工作上的应酬,如与一名男士单独吃饭、跳舞什么的。随着社会的高速运转,职场人士所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
职场中很多女领导都是叱咤风雨的知名人物,她们有的果敢精炼,有的长袖善舞,有的智慧过人。正是因为她们的存在,助推一家家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中功不可没。很多人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亚健康,有的还受着心理问题之苦。心理学家们发现,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职业女性,已经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危机。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情感隔离”、“强迫症”和“工作依赖症”。
为什么情侣吵架了都会冷战?
1、揭秘
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开来,避免让自己应对焦虑和痛苦的感受,这种防御机制便是情感隔离。
情感隔离适用于部分职业,但运用在感情中,很容易出现情感危机。
2、启示
当对方很生气的时候,试着去回应对方,不管说点什么,你的回应都会让对方情绪有个出口,不至于会有种堵得慌的感受。
告诉自己,你已经不是小时候的自己,你可以有很多种办法去面对自己的痛苦,给自己留点时间,多去体会自己内心的感受,培养自己感受能力。
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情感隔离,情感隔离的背后影藏着什么给自己带来的好处是什么带来的坏处是什么
在与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存在五点困惑。
1、多说教,少倾听
许多家长和孩子交谈时,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时间一长,孩子渴望交流的愿望便会被压抑住。
2、喜欢使用强硬的措辞
许多家长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以至于和孩子沟通时总是难以保持平静,“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常常挂在嘴边,结果是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3、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许多家长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在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4、不懂把握时机
许多家长不懂得把握和孩子交谈的时机,例如,当孩子专注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家长就插进去打开话匣子,或者孩子刚受了批评,心情还未平静,家长就想“趁热打铁”去与孩子沟通等,这样的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的抗拒和不满。
5、漠视孩子的自尊
家长在某些问题和决定上有自己的原则,并坚持自己的意见是对的,但这并非意味着要忽视孩子的意见。
无论孩子的意见如何,让他发表出来起码有两大好处:一是孩子至少被征求过意见,他会更易于接受最后的决定;二是这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得到满足。许多家长在“关键”问题上总喜欢“封杀”孩子的意见,这就抑制了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的欲望。
原始的防御机制 : 退行, 否认,精神病性投射,投射认同,见诸行动 ,躯体化,分裂。
神经症性的防御机制 : 压抑,合理化,性欲化,抵消,置换,情感隔离,认同,内射,反向形成,理智化。
成熟的防御机制 : 升华,幽默,禁欲主义,利他主义。
最近在看《精神分析入门》也听了一下思源的课,简单的总结一下防御机制。
本我是追求快乐的原则,逃避痛苦。原始的驱力是攻击性和力比多。在现实的一些状况中如果按照本我的需要不加克制的化,是不被社会和父母所允许的。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时自我为了规避这样的情况,就会做出一些防御机制,来抑制本我的需求,寻找一个平衡点,使本我的需要得到一部分的满足,又能不被社会和父母责罚。
所以防御机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它往往属于一种逃避,不能真正的解决现实问题。
四种危险情景:
1、丧失客体
2、丧失客体的爱
3、阉割恐惧或类似的生殖器伤害。
4、超我的非难。
人一般会在这四种情况下产生焦虑等情绪,这种情绪会使本我感觉到痛苦,为了减少痛苦的感受,自我启动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使焦虑恐惧害怕等情绪得到缓解。
但防御机制往往不能根本的解决现实问题,会使现实问题复杂化,甚至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中。
防御机制不是蓄意使用的,而是无意识的或至少是部分无意识的。
成熟的防御机制还好,越原始的防御机制,越容易使人陷入更大的挫折或冲突情景中。
我觉得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你内心的需求。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认为有一种东西叫做真爱。其实很多真爱是来自于对童年没有满足到的需求的一些追求。人们在童年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追求两样东西:一是归属感,二是确认自己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归属感的感受,以及确定TA对整个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的话,TA就会在随后的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给TA带来这样的感觉。
所以当TA发现了一个能够满足TA这种感受的人的时候,有意思的一件事就发生了。就是你想吸引什么样的人,你就要假装自己拥有这方面的特质。比如你想找一个自信的人作为伴侣,那么你就会认为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特别喜欢一个自卑的人。所以你在这个自信的人的面前就会尽量的表现出自信的这一面。
因此在谈恋爱的阶段,我们经常会用很多幻想来吸引到我们最想要的人。你越是追求的东西,越是你自己需要努力假装拥有的东西。我们假装自己具备这些东西,而实际上内心当中对这个东西的拥有是不足的。那么在这过程当中,你以为你找到那个人。你觉得那个人对我真的好好等等。但是,你不要忘记,他也在努力寻找弥补他缺憾的那个人。所以双方都不是为了简单的爱一个人去谈恋爱,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这种缺陷而去寻找的对象。所以当出现感情问题时,一定要懂得自己内心的真实需要,学会换位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