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依恋行为有什么表现?

宝宝的依恋行为有什么表现?,第1张

依恋关系分为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拒绝型依恋、混乱型依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表现:

这一类型的宝宝会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积极地探索新环境。对陌生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警觉与怕生现象,但有时也能试图接近并向陌生人表示友好。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会表现出不安和苦恼,或者会哭。

当妈妈短时离开返回时,宝宝会快乐地迎接妈妈,扑向妈妈,或者搂住妈妈的脖子,寻求与妈妈盖体接触,很快从不安中平静下来,然后开始继续探索环境或玩具。

回避型依恋表现:

这一类型的宝宝对妈妈是否在场表现淡漠,当妈妈离开时他们也不伤心,当妈妈回来时表现出对妈妈的回避或者缓慢接近妈妈,但当被妈妈抱起时他会不愿意,回避与妈妈的亲密行为。这种类型的宝宝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就像接受妈妈的安慰一样。

实际上,这类宝宝并没有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研究者把这一类的孩子称为“无依恋儿童”。

拒绝型依恋表现:

这一类型的宝宝进人陌生环境就表现出“痛苦”,对新奇环境相对没有兴趣,表现出明显的陌生焦虑。在整个过程中他们都担心着妈妈的去向,在妈妈将要离开时就显得很警惕,当妈妈离开后十分沮丧,妈妈回来时表现出矛盾行为,会表现出生气,甚至会推、打妈妈。

被妈妈抱起后,可能会继续哭,不容易安抚,也不能把妈妈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索环境,这类宝宝对陌生人不主动接近,社会适应行为表现消极。

混乱型依恋表现:

这种依恋模式反映了最大程度的不安全性。重聚时,这些宝宝表现出许多令人困感的,相互矛盾的行为。

例如,在被妈妈抱起或接近妈妈时表现出令人费解的、抑郁的情绪;一些宝宝与妈妈交流时表情茫然;还有一些宝宝在受到安慰后意外地哭起来,或表现出奇怪的冷冰冰的态度。

我的同事小悦递交了辞职书,决定回家做全职妈妈。对于她这个决定,我们都不敢相信,在我们的印象中,小悦是一个百分百的职场女强人,业务能力强,工作拼命,福利待遇高,是部门里领导骨干。

面对我们的疑惑,小悦告诉我们辞职原因。原来,她休完产假,重返职场后,就请了一个保姆帮忙带孩子。因为忙于工作,与宝宝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随着宝宝的成长,小悦渐渐发现宝宝跟自己不亲了。

好不容易闲下来,有时间想和宝宝玩一会儿,宝宝也不愿意搭理自己,跑到保姆怀里撒娇。小悦看到宝宝这样对自己,真的特别伤心,担心宝宝长大了就更不理自己了。这样下去,无论事业多成功,做为妈妈也是一种遗憾。于是,小悦便做出这个决定,在宝宝上学前,全心全意在家当全职妈妈,陪伴宝宝的成长。

类似小悦的宝妈肯定不少,这些妈妈烦恼主要是因为对宝宝依恋心理需求与发展特点的不了解,依恋是宝宝与特定对象之间一种情感的联结,依恋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0~3个月;3~6个月;6~24个月;2岁以后,不同的阶段,发展的特点也不同。

不同阶段的宝宝,宝宝的依恋心理有什么特点?

0~3个月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无差别的依恋状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们还不认人,处于不认生状态,对所有人的反应都一样的,不会对谁有特别的偏爱。有人说,这个阶段的宝宝最好带,不择人,只要满足他的吃、喝、睡就可以了。

3~6个月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有差别的依恋状态。大多数宝宝他们已经能够区别熟人和生人了,对熟人的反应会比较积极,对陌生人比较排斥。这时候的宝宝对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和照护自己的人都有依恋感。

6~24个月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单一化的阶段,宝宝能把照顾自己的人从熟人中认出来,例如,平时是妈妈照顾为主的,他能第一时间认出妈妈,并且表现出强烈的依恋感。如果平时是奶奶照顾为主,也是特别依恋奶奶。

当平时照顾自己的熟人离开的时候,宝宝就会大哭大闹。宝宝依恋的对象就是平时出现在他眼前的亲人,谁和宝宝相处的时间长,他就依恋谁。例如:和妈妈相处时间长时,就依恋妈妈;和奶奶相处的时间,就依恋奶奶。并且对陌生人开始有防备心理,开始认生。

2岁以后的宝宝

这个阶段的宝宝处于依恋对象伙伴化的阶段。什么时意思呢?现在宝宝已经能发现每天陪伴着自己的,最亲近的人是最好的伙伴,如果这个人不在的时候,只是暂时离开了,一会儿还会回来的。同样的道理,这个伙伴可以是照顾宝宝的人,也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其他,反正就是陪伴自己时间最长的人。

那么,父母要用什么心态正确处理宝宝的依恋呢?

妈妈要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宝宝的依恋感 。如果宝宝在很小的时候就由其他人照顾,他就可能对父母以外的照顾者产生依恋的心理,就会对自己的父母产生陌生感觉,这时候很多妈妈都可能会特别伤心,担心宝宝长大了就更不理自己了。

其实,只要父母经常关心和照顾宝宝,随着宝宝依恋水平的发展,他就会开始依恋父母。总之,父母要摆正心态,尊重宝宝的感情。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的依恋期,父母可以这样处理。

①培养宝宝安全感

0~2岁是培养宝宝安全感的敏感期,对于这个阶段处于依恋期的宝宝来说,妈妈要积极主动地回应宝宝的各种需求。例如,宝宝饿了,要及时喂奶;宝宝尿了,要及时换尿片;宝宝哭了,妈妈要及时给宝宝抱抱;宝宝困了,要及时哄睡;多陪和宝宝玩游戏等。

②培养宝宝的独立能力

2岁以后,宝宝开始越来越独立了,这时候妈妈就要舍得放下宝宝,不要过分霸占着宝宝对自己的依恋,要开始慢慢培养宝宝的独立性。例如,可以让宝宝独自一个人玩玩具,妈妈要旁边静静陪着;让宝宝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这样就有助于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③培养宝宝的社交能力

当宝宝3岁左右的时候,父母就要帮助宝宝寻求和建立良好的同龄伙伴的关系,为宝宝顺利入幼儿园生活做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宝宝还不会如何和小朋友交往。这时候,妈妈就一定要耐心地教宝宝,让宝宝熟练地掌握与小朋友交往的技巧。那么,宝宝进入幼儿园后,便能很快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同学们交往也很顺利。

  依恋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的协调的伙伴关系,在婴儿期主要表现为前两个阶段。

  0~2个月为前依恋期

  宝宝用哭泣、微笑、抓握和凝视家长的眼睛等方式,作为与他人接触的开始。一旦家长做出反应,宝宝就用身体活动或微笑给予应答。这一阶段的宝宝,可以识别妈妈的声音和气味。但是,对人际关系进行客观的分化还没有实现,因此对所有人的行为反应都很相似,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爱护与关注。

2~7个月是依恋关系的建立期

宝宝开始对陌生人和熟悉的照料者做山不一样的反应,渴望更多的拥抱和身体抚摸,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能够影响周围的人。当他发出信号的时候,希望照料者可以做出反应,但仍然不会拒绝来自陌生人的关注。

7~18个月为依恋关系的明确期

宝宝对熟悉的照料者有着很明显的依恋,表现出分离焦虑。当照料者离开的时候,宝宝会变得焦虑和难过。不仅会用哭声来作为对照料者离开的抗议,1~2岁的宝宝,也许还会跟随并爬到熟悉的照料者的身边。可以说,他认为照料者是他的安全基地,并从他们身上得到情感的支持。

18~24个月以后为交互关系的阶段

宝宝语言能力的迅速发展,使得他可以理解照顾者的来去,并对他的返回做出预测,于是,分离抗拒不再那么明显。而且,宝宝还会跟照料者进行协商,使用劝说和请求,以改变照料者离去的现实。也就是说,宝宝学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有意的行动,并考虑他人的反应与情感。如哭泣,已经不再是一种完全自动化的反应,而是被宝宝用作召唤妈妈的手段,并且宝宝能根据妈妈的反应和妈妈与自身的距离,来对哭喊的强度进行调整。

幼儿依恋类型有: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焦虑——矛盾型依恋。

1、安全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在与母亲一起时,将其作为“安全基地”,以母亲为中心主动去探索环境,并不是总依偎在母亲身旁,只通过偶尔的靠近或眼神注视与母亲交流,母亲在场时,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当母亲离开时,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但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将其作为“避风港湾”,易被安抚。约占65%~70%。

而安全型婴儿的母亲一般对孩子的信号及情绪表达(呼求、肢体动作等)很敏感,在孩子哭泣时反应更迅速,能够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注视、微笑和对话更多,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进行探索,能够与孩子一起玩耍,也跟随孩子的步调给予他情感支持和抚慰。

2、回避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有人也把这类婴儿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

3、焦虑——矛盾型依恋

主要表现为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时,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约占10%~15%。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660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