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道教对李白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李白的影响,第1张

只要提及唐代文学,李白自然是无法绕开的环节,正如只要提到道教,也无法不提及其对李白诗歌与人生历程的影响。

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人眼中那个骨骏清新常带有仙气的诗人形象,与道教有莫大的关系。

作为产生于中国本土文化领域的宗教——道教,自其产生之日起便深刻影响着中国古代文人骚客的文学创作,是其文学创作内容与题材之所以丰富多彩的重要影响因素。

道教形成于东汉时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到唐代达到极为盛大的境况。道教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一方面与本土的其他思想及外来的思想不断斗争、交流,自身得以发展、完善;另一方面它不断向社会上层发展,逐渐取得统治阶级的支持和信奉。

唐王朝之所以高度崇尚道教学说,正是道教自身发展与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一次不谋而合的协作。任何一个新兴王朝的崛起,为谋求王朝发展初期极为需要的社会平和状况,往往是离不开借用一定的思想学说控制整个社会思潮。

因此,为了谋求稳固以及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唐朝李姓统治阶级便将老子李耳搬了出来,同时加大力度广为宣扬道教学说,使得初盛唐朝野上下普遍热衷于道教信仰。

并且唐玄宗天宝元年立崇玄学,还专开“四子科”以取士,以《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为考试内容。

道教由此在唐朝政治和经济上都得到了大力支持,便自然而然在唐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尤其是在诗歌方面,对社会以及文人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为唐文化精髓脊柱的唐诗,理当是唐文化的典型代表象征。

李白是唐朝尤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道士司马祯曾称赞李白言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李白十五岁便开始羡慕道教,直至晚年也一直虔诚奉行道教修行之事,他一生可谓与道紧紧胶着为一体。纵观李白这一生与道教的关系,可以断言:在唐代的重要诗人中,没有一位像李白那样受道家道教思想影响之深刻。

李白曾在《感兴八首》一诗中坦言道:“十五岁游神仙,仙游未曾歇。”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李白在很早的时候就有接触道教,并一直倾心于游仙的道教思想中。

李白此番早早就接触道教与其出生环境有莫大的关系,李白自幼生活在道教的发源地———巴蜀,而巴蜀之地又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创立了五斗米教并30余年传道于此的地方。

四川作为道教的发源地,道教宫观、圣地、场所以及教民更多,呈现出“五里一宫,十里一观”的壮观景象,在当地人民群众和政治生活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无一例外,这些都是幼年时期李白之所以对道教产生浓厚兴趣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李白就在这样的大环境影响下渐渐学会将自己放逐于无穷无尽道的世界中,并穷尽一生不断地探索仙的境界与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李白对他人给予自己“谪仙”、“酒仙”、“谪仙人”等“仙”的美誉常是深以为然,其《留别西河刘少府》诗中云:“谓我是方朔,人间落岁星。”其《对酒忆贺监二首》也谈到:“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不仅如此,李白还直接以“谪仙人”自居,其《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诗即自诩为“青莲居士谪仙人”。李白把修炼道术作为完善自身人格的一种方式。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人应顺应自然,和自然融为一体,在山川中静养修行,抛开凡尘杂念以达到与神仙会合。这也就是名山大川中多道观的原因。

山水的秀美往往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从而忘掉人世间的烦恼。

所以,尽管无论是炼丹服药或是寻访仙人都没能让李白飘飘乎幻化为遗世独立的风清骨峻的仙人,但是长期对道家思想虔诚的奉行赋予他一抹独特的气韵与风度,这是一种超乎凡间世人的魅力。

在大量创作的游仙诗歌作品中,他不仅寻觅到一处妙不可言的仙境,也使得自己出色地成功处理好总是郁郁不得志的抱负与社会之间存在的种种矛盾。

李白山水诗是唐朝诗歌的一座高峰,道教对他诗歌风格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要想探究道教与李白诗歌创作之间的关系,这不得不紧紧联系于李白的生活历程。

道教是一种珍视个体生命并渴望现世快乐的宗教,它蕴含着对生存的欲望和享乐的欲望,也是触发李白一生始终不断追求建造一番丰功伟业、大展宏图的理想根源。

这种过分自由的生活态度或许并不值得效法,但它却大大地破除了艺术的禁忌,充分地拓展了审美的空间。而所有这一切,在李白的生活和创作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对李白的文学创作影响产生了重要作用。

从道教与道家的渊源关系可以知道,道教奉庄子为南华真人,奉其《庄子》一书为《南华真经》。

李白的人格理想主要体现在对自由的热爱和追求,他追求自由的自然审美观源于庄子。

《庄子·知北游》:“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李白的《赠僧崖公》说:“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愤。江愤遇同声,道崖乃僧英。”《寻阳紫极宫感秋作》说:“静生观众妙,浩然媚幽独。”都表明他“循庄子之路,以理悟为审美指向,以原美为理悟途径”。

在遍访山水名胜中,大自然以其神奇壮观开拓了李白的视野、开阔了李白的心胸,形成了他独有的山水情怀。李白的山水诗歌正是以这样无比亲和的山水情怀为依据。

所以我们可以说:如果李白只是热爱山水,没有道教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中国历史上不过多了个徐霞客而已。

而正是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的思想使李白的诗歌意境得到了升华。李白不愧为诗仙,诗人那种自由翱翔,奔驰于山水间,万物无所滞的洒脱和豪迈正是在道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

二十五岁出蜀以后,李白就在安陆生活了将近十年。

在此期间,他曾写《安陆白兆山桃花岩寄刘侍御绾》,向刘侍御述说他想在桃花岩隐居的出世情怀。诗中所描写的山中生活,一派恬静而不乏生机勃勃,表达了李白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这种向往在他和很多道士均交往密切可以体现:如《访戴天山道士不遇中》,《寻雍尊师隐居》,《元丹丘歌》,《题元丹丘颖阳山居》、《寻高凤石门山中元丹丘》、《闻丹丘子于城北营石门幽居因叙旧以寄之》、《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居》,《玉真仙人词》等等。

李丽荣在《道教文化对李白人生道路及其诗风的影响》一文中认为“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作者着重从道教文化对李白山水诗风的影响着手,探索其山水诗歌仙灵化风格的原因。

罗崇宏在《道教对李白诗歌创作的影响》一文中认为“道教文化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庞杂具有道教色彩的意象群,并催生出其诗作中浓厚的主观色彩和磅礴壮阔的诗境诗风”。

杨晓霭在《道教清净与李白飘逸诗风》一文中探讨了李白的道教信仰与其诗歌创作以及诗歌风格形成的联系,并指出李白飘逸诗风是其体悟道境的产物。

综述这些研究理论结果,我们可以得知,道教是影响李白山水诗创作的关键要素,其诗歌飘逸风格的形成与对道教世界深深的探索有密切关联。

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成熟起来的,在内容上,它常常通过描写道教所追求的神仙境界,抒发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寄托超脱尘世的高蹈情怀,表达对自由永恒生命的追求。

而这种神仙追求与对生命永恒的执著正是道教思想的核心。在形式上,选用大量的仙山神物、神话传说为意象,构筑神奇瑰丽或清虚神秘的仙道境界,曲折地反映现实,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些都是游仙诗的共同特征。

李白游仙诗在其整个诗歌创作中占了不小的比例,并且最能体现李白“诗仙”风格。李白在诗歌中描绘高蹈超越、奇丽不凡的神仙世界,不管在他的意识中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存在,但他总是努力通过诗歌创造的境界表现自己极力超脱现实束缚、实现个人抱负的高远理想和强烈愿望。

神仙幻想中体现的那种超越的、自由的精神在鼓舞着他,成了他生命和创作的动力,直接影响了其诗歌创作的构思、联想,使之具有鲜明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文伯伦在其《试论李白的游仙诗》一文中这样评价“不研究游仙诗,不足以研究李白,不正确评价游仙诗也不能正确评价李白”。

毋庸置疑,李白的游仙诗和其道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经历了与天子王公的亲自打交道失败后,李白的道心弥坚,他从高天师受符正式成为道士就在这个时期。

李白是想建立功业,但他高洁的操行和傲岸的性格不容许自己向权贵折腰,因之不能容于世,只能在寄情山水和寻仙访道的道教理想中寻求精神寄托和精神支持。李白的游仙诗中,写的做多的还是对神仙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通过仙境和神仙生活的描绘和想象,来表达他对自由理想境界的追求。

这一点在李白著名的游仙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得最为明确:“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里的神仙境界不只是李白个性化的神奇想象,个体人生经历的折射,也是李白仙道信仰在文学中的形象展现,体现出道教文化对李白的影响。

道教把现实人生看做受各种欲望、外物所控制的痛苦人生,始终把摆脱外在的束缚与依赖,摆脱内心欲望的控制,通过性命双修,返归自然,得道成仙,获得永恒自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生命作为自己的理想人生追求,这种生命追求化之于文学,化之于形象,便形成了美丽神奇,逍遥自在的神仙境界。

因此,这里的神仙境界折射出的是整个道教文化对生命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超越,对生命自由、快乐、永恒的追求。

如 游仙诗《古风》(十九),前半段写升入仙境、不纠缠世事的超脱:“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后半段写地上的生灵涂炭:“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贯缨。”仙界与人间的强烈对比,批判现实的精神溢于言外。

又如《古风》(三)前半段写秦始皇何等威风,后半段突然话锋一转,与蓬莱仙山的神仙相比,“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人间的富贵功业也不过如此。“诗圣”杜甫也曾经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刻画了李白以“仙”抗“帝”的傲岸风骨(杜甫《酒中八仙歌》)。

李白主要在神仙幻想里寄托了解脱现实羁绊、实现意志自由以及愤世嫉俗的道教理想,这一隐藏在他内心的巨大情感就会凝结为一种力量,共同发酵而成为一种创作的激情与灵感,所以他的诗歌创作中存在大量的游仙诗。

道教万物一体、与自然为伍的价值去向,独立超迈的人格追求,超凡脱俗、逍遥自在的人生理想,美好的神仙信仰成就了“诗仙”李白,也成就了飘逸洒脱的李白诗歌。

     总之,道家思想在李白诗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老庄精神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在他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开垦出精神自由漫游的领地,将想像与夸张植入诗篇,最大程度地实现着心灵解放,营构出一个扑朔迷离,虚实交错,绚彩奇异,气势磅礴的艺术版图。

纵横李白这一生,虽满怀豪情壮志,迫切想要建功立业,却总是郁郁不得志。

即使曾经有机会如此近距离接触最高统治阶级,也未能使得他成功实现自我理想抱负。

孤独中的李白只能把这种矛盾与困惑以积极的浪漫主义诗歌曲折地反映出来,并间接折射出了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矛盾。

从道教影响的角度说,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他的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

在不断归隐与出仕的人生曲折的旅途中,他似乎只能借早年就倾心的道教思想解救凡世间的痛苦,可以说是他选择了道教,也是道教选择了他。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

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同的是,道教多了很多宗教仪式。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在教内,老子被奉为太清道德天尊,庄子被奉为南华真人。

两者区别在于道家是讲人怎样与天地协调哲学,而道教是宗教,相互间有关联也有区别。准确的讲道教所继承改造了道家思想。同时尊道家创始人老子为道教祖师,奉《道德经》和《庄子》为道教典籍。继承彰显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

后世的划分,一般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先秦老庄道家,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道家。魏晋以后,道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复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於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

扩展资料:

道家道教的联系:

1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家思想成形于先秦时期,直到东汉末“黄老”一词才与神仙崇拜这样的概念结合起来。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关键原因是它们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系。首先,道家思想是道教的重要思想基础。

2虽然道教吸收和兼容了儒家、墨家、佛教、民间巫术等各种传统思想,但道家思想还是其最根本的基础,如果没有道家思想作为基础,道教充其量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不可能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

3其次,道教的信仰和崇拜对象,除了民间固有的神灵之外,许多是对道家理念和人物的神话(如原始天尊太上老君等);第三,魏晋玄学过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经消失,只能依托道教信仰继续存在。

5如果没有道教信仰的力量,道家可能像墨家、名家等学派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烟中;第四、许多道教人士对道家理论的传承和创新有过卓越的贡献,如成玄英的重玄学说、陈抟的太极图等。所以将道家和道教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6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首先,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其次,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

7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8第三、道家无为自化,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第四、道家(尤其是黄老道家)虽然提倡兼容百家,但都是以道家为主,融会贯通而成,而在道教那里,更多的却是“以丹解道”、“以儒解道”甚至“以佛解道”,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

9第五、道家分为老庄派、黄老派和杨朱派,除了老庄派有一些隐世思想外,黄老派和杨朱派都是积极用世的,但道教受到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因此,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就是道家。

参考资料:

道家和道教

现在有些不研究道教的人文和宗教的人,看到道教中有许多方术修炼的内容,就想当然地将道教判定为巫术迷信,认为道教不是宗教,或者只是类似萨满教那样缺少宗教超越精神的低级原始宗教。这是一个误解。

道教传统文化中确实有许多讲养生修炼、与传统中医学相关的内容。如存思、导引(含武术)、辟谷、行气(含胎息)、按摩、咽液、房中、 祝由、外丹、内丹等等方术。也有一些古代民间流行的方术,如符咒术、堪舆术、占卜术、五雷法等等。甚至还有不少有趣的杂技魔术表演,如吞雾吐火、入水不溺、穿墙隐遁、撒豆成兵、踩高跷、奔日月等等。道教的斋醮法事中,也穿插不少音乐、舞蹈、礼拜、唱赞、游行等各种戏剧性表演,同时展示了精美的服饰、绘画、雕刻和造型艺术。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古老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上述这些方术有些来自中国的原始宗教和民间文化,有些出自历代高道法师的创造,还有些是汉唐时期陆续从西域和印度传来的。总之,道教保存了相当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这对我们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信仰和生活习俗,以及中国与周边国家间的文化交流状况,是难得的活着的资料宝库。

道教法术虽然吸收了中国原始宗教或民间信仰的部分内容,但我们不能认为它就是萨满教或巫术。因为道教是在道家哲学思想指导下,接受儒家的道德礼仪规范,并吸取融摄了大乘佛教真空观、心性论和因果观念,集诸家之长而成就的宗教。它是一种合道理、且伦理化的高级宗教;是以人的精神和肉体生命的升华和超越为其终极目标的信仰形式。早在汉代,当时的黄老道家思想融合先秦老庄哲学和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论,形成一种以自然演进为特征的气化论宇宙观和世界秩序观念。这种观念后来成为道教教义的理论基础,灌注在道教的养生修炼及其它各种方术中。

这些方术的程序都按照自然道法,亦即元气生成万物的宇宙论和阴阳五行的世界模式论来设计和展开。仅以道教斋醮法事及符咒术为例:在法事中的道坛设置高度、范围;施用符文的时节、方位、颜色;感召的神灵名称、数额、服饰,以及念咒行法的次序等等。我们都可发现其中有一套整齐规范的节奏和尺度,是依据某种人类理智的设计,而非随意所为。如果将正统道教与民间巫师的法术书放在一起,研究道教的专家稍加比较就能看出它们的区别。

体现在道教方术中的这种理智,当然不是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合逻辑的工具理性,而是中国文化独具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理,或曰“天理”、“道理”。其核心理念是以阴阳五行的分合演进来解释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变化之因。

它是一种气化论的宇宙观和生命观。近两千五百年来,这种理念是中国各家学派共同秉持的基本观念;它是中国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和各种实用技术的理论内核。而道家及道教对此理念的形成和承续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如果我们抽掉这个理论内核,中国数千年来的精神文明及物质文明成果,都将变成无理可言,徒具其名的陈迹,沦为某些人可以任意叫骂的“封建迷信”。这样的文化虚无主义如果变成现实,恐怕是任何有情感的华夏子孙都不愿见到的。

中国传统宗教和文化是一种自发演进形成的原生文化,其形成的路径和成果与西方文化和科学完全不同,但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说,道教的养生术及其他方技是非科学的,但绝不是无理智的,更不是全无效验的。与道教理论基本相通的中医药学,也是非科学但有效验的。中国人用它治病数千年,繁衍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没有发生过欧洲历史上那样毁灭性的黑死病。

诸如糖尿病(消渴症)、天花等古代人类的杀手,中国人很早就能有效防治。治病的方法最早见于道教学者的著作中。当然,古代道术和中医与当代科学和西医的有效性相比,已经有些差距。但这只是时代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所致。我们决不能据此将人类历史上一切非西方科学的信仰和文化都斥为迷信,一笔抹煞。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先生在其《中国的科技与文明》书中,对道教方术在中国古代化学、医药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巨大贡献,给与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道士是中国古代最具有创造力的人士。火药就是炼丹道士最早发明的,后来道士又用它驱鬼。最初的金属溶解技术、镀金技术也是炼丹道士发明。最初的雕版印刷品是道教的符箓。罗盘原来是风水师所用的工具。

中国的四大发明,至少有三项与道教有关。还有麻醉草药,最初也可能是求仙道士入山采得;发明麻沸散的名医华佗,被道教尊为神仙,至今仍被供奉。历史上著名的中医药家,如《肘后方》作者葛洪、《本草集注》作者陶弘景、《千金要方》作者孙思邈、《食疗本草》作者孟诜等,都是道教徒和方术家。如果没有“迷信”方术的道士,中国何来上述这些发明?在西方中世纪,宗教曾是科学之敌。而在古代中国,道士曾经是技术创造之母。由此可见,宗教与科技的真实关系,绝不像某些所谓的“科学打假”人士想象的那样简单。

人类历史上形成了西方和中国两种各有效验的不同理智和文化体系,这是人类之福。因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各自取长补短,形成新的原创性文化。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的飞跃发展,就是吸收了西方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结果。同样,许多近代西方学者,从莱布尼兹到荣格都曾从中国儒教、道教典籍中得到启发,创造了他们的新理论。文化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是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了的真理。为人类多保留一种有效的精神文化体系,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都要统一到西方那里去呢?

我们已说过,道教的方术不是巫术,而是有理可讲的道术。其实就算是巫术,也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必一听到这个词语就神经紧张或精神亢奋。巫术是人类历史上长期存在的现象,从原始部落到当今科技最发达 的欧美国家,都有信从巫术的人。既然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就应该以科学态度去观察了解和分析研究它,解释其存在的样态及原因。而不应假借科学之名一棒子打死它。

西方近现代有许多研究巫术的人类文化学家,最著名的英国学者弗雷泽,他的著作《金枝》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弗雷泽将人类文化的进展分为巫术、宗教和科学三个阶段。在谈到巫术与科学的关系时,他有一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他认为巫术与科学是近亲,巫术曾为科学的发展铺平道路。他说:“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认定事件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和肯定的。

并且由于这些演变是由不变的规律所决定的,所以它们是可以准确地预见到和推算出来的。一切不定的、偶然的和意外的因素均被排除在自然进程之外。对那些深知事物的起因,并能接触到这部庞大复杂的宇宙自然机器运转奥秘发条的人来说,巫术与科学这二者,似乎都为他开辟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前景”。(《金枝》第四章,徐育新等译本,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相信那些盲目崇拜科学而贬低巫术的人,读到这段话时会大吃一惊。西方最伟大的科学家竟然认为巫术与科学都能准确地预见和推算出未来?这不开玩笑吧。我还想告诉这些人,其实从古至今之所以有那末多人信从巫术,并非因为他们都愚昧无知,易受欺骗,而是因为信从巫术的确能为人们带来某种功效。巫术行为在实现人们的真实愿望方面或许是无效的,但在抚慰和满足人们情感需求方面却有效。事实上,人类有许多心理或情感的需求,是只能或只需用巫术来满足的。

例如对某个强大敌人的仇恨和畏惧,你无法打败他,只能诅咒他。诅咒不能实际伤害敌人,但可以帮助恢复自我的心理平衡,缓解畏惧和仇恨情绪导致的精神失常。

巫术在心理治疗方面的作用,也适用于印度教(秘教)、道教等保留较多原始宗教成分的东方宗教。西方学者有这方面的研究和著作。如二十世纪分析心理学大师容格对道教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和《慧命经》德文译本曾有精辟的评论,写过一本《金花的秘密》。

其中对人类无意识层的心理活动进行了探索。另外,据说欧洲有学者在将道家学说用于安慰濒危病人的临终关怀研究。美国有华裔学者尝试用房中术治疗男性功能病。也有学者举办道教养生院。欧洲一些国家有太极拳、武术、气功等练功团体。东南亚国家有华人宗教团 体尝试用方术戒除毒瘾。大体上,发掘东方宗教传统方术用于养生治病,特别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心理性、精神性、功能性疾病,以补西方医学之不足,在海外已经展开。

其实,人类的生存状况是无比复杂的,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该如何应对的处境。古人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意思。为了应对复杂的生活处境,人们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精神和智慧形式。

巫术、宗教、科学、伦理、习俗等等,都是人类应对生活问题的智慧形式。单靠某一种智慧,无论它是高级还是低级的,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都不足以应对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世界上最愚昧的不是信巫术或信宗教、信养生的人,而是盲目信从某一种智慧能解决所有问题的人。“迷信”这个词的本意就是盲目信从。

问题不在于你信什么,而在于你怎么信。如果将科学知识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而不是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那么科学也会变成有害的迷信。正如将肉身凡胎的道士当作大仙顶礼膜拜一样。历史上真正有创造力的道人,其实都是些谦虚质朴,韬光隐晦的老实人。真正有成就的科学家,也是那些在书斋和实验室里认真做踏实学问的人。决不会频频上媒体张扬炫耀,拿着科学大棒四处寻找打击对象。

客观的看,道教的养生及修炼方术中,包含着今天仍然有效的合理成分,或有待研究改造的元素;当然也有不少已经失效,但部分普通民众仍然相信的无害的内容。个人认为,对那些合理成分应该继承弘扬,需要改造的内容可以研究,有些已经失效但无大害的方术也不必一概禁止。

在一些合法宗教场所,由职业道士从事不违法害人的相关活动,可以默许。在专业学者的著作中分析研究,鉴别真伪,更应鼓励。要允许人们研究探索新的养生治病之道,探索过程中会有失误有歧途,失误了及时纠正就是。但不允许探索就永远不会有新发明新创造。国外在这方面已走到了我们前面,国内因政策、资金和专业人才限制,几乎没有。恰恰是因为没有认真研究探索的人,才会给骗子留下余地。

昨天要消灭中医,今天又辱骂道士,恨不得将中国文化一笔勾销了事。对这样的人真的应该进行科普教育,不是教给他们科学常识,而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应有的品德。

最要不得的态度,就是盲目崇拜西方科学,而对中国自己的宗教和文化妄自菲薄,横加挑剔,动不动就拿不符合科学说事,诬蔑贬低为“封建迷信”和“巫术”。科学是个好东西,没有人反对发展科学。

我们要对道教多多研究,从而正确地认识和看待道教文化。

道教文化有哪些?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道家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故道教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一般学术界认为,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经典是《太平经》,完成于东汉,因此将东汉时期视作道教的初创时期。道教正式有道教实体活动是在东汉末年太平道和五斗米道的出现,而《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尔注》三书是道教信仰和理论形成的标志。近年来,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宇宙观日益受到重视,并引起了欧美人士的兴趣。

道教以道名教,或言老庄学说,或言内外修炼,或言符方术,其教义就是以道或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道教提倡无极,元极,太极,中庸即为'道'的教理,既中庸之道。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神职教徒,即道士。据《太霄琅书经》,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他们按地域可分为茅山道士、罗浮道士等。从师承可分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宫观中教务可分为当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种是一般教徒,人称居士或信徒。宫观是道家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宫观是道士修道、祀神和举行仪式的场所。道教另有一些经济组织(如素食部、茶厂等)、教育组织(道学班、道教经学班等)、慈善组织(安老院、施诊给药部等)。

道术是道教徒实践天道的重要宗教行为,一般认为它有外丹、内丹、服食和房中等内容。外丹,指用丹炉或鼎烧炼铅汞等矿石,制作人服后能长生不死的丹药。唐以后渐被内丹术所代替。内丹,为行气、导引、呼吸吐纳之类的总称,指用人体作炉鼎,使精气神在体内凝结成丹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自金元以后逐渐盛行,其渊源上溯至战国时代,对于中国的医学和养生学有过很大的影响。服食,指用服食药物以求长生。

什么是道教 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渊源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发展历程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中国道教文化的起源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与>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和外丹经>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与>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一来源于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四来源于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 和推动作用

>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它的主要思想就是:1神秘的气化学说,2三名同心的调和论即主张君,臣,民直协调共处3阴阳五行的灾异说4天人相通的神仙系统>的神仙系统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它具有两个神学系统:即天地阴阳系统与神仙系统这两者是平行关系,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是道教丹鼎派最早理论著作其中心思想是运用提示的阴阳之道,参合黄老自然之理,讲述炉火炼丹之事,基本上是一部外丹经其文字古奥难懂,其真义令人不易捉摸

>是进一步了解五斗米道教义和理论的重要资料五斗米道与太平道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它非但没有遭到太平道那样的悲剧,反而在演变为天师道以后,成为道教的正宗

道教文化的道教本质 任何宗教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两个基本的范畴:信仰和仪式。前者属于见解和主张,后者则是明确的行为模式。梁山泊英雄聚义的基本纲领一是替天行道,一是忠义双全,这两者都是道教信仰的鲜明体现,而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则是宗教仪式的变形运用。它们共同构成了《水浒传》的道教文化底蕴。从梁山泊忠义堂前高高飘扬的杏黄旗所书“替天行道”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的影响。老子被东汉中后期兴起的道教奉为教主、太上老君,成为道教的始祖。道教将老子之道作为最根本的信仰和教义。在道教看来,《老子》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生成天地,养育万物人类。但它却是一个盈亏有度、此消彼长的自我调节运动过程。天道的运行,就好像拉弓射箭一样,有张有弛,消长有度的。当天道亏缺时,就需要增益之;当天道盈溢时,就要自我排泄。所谓的“天道”实际上就是“人道”,因为封建最高统治者常常标榜君权神授,代天行道,统治阶级的意志常常是天的意志的体现者,就此而言,天道与人道是一致的,它们统一于封建君主的自我意志。因此,“皇道”就是天道与人道的统一。但是当天道与人道出现尖锐冲突、皇帝不能自行其道的时候,就应该以新的人为的力量来改变现状,实现天道与人道的顺利运行。“替天行道”的基本含义就是“替放弃了统治责任的宋朝皇帝来行使封建统治的政治职能,即以非正常的手段来实现封建统治的正常职能,维护正统的封建统治秩序。”由于奸臣贼子蒙蔽圣明,使得“天道”不行,所以宋江的“替天行道”就是要替皇帝行“皇道”,因而不能说宋江举起了“替天行道”的旗帜,就表示他要造皇帝的反了。《水浒传》所体现的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也富有道教色彩。这一点金圣叹早已指出,他在评《水浒传》楔子的开场诗时说:“一部大书诗起、诗结,天下太平起,天下太平结。”在政治领域内,阴阳相谐相通、持中守和体现为君、臣、民的相通与合作。作者强调,君、臣、民“三气不善相通,太平安得成哉”因此,君、臣、民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君为父,象天;臣为母,象地;民为子,象和。天之命法,凡扰扰之属,悉当三合相通,并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体也,乃天使相须而行,不可无一也。一事有冤结,不得其处,便三毁三凶矣。故君者须臣,臣须民,民须臣,臣须君,乃后成一事,不足一,使三不成也。故君而无民臣,无以名为君;有臣民而无君,亦不成臣民;臣民无君,亦乱,不能自治理,亦不能成善臣民也;此三相须而立,相得乃成,故君臣民当应天法,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为一家也,比若夫妇共为一家也,不可以相无,是天要道也昆。”在这里,君尊臣卑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被淡化了,反复强调的乃是君臣民“三合相通,并力同心,共成一事”,缺一不可的协作关系。

全国道教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武当山

华山

青弧山

龙虎山

三清山

茅山

北京白云观

很多36洞天72福地,自己网上去搜

什么是道教 道教文化的基本意义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以道家学说为主干,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

道及道德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道而派生,即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社会人生都应法道而行,最后回归自然。具体而言,是从天、地、人、鬼四个方面展开教义系统的。天,既指现实的宇宙,又指神仙所居之所。天界号称有三十六天,天堂有天门,内有琼楼玉宇,居有天神,天尊、天帝,骑有天马,饮有天河,侍奉有天兵、天将、天女。其奉行者为天道。地,既指现实的地球和万物,又指鬼魂受难之地狱。其运行受之于地道。人,既指总称之人类,也指局限之个人。人之一言一行当奉行人道、人德。鬼,指人之所归。人能修善德,即可阴中超脱,脱离苦海,姓氏不录于鬼关,是名鬼仙。神仙,也是道教教义思想的偶像体现。道教是一种多神教,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都奉祖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祗和人鬼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教在中国发展的几千年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道教文化极其高雅,极其通俗。亦其中一部分已演化为民间世俗,成为劳动群众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

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国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约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人,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道教宫观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道教的创立史载黄帝一边打仗一边学仙,道教所用的道历,就是从黄帝纪年开始的。今(公元二零一四年)是道历4711年。老子著《道德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

道教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道教与儒家思想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二者都肯定人生的美好。只是儒家比较侧重于人生的社会性一面,强调处理好与自己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而道教则更侧重于祈求自然生命的改良和永久,而对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如爱情婚姻,都希望在另一个世界即仙境中得到延续,对待人间的婚姻,道教的绝大多数派别都持肯定的态度。他们的理由是:天地之间的事物皆由阴阳结合而成,男阳女阴,相互配合和谐才能体现天道[2] 。

道教文化有些什么特色 道家文化的精髓

每当说起中华文化

,

有人总喜欢抬出儒家思想

,

仿佛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

是中华文化的典范。经常有人说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确、孔子是如何如何伟

大却不知,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

:

《道德经》

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

其理论包罗万象,

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

物。

《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

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

《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

的观念,

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

《孙子兵法》

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

堪称众兵法之纲,

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

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

倍受

各国军事家推崇。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比之下,

儒家只有一套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

除了三纲五常之类的教条外,

乎没有什么科学性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体系竟然统治中国数千年,

正是儒家思想

束缚了中华民族创造力。

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

道家核心思想: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则:

“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

“去甚,去奢,

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

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则:

“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

“;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

而不割

-

有棱角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

-

率直而没有放肆;

光而不耀

-

有光芒而不炫耀;

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则:

“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

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

“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

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

鱼烂“。严子陵: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

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

新知识)

;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

。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

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

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

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经营智慧:忘

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

合发展的东西。

5

道家第五原则:

“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

“反动“

-

事物的

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大勇若怯,

大智若愚“

(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

所不智)

“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

美国的张绪道

(新道家)

主张:

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

考虑正反的转化。

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

;继续挖潜。

翻开中国历史,

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

道学之衰而亡。

中国

历史上最繁荣的汉唐两代,汉(文>>

道教文化的道教诗词发展 道教诗词是反映道教生活、抒写超凡脱俗情感的诗歌作品。道教诗词发端甚早:在东汉的《太平经》中,便可略见端倪。与《太平经》同时代的《周易参同契》多用四言、五言及骚体赋体裁。《参同契》的文体运用诗歌形式以论炼丹的特点却也是显而易见的。东汉以降,道教组织逐步壮大,道教诗也随之增加和日趋成熟。魏晋南北朝间,不仅在道门中秘传著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著游仙诗。 炼丹诗以炼丹为内容的诗歌作品:从形式上看,炼丹有外丹、内丹之分,故而炼丹诗的内容也有内丹、外丹之别,或主内丹、或主外丹,或内外兼而有之。以七言一句的形式,运用象征的文学手法,暗示炼丹原理和作用。其意象的运用颇为隐晦,但其比喻与象征手法则又增加了作品的生动性。除了炼丹诗、咒语诗外,魏晋南北朝的游仙诗在社会上也有较大的影响。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如屈原的《远游》,也不乏仙人漫游的描绘,颇多浪漫色彩。在道风盛行的背景下,游仙诗遂应运而生。其体裁多为五言,句数不等。梁萧统《文选》首列游仙诗为文学体裁之一。从作者身份来看,游仙诗可分为道人游仙诗和文人游仙诗。道人游仙诗与文人的游仙诗都表现出「冲举飞升,遨游八极」的浪漫色彩和奇幻的想象力。不同点是:道人的游仙诗往往是崇道思想与神游境界的结合。 唐宋以来,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一方面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神仙信念,通过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另一方面,许多文人在受到道风濡染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此类题材的诗歌作品。从隋末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从北宋西昆派代表杨亿、张咏到南宋诗人杨万里,都有吟咏道事、游仙畅玄的诗作行世。在这些诗人中,有的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合拍,有的虽然并不那么虔诚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我想学习道教文化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遇见我是你的机缘。就指点你一下吧。

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百家讲坛栏目,有一档“曾仕强教授讲解易经”。绝对的权威,而且作为入门也非常合适。

虽然看过之后,不能保证你对道教文化,有多深刻的了解。起码下次再拜师的话,自矗可以有点分辨能力。

牵扯“周易”的东西,如果和曾教授讲的风马牛不相及,我不敢说它绝对错,但保证不对。

那个应该是好几年签播的了,不知道现在还找不着的到,你可以百度一下“曾仕强”,有他的网站,里面有论坛,可以到论坛里看看别人的讨论贴,一点点学习吧。

相学属于道教文化吗 风水学是属于相学的吗? =不是 风水的重要 住宅风水的重要L水:意椤安仫L得水”。 被古代L水奉榻典的《葬》曰: “藏L聚猓得水樯希故^之L水。” “L水”又Q“堪”,“堪”指高,即天道, “”指低,即地道。是中古代的有P住宅、 村及城市建B以及墓地x窈鸵O的一TW。 L水g源h流L,早在先秦就有相宅活印 到了h代起,L水W家把相宅l展成橐环Ng担 唐朝是各N文化的d盛r期,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L水 宋朝r老百姓普遍v究L水, 明清r期,L水W的l展,_到了前所未有的峰。 “L水”伴S我鹘y建Bcx址汕юN裁, 一度因其有迷信色彩,被人成糟粕,樯尤耸克不X。 令人感慨的是:“L水”s早於70年代在W美橛凶R之士所目: 美、加拿大、澳大利及港、澳、台等家和地^d起“L水帷 有S多人M行n}研究,他在中L水理c`的基A上,立了建Bh境W。 其L水的核心是探求建B的x址、竦亍⒎轿弧丫峙c天道自然, 是人命\的f{PS的一NW。 风水时古老的名词,现代的名词就是环境磁场学; 世上真有风水一说吗? 硬体与方位与磁场学是很科学的学问 但硬体与方位与磁场学只能依靠而不能依赖 心灵风水是很重要一环! 古人说: 一命 二运 三风水 四行善积德(=做人做事) 五努力(=能力与本事与实力) 一个人的住宅或公司的环境磁场吉凶 对其内部居住的人财运、身体、个性、混婚姻、学业影响甚大。 就好比喻把一块檀香木放在大便坑里(粪坑), 三个月侯这块檀香木,将完全失去原有的檀香味, 反而变成了一快臭气熏天的大便味道的檀香木, 你说风水磁场重要吗? 租房子住风水重要吗? 租房子就好像借别人的衣服来穿的道理一样, 若天气突然变冷,你必须借用别人的衣服来御寒, 对方借你的外套或夹克,这件衣服的质料重要吗? 答案:很重要! 某些官员迷信风水犯了哲学上哪些错误 =找到好的风水专家切实会有帮助官运与财运 但当官者要升官除了自己要有那个命格与命局与星盘与星运外 更重要的要把自己的心灵风水与爱民如子得政绩做好! 升不升官=是命运与德行与能力形成的机遇强求不得呀 强摘的瓜终是不甜 强采的花根本不香 强求的爱情终生变 强求的官位终生非 世上真有风水一说吗? 硬体与方位与磁场学是很科学的学问 但硬体与方位与磁场学只能依靠而不能依赖 心灵风水是很重要一环! 古人说: 一命 二运 三风水 四行善积德(=做人做事) 五努力(=能力与本事与实力) 希望你能满意与给于点选满意度!

朱雀是道教信仰的守护神。

在道教中,朱雀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神兽,它代表着南方和火元素。朱雀的象征意义与五行学说和阴阳理论密切相关,被认为与人类的身体、情感和精神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朱雀被视为一种充满生命力和热情的动物,代表着能量和活力,被视为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在道教信仰中,朱雀被认为是一种神灵,具有保佑和守护的作用。在古代,人们常常在家庭和城市的入口处设置朱雀的雕像或图案,以此来祈求朱雀的保佑和守护。此外,在道教的仪式中,朱雀也被视为一种灵体,能够吸纳和传递人们的祈愿和祈福。因此,朱雀在道教信仰中扮演着重要的守护神的角色,成为道教信徒们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朱雀的象征意义:

朱雀也就是传说中凤凰的化身,凤凰是一种吉祥鸟,自然是非常吉利,是人们心中代表幸福的灵物,往往与人们的美好生活息息相关。

在道教中,朱雀常常被描绘成一只红色的凤凰,其身上有五彩羽毛和明亮的眼睛,象征着美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朱雀也代表着火,火有生命力和能量,因此在道教中也有不少祭祀活动与祈福仪式与火有关,比如烧香、燃烛等。因此,朱雀在道教信仰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道教信仰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内涵。

朱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很高的地位,被认为是吉祥之兽,具有传承和延续生命的象征意义。道教中的朱雀也常常被描绘成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朱雀也象征着力量和能量。这种力量和能量是道教修炼者追求的目标,也是道教信仰的基石之一。

中国社会儒家比较普遍 大多数人活在儒家给社会和人的限定定义界限范围内 这应该是儒家在礼上面的贡献 即为道德 但是如果只有儒家一说人容易活得很迷茫 原因在于脱离了自然这种东西 追求的都是儒家定义的成功等 但那到底是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真实?这就造成了人会经常迷茫的想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只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存在 而不是为了争取什么!这时就需要有种释怀 也就是洒脱 这是道家思想的中心 举例说明 从人出生开始就在黑暗中摸索 儒家好似海市蜃楼 怎么走都走不到 当你快要放弃时 道家就是那出现在你面前的蝎子 临时止渴

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求得永恒。道教与道家不同,道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流派,而道教是宗教,但二者之间又有联系,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道」为道教所继承改造,道家创始人老子被道教塑造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和《庄子》既是道家典籍,又成为道教的「真经」。

道教在多方面继承改造了道家的东西,继承显示出与道家的联系,改造则显示了区别。可以说,道教与道家的价值取向根本上还是不同的。按照后世的划分标准,一般把道家的发展阶段分为:

先秦老庄道家, 秦汉黄老道家, 魏晋玄学道家。

魏晋以后,道家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不复存在,道家被道教取而代之。所以魏晋以后人们所说的道家,除了确指先秦和汉魏晋道家以外,多指的是道教。即便是人们常说的「唐代钦定道家」,其骨干多是道教中人物,实际上也是道教。因此可以说,魏晋以后道教取代了道家的地位,在社会上扮演角色,发挥功能作用。

美国学者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的《中国思想导论》一书指出:「认为道教是作为纯哲学的道家思想的普遍堕落和腐败的产物的看法是毫无道理的,我们应用另一种眼光来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道教的思想体系中包含了道家的哲学思想所缺少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人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道家诉诸心灵或理性,而道教却诉诸于人的情感、情绪或情趣。道教充分普遍而又巧妙地利用人的敬惧、神秘和惊异等感觉,而道家却对此熟视无睹。」不仅看到道教与道家的差异,而且认为两者是互补的,道教对于一般人的现实生活更具有特殊的意义。要认识和理解道教,必须明确区分道家与道教,同时又不要忘记二者间的密切联系。

《文史知识》1987年5期任继愈《道家与道教》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老子、老聃与道教》。 李刚:《汉代道教哲学‧导论》之三﹝巴蜀书社,1995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73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