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89
为什么宁可承认不努力,而非不聪明?,文章来源于知道日报。
宁可承认不努力,不愿承认不聪明。类似的现象其实还有很多,比如,认为失败是运气不好,而不是能力不行;认为失败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而非内部因素。说到底,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归因方式。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做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而原因又可以分为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态度、动机、能力、努力等内部因素。外部原因则包括环境、运气等外部因素。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对个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有利的归因将使个体不断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不利的归因则可能让个体意志消沉,丧失斗志。
韦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认为,行为的原因可分为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六个范畴。我们在这六个范畴的归因倾向会极大程度地影响我们的自尊心与未来的行为。
按照韦纳的观点,努力程度属于内在、不稳定、可控的因素,而一个人的能力、智力水平,或者说一个人聪明与否则属于内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如果我们将失败归因于能力这种稳定而又不可控的因素,那么可以想象,我们将预期未来会继续失败下去,这样不仅严重损伤我们的自尊,使我们产生消极情绪,还将导致无助感与不作为。相反,如果我们将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这样的不稳定但可控的因素,这将会是对我们的自尊心的最大保护。
和能力不同,努力程度是可以控制的,责怪自己不努力,说明只要更努力些,你还有成功的可能,你不是能力不行,只要竭尽全力,你就能处理好任何困难。但是,责怪自己不聪明,这样就意味着你已经放弃了,你不愿再做更多的努力,因为你认为那样都是徒劳,这样的归因方式对于个体的生存是非常不利的,个体也都会极力避免。如此一来,我们为什么宁可承认自己不够努力,却不愿承认自己不够聪明的原因是否明了些了呢?
自我服务偏见
失败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自己运气不好,而别人则认为是你的能力不行,在你成功的时候呢,你会认为成功是源于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人则倾向认为你运气好。这样的归因方式非常有意思,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自我服务偏见,它之所以会产生,也是为了维护我们的自尊。
人们在解释行为原因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归因偏差,自我服务偏见便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自我服务偏见(Self-servingBias),又称自利偏差,自助归因,指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于情境,而别人则倾向将失败归于行为者;行为者容易将成功归于自己,他人则容易将成功归于情境。人们不愿承认自己不聪明,也是出于自我服务的需要。
我们一边在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又为自己的成功沾沾自喜。在学生时代,我们或许都有这样的体验,考试成绩出来后,成绩不好的同学倾向于指责试卷题目,指责出卷老师的百般不是,成绩好的同学则会认为这次考试很好地检验了自己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我们乐于承认自己过去的缺点,认为那是过去的自己所具有的,而现在的自己却是最完美的。滑铁卢大学的学生们在描述上大学前的自己时,肯定与否定的描述一样多,而描述现在的自己时,肯定的描述是否定的3倍。我们愿意说过去的自己的不是,却不愿意说现在的自己的缺点,那是因为,过去的自己那已经是过去的事了,与现在无关,这样的自我服务偏见很好地保护了个体的自尊。关于自我服务偏见的例子还有很多,不一而足。
自尊的本质
我们愿意承认自己不努力,却不愿承认自己不聪明,这是源于归因上的需要与自我服务偏见,然而,如此归因最终都是为了维护自尊。那么,自尊是什么,自尊真的如此重要吗?
在心理学中,自尊(self-esteem)是用来描述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评估。自尊通常被看做人格特质的一种,这也就意味着它是稳定而持久的。自尊包含我们对自己的一系列看法,比如对自己的外貌、信念、情感以及行为的评估。
根据自尊的定义,自尊可以分为三个关键成分:一,自尊是人类一种基本的需要,对于个体的生存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二,自尊是从个体的信念与意识中自动产生的。三,自尊是连同个体的思想、行为、感觉和行动一起产生的。
自尊水平与我们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研究表明,个体自尊水平高时,焦虑水平低,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更高,自尊调节人与环境关系,起到“缓冲焦虑”作用。当个体的自尊水平低(lowself-esteem)时,将会对个体的生活产生消极影响。通俗地说,低自尊就是自卑感,而负面的反馈可能会使一个自卑感强的人奔溃。
自尊心对我们尤为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学业、工作或人际关系上都能得到他人更多的肯定,他人的肯定将促使我们更加努力。失败的时候,我们也会竭尽所能维护自己的自尊,以防止其对我们产生过多消极的影响。
现在,当你听到别人责怪自己不够努力而不愿意责怪自己不聪明时,你应该知道其中的奥秘了吧!(作者:Taele)
摘抄:
>> 人所有的心理表现必有相应的经历和环境。
>> 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没有时间思维的人容易迷失人生
>> 出门先看一下目的地离你有多远,才知道怎么走,人生也是 如此。
>> 人要想考虑问题周全,就要拥有两种思维,一种叫空间思维,一种叫时间思维。
>> 一个人在做人生的各种选择时,不能只顾眼前的感受,要有“明天”的概念,要想一辈子的事情。
>> “贫穷不是犯罪的理由。这个社会是有规则的,如果每个人都无法无天地行事,终将自食其果。”
所有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
>> 所有社会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无论是道德滑坡、腐败问题,还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案件,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人的问题。
>> 人们在找原因时,往往把好的行为和成功的行为归因于自己,而把不好的行为和失败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归因偏差”。要克服这种人性的弱点,人们就要善于反思。可有的人从来不反思自己的问题在哪儿,只会怪罪社会。
人的问题源于早年的养育
>> 别怪孩子这不好那不好,他现在的一切都拜你早年的养育所赐。
>> 人也一样,问题往往不是出在眼前,而是源于过去。人成年后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在他早年的经历中找到影子。
>> 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感受过快乐的人,怎会拥有阳光健康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尊重过的人,怎会尊重他人的权利?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
>>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亲自陪伴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
>>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不在乎家里有钱还是没钱,只希望父母不要离开他。
>> 人的成长就像树的生长一样,具有不可逆性,不可推倒重来。孩子的成长是有阶段性的,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任务,你一旦错过某个阶段,再想弥补,就需要成倍地付出。请注意,成倍付出的应该是你欠下的亲情,而不是金钱。
父母要珍惜与孩子相处的过程
>> 亲子关系,是需要用时间培养的。细心照顾,耐心陪伴,慧心观察,这是读懂孩子的前提。
>> 养育孩子,人们往往关注的是结果,常常忽略或想跳过琐碎的、磨人的过程。
>> 很多父母事事依赖别人,不懂得把心思用于观察和读懂孩子。
>> 这些焦虑的父母一不看书,二不学习,事事都要问别人。
>> 世上没有千人一面的教育方法,因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因人而异。
家庭结构齐全不等于功能健全
>> 缺爱的心灵就像荒漠,心理贫困有时比经济贫困更让人绝望。
家庭功能体现在父母的修为中
>> 自律和忍耐,是家庭幸福不可或缺的基本准则。
>> 养人的知识,什么时候明白就可以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永远不存在太晚的问题。
要孩子改变,大人要先改变自己
>> 教育孩子容易,教育家长很难。”
>> “你们咨询的对象,重点不是孩子,应该是大人。如果家长不改变,孩子的心理问题就不能解决。”
>> 大人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不像学校的老师持有教师资格证。只要把孩子生下来了,天然就是父母了,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的父母生而不养,有的养而不教,有的教而不当,这些不称职的行为往往毁了孩子一生。
意识水平标志着人的心理水准
>> 都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认识自己是最难的。
缺少自我反思意识的人心理不成熟
>> 人活在世上,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首先要做一个独立的人,要自信和自尊。也就是说,你可以爱别人,也可以被人爱,但你就是你,你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你是能自立的,而不是将自己的一切依附于某个人身上。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跳出自我中心,才能更好地识人识己
>> 想认识自己,也需要多听听别人的看法。
人的许多潜意识活动常常不自知
>> 人心里有什么,眼里就有什么,即眼里看到的往往是心里有的。
改变认识是做思想工作的重点
>> 学习好只是说明孩子的认知能力强,并不能代表他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健康。
情绪是观察心理的窗口
>> 情绪是人的心灵之窗,也是心理温度计。
>> 面部表情是观察心理的第一个窗口。
>> 言语或文字是观察心理的第二个窗口。
>> 行为举止是观察心理的第三个窗口。
情绪宜解不宜结,否则容易得“心癌”
>> 人生就像一本书,我们不要老盯着某一页,该翻篇儿就翻篇儿吧,后面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不翻篇儿的话,我们就永远无法感受新的生活,旧的痛苦也就无法被抵消。
个性是人的“心理名片”
>> 人可以装一时,不可装一世。时间是检验人格的试金石。
谈恋爱要先了解对方的成长经历
>> 孩子是否幸福会影响父母晚年的幸福值,如果父母现在不顾及孩子,一旦孩子出了问题,父母的后半生会很痛苦。
同一类人有相似的心理发展路径
>> 每个人今天的表现一定有相应的过去。
心理发展还呈阶梯递进的模式
>> 自我,在这里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要求。
>> 如古代圣贤所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成熟的人可将社会生活中好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或者通过阅读,把好书当作心灵导师,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
对成年子女要学会放手与接受
>> 有人说,放手的爱,是母鹰亲手将雏鹰推下悬崖那一刻的痛心与坚定。
>> 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假的爱
我孩子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脱离了我的视线,然后被一个大男孩掐着脖子,嘴里还说着掐死他的话,给孩子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我至今都懊悔不已。
>> 有些孩子脱离过亲人的视线,受到过人的表情或动作的惊吓,以致他后来的目光回避他人、不看他人、注意力完全退缩回他的自我世界,越来越封闭。
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 人类的养育有自然之道,不可以走捷径或旁门左道。尽管人类可以上九天揽月,但人类仍是大自然之子,必须遵循自然之道。
暴脾气的人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 正如一句谚语所说:“脾气像把刀,发脾气就是拿刀捅人,爽了自己伤了别人。”
抚养方式会影响孩子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善良一定要有智慧。即使帮助别人,也要保持一份警觉,不要被人欺骗。
为何有人智商很高却被称为书呆子
>> 让孩子在幼年时走出家门,多接触人与社会,是一种有益的心理培养,千万不能以为学习成绩好就万事大吉。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 一个孩子如果眼前无人影,耳边无人声,他就不会拥有太多的观念。
孩子最早是靠气味来认人的
总算找到为什么每次回老家,身心放松、愉悦的理由了,童年美好时光已深入记忆。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如果我们早年有过良好的抚养背景,有过美好的感受,当你成年后因为生活紧张忙碌而患病时,你若有条件可回到自己从小生活的地方。如果有老房子,有你熟悉的老人在,那就更好了,你回去跟他们住一段时间,病会好得特别快。因为你在那个地方生活时,身体的记忆是最放松的,那里熟悉的气味可以唤醒肌体的记忆,让你的身心得到松弛和疲惫的缓解。
>> 怀孩子十个月,不如“耳鬓厮磨”地养他十个月。
记得以前老家养过一天狗,领养它的时候,我在外地,后来我回老家,它看到我竟然没有叫,好似知道我是这家的主人,我经常夸它真是一条聪明的狗狗呢!
>> 嗅觉识别是动物重要的生存本领之一
依恋情感是教养孩子的心理资本
养育孩子的学问太深了,不能打骂,不能说教,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弄得现在的父母都不知道怎么养育孩子了,就怕自己做错了,影响孩子的成长。反思一下,很多因素不是人所能控制得了的,作为父母,积极乐观,认真学习,热爱生活,给予孩子爱和尊重,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自己能养活自己就OK了。
>> 供着养,就是一种宠养,当他成长中出现不好的表现时,你不制止,不表明态度,他脑中就不会形成是非观念,他做事就不会有行为底线,完全凭欲望行事,变得无规无矩,无法无天。
人的情感越丰富,人性就越丰满
>> 人性始于情感,一个人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满,情感越单一,人性就越单薄。
>> 当一个人经历各种情感后就会知道,丰富的人生也会万般辛苦,生活实属不易,这时再看别人,哪怕是不认识的陌生人也会更有同理心。
>> 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年龄增长、明白了生活不易带来的变化,情感变得越来越宽厚。
>> 当人能够对陌生人也有一份理解、关爱和愿意伸出援助之手时,这个人的情感就发展到了最高水准——博爱。博爱是人类情感中的最高水准,这种爱超出了个人功利性,可以让社会充满温暖。
未成年人弑母多有幼年脱离母亲的背景
>> 在青春期前更换抚养人,是最糟糕的抚养方式。
>> 在孩子早年的成长过程中,亲自抚养和稳定抚养是非常重要的。连续稳定的抚养,可以影响孩子人格的形成。
依恋母亲并不等于父爱就不重要
>>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一个人若性情温润,与人友善,大多来自一个父母恩爱的家庭。
有参考价值,我要记住这一条,哈哈!
>> 我带的研究生毕业后,我曾跟许多男生说:“将来你们的媳妇生完孩子,尽量把丈母娘接来。因为丈母娘跟她女儿容易沟通,两人在一块打架也不记仇,这样你们回家就比较消停,媳妇也愉快,孩子的成长就健康。”我的好几个学生都是这么做的,现在都很幸福。
>> 母亲的严格应该是“和善而坚定”。
>> 真正有力量的教育应该来自心理上的力量。无论父亲,还是母亲,能够做到让孩子发自内心地尊重自己,敬佩自己,爱戴自己,这就是最成功的教育
>> 心理教养重在品行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表现,作为大人遇到这个情况,如何处理呢?
>> 第一次带孩子去别人家玩,到了新环境,有的孩子很兴奋,见到抽屉就拉开,见到柜门就打开,甚至直接上人家的大床又蹦又跳。这种行为更是涉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是在别人家里。这时大人作何反应,都会影响孩子对界限的理解。
心理养育需要恩威并施
>> 事实上,任何一个人的本性都含有阴阳、善恶二性,有时可以表现得非常美好,有时又让人难以接受。
>> 要知道,一个人长大过程中不可能不经历来自他人的粗暴对待,不可能不经历各种想象不到的委屈,即使他在家里从来没有遇到过,他走向社会后也会遇到。
>>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自然就设计了多道“劫难”:小时候要应付同伴的故意欺负,上学后要应对老师的严格要求,做错事要做好挨父母骂的准备,出门在外要小心陌生人的算计,工作后还要天天应付上司的挑剔、同事的挤兑或排斥等。
>> 我们不能让社会所有的人都像亲人那般亲切呵护你的孩子。所以,倘若家长不舍得大声呵斥、从不舍得拉下脸来对孩子怒吼的话,最终只能养出一个玻璃心、薄脸皮的孩子,这是心理脆弱、容易夭折的基础。不仅男孩如此,女孩也一样。
>>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做错,在被别人冤枉时,一个人仍然要坚信自己,有以此证明或考验自己的心理勇气,这才是用大智慧养育孩子。
良好的性格会让人拥有好运
>> 性格决定命运。
眼高手低的人更容易有挫折感
>> 希望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更要重视孩子的性格培养,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勤快、皮实、吃苦耐劳、经得住说、不轻易记恨的性格。
人生如吃葡萄:先大还是先小?
>> 人生如同吃葡萄:先吃大的,那你手里的葡萄只能越来越小;如果你先吃小的,那你手里的葡萄最后全是大的。
>> 任何人的一生,吃的苦与享的福应该大致相当
>> 学习过程是磨炼人的身心沉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
心理弹性需要从小练就
>> 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表现在磨炼上。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比呵护更难,更需要父母的勇气与胆量。
>> 人心是可以撑大的,心理是有弹性的。
适度惩罚也是一种保护
>> “好吃懒做是天生的,关键是你们在后天如何让他勤快起来。”
用心说“不”,无言自威
>> 一对一管教要有四个“不”。
>> 第一,不能动手打孩子。关上门打孩子,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封闭空间的恐惧感。
>> 第二,关上门也不能骂他。骂本身是一种很不文明的行为表现,你的孩子会对此印象深刻。
>> 第三,不要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给他讲道理。为什么这时候不能讲道理呢?因为在他哭喊的时候,你说话的声音完全被抵消了,属于同期“噪音”,他是听不进去的。
>> 第四,不要走开,把他一人关在屋内
>> 无声的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 孩子的成长需要阵痛,家长在爱孩子时也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阵痛。
与人沟通,学会讲理、互动
>> 教会孩子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想法、有要求、有情绪时,要学会好好说话,不要闹。
延迟满足练就耐性
>> 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一个没有耐性的人不可能有长远的未来,有些事做早了事倍功半,只有看准时机才会事半功倍。
诱惑训练,教其自我管理
>> 人的欲望远远大于人的需要。抵制诱惑,最重要的品行就如同节食,节制眼前,从而获得长远。
与人接触,学会礼貌为先
>> 人的教养,越是在陌生关系中和在不认识的情况下,越发显得真实和自然。
>> 我小时候,母亲就嘱咐过我:“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如从小不事劳作,不爱体育运动,一坐就是一天。
养育孩子,一直都是所以父母不断学习的学问,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人才。
今天看了作者写的《心理抚养》,受益良多,一直纠结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我们总是说孩子身上有这样那样的不是,却不知孩子身上的这些不是,都是父母的真实写照,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分析自己的行为和问题,才能更好的养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茁壮成长。
把自己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叫什么效应 -
2个回答回答时间:2021年1月23日
最佳回答: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心理学:远离“过得不好”的人!有好处
第一:当你和你的另一半闹了不愉快时在你和你的另一半闹得不愉快时,你和你认为的亲近、亲密的关系之人去倾诉时,你是带着对自己
第二:你工作和生活,遇上了困境时人这一辈子,就是这样,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每个人都在追寻顺遂的路上,经常和不顺遂撞个满怀!每当这个时候,



老伴儿风停夜泊聊情感
情感领域创作者
把一个人表现不好归因于她过得不好叫什么方法 - 资深情感顾问答疑 - 问一问
24小时在线 平台认证保障
把一个人表现不好归因于她过得不好叫什么方法
马上提问

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责怪别人
118人正在咨询
形容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不好的句子
100人正在咨询
如果很多人说一个人不好代表什么
125人正在咨询
明明是自己的问题却责怪别人
118人正在咨询
优选情感答主在线答疑

在线
情感导师茹意姐姐
情感指路人
好评如潮
44
“态度非常好”
已帮助2979人
擅长:心理,婚姻家庭,人际交往
提问

在线
情感依灵老师
情感指路人
好评如潮
45
“回答很认真”
已帮助716人
擅长:心理,婚姻家庭,恋爱
提问
更多答主
问一问
总想方设法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对方,是什么原因 -
4个回答回答时间:2012年4月3日
最佳回答: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格差异,其中就包括归因方法的差异,而“她”属于“外归因”。只要不影响其社会功能,即没有对他人造成严重伤害;
1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志愿帮助他人的行为。利他行为的特征是:(1)一种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3)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4)利他者可能有所损失。
2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包含较多的情感成分和较少的认知成分,因而较大的受情感因素影响。
3挫折—攻击说: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提出,是指当我们达到一个目标的动机非常强烈而且预期得到满意的结果,却在行动过程中遇到阻碍,由此产生挫折感,进而产生侵犯。挫折—攻击理论只用来解释敌意性的攻击而非工具性攻击。
4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有时也称为攻击行为,是违反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个人因素:①A型人格;②敌意归因偏差;③性别差异。(2)情境因素:①高温;②酒精药物;③唤醒水平(3)社会因素:①去个性化;②媒体暴力
5敌对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敌对性侵犯是一种源自于愤怒的侵犯行为,目的是将痛苦或伤害施加给他人。而工具性侵犯则是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这种伤害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而非以给他人造成伤害为目的的侵犯行为。
6去个体化:去个体化是由心理学家津巴多和费斯汀格等人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指群体中的个体有时候会失去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使自我控制系统的作用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做出平时不敢做的反社会行为。
7责任扩散:是指由于有他人在场,导致个体感到面对紧急情境时所需承担的责任相应减少。
8服从:服从是指在他人的直接命令之下做出的某种行为的倾向,这种行为是在外界压力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9从众:从众是指个人在社会团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观念。
10群众与群体:群众是指聚合在一起的人的总称,群众之间不一定具有关系。群体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共同目的,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到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11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12社会助长: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
第十一章 人际交往心理
1. 有效人机沟通的条件: a 沟通双方对交流的信息的理解越一致越好; b 沟通双方都要有交往的愿望和兴趣,否则就成了一厢情愿,难以持续进行; c 双方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与技巧; d 要选用适当的信息通道来传送信息; e 要重视选择性注意对沟通的影响,为了引起对方注意,我们传递的信息要尽量符合其需要和兴趣; f 沟通要有及时的信息反映; g 沟通过程没有受到主客观不良因素的干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2. 人际沟通的心理功能:定义:传递交流信息是人际沟通最基本的作用,信息的传递交流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其功能包括:心理发展功能(人际沟通人对人心理发展的动力作用);心理协调功能(协调认知;协调情感);心理保健功能。
3. 人际认知的含义:个体在交往中,观察了解他人的外在特征和外显行为,形成印象,并推断,判断其心理状态,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和意向的过程。
4. 人机印象形成的主要特点: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对所获信息进行加工的基础上,对他人形成一种较综合的概括的认识。特点:意志性倾向;好坏评价是形成印象的基本依据;中心特性左右着印象的变化。
5. 印象形成中的主要心理效应与偏差:首因效应(指第一印象在人际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对新信息的解释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强烈影响);近因效应(指新近印象对人际认知和总体印象的形成产生了强烈影响作用);晕轮效应(当人们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或好或坏的印象之后,还会把这种印象推挤扩展到对该人其它特征的认知上去);定型效应(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刻板印象会使人们有意无意地对他人做类化认识,从而对总体印象产生很大影响)。
6. 归因偏差:从理论上讲,人们的归因应该是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方式来进行,得到的结果也应该是客观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此。由于认知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和动机等方面原因,人们对行为的归因常常带有片面性而出现偏差,最后的结果也就不完全真实客观。古音偏差分为两类:观察者-行为者偏差和自立偏差。
7. 人际关系需要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包容需要,表现为在权力或权威基础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感情需要,表现为在感情上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愿望。
8. 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奥尔特曼和泰勒提出人际关系形成发展经过四个阶段: a 定向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初步确定要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对象; b 情感探索阶段:此阶段双方主要是探索彼此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练习; c 情感交流阶段:此阶段双方的人际关系开始出现由正式交往转向非正式交往的实质性变化; d 稳定交往阶段,这是人际关系发展的最高水平。
9. 人际吸引: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悦纳和积极态度。不同层次的人际关系反映了人们相互吸引的程度。人际吸引最主要方面包括:个人魅力吸引,相似性吸引,互补性吸引。
10. 模仿与暗示的含义与种类:模仿是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有意无意的仿效他人行为举止而引起与之相同或相似的行为。可分为有意识模仿和无意识模仿。暗示指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表情,行为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照某一方式进行活动。分为四类:直接暗示,间接暗示,自我暗示,反暗示。
11. 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暗示者的特征;受暗示者的特征;暗示刺激的特点。
12. 从众的含义:是人们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体的认知,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压力的影响,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13. 影响从众的主要因素: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的一致性,群体凝聚力);个体因素(人格特征,性别,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情境因素(任务的模糊性和难度,从众行为的公开性)。
14. 合作与竞争的概要:合作指互动的个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协同活动,促使某种既利己又利他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竞争指互动的个体为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有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行为。
15. 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影响:在合作条件下,群体成员之间能建立和保持友好协调的人际关系,个体的活动效率因此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由于竞争能够使个体增强自己的主体意识,激发强烈的行为动机,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所以它同样可以大大提高个人的活动效率,因此合作与竞争对个体的行为都主要起积极作用,但与合作相比,竞争更具有心理优势。通过合作,我们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借助竞争,我们增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因此又更具备与他人合作的实力。
第十二章 学校心理健康与辅导
1. 台湾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 a 心理健康的人是乐于工作的,能将本身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发挥出来,同时能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 B 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人,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正面的积极态度常多于反面消极态度。 C 对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能悦纳自己,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D 能与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对现实环境有正确,客观的观察,并能做有效的适应。
2. 我国学者提出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a 对自己有信心; b 对学习生活有兴趣; c 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d 具有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3. 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指学习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形式多样的辅导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认识环境,克服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中的问题既情感困扰,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 学校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发展性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学生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5. 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主要方式: a 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团体辅导,以预防辅导为主; b 以少数学生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以矫治辅导为主,是一种补救性辅导。主要途径: a 独立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 b 将心理辅导融于班级,团队活动中; c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 d 个别辅导;团体辅导。
[TOC]
[英]A Easton & M J Emery
社会交互的神经机制,社会认知缺陷
Kluver-Bucy综合征:视觉失认症/精神性盲、口部过度活动、思维奔逸、情绪反应缺失、饮食习惯改变、异常性行为
Rosvold-Mirsky-Pribram1954恒河猴社群-脑组织损毁-实验
Amg-社会抑制
Adolphs-Tranel-Damasio1998陌生人面孔-信任度判断-实验
OFC-情绪改变、决策障碍、自主反应/消极反应预期能力改变
社会规则故事 -> lOFC
定义:根据社会情境做出行为调整的能力
压力荷尔蒙会抑制学习 (Lupien & Lepage 2011)
Drea & Wallen, 1999: “假装愚钝”实验,在一个上下级关系中,地位低的猴子比地位高的猴子学习速度慢。
杏仁核:对象与“内在”奖赏价值联结起来(Gaffan1992)
眶额叶皮层:奖赏的价值的变化
Rolls 1982, 强化物贬值实验:
行为调整的能力在社会交互中是必要的,因为刺激本身的价值并不足以确定适当的行为,行为应该反映特定社会情境下刺激的价值。
根据奖赏结果的改变来调整自己的反应模式恰恰是前面所提到的正常社会交往中所需要的行为灵活性的一种表现。
Amy <--> OFC 在行为灵活性的产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奖赏价值转变时改变行为模式。
眶额叶皮层细胞对于变化的奖赏价值发生了明显的反应改变(Critchley & Rolls 1996);对奖励的当前激励价值,而非奖赏的绝对价值做出反应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Tremblay & Schultz 1999)
反应活性-价值原理 神经元反应活性是奖赏的价值的递增函数
ITC: 表征复杂对象
目标-奖赏联结学习
存在两侧半球之间的交互,通过基底前脑交互(Easton 2002)
Trapold(1970)条件辨别任务
Calson-Wielkiewicz(1972)双条件辨别任务
是否需要行为灵活性(而不单纯是任务难度)决定了同侧半球内前额叶和颞下皮层是否发生交互作用。
PFC决定当前恰当选择
理解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比如理解他人的信念、愿望和知识等
Dennett/Whiten 意向立场 , 中介变量
0-3L 意向水平;心理状态:行为原因->结果
Premack1988: 知觉性的(理解他人的观察/注意)、动机性的(欲望/目标/意图)、信息性的(知识/信念)
Tomasello1999: 黑猩猩-目标物/分心物注意实验:黑猩猩能进行注意追踪
社会教化
目标-选择范式
战术欺骗
Kummer-Anzenberger-Hemelrijk1996: 猕猴-果汁获取-人类视线理解实验
Theall-Povinelli1999: 黑猩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