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第1张

 阅读是一场奇妙的体验,我们可以从那些文字当中体会作者的爱与孤独,以期跨域时空和作者达成一点共鸣。而读后感,便是这些心灵震撼过的记录。下面,为您带来“《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读后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阅读,更多精彩读后感尽在。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1

 最近读了一本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个人评价,烂,很烂,超级烂,大失所望。

 可是,网上对这本书的评价却超级高。之前,我受此影响,满怀憧憬,心生膜拜,才开始阅读。

 你瞧,书名取得多好。今天的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不都在追求效率高效能吗这,应该是本超级无敌的好书吧

 然而,读着读着,我越觉得不对劲,越来越无聊,越来越痛苦,简直快郁闷死了。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仅次于圣经的全球畅销经久不衰的励志管理学中的经典著作

 其实,中途我一度想停下来。这他妈谁写的,真是大师所为怎么会这样论点宽泛,老生常谈,言语粗俗,陈词滥调,还夹杂着些半生不熟的英文单词,晦涩蹩脚,我看得都快吐血了。我甚至怀疑,这书不会是冒牌货吧可事实证明,它是正版的,如假包换。

 我失望至极,我在浪费时间。这是今年我读的经典著作中最烂最名不符实的一本垃圾书。上次那本《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还可以,至少人家语言精炼,朗朗上口。而今天这书,读起来真的是味同嚼蜡,几乎没有一处能让我震撼让我醍醐灌顶让我豁然开朗的。我甚至认为,1000字就足够表达清楚本书所有观点,可作者却硬扯了几十万字,又臭又长,简直是在扯淡。

 我们来看看史蒂芬·柯维大师都写了些什么。

 通篇的废话,其实都在围绕着那七条准则(七个习惯)。所谓的“七个习惯”,如下: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知己、统合综效、平衡自我。

 试问,难道我们不知道面对困境应保持积极心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人生要有明确目标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应抓紧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吗难道我们不知道双赢合作是最好的结局吗难道我们不知道知己知彼很重要吗难道我们不知道调整自我平衡自我的重要性吗

 请问大师,大家都懂的道理还用得着你废话吗怎么到你笔下稍加论证就成了经典著作难道这就是水平

 其实,这些大道理每个人都懂,心知肚明得很。现在关键不是在理论,不在于谁说,而在于谁坚持做了。

 有时候我觉得很可笑,像这种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的书,国内一大堆,随便哪一本都比这位洋大师写的要通俗易懂,有趣得多。那些说得容易做起来难的人生哲理,被这位洋大师用洋文装神弄鬼地摆弄了几下,怎么就成了成功人士大力推荐、屁民盲目跟风追捧的畅销全球的不朽之作了

 后来,我推测出了两个原因:

 一、作者的身份和地位。史蒂芬·柯维在管理咨询培训界是个权威人士,世界级大师,赫赫有名。像他这样的人,随便写一本书,我想,很多人,包括成功人士,他们甚至可能连书都没看,然后就在那摇旗呐喊,好书好书,不容错过,仿佛拍了大师一个马屁,自己也跟着沾了光长了面子似的。退一步说,即便他们真读了,如果大师真写的不好,碍于面子,他们也不敢说大师写得差,因为看看同行们,大家都在捧臭脚,你不跟风,那多丢面子啊。这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谁要是那小孩,谁就没品味,谁就是异类。你说可笑不可笑

 其实,盛名之下,一个人的名气早已远远大过了他的才气,所以无论他出了什么书,都会有很多人将它奉为经典。

 事实上,我们对一本书的评价,往往会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严重干扰,像作者的地位身份之类。假如这本书的中英文版本,都是以我这个无名小卒的名义出版,内容和作者写的一样,但把史蒂芬·柯维这个大名抹去,我就不相信,还会有几个人会在那边大声疾呼为我叫好。这就好比我拿了一篇文章给专家们看,他们看完可能会十分不屑并指指点点,说写得真差劲;但我若说这是鲁迅写的,他们立马会肃然起敬,性情大变,说另有深意。你说可笑不可笑

 豆瓣的网友,会对这本书有如此高的评价,众口一词,很多都是出于拍马屁的心理。他们大多数不敢提出质疑,也不知道自己看懂多少是否有收获,反正大师的作品,大家都说好,基于羊群效应,很多人就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跟着叫好。因为谁说不好谁就没文化没内涵没修养。偶尔有几个说不好的,就被围观了,然后被围攻了,被沉溺了,慢慢的,就又恢复了叫好声一片的和谐盛况。

 我想,如果是一年前的我,也会跟大多数人那样,哪怕没什么收获,依然叫好。但是,今天我不会了,因为我不会像以往那般虚荣了,非得叫好才能抚慰心灵,才显得跟大家一样有品味,装逼装得深沉。如今,我只会写出自己真实的读后感,不好就是不好,无需掩饰什么。

 二、崇洋媚外,连文字也不例外。如果这本书是中国人写的,原版是中文,再翻译成英文,那还会受到世界各国成功人士的吹捧吗它还会成为中国集团高层的必备书吗

 中国读者,一看人家被誉为世界经典之作,然后也就跟着瞎起哄瞎叫好,也不看看是否符合自身情况。我想,如果把这本书的荣誉摘掉,撕掉封面,进行双盲实验,给100个大学生看,我就不信会有90个人说它经典。我们对洋书的评价太不客观了。如果比尔·盖茨随便编一本书,稍加宣传造势,恐怕也会被很多中国人奉为圣经。看来,还真应了那句话:书好不好,畅不畅销,那得看谁写的。

 我曾说过,老外写营销管理方面的书很有一套,但这本书确实写得不好。也许是翻译问题,也许是国籍问题,也许是我个人问题,反正,它确实很不合我口味。

 这本书,有人说好,有人说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取所需吧。

 经典,经典,经典一定适合我吗经典一定精彩吗或许,我该重新认识经典了。

 不要再浪费时间在糟粕上了,选书需谨慎,只选对的,不选废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2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读完,可以用振聋发聩来形容,书中的很多观念比如要事第一,回应方式,倾听理解,不带自己的偏见,重视自己重视的人的重视的东西,这些观念令我非常激动。

 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有一个护士,曾经看护过世界上最挑剔,最难伺候的病人。无论这个护士做什么他都觉得不够好,不但从来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而且还处处找茬,与其作对,结果她每天都过得特别痛苦。可是你刚才却在台上大谈积极主动,说什么除了我自愿,否则没有什么事可以伤害我,我的痛苦都是我自找的,这实在让我接受不了。可是后来我又反复思考了这番话,从内心深处问自己:我真的有能力选择自己的回应方式吗结果居然发现我自己有这个能力。我承认自己选择了痛苦之后,我渐渐认识到自己可以选择不痛苦。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站了起来,我自由了,我摆脱了牢笼,不再受限于别人对我的方式。

 其实我一直也受别人对我方式的制约,很多时候,因为怕被拒绝,所以不会选择主动做什么,如果能够摆脱制约,不再关注别人对我的方式,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朋友,不怕朋友的拒绝,其实对自己不会有什么伤害,所有的伤害不是别人对我们造成的,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人能从精神上伤害我们。有时候我特别容易受到伤害,别人可能一句话,或者嘲讽,或者冷漠,都会让我猜测对方是不是有什么恶意,或者对我有什么意见,其实是自己太敏感了,别太在意别人的看法,用积极的态度去思考问题,不怕受到伤害,别人不能伤害到你,别太敏感,把别人想的太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

 在所有进步的社会中,爱都是代表动作,但消极被动的人,却把爱当做一种感觉。爱必须通过行动来实现,爱的感觉由此而生。

 第二个习惯,以终为始。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我们做任何事都是现在头脑中构思,然后付诸实践(多么像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

 第三个习惯,要事第一。

 其实,要想提高做事效率,要先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这可以由第二个习惯来决定。比如对我来说,毕业了去什么单位很重要,结合自己的兴趣,明白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然后在实践中,把最好的时间和精力分配给相应的工作。

 情感账户的六种投资方式:

 1理解他人,如果你重视一个人,那么必须同样重视他所重视的事情。

 2注意小节,一些看似无关既要的小节,如疏忽礼貌,不经意的失信,最能消耗感情账户的存款,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小事。

 3信守诺言

 4明确期望

 5正直诚信

 6勇于致歉

 第五个习惯,知己知彼,移情聆听,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

 有效的沟通:

 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这至少使人专心倾听

 第二阶段是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语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去理解

 第三阶段深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

 第四阶段即加以解释,又带有情感,左右脑并用

 同别人交流的时候,试着抛开自己的经验,尽力真正了解对方。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受到的伤害,并作出回应。何不从现在起立刻付诸行动,不论在办公室或家中,敞开胸怀,凝神倾听。不要急功近利,即使短期内未获反馈也决不气馁。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后感3

 “在美国,这本书的影响力仅次于《圣经》。”

 《圣经》的影响力是全世界的人都能够理解的,而能够与此相提并论的我尚未耳闻。出于这种好奇,这句广告词吸引了我。

 在大学,我就研读了这本书。但是,真正学习一本书的内涵根本不是读完就结束的。读书就像是一种交流,和大师之见的沟通,同时也是去寻找某些的认同感。读书真正的乐趣在于学习大师的思维方式,同时在阅读的不断深入,人的思维方式也会随着书中逻辑而去,最终会形成一定共鸣。《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给了我不间断的共鸣。在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不断从中学习一个高效能人士的思维方式和行事风格。从中,我不断去批判自我的错误观念与行为,之中对自我也有很好的触动,相信在今后的行为中也会存在些许影响。

 17世纪的美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土地,是一个投入勤劳和智慧就能产出财富的土地。一批又一批的人登陆美国去寻求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美国成今日的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在阅读此书的同时,不断让我想起一个个能人志士的那种激情与拼搏精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带有美国精神的书籍,字里行间透露着美国人的那种改变命运的决心,当然还有他们特有的美国式的幽默与思维。随着中国的不断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规则逐渐建立,民众的不断渴望成功的意念,国人大有一扫先人儒雅之风的倾向。随着80后,90后的不断成长与崛起,属于新新人类自己的那种拼搏精神的建立,此书在中国的风靡热销也是不难揣测的。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七个习惯是一个系统。要求我们以完善自我开始,进而寻求团队,最终要以终为始,使每个有志向的人走向自己的巅峰。对于渴望成功的人而言,"渴望"的程度和决心至关重要。做事的恒心和毅力,决定了成功的可能性。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自己的个人修为。本书没太多修饰性格的字眼,但频繁的用了"习惯"二字。习惯是知识,技能和意愿的交汇。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也清楚应该怎么做,更有这个意愿去做,三者的交汇构成个人行事做人的习惯。通过改变个人的习惯,从而实现个人性格的改变,最终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习惯一:积极主动

 主动积极即采取主动,为自己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负责,并依据原则及价值观,而非情绪或外在环境来下决定。主动积极的人是改变的催生者,他们扬弃被动的受害者角色,不怨怼别人,发挥了人类四项独特的禀赋——自觉,良知,想象力和自主意志,同时以由内而外的方式来创造改变,积极面对一切。他们选择创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每个人最基本的决定。

 习惯二:以终为始

 高效能的人懂得设计自己的未来。他们认真地计划自己要成为什么人,想做些什么,要拥有什么,并且清晰明确地写出,以此作为决策指导。因此,"以终为始"是实现自我领导的原则。这将确保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保持一致,并不受其他人或外界环境的影响。只有确立了符合价值观的人生目标,才能凝聚意志力,全力以赴且持之以恒地付诸实现,才有可能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

 习惯三: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即实质的创造,是梦想(你的目标,愿景,价值观及要事处理顺序)的组织与实践。次要的事不必摆在第一,〖要事〗也不能放在第二。无论迫切性如何,个人与组织均针对〖要事〗而来,重点是,把〖要事〗放在第一顺位。〖要事〗是目标事情,是符合宣言中"以原则为重心"的目标,这样的事才应该被称为〖要事〗,如果弄不懂什么叫〖要事〗,就难以把时间管理好,〖要事〗也做不好。

 习惯四:双赢思维

 〖双赢思维〗是一种基于互敬,寻求互惠的思考框架与心意,目的是更丰盛的机会,财富及资源,而非不足的敌对式竞争。〖双赢思维〗鼓励我们解决问题,并协助个人找到互惠的解决办法,是一种信息,力量,认可及报酬的分享。〖双赢思维〗我认为把人引向了更高的层次,也是做人的境界,似乎更高于佛家学说,既现实又大爱,这一点很难做到,又很容易做到。

 习惯五:知彼解己

 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要培养设身处地的"换位"沟通习惯。欲求别人的理解,首先要理解对方。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也急于表达,但却常常疏于倾听。众所周知,有效的倾听不仅可以获取广泛的准确信息,还有助于双方情感的积累。当我们的修养到了能把握自己,保持心态平和,能抵御外界干扰和博采众家之言时,我们的人际关系也就上了一个台阶。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谈的是创造第三种选择--既非按照我的方式,亦非你的方式,而是第三种远胜过个人之见的办法。它是互相尊重的成果--不但是了解彼此,甚至是称许彼此的歧异,欣赏对方解决问题及掌握机会的手法。个人的力量是团队和家庭统合综效的利基,能使整体获得一加一大于二的成效。

 习惯七:不断更新

 〖不断更新〗谈到的是,如何在四个基本生活面向(生理,社会/情感,心智及心灵)中,不断更新自己。这个习惯提升了其它六个习惯的实施效率。对组织而言,七个习惯提供了愿景,更新及不断的改善,使组织不至呈现老化及疲态,并迈向新的成长之径。对家庭而言,七习惯透过固定的个人及家庭活动,使家庭效能升级,就像建立传统,使家庭日新月异,即是一例。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学习前人和他人的经验,是为了养成适合自己的习惯,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为自己所用。阅读的本质不是我们“看过了”,而是努力的把从书中学来的东西进行尝试,并且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和工具。工作本身并不能给人带来经济上的安全感,而具备良好的思考,学习,创造与适应能力,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培养这七个习惯,循序渐进地获得不断的进步,逐渐使自己成长为一位真正高效能的职场精英。

  我精心推荐

《无畏》(吴伯凡)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JXDIRqJQWKZWWu16LRAZQ

提取码:DLUG

书名:无畏

作者:吴伯凡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9

页数:204

内容简介:

◆如果说“智”是看到了事物的不同,“慧”是看到了事物的相同,那么无畏的人就是智慧的人——内心坚守,拥抱变化。

◆本书是“冬吴相对论•心时代文集”系列的第2本书,本辑的主题是变化中的不变:吴伯凡和梁冬继续用他们标志性的睿智与幽默,与读者一起去观察世事变化,发现其中奥妙,在变化的现象后找到不变的本质,以不变的心法应对变化的挑战。

◆除了银行账户,人们还拥有无形的情感账户,为什么说情感账户经营得好人缘就好?情感账户的规则是什么?什么是相对贫困感?为什么说相对贫困感是影响人们幸福的关键因素?在“我是最棒的”年代,强调委曲求全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说委曲求全的人才有大格局,能干大事?现代人所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时间越来越少,我们要学习七十二般武艺去应对吗?为什么坚持专业主义能让我们过得既幸福又有成就?我们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效率?

◆有无畏的智慧,有欢喜的人生。

作者简介: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发行人,“冬吴相对论”主持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9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从事哲学、基督教神学和社会理论研究。2001年进入媒体行业,并从事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管理学、商业史的研究,曾任《环球企业家》总策划、《创业家》主编。现任《21世纪商业评论》执行主编、发行人,21世纪报系企业公民研究中心主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事观察员、节目主持人。

梁 冬,正安生命资产管理教育学者,正安中医创始人,“冬吴相对论”主持人。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1998年进入凤凰卫视,因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深得观众喜爱,成为知名节目主持人。2004年从凤凰卫视辞职,在广州拜师学习中医。2005年,应李彦宏之邀加盟百度;2007年,离开百度创业,先后创立太美科技和正安中医。除了“冬吴相对论”外,还制作和主持电视节目《国学堂》,在旅游卫视播出。

从七月一日我们小小的共读组正式开张,

到八月一日大家分享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

之前认为这本书是一本职场励志畅销书,读完后大有改观,

这是一本在人生现实尺度上践行“圣道”之书。

正如作者在最后的附言中所说,没有人能真正做到这看似简单的七个习惯,

就像我们人类永恒的追寻真理之路,

就像我们仰望星空的意愿与姿势,

就像所有向我们指出头顶明月与内心光明的伟大导师的手指,

我们能够亦步亦趋地追随,审慎地检视自己的能力范围,

始终沿着正确的指引,走在前进的道路上,

就值得万分欣喜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

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是发财搞钱吗?是嫁给富二代吗?是工作卓越吗?是家庭美满吗?

以上这些都很重要,然而我们看见的都只是表象。

我曾看到这样的一个小故事,给你一张崭新的一百元,

你很开心地接受,

将这张百元大钞揉成一团,涂涂抹抹,弄得又皱又脏,

你一样想要;

把它丢在地上,任人践踏,面目全非,

它依然是价值百元的有效钞票。

一个人打从出生,并无公平可言,

有人健康强壮,有人体弱多病,

有人天资颖慧,有人迟钝愚鲁,

有人出身贫贱,有人出身富贵,

有人顺风顺水,有人命途多舛。

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难免遭逢各种磋磨苦难,

有人会被骗,一夜之间倾家荡产,

有人会被最亲密的人抛弃或背叛,不知苦乐同谁倾诉,

有人疲于奔命,却在世上一无所获,

有人突然遭逢重大疾病,人生变成一种忍受,和一个悬空的问号。

当你伤痕累累,觉得自己特别悲惨绝望,乃至陷入抑郁,

第一, 请你回头看看,有多少人正在承受比你更为深重的苦难,而依然坚持前行,甚至依然在全力服务他人。

第二, 请你想想那张面目全非的百元大钞,如果你是那张钞票,你可能自惭形秽,然而丢在街上,恐怕人人趋之若鹜。

我们每个人都是那张百元大钞,我们会经历不同的磨砺与蹂躏,

也许不再光鲜好看,但是身上的痕迹并非我们的耻辱或荣耀,

它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印记,并且全部都已经成为毫无意义的过去,

那些全都无改于我们与生俱来的价值。

那么,再重述一下这个问题,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我认为,可以称得上人生大事的,

是那些能够改变一张钞票面值的事,

怎样改变我们本身的价值,正是作者在七个习惯这本书里告诉我们的事。

这七个习惯,分别是代表个人领域的成功,代表一个人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前三个习惯: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以及代表公众领域的成功,代表一个人又从独立走到了可以有效互赖的后三个习惯:

双赢原则、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第七个习惯,是围绕着前六个习惯,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层面的不断更新。

贯穿着这七个习惯始终的,有一条线索,

也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

它叫自我觉察的能力,也可以叫做自知之明。

人性出自本能,总愿意是舒适懒散的,

总是对外界的人与事做出应激反应的,

总是第一时间相信自己的大脑信号的,

总是一不小心就沉溺与情绪之中,一不小心就抱怨别人和运气的。

自我觉察能力,就像在你之外,又分化出来一个你,

你站在外面,像观察别人一样观察自己,

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都是真实的吗?

我这么想,这么做是对的吗?

积极主动:

它是指一个人从被环境和情绪牵着走,到能够主宰情绪,改变环境;这一条需要对自我思维惯性和情绪反应的觉察,

注意到在刺激和回应之间可以有一段距离,

这段距离中人有选择的自由。

一个坏事发生了,一个环境很糟糕,

我要什么都不做,呆在原地持续痛苦吗?

我要任由消极情绪将我毁灭于此吗?

还是我要考虑一下接受不可改变的,离开无法忍受的,

或者借着这个打击增强自己的力量,更加无畏地,

像第一次赤条条降生一样,重新上路。

我本来就一无所有,所以不怕任何形式的丧失。

这是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

明确个人的使命宣言,建立以原则为中心的价值观。

使命这个词听起来专属于成功人士或者仁人志士或者天赋英才,

但通过本书的学习,你会了解,

每个人,无论穷通贤愚,皆肩负使命,

如果你想要摆脱无聊和空虚,必须找到使命,并且使命必达。

随波逐流的人生不是不能成为一个选项,

只是随之而来的,就一定是在痛苦与空虚之间的摇摆。

什么是原则?这里的原则是指自然法则、客观规律、宇宙人生的真相。

人的觉察,在这里体现为,对真理和真相的敬畏,

对自己个人认知阶段局限性的觉察,

一个人所知所能越多,他的不知不能也就越多。

所以人类最伟大的智者之一苏格拉底说:

我所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通过,对“自以为是”的质疑,

对他人的尊重和对新事物开放性的好奇,

才能达到靠近真相的目的。

而以原则为中心的价值观,就是让主观的价值观不断去靠近客观原则,

达成主客观的统一,这样的价值观才不至于扭曲或者跑偏。

要事第一:

什么是重要的事?这里需要运用对影响圈的觉察。

什么事情是我做了之后就能直接有结果的?

什么事情是我做了之后可能给别人带来正面影响的?

把保养自己的身体健康、稳固自己的价值观,

修炼自己那颗如如不动的真心,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坚持不渝地放在第一位。

最要紧的是判断,筛选,觉察自己的懒惰和软弱,

看你是不是又为无关紧要的人和事而浪费心神了。

一个人的前三个习惯做到一定程度,

实现了基本的独立,就会对进入人际关系充满兴趣。

人具有社会属性,并借助社会性实现一次次重大变革,

到了今日,回想两千年前,真的觉得已经成了超级人类,

而值得期待的是,正因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互激发,

协作程度的日益加深,人类作为一个巨大团队的潜能,

似乎还有无限的开发空间。

双赢原则:

知易行难,能做到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对人际关系我们也要进行甄别与筛选,一个人最为宝贵的时间精力资源有限,无人能与所有人为友,有因有缘,人际关系必得择其要紧。

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夫妻关系,然后是亲子关系,还有与原生家庭的关系。

再外围称得上重要的,有我们的重要亲朋好友、良师益友、工作上的合作伙伴、重要客户。

但凡重要关系,就一定得付出心力经营。

建立情感账户,有存有取,要有意识地去存,因为我们经常无意识地取。

对于重要关系,除了双赢,别无选择,一定要树立双赢的目标,

坚定双赢的信心。

觉察自己是不是嘴上喊双赢,实际上只是想玩弄技巧要赢,

是不是为了躲避麻烦求输了事,是不是根本不在乎别人,只想自扫门前雪?

任何输赢模式,或者独善其身,最后都将导致关系走向破裂。

知彼解己:

先了解别人,再让别人了解自己。

人性的本能,是彰显自己,是急于表达,急于被人了解。

尤其是在重要关系中,更是希望自己被看见被充分尊重、认可和赞赏。

人如果没有安全感,就得靠重要关系的支持才找到自我价值。

所以人出于本能,饥渴地在关系中寻求理解。

可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作者给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先修炼好前三个习惯,扎好自己的马步,稳定好自己的核心,

安全感从哪里来?从前三个习惯来,不要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搞错了方向,在关系里找安全感。

好,有了安全感,等于后方安定,不用担心搞不定自己了,

自然就能对别人生起真正的兴趣。

了解别人,不是一个口号,甚至不是一个理念,不要强迫自己去做,

必须是发自内心地,对别人有兴趣。

如果要跟别人建立关系,并且维持关系,真正发自内心对他感兴趣是第一步。

多提问题,多听少说,但注意保持尊重,不要刨根究底。

别人想说,就全身心地去聆听,感受他的喜怒哀乐,

别人不想说,就保持沉默,静静陪伴,

换位思考要做到什么程度?要做到像他本人一样了解自己的想法。

然后告诉别人你的想法。

如果你已经做得很好,对方就是不愿听你说话,

那真的,缘分未到,就放弃这个人和这段关系吧。

统合综效:

人与人之间为什么要建立关系?就是因为关系能够激发创造。

关系本身是一种富有能量的存在,关系的力量寻求被发挥,

1+1远远大于2,一个团队可以做出惊人的成绩。

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责任寻求创造性的第三条道路,

只要关系中有一方,懂得统合综效,就能影响对方,

一起走向创造性的探索,最终找到超出双方预期的方法。

个人内部的统合综效就更加有趣,

我们一定见过一些人,看起来又矛盾又统一,

身上兼具两种完全相反的特质,而又切换运用自如。

如果我们不懂这件事情,只能说明我们自己还活在非此即彼的单维世界,

个人的统合综效,让一个人的维度实现突破,

从一条线变成一个面,从平面变成立体,

从地球人变成了三体人,一个多维度的人,

给他人的感受就是降维打击啊,

难免有些人就会对他看不懂的人横加评判,

可惜这种评判,根本影响不了高维度的人。

无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还是在一个人自身中,

当超越了二元对立的局面,

一切矛盾和冲突,在统一整合的过程中,

可以碰撞出巨大的能量,最后得到一个令人惊喜的综合效果。

这就是统合综效。

四个层面的不断更新:

身体:人的基本存在形态,与人自身构成了最亲密的关系,

理所当然位于影响圈的核心,责无旁贷地需要日日给养更新。

精神:时间与空间都在不断流转,一个人的眼界、认知、心胸和格局也在不断拓展,

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观当然也应该不断更新,不断去靠近真相、真理、客观规律,也就是原则。

智力:

永远不要放弃阅读,这是一种重要的谦卑。

永远不要放弃试图为自己做些笔头记录,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惜。

社会/情感:

工作和人际关系放在这里,内部系统更新之后,

就要去外部系统中让实践检验和纠偏。

到了最后一节,由内而外造就自己,

作者写道自己如何通过自身的改变,

运用七个习惯,改善了夫妻关系,

并通过代际传承给了后代最宝贵的遗产,

根和翅膀。

这里是主客观的奇妙融合,

人只要尊重并依循客观规律,

改变思维结构,

往往可以通过改变关系,而改变人生的诸多现实障碍。

尊重现实,反求诸己,最后也可以改变现实。

这很神奇,又一点都不神秘。

在最后,我还想讲个小故事,

写史记的司马迁,生于诗书礼仪之家,

父亲原本就是一个史官,

前半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三十六岁,父亲去世,奉父命为修史做知识储备。

四十二岁开始提起撰写史记,五年后,他四十七岁,

遭遇李陵事件,被判死刑,

一时人情冷暖,众叛亲离,无钱无人救赎,

忍受巨大的屈辱选择宫刑,以自赎性命。

忍辱负重,发愤图强,完成了记述两千年历史的辉煌巨著,史记。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引自《史记 太史公自序》。

让我们也再一次借此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我们所遇到的那些糟心事儿,

是否真的足以将我们打倒,

还是,只是一些特别的时机,让我们成长和更加强大。

财富是一种宝贵资源,是社会关系范畴的产物;

伴侣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属于关系范畴的核心;

孩子是关系范畴的核心,直接受到个人及伴侣关系的影响;

工作是个人施展的平台与机会,是触达其他关系的纽带。

这些都是一个人表现在外的东西,是可以量化和比较的指标,

人总是不由自主迷失其中,像猫追着尾巴一样追求它们,

以为在追求人生大事,在追求成功与幸福。

可是,值得追求的东西应该有两个特点:

第一, 自己能够决定和控制;

第二, 真正属于自己,一旦得到,除了死灭,不会失去。

从这两点看,以上四项,财富、伴侣、孩子、工作算得上是人生大事吗?

哪一样是我们自己能够决定和控制的?哪一样我们确信得到后不会失去?

这本书里,还是给我们指出了明路,

不如退而磨刀,磨好自己这把刀,

身体、精神、智力,

一把锋利的刀,

才能切入社会/情感这块硬饼,来实践和磨炼自身。

前言

习惯一:积极主动

影响圈和关注圈 的定义是不同的,关注圈可以范围更大,但是关注圈相对而言是较小的。因此应当把我们的视野局限于关注圈,也就是集中于我们能够解决的事情上。如果我们总是把原因归结于外在的原因,也就是从另一个方面在加深自己是弱者的印象,并且位于影响圈之外的任何原因都是没有办法轻易改变的,只有从内到外的改变才能让自己重获新生。减少抱怨,把自己像水一样融入每一个环境,在做小组成员的时候,积极打好辅助;在做领导的时候,擅用辅助。

尽量减少说“如果,怎么样“,而是说”我可以“,这样从内而外的改变带来的将是巨大的。

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应该是马上承认,并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够反败为胜。不要让之前的错误停留在自己的内心里,要勇于承担,并积极改正,不要再让错误再来一遍。这才是错误之所以存在的原因。

做一个信守承诺的人,每一次的承诺都要认真去履行,并且绝不食言。因此,如果自己做不到,那么请不要随意做下承诺。

确立目标,并坚决实践。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每天给自己设立的小目标是一定要完成的,并且任务一旦开始就必须完全集中,在此过程中,不能够去做别的事情,这种习惯的培养绝对是益处多多的。比如说,我每天规定了在什么时间点回覆邮件,我就只在这个时间点进行检查,不占用其他的时间。好习惯的养成必须要日积月累,也希望自己未来能够真正养成这一个习惯。

不同的人所处的立场不一样的时候,看待同一个事物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因此,在我们想要去批判别人的时候,可以从对方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反对共情里会怎么反驳呢?)

原则和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东西,原则是地域,而价值观是地图。原则属于做人的基本准则,原则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

承认自己的无知是获得新知识的开始,要像水一样,把自己灵活地放入不同的环境或者思维活动当中,这有点像普适性的真理,用原则来生活。

产出/产能原则 :不仅要重视产出的金蛋,同时也要重视生产金蛋的鹅。

习惯二:以始为终

我们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呢?难道是虚无飘渺的名利吗?难道是死后没有办法带走的钞票吗?我们真正想要带走的,或许应当问问我们的心,在我们过世之后,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怎么样评价自己,从中归纳出的内容或许才是你真正在意和想要的东西。

以始为终包括两个纬度,第一个是个人精神层面的创造,第二个是行为上的创造。那么为什么我们需要计划和安排的原因也就不言自明了,它们就象是蓝图,确保我们在做正确的事情。一旦发生任何的意外,我们也有时间来充分进行考虑,能够实时采取措施。切记,详尽的措施比事后亡羊补牢要好得多。

每天在头脑里提醒自己:我每天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务之急是什么。用原则指导自己的生活和行为,而不是以他人或者自己为中心,这样才能在智慧、人生方向、力量、安全感上获得稳定的力量。

要学会付出和给予,这样人的生活才能不成为只进不出的一滩死水,而是极富有生命力的活水。

唯有参与,才有认同感。在制作家庭共同宣言和企业共同宣言的时候,把所有工作人员都吸纳进来(甚至是清洁工),让每个人都有参与感,而这种参与感将会转化为自我行动的内升动力,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

心灵演绎(visualization):运用想象力,在头脑中模拟解决问题的全部思路;确认则是(affirmation)应当包括五个要素:个人、积极、果断、可视、情感。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习惯三:要事第一

目前我认为重要但不紧急,但是能够深刻影响我的生活的事情是运动,学车,学习数据分析以及日语。

有效的管理指的是要事第一,也就是先做最重要的事。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我们集中于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需要自律和有条例。

不屈服于自己一时的欲望和冲动。

时间管理方式的演进:便签和便利条-事例和日程表-讲求先后顺序,具体到每时每点-强调个人管理而非时间管理,区分重要性和紧急性,注重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

区分重要性的关键在于:是否与目标有关,凡是有价值、有利于实现个人目标的事情就是要事。

帕雷托原则 :以20%的活动取得80%的成果

拒绝公式 :

这个计划/活动听起来很不错,确实值得一试。我很感谢你邀请我参与这个活动,但是我现在确实不能参加,我想让你知道我真的非常感谢你邀请我。

我很想接受这个任务,但是你看我们之前已经协商过的内容,我至少需要xxx时间才可以完成。如果你坚持这么做的话,你觉得放弃哪个任务会比较好呢?

如何设置周计划

必须要遵循的六个要点:

和谐一致(适合自己的调性)、平衡功能(设置不同的角色)、围绕中心(也就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以人为本、灵活变通、便于携带

设置的流程:

确认角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8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