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大概自夏禹时便出现,历代以来不断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对于老百姓来说,过去最熟悉的轿子,莫过于办喜事时的迎亲花轿了。只要经济不太拮据,办婚事时总要力争夫轿行租顶花轿来热闹一下。那“我是花花轿子抬来的”“我是八抬大轿抬来的”俗语,几乎就是“明煤正娶”的代词。旧社会,再嫁的寡妇往往只能半夜悄悄进入夫家门,一般没有坐花轿的资格。正式纳的妾,北方有些地方也只能坐车,无权坐轿。南方有的填房、纳妾可坐轿,但只能坐黑轿。因此,坐花轿也就成了旧时妇女一辈子都值得骄傲的事,以至有时夫妻吵架,妻子就爱回击说:我是轿子抬来的。意即你奈何我不得。从而又有“破扇子扇扇有风,破轿子坐坐也威风”这类俗语的流传。
花轿,也叫喜轿,又叫彩轿,有“硬衣式”“软衣式”两种。硬衣式:全部木结构,轿身造型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一般尺六寸见方,高五尺多或六尺多,寸和分也多与吉祥的“六”字相合。四角翘檐各立一只展翅凤凰。口含琉璃珠穗,再由足部下垂三尺六寸红绫彩球,广东雷州等地还挂铜铃。四边出檐密垂红丝穗,精雕细缕、油漆彩绘有麒麟送子、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等图案。软衣式;轿框罩以红色绫罗围幕,绣有金鱼闹荷花、丹凤朝阳等图案,色彩艳丽红火。围绕着花轿的民俗丰富多彩,现择要予以综述。
各地轿行或花轿行,有花轿连同仪仗、八音队一起出租。一般城市的轿行用于营业性出租的轿有三类。一为神轿、官轿(或叫大轿),前者管抬神像、祖宗牌位,后者抬有钱有势人,由四~八人抬;二为竹结构的青衣小轿,供普遍人代步,二人抬;三为花轿,供民间嫁娶用,多用四人抬,因轿重,还需加人换着抬。
集镇、乡村养轿户或轿行,主要是应红喜事之需的花轿行(或叫喜轿铺)。轿行出租的花轿,至少要有轿夫四人。有的若用六人,除四人管抬轿,另二人一在轿前打伞,一放鞭炮。讲究的要租用16~20人。八人管抬轿,其余人用于轿前高挑喜主家的堂号灯笼、轿前后提六角形宫灯,一定要成对,其他人用于开道锣、金瓜、钺斧等执事之需。轿行还管供应新娘头上戴的凤冠、红盖头,肩上披的霞被,怀里揣的三官经、三官镜,遮挡亵衣的花裙,披身上的过路衣以及运送陪嫁妆奁的抬盒、挑盒与下轿时新娘、新郎要踏的红毡等物。租轿费,如果是双程到目的地后要等候坐轿人回程的,费用一般比单程多50%,晚上出轿比白天约贵25%,节假日加倍或更多。迎亲轿要添点红包,否则桥夫故意晃动,让坐着难受。费用分成,一般是轿行与轿夫六、四分。
娶亲日,租用的花轿及全部执事喜具,在迎亲家的门外摆齐,这叫“亮轿”。除新娘乘的艳丽红花轿外,有的其余全部是绿轿,分别由新郎、娶亲、送亲太太多乘坐。有的新郎也坐小些的红轿。一切准备好后,喜轿铺的主事人要来请示娶亲太太:何时发轿?忌哪几个属相?是发桥前由一童男在新房内敲三声锣的正响房,还是喜轿进门后再敲的倒响房?敲响房是为了驱邪气一般多愿倒响房,因敲完,新娘就可趁吉进屋。
待上午八九点钟即已时这吉时一到,娶亲太太于一片鼓乐声中,要由天地桌上拿一盏油灯在喜轿里晃几下,这叫“照轿”。即以火除祟。扬州等地则是用镜子向花轿内外照一遍,再在轿内点燃一挂小鞭炮,谓之“搜轿”,与“照轿”意同。有的如常州等地,轿中还要置陶制的“稳继瓶”,放上名为’“旺盆”的火盆。轿后把米筛用红布缠竹竿上,挂盏灯叫“旺筛”。有的还要让一男孩坐轿里面“压轿”后,才能发轿,忌花轿空发。
喜轿来到女家门口,经一定仪式后,要由全福人的娶亲太太、送亲太太到新娘房中来扶新娘上轿,或由喜轿中的小轿(子轿)将新娘抬入,或新娘由红毡上走进轿内。下轿也如法行事。有的则要由父兄或娘舅抱上轿,如自己走上轿,就需先套上父兄的鞋,上轿后脱去。总之,双脚不能沾娘家泥土,以免把娘家财气带走。新娘上轿前要哭,有“不哭不发,越哭越发”之说。这是古时“哭嫁”的遗风。
待新娘上轿后,放下轿帘,三声炮响,迎亲队伍浩浩荡荡择新路往回走。有的还在轿前加扛“回避”“肃静”的开路牌。途中尽量挑吉兆路过,如多子街、、三元巷、百寿事之类。如遇坟墓或寺庙,要由两人各用一块红毡在喜轿两侧挡一下以避邪。若遇出殡队伍,则男女两家宾客都要高喊“今天吉祥,碰上宝财了”,利用材、财谐音以求吉利。
喜轿临近男家门时,要放三铳枪及时通报,男家闻讯放鞭炮欢迎。进入男家门,要从院中火盆上抬过去,以火去邪,也有象征小两口日子红火之意。喜轿落轿时,轿门要正对喜神的方向,待吉时良辰一到,新娘就怀抱装金银米的宝瓶下轿,新郎要拿起桌上的弓箭朝新娘喜轿模拟性地射三箭。扬州的喜话道出了其中含义:“弯弓一把,神箭三枝。一支箭来先向东,新人脚下踏金龙,二枝箭来后向西,配了一对好夫妻,三枝箭射向轿前、轿后、轿左、轿右,射进九霄云外,百子千孙万代富贵。”民间传说此俗来自《桃花女破周公法》的故事。闽台习俗,还有新郎接新娘出轿时要用大力踢轿,这是向新娘示威,想让新娘以后顺从目已。而新娘则在跨入房门时.要用脚狠踩门槛,象征要压倒新郎。这种互相制服的闹法,相传也是传自周公与挑花女斗法的故事。
就在汉武帝五十四年的统治时期==有十三位丞相先后当政,按时间顺序分别是:卫绾、窦婴、许昌、田蚡、薛泽、公孙弘、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田千秋。其中李蔡、庄青翟、赵周都是被迫自杀,而窦婴、公孙贺、刘屈氂则是最终被斩杀。古有所谓“伴君如伴虎” 汉武帝时三员大将卫青、霍去病、李广
二罪俱罚 罚:处罚。前后两桩罪过一并处罚
二者不可得兼 〖解释〗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
二者必取其一 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二者必居其一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
二意三心 形容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或意志不坚定
二一添作五 本是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诀,是二分之一等于零点五的意思。比喻双方平分。
二旬九食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二姓之好 指两家困婚姻关系而成为亲戚。
二心三意 〖解释〗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意念不专,主意不定。同“三心二意”。
二心两意 形容意志不专一、不坚定。
二仙传道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
二五耦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二童一马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
二桃三士 士:武士。春秋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二竖为灾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比喻疾病缠身
二竖为虐 竖:小子;二竖:指病魔;虐:侵害。比喻疾病缠身。
二三其意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
二三其节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
二三其操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比喻只要两个人一条心,就能发挥很大的力量。
二人同心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
二满三平 同“三平二满”。
二卵弃干城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
二龙戏珠 两条龙相对,戏玩着一颗宝珠。
二流子 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人
二惠竞爽 比喻两兄弟都是好样的。
二话没说 指很干脆地采取行动
二话不说 〖解释〗不说任何别的话。指立即行动。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
二杆子 指人的脾气莽撞、火爆
二缶锺惑 用两种容量不同的器具来量粮食,怎幺也量不清。比喻标准不一,是非不明。缶、锺:指量器。
二缶钟惑 〖解释〗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
二分明月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二而一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
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
二道贩子 指非法地买进卖出商品以获利的商贩
二次三番 蕃:遍数。不止一次,反复的
二百五 指傻头傻脑,不很懂事而又倔强莽撞的人
二把刀 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
二八女郎 二八:指十六岁。十五六岁的美女。指年轻貌美的女子
二八佳人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
1 门的四字成语大全
详细
踢断门槛:因跑得太勤、太快,把人家的门槛都踢断。讽刺那些溜须拍马的走狗们
摆龙门阵:闲谈,聊天,讲故事 详细»
满门抄斩:投没财产,杀戮全家 详细»
傍门依户:傍:依傍,靠着;门、户:家。依靠在别人门庭上。指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详细»
硬撑门面:装体面,假充上流。保持高等或中等阶级社会地位的风度、架子或门面 详细»
硬门槛子:比喻不易克服的困难 详细»
船到桥门自会直: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详细»
船到桥门自然直:桥:桥梁。比喻事先不必多虑,问题自会得到解决 详细»
鸿门宴:鸿门:地名,今陕西临潼东北。指不怀好意的宴请或加害客人的宴会 详细»
黄门驸马:黄门:宫庭禁门,后成为官署名;驸马:转指皇帝女婿。汉代掌管皇帝出行车马的官。指依靠婚姻而上的人 详细»
寄人门下:寄:依靠。寄居在别人家中。比喻依附别人生活 详细»
粉饰门面:粉饰:打扮,装饰。比喻只把外表装饰得很美观 详细»
旁门歪道:指不正经的东西 详细»
热门货:指好销的货 详细»
贼走关门:比喻事故发生后才采取措施 详细»
独门独户:单独一家 详细»
鬼门关: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 详细»
将门出将:将门:世代为将帅的人家。指将帅家门出将帅 详细»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非常困难 详细»
单门独户:一个院里只住一户,也指一院一户的住宅 详细»
丧门星:爱争吵的人。比喻带来灾祸或者晦气的人 详细»
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识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晓天下的事情 详细»
远门近枝:比喻远亲近亲 详细»
走后门: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 详细»
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详细»
名门望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详细»
自报家门:戏曲演员一出场先把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介绍给观众。指作自我介绍 详细»
半夜敲门不吃惊: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详细»
半夜敲门心不惊:比喻没有做过什么亏心的事,心里很踏实 详细»
灭门之祸:灭:消灭;门:家,家族。满门老少皆被诛灭的灾祸 详细»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 详细»
方便门:方便:便利。佛教语,指引人入教的门径,后指给人便利的门路 详细»
开后门:比喻利用职权给予他人某些不应有的方便和利益 详细»
大祸临门:临:光临。即将发生大灾祸 详细»
大门不出,二门不进: 详细»
广开门路:指尽量想办法开辟多种渠道 详细»
门户开放:开着门或像是开着门做某事。也指在对外关系中减少限制,让外国人进入本国进行某些活动 详细»
三过家门而不入:指夏禹治水的故事,比喻热心工作,因公忘私 详细»
一登龙门:龙门:传说鲤鱼跃过龙门就变成龙。指一时间飞黄腾达 详细»
一登龙门,身价十倍:忽然得到荣耀,从而身价倍增 详细»
装门面:表面伪装 详细»
丧门神:指专管死丧哭泣的凶神,比喻给人带来晦气的人 详细»
吃闭门羹:羹:流汁食品。比喻串门时,主人不在家,被拒绝进门或受其他冷遇 详细»
闭门谢客:指不接待客人 详细»
熟门熟路: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详细»
善门难开:善门:为善之门。旧指一旦行善助人,许多人都会来求援,凡无法应付了。 详细»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详细»
各人自扫门前雪: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详细»
挨门挨户:挨:按照顺序。按照住户的顺序一家也不漏。同“挨门逐户”。 详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2 四字猜成语大全发廊没生意,吵架发脾气(打一成语) —— 谜底: 无理取闹
容易(打一成语) —— 谜底: 改头换面
香山庐山都爱恋(打一成语) —— 谜底: 脉脉含情
不正的门和有只耳朵的路(打一成语) —— 谜底: 歪门邪道
捏死蚂蚁(打一六字成语) —— 谜底: 不费吹灰之力
狡猾之徒夭亡,嫦娥之宠涕零(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狐死兔泣
最长的寿命 —— 谜底: 寿比南山、寿山福海、河清人寿
脱了裤子看电视(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有眼无珠
老战友(打一成语) —— 谜底: 总角之交
鲁比克方块(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拨乱反正
三混混他哥,大混混他弟(打一成语) —— 谜底: 二流子
骗自己的小偷(打一成语) —— 谜底: 掩耳盗铃
病谜住院猜一成语 —— 谜底: 养虎为患
汕(打一成语) —— 谜底: 半壁江山
尽量去(打一成语) —— 谜底: 全力以赴
捏紧鼻子吃榴莲(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忍气吞声
百雀羚抹嘴巴(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油腔滑调
滴水穿石(打一个成语) —— 谜底: 泵
聋哑人聊天(打一成语) —— 谜底: 翻手为云(古文里云是说的意思)
两个人合谋已久(打一成语) —— 谜底: 从长计议
买了机票 (打一成语) —— 谜底: 有机可乘
养得鸡没有隔壁家养的鸡大(打一成语) —— 谜底: 技不如人(鸡不如人)
相扑(打一四字成语) —— 谜底: 赤膊上阵
3 什么成语第四个字是门左道旁门、
鲤鱼跳龙门、
不二法门、
五花八门、
鱼跃龙门、
双喜临门、
遁入空门、
清水衙门、
布鼓雷门、
车马盈门、
政出多门、
肥猪拱门、
宾客盈门、
入地无门、
扫地出门、
一世龙门、
立木南门、
拜倒辕门、
鱼升龙门、
祸福无门、
曳裾王门、
足不出门、
方便之门、
驷马高门、
大开方便之门、
角户分门、
万户千门、
暴腮龙门、
宾客迎门、
祝发空门
~~~~~~~~~~~~·
4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湖四海。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冰柜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无敌。
5 什么门什么类四字成语分门别类:分、别:分辨、区别;门:一般事物的分类;类: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把一些事物按照特性和特征分别归入各种门类。
分门纂类:意同分门别类,纂:指搜集材料编书。出自《分门纂类唐歌诗》,南宋赵孟奎编,原书有100卷,分天地山川、朝会宫阙、经史诗集、城郭园庐、仙释观寺、服食器用、兵师边塞、草木虫鱼8类,每类又分若干小类,共收诗人1353家,诗40791首。现仅存天地山川类5卷,草木虫鱼类6卷。
分门归类: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置于一定的地方或系列中。
6 以门开头的四字成语朋友,“以”字开头的四字成语,没有。有一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的成语。
是否是“一”字开头的四字成语?若是,有以下很多的:
一鞍一马比喻一夫一妻。 一班半点犹言一点半点,常暗指男女关系。班,通“斑?”。 一斑半点比喻极小部分。 一笔不苟不苟:不苟且。连一笔都不马虎。 一病不起得病后就再也起不了床。比喻得病后病情一天天恶化,终至死亡。 一秉大公指言论行事全秉公心。 一步登天登:上。一步跨上青天。比喻一下子就达到很高的境界或程度。有时也用来比喻人突然得志,爬上高位。 一表非凡表:外貌;凡:平凡。形容人容貌俊秀又有精神。 一表非俗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一笔勾倒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勾断全部取消之意。同“一笔勾消”。 一笔勾绝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笔勾消全部取消之意。亦作“一笔勾销”。 一笔勾销把账一笔抹掉。比喻把一切全部取消。 一榜尽赐指考生全部被录取。 一般见识平常的见识。表示不要跟知识低、修养差的人争论,说“不要跟他一般见识。” 一斑窥豹从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见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一笔抹摋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同“一笔抹煞”。 一笔抹倒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笔抹煞抹煞:勾销。画一笔,全部抹掉。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 一不扭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不拗众一个人难违反众人的意见。 一秉虔诚指诚心诚意。 一表人才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一表人材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像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一表人物形容容貌英俊。表,仪表。 一别如雨像雨落下以后不能再返回到云里一样。形容离别以后再难相见。 一把死拿比喻因循守旧,不肯变通。 一本十利本:本钱;利:利润。本钱小,利润大。也比喻下的力量极小,得益却极大。 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步三摇指人走路摇晃或者悠闲自得的样子 一波三折波:指书法中的捺;折:指写字时转笔锋。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一败涂地一旦失败就肝脑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一表堂堂形容仪表堂皇。 一波万波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同“一波才动万波随”。 一般无二完全一样,没有不同的地方。 一碧无际形容水面或天空一片碧绿或碧蓝,广阔无际。 一本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 一百五日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天。指寒食日。 一本万殊本:根源;万:许多;殊:不同。事物虽然千差万别,其实本源同一。比喻事物万变不离其宗。 一瓣心香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 一鞭先着 晋 刘琨 少负志气,与 祖逖 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 祖生 先吾着鞭。”见《晋书·刘琨传》。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老 子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
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
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
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
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
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
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
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葛稚
川云: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
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
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
说。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事(明吴郡沈
氏野竹斋抄本——以后简称明抄本;清陈鳣校本——以后简称陈校本;“事”作“仕”。)
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
王太傅,家于齐。则老子本神(宋贾翔犹龙传序云:老子本亦人灵,神字疑讹。)灵耳,浅
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
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
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
《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
已。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
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
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老
(《太平御览》六五九,引神仙传无老字。)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它若俗说,多虚妄。
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明抄本“机”作“机”,《初学记》二三
《御览》三六三,引《神仙传》作“札”。当是札讹为机,写作机。)《金篇内经》,皆
云:老子黄白(《艺文类聚》七八、《太平御览》三六三引无白字。)色,美眉,广颡长
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
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
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是
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
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
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无
欲,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
盖仙人也。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
年,而后可教焉。”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
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
义。”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
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
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
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
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
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
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
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
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孔子归,三日不
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弓弩射之,未尝不及而
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
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阳子见
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阳子曰:“敢问明王之
治。”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
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
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
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
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明抄本“游”作“远”)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
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
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老子问甲曰:
“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
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
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
甲叩头请命,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
遗之而去。并执弟子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
之,名曰《道德经》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
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太子太傅疏
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
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
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出《神仙传》)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
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
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
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
子。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
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还有人说,
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
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精子,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
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还有一种说
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是鸱夷子,在吴国就
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经书的正式传记中,没有什
么依据。晋代的道学大师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曾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
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专门从事人
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入人间的庸俗龌龊,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
封爵。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
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仅仅是一位老子呢?这都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
人们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才编造了那些奇闻异说以耸人听闻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
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根据《史记》上记
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作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地名)。李宗的儿子是
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在汉朝作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
的太傅,家在齐国。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
让后代人更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的人们更认为老子是长生不老的神仙,
根本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老子只是个得了道的凡人,人们一定会努力学他,如果
说老子自来就是神仙,人们会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了。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
令尹名叫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
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这个说法不对。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
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
一个“聃”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
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
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
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必然多了
些。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
神仙的经传秘文。其它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
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
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
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
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
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
然是通达灵异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
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
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身,消灾辟邪,清除
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
十卷,符术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
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
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他效法、自
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这是必然的事。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
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
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
“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
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
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
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
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
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
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
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
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
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
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
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
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
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
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
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
采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
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
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
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
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
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
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
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
游在太虚中的龙,使我干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
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
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老子
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
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
或不在位都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
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
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
来。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
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
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
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
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
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
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
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
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
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
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
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
执弟子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
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
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汉代的窦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窦
氏家族人人都必须读老子的书,读后都获益匪浅。所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天下太平国
运兴盛,而窦氏三代也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和皇帝的恩宠。太子的老师疏广父子也深深理解老
子的道义,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父子二人同一天辞官回家,把他们的财富散给了穷人,以
保持高贵的节操。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术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
着力于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说和道术渊博深遂,流传很
广,这难道不是乾坤所定,值得后代万世向他师法学习的吗?所以庄周一派的门徒,也都把
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木 公 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
霞之服,亦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
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
初,小儿于道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
乃再拜之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或云,居东
极大荒(“荒”原作“芦”,据明抄本改。)中,有山焉,以青玉为室,深广数里。僚荐真
仙时往谒,九灵金母(“母”原作“丹”,据本书卷六十三骊山姥条改)一岁再游其宫,共
校定男女真仙阶品功行,以升降之,总其行籍,而上奏元始,中开玉晨,以禀命于老君也。
天地劫历,阴阳代谢,由运兴废,阳九百六,举善黜恶,靡不由之。或与一玉女,更投壶
焉。每投,一投十(说郛七引“十”作“千”)二百枭。设有入不出者,天为口医(呼监
切)嘘(医呼者,言开口笑也)。枭而脱悟不接者,天为为嗤。儒者记而详焉。所谓王者,
乃尊为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世人以王父王母为姓,斯亦误矣。(出《仙传拾遗》。明抄
本作《神仙传拾遗》)
木公,有些地方称他为“东王父”,或者称他为“东王公”,说他产生于春天阳光的元
气中,是万物的始祖。木公头上戴着象征着天、地、人三界的帽子,穿着九色云霞制成的袍
服,人们也称他为“玉皇君”。木公住在九霄云中,以紫云作他的车伞盖,以青云筑成他的
城池。他的身边侍立着仙童和身上散发着异香的玉女。他所管辖的仙官有亿万名,都各司各
的职务,恭谨地遵奉着他的圣命,朝拜护卫着他。这些仙官,都是人间男女中得道的人,人
们得道之后就隶属于仙籍了。过去汉朝初年时,有一个小孩在道旁唱道:“着青裙,入天
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人们都不懂这首儿歌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张良(字子房)知
道,就向小孩恭敬地下拜,并说:“这孩子就是东王公身边的玉童。他说的就是人间能够成
仙的人都要向金母、木公叩拜啊。”还有一种传说,说极东的大荒之中有一座高山,木公就
住在这山中用青玉盖的房子里,这房子的长和宽都有好几里地。神界的仙人们时常到这里来
朝拜木公。九灵金母也每年到这个宫中来考查男女神仙们的品行功德,以决定他们的升降,
并把他们的功绩上奏给元始天尊,同时报到玉晨宫中的太上老君那里听候裁定。天地的劫
数,阴阳的替代、运行和兴衰,每九千九百年轮回一次的“阳九”和“百六”,以及惩恶扬
善等具体事情,都是这样决定的。有时也由一名玉女用投壶的方式来决定,用箭向特制的猫
头鹰口中投掷,每一局投一千二百次。如果箭落入猫头鹰口中不出来,天神就会开口大笑。
如果箭落在猫头鹰嘴外边,天神就会撇着嘴冷笑。有些学士的著作中对这些情况记述得很详
细。人们常说的“王”,是对贵人的一种尊称,并不代表神人的姓氏和宗族。比如,人世间
以王父、王母为姓,是完全错误的。
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
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
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
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净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
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我道者上为皇,失吾道
者下为土。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
存矣。”(出《神仙传》)
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
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
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谈呢?”黄帝回去后三个月
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很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
教修身的方法。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
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使你的
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
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我能牢牢的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净无为,所以活了一千
二百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
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
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黄 安 黄安,代郡人也。为代郡卒,云卑猥不获,处人间执鞭。推荆(明抄本、陈校本“推”
作“怀”。荆下有“而”字。)读书,画地以计数,一夕地成池。时人谓安舌耕。年可八十
余,强视若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著衣。坐一龟,广长三尺,时人间此龟有几年
矣,曰:昔伏羲始造网罟,得此龟以授吾,其龟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年则一出
头,我生此虫已五出头矣。”行则负龟而趋,世人谓安万岁矣。(出《洞冥记》)
黄安是代郡人,在郡衙里当差。上司见他形象丑陋,就让他当车夫,拿着荆条鞭子赶
马。然而他常常把荆条鞭子别在腰间去刻苦读书,用手指在地上画着记数。一天晚上,他画
字的那块地变成了水池子。当时人们都说黄安是一个勤奋读书的“舌耕人”。黄安八十岁
时,眼力还像少年一样锐利。他经常吃朱砂,全身都光着,冬天也不穿衣服,坐在一个三尺
宽三尺长的大乌龟上。有人问他那龟有多少年了,黄安说:“远古时伏羲氏造了网,捕到了
这个龟送给了我。现在这龟背让我骑得都磨平了。这个家伙怕日月的光亮,两千年才伸一次
头出来看看。我生下来时,这只龟已经伸了五次头了。”黄安要出门就背着乌龟走路,人们
都说,黄安已经活了一万年了。
孟 岐 孟岐,清(清原作青。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河之逸人,年可七百岁。语及周初事,
了然如目前。岐时侍周公升坛上,岐以手摩成王足。周公以玉笏与之,岐常宝执,每以衣裾
拂拭。笏厚七分,今锐欲折。恒饵桂叶,闻汉武帝好仙,披草莱(明抄本莱作盖。《洞冥
记》同。)而来,武帝厚待之。后不知所之。(出《洞冥记》)
孟岐是清河的一位隐居的高士,已经有七百岁了。他说起周朝的事十分熟悉,就像昨天
的事一样。他曾侍从着周公姬旦登上拜相的神坛,还用手摸过西周成王姬诵的脚。周公曾送
给他一个玉制的笏板,他十分珍爱,经常用衣襟擦它。这只玉笏有七分厚,天长日久,被他
擦得非常薄了,薄得都快断了。孟岐长期以桂叶当饭吃,他听说汉武帝爱好求仙问道,就披
着草编的斗蓬去见他。汉武帝非常优厚地接待了他,后来孟岐就不知去向了。
熊十力,中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原名继智、升恒、定中,后改名十力,号子真。1885年生于湖北省黄冈县,其父是一位乡村塾师。因家境困迫,十力少年时曾为邻人牧牛,间或随父到乡塾听讲。13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其长兄将他送到父亲生前好友何圣木先生执教的乡村学校读书,但终因难耐馆束而在半年之后离开,此后全靠勤奋自学。
熊十力自幼即与众不同,独具才思而又非常自尊、自信。他曾口出“狂言”道:“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令其父兄诧异不已。十六七岁时,他即四处游学,当他最先读到陈白沙的“禽兽说”时,忽起神解,“顿悟血气之躯非我也,只此心此理,方是真我。”并从中领悟到人生之意义与价值。绝非是趋利避害、去苦就乐等外在满足,而在领悟人生之意义与价值,体识至大至刚之“真我”,以合于天地万物之理。这一觉悟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的治学方向。
辛亥革命时期,熊十力痛感清王朝政治腐朽,民族危机深重,常以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语置诸座右而自警。在博览群书的过程中,他深迷于“格致启蒙”之类著作,而视六经诸子为士直。且深受明清之际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大哲之著作以及清末严几道、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志士之论著的影响,而“慨然有革命之志”,决心为反清而奔走呼号。
1902年,熊氏为策动军队而投湖北新军第三十一标当兵,白天操练,夜间读书,并向报馆投稿,倡导革新现实,救亡图存。此间,他逐渐认识了宋教仁、吕大森、刘静庵、张难先等革命志士,并在1904年共同创建第一个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秘密宣讲革命思想,倡导反帝反清,救国救民。1906年,熊十力加入日知会,并组织黄冈军学界讲习社,联络各方志士,为发动起义作准备,后因事泄而遭清廷通缉,他只好潜归乡里教书。1911年,他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并任湖北督军府参谋。辛亥革命失败后,他又追随孙中山参加护法运动。但由于军阀政客的排挤,孙中山后来被迫离开军政府,护法运动亦宣告失败,这给熊十力以很大打击。他目睹“党人竟权争利,革命终无善果”,内心非常痛苦,常常“独自登高,苍茫望天,泪盈盈雨下”。他根据自己的所历所见,总结出:祸乱之起因皆在于军阀官僚之贪*侈糜。卑屈苟且,以及国民之昏然无知。于是,他下决心走出政治,“专力于学术,导人群之正见”。他认为救国之根本似乎并不在于革命,而在于学术兴盛,“于是始悟我生来一大事,实有政治革命之外者,痛海以往随俗浮沉无真志,誓绝世缘,而为求己之学”(《十力语要》)。从此以后,熊十力遂决然脱离政界,专心于“求己之学”,以增进国民的道德为己任。这是他一生中最重大的转折。
1920年,熊十力进入南京支那内学院从欧阳竟无大师研习佛学。其间首尾三年,潜心苦修,独具慧心,颇有创获,而生活却艰苦异常,唯一的一条中装长裤,常是洗了之后要等干了才能穿的。1992年,受梁漱溟等人的揄扬与举荐,熊十力被蔡元培聘为北大主讲佛家法相唯识的特约讲师。一到北大,他即打破“师生蚁聚一堂”之学院式教学方式,而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自由随和的书院式教学,力主道德与学问并重,生活与学习一致。在主讲《唯识学概论》的过程中,他对唯识论逐渐由怀疑而至展开批判,并开始构造他独出心裁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
1932年,竭熊氏十年之力的煌煌巨作《新唯识论》(文言文本)出版,这标志着蜚声中外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的诞生。但此书一出,即刻遭到佛学界人士尤其是内学院师友之群起攻击。其师欧阳阅后痛言:“灭弃圣言,唯子真为尤”,措辞严厉。欧阳弟子刘衡如更著《破新唯识论》对熊氏其书进行系统破斥,指责他“于唯识学几乎全无知晓”,并指斥其书乃“杂取中土儒道两家之义,又旁采印度外道之谈,悬揣佛法,臆当亦尔”。熊十力自不甘沉默,立即应战,并著成《破(破新唯识论)》一书,对刘氏之斥逐一破解。他为自己辩护说,《新》著“义既远离唯识,旨亦上符般若”,认为自己非但没有离经叛道,反而是对佛学的维护和发展,与欧阳等人相反的是,蔡元培、马一浮等人却对此书推崇备至,评价甚高。蔡元培称熊氏乃二千年来以哲学家之立场阐扬佛学最精深之第一人。马一浮先生更在序言中将熊十力与王弼、龙树并提,称其学识创见乃超越于道生、玄类、窥基等古代佛学大师之上,真可谓推崇至极!
熊十力在为学之余,喜善交学界朋友,与时贤如黄季刚、马叙伦、梁漱溟、胡适之、张东苏、张申府、钱穆、汤用彤、蒙文通、张君励、冯友兰、金岳霖、朱光潜、贺麟等人,时相过从,切磋学问。尤其是与林宰平、梁漱溟二人曾在一段时间里交往甚密,“无有睽违三日不相晤者。每晤,宰平辄诘难横生,余亦纵横酬对,时或啸声出户外。漱溟则默然寡言,间解纷难,片言扼要。余尝衡论古今述作得失之判,确乎其严,宰平戏谓曰:老熊眼在天上。余亦戏曰:我有法限,一切如量。”
这种诘难攻讦的论学方式,使熊氏受益匪浅,他的许多论点就是在这种辩难中产生和完善的。更有趣的是熊十力与同乡人废名(冯文炳,文学家)的交往,据他回忆说,两人一当相遇,必是口舌相加,每当争论起学术问题来,经常是各不相让,始则面红耳赤,大叫大嚷,继则扭成一团、拳脚相加,最后是不欢而散,然过一二日再聚时,则又谈笑风生,和好如初,如此狂怪而又豁达大度之人,真可谓古之罕有,今亦绝无!
抗日战争爆发后,熊十力并没有随北大南迁昆明,而是先回原籍黄冈,继则避难四川,任教于马一李主持的乐山复性书院,讲授宋明理学。此时的熊十力,虽身处后方,却痛感外侮日迫,族类益危,常因想起沦陷区同胞之苦辱而禁不住失声痛哭。为此,他撰写了《中国历史讲话》一书,大讲汉、满、蒙、回、藏五族同源,意在为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提供理论与历史依据。
1943年,他接到北大校长蒋梦麟聘他为文学院教授的聘书,并被特准可暂时不到校上课。此间,因与马一浮先生学术见解不合而移居梁漱溟在重庆北碚的勉仁书院。值此民族危亡之秋,熊十力将其满腔真情都倾注在中华文化的存亡绝续之上。他认为,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哲学,自己的文化。为此,他开始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儒家学说,并写成《读经示要》等关于儒学的著作。他对胡适等人“全盘西化”的主张多有批判,但又不沉迷于圣贤经典之中,而是对传统儒学作较彻底的反思,并吞吐百家,融铸儒佛,独创一思辨缜密的中国化的哲学,1944年,熊氏《新唯识论》语体文本杀青付梓,由重庆商务印书馆作为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第一部著作出版。此书是熊氏最主要的哲学著作,它标志着熊十力哲学思想体系的完全成熟。如果依据文言文本尚可把熊氏看成“新佛家”学者的话,那么,以语体文本为界,则应当视其为“新儒家”学者。此书与稍后出版的《十力语要》、《十力语要初续》等书一起,构成了熊十力新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948年,国共战事日激,国民党节节败退。是年秋天,熊十力移住广州郊外化龙乡黄民庸家。全国解放前夕,熊氏曾彷徨不安,他本意很想回北大或老家湖北,专心治学,但又心存疑虑,曾动念去印度或港台。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并没有忘记他这位时贤大哲。1949年10月在广州解放之后第十天,他的老朋友董必武、郭沫若即联名电邀熊先生北上,共商国是,并同时关照沿途各级政府,热情接待,妥善安排。次年3月,熊十力抵京,政务院秘书长齐燕铭到车站迎接。追往思昔,想起1937年“七·七”事变后扒煤车逃离北平而路遇暴雨,浑身湿透的凄景,熊十力真是百感交集,思绪翻滚。他由此确信:中国人民真的站起来了!祖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从此将一去不复返!
熊十力抵京后,由政府安排住在什刹海后海大金丝套的一所小四合院,直到1954年离京为止,此处风景宜人,且毗邻多为旧日好友如梁漱溟、林宰平、张申府、贺麟等,而旧时弟子亦时常登门拜谒;同时,党内外许多高级人士如董必武、郭沫若、林伯渠、徐特立、李济深、陈铭枢、艾思奇等新朋旧友也常来探望,这使熊先生心情甚为舒畅。在这难得的安定环境中,不但继续著书立说,先后写就《与友人论张江陵》、《与友人论六经》、《新唯识论》删定本和《原儒》上卷等,而且他还非常关心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多次致函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中央***,为新中国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1954年,因各种原因,熊十力渐感孤独,同时亦难耐北方冬天寒冷干燥的气候,遂于是年底移居上海。熊十力定居上海后,仍笔耕不辍,1956年完成了《原儒》一书的下卷,并将上下卷同时印刷出版。全书共33万余字,重点发掘了儒学中有价值的部分,并按照自己的理解,以“六经注我”的精神,重新阐释了儒学经典和儒学史。这一巨著是熊十力作为新儒家学者的又一重要成果,继此书之后,熊十力又以超凡的毅力和速度完成了《体用论》、《明心篇》、《乾坤衍》等著作的撰写,前后共8种,凡130万言,真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然而,在狂飚数起的中国当代社会中,和绝大多数中国知识分子一样,熊十力亦不可能完全置身世外,埋头书斋。他的著作被当作“反动复古主义”而遭到批评,先前的老友和学生也多数被打倒、批判,其余的也发发自危。在左倾之风愈刮愈紧的日子里,熊十力愈来愈感到孤独和迷茫。他明显地衰老了,目光不再如以前那般炯炯有神,谈吐不再像以前那般潇洒自如,情绪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热烈激昂了,他常独自一人端坐桌边,面前放上一叠白纸,手中握枝秃笔,神情专注,似有万千心事诉诸笔端,却又无从下笔,良久呆坐。唯与古圣先贤如孔子、王阳明、王船山等心仪神交,稍可慰藉。他对“左”的一套极为反感,却又无可奈何。在万般悲苦中,他曾作一联寄友人:“衰年心事如雪窖,姜斋千载是同参。”足可表达其晚年心境之凄谅!
左倾之风愈演愈烈,批斗运动亦步步升级,随之而来的就是那场旷古绝后的人间浩劫。1966年夏,当熊十力在《人民日报》上看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文时,伤感至极,他痛彻地感到:不但他的书无法再写下去,更悲惨的是,连同他所承继的国学亦将濒于绝灭,国家民族将陷入苦难的深渊。家被抄了,人被批斗,人妖颠倒,是非不分,天昏地暗,万物萧杀。处此艰厄之境,他的精神再也无法承受而渐至错乱。他不断地给中央***写信,硬让家人寄出去,还经常写很多小纸条,甚至在裤子上,袜子上都写着对“文革”的抗议。他常常穿着一件褪了色的友布长衫,扣子全无,腰间胡乱地扎一根麻绳,独自一人到街上去或公园里,跌跌撞撞,双泪长流,口中念念有词“中国文化亡了!”“中国文化亡了!”然而,街市熙攘,人皆自危,没有人来理会他,也没有人对他口中所念有丝毫的惊异。于是,这位旷世奇哲和千千万万的文化人一样,被残酷地淹没在一个残忍地践踏文化的所谓“文化大革命”的浊流之中。
1968年5月23日,熊十力因患肺炎而心力衰竭,在上海虹口医院病逝,享年84岁。
-----------------------------------------------------------
相关连接
近代学人,牛气者不在少数,最牛者,当属熊十力。熊十力原名继智,十力是他自己起的号,后来以号行世。十力本是佛家术语,专指佛祖如来的十种智力,熊居然取来加诸自身,其“牛”可见一斑。难怪他到欧阳竟无的支那内学院学佛,一年后就写《新唯识论》,挑玄奘大师的毛病,惹得欧阳大师的弟子们斋饭都吃不香,做《破新唯识论》攻之,熊十力再写《破破新唯识论》应战。估计如果对方再应战的话,熊会一直坚持“破”下去。后来,《新唯识论》出版的时候,署名竟是“黄冈熊十力造”,跟佛经的署名,某某菩萨造一样,据说,有时,熊干脆自称熊十力菩萨,一任佛教徒外加研习佛学的学者们怒目而视。其实,熊十力最早的志向是政治或者革命,一出道就投身湖北新军,原是个激进的革命党,只因为性急动手早了点,遭到通缉逃出了武昌城,如果忍隐几日,肯定是武昌首义的功臣。熊十力弃政从学,据说是受了陈独秀的刺激,陈独秀一次以清代学风大盛的安徽人身份,大贬湖北的学人,让心高气盛的熊听了毛发倒竖,从此以后一头扎在故纸堆里,声名日盛。
以佛和菩萨自居的熊十力,到北大教书的时候却碰到了对手。对手名叫冯文炳,是个文学家,大家知道的是他的笔名废名,写诗和小说都很有名。废名先生跟熊十力住邻居,忽然对佛学来了兴趣,有事没事,就跟熊十力讨论佛的问题。废名说,我代表佛,你反对我就是反对佛。熊十力说,我就是佛,你才是反对佛!争来争去,到最后没有了声音,原来双方扭打在一起了。争毕打完,明儿俩人还在一起讨论,再争再打。
跟熊十力吵架的学者,当然不止废名一个,他跟马一浮吵,跟蒙文通吵,跟梁漱溟也吵。梁漱溟也是牛人,从来都自信满满的,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进攻香港,躲在香港的文化人乘船撤离,天上有飞机轰炸,水上有水雷骚扰,满船的文人学者都惴惴的,夜不安眠,只有梁漱溟鼾声如雷,睡得很香。人家问他:先生不害怕吗?他说:怕什么,我是死不了的,我死了,中国怎么办?俩牛人碰到一起,吵起来当然水平不会低,直到梁漱溟晚年,提起已经过世的老朋友,还是忘不了当年佛学上的争议。
待平辈的学者如此,对待学生更是严厉,他的学生都说,熊先生很少夸人,却爱训人,动不动就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大的学生很是张狂,学校聘教师,学生会要参与意见,如果不答应的话,就要重新考虑,因此没有教授敢在课堂上训学生。学生上课不来,随便挑教授的刺,是家常便饭。可是熊十力不吃这一套,张口便训,急了甚至还上手打。说也怪,狂妄的北大学生还真就不敢将熊轰出去。
最能彰显熊十力牛气的还是他对达官显贵的态度,他从来不管见的人是谁,将军也好,高官也罢,想教训,就教训,一点面子不留。徐复观当年官拜少将,身在蒋介石的侍从室,红的发紫,前来问学,熊十力劈头就是一通臭骂,骂得徐复观记了一辈子,说这他求学路上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那一代的学人,是牛气的一代,是不知道谦虚为何物的一代,牛的背后,是真性情,真的执拗。对学问,对师友,对弟子,莫不如此。他们实际上是永远的孩童,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整个世界,整个的人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