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西方表达情感方式的差异”类的著作名称。高分,压100,再送400。诚信!

求“中西方表达情感方式的差异”类的著作名称。高分,压100,再送400。诚信!,第1张

The Form and Comparison of Valu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MING Hong

Abstract: Value is a criterion which can help people to distinguish good and bad, beauty and ugliness, right and wrong and true and false Value varies from different counties, which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conflict and misunderstanding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first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about how these differences are formed and then explain them in several way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know and lear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ulture; value; difference

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

明 虹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摘 要:价值观是帮助人们辨别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真实与虚假等的标准。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从而产生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认识和掌握跨文化差异对世界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本文先介绍了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成因,然后阐述了这种差异在诸多方面的表现,有助于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差异

1 引 言

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Lusting,1988) ,作为一种精神支配力量,是对人的行为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观念形态。一定的价值观念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西价值观念因其环境适应性、 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的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表明了不同民族观察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一般来说,语言和习俗等方面的文化交流并不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价值观方面的分歧。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规范的价值观念,这种差异是导致中西方思想沟通困难,导致误解和冲突的主要因素。

2 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和差异

随着不同国家或民族的产生和发展, 价值观的形成主要有两大原因: 历史发展 (development of history)和思维方式(thinking pattern) 。受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牢牢扎根于人们的心中,支配人的行为。

21 历史发展

中国历史悠久,包括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这种意识直接影响着现代人价值观的形成。现代中国人依然较顺从权威,尊重长辈,重视个人的身份,强调安分守己。相比之下,早在 17 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就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彻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本主义的民主思想也逐渐遍及整个西方社会。西方人崇尚个体,向往自由平等。这种历史环境的不同使中西方的个体意识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22 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受民族哲学基础支配,中国的儒家、道家和佛教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这三种哲学思想都很重视悟性,因此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都比较含蓄和委婉,要让人经过思考后才明白其中的真正意思。在这一点上西方人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欧美国家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以及后来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弥漫于欧洲的理性主义。理性主义注重形式论证,对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因此西方人的行为较外露而且逻辑性强,重视表达的确切性,很难理解中国人的含蓄。

3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的体现

中西方国家在发展中随着各自文化的形成产生了价值观的差异,这些差异在诸多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1 思维模式

西方价值观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和中心,也就是有突出的“利己”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以实现个人利益、维护个人尊严等作为出发点,支配各种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进行价值评价,并产生出相应的行为方式和态度。西方许多上流社会的人捐赠财产给社会,最初的原因就是觉得多余的钱对自己也没用,也就是说,从利己的角度看待自己利他的行为,只是个人自身价值的实现。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已逐渐形成一种特有的民族价值观,尤以儒家文化为典型,倡导的是“利他”精神,强调民族内的统一性,并在很大程度上以此来判定人的行为的好与坏。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这种价值观念更得到强化和固化。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在经济上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和飞速发展,文化价值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强调集体和社会是价值的主体,集体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和社会,并以此为标准评价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政府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32 行为模式

思维模式的不同,使得中西方人的行为模式也有其相应的特色。首先,强调个人至上的西方国家表现出直接、果断和有野心。美国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自信、独立、做事干净利落,缺乏自信心或进攻性的人是很难被社会接受的。

中国人向来推崇的是做事“三思而后行” ,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全,要做到彬彬有礼、温文尔雅,尤其是将有野心视为不良的行为。交际时要替对方着想,选择恰当而委婉的言语表述观点。

33 家庭观念

西方国家,由于个人利益至上家庭观念很淡薄。在英美家庭, “家”是高度私人的领地,更享有法律上的保护。各人的卧室必须经过敲门获准其他家人才可进入。另外,造访他人时必须提前约定,做客时不可在主人房内擅自走动,四处张望,或随意翻动屋内的摆设,否则便是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在这一点上,中西方之间的冲突尤为明显。中国人特别珍视家庭的亲情,喜欢不分你我,对父母做到百依百顺,兄弟之间要同心协力、情同手足。家人之间没有任何隐私, “亲情”氛围尤为浓郁。中国人历来喜欢宾客满堂,对待客人像自己家人,做客时也可较随意。

这种差异更体现出西方人“利己” 、中国人“利他”的思想。

34 人际关系

在交际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也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中国人在人际关系中较重感情,而西方人则偏向于实际。西方人也受历史背景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外露、直率、独立、自由、有冒险精神、崇尚平等的民族性格。在人际关系中,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得到机会,即是父母和子女都可以直呼其名,相互竞争。西方人很少考虑感情方面的因素,他们常常是公事公办,不讲情面。在物质分配方面他们也坚持利己、平等、公平交易的原则,不会为了“落人情” 、 “建立关系”而偏向某一方。他们按法则办事,即是亲朋好友也要“人”和“事”两清,公私分明。但这并不是说西方人一点不讲人情,他们也广交朋友,对人热情周到,但他们不像中国人那样感情用事,常常把人情当作交易的手段。

受孔子思想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方面注重仁礼一体。 “仁”是做人的标准,讲的是人我关系,意在告诉人们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礼”是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它规定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使社会达到和谐。 “仁”主张的人际关系既有家庭成员之间的亲亲,也有不同等级之间的尊尊,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带有宗法性质的亲亲尊尊的人际关系。同时中国社会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际关系上注重社会地位和感情因素,和对方交往时要考虑“长幼有序” 、 “朋友有信” ;在处理问题中西方价值观的形成与比较上,公私不分、个人情感关系和公共关系混淆。这种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使人们相互依存,相互满足,包括情感在内的各种需求。

35 语言表达

口语交际方面,西方人简单且直接,中国人含蓄而排外。西方发达的经济促成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他们时间观念很强再加上本身直爽、果断的文化特性,西方人在语言表达方面就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中国历史中长期受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束缚,另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反映在语言表达方面就是“谦虚谨慎” 。 举个例子来说, 若有人赞扬: “你工作做的很好! ” 西方人的反应必定是: “Thank you very much。 ”(非常感谢! )而中国人的反应就是: “哪里!哪里! ”西方人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中国人即使对别人的称赞心里美滋滋的,但是口头上却不敢流露,生怕被冠以自满的帽子。

书面语交际方面,西方语言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句式比较严谨,以形统意;汉语的句子对形式要求的不那么严格,但用词严谨且具有丰富的含蓄性。西方人习惯于从个体上把握对象,通过逻辑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英语最重要的句法结构便是主谓结构,只有具备了这种形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句子。一个英语句子通常以一个主谓结构为主体,称之为“简单句” ,然后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层层扩展,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其所谓的从句,也是一个主谓结构,只是多个的主谓结构便组成了“复合句” 。中国传统思想习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反映在语言上也就必然带有很大的模糊性和多样性。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功能意义,以神统形。

4 结 语

价值观是蕴涵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价值取向,且这种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改变的。总体来说,中国的价值观更注重群体意识,讲求“利他”的精神;西方人更注重个体意识,偏向“利己”的思想。随着现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中国在世界的崛起,认识和掌握中西方的跨文化价值观差异对避免和解决交际中的冲突以及促进民族间的融合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Myron W Lustig 1988 Value Differences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 Larry A Samovar & Richard E Potter, E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Reader Wadsworth, Inc

陈桂峰 1999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

李昕辉 2004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的形成及其在语言中的体现[J]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 (4)

深圳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1986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上海:东方出版社,1-15

许果,梅林 2002 论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及表现[J] 渔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双月刊) , (12)

于桂敏,王艳秋 2004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J] 大连教育学院学报, (3)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的选题上,不少学人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乃至毕生的精力去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向西方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格局作出了不朽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特征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对我们了解外埠世界,了解西方文化的审美理念,提供了不少可以借鉴的理论依据,为我们研究自己民族的审美理念和融入西方审美思想对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地意义。

这是一个大题目,它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众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就审美意识方面作点阐述,愿它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点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有潜意识领域的存在。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校正了以往无法解释的神话观念,而且更科学的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分为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沉积,理论上把它区分为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两大类。据W薄莱尔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的感觉能力有一种连续性。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大脑中就写上了复杂难读,甚至不可辨认的特殊记号。这种记号是来至远代祖先的许多感觉刻痕,有人便称其为种族潜意识或曰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则是人的后天所有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皮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刻,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存留的痕迹。这些库存在大脑层皮中的所有记忆,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和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并主导着人的所有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是对事物感受能力比较敏感并具有超前审美意识的一类。当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看到某种事物最初的原貌时,会因此发生很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还无法从科学的理论上解释对某一事物的思考能力,但我们完全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一般人是有所不同的。当他们发现有一种特别而又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便热心而好奇的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从最初感觉的那种独立形象,经过潜意识的孕育培养,再与其它事物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思维典型。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鉴赏家以前观察到事物现象的再现。

一种物质现象,如果它可以形成并表现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便能摆脱个体狭窄的认识圈子,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以格外的审美注意力。能够强化自身的活动意向,并去认真观察、体验、捕作和揭示自己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构成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稳定而完整的实际内容。同时,在审美个性的整体结构中,比较稳定而又差异较大的则是鉴赏家对观察,感知、分析、想象的不同层面而有所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不可能开放出古希腊时期那种表现人体健美,体格强悍,袒露胸腹的艺术之花。也不可能有象维纳斯那样裸露肌肤的女性形象和像大卫那种全裸的男子雕像。西方的艺术创造是一种入木三分的细腻肌肉块状和骨骼关节灵活的直观再现。东方艺术则是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裹意象影射着人体内在的那种气质和想象。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没有一件作品可称为正比和采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进行艺术构思。直到近代,西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见到了二千多年前人物比例的正确性。但依然是重甲包裹,服履靴形。即使这种比较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艺术家不可能亲见直观的人体,更不允许宣泄人体艺术的原形。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不懂和禁忌。在中国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化,成为一种约束人的意思行为,禁忌自我了解的桎梏。在中国历史上认为大逆不道的事,在西方,从他们的祖先开始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美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了人体是世间最美的一部分?

自从艺术人体在我国小范围开始运用,始终步履艰难,障碍重重,更是直接怒斥为色情和**的渲染。这种对人体自身神秘化的教化结果,导致民族的另类更希望解开这个谜团的主动进攻。人们越是见不到真的人体,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便成为中国另类最强烈的报复对象。所以,中国人骂人最恶毒最丑陋的语言,莫过于对男人女人的生殖器攻击。我们所知道外族恶毒语言的攻击只是强调人格智能的低下和愚昧,他们即使骂人也似乎不像国人如此丑陋和腥嗅。

近二十年来,中国境内人体艺术和那些被称为裸体的东西多了起来,人们也似乎习以为常了。从最初让男人们的圆目咋舌,女人们的羞巾捂面发展到现在,似乎也对人体这一最美部分的理论开始有某种程度的认可。

西方绘画是在画布上用颜料反复涂模出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绘画则是在一张白纸上充分利用虚幻而简略的手法概括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一字一意的肯定人类活动印迹,并作为一门独立的书法艺术进行欣赏,直至解读远古的原始文字。西方则是用二十几个字母反复拼凑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出来的东西,有些用语的意思,时过境迁,后来者就不解其原始的含意了,这一点在不少文章中都得到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隐喻,含蓄,委婉,曲折的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则是直接,生硬,高亢,直白的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一个眼神,一句用语的轻、重、缓、急都分别表示不同的意思,西方人则全然不解其意。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从这些差别中我们可以想象:东、西方的原始初民们,主动和被动的感觉对象,是带有某些真实和想象去认识更加符合原生形态的表现。物的美丑是依据它与人的关系来决定的。人们会透过这种感觉自然形式所表现的意志,情感和愿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身相关的审美感觉。这种精神需求的强烈愿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的书法热,诗词热,收藏热等曾经失落的文化现象。

东、西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都有太多的不同。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并不因为个人的祸福而显示,只有当它能为整个人类服务时才显得伟大。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审美知觉在漫长的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并通过种族的遗传而获得。人脑的很多信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是自己种族的经验经过无数次反复存留下来的生理痕迹,它组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并成为人人生而有之的天性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将人脑中那些潜藏的原型唤醒,就可以凭借经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审美感受。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一个经验型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的侵扰是不足奇怪的。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背后,矗立着强大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是民族心理制约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所培育的。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为至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却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很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用概念化推理演绎出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用实验剖析事物本身,重视对物体本身的实体效果,从而揭示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审美思想中更强调人为因素和量化微观。

我们通过以上分析,不能武断和片面的说孰优孰劣,东、西两大不同类型的文化系统经过猛烈的撞击之后,初步形成一种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中国先进的知识份子,在近代的一百多年里,引进和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并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已经被实践证明了很多正确性。西方的审美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勃勃生机,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也逐步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到中国留学的人也逐步多了起来。近代时兴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打动着西方人紧闭的心扉。竟管他们赏玩的风格跟中国不一样,但他们却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的良好习性。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无羁的生活方式曾付出了巨大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无不融入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是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曾遭到人为的压抑和摧残。世世代代的理想之梦被严酷的现实击碎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凄迷美,能引起整个人类社会的共鸣,这种审美理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具有同化、顺应两个对立而又统一的矛盾。同化是把客体纳入到主体中去融合。顺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揉合原有审美对象的功能当然易于为对象所同化。这种同化和顺应的最终结果,只能是在量上丰富了原有对象的审美水平。文学家,艺术家和与之相关的鉴赏家应该担负起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一部青春永驻的不朽之作,总是不断满足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永不过时的成为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本质区别就是文学内涵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外国文学着重是歌颂自由、追求自由,对个体至上的宣扬。而中国文学从古到今大多都是家国天下。其实这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而经久不息原因,因为中华儿女从小都有“没有国就没有家”的意识形态中。文学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指南针,文学朝什么方向发展,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希望我们的中华文化、古今文学能够永葆生机和活力。

‍‍

In modern times, American culture has adopted the view that in order for emotional life to be in balance, one must express one's innermost feelings This view is congruent with concepts of the individual as separate and in need of fulfillment through expression of the self, in order to maintain one's person as unique and separate The focus of emotion here is to express, and therefore balance, an internal personal feeling state

In valuing the interdependent self as seen in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expression of emotion is often seen as imbalancing Being a culture that relies largely on the harmon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individuals, expressing one's personal emotions can upset a fragile social balance Reserve and control are considered qualities of high moral character and a balanced emotional state Indeed, emotions that are too strong are often thought to cause physical illness Learn more about emotions

Looking in reverse, starting from how people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deal with and express their emotions, can we see how emotions and the self are defined by their cultures In Lum’s study, it was found that immigrants reported having used more love expressions the longer they resid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erhaps suggesting that emotion is expressed more fre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an where the immigrants happened to be from Within interdependent cultures, emotions do not have as much emphasis as it does in the independent cultures, where emotions are seen as “a motivational force in achieving personal goals” Many researchers have noted that emotions in the Chinese, or interdependent cultures are present within individuals but are merely concomitant experiences to everyday life, but not entirely fundamental If these statements bare truth, then how can we explain the expressions of emotion within the media such as in songs, on television, or even in poetry

  中西小说比较研究

  (一) 中西小说的结构艺术之比较

  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唐传奇《李娃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交待清楚。开头:“天宝中,有常州刺史荥阳公者,略其名氏不书,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知命之年,有一子,始弱冠矣。”结尾:“累迁清显之任,十年间至数郡,娃封汪国夫人。有四子,皆为大官;其卑者犹为太原尹。弟兄婚姻皆甲门,内外隆胜,莫之与京。”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三国演义》之“白发鱼樵”,《水浒传》之“书林隐处”,《儒林外史》之“四大奇人”。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

  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

  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短篇小说如蒲松龄《促织》是如此。长篇章回小说如《红楼梦》也是如此。通过统计,曹雪芹共写了80回,一共是15年的时间;《西游记》写了14年零8天,共5048天,时间线索,相当清楚。《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社会生活虽然十分广阔,历史画面也十分宏大,其艺术结构却并不复杂;几个主要人物的几个故事。

  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茅盾说他特别喜欢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两位作家的长篇作品,说那种多重复式的结构、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关注,这两位作家的许多作品,往往就是一种多重式的结构线索。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水浒传》中,按“武十回”、“宋十回”的框架,并且这两个十回是可以另取一个书名,独立成书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也有许多章节如“红楼二尤”、“小红赠帕”之类可以单独成篇。“刘姥姥进大观园”,往往被独立地选入语文教材。有的长篇其实就是短篇的集合,如《聊斋志异》等,则更是如此,即每一篇小说都是独立的,但合起来却是一个整体。

  西方小说往往在时序上有倒叙、插叙和交叉叙述,有的小说在时间上的先后不是很明显。没有明显的过渡,因此许多时候不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谁在先谁在后不明白。莫泊桑短篇《项链》,特别是乔伊斯的长篇《尤利西斯》、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等所谓现代主义小说或新小说,往往更是如此。

  2、原因分析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交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到最后的审判,说明了世界的发展是曲折复杂的。所以西方小说结构更加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发展。

  西方小说也与西方人类精神历史的过去(原罪)、现在(忏悔)和未来(复活)的直线时间观念有关。所以在结构上,心理时间往往代替自然时间,往往以人物的意识之流动为主线进行故事的讲述。

  二是中国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性有关,西方小说与西方传统的审美特点有关。

  中国历代的绘画艺术往往是以山水长卷为主,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往往也是园林式的结构。如张大千先生的山水长卷;苏州的园林、扬州瘦西湖、北京的故宫等。它们往往都有方方正正、大中套小的格局。

  西方小说则与西方文化传统中的审美特点有关。像唐宁街、罗浮宫、罗马教堂等,往往简洁、突起,虽也有对称之美,却富于变化。西方的艺术往往有一种特别的韵致,让人感到西方人的机智过人与超人想象。

  三是中国小说源于史传叙事,同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所谓“史”即《史记》,所谓“传”即《左传》。《史记》往往注重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与对事件发展线索的勾勒;《左传》则往往注重对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的描述,同时也不忘在行文中或文末评点人物。

  中国古典小说的一个重要起源是东汉末年开始的对于佛经故事的讲唱,这就是中国民间的说话艺术,后来发展为宋元话本小说。这种口头表达的艺术,当然讲究情节发展的清晰,讲究大故事中再讲小故事。所谓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解”就由此而来。

  希腊神话有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并且人神共体,既有人的情欲也有神的形体,与中国的神话不是一样的。中国神话是不发达的,不仅数量少,有的人认为中国神话处于一种相当低级的阶段,没有什么体系。其实正如孔子所说的,中国人“不语怪力乱神”,神话在很早的时候就为历史所淹没。

  因此,这种不同的神话传统也直接影响到小说的艺术结构,中国简略,西方复杂。当然所谓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应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比如有“情节结构”、“性格结构”、“心理结构”、“交叉结构”。要特别注意一点:在世界范围内,20世纪以后的小说往往淡化三种要素;中国在四十年代以后在小说创作中也有所不同,中西小说艺术也就产生了一种趋同的倾向。中西小说艺术结构对照研究,不能绝对化,要考虑到中西小说各自的情况的复杂性。

  (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之比较

  1、 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

  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如《红楼梦》中的许多回,就是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像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的对话,王熙凤与老太太之间的对话,刘姥姥与姑娘们之间的对话。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如《水浒传》中描写武松在面临一只老虎的时候,那种内心的恐惧,是以“化作冷汗出了”的方式来表现;在《三国演义》中,关于张飞与关羽的行动描写,真有一点动画片的意味。美国人拍的《花木兰》中,大军在后面追赶花木兰,大雪崩溃,人物的行动胜过了人物的语言。

  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多写人物怎么样,少写人物为什么。话本小说往往用“心中想到”、“心中悲苦”、“十分怨恨”来简单地交待人物激烈的或绵长的情思。中国古典小说往往以此来表达人物深藏着的内心世界,不像西方小说往往进行直接的心理描写,并且是全知全能的、全方位的呈现出来。

  西方小说则比较重视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心理与情感。像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陀斯妥也夫斯基《白痴》等,往往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的,都有很直接的、很动人的心理倾诉。西方小说注重对人物进行直接的心理刻画。17世纪法国小说《克里芙王妃》被认为是西方“心理小说之祖”;18世纪英国感伤主义小说家斯泰恩,则认为小说本来就是要注重以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的。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特别注重对人物的内心情感作细致的描写。巴尔扎克竭力描写人物性格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托尔斯泰始终注意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变化,特别注意描写人物各种复杂感情的交织、更涉及思想情绪的瞬息变化。并且往往通过人物复杂的内心冲突来反映社会的冲突。

  陀氏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他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拷问出藏在底下的罪恶,并且还要拷问出藏在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其小说中的心理描写与心理刻画,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十分杰出的。陀氏小说之所以在世界上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我认为主要源自于此种特点。

  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常用的“意识流”、“内心 独白”、“心理象征”、“心理时空错位”等艺术技法,都是在西方小说重视心理描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之艺术特点并不是无缘无故的,20世纪后期中国之现代主义小说也是来自于西方,中国自己少有心理艺术的传统。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与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与人物形象也没有多少关系。如哈代长篇小说中偶尔出现有民谣,其不是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而只是对社会风情的表达。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许多诗词,都是对人物性格的高度概括。

  《三国演义》开篇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成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结尾词:“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西方小说有着深厚的意识流的传统。像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的小说等,都是如此。西方小说中少有对人物的概括,往往以那个人物的意识流动,进行直接呈现。西方人往往注重过程,而中国人往往注重结果,中国人对于一件事、一个人往往也有清楚了解的愿望。不过,中西早期小说都有只重情节与行动而不重人物的倾向。罗马时代的小说家阿普琉斯是“西方小说之父”,他的《金驴记》就是以故事为主的。14世纪薄加丘的《十日谈》,仍以故事情节的优长取胜。拉伯雷的《巨人传》,也以无奇不有的情节取胜,人们喜欢读,主要因为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中国早期的“志人”与“志怪”小说,一般分成两大类:以“记”为名的如王度的《古镜记》,重在叙述故事情节的奇诡与怪诞。而以“传”为名的,如沈既济的《任氏传》,在重故事情节叙述的同时,也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2、原因探析

  一是中国有只重群体不重个体的传统,中国小说善于写群体的行动,西方小说善于写个体的行动。

  中国自从上古时候开始,建立了以家庭为基础、以家族为中心的社会制度,当时有许多诸侯国,就从来没有过个人主义的传统,认为个人要服从于国家与民族,个人没有单独存在的必要。 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都不能说“我”,只能说“兄弟”今天如何如何。而西方是一个个人至上的社会,个人自由、个人权利、个体的价值是得到尊重的。在个人与集体的观念上,中国与西方几乎是相反的。这就直接影响到小说中对于个人与集体的表现。中国古典小说中个性特别鲜明的人物,不是太多,即使像四大小说名著也是如此。

  二是在中国的小说观念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能够确立以人为中心的意识,而只是强调作为实录所依托的事件;而西方小说观念中则比较早就有人的地位。

  中国传统的小说白描手法,与魏晋时期的志人小说《世说新语》注重以人物的神态与行动表现性格有关。 西方的小说,有一个从“神话”到“史诗”再到“传奇”再到“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历代的小说家们都由注重神仙到注重英雄,再到注重现实社会中的人物。

  西方有一个人文主义的传统,对于人的赞美,就像莎士比亚借自己笔下的哈姆雷特之口所说的:“人呵,你是一件多少了不起的杰作”。 西方从古希腊开始时即注重人,后来则以人为社会的中心,神终于让位于人。古希腊悲剧《普罗米修斯》中只有一个人,即“伊娥”。那么,小说中因此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当然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如此的。

  三是中国的传统小说观念,是由东汉的桓谭和班固所确立的,是以事件为中心;而西方小说则以人的性格和人的精神表达为中心。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之所造也。”清末的梁启超,才提出了“欲新一国之民,必先兴一国之小说”的现代小说观念。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也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也刍于狂夫之议也。(上海古籍,1998,2)

  中国古典小说深受“史”“传”的影响,因而往往以事件为中心,不以人为中心。尼采和弗洛伊德所创立的“超人”学说、“精神分析”学说,对西方的现代小说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中国没有这样的哲学传统,往往反对超人的存在。自王阳明的“心学”兴起之前,中国人不太注重人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的独立性,要求人们要服从于社会政治的正统与传统文化的文宗。

  四是中国小说有一种伦理化的品格,西方小说有一种狂欢化的品格。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伦理化的社会,讲究“仁义道德”、“克己复礼”、“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讲“君子”和“小人”。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古典小说的主题。《三国演义》就是讲“仁”与“义”,《水浒传》就是讲“忠”与“奸”,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人物的品质。

  而西方小说有“狂欢化”的传统,它是由拉伯雷的《巨人传》和塞万提斯《堂诘诃德》所建立起来的。特点是:注重平等的对话与个人的独立意志,注重将庄严的事物世俗化。这对于小说人物也有直接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小说作品之中。

  中西小说比较题目太大,能够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也许是所有文体中最多的,我们只能选取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讲解,目的在于给出一种方式;平行的比较往往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一种小说都只能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生存,离开了其文化与审美环境是很难说明什么问题的,因此不能绝对化。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

西方国家信奉“个人主义”,行为由个体利益所驱使。“个人主义”重视个体自由和个体权利,崇尚独立,是古典自由主义的组成部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别在于中国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整体意识。由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社会意识形态演变的不同,造成了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导致了东西方人的价值观相差较大的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谦逊谨慎、平和不争,以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并以此作为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进行传承,而西方人则信奉个人主义,以个人的成败来评定其人生价值。只有通过东西方的价值观念差异来认识文化差异,才能理解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们的行为方式,从而避免跨文化交流带来的误解。众所周知西方人讲究“绅士风度”,但实际上他们表现出的是恭敬而并不谦虚,他们认为只有肯定自己才能有所作为,过于谦虚则是不自信的表现。这种观念在日常用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英语书写中,“I”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大写,“we”、“you”、“he”等则小写。从以上现象能够发现在西方文化体系中,相对于其他人称代词来说“我”最为重要。这和传统的中国文化形成了截然相反的对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我”字通常被“在下”、“鄙人”等词语替代。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思维方式是指人们观察问题的出发点和侧重点,它对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思维方式一般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定义来理解事物的具体概念,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重要途径,具有系统化、理论化较高;另一种是基于人们日常的生活经验而发展起来的,通常表现为思维的习惯和倾向,是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在思想的表现形式上,中国人通常倾向于从侧面表达,表述较为含蓄,通常以环境为线索,最后引出主题。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表达越是含蓄隐晦越能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如果表达过于直白则效果相反。假如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作螺旋线,那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类似于一条直线,他们更习惯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先从重点切入,然后补充其他因素。中华文明推崇中庸,素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之说,主张从不同的方面看待和处理问题。除此之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还注重将事物整体看待,将其内在联系结合考虑,反对割裂性的处理、看待问题。相对而言,西方文化则提倡独立,认为“早起的鸟儿有虫

爱情语言是人类语言中最相通的。爱情把人的精

神提升到与心灵对话的层次。爱情在人类社会中以永

不衰竭的形式伴随生命存在。所以,无论东方还是西

方,在文学作品中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对东

西方不同爱情观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中

西文化差异。而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中西两种文化之

间的比较研究,增进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进而促进

双方的理解沟通。

文学虽然是世界性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其民族性

和地域性。由此我们在分析和认识文学作品的某一观

点的时候一定要对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一个很深

人的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某种文学创作模式产生的深

刻背景。爱情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

位。当今社会的爱情观,既有西方文化爱情观的影响,

又深深地带着中国传统爱情观的痕迹。将体现在中西

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作一番比较,就可以看出二者的

区别。不同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使中西文学的爱情观

念决然不同。我们以传统的中西文学为关照点,比较

两者的不同之处。爱情构成了西方人整个生活和生命

的全部,爱情就是一切。朱光潜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

“西方人重视恋爱,有‘恋爱最上’的标语。在西方人眼

中,爱情是人生的至乐。人生如果没有了爱情,那就失

去了无限的趣味。”所以西方人将宗教家的天堂,称之

为“永远的蜜月”,即是此意。西方人认为人在热恋中

时,所倾慕的对象就好比天使一样,是完美无缺的,是

绝对纯粹的。所以一次真正的爱情,会使人的灵魂得

以净化,道德得以升华。用中国人的话来说,一次真心

的爱情,会使人大死大活一番,确使人有脱胎换骨之

感。所以西方的文人学者艺术家,无不重视爱情,甚至

于一生多次恋爱,以从中寻找灵感与激情。歌德每经

过一次恋爱,就有一首好诗,即是此证。

西方文学中往往把爱情视为不可抗拒的强大力

量。l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

中塑造的副主教克洛德一直被看做邪恶势力的代表,

也是人们极力鞭挞的对象,但如果认真考察他的内心

世界及同周围环境的联系,就不难发现他身上不仅有

牧师的虚伪,也有着人性遭到压抑之后的悲哀。纵观

l4世纪后期的欧洲,资产阶级掀起人文主义运动,这

场运动直接抨击了中世纪的教会的精神独裁和禁欲主

义,追求个人的现世幸福已成为普遍现象。克洛德也

有了人性的要求。但他一直过着远离女人的清修生

活,节制自己的各种欲望,并且自以为是快乐的。直到

见到了在巴黎街头跳舞的艾斯美拉达,人的意识才觉

醒了。他被这种强烈的爱折磨着,无论是白天还是黑

夜,都在忍受着一种比死亡力量还要强大的苦刑。作

为一个神职人员,这可谓是大逆不道。但是副主教也

是一个人,宗教的知识不能满足他对生活的要求,作为

一个人,他也有人的感情、人的欲望、人的爱。基于这

种爱,他才愤愤不平,发出人性的呼喊:“究竟,一个男

人爱上了一个女人,这并不是他的错。”然而,正因为他

所要求的这种爱是他所代表的那种势力和环境所不能

允许的,因此,它的表现出来的方式便是扭曲的,变形

的。在西方,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在文艺

领域,只能写对上帝的爱,写恋歌成为一种罪行。即使

在这种情况下,中世纪依然:有法国经院哲学家、唯情论

者阿伯拉尔与巴黎名媛哀绿依斯冲破重重阻挠,苦苦

相恋,尽管身为僧侣却不理睬教会的禁欲主义,而是写

了大量歌颂男女爱情的恋歌,在民间广泛流传,产生很

大影响。在德、法两国民间广泛流传的骑士传奇《特利

斯坦和绮瑟》中,写特利斯坦和绮瑟无意中喝了一种药.

酒,这种药酒使人永远相爱。尽管他们受到绮瑟的丈

夫马尔克国王的残酷迫害,但是他们的爱情永远消灭

不了。西方文学中的爱情还可以使人摆脱厄运,绝处

逢生,在西方关于《白雪公主》的多种版本中,以美国迪

斯尼动画片《白雪公主》为例,王子充满爱的深情的一

吻是白雪公主死而复生的秘诀。

中西方名人对爱情的评价也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差

异。费尔巴哈:爱情,就是要成为一个人。莎士比亚:

一个人明明知道沉迷在爱情里是一件多么愚蠢的事

情,可是,在讥笑他人的浅薄无聊以后,偏偏会自己打

自己的耳光,照样陷入爱情:盈柔的怀抱。歌德:在爱情

中,最宝贵的不是占有,而是彼此的尊重与爱慕。孟

子:食色,性也。林语堂:一个没有孩子的妻子就是情

妇,而一个有孩子的情妇就是妻子。傅雷:要找永久的

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

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部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

一着,必招来无穷的痛苦。老舍:爱情要是没有苦味。

甜蜜从何处领略爱情要是没有眼泪,笑声从何处飞

来爱情是神秘的,宝贵的,必要的,没有他,世界上只

有一片枯草,一带黄沙,为爱情而哭而昏乱是有味的,

真实的!人们要得不着恋爱的自由,一切的自由都是

假的,人若没有两性的爱,一切的爱都是虚空。

之所以选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反映一种冲突,

是因为这样才有必然性一一那不是性格的冲突,也未

必是人格、品质的冲突,而是“理想的冲突”。他们都在

对方身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这对他们来说都是合理

的。而这理想又如此不同,所以悲剧在所难免。中国

人重视婚姻而轻视恋爱。因而感情的悲剧以婚姻悲剧

居多。催人泪下的《孔雀东南飞》,重在写婚姻悲剧。

中国传统文学的特点在于,围绕的轴心不是爱情,而是

国计民生,风雅美刺等在我 n看来是重大的社会问题。

爱情在我们看来是不重要的,并且在历史上大多数情

况下也是不能允许的。《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

即纯文学理论的总纲,但是“言志”的说法很笼统,在当

时主要是指政治上的抱负和志向。所以诗歌历来强调

风雅美刺的传统,要写重大而严肃的题旨,没有个人化

的私人情感空间,写“家务事”、“儿女情”是不行的。中

国人亦深知爱情的美妙,但更知爱情不能仅囿于生理

的范围,所以将爱情与孝悌、礼义相配合。由于礼是儒

学四端中的其中一个元素,所以在中国传统修身立德

上,礼便促使中国人在抒发感情上比较内敛含蓄。中

国文学作品中的爱情观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特色即才

子结缘于佳人,英雄无缘于美女的中国爱情模式。中

国的才子以手中的一支笔获取**的芳心,寒窗苦度

的考场配以柔情似水的情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

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名列元代四大爱情

剧之首的《西厢记》,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

望。男主人公张生给观众、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魁首”张生,英俊潇洒、才华出众且富有胆略,张

生便以他的风流儒雅、才思敏捷而吸引住莺莺。

对于爱情的论断,古今中外,难以记述。但细究中

西方的爱情论调,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本质异同,西方

人是崇尚爱情的,除了宗教中将“性欲”作为一个需要

抑制的东西去约束外,人们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

的心理去接受的。但在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是一

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需要又排斥,接受又逃避,既

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

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这种矛盾的心态恰

恰来自于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中西方是有差异

的,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和人家的文化还有历史背景不

同。所以,中西方的爱情观是不一样的,不过,值得庆

幸的是,东西方差异是有的,但我们也有共识。有不同

的爱情观,但我们都向往着美好的爱情;无论是梁祝化

蝶还是茶花女、卡门或是舞剧天鹅湖,都是我们对冲破

传统观念和对爱情的追求及向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884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