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是一种操纵方式,即有人利用你的感受来控制你的行为或说服你以他们的方式看待事情。他们不会对你隐瞒秘密,而是会用你的情绪来操纵你。情感勒索发生在亲密的关系中,比如恋爱关系。下面介绍了情感勒索的具体表现。
一、提出不合理的要求这个人可能会明确地向你表示:“我认为你不应该再和某某一起出去玩了。”也可能会暗示你,比如当你看到那个朋友时,他们会噘嘴并讽刺地说话,或者根本不说话。当你问他们怎么了的时候,他们就会说:“我不喜欢某某看你的方式。我不认为和某某交朋友对你有好处。”虽然这也是对你的关心,但这仍然是试图控制你对朋友的选择权。
二、向你施加压力情感勒索者可能会通过几种不同的方法向你施加压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包括以一种让他们看起来不错的方式重复他们的要求,例如他们会说,我只是在考虑我们的未来。如果你不想做他们要求的事,他们就会向你列举出不这样做的后果。他们也可能会说“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这样做”这样的话,或者批评你、贬低你。
三、直接或间接威胁你情感勒索可能涉及直接或间接威胁。直接威胁如“如果你今晚和你的朋友出去,你回来的时候我就不在了。”而间接威胁如“如果今晚我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能陪在我身边,也许其他人会。”他们也可能将威胁掩饰成一种承诺:“如果你今晚呆在家里,我们会比你出去过得更好,这对我们俩的关系很重要。”虽然这看起来似乎不是什么威胁,但其实他们仍在试图操纵你。虽然他们没有明确说明你拒绝的后果,但他们确实在暗示你的反对将损害你们的关系。
你认为善解人意是自己的最大优点,大家也都这么评价你,可是有一天,因为你没有满足好朋友的要求,而被指责,他故意说,“你只会为自己着想”。
你会不会想马上证明自己不是这样的人?
如果你的行为,被他的这一句话影响了,那么,你很有可能,在情感上被他操控了。
回想生活中遇到的事,这样的情况,我们并不会感到陌生。如果很容易动摇自己的立场,长此以往,会慢慢形成惯性,深陷“满足别人、委屈自己”的泥潭。
美国资深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女士,把这种人际关系定义为“情感勒索”,也就是,你被他人操控。这可不是单纯的缺乏沟通,而是双方心理能量上的较量。
在这种病态的人际关系中,无论你付出多少,总是被对方要求给予更多,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你会不会认为,强势的人才会在情感上操控别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情感勒索者还有可能以弱者的形象出现。
比如,老同学混的不如你,三番两次求你帮忙,你都帮了,但这次涉及到公司制度,没办法走后门,他却很委屈的说,“除了你,没人能帮我了,你总不能看着我丢掉工作吧,那我这一家子的生活怎么办?”你是不是又心软了?
在情感勒索的案例中,都包含了情感勒索的六个阶段,依次是:
对方提出要求
你发出抵抗
对方开始施压
对方步步威胁
你最终屈服
进入下一个循环。
有时候你隐隐感觉到自己被操控,而更多时候,你只是心理不舒服、不情不愿,甚至有点自我怀疑,但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情感勒索的受害者。
长时间被情感勒索,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可小觑,如何改善这样的情况?
我们可以从识别情感操控开始。
在前面的两个小例子中,我们知道了情感勒索者可能是强势的,也可能是看上去弱势的一方。但是,他们的行为模式是有迹可循的,《情感勒索》的作者苏珊·福沃德这样总结,“控制你的行为,不理会你的抗议,深信性格和动机优于你,对于你们之间的真正的问题采取逃避态度”。
下面我们来看看情感勒索者的不同类型,学会识别操控者。
1 施暴者:
有的“积极施暴者”通过语言暴力进行威胁,还有的“消极施暴者”通过沉默给对方造成压力,也就是让人难以忍受的“冷暴力”。
2 自虐者:
“施暴者”伤害别人,而“自虐者”伤害自己,最严重的情况是“以死相逼”。
3 悲情者:
与直接进行语言威胁的“施暴者”相比,“悲情者”更像演技派,用苦大仇深的样子让人感到良心不安,再实施操控。
4 引诱者:
这是四种类型中,最不易被察觉的,因为“引诱者”常常披着伪善的外衣。他们就像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你完成一个关卡,就能得到相应的奖励,如果不符合他们心意,游戏暂停,直到你屈服了,游戏才能继续。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情感勒索者的惯用伎俩,进一步识别操控行为,在第一时间看出对方的“套路”,才有可能摆脱操控,重拾自信。
1 二分法
情感勒索者善于把自己塑造成正义、合理的一方,而所有问题都出在我们身上,只要按照他们说的去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不少长辈喜欢用非黑即白的二分法来控制晚辈,不听话的是“坏孩子”,听话的是“好孩子”,但转念一想,晚辈是怎么被归类为“坏孩子”的呢?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按照长辈的意愿去做。
二分法走向极端,演变成了病态化。 也就是说,操控者暗示或明示你,你现在没有判断能力,你有性格缺陷,你需要我的帮助,所以要听我的。
一步步让你产生自我怀疑,落入到他的掌控中。
2 联盟
当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劝说你时,情感勒索者便会拉帮结派。一个阵营里的人轮番上阵,让你招架不住。
例如,家庭伦理剧中常常有这样的场景,丈夫出轨,妻子得知后提出离婚,而丈夫不同意,但也劝不住妻子,于是去找双方父母,先是痛哭流涕承认错误,然后利用双方父母劝说妻子。在这里,妻子一对五,不仅要承受丈夫出轨的痛苦,还要顶住“不准离婚正义联盟”的压力,苦不堪言。
3 比较
负面比较最容易挫败一个人的自信心。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的噩梦,长大后“其他部门的业绩”又成了新问题。
一开始我们的颇有自信,也知道自己承受的底线,但在一次次的负面比较中,我们开始嫉妒、自我怀疑,不再确定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于是,被情感勒索者继续操控。
以上三种手法的共同点在于,循环往复降低我们的自我认知,对自己不再自信,变成了他们的傀儡。
通过分析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和手段,我们懂得如何识别操控者的面孔,这是摆脱被操控的关键第一步。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让你愧疚,让你愤怒,让你自我怀疑有些人掩饰的很好,看上去是在纠正你的错误,帮助你成长,为了你好。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才会形成这样的习惯和性格呢?
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被操控者的成因,才能开启重建自信之旅。
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情感勒索者不喜欢“输”,能在心理力量的角逐中“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情况严重的话,会无所不用其极,不达目的不罢休。
让我们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一探究竟。
1 以自我为中心
这是最显而易见的成因,通常一个自私的人,会把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心理上和行动上都要求别人为他服务。
而这种性格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原因可以细分到下面将要谈到的第二种成因。
2 缺乏挫折教育
有些情感勒索者,从小没有尝到过“得不到”的滋味,长大后形成了“这都是我应得的”想法。原因在于,缺乏挫折教育。
例如,一个收入平平的女孩子,朋友圈却展现了中产家庭的生活状态。小时候向父母要钱,结婚后向丈夫要钱,满足自己买买买的欲望,不给就要离婚。这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女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工作忙,没时间陪她,始终用物质来弥补,成家后,惯性使然,她依然要过顶配的生活,满足物质欲望和虚荣心。
父母让孩子得到想要的一切,并不是好事,缺乏“逆商”教育,让他们丧失了应对失望和挫折的能力,塑造出了情感勒索者。
3 好为人师
常说“我是为你好”的人,往往是自大而且喜欢掌控的人。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善于引经据典,什么专家说,什么著作说,总之,用尽一切办法把这件事美化成“真理”的样子,让你无法反驳。
嘴上说着“我是为你好”,其实是以满足自己为目的。
4 害怕被拒绝
每个人都喜欢被接纳的感觉。建议被采纳、要求被同意,这样的体验会让人自信。
“得不到”是无法接受的,被拒绝是他们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会与他们心底最深的恐惧感联系起来。
这是一种缺乏安全感的表现,家庭没有给与足够的关心爱护,或者曾经的经历留下的心理阴影。
不难想象,永远想要得到更多的人,会想方设法让别人满足自己的要求,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操控者的行为模式。
5 无法接受失去
有得有失是人之常态,但是在情感勒索者眼里,“失去”也无法接受的。有人是因为好胜,另一些人是因为童年创伤。在心理学里,有一种说法,一个人现在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创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案例分析,看看这个“粘人的太太”是经历了什么。
艾伦除了上班,多离开半步,妻子朱莉就会崩溃。她的情绪爆发过程,每次都是这样:从无助难过、小声啜泣,到歇斯底里。每次都需要艾伦认真安抚才作罢。一方面,艾伦很开心,自己被需要,另一方面,他很苦恼,出差越来越频繁,妻子的情绪也越来越不稳定。 于是他们去看了心理医生,原来在她初中毕业典礼前几天,她最爱的父亲突然去世,包括母亲在内的全家都崩溃了,朱莉一个人承担了所有善后,从来没有公开掉过一滴眼泪。从此之后,她觉得任何一个深爱的人,都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离开,长期在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中度过。
所以,她变得非常粘人,无法接受丈夫不在自己眼前。再也不想被拒绝、被遗弃、被忽略。
有很多人对情感勒索无力招架:
“我这样做是不是太自私了?”“我该妥协多少才不会后悔?”“我太害怕失去了,要不再忍忍吧”
于是自己一步步退让,甚至失去底线。
一旦发生情感勒索,亲密关系中原本的“爱的互动”,变成了“控制与被控制”。
看上去只是每次退了一小步,然而就像这句谚语所说,“不论是白蚁还是飓风,都可能毁掉一座房子”。
而在情感勒索中,毁掉的不仅仅是一段人际关系,对被操控者来说,最严重的是打击了自信。从自我怀疑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知度不断降低,影响自己的判断力和行为模式。
因此,我们分析了情感勒索者的类型、套路、成因,从识别他们的行为开始,重新找回本该属于自己的信心。
一旦认清了自己正在遭受情感勒索,就能从“被牵着鼻子走”的控制中,脱离开来,理性的看待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从第三方的客观角度分析操控者的行为模式,知己知彼,慢慢改善自己的处境,重新变成那个自信乐观自己。
来自:图虫创意,东方IC
爱当然不是感情勒索,爱是信任,爱是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希望她开心,希望她快乐,爱一个人也要适当的放手,让双方都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当然另一方也要行为做事有分寸有底线,互相照顾对方的情绪,双方多做有效沟通,遇到事情多商量,让情感不断升华,才会感到爱不是情感勒索,爱是美好的,快乐的。
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难以直接向别人提出要求,也会耍一些操纵的小把戏,比如说:“哎呀,要是有人把窗子打开就好了。”而不是说:“能请你把窗子打开吗?”这些小把戏只要没给双方带来不适,其实也无伤大雅。
而从日常的操纵转变为极其有害的行为,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即:“以我们的意愿、健康和快乐为代价,不断地利用操纵的手段来迫使我们妥协,满足他们的要求,操纵就变成了情感勒索。”
因为情感勒索者深知我们有多珍视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了解我们的弱点,甚至熟谙我们心底的秘密。一旦他们自己的需求未被满足,就会利用掌握的隐私来威胁我们,以让我们妥协和让步。所以你会观察到,情感勒索有6大典型症状:
要求:勒索者根据自己的需求向勒索者提出要求。
抗拒:被勒索者认为要求不合理,感觉不舒服和抗拒。
压力:勒索者对被勒索者施加压力。让被勒索者感到恐惧、内疚或者认为按照勒索者说的做,是自己的义务。
威胁:在遭到被勒索者拒绝后,勒索者威胁对方。如:分手。
屈服:为了缓解自己内心的焦灼(可能是恐惧、内疚和义务感带来的压力),被勒索者压抑自己的需求,屈服于勒索者。
重复:需求、施压、屈服的关系模式奠定下来,并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
不过,很多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勒索,要比保罗对待弗雷迪的伎俩来的更加隐晦,不易察觉。这是因为“情感勒索者会释放出厚厚的迷雾(FOG),来掩盖他们的行为,因而几乎不可能看出他们是如何摆布我们的”。FOG就是情感勒索者的勒索工具。
02 情感勒索者的工具:FOG
FOG代表的是:恐惧(Fear)、责任(Obligation)、内疚(Guilt)。勒索者很擅长通过巧妙的方式唤起我们的这些内在感受,让我们焦虑难耐、压力山大,最终迫使我们屈服于他们的要求。
Fear:恐惧
你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的问题: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反对我?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生气?
我是不是害怕他们不再喜欢我、爱我,甚至会离开我?
如果有肯定的答案,那么勒索者正是利用我们最深的恐惧作为威胁手段,让我们臣服于他。其实这些恐惧早在婴儿期就存在了,早期的无助感给婴儿带来被抛弃的恐惧。当成年人遇到情感勒索时,原初的婴儿式的恐惧就容易被唤醒,让我们在压力之下不得不屈服。这是我们童年恐惧的成人版在上演。
这类勒索者常以惩罚者或者自我惩罚者的面孔示人。他们告知我们,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我们可能会要承担何种后果,或者他们就会对自己做出什么。比如,“要是你想和我离婚,就再也别想看到孩子。”“你要是离开我,我就去死。”
有时,他们也会带上诱惑者的面具:“我可以给你帮助/金钱/事业/爱情……如果你按照我说的做……否则……”诱惑者给予我们奖赏,但很明显奖赏是有条件的,我们必须对他们唯命是从,否则就别想得到奖赏。
Obligation:义务/责任
勒索者强调自己因为他人而放弃和牺牲了多少,还会利用社会传统、宗教信仰等的信条,强调别人应该感到对他们有亏欠。这一招也常常被全身心扑在子女身上(而疏忽自我成长)的父母所利用,他们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向子女灌输:一个好孩子应该陪伴在家人身边;我为这个家做出了这么多牺牲,你应该服从我。
勒索者把他们对我们的要求,转换成了我们应尽的义务。这是一种乔装打扮的勒索,是一种强迫之下的责任感,等同于道德绑架。
而那些被责任和义务操纵的人,苏珊形容他们就像是希腊神话中的阿特拉斯神,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整个天穹。他们模糊了自己对他人所承担责任的边界,只记得要对他人尽心尽力,却忽略了自己,他们的内心OS常常是:
这是我欠他们的。
他们为我做了那么多,我不能拒绝他们的请求。
这是我的责任。
Guilt:内疚
内疚,是对伤害、欺骗、虐待等行为的一种自然的恰当的心理反应。但过度的错误的内疚感,会让我们误读自己的行为。有一个例子揭示了“错误内疚心理”的形成过程:
我打电话告诉妈妈晚上不能陪她一起吃饭了。(我的行为)
妈妈不高兴了。(别人因为我的行为而感到难过)
我应该为妈妈的不高兴负责。(迷雾出现了:我为此负全责,不管和我的行为有没有关系)
我感到内疚,因为我的行为让她感觉到了被忽视。(迷雾出现了:我感到内疚)
我推掉了所有其他安排,陪妈妈一起吃晚饭。(我愿意做任何事情来补偿,以让我感觉到好受一些)
这个例子中的逻辑一推便倒:为什么仅仅因为一顿饭没有女儿陪伴吃,妈妈就会觉得自己被忽视而不高兴?这应该是妈妈自身未解决的关系议题,而非女儿应全权承担的责任。
但是勒索者释放出的FOG太厚重,常常让我们看不见这样的逻辑漏洞,尤其当勒索者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时,我们内心的OS自动切换为: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感到内疚。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会觉得自己很自私、没有爱心、贪婪、小气。
如果我不这么做,我就不是一个好人。
这类勒索者像受害者一样,常唤起我们的错误内疚心理。让我们觉得如果不按照他的要求做,他就会受到伤害,而这是我们的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