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大熊》读后感
今天我在家读了《森林大熊》这本书,这本书讲的是一只大熊在经过冬眠后,发现自己冬眠的森林变成了工厂,而自己被人误会成是一个大懒虫,很多人说他不是熊,大熊在最后终于把自己当成了人。到了下一个冬天,大熊因为太困,耽误了工作,所以被辞职,大熊到了一家旅馆,结果旅店的人又说他是一只熊,最后大熊就朝着森林的方向走去,他发现了一个洞口,结果他一直在想他要做什么事,但是他一直都想不出来。其实大熊在冬天是要冬眠的,我不知道大熊最后有没有想起爬回洞里,但是这本书让我恍然大悟,做人要有目标和方向,如果没了目标和方向,那么就连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忘记了。而且不能别人说你就听他是什么,别人的评论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真正的答案。所以千万不能迷失自己,要做自己的主人。
《森林大熊》是我在六年级带给孩子们的第一本图画书,一开始,其实我并不喜欢它,稍显晦暗的画风,迎面扑来的荒诞气息,还有书中弥漫的对身份的焦虑和迷茫,看了让人心头很沉重。绘本的主角大熊,面目始终是呆滞而哀伤的,他在人群中显得很落寞,在同类中又显得很不合群。书中其他的人类,也没有一个角色让人看了舒心的,工厂的负责人们,要么脑满肠肥、大腹便便、要么尖酸刻薄、唯利是图,而那些工人们呢,皮肤苍白,眼神麻木而呆滞。大熊不快乐,而我却又分明从这个故事中看到了人的无奈。
在亲读会聆听了余慧斌老师的分享后,对这本书多了很多“好感”。原来,那几页连环画式的独特页面,还有隐藏在故事中的小细节、大道理,都值得再去细细品味。
书中有很多地方都隐藏了一些耐人寻味的小细节。 大熊第一次纠结自己的身份时,他去问了副厂长、厂长、董事长,他们一个比一个高级,一个比一个更向往自然,但是他们的心目中却没有自然。副厂长的办公室挂着的画中,有落日、有海滩、有椰树,有所有属于海边自然的风光,可是他却不“认识”面前站着的一头来自森林的大熊;厂长办公室更加豪华,一副价格不菲的挂画中,成片的绿色森林蔓延开来,这可是大熊的故乡啊,可是他也否认站在他面前的是一头熊;至于董事长,他的超级豪华办公室的沙发下就铺着一张熊皮,他却要装模作样的带着大熊去动物园证实身份,以此作为他无聊生活中的消遣。也许就如同副厂长、厂长、董事长一样,他们心中向往的自然都是虚伪的,他们正是毁坏自然的刽子手,却道貌岸然地标榜着对青山绿水的喜爱。而大熊第二次纠结于自己身份时,那个旅馆老板的墙壁上也挂着一副熊的照片,还有柜台上的熊玩具,他如此“喜欢”熊,却不“认识”一只真正的熊。类似于这样的小细节还有很多,越读越是耐人寻味。
书中还隐藏着很多深刻的道理。“ 绘本的图画作者约克米勒深具哲学思辨和人文情怀,擅长以绘本的形式进行社会批判,他的作品多表现人与社会、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自身生存空间的思考。他主张既不对孩子说教,也不对孩子说谎,以冷静、克制的叙事手法客观的呈现事实。 ” 通过这本图画书,我们其实可以引导孩子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甚至我们还可以思考,文中是大熊迷失了身份,其实我们人类何尝不是迷失了自己,工业文明下的那一张张麻木疲惫的面孔、那唯利是图、不惜破坏自然的生存方式,还有那颠倒黑白,集体“失忆”的做派,我们作为人类,比起那只仅仅是焦虑身份的大熊,我们失去的可能更多。
是啊,原来真的是读了多次,才能勉强读懂一本看似简单的图画书。
9月底,因为亲读会叶晓能老师的分享,我再次走进了这本书。
虽然从未和叶老师谋面,但是在点灯人读书会的群中,我对叶老师仰慕已久,几乎每天我都可以看到叶老师的读书分享,有这样一个热爱阅读的老师,他的学生是多么幸福,我也很庆幸能有一个向叶老师学习的机会。
叶老师的分享,干货满满,不仅解读深刻,而且设计非常具有操作性。
首先,他对《森林大熊》这本书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不断地挖掘着绘本的深意。
叶老师说:这本图画书实际上是一则寓言,是一则关于在现代经济文明发展中,人类迷失自我和寻找自我的寓言。一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却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尤其能够促使人们像大熊一样思索:在现代文明的惯性和氛围中,我们到底遗忘了什么?我们将走向哪里?六年级的学生是从来没有思考这个问题的。
是啊,可能很多六年级的学生还不会思考这样的问题,但是这本图画书却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去思索的契机,我们的孩子,确实缺少这样哲学式的思辨。当我带着叶老师的这份设计走进我的班级时,一开始,他们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去哪里?不屑一顾,觉得这样的问题简直是小儿科,他们说:我是我自己,我从妈妈肚子里来,我要慢慢长大,然后变老吧。可当他们走进了图画书,了解了大熊的遭遇后,他们沉默了,后来再回归到前面的三个问题时,孩子们的回答深刻了很多:我可能并不是我自己,而是别人希望的样子。我要去将来,实现我的理想。这也许就是孩子们思维走向丰富深刻的一个真实的过程。叶老师在将自己的解读设计进了教学中,并且贯穿了整个教学的始终,实实在在地引导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的思辨。这也再次证明,图画书不仅仅适合低幼阶段,高年段的孩子同样也需要图画书的滋养。
其次,叶老师用合理的设计,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乐趣。
叶老师的这次整本书设计非常饱满。整个设计中不仅有故事的欣赏,还有读完后的图画欣赏、语言品味、联系生活、感悟内涵,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让学生在课上有了多次深入一本书的机会。初读时,可能只是被荒诞的故事吸引,但是再读后,却多了一些对人生的思索,这种思维的体操,也是一种探究的乐趣。
另外,叶老师在整个设计中,非常注重贴近儿童,呵护儿童的阅读兴趣。
叶老师并没有在一开始就把故事讲给学生们听,而是引导他们通过看封面、封底、扉页来试着自己创编故事,我在班上试讲时,孩子们也特别喜欢这个环节,他们的阅读期待因为自己的真实参与而变得更强烈,阅读的兴趣就在这样的设计中被激发了。有了这样的阅读期待,在第一次读书时,我们可以试着保护故事的完整性,不要经常提问、打断,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聆听故事的机会。我在自己班上试讲时,这一环节采用的就是学生读图,我来大声为他们朗读的方式,那一刻,学生非常专注,完全沉浸在故事中。所以,我们在图画书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多给予学生完整体验故事的机会,不能一味地提问,特别是高年级,一两个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即可,不能用太过于细碎的问题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非常感谢叶老师给带来的分享,尤其是他在实践中的宝贵经验,接地气、可操作性强,值得一线老师的学习,在他的分享中,我仿佛感受到了他的“嘉仪班”中的浓浓书香。
这个绘本的结局,大熊似乎找回了自己,他爬到了山洞,开始享受一个漫长的冬季。可是我总在想,等大熊那个长长的冬眠梦醒了之后,他又该何去何从?森林永远的消失了,林立的工厂,能够有他的一处立足之地吗?以后的无数个春天,他又要去找谁来证明自己,他即使记得自己是谁,可是他又该如何去做回自己?他所处的环境允许他做自己吗?人类会还他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园吗?
“我肯定是忘了什么事情。”不过究竟是什么呢……我想,比起大熊来,我们人类更应该思考这个问题吧!
4-5岁以上。
《森林大熊》对于小孩来说是有深度的,有深层的含义,太小的年龄无法理解,所以一般适合4-5岁以上的孩子。
《森林大熊》是2009年9月1日南海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约克·史坦纳、约克·米勒,译者是孔杰。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在现代文明中,人类对自我的迷失和找寻的寓言。《森林大熊》讲述冬眠的大熊一觉醒来,发现整座森林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工厂管理员把大熊当做是偷懒耍滑的工人,喝斥他立刻开始工作。大熊一次次为自己辩解,却一次次遭到否定和嘲笑。于是他自己也渐渐动摇起来,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这个看似荒诞不经的故事拥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促使人们像大熊一样思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