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江西人的风俗习惯是什么?,第1张

一、彩灯舞 

彩灯舞,主要流行赣北语系各县,其中九江、瑞昌、武宁、永修等地广为盛行。古代的彩灯舞,大都表演在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时。今天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人们或在长街广场,或在村头湾边,舞起各式各样的彩灯,以增添欢乐气氛。 

彩灯种类繁多、名称各异,其主要有:龙灯、狮灯、蚌灯、车力灯、茶箩灯、跑马灯、采莲灯等等。 

九江“龙灯”又称“龙舞”,俗语“玩龙灯”。其形象各有特色,多用竹、木、布、纸等扎成,节数多则近百数,少则二、三十,但均为单数。躯体内能燃烛者称为“火龙”,不燃者称“布龙”、“沙龙”。“龙舞”套路甚多,常见为一手举红色绸珠,在两条“龙”之间戏其作舞。“龙”随红珠或腾跃、或滚动、或盘起、或穿插,使观者目不睱接。 

九江各县“船灯”又称“采莲船”。它用竹篾扎成一小船,蒙以彩布或彩纸,用绿色绸布表示水纹遮住少女双脚。船外有艄公艄婆,艄公撑篙(桨),艄婆撑舵,手摇大蒲扇;三人动作协调,模拟上滩下滩、顺风搁浅等行船动作,船中少女唱各种小调,并配以锣鼓,艄公艄婆不时插话帮腔,诙谐滑稽。 

二、湖口渔鼓

湖口渔鼓,流行在湖口及鄱阳湖滨地区,它以丰富的鄱阳湖渔歌和民间小曲为基调,既能一曲单用、一曲多用、多曲联用;又能以唱为主、说唱结合。演唱时,表演者左手持用河豚鱼皮蒙的竹制鼓筒。右手执一根精致小木棍,同时拍击鼓面和小跋,发出清脆、浑厚的“二响”声。其声似渔舟披风拍浪,旋律流畅,曲调婉转,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 

三、傩舞 

傩舞,又叫“大傩”、“跳傩”,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以后发展成原始巫教中的一种仪式,并逐步演变成有固定目的和内容的节令祭仪。这种历史悠久的民间舞蹈,一般有两种表演形势:一种由主角四人表演,表演者头戴面具如冠,身着兽皮,手执戈盾,口中发出“傩傩”之声。另一种由十二人组成,每人朱发画皮,手执数尺长麻鞭,甩动作响,并高呼各种专吃恶 鬼、猛兽之神名,起舞时各有音乐伴奏。 

由于傩舞流传地区不同,其表演风格也各异,既有场面变化复杂,表演细致严谨,生活气息浓厚,舞姿优美动人的“文傩”流派;又有气势威武磅礴,情绪奔放开朗,节奏势烈明快,动作刚劲有力的“武傩“流派。这种古老传统傩舞之花,至今仍流行于德安、武宁、都昌等县的舞台、厅堂和村镇田头。 

四、瑞昌船鼓 

船鼓,旧称“龙船鼓”。原为滨湖水乡居民在端阳节龙舟竞渡时的演唱小曲,清代乾隆年间传入瑞昌。在逐步吸收当地民间曲调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伴奏乐器除原来的小鼓、马锣之外,又增添了欢乐的唢呐,形成独具风采的瑞昌船鼓。 

船鼓的演唱形式原为一人站唱,后来发展成众人帮腔,演唱时在木橙上将装一只木刻的 “龙舟”,船头系一单面鼓和小马锣,敲敲击锣,以唱为主,兼插说白,唱词为驿偶句,有五、七、十字不等句。传统曲目有《闹端阳》、《花朝调》、《拜新春》等。 

五、瑞昌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传统装饰艺术的一种,瑞昌素有“剪纸之乡”的美誉。瑞昌剪纸以简练优美、构图匀称、造型生动、剪法明快为特点。以剪刀为工具,阴、阳剪法俱用。题材多取民间传说、花卉鸟兽、戏剧人物等。一幅好的剪纸,既可作门窗、顶棚、筐箩、家俱的装饰;也可作枕套、鞋面、门帘、桌布的绣样。给人以美的享受,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六、武宁采茶戏 

地处幕阜山区的武宁县,境内盛产茶叶。由于当地有采茶歌流行,渐渐形成了采茶小戏, 名为“三角班”,大约在清代乾隆年间,武宁采茶戏就流传到湘、鄂、赣部分地区,后经许多艺人的创造、革新、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武宁采茶戏;并以县城为中心,在修河上游称“上河派”,修河下游称“下河派”。前者受汉剧、湘剧、宁河戏等大型剧种影响,长于做功。后者受湖北黄梅、阳新采茶戏影响,侧重唱功。

武宁采茶戏现有大小型剧目150余种,多数为民间传说题材的文戏,其中也有少量的武戏。该戏的唱腔可分正腔、花腔、杂调三大类,它们是民间音乐语言和民间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唱腔优美、通俗易懂、有浓郁的地方气息。 

七、武宁锄山鼓 

锄山鼓,又称“催工鼓”、“打鼓歌”。至今武宁县船滩、温汤、南岳、东林、里溪、扬州等乡甚为流行。它是民间独具地方风格的传统艺术,也是集体劳动中以歌助兴,击鼓作气,寓娱乐于劳动的一种活动。锄山鼓多出现于集体挖茶山、锄油茶林、开荒垦地等劳动场地。几十人一字排开,由一人击鼓领歌;众人一面挥锄劳动,一边搭号相和,节奏快慢有致,旋律粗犷,格调高昂。锄山鼓点一般分为三番:初番弛而慢,二番渐转快,三番急而捷。随着鼓点节拍的起落,歌调节奏的悠扬,但见很锄飞舞,阵阵“喔唿”之声铿锵作响。 

八、星子西河戏 

西河戏流行于赣北的星子、德安、九江一带,又名“弹腔戏”。因赣江下流分东、西两河、其西河流经星子境内,故又名“西河戏”,俗称“星子大戏”。

早在清代嘉庆年间,西河流域各县就活跃着一支专唱皮黄的弹腔戏班,到清代道光年末年,便在星子县成立了第一个“义和班”。从此形成了一种以星子为活动中心,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杂以青阳高腔和当地民间小调的弹腔剧种。 西河戏体裁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剧本结构冗长,内容崇高忠、义、廉、孝,台词念白多乡音俚语,服装道具也古色古香。现有传统剧目约150多种,许多乡村尚有业余剧团,逢年过节,她以特有的风韵,备受群众欢迎。 

九、修水宁河戏

宁河戏是江西地方大型古老剧种之一,它发源于修水县,流行于赣北及湘、鄂、赣交界一 带。 宁河戏文武兼备,唱、念、做、打完整成套。传统剧目可查者约4000余种,多系整本,声腔以二凡和西皮为主,兼收徽调、昆曲和民歌小调。 

十、浔阳纸扎 

纸扎,渊源于古代民间宗教祀祭活动,以后逐渐成为庆祝节日的一种装饰艺术。 浔阳纸扎习俗,明清时遍及城乡,每逢节日或喜庆之际,民间艺人则充分施展其技艺,扎制成高意诙谐的“老鼠攀葡萄灯”,喜得贵子的“麒麟灯”,望子健康的“鸭(压)子灯”,祝贺新婚的“鸳鸯灯”, 祈求丰收的“金鱼灯”,以及名种花草、鸟兽等。这些色泽艳丽、造型拙朴、寓意明快的各类纸扎品,均取竹、木、线、纸为主要材料。以竹、木为骨架,以线团缚部位,糊彩纸以装饰。为喜庆欢快的活动频添几份色彩,同时也为哀丧、祀祭场面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参考文献:网页链接

唢呐不好吹响

 唢呐不好吹响,唢呐,中国传统双簧木管乐器,是一种难度比较高的民族管乐器,拥有其独特的气质与音色,说是一种“流氓乐器”,想要学习的话,还是比较难的。以下分享唢呐不好吹响?

唢呐不好吹响1

  一、唢呐很难吹响吗

 对于没有经过训练或初学者而言,要想吹响唢呐确实是比较难的,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气力的大小和气流的控制,二是按孔的指法和指法的指间距离,初学者肺活量不够,又不了解如何换气,手指也不知道该怎么放到孔上去,自然没办法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用唢呐演奏出美妙的乐曲,关键还是要经过正统的唢呐学习,并多加练习,这样才能吹好唢呐。

  二、唢呐怎么才能吹响

 要想吹响唢呐其实并不难,吹唢呐时,嘴唇自然闭合,手指分别放在唢呐的孔上,对着唢呐的哨片吹气即可,吹唢呐时,以下几个方面是要注意的:

  1、吹奏的姿势

 唢呐一般是站着吹,坐着吹也有,只是对肺活量要求更高,站着吹唢呐时,注意将两腿自然伸直,两脚之间的距离大约在25公分左右,左脚放在前面,右脚放在后面;坐着吹唢呐注意将两腿分开,不要翘脚,腰部挺直,身体坐椅子的一半。

  2、手指的位置

 手指握住唢呐之后自然的分开,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放在合适的孔位,具体的放置位置是:左手的食指放在第五孔上,小指自然的放松,右手的大拇指放在下端的三孔和四孔之间,食指放在第四孔,中指在第三孔,无名指第二孔,小指在第一孔。注意手指不能太僵硬,以不漏气为原则。

  3、吹唢呐的口型

 唢呐的口型是非常重要的,能否吹响要看口型,在吹的时候要注意嘴巴的形状,将唢呐的哨片放在上下嘴唇之间,上唇靠近哨面根部约哨片的四分之一处,下唇含哨约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处(三分之二处多为弱奏);吹奏过程中,口型的控制力度要随着吹气的强弱、音量、音色、技巧做出一些改变。

  4、气息的练习

 吹奏的时候还要注意气的运用,要学会胸腹式呼吸法,吸气的时候小腹放松,用鼻子吸气尽量吸的多一些,呼气的时候将小腹逐渐的收缩,有节奏均匀的向外呼出。

 总的来说,要想吹好唢呐,需要注意正确的唢呐吹奏方法和多加练习,如果吹不响的话,可以多找找教程或询问专业的老师。

唢呐不好吹响2

  唢呐好学吗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

 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这样一个小乐器,竟能独自演绎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

 "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令听众大为过瘾。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声,发音厚实;

 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当下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表现力更为丰富。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

唢呐不好吹响3

  为什么唢呐不能乱吹?

 唢呐不能乱吹有三个原因:

 第一,唢呐音乐有特殊含义。唢呐被许多中国人赋予了使命,一般会在婚礼和丧礼上演奏。

 第二,唢呐的穿透力太强。长期听唢呐可能会导致我们的听力下降,尤其是近距离听力。

 第三,唢呐的音色太难听。唢呐没有高潮的吹奏技巧,那么音色将非常难听。

 那么详情如下:

  第一,唢呐音乐有特殊含义。

 唢呐可以在红白喜事上看到,如果你在另一个场合听到唢呐的声音,难免会让人觉得奇怪。不同的场合有符合场地要求的音乐,比如结婚的时候,唢呐的音乐往往是欢快的,带着祝福的,而葬礼的时候有点低凄凉。

 如果唢呐的曲调是祭奠死者的曲调,你无缘无故地乱吹,会被认为是否在诅咒陌生人。

  第二,唢呐的穿透力太强。

 唢呐的声音很高亢,震动频率很高,这就很容易造成对周围人耳朵的伤害。如果忽然地在一个人的耳边乱吹唢呐,那很有可能对耳膜造成极大伤害,甚至破损流血。众所周知,正常人的听力只能接受小于或等于25分贝的声音。如果他们大于这个声音,他们的听力就会受到损害。显然,唢呐的声音分贝肯定比这个高。

  第三,唢呐的音色太难听。

 虽然唢呐演奏的音乐很好听,很有气势。但是唢呐独特的音色在一个不会吹奏的人的吹奏下,那么将会非常难听。俗话说,唢呐一出,谁与之竞争。唢呐因其独特的外观而发出强烈的声音。如果演奏得非常难听,难免会有扰民的嫌疑。

唢呐的分类

小唢呐:杆长22~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又称“三吱子”)。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别具一格。

  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又名“黑杆子”)。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又名“大杆子”)。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响亮,音色高亢,多用于器乐合奏。

  目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凡筒音在#f1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的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这样一个小乐器,竟能独自演绎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令听众大为过瘾。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目前的唢呐多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种。普遍使用的高音唢呐,低音区略带沙沙声,发音厚实;中音区的音色则是刚健、明朗,最擅长各种技巧的演奏,极富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音区的发音响亮,畅快淋漓;最高音则尖锐、刺耳,把握不好就会变成难听的噪音,因此很少使用。当下经过改革的加键唢呐,已成为民族乐队中一组完善的乐器,表现力更为丰富。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音色柔和,最适合用来独奏或合奏,特别是当它与二胡等弦乐器一起合奏,婉转起伏,更为动听。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省都可以觅得它的踪影。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音量不大不小,用在歌舞伴奏中,非常悠扬。大唢呐杆长42~57厘米,声音低沉宏大,仿佛英雄出世,壮志满怀,气宇轩昂。在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北方地区,粗犷的大唢呐也是吹奏大型乐曲的最好选择。相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柏木杆稍短一点,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清脆明亮的声音好像能拨开云层见晴空,令人心神舒爽。用柏木杆吹奏小调以及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显得格外得心应手。海笛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器乐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吹"。两支唢呐构造相同,只是在长度和粗细上略有差别,"公"短""长,"公"细""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吹"的发音低而浑厚,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回答完毕!

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曲牌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曲牌产生的渊源主要有:

一、随唢呐的传入,同时传入一些专用曲牌。

二、与汉族音乐和民歌小调嫁接产生的新曲牌。唢呐吹奏当时当地的一些民歌小调,博得广大下层民众的喜爱,民歌小调成为唢呐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维持唢呐艺术生命长青的沃土。如《下江南》《哭长城》《南瓜蔓》《刮地风》《狮子令》等唢呐曲牌,就是汉族民歌和民间小调经再创作的唢呐音乐。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歌词消失了,只保留下原来民歌曲牌和名称。在现代民歌也有不少乐曲被改编成了经典唢呐曲牌,如《绣金匾》《五哥放羊》《拥军秧歌》等。

三、取材于戏剧音乐。一部分源于戏剧曲牌,经再创作,也用于戏剧舞台,如吹奏过场牌子,伴奏唱腔。一部分戏曲曲牌,如晋剧音乐曲牌《水龙吟》《柳青娘》《到春来》《哭皇天》等,演变为唢呐曲牌。

四、吸收宗教音乐形成的曲牌,如《不知调》、《千声佛》、《西风赞》、《四合四》等。

五、作曲家创作的曲牌。解放后,不少热爱民族音乐的音乐家创作出了不少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如陕西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徐光明(绥德籍)为绥德汉唢呐团创作的陕北唢呐曲牌《沸腾的黄土地》《闹元宵》,这些作品为陕北绥米唢呐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宝库。

陕北绥米唢呐与陕北人的生、死、婚嫁、娱神娱人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可或缺的联系。以其用途可分为:一、喜庆唢呐。喜庆唢呐主要用于生日满月、庆贺寿长、婚嫁礼仪、节日娱乐、开业庆典等场合。常用曲牌有《大开门》《大摆队》《西风赞》等,以及现代歌曲。

二、娱神祭祀唢呐。逢道观庙会、春节秧歌谒庙请神等场合,都有唢呐吹奏。常用曲牌有《开庙门》《西风赞》等。

三、哀悼唢呐。哀悼唢呐主要在殡葬仪式上吹奏,常用曲牌有《花道子》《散白银》《孟姜女哭长城》等。

绥德文库立《唢呐音乐》专卷,已收录陕北绥米唢呐曲牌千余首。

陕北绥米唢呐吹奏形式主要为“动态”、“静态”两种。动态吹奏一般随迎亲、出殡、秧歌、谒庙、请神队伍在行进中吹奏。吹奏路程不一,若遇村村相连路段,在行进中连续不断吹奏二十多里路。“静态”吹奏在各种吹奏场合中都有,鼓乐班在庭堂院范围座吹奏,吹奏时间以项目仪程时间长短为准,长则2—3小时,短则数分钟。

近年,把唢呐吹奏与舞蹈等艺术相结合,编排出唢呐文艺节目,登上舞台进行演奏。

民间小调刘晓燕的老公是薄战士。

薄战士,出生于安徽阜阳界首市泉阳镇集东行政村,演员、编剧、导演,代表作品《苦命儿子孬种爹》等,2009年“十大江淮戏曲民星”。薄战士生长在农村,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在农村,邻里纠纷、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尊老爱幼意识不强等不良现象仍有存在。

他和妻子刘芳、儿子薄小彬、女儿薄小苹开始自编自拍自演电视剧,利用乡亲们看得懂、能接受的电视剧形式将其一一展现,让乡亲们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一台普通的家用摄像机和一套并不专业的录音设备,这就是薄战士的电视剧录制工具,“演员”除了妻子儿女,还有乡亲邻居。

扩展资料:

薄战士的电视剧通过正规的发行渠道在安徽、山东、江苏等地销售并十分畅销。近年来,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日益活跃,农民已经不满足于文化大院和街头的演出。

薄战士拍摄农村法制题材电视剧,在追求自己艺术道路的同时,也娱乐和教育了农民,普及了法律。在拍摄电视剧的道路上虽然有过磕磕碰碰,但执着和不遗余力,以及可以张扬个性的农村文化土壤,让薄战士一路走到了今天。

-薄战士

南昌的婚庆风俗由来已久,让一代代人感到妙趣横生,迎亲便是其中的一项。 迎亲的日子到了,男方家一大早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宴席散去之后,由男方家一年长者和家人一起去“迎亲”。过去迎亲的花轿需八人抬,男方家配上“杠箱”和“礼篮”。那时候的婚礼很隆 重,配上肉一百斤、面一百斤、花饼一百斤以及大洋六十块等。姐妹宴则是为了辞行娘家的**妹。所有物品上都洒有红纸屑、松板,并放上红蛋、“喜”字剪纸。 到了女方家,女方家用鞭炮相迎。可女方家帮工们都闭门不让男方家客人进门,争要男方家的喜烟、喜酒、喜糖。而迎亲的在门外唢呐锣鼓大作,以示“催妆”,双方谈妥后,大门方打开,女方家设宴招待男方来宾,并收下伴送三礼,把蛋、糖、饼等都送给来看热闹的小孩。这时女方家又借口东西不足数大骂男方家,男方家来的人也借辞解释或与女方家对骂,双方争执不休,正所谓“越骂越发”。 虽然现代社会提倡移风易俗,但古老而淳朴的婚庆习俗源远流长,并融入了现代文明当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85583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1
下一篇2023-09-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