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天祥——抗元名臣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
2、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荩臣,后改荩忱,汉族,山东省临清人,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追授二级上将衔,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后参与临沂向城战斗、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1940年在襄阳与日军战斗中,不幸牺牲。
3、戚继光——抗倭名将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
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他富有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具特色的军事工程。
4、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
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
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
5、岳飞——抗金名将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汤阴县)人。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书法家、诗人,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
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岳飞
-郑成功
-戚继光
-张自忠
-文天祥
对于英雄来说,乱世绝对是出手的最佳时机,只要把握住机会,再加上一点点运气,成就绝对不低。但是,大家可听过乱世也会出圣人吗?
对于中国历史来说,五代十国绝对是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按理来说,这种时候应该英雄尽出才对。然而,就在这种特殊时刻,历史上却出了一个公认的乱世圣人。
让人奇怪的是,这位圣人在后世却沦为被人唾骂的奸臣,大家可知道这位特殊时代的圣人是谁,为什么会被唾骂呢?
:五代十国最混乱的时期剧照
一、混乱的五代十国
中国的历史,既是多灾多难,又是精彩绝伦的,五代十国虽然在历史上仅存五十三年的时间,却是存在政权最多的时代。
在五十三年的时间里,竟然出现了十五个皇帝,也就是说,每个皇帝的平均在位时间都没有超过四年。
更让人诧异的是,这十五个皇帝中,总共有七个皇帝是通过弑杀自己亲人而上位的。
国家的君主不稳,天下又怎么可能太平呢?有很多从这个时代存活下来的百姓,都惧怕这一段流离失所的岁月。据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回忆,他早年流浪时很多地方还是富庶之地,几年过后,当他回到同样的地方时,原本的富庶之乡早已不在,到处都被狼烟吞噬,只剩下断壁残垣。
在大家都被战火折磨得信念全失的年代,有一个人却以自己的经历,书写了一部传奇,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圣人。最让人不解的是,这位在战火中成名的人物,竟然只是一个文官而已,这位身为文官,却有本事让武将们绕道的人物,正是冯道。
:战火中的士兵剧照
二、圣人出世
冯道出生于882年,这段时间正是大唐最为腐败的时候,朝中官员全都只顾着中饱私囊,全然不顾国家兴衰。唐朝文人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比如李白杜甫等。然而到了后期,读书人的初衷已经不再是治国,而是为了攀附权贵,所谓的齐家治国,在文人眼中简直成了笑话。
不过,凡是都有例外,冯道正是这个例外,当其他读书人都在想方设法追捧权贵时,冯道却不为所动。冯道的家世非常贫穷,他的父母只是普通农民而已,再加上世道混乱,生活压力极为沉重。
如果冯道也像别的读书人一样,想办法与有钱有权的人交好,或者干脆为权贵效命,他的家境将彻底改变,他的父母也不用再耕种。
可是,冯道在明知道如何改变家境的情况下,却没有这么做,而是专心读书,侍奉父母。
在冯道看来,读书人应该有高尚的节操,正是这股信念支撑他,使他在乱世依然保持一颗赤诚之心。
:读书人剧照
三、入朝为官
唐朝覆灭以后,冯道凭借满身才华,开始步入仕途。他出道的时候,刚好遇上打成一团的五代十国。冯道很有才学,曾为他的主子刘守光想出了很多妙计,他的性格非常耿直,别人不敢直说的事情他都敢直言。
如果遇上明君,他将会因为这种性格而得到重用,可惜,刘守光并不是贤明的主子,如此一来,冯道自然是得不到重用的,不但如此,冯道还差点因为说了刘守光不喜欢听的话而惨遭杀头。
好不容易逃过一劫的冯道到了后唐庄宗手下,做了一名翰林学士,在此期间,因为他的名声太大,被契丹所知,差点被契丹抓走。
不管他的人生经历怎样的事情,他的性格始终没有改变,是当时出了名的清官。
除此以外,冯道对时局的判断非常准确,正是因为他的眼光精准,所以才在乱世能有一席之地,甚至官位还越做越高。
:在后唐庄宗手下任职剧照
不过,冯道的处境其实也挺尴尬的,按理来说,作为一名贤臣,在自己的国家灭亡以后,应该辞官回家,以表明他对一个朝代的忠诚才对。可是,不管皇帝由谁来做,他却从来没有因为皇帝的变更而辞职,反倒从普通官员变成重臣,甚至是宰相。
在冯道为官几十年中,先后经历了五个朝代,正是他这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使他遭到后世之人的唾骂。
事实上,冯道虽然在不同的皇帝手下当官,可他为民请命的心思却始终都没有改变,不管是普通小官,还是一朝宰相,他都严以律己。
别人当官是为了敛财,他却把自己的俸禄交给百姓,尽力帮助百姓,堪称清官中的典范。
可以肯定地说,冯道是五代十国的第一功臣,如果没有此人,中原在经历众多战乱以后根本不可能还有那么强的家底留给北宋。可惜的是,这位一直站在百姓身边,与百姓共进退的清官,最终却因为过于耿直而得罪了周世宗,以至于郁郁而终。
来源于网络:冯道人物简介
四、被后人唾骂
回顾历史,但凡为民着想的官员,在死后都有很高的赞誉,被后人纪念。然而,冯道却再次成为另类,不但没有成为后世的榜样,反而遭到唾骂。
最初,欧阳修只想用这部史书来纠正百姓已经跑偏的廉耻观,对他而言,五代十国从上到下都混乱到极点。有了先入为主的看法,欧阳修直接把人们眼中的圣人写成一个奸臣。
为了污蔑冯道,欧阳修不惜自毁名声,断章取义,让世人以为冯道就是“不以国破为耻,反以自登高位为荣”的奸臣。
来源于网络:欧阳修画像
五、乱世道德标准
在欧阳修的观念中,身为忠臣,必须对自己的国家有强烈的荣辱感,如果自己的国家灭亡,绝对不能再为其他君主服务。
如果在其他年代,欧阳修的这种想法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他却忽略了一个前提:冯道所处的年代是历史上最为特殊的,就连赵匡胤也曾效劳过多个君主,身为臣子的欧阳修却断章取义,刻意抹黑冯道,使冯道成为口诛笔伐的奸臣。
不管欧阳修如何批判,也不管后世如何唾骂,都不能改变冯道曾经为五代十国所做的贡献。他的一生虽然经历了诸多皇帝,但是在他眼中,民众利益始终排在第一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保住国家的根本。如果没有冯道相劝,华夏人的根恐怕早就在契丹的铁骑踏破中原时就断了吧!
在苏东坡看来,只有冯道这样的人物,才是真正的人间“菩萨”。
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也许已深入人心,但帝王也并不全都是无情之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帝王的爱情故事,比如皇太极和海兰珠,福临和董鄂妃,他们之间的感情至今被人们所传颂。
而今天要说的这个浪漫而深情的皇帝,却是汉宣帝刘询,说起刘询,还得从巫蛊之祸说起,当年祸起时,刘询虽刚出生不久,同样也受到牵连,所以刘询从小成了狱中的囚徒,全靠狱中负责的官员照顾。
直到汉昭帝即位后,巫蛊一案才得到赦免,刘询才被送到掖庭生活,掖庭令张贺把刘询视如亲生,对其照顾有加。并在刘询成年后,为他迎娶了平民家的女儿许平君为妻。
婚后的刘询和许平君过着平民生活,一年后有了儿子,虽然清贫,但夫妻恩爱,生活温馨。不久,汉昭帝驾崩,昭帝没有子嗣,大司马霍光等人拥立了刘贺为帝,然而这个刘贺却是个荒*无度的料,没做几天皇帝,就又被废掉。
最终,刘询被意外的选为皇帝,即汉宣帝。刘询就这样从一个平民,便一跃而成了皇帝,为了笼络权臣霍光,刘询又娶了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作为新的皇帝,后宫不可一日无主,众朝臣为了巴结权臣霍光,纷纷上书称,霍光的女儿是皇后的最佳人选。
刚坐上皇位的刘询,当然明白自己势单力薄,不能得罪霍光,可以说对霍光百依百顺,但在立后上,他始终不愿松口。他的内心里,只有患难与共的结发之妻,她才是心目中的皇后。
于是有一天,汉宣帝刘询就下了一道诏书说:以前我身份贫微,但有一把故剑,我们感情深厚,现十分想念它,谁能把它找回来呢?自然,那帮善于见风使舵的大臣们,很快就明白了皇帝的心意,便立即行动,奏请皇帝,许平君聪慧贤德适合做皇后。
汉宣帝刘询,便满意地顺应了大臣们的意见,立许平君为皇后。刘询无疑是个深情的皇帝,他并没有因为当上了皇帝,而忘了糟糠之妻,他用睿智的方法,为自己的女人挣得一个至尊名分。
而那份诏书,是汉宣帝刘询对许平君,一份最深情的告白,字里行间透出的是浓浓的爱意,也是一个丈夫对妻子是爱情承诺。
老子、孔子和孟子都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三位思想家中为何以孔子“名声”最响?原因其实比较好理解。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带着浓郁的“隐”的特色,只是这个“隐”与佛学的“避世”不一样,更像是“隐于世”。这里以道家“无为”的观点为例。
道家的“无为”剔除的是人主观行为中的“过度私欲”,于此自然而为。学说道理虽巧妙,但却满满都有削弱人野心、欲望等意味。于此,从来不缺野心和欲望社会,对于道家来说,便不能称之为可让道家特色尽显于人前的“舞台”了。
而儒家思想自古以来以“积极有为”为主旋律,鼓励人们“建功立业”,而孟子更是发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号召。于此,儒家思想无疑是“显学”,是活跃于“人世”的学说。
所以道家思想整体来说,没有儒家思想那么“突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于此,相较于“隐逸”意味相较明显的道家的老子,人们可能更加熟悉显学儒家孔子。
其次,来说说孟子和孔子。
虽然孟子的“性善论”、“仁政”等学说都很精妙,但是他的理论基础更多是以孔子学说为基础进行发挥。无论是学术成就上,还是后世影响上,孟子以孔子作为自己标杆,以效仿孔子为志周游列国的孟子,所以,孟子是万不会也不愿去无礼地自比于孔子的。
1、道家为何“知名度”不如儒家?吃亏在一个“隐”字要说孔子的名声为何比老子名声叫得“响”,就得论一论儒家和道家二学派的特点了。
在颜小二看来,就影响力而言,道家的影响力未必输过儒家,只是道家学派“隐于世”的意味相对明显,这一点让道家在“知名度”一事上有点“吃亏”。
需要说明的是,道家这里的“隐”并非避世,而是有强烈的削弱人的“利己之私”的意味。深谙道家思想的人,大多很少会主动争取,心中更无利己排他之急不可耐的期待,于此也不会有什么显眼的“作为”。同时,因为与旁人看待生命的角度不一样,旁人趋之若鹜的名利,于深谙道家真谛的人便犹如“残羹赘瘤”。于此,在人人争夺聚光灯的时代之下,热爱“夜空”的道家,就显得太低调了。
或者这么说更直接一些,道家以带有利己排他之私的“有为”为“强作妄为”,受到道家思想的熏陶,人于“自然而然”的顺势而为之下,虽不至于“避世”,但是会日渐形成“润物细无声”的姿态。这是一种大境界,但也因其过于“低调”和“无声”,以至于对道家学派不了解的朋友,会认为道家是“出世”的学问。
相比于道家的“低调”,儒家就显得“高调”多了。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奔走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下的他卖力“自我展示”,被人笑“惶惶如丧家之犬”都不在意,他这么做,大抵是为了恢复他心中的“礼”,期待儒家思想可以让动荡的天下多那么一丝恢复“秩序”的可能。
同时,他又打破周王朝以来“学在官府”的局面,让“受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也就是说,因为孔子的努力,普通人家的子弟也可以接受教育,就“开私学、广收弟子”这一行为来说,孔子的举动,相较于道家,就显得十分“高调”。
除此之外,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也一直以“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鼓励后人。于此,儒家思想的积极有为正好与“竞争”为主题的社会相契合。在这种“契合”之下,封建社会掌权者借儒家教化维系社会秩序,于此推,儒家的“知名度”自然便越来越高,成为我国封建王朝大多数时候的主流思想。
也就是说,讲求“自然而为”的道家思想虽不避世但却有隐于“世”的倾向,而儒家倡导“积极有为”,不少学子都以“平天下”为人生终极目标,于此儒家就社会影响来说,“知名度”比道家“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2、儒家之内,孟子不及孔子有名?那么儒家学派之内,孔子有没有遇到“后生可畏”的情况呢?遗憾的是,自孔子以后,儒家世代大先贤,还没有一个敢或者说可以与“孔子”相比的。
道家的老子和儒家的孔子尚且还可以拿在一起比一比,学派之内,道家老子、儒家孔子之后的历代思想家,大抵还没有谁可以与二学派创始人比上一比的。
如果非要说说孟子比不上孔子的原因,那就拿孟子和孔子两位大先贤的经典理论来简单说说吧。
孔子说“仁”,指出“仁者爱人”,又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在孔子心里,能够做到将心比心,且可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势“立人”、“达人”,才可以称为“仁”。而孔子的整个学说体系,更多便是围绕“仁”这个核心展开议论的。
孟子,以孔子为标杆,他效仿孔子周游列国,还留下了《孟子》这本传世著作,里面记录了他周游列国的所见所闻以及他的一些哲学观点,其中,“仁政学说”为其著名观点之一。
而孟子的“仁政学说”,虽是治国之道,但是其学说却是以孔子的“仁”这一哲学观点为根本基础的。
如果没有孔子之仁者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大前提,孟子心里的君主如何做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仁政”?
也就是说,孔子思想对于孟子思想,犹如“地基”一般的存在,孟子思想再精妙,更多是对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的发展和拓展,因此不存在“另起炉灶”一说,想要“青出于蓝”,还是太难。
至少孔子之后,于儒家思想的发展上,还没有谁可以说超越孔子的。
3、孔孟老庄:宝藏年代难以逾越的思想家乱世给诸子百家提供了绝佳舞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孔孟老庄所创造的宝贵文化财富,让后人惊艳的同时,也对我国千年文化造成深远影响。
孔孟老庄这类大先贤似乎是千年以前那个指明方向的人,后人对于他们留下的文化瑰宝,虽有“超越”的野心,但却依旧在“框架之内”。
比如董仲舒的“独尊儒术”,虽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所不同,但是却没有逾越儒家“正名”思想的大前提。
再比如后世嵇康,他虽对老庄思想有深刻体悟,但是却将老庄的“超然脱俗”引向了近乎空谈的发展方向,没有走出道家“无为”的大前提不说,还有“走火入魔”的趋势。
这深刻表明,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不同的时代,我们老祖宗的智慧会从不同角度启发我们、引导我们思考,有时候我们把握不好道家之“反者道之动”,或儒家之“中庸”那把握“度”的大原则,我们可能会走入“死胡同”。但是,颜小二始终觉得,古哲们给我们带来的“别有洞天”,值得我们“越挫越勇”。
毫无疑问,孔孟老庄是宝藏年代难以逾越的思想家,就像孟子尚未挖掘出孔子思想的全部精华一样,我们之于孟子、庄子等等,乃至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于我们而言,亦是充满无限活力的文化宝藏,值得挖掘。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
沈从文、项崇周、陶新春。
1、沈从文:
中国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焕,笔名还有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2、项崇周:
又称项四,苗名称年四,云南麻栗坡人,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的民族英雄。项崇周出生于贫苦的苗族雇农家庭,世世代代定居于云南边境麻栗坡猛洞野猪塘。
1844年,法帝国主义全面占领越南后,即以越南为基地,向我滇桂两省倾销商品和掠夺资源,并强占我云南边疆安平厅境内以猛硐(今属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为中心的长约百余里、宽约五十里的领土,建立殖民统治。我边疆各族人民不堪忍受法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为保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展开了一次又一次的斗争。
3、陶新春:
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贵州威宁人,太平天国革命时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义的著名首领。陶新春出生于一个时代农奴家庭,父亲受尽了土目的百般折磨,过早死去,母亲王氏改嫁到巴拉寨的农奴熊家,陶新春也随母亲到了熊家。
他们身为农奴,生活极为悲惨,苦难的遭遇在他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促使他率领各族人民奋起反抗。1860年陶新春领导的起义军消灭了七星关的敌人,占领七星关,缴获了大量的武器。
沈从文的苗族特点:
沈从文与生俱来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是身上流淌着民族血液造就的。在他对湘西的记忆里,有山峰的巍峨秀丽、小溪的清澈见底、吊脚楼的简朴独特、湘西人民的世代淳朴以及民族活动的苗族风情,这些在沈从文看来是无法忘记的人性呼唤。
童年时期沈从文对私塾教学是十分厌恶,因此沈从文以各种谎言逃学。而富有民族特色的生活风情比古板的私塾学习更让他感到满足:看穿着鲜艳,戴着银手镯,顾盼生风的姑娘、苗族汉子的踩布作业、在大自然爬树、放风筝等,这些所有的童年记忆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在沈从文的少年时代,由于当兵经历,他走遍了家乡湘西的山山水水,领略了人情事态的诸多悲欢离合。这宁静的明山秀水的古朴边城塑造了他浪漫自由的情感,也培养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感悟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