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中,采取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方法,并在活动中去观察和认识客观事物,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事物中去,而不是做局外观,或局限在某个固定点上。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从而使绘画具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认识作用,又起到“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教育作用。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于是,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中国画以其特有的笔墨技巧作为状物及传情达意的表现手段,以点、线、面的形式描绘对象的形貌、骨法、质地、光暗及情态神韵。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由于并不十分追求物象表面的肖似,因此中国画既可用全黑的水墨,也可用色彩或墨色结合来描人物画绘对象,而越到后来,水墨所占比重愈大,现在有人甚至称中国画为水墨画。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份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而在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中,讲求“随类赋彩”,注重的是对象的固有色,光源和环境色并不重要,一般不予考虑。但为了某种特殊需要,有时可大胆采用某种夸张或假定的色彩。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画是中国文化中遗留下来的一笔宝贵的财富,从历史上齐白石的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出国画精妙无比的记忆和所描绘的景象。因此,学会欣赏国画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能。但是,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到国画时都感到手足无措。其实,我们在进行欣赏国画时可以用视听结合来努力提高我们自己的审美。
一、 欣赏国画的几个部分要想学会欣赏国画,首先要明白国画中几个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例如选取合适的纸张和用墨。值得一提的是在国画的构成中,线条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线条的表现形式极大程度上的关系到了国画的风格和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有什么样特殊的寓意。作为国画中描绘的关键部分,笔选取也是十分的关键的。好笔所出的国画,才更加的耐人寻味。最后,就是选取合适的墨水了,合适的墨水可以体现出作画人的风骨和精神品质,也让画中所描绘的景象栩栩如生。
二、 中国画的特征其次,在学会了欣赏国画的几个重要部分之后,我们也要了解中国画的特征和所诠释的道理。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事物和风景的独特角度和审美价值。中国画所包含的并不是简单的描绘,而是一种对于儒家道教及佛教三者的综合性诠释。因此,我们在看待中国画不能停留在表面所描绘的事物,而是要更加深层次的学习,其中所蕴含的独特韵味和道理。
可见,中国画并非是一笔一墨所描绘的简单事物的构成,而是一种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对世界的美学体验。我们要在欣赏之余,听一听国画大师们的专题讲座,从不同的人的不同角度综合看待,才是打开国画的正确方式。
相对西洋画来说,中国画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传统的中国画不讲焦点透视,不强调自然界对于物体的光色变化,不拘泥于物体外表的肖似,而多强调抒发作者的主观情趣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而西洋画呢则讲求“以形写形”,当然,创作的过程中,也注重“神”的表现但它非常讲究画面的整体、概括有人说,西洋画是“再现”的艺术,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画与西洋画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还表现在其艺术手法、艺术分科、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多个方面按照艺术的手法来分,中国画可分为工笔、写意和兼工带写三种形式工笔就是用画笔工整细致,敷色层层渲染,细节明彻入微,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物象,故称“工笔”而写意呢相对“工笔”而言,用豪放简练的笔墨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感情它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要有以少胜多的含蓄意境,落笔要准确,运笔要熟练,要能得心应手,意到笔到兼工带写的形式则是把工笔和写意这两种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从艺术的分科来看,中国画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它主要是以描绘对象的不同来划分的而中国画中的畜兽、鞍马、昆虫、蔬果等画可分别归入此三类
中国画在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也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画的构图一般不遵循西洋画的黄金律,而是或作长卷,或作立轴,长宽比例是“失调”的但它能够很好表现特殊的意境和画者的主观情趣同时,在透视的方法上,中国画与西洋画也是不一样的透视是绘画的术语,就是在作画的时候,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远近高低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叫透视因透视的现象是近大远小,所以也常常称作“远近法”西洋画一般是用焦点透视,这就像照相一样,固定在一个立脚点,受到空间的局限,摄入镜头的就如实照下来,否则就照不下来中国画就不一定固定在一个立脚点作画,也不受固定视域的局限,它可以根据画者的感受和需要,使立脚点移动作画,把见得到的和见不到的景物统统摄入自己的画面这种透视的方法,叫做散点透视或多点透视如我们所熟知的北宋名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用的就是散点透视法《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北宋都城汴梁内外丰富复杂、气象万千的景象它以汴河为中心,从远处的郊野画到热闹的“虹桥”;观者既能看到城内,又可看到郊野;既看得到桥上的行人,又看得到桥下的船;既看得到近处的楼台树木,又看得到远处纵深的街道与河港而且无论站在哪一段看,景物的比例都是相近的,如果按照西洋画焦点透机的方法去画,许多地方是根本无法画出来的这是中国的古代画家们根据内容和艺术表现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独特的透视方法
在用笔和用墨方面,是中国画造型的重要部分用笔讲求粗细、疾徐、顿挫、转折、方圆等变化,以表现物体的质感一般来说,起笔和止笔都要用力,力腕宜挺,中间气不可断,住笔不可轻挑用笔时力轻则浮,力重则饨,疾运则滑,徐运则滞,偏用则薄,正用则板要做到曲行如弓,直行如尺,这都是用笔之意古人总结有勾线十八描,可以说是中国画用笔的经验总结而对于用墨,则讲求皴、擦、点、染交互为用,干、湿、浓、淡合理调配,以塑造型体,烘染气氛一般说来,中国画的用墨之妙,在于浓淡相生,全浓全淡都没有精神,必须有浓有淡,浓处须精彩而不滞,淡处须灵秀而不晦用墨亦如用色,古有墨分五彩之经验,亦有惜墨如金的画风用墨还要有浓谈相生相融,做到浓中有淡,淡中有浓;浓要有最浓与次浓,淡要有稍谈与更淡,这都是中国画的灵活用笔之法由于中国画与书法在工具及运笔方面有许多共同之处,二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早有“书画同源”之说但是二者也存在着差异,书法运笔变化多端,尤其是草书,要胜过绘画,而绘画的用墨丰富多彩,又超过书法笔墨二字被当做中国画技法的总称,它不仅仅是塑造形象的手段,本身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中国画在敷色方面也有自己的讲究,所用颜料多为天然矿物质或动物外壳的粉未,耐风吹日晒,经久不变敷色方法多为平涂,追求物体固有色的效果,很少光影的变化
以上谈的中国画的特点,主要是指传统的中国画而言但这些特点,随着时代的前进艺术内容和形式也随之更新,并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五四”之后,西洋画大量涌入,中国画以自己宽阔的胸怀,吸收了不少西方艺术的技巧,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但是,不管变化如何,中国画传统的民族的基本特征不能丢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应该保持并发扬光大,因为中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独特的体系,它在世界美术万花齐放,千壑争流的艺术花园中独放异彩中国画是我们民族高度智慧、卓越才能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一幅好的书画作品,都是从生活中而来,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在传统书画中,书画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采取小观大、以小见大的观察方法,其中还包括子在活动中观察、客观认识事物、直接参与真实事物,从而达到对真实事物的全面、客观的认识,而不是只看到局部。
笔墨,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书画艺术。在传统的书画中,既可运用浓淡笔墨进行创作,也可与色彩或水墨相结合来表现。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书画家对水墨的运用日益增多,现在被称为“水墨”。在传统的书画创作中,对于水墨的运用,所讲的墨法是五色,不同的书画技法,使笔墨千变万化,丰富多变,而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则讲求“随类赋彩”的原则。
一是感官享受,二是心灵交流。首先要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不管在线条、色彩、墨韵、造型、构图上,首先要让人有美的美感;其次,再细细品味,领悟意境,以达到赏心之目的。诗歌和绘画不可分割,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写字是诗画的基础。
书法艺术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载体。忧郁焦虑症治疗笔迹能使人静,气沉丹田,这就消除了浮躁焦虑,每天上课,乐在其中,实为安逸,润物细无声,只有自己知道那种宁静的美好。
笔墨,可以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书画艺术。在传统的书画中,既可运用浓淡笔墨进行创作,也可与色彩或水墨相结合来表现。由于书画艺术的发展,书画家对水墨的运用日益增多,现在被称为“水墨”。在传统的书画创作中,对于水墨的运用,所讲的墨法是五色,不同的书画技法,使笔墨千变万化,丰富多变,而以色彩为主的中国画,则讲求“随类赋彩”的原则。中国书法自诞生至今,千百年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帝王将相、豪杰侠士、平民百姓,流连忘返、流连忘返、流连忘返,这就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有一种隐喻是有人提出的。中国的书法艺术就像一根魔柱,只要你有机会接触它,就会被它紧紧吸引。只要沿着这条魔柱往上爬,任你用尽所有力气,使出浑身解数,总是难以达到它的顶点。
总结:中国文化是实用型文化,是一种巨大的财富,关键在于我们现代人要好好研究,合理利用,造福人民,好日子!
中国画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绘画形式,以毛笔和宣纸为载体,题材一般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它与中国的诗、书、印融为一体,做为中国古代表达士大夫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审美标准和形式美的语言,代表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
(一)中国画的形象美
生活中的美总是以生动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能够为人的感官所接受,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获得身心的愉悦。中国画作为一种美的载体,它同样具有这种功能。通过特殊的工具来抒发人的感情,使欣赏者产生共鸣,完成美的传递。
无论是宋人花鸟的微妙精致,还是元人山水的逸笔草草,无不体现着中国画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美的特征。古代文人士大夫通过中国画将个人的情感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中国画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形象,结果艺术家提炼加工,概括而成。中国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流变,但“以形写生”这一思想一直贯穿整个中国画发展历程。到南北朝时期,谢赫六法中也反复强调“以形写生,随类附彩”。可见,形象的影像一直渗透在各个时代在中国画创作中。
(二)独特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传统绘画,书法一样具有一套独有的创作工具包括:笔、墨、纸、砚。其中,毛笔的表现力从古到今都具有强大的活力。古人云:“唯笔软而奇怪生焉”是毛笔与其他绘画工具相比巨大优势的经典概括。由于工具的优势,中国画格外看重线的力量。通过在运笔过程中起承转合的细微差别,使线条具有了或缓、或急、或轻、或重的差别。毛笔的应用技巧丰富多样,中、侧、藏、露、提、按、顿、方、圆、疾等,使画面具有了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及的动态、活力。从而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视觉形象。再加之中国画特有颜料的应用,锦上添花。使中国画具有了独特的文人情怀。花鸟中与形体紧紧相贴的墨线;山水中的披麻皴、雨点皴;吴道子的“吴带当风”无不是毛笔充分利用的结果。纸上云烟,画中沟壑,笔下风声,令我们希望的自然风光。所以,一副好的中国画作品要考笔、纸、色、手、眼、心的结合。
(三)中国画的构图及幅式
中国画的艺术美还体现在独特的构图上。中国画的构图种类繁多,构图没有固定的要求,创作者主要依据画面表达感情的需要选择构图形式。构图也是一种形式美的体现。构图的重要性同样在谢赫六法中有所体现,即“经营位置”。通过对描绘景物的位置选择,来强化特定的审美效果和情感表达。以宋代绘画为例,北宋时期的画家范宽擅长全景构图。其代表作《溪山行旅图》,就因为完美使用全景的纪念碑式构图,给欣赏者创造了不一样的美的享受。而南宋马远与夏圭的山水画采用与范宽相反的构图模式,取得的效果就完全不同,无不体现出了对南宋山河破碎的忧伤。可见,构图作为绘画中一种重要的形式美,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
中国画的艺术美还体现在,用适当的幅式表现相应的内容。中国画的幅式多种多样,可以分为立轴、屏条、手卷、横批、镜片、扇面、册页等几种形式。画家在创作使根据绘画题材和表达方式随心所欲的选择绘画幅式使作品更能打动欣赏者的心。宋代一些花鸟小品多以圆形扇面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具有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出了画面小巧精致的特点。而元朝的山水画多以大尺幅的立轴为主,则表现的思想感情大为不同。如倪瓒的《渔庄秋霁图》,合理的使用了立轴这一幅式充分表达了自己恬静、释然的心境。各种各样的幅式形态延生了中国画的表现力,是中国画艺术美重要的特征之一。
略谈宋元山水画的艺术成就与审美特征
内容摘要:宋元山水画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它突出展示了隋代展子虞、唐代李思训、李昭道父子山水画作品大青绿、金碧山水一派的独具特色,展示了吴道子、王维、王洽及张璪创立的风格不同的水墨山水画派。五代画家深入,所画景物真实生动,北方画家的画风峰峦丛峙,雄浑壮美;南方画家的画风平淡天真、清丽秀美,南北方画家创立了全景式构图与不同风格的皴法,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语言,使宋元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着很高的、独特的审美特征。
中国山水画是以自然风景作为描写对象的绘画形式,它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它孕育于秦汉,萌芽于魏晋,独立于隋代,成熟于唐代,于宋元达到高峰。
宋元是山水画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流派纷呈,集中体现了古代山水画的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据《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画继》《图绘宝鉴》所载统计,仅画家就有180余人。题材、内容广泛,江南江北,名山大川,宫景台阁,村野渔樵,各尽风貌。从形式上看,水墨、淡彩、青绿巧整点缀,皴法、构图、题款各具特色。其分类主要有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水墨山水三种,分别以工笔或写意的技法形式予以表现。
北宋之初以巨然、李成为代表,形成南北两家流派。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画家依据自我的观察,以强调近景、中景,由近及远按比例逐渐放小的方式来描绘北方平原苍茫的地形面貌;同时还关注季节气候与环境的描写,创作出具有荒漠和严酷季节的“寒林”的形象,烘托出一种荒寒而悲怆的诗意。从而形成“气象萧疏,烟林清旷,豪锋脱颖,墨法精微”的作品面貌;李成的山水画在北宋被誉为“古今第一”。现存代表作品有李成与王晓合作的《读碑窠石图》(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茂林远岫图》(辽宁博物馆藏)、《晴峦萧寺图》(美国纳尔逊知陆藏)。至后是以北方画派的范宽、郭熙为代表形成“雄健与秀美”的两种流派。北宋初期的李成、范宽与中期的郭熙深受荆浩的影响,作品仍体现着雄浑壮美的五代之风;范宽常年深入终南山、太华山,对景凝想与构思,其山水画的风格与李成的风格迥然不同,偏重壮美气势的意境表达,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壮观山石,山顶设置密林群体结构,一泻千尺的瀑布装饰点缀,使北方山川的壮美有着身临其境之感。范宽晚年笔墨更趋“枯老”“劲硬”之笔触,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狭地区“山狭浑厚、气势雄拔”的山体形象。范宽的代表作有《鼷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天津艺术博物馆藏)。郭熙是北宋中期山水画成就的代表。他的《早春图》准确地描绘着季节风景之特征。以其秀劲的格调透发出李成的影迹。其绘画作品还有《鼷山秋霁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以大师特有的谦虚与诚恳直言道:“今齐鲁之士,唯摹营丘;关陕之士唯摹范宽。”并反对其时的因袭之风,“不局一家,必兼收并览,于自然中饱游饫看。”充分体现了郭熙的绘画作品笔法严谨而挺健,斧劈斫法,苍劲中极富阳刚之美。同时,也体现了郭熙极严肃的创作态度。
北宋后期杰出的青年山水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卷,长为1183厘米,该卷兼具精工和神韵两大特色,大青绿着色,细致富丽,呈唐人之风;江南的“米氏山水”烟雨迷蒙,富有文人意趣,自成一家。画卷表现了峰峦绵亘,幽岩深谷,江河旷远,天地苍茫,宏大雄壮的祖国山河景象。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其次,在北宋,赵伯驹、赵伯骕以青绿山水见长,画风上承唐代李思训而又有新创,在设色山水画中,北宋中期提倡“小景山水画”,以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为题,赋色淡雅简练,有实有虚,充满文人情趣。有图例所证:北宋山水画家赵令穰的绘画作品《橙黄桔绿图》(242厘米X24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王诜的青绿山水画作品《烟江叠嶂图》(上海博物馆藏),充分体现了北宋文人画的勃兴与初步成就,同时代表文人画在山水画领域发展成就的还有米芾、米友仁父子的创作作品,与青绿山水所不同的是,他们推崇纯然为水墨的发挥,确立起“平淡天真”的文人画美学标准和审美情趣。
南宋时期的山水画家以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最为知名,四人并称“南宋四家”在继承北宋成就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南宋四家”中,李唐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李唐的山水画作品《万壑松风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唐早期受荆浩的影响,作品气势峻厚,峭拔雄浑的北方山水刻画得细腻真实,使用的是典型的“小斧劈皴法”,刻画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其作品逐成笔墨精练、阔略豪放、元气淋漓的风格审美特征。山巅的丛树,近处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李唐在晚年将山水画的构图和表现语言运用得简练概括,开创了勾皴同时进行的技法,为马、夏画风的兴起做了铺垫。
马远的《踏歌图》《倚松图》与夏珪的《临流抚琴图》,画中有诗,突破了前人的全景式构图,多画边角之景。“马一角,夏半边”。笔墨简约,形象清奇,追求诗的意境创造,是南宋山水画的主要特点。特别是《踏歌图》这幅画在北宋全景构图法中有所创新,精心提炼选取自然中最美的一角,达到“计白当黑,无画处皆成妙境”的造型于方硬中挺拔,皴法上除了马虫鸟远常用的“大斧劈皴”外,还使用方头尖尾“钉头鼠尾皴”。画面体现了马远利用“边角之景”独创意象所产生的魅力。在此绘画作品上所表现的“踏歌”,就是踏着拍子歌唱,在当时南宋时期南方乡土中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一种娱乐活动,后来演变为人们表达欢乐情绪的一种抒发方式。王安石在诗中描写:“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后元丰行》)。此诗道出了淳朴勤劳的农民在劳动结束后,用一种抒发自我表现情感的方式来诉说着无比欢乐的自由情态。尤其是《踏歌图》通过四个年龄、姿态各不相同的点景人物“踏歌”的形式,将丰年带给人们的欢乐,生动地表现出来,人物附于自然山水的描绘,使整个画面统一在典雅、秀美、轻快的审美情绪意境之中。
元代山水画创作分为前、后期,元代前期的山水画创作群体主要有江南地区的“遗民画家”、非汉族画家以及蒙元宫廷或贵族赞助的画家所组成。其中以遗民身份出现的代表画家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上海博物馆藏)、赵孟頫的《幼舆丘壑图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风尚古俊”的《鹊华秋色图卷》(故宫博物院藏)等作品。他们在画法上追求一种古拙质朴、温韵典雅的画风,倡导“书画同源”的笔墨架构,加强了笔墨的艺术趣味与艺术表现力。元代后期的山水画创作者多是为躲避元末纷乱而避居的道士或隐士,“元四家”为其中的代表。由于画家的不同遭遇及文人画的确立,更注重笔墨意趣和个人风格,强调写意和主观情感的抒发,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是元代山水画的主要特点。“元四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水墨浅降,苍郁浑厚;尤其是元代统治者重武轻文,导致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他们在艺术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天真幽淡”;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这一时期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形成一体,诗画相连,这标志着文人画形式的完善。《富春山居图》长卷,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原画主要是描写浙江富春江一带的山水景色。所画富春江两岸峰峦树木,似初秋景色,丰富而自然。画法有董(源)、巨(然)的温笔披麻皴,也有干笔皴擦,用笔简练,使水墨发挥了极大作用,对以后水墨山水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吴镇的《渔父图》气象苍茫;多描绘江南湖山景色,多以秀劲潇洒的草书题写“渔夫辞”,从而达致诗书画相得益彰的妙境,使之有着一种空灵的感觉。他善画山水梅竹,作画喜用湿笔,笔法雄浑,墨气清润。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避世幽居,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
倪瓒的《六君子图》笔墨简淡疏秀,意境冷落空旷;作“阔远”式构图,“一水两岸”,上下分明,树林顾盼,远山逶迤,气脉通达,体貌新颖。有黄公望题诗云:“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披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则繁茂苍郁,雄伟壮观。此图山势险峻,树林茂盛,画家采用层层加深的用墨,作解索牛毛皴,干湿互用,表现了山川浑厚,草木繁茂的江南气象,并从中寄托着画家隐逅山林的理想和志趣。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隐居生活,颂扬隐居出世。其画特征讲究笔法墨色,善用枯笔,以用笔的多变和繁复称著。构图布局饱满,结构茂密,景色秀丽,有一种苍浑秀逸的风格。“元四家”的山水画笔墨技法丰富,功力深厚,个性鲜明,强烈地抒发了闲适无奈、寂寞哀愁或安贫乐道、自鸣高雅的情怀。“元四家”看轻功利,标榜作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聊以自娱”的观与画风对明清文人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传统绘画,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精神。它历史悠久、技法丰富,以其独特鲜明的艺术风格,屹立于世界美术之林。
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强调意境,以笔墨传神达意,是中国画的主要艺术特征之一。中国画中,“笔”指的是笔法,“墨”指的是墨法。善于运用笔墨,既可状物(描摹物象)、传神,又可以达意和抒情。
中国画十分重视对物象本质的表现,造型一般注重从对象本身的结构特点出发,要求画面具有“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艺术形式。中国画从题材上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类;表现技法上分工笔、写意等类别。中国画在幅式上有“立轴”、“手卷”、“册页”、“扇面”等,装裱形式别具一格。
人们常说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如此。这是一条非常准确地经验。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就已经博大精深了。唐朝的张彦远这样论述中国画的作用,认为它是可以“兴教化,助人伦,测幽微,穷神变”的。这确是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写意画可以做到的。老祖宗的这些观点、这些认识、这些经验到现在以至到未来都是可以指导我们深刻、准确阐述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追随霍春阳先生二十余年的学习路径,在老师的导引下对中国画中线的理解和应用有一些体会。中华民族是聪明的、伟大的民族。民族文化和民族的传统对事物的概括性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特征。体现到绘画上他所表现出来的是“以线造型”。相对于西方文化“以面造型”的绘画形式来看,“以线造型”更能承载中国文化的内涵。由此对线的要求,对线的表述能力的要求,也就是作为绘画语汇的功能要求就更高,难度就更大。所以对于线的理解、认识、训练应更为严谨。
中国画的线不只是一条轮廓线,它是讲精神内涵的,是一种精神的诉求,相对于西洋绘画的线则更丰富,是精神内涵的丰富,西洋绘画的轮廓线是不能比拟的.所以,对这种的塑造首先要解决的是做画人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也就是说线是可以反射出人的精神面貌和文化修养的.构成了具有个性的风格特点的线的形式,对这种线的要求,与其说是要求线的质量,不如说是否包容更多的文化内涵.”测幽微,穷神变”,中国画的线是能够满足这种要求的.能否达到此效果只是看做画人是不是具有满足这种条件的素质.
还是谈线,在中国的传统中只线描就归纳出十八种描法,但历朝历代众多的绘画大家们对线都有他们各自的理解,认识和表述,但是精神实质是一致的.要求有力度,有厚度,有内涵,有境界.大象无形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大的境界,这个大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大境界.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曾经说过:”这个大境界就是定力极强的中庸思想”.为什么说大象无形是一种大境界,是因为所有事物的物象不代表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本质是有共性的,所以说这个共性就是大象,能够准确的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一种中庸.不偏之谓中,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就是中.
对把握线的能力的提高,是中国绘画中的一个关键所在.如果议论一下时下的中国画界,对线的质量的要求是不充分的,没有提高到一个应有的高度,这是一种遗憾.对绘画的装饰风格的强调偏重了,对线的表述能力忽略了,更有甚者以技法去哗众取宠.我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的倒退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为春晚,芍药虽繁只初夏。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这是苏东坡的欣叹悦誉下的月季。不随黄叶舞西风的菊花傲霜孤芳、花色纯丽给落花满地、花期已过的季节带来生机无限。千林归作一地黄,只有芙蓉独自芳。深秋时节,唯有它和菊花一起在百花寥落的西风中悄然开放。粉红、白、淡黄等,黄者少见较名贵,更有开花时淡红间白色,而后又渐变为深粉红色者,称“醉芙蓉”。开花时清姿雅质,烂漫妍丽,为秋花中最光艳者之一。美人蕉清而艳美,叶清花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一赞誉荷花的名句,早已脍炙人口。映入脑中,见于心中的便是一幅幅的中国画。清丽亦或是光艳,从容淡定亦或是潇洒飘逸……。中国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强大载体。文字虽生动,但赶不上它的直观。音乐虽悠扬,但逊色于它的沉静。中国文化在中国画艺术中被挥洒得淋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