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学特质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以下结合具体作品进行探讨:
主题:儿童文学的主题主要集中在友谊、家庭、勇气、成长等方面,旨在帮助儿童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例如,EB怀特的《夏洛的网》描述了友谊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成人文学的主题则更加广泛,涵盖了社会、政治、心理、历史等方面,有时甚至涉及到一些敏感的话题,例如死亡、战争、性等。例如,加缪的《局外人》就探索了人的孤独和存在的荒谬。
叙事方式:儿童文学通常使用简洁明了的叙事方式,故事情节较为简单,人物形象鲜明,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接受。例如,安徒生的《丑小鸭》就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通过鸭子的形象来传达对自我认同和多元文化的尊重。成人文学则更加注重叙事的复杂性和深度,可能会使用一些复杂的叙事技巧或者隐喻等手法。例如,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就通过复杂的情感关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人的孤独和内心的挣扎。
语言风格:儿童文学的语言风格通常简单易懂,用词准确清晰,符合儿童的阅读习惯。例如,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就使用了生动、幽默、简单的语言,让儿童能够轻松地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成人文学的语言风格则更加丰富多样,可能会使用一些复杂的语言结构和情感色彩强烈的词汇。例如,哈代的《苔丝》就使用了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社会背景。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在主题、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别是由它们的目标读者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所决定的。无论是儿童文学还是成人文学,它们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和价值,能够为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和启示。
是发挥想象力,并且用一定的技能把脑海中想象的东西展现出来。
我举个例子,有一次老师教孩子画虎鲸,我家小宝在画好的虎鲸上面涂了一大团黑色。如果按照成人的眼光,这恐怕是最丑的一张作品了。我问孩子这是什么?小宝说,你看,我的虎鲨游到石头后面去了,你看不到,只露出来尾巴。
可以看到,孩子的作品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理解了前后遮盖的空间关系。相对来说技能需要加强。
这里的技能不是指画一件一样的东西,而是掌握不同的线条,图案,以供孩子在作画过程中重组。
之前带着宝宝参加过两个少儿美术教育机构的课程,因为其中一个恰好是朋友办的,所以了解的可能比同样去上课的家长们多一些。
幼儿美术教育大多是老师带着做一些带有手工性质的绘画,贴纸或者黏土,或者丙烯等等,老师教出步骤,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自己的作品,成品看似很有创造性,颜色很活泼。稍大一点的孩子可能要接触些素描或者水彩水粉的学习,这和现在很多升学模式相关,就不多说了。
我想说的是,很多儿童美术机构教孩子们画出来的作品,究竟是给家长看的,还是给孩子学习的。不可否认,孩子们肯定能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到一些技法,提高对画画的兴趣,但是或许孩子本可以学习到更多,毕竟画画是一门艺术,不只含有技术,还有更多的美学修养。
毕加索说,所有的孩子天生都是艺术家。我认为在没有任何模式、没有任何章法束缚的孩童时期,应该尽量的让孩子去发挥,去“创作”,无论画的好与不好,像与不像,都不是这个时期应该纠正的“错误”,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个性,而不是千篇一律。在这个前提下,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应该是教孩子认识美,感知美,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艺术的概念,提高孩子的美学修养,而不是教孩子多么正确的去描绘出一个场景,多么精准的画出一个物体,此时光线的表达、明暗的位置都不是那么重要了。然而面对孩子的“胡写乱画”,我只想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孩子快乐的点可能你永远也不明白。对于儿童美术老师,或许带孩子们去美术馆转转,比教他们画个通红的大苹果更有教育意义。
孩子从小建立起来的艺术修养,会根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形成他们的对美的认知。往后的日子,随着 科技 的发展,画画越来越多的可以被科学技术取代,但是机器毕竟是机器,至少近几年还不至于与人类的大脑融为一体,所以个性和审美将会更加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同时,好的美学修养还在不断的提升孩子们的素质,塑造好的性格,让他们更阳光向上,更有活力。
这里,只是一个家长对于孩子学习画画的一些看法与希冀,至于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该怎样做,这就交给众多“专家”去研究吧。
始于兴趣,陷于热爱,成于坚持!幼儿的美术教育不是要期待Ta做个画家,而是激发对于美的感受和表达能力。自己学画多年,从事了十多年的幼教工作,但是女儿现在三岁半,从来没有“教”过她一笔。一直以来对她来说画画就是玩,没有对错,没有好坏,画是每个人独特的内心世界,必须得到充分的自由和尊重。
个人认为,引导孩子用画表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应该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
谈美术,我是外行。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谈儿童美术教育,好像话题有点深,我只能浅浅地谈一下我带孩子体验儿童美术的一点感触。
孩子三岁到五岁中间,带孩子去美术兴趣班试听课有过几次,上创意美术的线下课程有半年时间,买过线上的创意美术课程。
每一个机构的流程基本都是先电脑展示当天课程的主题,然后给孩子布置课堂任务,孩子们创作,然后是给家长展示课堂成果。一般课程时长2小时。
我这个外行带娃上儿童美术有如下两点小感触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要有充足的课前准备,才能创作出生动的作品
对于小孩子,在2小时的时间内画出一个主题物品,时间略短。比如下节课画企鹅,提前一周可以准备一些关于企鹅的动画、绘本、玩偶等等各种类型的东西,自然的接触过程中加深印象。
再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引导、孩子的观察,相信孩子的表达会更加的有思想、有内容,而不是就那么一只企鹅或者老师提醒后加条围巾什么的,没有任何孩子的思想在里面,很突兀,只是不带 情感 生硬的表达,画如何有灵魂?
二、发现孩子画画的持续性的亮点,发掘孩子绘画的潜能
不论孩子画成什么样子,老师总能找到哪怕一点点孩子的亮点。这一点老师们做的很好,家长听着也很舒服。其实发现孩子的亮点,这个亮点是偶然性的,还是在后面的绘画过程中还会持续出现,继而成为他绘画的一个小特点,这种持续性相对更重要一些。
上课回来和孩子交流,有时候孩子会说出老师在课堂给他了怎样的帮助,甚至是老师先画一个样子小朋友们照画等情况。这和展示时间给家长的表述是不一致的,这种只图一次见效的课堂如何让孩子真正的表达,又怎么去发掘出孩子真的特点出来?
用真心做教育,才能双赢!也呼吁速成班不要用在小孩子身上,才对得起儿童创意美术!
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理念,自己觉得并不复杂,一个词就可以概况:无为而治
看了大家很多回答受益匪浅,但好像更多的是发现的不好的现象,或是能有什么方法,这些由于每个人的经历不同,会有很多观点,这都没有错。
只是在做这些前必须要有一个正确或者说最基本的理念,才能做到更彻底更一致,才能有更好的效果。
对于美术教育或者说艺术教育,自己一直在孩子小的时候始终就是抱着这样的理念,至于结果不能说好坏对错,反正是 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对绘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也正在美术专业的路上。
当然这种理念并不是空穴来风,要了解其道理首先要清楚一些概念。
儿童的年龄界定应该是在14周岁以下,28天以内的宝宝叫新生儿,12个月以内的宝宝叫做婴儿,满一周岁到5周岁的宝宝叫做幼儿,5周岁到14周岁可以称为儿童。但相信问题应该也会包含幼儿,甚至自己觉得应该也要包含新生儿和婴儿。
据科学研究3岁、7岁、10岁是孩子脑部发育的3个黄金期! 所以,孩子的各种教育,在这范围内也是最佳的时期,也是最重要的时期,而教育的范畴太广,在这里还是主要说问题中的美术教育。
美术,也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的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的艺术。
艺术的主要特征:形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
一、形象性
1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3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二、主体性
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征
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三、审美性
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从以上一些概念可以看到,其实相信每个人也应该知道,艺术有很多特点,或者不如更直接说如果想要成为艺术家, 最重要的应该是创造力,想象力,还有个人的风格,艺术是因为人才产生的,也只有人不同的创造才会有艺术。
那么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大家首先不要望文生义,好像就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而治含义并不这么简单。
"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治国理念。无为而治,是老子对君王的告诫,不与民争。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强调"无为无不为"。
"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万民的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
"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 因为不违背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而为,所以无所不为,就是什么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观规律。
前面说过孩子的黄金期,相信大家对二三岁前的孩子如果无为而治,还是比较能接受,也更好理解,毕竟大脑发育还尚浅也还不懂事,但还是体现家长们, 这时的美术教育也不能轻视,不过更是潜移默化,而不是毫无作为。
3岁这段时期锻炼大脑潜能的关键在于培养大脑功能的基础——本能。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有了强烈的自主意识,会陆续出现生存、求知和找同伴的本能。
这时候不喜欢填鸭式地硬塞,但是对于学新东西却会觉得开心,这就是因为求知本能产生了想要模仿、想自己做一些事的特性。
这时候的无为是不要去学,尤其更不要专门对一种美术或艺术强调,而有所为更是家长多提供机会,提供各种机会各种形式,让孩子接触,孩子求知的本能会发挥更好的作用,还有就是自己一直强调的发现,更有利于发现孩子的天赋点。
7岁很多孩子开始步入小学,进入了第二个叛逆期。进入新的环境,总觉得自己长大了,想自己做主,所以经常跟父母唱反调。
这时候的无为其实更重要,过于尤为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7、8岁的孩子正处于天性爱玩的时候,精力特别旺盛,如果不过于干涉,而是让孩子主动去学习,会事半功倍。
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 不过从锻炼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父母亲务必要注意的,那就是绝对不要总对孩子说“快去做什么”这种话。
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属于接受越多父母的指示、命令,表现就会变得越差,因此具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大人,更要艺术的无为。
比如将“要这样做才对!”的命令改成选择题,以“你想要怎么做呢?”来询问,让孩子能自己选择。
激发孩子的自尊心,尊重理解孩子,才能养成孩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 ,才能算培育出真正的好头脑,也为接下来真正的美术学习打好基础。
要知道,也许再大一些,而能是不得不选择无为了,可能是没有时间了,可能是教不了,甚至是孩子已经不再听了, 其实能让孩子学的最好的方法,还是孩子自己真正的认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无为最核心的意愿是不要破坏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与众不同自己的思维模式,其实对于家长自己还想特别提醒的。
无为还有最关键的一种含义,家长在孩子的每个阶段都应该注意,就是不要有太多的目的,更不要强调成绩结果,最要命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与孩子,这尤其在美术教育艺术培养中更是核心理念。
我女儿五岁的时候开始在专业绘画学校学习绘画,因为我觉得只有创造力,是任何时代都取代不了的。
在这几年的学习中,确实也提升了不少孩子的观察能力,创作力,想象力和专注力 。无意培养她成为艺术大师,但是绘画确实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生活之美。
兴趣,快乐,不要让孩子过早接触模式化的东西,手工类的可以多接触接触
作为一个艺术培训机构的老师,我个人觉得儿童画需要具备这些理念:
1、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不需要所有的孩子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去涂涂画画,我们要重视创造性。
2、孩子的画是自由的,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画出的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不要用成人的思维去禁锢住孩子内心的自由。
3、作为孩子家长,不能去要求孩子画什么像什么,可以通过一副画去了解孩子,和孩子沟通。他们的心中住着天使!
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在于,能否塑造出儿童自己的人格特征,拥有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中国很多家长和教培机构都在努力地为把儿童培训成画工而奔跑。模仿画,画得像不像,画得好不好,教给儿童花样繁多的绘画技巧,等等,这些工作充其量是为了得到一个画工,而不是画家。
曾有几位中国人到美国一所学校参观,其时一间教室里正好在上一节绘画课。
一名年轻的大学生坐在桌子上,若无其事的和另一位教师聊天。这位老师不是绘画专业。孩子们自己忙着画自己的画,也不见老师讲解,提要求,完全是自由绘画。
事后询问得知,美国小学绘画课几乎都是这样开展的,教师让孩子们自由绘画,基本上不讲的,也不教的。
反观中国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绘画课一直是教师教的。尽管孩子们也会作一些有模有样的画儿,但是总感觉失去了什么。实际上,这种缺失就是儿童没有自己的思维,没有自己的思想,缺乏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
在绘画课上,全混龄教育管理者一直高度贯彻自由绘画原则。一些教师和家长对此觉得难以理解,她们认为还是应该教一些绘画技巧给孩子们。
事实上,与很多接受传统绘画培训的孩子相比,接受全混龄教育的孩子,到了中小学多数人都喜欢绘画,他们绘画技巧根本不弱于那些提前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绘画天赋,直觉和灵感是那些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的。
兴趣爱好,和自信
《悬崖上的金鱼姬》美学特质如下:
镜头语言:因果线性式的叙事结构和大量的全景、远景等镜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之美。
色彩艺术:海洋蓝和森林绿再加上波妞的粉红色,宫崎骏的动画**呈现色彩之美。
个人风格:融合宫崎骏动画**的美学特点和人与自然的共生理念,表达人性之美。
故事的最后,波妞想要变回人类引发了海啸,宗介愿意接受考验帮助波妞,两人坚定的信念最终使得愿望成真。
影片的因果线性式结构让观众不难理解故事内容和发展过程,这种结构和现实中的时间线相契合,容易让观众在观影中产生认同感。
《悬崖上的金鱼姬》上映于2008年,讲述了人鱼公主波妞和人类男孩宗介的故事。影片被多项大奖提名,虽然不及《千与千寻》等影片的轰动效果,但它却是宫崎骏导演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塑造出波妞和宗介这两个可爱的儿童形象,让影片获得大批的忠实粉丝,也让观众从中体验到宫崎骏导演一贯的**美学特点。
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同时也从心灵深处体验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花儿们在雨里“走着”、“跳着”诗人是用上了拟人的手法,将花朵赋予了人所能做的动作,形象地将花儿活泼可爱的样子描写了出来,表达出诗人非常喜爱花儿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在《花的学校》里这篇课文中作者眼中的花儿们是美丽、可爱的,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
漂亮的花,人们都只是惊叹、羡慕她开花时的美丽,并没有意识到它还在芽儿的时候,经历了多少艰苦的奋斗和巨大的牺牲, “明艳”就是指色彩鲜明、艳丽“明艳”一词,形象生动。
-《花的学校》
在不少研究文字和高校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中,“旅游文化”是从管理专业需要的动机出发,立足旅游管理立场,旨在“发展经济”的学问和学科。从这样的视角,不重视抑或看不到旅游文化美育功能不难理解。但学术界尤其是美学界对“旅游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不能视而不见。
国内“旅游美育”教材虽然逐渐增多,但难以在实现和突出旅游的美育功能方面有所突破。毋庸讳言,理论界对旅游文化这种社会热点的迟钝和失敏,与旅游活动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与时俱进的要求不相称。要改变这种现状,有必要通过对旅游文化美育功能做深入的讨论,并促使这种讨论与管理部门对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的重视和开掘结合起来。
国内外“旅游研究成果”多站在促进旅游立场,旨在发展旅游经济。而发掘旅游文化美育功能的研究,旨在提升旅游者文化素养,帮助旅游者提高旅游质量。在利益上立足于旅游者立场。只是立足旅游者一隅,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旅游活动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激活更多旅游者旅游本能,提升更多旅游者的旅游兴趣和效率之后,“旅游业”的潜在市场才能进一步扩大,旅游经济的发展才有扎实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旅游审美文化的美育价值
既然国内外大师都那么赞赏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只是没有用专业术语说出来,那么,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何以长期被教育界视而不见,被排除在“美育”体系之外呢?,不回顾其中的历史缘由,也很难澄清认识。
19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正式提出“通过又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就是审美教育”这个概念之后,与席勒同时代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1776-1841)在学校课程中设置了歌唱、绘画、文学等课程。后来,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也逐步加入了美育。从这个意义上说,“美育”是一类以艺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实践的总和。在眼下国内外教育部门设置的“美育”课体系中,大体上是以赫尔巴特的美育观为认识基础的。
在赫尔巴特设置美育课程的时代,“旅游业”还没有出现。在赫尔巴特的美育课程体系中,也没有“旅游文化”。 这大概是旅游文化长期被排除在“美育”之外的历史原因。到今天为止,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也没有得到西方世界的重视。譬如眼下美国哈佛大学正在进行的关于艺术教育的“零点计划”,便没有“旅游文化”的相关内容。而管理国内教育体系的专家和官员,大多把“国外新潮”当成了我们追求的方向。我们不妨回顾一个简单的事实:新中国教育课程设置,前十七年受苏俄的影响,80年代以后受欧美影响。如果国外没有对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充分重视,我们的素质教育体系又何谈“旅游文化”的地位呢?再说,美育和艺术教育――尤其是美育――在国内课程设置中,本来就处于豆芽学科的地位,长期不能和德智体课程处于平等地位,要在这样弱不禁风的“美育体系”中再加上一门旅游文化课,其难度之大,令人只好摇头。
但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兴盛,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旅游经济飞速发展,“旅游”这种曾经沉睡的人类本能得到相当大范围和程度的唤醒和激活。到今天,比如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弹琴,有人喜欢跳舞,有人喜欢诗歌……只要“钱”“闲”条件允许,几乎所有人都会对外出旅游有强烈的兴致和欲望。旅游活动业已成为现代生活的家常便饭,成为现代人几乎必不可免的日常生活形态之一,也成为一种覆盖面最大的全民性审美活动。具体说来,旅游活动中“审”美的因素,渗透和贯串了每一个细小的环节。譬如我们不会否认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源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平凡的生活中。而旅游活动既是对艺术源泉的审美活动,又必定使旅游者获得程度不一的辨析美丑的情趣和能力,这种能力适用于各种艺术门类,而不是某一门学科。譬如学了美术、舞蹈、书法、摄影……中的某一种技能,可以提升某一方面的技能和欣赏、创造的能力,但是,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在旅游活动中汲取艺术能量,不就学会和提升了从艺术源泉获取各种艺术门类的欣赏能力和原创能力么?所以我们说,只要把旅游活动的审美教育功能利用起来,其审美教育价值,不在任何一种艺术门类之下。
换个角度看,艺术和艺术学研究的文字,往往会突出艺术教育“寓教于乐”的优势。但和旅游比起来,眼下的“艺术”教育,实际上早已掺杂了大量的“灌输”形式。许多儿童的艺术天才,实际上是家长拿着鞭子监督下,在物质利益诱惑下,在各种“规矩”约束下修炼和刺激起来的。与之形成对照,家长们不仅不需要任何激励手段鼓动孩子去旅游,相反,在很多家庭,家长会以“旅游”作为奖励或者“诱饵”鼓励子女学习,以“旅游”为激发孩子们学艺术技能积极性的动力……这个现象足以证明旅游审美文化的魅力。换言之,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也最容易在春风化雨的温暖、和谐中,不知不觉地实现。而做到这一点,正是审美教育功能的最高境界。
“旅游审美文化”的两种质疑
有人认为:旅游未必都是审美,有时和审美无关,有时还是“审丑”,所以旅游文化未必都是审美文化。这种观点,主要来自经济学视角。从美学视角看,壮美的景物就是要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一些与优美心理迥异的反应。譬如在苏轼游记散文《石钟山记》中,作者夜乘小舟进入“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恐怖情境,难免会产生丑感和恐惧感;而在收获了“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坎��之声,与向之噌口宏者相应,如乐作焉”那种“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的奇异之美后,他的审美满足却又溢于言表。这种审美心理,虽不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那样直接,但享受的价值或许更大。韩愈当年游到华山险要处,吓得号啕大哭,投书山下,为自己安排后事……却留下千古传颂的旅游佳趣,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旅游者心理来说,任何旅游情趣,都是与审美相关的,再说,就算审美对象是“丑”的――如恶鬼,骷髅之类――也属于审美范畴。
同时,也有人根据《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自然生态旅游是审视天然美,不属于“文化”范围,所以有意无意地把自然风光旅游排除在“旅游文化”之外。这个看法也值得商榷:天然风光虽不是人类创造的(譬如长白天池),但景区管理者既然把“天然风光”管理起来,提供给旅游者欣赏,这些“自然”便打上了“人”的烙印。无论从欣赏者还是从景区管理者的角度,这种观赏纯天然自然风光的行为,都是文化行为。这些旅游者掏钱购买的对象,就像附着在“文化景观”(如四川三星堆)上面的“审美文化”一样,是附着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的审美文化。这些自然风光怡情养性的效果,就是它的审美教育功能。可见自然风光完全具有旅游文化的资格。它的美育功能更是不容怀疑和抹杀的。
即使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为社会所认识和理解,距离提升教育对象审美素养还有不小的距离。套用个俗话说,认识和理解旅游文化的美育功能,“好比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使这种潜在的“功能”转化为效益,相当繁琐、复杂,需要覆盖全社会的庞大工程。理论界、教育界,政府管理部门、宣传部门,旅游者、相关企业群……方方面面都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 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 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 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 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 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 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 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 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当前,人们愈发注重美术教育和美术活动在提升人综合素养中的重要性。我国中学美术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 开发少儿智力
第一,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儿观察力。美术以其特殊感知方式来展现现实生活。美术的视觉艺术涵盖绘画、雕塑等。组成视觉艺术众多要素中的最核心的要素是线与形。有关研究成果业显示,长时间欣赏和谐的线型构造,可以推动人的视觉感知的健康发展,进而为提升人的观察力。例如欣赏一幅画面,可以观察画的线条、形态、色彩等,让人能够深入理解此几个方面的处理技法,找到画面的层次感和节奏韵律感。很明显,此种艺术活动对于提升人观察物体的灵敏度是有帮助的。由实践方面看,美术对提升观察能力也获得了少许的认可。调查结果显示,有812%的少儿认为美术教育对提升他们观察能力有重要作用;有16 6%的认为有一定作用;只有22%的同学认为没有作用。
第二,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记忆力。在临摹、写生等美术活动中,对看见的事物形象进行回忆或再认,这样不断训练就能培养青少年对图像、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记忆,使人们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形象。一般来讲,受过美术教育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记忆力是比较好的。主要是因为,形象的事物比较容易记忆。相关心理学的研究数据显示,人在面对感性形象进行记忆时,借助的具象越多,让形象接触各种感官越多,人脑就越能构建起神经元模型,或者同对象相对应的神经元模型就容易兴奋起来,建立起比较牢固的神经联系,即形成比较稳固的记忆。
第三,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少年儿童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力和知识相比显得尤为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那些受过很好美术教育或者美术修养较高的人,皆其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都比较发达。在理论层面来看,人们在理解、欣赏、创作艺术作品的时候,总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思索、回味去体会美术作品的意境,理解美术作品塑造的形象和表达的内容。而美术作品有着丰富的潜在内涵,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动态结构,具有激发和调动欣赏主体心理活动的召唤功能。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最能充分地调动欣赏者依照自己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定势进行再创造的积极想像力。因为想象是象思维主要的思维形式,所以,想像力的发展又能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四,美术教育能够激发少年儿童的灵感,从而提升其创造力。美术教育在培育少年儿童创新能力上有独特优势。这是由于,美术活动能够积累美感 经验 和提高艺术修养,而美感 经验 与艺术修养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诱发人们的潜意识,激活人们的灵感,进而成为人们创造的契机。那些具有创造性力的人才之中,很多是受过非常好的艺术教育。事实证明,美术教育能让人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激发人的创造的灵感,拓展视野,帮助发现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的途径。就是由美术教育自身特点来审视,美术教育本身是一种开放式、发散式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少年儿童沿着各种路径,冲破习惯的范围,进而产生很多不同见解和想法,且有意识地促使其从各个方面、多视角思维操作,进而实现提升创造力之目的。尤其是其形象语言的多样性,有利于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创新思维文化教育。
二、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动力系统――情绪力(心力)调控:以美控心
现代心理学认为,心力素质,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功非常关键。美国成人教育学家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知识,而85%要靠他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世能力。近年来,国外心理学家逐渐用/情商的概念来描述心理素质。情商理论的创始人沙洛维和梅耶教授在1996年把情商界定为:对情绪的知觉力、评估力、表达力、分析力、习得力、转换力、调节力,涵盖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等等。情商又可分为个人情商和人际情商两方面。而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不仅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个人情商(自我情绪的控制调整能力、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自我了解程度),对其人际情商(对他人的亲和力、社会适应能力、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以及对他人的理解与宽容度)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第一,美术教育能够帮助提高少年儿童的积极乐观性情绪及意志力、求知欲等个人情商。(1) 求知欲望的诱发。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 少年儿童的美术教育可以调动其求知动机。而动机是直接推动着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进一步激发少年儿童的求知欲望。有人说美术课是愉快教育,更重要的是寓教于乐,让少年儿童受到美的熏陶。(2) 积极性思维的催生。美感的产生总是直观性的,与美有关的内容如色彩、线条、形体、声音、风景等在美感产生中起着作用,使人心旷神怡,让人的精神生活变得充实。少年儿童通过美术教育,慢慢积累了美感,对美有所体验,并根据各人对美的需要和评价产生情绪的体验,这些情绪也调节着人的心理过程,抒发着各人情感。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少年儿童,当他们手中的材料流淌着色彩的斑驳和栩栩如生的各种造型,怎不会让他们欢呼雀跃这样也就产生了愉快轻松氛围,瞬间,美感从人的内心直蹦出来,从而积极乐观性情绪也得以催生。(3) 意志力和自我控制力的强化。美术学习过程要付出一定的努力,也是意志耐力和自我约束能力的体现。特别是对意志力组成结构――信心、决心、恒心的强化意义重大。因为少年儿童要完成一幅相对令人满意的美术作品,必须对作品进行反复的修改与调整,这对耐心与自制力是很好的锻炼。长此以往,可以潜移默化地使少年儿童的信心、决心、恒心得到强化。从有关单位学习美术对克服困难等意志品质的作用的调查来看,有41 2%的少年儿童认为有很大作用;有55 3%认为有一定的作用;只有3 9%认为没有作用。这也充分说明,美术教育对意志力的促进作用得到广泛认可。 第二,美术教育有利于开发少年儿童的开放宽容意识等人际情商因素。在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过程中,能够涉及人物、动物、花鸟、山水、建筑、民风民俗、影视等大千世界所有的美好东西,能够接受毛笔、水彩笔、油画笔、刻刀,甚至计算机等各种可接受的风格技法,能够体会玩味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些对象、手段的多样性及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都有利于扩展少儿的视野,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包容意识、开放人格的熏陶和塑造。特别是在对吸收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合理成份、以和为主旨、崇尚和美学的中国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其和的境界就会润物无声地感染着少年儿童,使其自觉地萌生着宽容意识。
三、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的定位系统――人生哲学矫正:以美匡德
美术教育,可以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帮助少年儿童知善恶、识美丑,进一步塑造他们美的心灵。正像康德说的: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对少年儿童的文化、修养、品位、思想、品德都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因此,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少年儿童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何以言之众所周知, 少年儿童的心理发展仍属过渡阶段,心理往往不够稳定,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危险期,这里主要说有些少年儿童是非观念淡薄,易受不良习气影响。不可讳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传进我国,青少年一代由于生理与心理尚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差,善恶标准、美丑界限模糊,特别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使我们的教育往往苍白无力,枯燥乏味,根本打动不了青少年一代。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拨动人们的情感。而美术教育的特点恰恰就在于它不是强迫的,而是通过艺术活动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打动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愉快地受到教育。正是美育的形象性使人易于接受教育,美育的愉悦性使人们乐于接受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在美育中使少年儿童明是非、知善恶、论美丑,进而塑造他们的人格和个性,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由此可见,美育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美术教育更能使少年儿童受到艺术的魅力感染,抚慰那些扭曲了的心灵,让五彩缤纷的艺术恢复其心理健康状态,从而使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构建正确的人生哲学。所以,丰子恺说/美术是为人生的,人生走到哪里,美术跟到哪里。从调查情况看,也是如此。在对/学习美术对修身养性的积极作用的评价调查中,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有63 9%少年儿童认为其作用很大;有37 7%认为有一定作用;只有1 4%认为没作用。
四、 美术教育与少年儿童的物质系统――体力锻炼:以美健体
由于体力包括体质、精力及运动能力等方面,相应地,美术教育对少年儿童体力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精力。相对于接受数学、物理学等抽象科学教育,从事美术活动就像休息一般,可以有效调节青少年的紧张情绪,从而得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这种作用与人们在劳累之际听音乐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美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少年儿童的体质和运动能力。诚然,美术作品创作本身就是艰苦的劳动,过于沉迷创作可能会损害少年儿童的身体健康。但这只是看到了其中一个方面。体质锻炼,尽管这可能不是美术创作的追求所在,却是它的副产品。且不说美术教育过程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对人脑这个器官的保健,事实上,在跋万山涉千水现场写生的过程中, 少年儿童的体质和运动能力也会得到锻炼。第三,美术教育有利于指导少年儿童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从而间接维护健康。前文所述,良好的美术教育,可以陶冶情操、优化思维,进而使少年儿童远离迷恋网络、抽烟吸毒等不良行为,积极参加有利于身心的文体活动,避免了因不良习气损害身心健康。我们有理由相信,美术教育对增强体力是有所裨益的。
总之,美术教育可以启智、定心、匡德、健体,对青少年的四大成长系统――动力系统(心力)、认知系统(脑力)、物质系统(体力)和定位系统(人生哲学或价值观)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切实强化美术教育,使其在少年儿童的素质教育、健康成长中发挥应有作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